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09 编辑

注释
  ①十一种麁重:十一种愚昧无知的心理潜势力。
  ②大神通愚痴:意即无法开发出生命中潜伏的巨大能量。
  ③悟入微细秘密愚痴:意即无法使生命与真理完全合而为一。微细秘密,即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本性微细难见、幽深难知,所以用「微细秘密」来形容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0 编辑

译文
  观自在菩萨接著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所说的修行皆位,就其表徵菩萨的精神活动而言,与一般人的精神活动状况相比,菩萨修行皆位中的命活动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品性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总的说来,菩萨修行皆位中的生命活动是与世俗生命活动大异与其趣味的,具体地说,修行地表徵的生命活动共有八种独特的净化品性:一、在菩萨的修行生活中,一切起心动念都是净化的;二、思维结构是拓破了主客对立之二元模式的:三、同情众生的慈悲情怀也是净化的:四、能把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五、对佛的奉献是净化的:六、对其他生命的教导和帮助也是净化的;七、修行生命的生存方式是净化的:八、他的事业、相貌都是圆满无缺的。
  善男子!在修行的第一地上就包含了上述八个方面的净化品性,乃至於到了成佛的阶位,也都包含了上述八个方面的净化品性,可是随著修行阶位的提高,这些品性的特质也在起变化,总起来说,其净化程度是愈来愈提高了。此外,在成佛阶位的生命活动中,也可以说不再包含「净化的生存方式」这一品性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的生存方式无疑也是净化的,但佛的生存方式和修行活动过程那些菩萨们的生存方式有著重大的下同,佛的功业和智慧是具足圆满的,佛的生命再也不欠缺什么。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根据什么说菩萨们的生命在一切有情生命中是最为宝贵的?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生命是从良善心理品性中成长、引发出来的:其二,菩萨生命是由其智慧决择导引其生存方向的:其三,菩萨生命是和利群济生、庄严世界的净化功业联系在一起的:其四,菩萨生命是净化、无污染的,他不仅能净化自己的生命,而且能净化其他生命。根据以上四个理由,所以我说,在一切有情生命中,菩萨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说:您根据什么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四个根据:其一,菩萨透彻地了解了生命自由安乐的境地,知道只有这自由安乐的境地才是生命向上发达的最高目标,并且他有能力在其现实生命中实证这一目标:其二,菩萨放弃了一个可以即刻实证自由生命的欲念;其三,菩萨产生利济一切众生的心愿,他的心愿是广大无边的:其四,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众生,菩萨常常自愿选择并忍受种种难堪的苦痛和折磨。根据以上四个条件,所以我说,菩萨有浩大的志向,有与真理相应的志向,有正确知识导引的志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0 编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诸地几种殊胜之所安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八种:一者增上意乐清净,二者心清净,三者悲清净,四者到彼岸清净,五者见佛供养承事清净,六者成熟有情清净,七者生清净,八者威德清净。
  善男子!於初地中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後後诸地乃至佛地所有增上意乐清净乃至威德清净,当知彼诸清净展转增胜;唯於佛地除生清净。又初地中所有功德,於上诸地平等皆有,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十地功德皆是有上,佛地功德当知无上。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菩萨生於诸有生最为殊胜?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一者极净善根所集起故,二者故意思择力所取故,三者悲愍济度诸众生故,四者自能无染除他染故。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说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四因缘故:谓诸菩萨能善了知涅盘乐住①堪能速证;而复弃舍速证乐住;无缘无待发大愿心;为欲利益诸有情故,处多种种长时大苦。是故我说彼诸菩萨行广大愿、妙愿、胜愿②。
    
注释
  ①乐住:安乐的境界、境地。
  ②胜愿:遁伦释为「无颠倒心」,意即排除一切偏见执著後在正确知识指导下的修行志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1 编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学习哪些事情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菩萨应该学习六件事情,这就是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安忍於一切对象一切环境的逼迫、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静中思维的工夫、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慧,以上六件事情都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所以它们都是菩萨修学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上述六样事哪些是戒律学统摄的?哪些是禅定学统摄的?哪些是智慧学统摄的?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持守戒律以及安忍於一切环境一切对象的逼迫,这三样由戒律学统摄,静中思维工夫由禅定学统摄:观照一切存在没有实体的智慧由智慧学统摄:圣於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这一项可以由三学所统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修行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要想学有所成乃至圆满成就,那就始终少不了自策自励的意志参与!