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教文化] 《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不等于领悟

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着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叹,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叹。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准

  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译注:「上座」即「长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张声势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好辩的比库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么可能是比库呢?------264偈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着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么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谁才是比库

  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他心里想着:「一般认为化缘为生的人就是比库。那别人也应该以比库称呼我。」有这种想法后,他就向佛陀说,应该称呼他比库。佛陀说:「婆罗门!如果有人只知化缘为生,我不称呼他为比库。邪见、行为不正的人不是比库。只有察觉五蕴无常、苦、无我的人,我才称呼他为比库。」  

  注1:「比库」字面的意义是“乞讨的人”,但比库并不乞讨,比库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化缘。

     人们布施什么,比库就吃什么。

  注2:只知化缘,而不持守全部比库戒律的人,不可称之为比库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不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偈268/269)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库 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库却什么也没说。」  

  很多比库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库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库们适当的祝福 ,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 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乔达摩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库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 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 人才是牟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如其名

  杀生的人不是圣者,不害有情众生的人,才是圣者。(偈270)  

  渔夫阿利亚住在沙瓦提城北边的城门附近。有一天,佛陀透过神通,知道阿利亚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在化缘后回精舍的路上,和众多比库走到阿利亚钓鱼的地方。阿利亚瞥见佛陀时,放下钓鱼竿,走到佛陀身边。佛陀就当着他的面,询问所有比库的名字,最后佛陀也问他的名字。他告诉佛陀他的名字是阿利亚。

  佛陀告诉他,他名字的意思是圣者,但圣者不伤害任何众生,而他却夺走鱼的生命,实在有辱他的名字。他明白佛陀鼓励他放弃杀害众生的生活方式,更要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关怀 (注)。

  备注:追求解脱的人绝对不可杀害任何生命,不管其生命多么小或卑微。一切众生必需绝对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与宇宙究竟和谐。当今的自然保护理念和运动与此一理念相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证阿拉汉果甚难

比库!尚未证得阿拉汉果之前,千万不可因持戒、苦行、多闻、证禅定、独居僻静处,或因“我享受凡夫所不能的出家乐。”而心生满足。------271/272偈

  有一次,一群比库戒行严谨,他们之中有些比库严格奉行苦行,有些则已经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他们认为既然已有这些成就,要进一步证得阿拉汉果很容易,有了这种想法之后,他们就去面见佛陀,佛陀问他们:“比库们!你们证得阿拉汉果了吗?”他们说他们已经修行到某一程度,所以要证阿拉汉果并不困难。

  佛陀告诫他们:“虽然你们戒行严谨,或者已证得阿那含果,但你们不可因此自满,并且认为只差阿拉汉的境界一点点而已。除非你们已经彻底去除烦恼,否则绝对不可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品 道品     
  



  解脱之道(注3)

  所有道中八正道(注1)最殊胜,所有法中四圣谛(注2)最殊胜,

  所有境界中不执着(涅槃)最殊胜,两足众生中佛陀最殊胜。 (偈273)

  这是唯一的正道,除此之外,再没有证入清净知见的正道了,奉行此正道吧!魔波旬就无能为力。 (偈274)

  奉行此正道,就可以灭尽诸苦,此一正道也是我灭尽诸苦,证悟圣果(成为佛陀)时所宣说的正道(法)。 (偈275)

  你们应该自己努力,如来只是指出正道而已,奉行此一正道并且禅修的人,可以解脱魔波旬的束缚。 (偈276)

  一群比库伴随佛陀到某一村子去化缘后,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天傍晚,他们在一起讨论路途的情况,尤其有关当地的山川地势,究竟是平地或山峦起伏,泥土路或碎石路等等。佛陀听到他们的话后,就过来告诉他们:「比库们!你们现在所谈论的路况是外在的环境,比库应该只关注圣者的修行之道,并且精进修习可以引领至涅槃的修行。」  

  备注:注1:「八正道」即中道,可用来证悟涅槃。注2:「四圣谛」:苦、集、灭、道。不管佛陀出世与否,四圣谛永远存在世间,佛陀只是指出四圣谛而已 。注3:佛陀是第一位主张人可以不用依赖超自然或或外在的力量,而自行证得解脱的宗教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无常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偈277)  

  一群比库各自依佛陀给他们的禅观指导到林子里去禅修,但是却进步迟缓,他们便回去见佛陀,请佛陀给更适合他们的禅观指导。佛陀于是透过神通,明白这些比库在咖沙巴佛时,曾修习无常观,所以佛陀就告诫他们:「比库,一切缘起法,都是无常(注)。」  

  备注: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明白观照这永恒定律的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1:19 , Processed in 0.22120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