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头翁有抗寄生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白头翁煎剂在1:40浓度时,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白头翁皂甙在1:200浓度时也能完全抑制原虫的生长。白头翁对阴道滴虫也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2.  白头翁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头翁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对小鼠流感病毒PR8株的感染有显著抑制作用。

3.  白头翁皂甙A3有抗癌作用。

4.  白头翁皂甙有较强的杀精子作用;白头翁乙醇提取物有镇静、镇痛及抗痉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点评

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发表于 2011-11-15 23: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秦   皮(《本经》)

秦皮为木樨科植物苦枥白蜡树或小叶白蜡树的茎皮。主产于吉林、辽宁、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河岸、路旁。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对土壤要求不高。味苦,性寒。归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临床生用,名称秦皮。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微寒。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久服头不白。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主治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久服皮肤光泽,肥大,有子。

《药性论》:平,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差。皮一升,水煎,澄清冷,洗赤眼极效。

《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皮肤光泽,肥大有子。

《药性赋》: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风寒邪合湿成痹,青白色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带下,小儿风热惊痫。

《汤液本草》:《液》云:主热利下重,下焦虚。经云:以苦坚之。故用白头翁、黄柏、秦皮,苦之剂也。治风寒湿痹,目中青翳白膜,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惊痫,宜作汤洗目,俗呼为白樳木。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本草纲目》:秦皮,色青气寒,味苦性涩,乃厥阴肝,少阳胆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取其涩所补也。故《老子》云:天道贵涩。此药乃惊痫崩痢所宜,而人止知治目一节,良为可惋。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沉也,阴也。无毒。专眼科,去肝中久热。煎汁澄净,点洗无时。白膜遮明,视物不见者旋效;赤肿作痛,流泪无休者殊功。益男子精衰,止妇人带下。小儿发热痫搐,亦可作汤浴身。风寒湿痹兼驱,热痢后重且却。《经》云:以苦坚之,故用白头翁、黄柏、秦皮之苦剂也。久服发黑,亦使身轻。

《本草乘雅》:木小岑高,木皮翠碧,甲木少阳胆,乙木厥阴肝药也。主俾通痹闭,寒热洗洗,此少阳之枢象。目中青翳白膜,此厥阴之阖象。缘肝开窍于目,其华在发,其荣在筋,故久服轻身,头不白耳。

亦可作少阳之用药,厥阴之体药也。凡体及用,府藏之全德耳。

《药性解》:秦皮,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肾二经。主散风寒湿痹,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青白翳晕、流泪不止,及丈夫精衰、女人崩带、小儿风热惊痫。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按:秦皮青碧之色,宜入厥阴;沉阴之品,宜入少阴。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

《本草备要》:涩而补,明目。

苦寒,色青性涩。补肝胆而益肾。以能平木,能除肝热。故治目疾洗目赤,退翳膜。惊痫;以其收涩而寒,故治崩带下痢;仲景白头翁汤用之。以其涩而补下焦,故能益精有子。时珍曰:天道贵啬,惟收涩故能补。今人只知其治目一节,几于废弃,良为可惋。大戟为使,恶吴茱萸。

《本经逢原》:秦皮浸水争青,气寒性涩,肝胆药也。《本经》治风寒湿痹,取其苦燥也;又主青白翳障,取其苦降也;小儿惊痫,取其平木也;崩中带下,热痢下重,取其涩收也。老子云:“天道贵啬”。此服食之品,故《本经》有久服头不白,轻身之说,而仲景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以黄柏、黄连、秦皮同用,皆苦以坚之也。秦皮、黄连等分,治赤眼肿痛,又一味煎汤洗赤目甚效。其味最苦,胃虚少食者禁用。

《本草崇原》:秦木生于水旁,其皮气味苦寒,其色青碧,受水泽之精,具青碧之色,乃禀水木相生之气化。禀木气而春生,则风寒湿邪之痹证及肤皮洗洗然之寒气,皆可治也。禀水气而清热,故主除热。目者,肝之窍,木气盛,则肝气益,故治目中青翳白膜。发者,血之余,水精足,则血亦充故久服头不白而轻身。

