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佛教文化] 净土修行必读第一集(全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环境皆道场,任何地方皆道场,这样你就不会再说:“啊,我很忙,没有时间念佛”。真正的学佛人,在哪都是道场,哪里都是觉悟的好时候,起心动念下功夫才是真修行,只要心里时刻系念着众生, 真正发菩提心,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就是真正的修行,就是真正发心愿往生西方。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信愿行?
果戒法师  

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信、愿、行老实念佛”,我们的信愿一定要建立在正信切愿的基础上,正信有“阿弥陀佛”,正信有西方极乐世界,绝不能迷迷噔噔去信,从迷信中走出来,从崇拜的信中走出来,从邪知邪见的信走出来、有求的信中走出来,走上正知正见的路上来,就是以这颗正知正见的心去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才能真正起到真实作用,你的灾难自然而然就消灭了,这叫正信。正信,首先得相信自己,坚定自信,信众生跟佛无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今生一定能够成佛。
正信,就要相信佛说的话,经典上没有的我们一概不听、一概不信、一概不做,深信因果,种啥因得啥果有因就有果,对于一个求往生西方的人,就应该依四依法修行,绝对不能跟上人们嘴皮转,跟上他人嘴皮转那只能与佛结个缘、种个善根而已。念一句佛号没有菩提心也往生不了。六度波罗蜜再精进,离不了相,也出不了六道轮回,有了正知正见才算进入学佛的大门,有正信切愿才能永出六道轮回。
1、迷信的学佛,什么是迷信的学佛?就是虽然嘴里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读的是佛说的经典,可是读管读、做管做依旧是心外求法,到处乱跑,到处看神婆、算命打卦、看风水、到处求神拜佛搞迷信,让阿弥陀佛保佑这个那个没有个完,这就叫迷信的学佛,但他挂的名也是学佛的人,而且有的受了五戒、菩萨戒。
多数学佛的人,都是在佛像前上根香,诵几部经,磕多少头,接着就念佛了,念完了怎样?该怎样还怎样,这叫事相上的学,这样的学就叫迷信。
迷信的学佛,容易生出一种报怨,由于好好地努力、认真地去学,学了一年两年,病没好转开始报怨了:“这么念佛,天天给佛供水果,这病也不见轻,这佛也不加持我,这佛是假的,没有佛。”说佛骗他,他不明理,方法不对,说佛菩萨不慈悲。
2、有求的学佛,常常表现为:磕头好,磕头消灾,上寺院好,上寺院做义工,有功德呀!就天天往寺院跑,做义工,他都不知道给谁做,做义工是好事,但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为自己求功德。如果内在的一点愿力都没有,不知道为众生而做,内心一点不知道离相,处处为了自己而忙碌得焦头烂额,多可怜!这就叫有求的信。
外在的“一句佛号念到底,啥都不能夹杂”,归根结底怎样?见到人就“这个人咋这样?脑瓜子缺根弦,那个人咋那样?脑瓜子进水啦”,然后还高谈大论,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知正见,还劝别人念这部经念那部经,自己一遇到事就不信因果,一遇到事,满脑瓜子是非。而且外在的还得装样子,“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念到底,挂的是学佛的名,实际搞的是六道轮回,消不了灾,为什么?因为这个心是有求的心,还是轮回心,该去哪道还去哪道。真正学佛的绝不在这种形式上装腔作势,让我们这个心遇到什么事都不波动为真学佛。
“有求的信”还有这样的:“布施有好处啊,舍一得万报,最后能消灾免难。”布施啊,建庙多掏钱,这叫“有求的信”。
有求心不去掉,这声佛号就是以有求心念出来的:“我得多念,自己消灾,对我们家人有好处。”佛加持不上这样的人,与佛心相应不了。
3、崇拜的学佛,崇拜的信,膜拜的信:“哎呀,这佛可真伟大啊!”见着佛就供水果供鲜花,这叫崇拜的信。崇拜的信也是心外求法。
崇拜的学佛,天天冲着佛像膜拜,做事时跟没学佛一模一样的,包容心没增长,慈悲心没起来,感恩心也没有,愿力也不知道,崇拜的学也就跟佛结结缘,其果报该上哪道还上哪道。
4、邪知邪见的学佛还有邪知邪见的信,以为学佛念佛修出点感应,自认为修的有了道行了,走的站的谈这个感应那个感应一说就是一大套,这是邪知邪见啊。神叨叨地给人家说说观观看看、破绽破绽,这叫啥?魔子魔孙。邪知邪见就容易进入魔子魔孙的行列。
5、浅信的学佛,有些是浅信,学佛有好处,有病祛病,没病保平安。在家初一十五烧香磕头,到寺院烧香磕头,扔下点儿功德钱,以为就能保平安,剩下啥也不管了。
6、学佛是在行,不在说的有多好。比如:慈善、放生、供灯、念佛、诵经、做种种善事都回向西方这就叫行,熄灭贪、嗔、痴,成为一个自觉、觉他的合格佛弟子,往生西方永出六道轮回才能离苦得乐,信愿行具足才能往生净土,老实念佛才能早日回老家;娑婆世界苦,我们不再留恋,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家,广积资粮一心向善就是为回老家积资粮。贪嗔痴慢种下的罪孽用真心忏悔,““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阿弥陀佛!