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上述六件事,哪些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哪些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戒律学统摄的三项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智慧学统摄的一项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至於勤勉不懈的自身策励和静中思维工夫这两项,则既是福德和功业的基础准备,又是圆满觉悟的基础准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应该怎样来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菩萨应当这样来修学它们,首先,对於那与最高智慧相应的成佛教法产生强烈的信念和敏锐的理解:其次,根据从接受思考、修学教法所引发的三种智慧的指导,勤勉不懈地策励自己,长期从事供养诸佛,礼赞诸佛、诵习经典、传播经典等十种日常修行活动:第三,随时注意涵育和保护要实现最高觉悟的心念,要知道这个心念能决定一个人的修行方向:第四,经常拜访一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修行人,亲近他们,诚恳地向其讨教:第五,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利人济群之事,就毫不迟疑地去做。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根据什么道理说菩萨应当修学这六件事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这样说有两个理由。菩萨之所以应该修学这六件事,是因为它们一方面能有利於其他生命,使之得到安乐,另一方面又能消除各种身心烦恼,使生命得到自由解脱。总的说来,六样事中,前三样能有利於其他生命,使它们得到安乐,後三样事则能消除一切身心烦恼。具体地说,由於以财产和智慧帮助别人,那就能使他人从物质和精神上的饥馑状态中摆脱出来,身心得到安乐:由於持守戒律,自觉杜绝一切邪恶行为,就不会对其他生命造成逼迫和损害,这就能使其他生命得到安乐;由於安忍一切不利於己的环境和对象,这样当其他生命来迫害自己时,就能毫无怨言地接受之,而不与之对抗,这就能消解那些残害他的众生内心中的怨气,使他们得到安乐。由於菩萨能培养自策自励的可贵意志品质,他虽然还不能杜绝贪欲、恨恶、愚昧等等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也不能把这些邪恶情绪的心理潜势力尽除,但他能勤勉不懈地改变著自己的精神结构,那些邪恶情绪对他的修学实践不致产生影响:由於菩萨修学静中思维的工夫,他就能消除邪恶情绪的现实活动:由於他修学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存在的正知正见,他就能彻底扫荡痛苦烦恼的心理潜势力。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为什么在六件事之外,您说修行人还应修学其它四件事,它们也能将生命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1 编辑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我之所以说修行人还应当修学另外四件事,原因在於,这四件事能够辅助前面所说的六件事,能同它们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从而使得生命真正实现向上的发达和进化。具体说来,当菩萨在从事帮助他人、持守戒律、安忍逼迫这些有利於其他生命的修学实践时,他必须根据时间、地点及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把其他生命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菩萨这种因材施教、灵活机动的做法就叫做「方便善巧的修行方法」,它为前面三项利他性的修学实践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在他现象生命中烦恼深重,他被种种身内身外的条件拘束、限制著,不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从事修学实践,他很容易从一些世俗的琐碎的事情中得到满足,他的真理观念限制在现实生活的经验框架裏,因此他不可能练习那种存在改变精神结构的静中思维工夫,更由於他对成佛教法不能运用理性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即使他练习静中思维的修行方法,也不能引发出超越於现实生存活动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种情况下的修行人就应该牢牢守护著自己所做的那么一份功业、那么一份善心,他万万不可连这份功业、这份善心也丢掉了,他心裏应该产生这样一个志愿:我现在虽然烦恼深重,但我决不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停顿下来,希望在未来时代的生命周期裏,我的身心烦恼将会轻薄得多!这就叫做「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一个人虽然有向上的决心,但如果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学少有成,他就会懈怠下来,可是如果他有未来志愿在前方引导著,他即使懈怠下来,却终不致完全废弃修行生活,因此我说,「未来志愿的修行方法」为勤勉不懈的修行意志之培养,提供了辅助性手段。
  如果修行人能虔敬地与那些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亲近,诚恳地向他们讨教,从他们那裏学习到正确的教法,并按照这些老师的指导在内心中思考这些教法,这样一来,修行人在身心上就会起重大的变化:先前他们在世俗的事情上就能得到满足,现在却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安乐,从他人那裏得到的帮助最终将使修行人获得超越於世俗生活经验范围之上的真理观念,这就叫做「从他人那裏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依靠从他人那裏获得的相应与真理的精神力量,修行人就可以练习静中思维工夫,可以从事改变精神结构的修学实践了,所以我说,「从他人那裏获得力量的修行方法」为培养静中思维工夫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如果一个修行人对阐述成佛教法的经典,接受之後加以思考,思考之後能认真践修,这就能帮助修行人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理解的修行方法」。由於这一方法,那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就能被进一步地开发出来,所以我说,「理解的修行方法]为体认一切现象没有实体的智慧之开发提供了辅助性的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3 编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凡有几种所应学事?