《本草求真》:[批]除肝热,涩肾气。

秦皮专入肝、胆、肾。味苦气寒,色青性涩。功专入肝以除热,入肾以涩气,是以因风而见湿痹、惊痫、目瘴之症者,则当用此苦燥苦降之味以除;因脱而见崩带肠癖下痢症者,则当用此收涩寒气以固。如仲景白头翁汤之用秦皮苦涩之类。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等分。老子云天道贵涩,惟涩故补,服此不惟泄热止脱,而且益肾有子矣。至治赤眼肿痛,则合黄连等分频点,并秦皮一味,煎汤以洗甚效。或加滑石、黄连等分,出《外台秘要》。但此气寒伤胃,总不宜于胃虚少食之人耳。

《得配本草》:苦瓠、防葵、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苦,寒,涩。入足厥阴、少阴经。治下痢崩带,疗风寒湿痹,祛肝热,点白膜。煎汁澄清,频点自效。秦皮能达木郁,木不郁则诸症悉除。

配滑石、川莲,洗赤眼生翳;配川莲、竹叶治眼暴赤。

怪症:田夫忽然发癞,遍身溃烂,号呼欲绝。此天蛇毒也。用秦皮煮汁一斗。二三次服之。

《本经疏证》:凡草木禀地力偏厚,锐欲接于天,则乔耸而瘦;禀天气偏厚,频资溉于地,则圆短而大;禀天地之气俱厚,则高大;禀天地之气俱薄,则丛生。凡物气禀乎天,味禀乎地,色与香则虽出于物,亦不能不囿于气味,故香丽于气,色丽于味。其入于人身,则得于天者行阳,得于地者行阴,所谓从其类也。虽然,气之寒者凉者,从阳入阴,味之辛者甘者,从阴入阳,色之青者赤者,不能不上行,臭之腥者臊者,不能不下降。秦皮者高耸而小,味苦气寒色青以碧,为禀阴气厚而行于阳。夫色之青碧,畅茂盛长之应也。气味之苦寒,严厉肃杀之应也。本经之于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是于严厉肃杀中行畅茂盛长之化也。仲景之于厥阴病治渴欲饮水之热利,是于畅茂盛长中振严厉肃杀之威也。而其用在皮,凡木之皮,主抽吮津液以上行,故肝胆之火上行而水不继者,服之有功。其皮又青而有白点,皮者肺之合,目之白睛为肺所主,故白睛有青翳白膜者,服之亦有功。少精者地气不吸于天也;带下者阴精不返于阳也。引其阴以交于阳,致其阳以行于阴,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精食气精化为气者是也。

《本草分经》:苦,寒,性涩。除肝热,治风湿诸痹,止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秦皮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所含秦皮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地球菌、甲型链球菌、奈氏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煎剂还可抑制单纯性疱疹病毒。

2.  秦皮有抗炎作用。

3.  秦皮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其所含七叶亭、秦皮甙对实验性动物有较好的止咳、平喘、祛痰作用,莨菪亭对豚鼠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4.  秦皮有镇静、抗惊厥和镇痛作用。

5.  秦皮有利尿及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秦皮甙。

6.  秦皮对血液循环有作用。七叶甙和七叶素有抗血凝、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还能抑制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并可使兔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7.  秦皮有抑制肠蠕动作用。秦皮乙素对家兔离体肠肌在1:2500浓度时有抑制作用,可使其收缩幅度变小,弛缓期延长,频率减少。

8.  秦皮还有抗肿瘤、抗过敏、防紫外线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鸦  胆  子(《本草纲目拾遗》)

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味苦,性寒。归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赘疣。临床用名鸦胆子。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拾遗》:治痢:何梦瑶《医碥》:鸦胆丸,用鸦胆子去壳捶去油一钱,文蛤醋炒,枯矾川连炒,各三分,糊丸。朱砂为衣。或鸦胆霜、黄丹各一钱,加木香二分亦可。乌梅肉丸,朱砂为衣,二方俱丸绿豆大,粥皮,或盐梅皮,或圆眼干肉,或芭蕉子肉,包吞十一二丸,立止。
里急后重:《吉云旅抄》:用鸦胆即苦榛子,去壳留肉,包龙眼肉内,每岁一粒,白滚水下。

治痔:《金御乘云》:近日闽中板客皆带鸦胆子来,治痔如神。有患者,以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立愈。

