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实修交流] 交流学习整理帖,祝愿师兄们得获法益、法喜充满,感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7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禅:无俗情之浓腻 如水月之淡远

111.jpg

无俗情之浓腻,如水月之淡远。



虽时空之隔阻而心心相印,历世事之迁移而息息相依。



相忘于江湖而若对咫尺,相照于肝胆而浑然不觉。



此无它,信之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离三界一切相,在五忍中起一切幻善法,影响幻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迦牟尼佛 降魔的方法! (转)


谚语常说:「好事多磨」,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我们生活与修行的障碍,要解决此问题,唯有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方法。世尊在八相成道里示现「降伏魔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世尊降魔的方法不是对外,而是对内。魔军来扰乱威胁,世尊没有抵抗,魔女来诱惑,世尊也没有逃避,而是用「戒定慧」三学来解决。

      
从此地我们得到启示,遇到任何威胁利诱,再大的障难,只要将内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无佛亦无魔」;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外面的魔境其实就是心魔变现出来的,能变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见、贪瞋烦恼,而外面境界是所变。世尊教我们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变的心,外面所变的魔境就不碍事了。
      

《八大人觉经》中,将魔分为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都是属于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的心魔变现出来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尽方法去抗拒、克服,这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烦恼、邪知邪见,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见正、除烦恼」,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魔也是众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众生。
      

而正知正见是从三昧中得来的。一个修行有相当定功之人,也不晓得自己是正定、还是邪定,所以九法界众生修学不能离开经典。修学用功依据的理论、方法,及功夫里所现的境界,若与经典相应,就是正知正见,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属于三昧。
        

我们在经中看到,佛为众生说法,先要示现入定,《华严经》也不例外。《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还需要入定吗?佛是示现入定,就是要说明:说法度生以三昧为根本,一切法都从三昧中流露出来;三昧无限的深广,就是性德的流露。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先后、大小,所有相对的概念与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来所证的事实真相,如来所证就是三昧中所现的境界相。此境界对凡夫来讲不可思议。譬如,经上讲「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如何能将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为没有大小,所以能相即兼容。我们会分别大小、执着大小,小不能容大,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生的;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大小、内外,芥子就能纳须弥。
      

凡夫生活在相对的时空里,即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相对就是分别执着,不是真的。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相对,连理事都没有,所以他没有障碍。在佛菩萨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也以孝顺心、恭敬心待之,丝毫不减。
        

这是世尊示现降魔的本领,用意是要我们学习。只要有邪见、烦恼,决定有魔障,妖魔鬼怪会常常围绕身边。若能除去邪见、烦恼,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佛就变成魔;一念觉,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症结不在外,而在自己内心。世间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请道士画符、念咒驱魔,这是用武力对抗。即使你能赢他,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的怨恨心、报复心仍在,他还会来报复,而且会更凶猛,这就没完没了,问题只会愈来愈糟。所以世尊不对抗,而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来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两利。魔成佛后,会永远感激你,当你示现成佛度生,魔就示现种种身分来护法,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凡是把问题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贵。
      

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圆满解决一切问题。世出世间所有问题,都能做到圆满的解决,因为理上是同一法性,法性是究竟圆满。一切事物都是依法性为自体,自体圆满,自体所现的相也一定圆满。凡是解决不了,都是智慧不够、方法不善,要回过头来修智慧。方法就是权智,佛家讲的「善巧方便」;权智依实智,实智就是三昧。所以说,自己成佛了,看到山河大地众生,「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由此可知,解决世出世间任何疑难杂症都在内心。佛法称为内学,而非向外,向外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内学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在初学阶段一定要熟读大乘,特别是发心从事弘法利生之人,不但要读诵,还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随文入观」。展开经卷,随着经文的教诲转变我们的观念,称作「随文入观」。「入」是契入,入的意思把「信解行证」全包括了。入是证,有行才有证,行是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因为明白道理,明理就是相信佛的教诲。佛所说的「教理行果」,我们能做到「信解行证」,境界就转了,这就是随文入观,这是真修行,能得真实受用。
        