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成、忍辱、精进、静虑、慧到彼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增上戒学所摄?几是增上心学所摄?几是增上慧学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於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所应学事,几是福德资粮①所摄?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於一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於此六种所学事中,菩萨云何应当修学?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五种相应当修学:一者最初於菩萨藏波罗蜜多相应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二者次於十种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之心;四者亲近真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如是所应学事但有六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二因缘故:一者饶益诸有情故,二者对治诸烦恼故。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後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於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後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施设所余波罗蜜多但有四数?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由前六种波罗蜜多为助伴故。谓诸菩萨於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②,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於现法中烦恼多故,於修无间无有堪能,赢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於内心住②无有堪能,於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成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⑦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由此力故,於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若诸菩萨於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注释
  ①资粮:基础或准备。
  ②安置善品:把他导向通向真理的道路。
  ③下界胜解:下界,指三重世俗生命世界;胜解,指确定性的观念。下界胜解,犹言「限制在世俗世界经验范围内的观点」,意译为「真理观念始终限制在世俗生活的经验框架裹」。
  ④内心住:即「定心」,指心念相续的思维。
  ⑤上界:与「下界」相对,意为超出世俗生命世界之外的生命世界,即指净化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4 编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把菩萨应当修学的六件事排成现在这样一个次序,这其间有什么因缘呢?
  佛陀回答他说:因缘是这样的:在前的事为在後的事提供基础与准备,由前者就能引发出後者来。具体说来,如果一个修行人为了真理的缘故能对身家性命、名誉财产等无所顾惜,那么他就肯定能够遵守制恶扬善的严格戒律,为了保护这些戒律,他就必然能忍受常人难堪的伤害和苦痛,这样持久强化自我控制的精神锻炼後,修行人就必然产生出勤勉不懈、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就使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成为可能,而改变思维结构的精神训练工作最后又必然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超越性智慧。以上就是我把六种修学事项排成现在这个次序的理由所在。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您所说的六种修学事项又各自包含哪些更详细的内容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每一件修学事项裏又各自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以财产智慧帮助其他众生这一项裏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用知识、智慧和真理帮助其他众生;其二是用衣服、财物、金钱帮助其他众生:其三是以生命帮助其他众生。持守戒律这一项裏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防止邪恶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恶的行为都不应该去做;其二是鼓励良善行为的,这就是说,凡是良善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地去做;其三是以救济生命为原则的行为,这就是说,凡是有利於其他众生、能把其他众生引导到良善道路上来的行为,都应该努力去完成。安忍於逼迫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能安宁忍受怨家对头的迫害:其二是能安宁忍受身心中种种病痛的折磨:其三是在处理一切事情时,均以真理为标准,用真理来协调一切身心行为,所以心安理得。自身策励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勤勉不懈地制止邪恶行为:其二是勤勉不懈地从事良善行为;其三是勤勉不懈地从事一切救济行为。静中思维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以改变思维结构、消除身心烦恼为目的的:其二是以开发内在德性为目的的:其三是以引发帮助众生的能力为目的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这一项有以下三个内容:其一是对世俗学问观察了解的智慧:其二是认识存在本性的智慧;其三是研究生命特质、本性和要求的智慧。这第三种智慧为救济众生的慈悲行为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观自在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为什么说菩萨这六种修学事项、修行方法能将修行人由生死流转状态引导到自由安乐状态呢?
