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浮世莲花

[大德开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化上人主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六祖大师又说:‘假使你心里不明白,没有能见性的话,你应该向善知识请教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假设你开悟了,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应依法修行。你现在自迷不知自己的本心,你却来我处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不见性,我自己知道,我怎可代替你迷呢?你那个迷,我代不了啊!你若自己见性了,你也替代不了我的迷。你为何不自己回光返照,自己知道自己见不见呢?你现在向外驰求,和我来斗机锋,问我见不见,我见不见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神会一听,知自己真是搞错了,为什么这么大胆?小孩子太不自量力了。所谓:‘圣人的门前卖百姓’,到孔夫子的门前去卖百家姓,说我这本书是最有价值的,你们谁买?所谓:‘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耍斧头。神会再礼拜(叩了一百多个头)说:‘请祖师原谅我,我错了,我小孩子不懂事,太不知天高地厚。’在六祖大师面前认错后,就留此做工人,所有的工作他都去做,天天跟著六祖大师讲经说法,当其侍者。当时六祖大师座下,神会年纪最轻,故他也最调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曰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有一日,六祖大师对大众说:‘我有一个东西,你们猜是什么?它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巴,没有名也没有字。’好像我,安慈是我名,度轮是我的字,宣化是接法的法名。‘没有个背也没有个面,你们认识此物否?’大家都闭口无言,无论认识或不认识的,都不出声。而这小童子神会见大家都不出声,于是就跑出来说:‘这东西我知道,就是诸佛的本源,神会我的佛性。’

六祖大师说:‘我已对你说啦!它是没有个名也没有个字。你为何要叫它做本源佛性啊?你到那里用个茅草蓬盖在你的头顶算了。你这个小孩子,只可成为一个有知见和解释禅宗的门徒,你没有真正的了解。’虽是一番呵斥,实则是印证。说他是知解宗徒,这个阶段已经不容易做得到的。

六祖大师圆寂入涅槃后,神会就到京城洛阳,将曹溪顿教发扬光大,著显宗记——说明南北二宗,说明南宗六祖大师是真正的六祖,而北宗神秀大师是假的六祖,他没有经过印证——传佛心印,故神秀是伪造的。此书流通广布,盛行于世。若非神会大师作显宗记,恐怕神秀的党徒就将六祖的名号夺去了,但因作此书后,神秀再也不可假冒了。神会法师的别号又叫荷泽禅师,荷泽是他住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在当时,不仅神秀党徒想刺杀六祖大师,就是其他宗派如唯识宗、法华宗各宗诸长老,都派人去考验他,这个提出难题来问,那个也提出难题来问,如有人问:‘先佛后法,先法后佛,佛法出在什么地方?’

六祖答:‘你能说法,这是先佛后法。若你能听法,这是先法后佛。佛法是从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

众多问难,六祖都答覆他们了,但见这种情形有很多麻烦。所来的人对六祖起恶心——都是想杀他或毒死他。你看,做一个祖师就有这么多人来反对他。这些恶人——间谍,都到这地方住下,聚集在他的座下,如此就很容易刺杀他。

六祖大师见这种情形,就生出怜悯心,对大众说:‘我们修道的人,不应该有善念恶念,应当将其去除无余,而不存在,连一个名相都没有了,这个就叫自性。自性就是不二,不二之性也就是实性,也叫实相。在实相上才能成立一切的教门,实相不是在口里说说而已,我现在说这实相,你即刻证得这个实相的理体,这样才可以。’所有出家人听说要连善恶之念都不存,而他们来此企图刺杀六祖或作特务情报,这都是善恶念头。经六祖如此一讲,他们都明白了,故大家叩头顶礼说:‘我们要改过自新,拜大师您作师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浮世莲花 于 2011-11-13 11:08 编辑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诏品第九)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宣诏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神龙是唐朝中宗的年号,上元日即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七月十五就叫中元日。武则天是唐朝女皇帝,非常笃信和拥护佛教,可是这位女皇帝她很不守规矩,什么事情她都敢做。但她倍佛,故她将当时的大德高僧都请到宫中供养。