博客:果戒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才是真信佛[摘编]


相信佛法,首先要看你是否信佛说的六道轮回是真实存在的,因果法则是真实存在的,通过修学佛法可以脱离轮回乃至成佛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这些都相信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信佛了,但信佛就要照着佛的教诲去做,平时断恶修善,戒杀吃素,受持三归五戒,乃至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等等,这些都是行门需要做的;解门方面,要读诵大乘经典,听闻思惟佛法道理,再按照所听到的佛法去用于修行,比较重要的,就是多多拜佛忏悔,消除自己的业障,这样也许渐渐就有法喜了吧。
真学佛之人,虽也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及各种障碍,但因其发心真诚,其必会努力破除这些不利的因素,而达到心想之目的地的。这些都是过去业因之扰,或始终精进不顺,或心住正见身难行,但无论其不顺或难行,因其信心坚固,最终皆必得真实之果的,只要其发心正确,他就会利用佛说的话来改变自己不善之行,在苦中,在顺境中,在生活艰难中,在别人无因的诽谤打击中平静自心,不使自己起烦恼。逆境才是行者最大的助缘,没有逆境难消自业,难验自心。当然了,在逆中易成,却也不是要我们去创造逆境,一切有执著的行为都是在造新业,若旧业未除新业又起,那你的业果可真是无边无际了,若你时刻看护好自己的心,只消旧业不造新业,那你已游到苦海的岸边了,所以升堕全在于自己。
学佛千万不要只学几句佛经或者禅语,只是在佛友与朋友聚会或者人前的时候嘴里能说出几句,显得自己知识很广泛,博得他人的赞叹,而自己的身心,对于世界人生的看法一点没变,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样不叫学佛,只能说爱好,比如银行里的职员,每日成千上万的钱从手里过,可自己不能拿人家的一角钱,嘴上说几句佛经或者禅语,对三宝尊敬,不断恶修善,这样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反而为自己的贪嗔痴又增加了一些宗教的资粮罢了,试问,当你面临死亡时,你能否轻松的说一句佛经或者禅语吗?而没有一点的恐慌吗?只能是鹦鹉学舌而已。
至于假学佛之人,那真是千姿百态,难以尽数。以名利心学佛,处处表现自己,总想得到别人的赞扬,这样的人生活在虚假疲子应付面子的虚幻之中,唯利的人总是以自己的得失来看待学佛,得利就上,无利就退,得利就满脸欢喜,无利就愁云遍布,有利就到处鼓吹,无利就大刀阔斧。
以治病心学佛的人,有的人无力治病而求助于佛学,有的人病业难愈,医不能治求助于佛学,当然这里面有的人病愈后或深入佛法后,明了其内含的真实义理后便真实投入学佛了,最终获得了成功;还有随波逐流的,人行他行人退他退,毫无主见,这类人难以成功。
附佛外道,外表也似是学佛,念经,念佛等,但唯以邪知邪见自活,歪曲佛教师语,以执著心修行,走的站的高谈大论,这个感应那个神通,有很多学佛人不明佛理跟上盲修瞎炼,对于这些我们应根据佛的教理来验证,可是有一些无智慧的人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他不能正确理解佛意,有的以自己的见解来分辨,这些都不真实。
糊涂学者,人行亦行,人止亦止,有人在念经时也是如此,毫不用智慧,似自己本来就是个木偶,(这里面也包括迷信者),发自内心的崇拜,但却不明其理,也不知其作用和结果,只是一味的追随,即称为迷信,凡迷惑之信皆属此。
学佛还是要老老实实的,不要说些没有用的空话来装点自己。学佛并不需要什么文凭,或者什么学位以上才能明白佛法的真谛,有些人学问好,尤其是学佛的人,研究过经律论,也了解佛经,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增上慢。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人,所有一切生命的贪、嗔、痴、慢、疑都是与生俱来的。贪、嗔、痴,大家都听得很多了。慢,慢是什么呢?慢就是我,我们常听见别人讲口头禅,或听到街上发脾气的人骂一句‘格老子’,这句‘格老子’就是我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觉的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个绝对自卑的人,也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与自傲其实是一体的两面,同样一个东西。一个人既无自卑感,也不会傲慢,那是非常平实自在。