至圣丹:治冷痢久泻,百方无验者,一服即愈。凡痢之初起,实热实积,易知而易治。惟虚人冷积致痢,医多不以为意,盖实热之症,外候有身热烦躁,唇售口渴,肚疼窘迫,里急后重,舌疏利之,重则寒下之,积去而和其阴阳,无不愈者。至于虚人冷积致痢,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痢,小便清长。此由阴性迟缓,所以外证不急,遇此不可姑息,但以集成三仙丹下之,以去其积,倘不急下,必致养虎贴患。其积日久,渐次下坠,竟至大肠下口直肠上口交界之处,有小曲摺,隐匿于此,为肠秽最深之处,药所不到之地,证则乍轻乍重,或愈或发,便则乍红乍白,或硬或溏,总无一定,任是神丹,分毫无济。盖积不在腹内,而在大肠之下,诸药至此,性力已过,尽成粃糠,安能去此沉匿之积?所以冷痢有至三五年十数年不愈者,由此故也。古方用巴豆为丸下之者,第恐久病。

痢疾神方:《医宗汇编》:用白石榴烧灰一钱,真鸦片切片二钱,鸦胆子去壳纸包,压去油三两,人参三分,枯矾二分,海南沉香三分,共为细末,调粥为丸,重五六厘,晒干,恣瓶收贮。红痢用蜜一匙,滚水调下。红白相兼,阴阳水送下。肚胀,滚汤下。水泻,米汤开水送下。忌油腻腥酸一月。

《医学衷中参西录》:即苦参所结之子。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赤痢间有凉者),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遇生平用此药治愈至险之赤痢不胜纪,用时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鸦胆子有抗阿米巴等病原体作用。鸦胆子水浸剂、乙醚浸剂、鸦胆子甙、苦味素等对阿米巴原虫均有杀灭作用,对患有阿米巴痢疾的动物有治疗作用;鸦胆子对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等有驱除作用,对钩虫、肺吸虫、滴虫、草履虫、尿路原虫也有驱除作用。

2.  鸦胆子有抗肿瘤作用。

3.  鸦胆子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去油鸦胆子浸剂及其他粗提取物静注,可使犬血压暂时下降,对在体和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

4.  鸦胆子有兴奋平滑肌作用。

5.  鸦胆子有抗颅内压升高的作用。

6.  鸦胆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7.  鸦胆子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鸦胆子油对小鼠脾重、溶血空斑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钴照射后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值均有促进作用。

8.  鸦胆子有抗疟作用。

9.  鸦胆子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败  酱  草(《本经》)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主产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原植物生于荒山草地、林缘灌丛中。喜稍湿润环境,耐严寒,一般土壤均可生长。味辛、苦,性寒。归胃、大肠、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临床用名败酱草。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名医别录》:味咸,微寒,无毒。主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药性论》:臣,味辛,苦,微寒。治毒风疹痹,主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馀疹烦渴。

《日华子本草》:味酸,治赤眼障膜,努肉,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利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痨,疥癣,丹毒。

《开宝本草》:味苦、咸,平、微寒,无毒。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汤液本草》:《本草》云: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仲景治肠痈有脓者,薏苡仁附子败酱汤。薏苡仁二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三物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顿服之,小便当下,愈。

《本草纲目》:败酱,乃手足阳明,厥阴药也。善排脓破血,故肿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后人不知用盖未过识者耳。

《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平,微寒。无毒。因似败豆酱气,故以败酱为名。入足少阴肾经,及手厥阴包络。除肿痈排脓散血,破痈结催产落胎。去疽痔疥瘙,却毒风痿痹。鼻洪吐血能止,腹痛凝血可推。

《本草乘雅》:诠名败酱,烹之色臭相似,形藏腹肠之所需也。气平味苦,盖炎上作苦,苦性走下苦肃肤腠,苦厚肠胃,平则无过不及矣。因名苦菜,月令小满,苦菜秀,白花整密敷布如盖。夏三月,此谓蕃秀,若所爱在外,犹夏日在肤,泛泛乎,若万物之有余也。盖夏火主时,金遇庚伏,而乃白花金布,抑秉制为用,制则化生欤。故从治暴热,火疮赤气,焦烁肺金肤皮形藏,而为疥瘙疽痔,马鞍热气者。热解则清而愈,此即点火成金,不烦另觅种子矣。仲景先生用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大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不独焦烁肺金之形藏,并毁败府配之大肠。金至斯坚,将来者进,成功者退,理劳然也。

《本经逢原》:败酱乃手阳明、厥阴药,善除暴热火疮,皆取苦寒散毒之用。其治疽痔马鞍热气,以其性专下泄也。《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固结末溃,故取薏苡下达,败酱苦降,附子开结,而为热因热用之向导,深得《本经》之旨。若脓成热毒势胀,不可用也。而妇人下部疽蚀方中,亦恒用之。近世医师罕有识者,惟徽人采取榨干,曰苦榨菜,惜乎不知治疗之功用也。