中宗是武则天的儿子,在位没几年,武则天将他贬为庐陵王,而自己即位做皇帝。她下一诏书,说:‘我已经迎请嵩岳慧安师及北宗神秀师到宫中供养。我处理万种国事闲暇之余,常常研究顿教法门。可是这两位法师都推让说:我们的道德不如南方广东惠能大师,他是密受五祖弘忍大师衣钵,传佛心印真正继承者,可请他来问一问。所以现在我派遣宫中内侍(即宫中的太监),名叫薛简,带著皇帝的诏书来迎请大师。但愿大师悯念众生,速来京——长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六祖大师作了一道表章,也就是回一封信说:‘我很多病啊!’其实六祖大师没有病,不过这是说方便语,并非打妄语,为什么呢?因六祖大师不愿见皇帝,尤其不愿见女皇帝,更何况她不讲规矩又不守戒律,所以不高兴去见她。但六祖不能说:‘你是女皇帝,我是祖师,我不需要见你这个女皇帝。’所以就辞疾推托说:‘我年纪老了,有很多病痛。我愿终老于林麓间。’

这是第九品,在丁福保注释的本子上说是护法品,是错误的,应该是‘宣诏品’。宣即皇帝请六祖到宫中供养,诏即是诏书;宣读他的诏书请其到京都去,不能算是护法品。

薛简说:‘京城那些禅师大德都如此说,若你想明白道法,必须要坐禅修习定力。假设不由禅定得到解脱的话,这是决无可能的事。我不知祖师您所说的法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六祖大师虽不识字,但所讲的却非一般人所能悟到的。他说:‘道是从心里边悟出来,怎么是单单在坐呢?单坐是不可以的,你一定也要明理,开悟佛法的道理,这就叫‘解’。坐是行,若单行不解,这是愚痴;若单解不行,这是口头禅。所以明白后还要身体力行,而非一天到晚坐著坐著,坐了几十年一点道理也不懂,自己心里也不会开悟。’

金刚经上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说佛好像是坐著或躺著,这是行旁门外道。为什么呢?因为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也不生也不灭,这个才是如来清净禅。一切法本来是空寂的,这是如来的清净坐。究竟也无所证得,况且要你总是打坐耶?总是打坐也是一种执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曰。弟子回宫。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薛简说:‘弟子回京时,皇帝一定要问我的,愿祖师您大发慈悲,指示以心印心重要的道理,好让我回去禀告皇帝,及令京城里所有学道的人都知道。就好像一盏灯能将百千盏灯点著了,使黑暗的地方都得到光明,使光明无有穷尽。’

六祖大师说:‘道的本体,也就是性的本体,是没有明,也没有暗,明暗只是代谢的意思。明来则暗去,暗来则明去,明是代替这个暗,暗是代替这个明。你所听说的“明明无尽”,这也是个有尽。为什么呢?因它是个对待法,明对著暗,有对待就会有尽了。所以维摩经上说:‘法是无可比拟的,它是绝待而非相待,是绝对而非相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简说:‘明就是譬喻智慧,暗就是譬喻烦恼。所有修道的人,若不以智慧照破所有的烦恼,则从无始劫到现在的生死,凭什么可以出离呢?’

师答:‘烦恼即是菩提觉性,你不要将烦恼和菩提分为两个,它们是没有分别。假使你要用智慧照破烦恼,这是二乘声闻、缘觉的见解,而非大乘的唯一佛乘。声闻、缘觉就如羊车、鹿车此等的机缘,而最上智意和最大善根的众生,他所修行的方法就完全不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薛简问:‘什么是大乘见解呢?’

六祖大师答:‘明与无明,在凡夫看来是两种迥然不同,但有智慧的人就明白其性没有两样,无二之性,这就是实性。什么叫实性呢?就是在愚痴的众生上,它不减;在圣人地位上,它也不增。处烦恼境界它不乱,在禅定时它也不静寂。它是亦动亦静,亦静亦动,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不生不灭,性也如如,相也如如,性相都是一样。它是常住不动,所以为它取名叫作“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43 , Processed in 0.29452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