还有疑,多疑,对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对修持信不过。贪嗔痴慢疑是众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与疑包含在贪嗔痴中,痴是没有智慧。在修持上慢与疑比较容易看到,比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贪嗔痴,比较少提及慢、疑。
中国历史上的奸臣,都是人才,都是学识一流的人才,像众人皆知的秦桧,学问之好,头脑之聪明,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一手遮天,蒙骗上面的人,其本事之大,可想而知。一个部下,能把高明的老板瞒住,看不到下面的事情,那绝非普通人所能做到。这些人往往都是‘多闻之士’,学佛最容易犯这个毛病。
佛法是从佛陀大慈悲心大平等心大智慧心中自然流露的,并非我们这样凡夫心思惟意识的产物,所以世俗上说的什么文凭,乃至聪明,不仅不是学习佛法的衡量条件,相反很有可能成为“世智聪辩”,自认为有文化一看就懂,反而成了修行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具有正知、正见、正行来修行,要老老实实的、依四依法修行,专修、专念一句佛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老实人是真学佛人  [摘编]


我们学佛了,就是要学老实,老实人是真学佛人,什么叫老实,真诚心啊,平等心啊,忏悔心啊,改过心啊,都是老实人老实心啊。
1、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四十九年,我们想到,“知难”!所以,劳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
2、行很容易,几几乎乎释迦牟尼佛没有讲,为什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3、你明白了,你自然会行,你自然会修,所以古时候没有什么共修。
4、佛说一切经,确实净土说得很多,古大德常讲:“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5、虽是千经万论,你在哪一部经里面,看到佛领导大家在一起念佛?什幺时候看到释迦牟尼佛带着学生在那里打个佛七?没有!不但佛七没有,禅七也没有。
6、行很容易,你只要懂得、明白了,你自己会干。
7、我们的修行为什么修不好?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你要懂得,那是你解得不够。
8、就好像走路一样,我是在走,我天天在走,总是没有办法达到目的地。什幺原因?你不认识路!
9、你不知道方向,你不认识路,天天在走,走得很辛苦,永远不能够达到目的地,就这么个道理!
10、古时候人讲修行,修行的条件是什么?先解后行。
11、信、解、行、证,你要不解,你怎么能行?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不离开这个原则。
12、唯有净土特别,这个法门特别,你不解也能行。
13、但是你得要知道,净土不是说不注重解,还是注重解,教你一面行一面解,就是解跟行可以同时。
14、其它宗教派里面解跟行不同时,先解后行,净宗可以解跟行同时,方便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不要解了。
15、哪一种人可以不要解,念佛能成功?有,不是没有,老实人,他可以不要解。
16、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头脑没有一个妄念,那叫老实人。
17、我们这些人不老实,一天到晚妄想一大堆,那怎么办?只好听古大德的教训,解跟行同时并进。
18、解目的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所以我们不疑了,完全相信了,一丝怀疑都没有了,我们可以不要读经,也可以不要听经。
19、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时间不要很长,三年五年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条件是老实人。
20、老实人没有杂念,我们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妄想,那就是不老实!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21、 我常常在解答问题的时候,跟大家说得很清楚:“来问问题的,都是不老实!”老实人,他没有问题,他不会来找我。
22、 有一些人听到我这个讲话,其实他问题一大堆,他不好意思说。
23、 他说:“有问题要问的时候,法师又说我不老实。”他真的是不老实装老实,那个亏吃得很大了!