《本草崇原》:败酱味苦性寒,故主治暴热火疮赤气,而疥瘙、疽痔、马鞍热气,皆为之热之病。马者,火之畜也。《金匮》方有薏苡附子败酱散,亦主肠痈而消热毒。

《得配本草》:苦,平。入足厥阴,兼入足阳明经。破血排脓,去蛆痔,除痈肿。

配米仁、附子,下腹痈。入四物,治恶露不止。

《本经疏证》:酱之为物,以谷蒸庵而成,已与生气绝远。然昼被日迫,夜吸露华,与天地之生气相吐纳,则又别著生趣,治其陈且败,则虽未至臭秽,特于生意遂无丝发可系矣。是物之根作陈败酱色,即其气亦复似之,偏生于早春,至深冬始凋,是无论生长收藏,温凉寒热,俱不能阂其欣欣向荣之性,所谓极无生气之中,偏具无限生机者也。人身血液津唾被寒热逼烁,至成一切痈疽疥痔,日渐败壤,此物偏能引致生气。俾寓于其中以渐化死为生,亦可为元之又元矣。

本经取治火疮赤气疥瘙疽痔之因暴热而成者,其义正与此合。暴系日暴之暴,不作疾速解也。徽人以是物作剂,云食之不生疮疖。

《本草分经》:苦、咸,微寒。入心包、肾。主暴热火疮疥痔,除痈肿结热、风痹,为治肠痈之上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败酱草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败酱草浸剂及口服液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败酱草在细胞培养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基B1和B4等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在鸡胚内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  败酱草有保肝利胆作用。研究表明,败酱草有明显的促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作用。全草还有降麝香草酚絮状脑磷脂胆固醇絮状值和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因而认为其具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能使肝炎病灶消退,使毛细胆管疏通作用。

3.  败酱草有镇静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皂甙。

4.  败酱草有抗肿瘤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蔹(《本经》)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块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及华北、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白蔹生于山坡、荒地及灌木丛中。味苦、辛,性温。归心、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临床用名白蔹。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微寒。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

《名医别录》:味甘,无毒。主下赤白,杀火毒。

《药性论》:使,杀火毒,味苦,平,有毒,恶乌头。能主气壅肿,用赤小豆,□草为末,鸡子白调,涂一切肿毒。治面上疱疮。

《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沥,肠风,痔瘘,刀剑疮,扑损,温热疟疾,白痢,汤火疮,生肌止痛。

《开宝本草》:味苦、甘,平、微寒,无毒。下赤白,杀火毒。

《本草图经》:今医治风及金疮、面药方多用之,往往与白芨相须为用。

《本草衍义》:白蔹,白及,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

《本草纲目》:解狼毒毒。

《本草经疏》:白蔹得金气,故味苦平,平应作辛。《别录》兼甘。其气微寒无毒。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赤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恐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简误:痈疽已溃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一云有毒。入药与白及并行。反乌头,使代赭。退赤眠除热,散结气止疼。理小儿温疟惊痫,疗女子阴户肿疼。杀火毒,为火煨汤泡圣药;治外科,敷背痈疔肿神丹。

《本草乘雅》:盖敛,欲也,遂也,金也,洁也,坚洁遂欲,以功用证名也。故与白及相参,古方多并用之。但白及因风致动,而金至斯坚;白敛因热致结,而金遂斯解,良徭金坏为形证,此更坚形坚藏,平定阴阳内外上下,以及血气之倾移者也。

四大地大曰金,与五行金行,少有异同。五行之金,在藏归肺,在形归皮毛;四大之金,凡属坚固有形,统归地大,合五行中土金而言也。

《景岳全书》:味苦,微寒,性敛。取根捣傅痈毒,及面上疮疱、刀箭伤、汤火毒。诸疮不敛,生肌止痛,俱宜为末傅之。若为丸散,亦治眼目赤痛,小儿惊痫,妇人阴中肿痛,赤白带下。

《本草备要》:泻火散结。

苦能泄,辛能散,甘能缓,寒能除热。杀火毒,散结气,生肌止痛。治痈疽疮肿,面上疱疮,金疮扑损。箭镞不出者,同丹皮或半夏为末酒服。敛疮方多用之,故名。每与白及相须。搽冻耳。同黄柏末油调。郑奠一曰:能治温疟血痢,肠风痔瘘,赤白带下。