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随文入观」是教下修行的方法,就是展开经卷,能入佛境界。而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时时都能保持不失,就是不退转。有这个本事,对于妖魔鬼怪,我们就不会恐惧,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同成佛道,这是大圆满的解决。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这才是真实、究竟、美满。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是莲花开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3361&pid=1036060&page=1&extra=page%3D1#pid10360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一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剎那不离 (转)


星云法师


洞山良价禅师穿上海青大袍,披搭了袈裟法衣,正式向老师云岩昙晟禅师告假辞行。
   
云岩禅师问他要去那里?洞山禅师回答:「只想换个地方去参学。『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至于目标地点,我自己也不知道。」
   
云岩禅师故意提示说:「你是否计划去湖南?」
   
洞山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
   
「那么是回家啰?」
   
「也不是。」
     
云岩禅师问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又换个方式问说:「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呢?」
   
洞山禅师说:「等我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后,我会马上回来。」
   
云岩禅师感到洞山禅师心中已有主宰,如果仍在去回的问题上议论,反而给人觉得知见停滞在对待上,所以就说:「你离开此地,法界宽广,我们师徒要想再相见,只怕不容易了。」
   
洞山良价合掌说:「虚空法界空广,也只是一粒沙石、一粒微尘;时间遥远,其实只是一剎那。在一粒微尘、一剎那里,还有什么别离?」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洞山良价禅师在云岩禅师处一待就是数十年,他的参学是寻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是永恒的归宿,是寂灭的境界。云岩禅师说今后相见不易,是因为迷悟的世界不同,但是洞山良价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因为就算每天相聚在一处,心灵不交流,思想不沟通,精神不相依,也等于没有一刻相处相聚。

   
但是,如心连心地接在一起,就算时间多么长,有无量阿僧祇劫,空间相隔多么远,有无量十方世界,其实在禅里,也没有一刻离开。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3-31 15:11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随念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2339&page=1#pid953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3 14:09 发表
如何学习《地藏经》
  
佛法,本无法可说。非文字,非不文字。非有讲佛法者,非有听佛法者。一切皆因缘幻众因果业力招感而幻生起,念念不住,犹如电光;也因因缘幻众的因果业力而幻灭之。因此,学习《地藏经》, ...


深禅定中,当业障来临时,一句“我发愿学习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瞬时间,业障会因地藏菩萨的功德而消掉。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地藏菩萨摩诃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多情乃佛心 (转)

[佛网文摘]

从前,一个老太婆供养一个住茅棚的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每天都参禅打坐,老太婆呢,每天都派一个女孩子给他送饭,这样过了二十年。有一天,老太婆想检查一下这个出家人修行的境界,所以,就派了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去试探他,叫她在送饭的时候,突然把他抱住,问他感受怎么样。女孩子就照样做了,问他感受怎么样。这个出家人回答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这个出家人被抱住的时候就像干枯的树枝靠在冰冷的石头上,严冬里没有热气的东西。老太婆知道后说:“我们把一个俗人,供养了二十年。”于是,就把这个出家人赶走了,并一把火烧了茅棚。这就是“婆子烧庵”的公案。

   
这就是说老太婆对这个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不认可、不满意。当然,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你能像木头一样不动心,这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做到的,但这却不是佛法的境界。这个出家人被赶走以后,便遍参明师,苦究本来,如此过了三年,他又回到老太婆那里,老太婆还用相同的方法考验他。当女孩子抱住他的时候,他对这个女孩子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终得老太婆首肯。

   
其实,佛法的境界是要我们的心不动,但又能如实觉知一切,在动和不动之间,这就是“中道”。我们修行,其实就是修心,这个心,就是一颗平常心,如如不动的心。一说到“不动”,我们就会理解偏差,认为学佛人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硬、生冷。