24、不可以装,为什么?你有一大堆的疑团,你不来问,这个疑障碍你。
25、《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佛为什么那么慈悲那么辛苦为大家天天讲经说法,说那么久?那都是为了帮助大家破迷开悟。
26、有疑不能不问,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声闻、缘觉、人天大众,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27、有疑一定要问,真正到没有疑了,自己心里明了了,那你就是个老实人。
28、我再说一说,老实人修行会不会到道场来参加佛七?给诸位说不可能,他不会来。
29、 为什幺他不会来道场参加佛七?他不管在什幺地方,他一天到晚佛号不中断,他到这儿来干什幺?到此地来跟他在家、在任何地方没有两样?你这才晓得世间老实人少。
30、我听到不少同学说,某个地方的某个法师,或者某个在家居士大德,他虽然跟我不相往来,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对我很赞叹。
31、 我住在新加坡,住在澳洲,住在香港,他从来都不来。大概是听过我讲经的录像带光碟,他欢喜赞叹。
32、 那是什么人?老实人。那些人肯定有成就!
33、 老实人往生的时候,一定有稀有的瑞相,他给念佛人作证明。
34、老实人心底清净慈悲,随缘决定不攀缘,所以我们的录像带光碟流通,他一接触就明白了。
35、 他不要听多,听个五分钟,十分钟,够了,统统清楚了,真修行人!这样的人不多,确实有,在中国有,在马来西亚有,在美国有,在加拿大都有。
36、真正老实念佛,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些人,跟诸位说,没有灾难。
37、世间灾难再多,与他不相干。共业里面有不共业,所以再大的灾难,真正老实念佛的人他不受害,他有不共业。机缘成熟了,老实念佛的人随时能往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8、灾难在面前,老实念佛的人,他不惊不怖、若无其事!什么叫功夫成就?从这些地方去观察,我们才能体会到。
http://bbs.dadunet.com/viewthrea ... p;extra=&page=5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39、 诸佛菩萨的清净国土,没有别的,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成就的。
40、我们现前如果能修这些心,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决定不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我有把握,我将来一定往生净土。
41、为什么我将来一定往生净土?刹土心现识变。
42、我知道我今天是什么因,我就晓得我所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果。果在哪里?果在眼前。
43、现前这个世间动乱,佛在经上常讲五浊恶世。心动乱、心浊恶,他住五浊恶世;我的心清净,我的心不动不乱,我住净土。净土跟秽土在此地重叠。
44、净土跟秽土虽重叠,它不混乱,它不妨碍,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一样。
45、诸位同学,你学会了没有?我们一起学《华严》,真得学会了,我们今天住什么境界?我们住华严境界、文殊普贤的净土、毗卢遮那的净土。
46、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绝非虚构!修行的关键,就在你现前用的是什么心,你造的是什么业,你受的是什么果报!
47、 谈到修行,“依解起行,执持名号,求愿往生”,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念佛人不是说不要解,“我只要老实念佛就行”,话说得没错,问题在哪里?老实做不到。
48、自己以为老实,不行!那正是不老实,自以为老实就是不老实。什么是老实人?道理真正明白,一个妄念都没有,才叫老实!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何处是修行?[摘编]


人生中各人自有各人的缘分,缘分都是在磨练自己的心性!