《本经逢原》:白敛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力,以其味辛也。但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而痈疽已溃者不宜用。

《本草崇原》:敛者,取秋金收之义,古时用此药敷敛痈毒,命名盖以此。有赤白二种,赋禀与白及相同,故主治不甚差别。白及得阳明少阴之精汁,收藏于下,是以作糊稠粘。白蔹及蔓草,性唯上延,而津液濡上,故兼除热清目,小儿惊痫,及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又,治温疟者,主清下焦之热,其性从下而上也。

《本草求真》:[批]散肝脾湿热内结。

白蔹专入肝、脾。敷肿疮疡,清热解毒,散结肿,带下淋浊失精,金疮失血,凡因湿热湿毒而成者,何一不可以为内科之用。如《金匮》薯蓣丸用此以解风气百疾蕴蓄。张璐曰:其汤全以桂枝汤和营散邪,合理中汤兼理药误。君以薯蓣,大理脾肺,毫不及乎补益肾肝。又书载同地肤子,则可以治淋浊失精;同白芨则可以敛金疮失血;故曰血饮。同甘草则可以解狼毒之毒,岂尽痈肿解毒而已哉。但此味辛,入肺。主散,味苦主降,味甘主缓,故止可以散结解热,若胃气虚弱,痈疽已溃者,均非所宜。

《得配本草》:代赭石为之使。反乌头。

甘、苦,微寒。杀火毒,散结气。治阴肿带下,肠风痔漏,瘰疬痈肿。生肌止痛。

得藜芦为末,酒调敷痈肿。配白及,治金疮出血。

《本经疏证》:昔人多谓白敛以能敛疮得名,此义终觉未妥。夫痈肿疮疽,或有当敛而解者,结气不可敛而散也,热不可敛而除也,带下赤白不可敛而止也。然则其根色白属肺,气平属金,味苦象心,赤蔓象血脉,得无与肺朝百脉之义合否?盖尚未然,若众赤蔓共成一白实则合矣。众白根共生一赤蔓,又可以为肺朝百脉乎?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为容平。玩容平二字,正合敛字之意。盖方经夏三月,散发已极,如人意得志满,诸事惟所欲为,一旦遇尊严有道之人,不自知其不能肆意遂志,而心为之敛,气为之消,容为之平,此岂有道人呵叱之束缚之而使之然耶?今夫凉飚条动,暑意默消,鸣蛩吟阶,白露被野,向日盈溢之沟渠,溽润之土地,又孰使之不涨,又孰使之净洁?推其故则谓之诸物就敛,然敛之为敛,果可怀聚敛厚敛同日语哉?不得已以一字解之曰肃,肃者清肃也。清肃气振,则暑热自消,结聚自解。故夫暑热之气,壅于血则为痈肿疽疮,壅于气则为结气,壅精明之光耀则为目赤,壅神气之游行则为惊痫,壅营卫之周流则为温疟,内与血壅则为阴中肿痛,内有湿壅则为带下赤白,莫非凝血脉之流行而然。是则清肃之白气累累者,不一贯通于赤蔓之中,以消散其蕴隆,开解其菀结,此本经白敛主治之义也。虽然,壮年不有惊痫温疟乎,男子不有阴肿淋沥乎,独称小儿女子何也?夫惟嗜欲之失节,思虑之过度,营求之不遂,皆能生火而阂血之流气之行,小儿则无是也。卫任之不咸而气逆里急,内结七疝,妇人则无是也。夫然则知循经而阻之热,与气血间热,脏腑间热,肠胃间热,骨节间热,肉腠间热,皮肤间热,皆有异矣。

金匮薯蓣丸类萃补益以为君,复类萃开结消导以为臣,虚劳诸不足之治,古之人固如是也。独风气百疾桂枝以行皮腠,大豆黄卷以行肌肉,防风以行筋骨,柴胡以行肠胃,惟结于血脉间者,不能不用白敛也。任为最轻,职为最下,故其分数殿一方之末。

《本草分经》:苦、辛、甘,寒。除热,泻火毒,散结气,治疮疽。敛疮方中多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白蔹有抗真菌作用。其水浸剂体外实验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腹股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白蔹有抗癌作用。

3.  白蔹有抑制心脏作用。5%和10%白蔹煎剂对离体蛙心有明显的抑制收缩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

4.  白蔹有协同镇痛作用。其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协同增强黑附片和炙川乌的镇痛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3 09:18 , Processed in 0.22433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