   
当年,跟随白隐禅师参禅修行的一位老太婆,她心爱的孙女不幸夭折了,老太婆悲痛得泣不成声,围在一旁观望的其他老妇人见状,不禁脱口埋怨说:“你不是一直也在白隐禅师门下参禅修行吗?孙女夭折就乱了方寸,悲伤失态,成何体统?”没想到那位老婆婆听了他人的怨言后反驳说:“你们哪里知道,我为孙女流的是珍珠泪!”这才是学佛人的心,虽然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乐,但是佛心通过肉体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既有悲哀忧伤,更有欢乐欣喜。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有情”,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亲情、友情、爱情。学佛,是由众生来学,是由凡夫开始的。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以智慧来指导情感。如果佛教只提倡“不动心”、“离欲”,则一般人无法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中没有“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学佛人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先生活再生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融入社会。这也是佛教的“慈悲”。何谓慈悲?“慈能予乐”,想办法使别人快乐,并且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悲能拔苦”,时刻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别人的痛苦。当然,佛法的“慈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心”。爱及一切有情的心。

   
因此,佛心是一颗完全放开的心,也是一颗最“多情”的心。





发表于 2011-6-22 16:07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随念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3933&page=1&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地就是禅院 (转)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纸捡起来,先去洗了手;又照镜子,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你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老和尚问。“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有病,是不洁净了。”小和尚要去化缘,特别挑了一件破旧的衣服穿。“为什么挑这件?”师父问。“您不是说不必在乎表面吗?”小和尚有点不服气,“所以我找件破旧的衣服。而且这样施主们才会同情,才会多给钱。”“你是去化缘,还是去乞讨?”师父瞪大眼睛,“你是希望人们看你可怜,供养你?还是希望人们看你有为,透过你度化千万人?”


老和尚圆寂了,小和尚成为住持。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拿着医药箱,到最脏乱贫困的地区,为那里的病人洗脓、换药,然后脏兮兮地回山门。他也总是亲自去化缘,但是左手化来的钱,右手就济助了可怜人。他很少待在禅院,禅院也不曾扩建,但是他的信众愈来愈多,大家跟着他上山、下海,到最偏远的山村和渔港。“师父在世的时候,教导我什么叫完美,完美就是使这世界完美;师父也告诉我什么是洁癖,洁癖就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师父还开示我,什么是化缘,化缘就是使人们的手能牵手,彼此帮助,使众生结善缘。”小和尚说,“至于什么是禅院,禅院不见得要在山林,而应该在人间。南北西东,皆是我弘法的所在;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




发表于 2011-6-23 08:15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真心死,死真心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4009&pid=1041422&page=1&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了三界到哪里去? (转)


作者:拙无
   


阿迦曼尊者1929年开示说:“在熄灭三界中,阿罗汉并不飞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他们就住在原来的地方,佛陀也是这样,当他熄灭三界时,也许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树下,他并未飞出三界。他在心中熄滅它们——因为三界就存在于心意之中。那些志在熄灭三界的人们,应该在他们的心里如是熄灭它们。惟有如此,他们才能从心里销毀臆测的活动,只剩下涅盘,这是最初的心,最初的法,它认识「不死」。”
  

  
我国唐代,有人问赵州古佛:“如何是三界外人?”师云:“争奈老僧在三界内。”修行人都想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得自在解脱。可是超脱自在之人,并不是三界外的怪物,他们正在三界中。因为证悟之人,如实了知一切法,皆是不二相,生死即涅槃,秽土即净土,无三界可出,无佛果可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次,赵州古佛示众云:“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僧问:“如何是此性?”师云:“五蕴四大。”云:“此犹是坏,如何是此性?”师云:“四大五蕴。”彻了此意,便知自己本来成佛,无别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三界可出,无净土可生,就不会心外求法,就能渐渐安住下来。




发表于 2011-6-24 11:25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莲花盛开的地方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4189&pid=1042242&page=1&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一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1:56 , Processed in 0.20512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