智者随缘不变,愚者随缘即变!提到修行,一般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念经拜忏,不然就是打坐闭关。这是一般人对修行的刻板印象,认为修行要有一定的场所,或是要有很多的时间,所以导致有错误认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回到家中已疲惫不堪,在没时间又没场所的情况下,修行成了「以后再说」的事情。
一般人对佛教的认识,出现两极化的现象:有些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是种只重视形式的宗教。这些人认为烧香、拜佛、磕头、念经,在供桌上供个鲜花、供点水果,跪到那里让佛菩萨保佑这个那个没有个完,这就是他们心里认为的佛教。另一种人认定的佛教,则是艰深难懂的经、律、论,在门外的人,觉得深奥不易亲近,在门内的人则因能研读经论,而觉得自己智慧过人,说起话来咬文嚼字,内心贡高我慢。
其实修行的内容,既包括礼佛、念经、念佛、供养、打坐等等,也包括研读深奥的经、律、论,但这都只是部分的内容。佛教修行的精髓,在于如何修心、断除烦恼。没有烦恼的产生,就不会有恶业的造作,而能使内心常保清净,进而脱离轮回的痛苦,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谛。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只要你们拿香拜我,买水果供我,我就保佑你们平安健康、财运、官运亨通;佛陀只告诉我们,人生的好坏与否,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供养、礼拜固然有功德,然而在做这些事时,内心的动机不纯净,或只为沽名钓誉,那么这些作为非但不能添福添寿,反而可能有减损的作用。
如果,修行真正目的是希望能断除烦恼、寻求内心清净,那么修行和工作就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有结合的必要。我们不是常说「红尘处处好修行」吗?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场所。
修行是去除烦恼习气,就得在人生这个染缸里练,要练得对境不动心,那你生死才了。假如明白这道理,对境还动心,好的时候哈哈大笑,逆境当前倒霉的时候就六神无主,苦恼得不得了,那就不行,那生死就不能了。
要在生活中去看!远离社会,说你烦恼习气都没有了,还是远远不够的!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骝骝,在各种境界来的时候你是否还有没有烦恼习气了。
故事: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
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
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住坏夭,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
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著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据《五复经》。
愿一切众生都能早日步入佛法,早日消除业障,按佛陀的八正道去生活,从心灵散乱、无聊、痛苦的黑暗中,走向自在、法乐、智慧的光明!
到了晚上临睡前,把每天的功德回向给所有的众生,就好比将这一滴水倒入大海中,小小一滴水和大海结合,变成取之不尽的汪洋,功德善业因此生生不息。
回想这一天,我们既没念经拜忏,也没打坐闭关,但这一整天下来,我们不也是在修行吗?如此说来「人生处处是修行」啊!
愿众生早日闻到正法!愿众生早遇到明师!愿我们佛弟子早日续佛慧命,弘扬正法,普度众生!! 愿有缘的同修珍惜!珍惜珍惜!!! 勇猛精进!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心能转境则同如来!!!
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吃饭也是修行[摘编]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
普通人贪图生活享乐,是不管什么戒律不戒律的,只要不受惩罚,什么都敢吃,即使可能受惩罚,也是敢吃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又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
因为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蕴藏着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把原有的贪、嗔、痴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分辨不出各自的原昧,远不如清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著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今天吃饭时,有一个觉照,就是要记得念佛,心中默想着佛号,嘴里慢慢地吃着,没有往日的匆忙,没有往日的贪婪,虽然慢了半拍,但是吃得心里较清静。把吃饭当作是为了治饿病而吃药。
故事:  慧能禅师之后的后继禅师,沿着慧能的“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的禅修之路,日益将禅的意味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
他们强调本心不是空洞的,日常的行住坐卧、见闻觉知都是本心的流露、表现、作用。随顺自然的平常行为,既是禅修的方法,也是禅修的境界。
有个弟子问慧海禅师道:“师父,你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够活得如此潇洒自在呢?”
慧海回答说:“也没什么啊。如果说一定要有,那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困了睡觉,饿了吃饭。”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弟子大吃一惊反问道:“这算什么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这样子的呀。”
慧海听了呵呵一笑,说:“我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什么其他的也不想,吃得安心舒坦。睡觉的时候就睡觉,所以也从来不做恶梦,睡得轻松自在。”
老禅师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而世间的芸芸众生,吃饭的时候盘算着如何防备别人掠夺自己的财产,食不甘味。睡觉的时候又寻思着如何去掠夺别人的东西,浮想联翩。这样子看来怎么会每个人都一样呢?”
弟子听了大有感悟,说:“如此看来,我们平常做事,还是要多多保留一分平常心,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啊!”
“嗯,有些意思,”老禅师高兴的说:“你能够拥有平常心,就说明你开始入门了。等你能做到不留平常心,无所住而生其心,那才是真正悟道了。”
睡觉就作“死”想,今天睡下去可能明天就不能起床,希望在梦中死去的时候,能往生西方,才不枉此生念佛一场。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学佛不受益的十五种原因
元音老人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具有正知正见。
第四、依赖他人。为使修道能够速成,一心想求得最高最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专念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经典。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篡,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入善为学佛之极至,不知究竟了义。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第十四、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分,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浪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我等佛子,当要如老人所言:
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
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
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
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1:55 , Processed in 0.28694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