  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我是根据五个理由作出这一判断的。善男子!那些依据六种修学事项改变精神活动的修行人,他们必然能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执著於邪恶的心理情绪,不为之所染污:二、消除了贪恋的心理:三、修行生活中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四、不执著修行方法;五、把生命的最高、最真实境界作为自己修物生活的归宿。
  什么叫做不执著於邪恶情绪、不为之所染污呢?这就是说,凡违背於修行要求的事情都能坚决地避免之。什么叫做消除了贪念心理呢?这是说对于按照六种方法修行所招感的果报不会去贪恋执著,对于他人向自己表达的感激之情也不会去贪恋执著。什么叫做不夹杂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呢?这是说,在修行生活中不掺杂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见解和行为等,一切均以理性和真理为标准:同时能根据环境的限制,恰当地选择从事合适的修行事业。什么叫做不执著於修行方法呢?这是说,六种修学方法都是根据实现真理的需要,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其自身皆无绝对的价值,因此不会去执著它们。什么叫做以最高最真实的生命境界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归宿呢?这是说,在修行人按照六种修学事项从事精神改变工作时,他都能明确意识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追求最高最圆满的觉悟,这样修行人就能够持久地坚持下去,绝不会中途停顿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5 编辑

原典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後後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於身财无所顾恪,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办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六种波罗蜜多各有几种品类差别?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①。戒三种②者:一者转舍不善戒③,二者转生善戒④,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⑤。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种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波罗蜜多说名波罗蜜多?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五因缘故:一者无染著故,二者无顾恋故,三者无罪过故,四者无分别故,五者正迥向故。
  无染著者,谓不染著波罗蜜多诸相违事;无顾恋者,谓於一切波罗蜜多诸果异熟⑥及报恩中,心无系缚;无罪过者,谓於如是波罗蜜多,无间杂染法,离非方便行;无分别者,谓於如是波罗蜜多不如言词执著自相;正迥向者,谓以如是的作所集波罗蜜多迥求无上大菩提果。

注释
  ①无畏施: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
  ②戒三种:即「三聚戒」,聚,聚集之义,指三种类型的戒律。《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都列为以下三种:㈠摄律仪戒;㈡摄善法戒;㈢摄众生戒。此即相当於下文的「转舍不善戒、转生善戒、转生饶益有情戒」。
  ③转舍不善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防过禁非,诸恶莫作,凡恶而不能止者,即视为犯戒。转舍,即舍弃之义。
  ④转生善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在策励为善,众善奉行,凡善而不能行者,即视为犯戒。转生,即生发之义。
  ⑤转生饶益有情戒「三聚戒」之一,其中心意旨是,凡有利於其他生命向上进化之事,都是菩萨份内所必为,如有利於其他生命进化之事,而菩萨不为者,即视为犯戒。
  ⑥果异熟:即「异熟果」,据《成唯识论》,「异熟果」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异熟识」,这裏指由於勤修六度万行而引发的未来生命周期中统摄一切生命活动的深层心识,是生命活动的潜在形式;其二是「异孰生」,即「由异熟识而生」,实指前六识,它们是深层心识中诸种生命潜能变现的产物,是生命活动的显在形式。这裏取其大意,译为「按六种方法修学所招感的当来世苦乐之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5 编辑

译文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与修行生活的要求相违背的事情指哪些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以下六件事是与修行意旨完全违背的:其一,深深陶醉於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事物中,陶醉於财富及权力之中,把这些世俗事物看成是最值得追求的,看成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幸福的:其二,一切根据自己的兴趣欲望,随心所欲地纵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给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其三,对於他人的迫害、环境的逼迫不能安宁的接受,而是起而反抗之,认为这才符合生存活动的要求;其四,在修行生活中不能持之以恒,老是心有旁骛,老是依恋於感官愉乐的境界,认为只有这些才能给自己的生活赋予真实意义:其五,不能离群索居,超越於世间政治之上,来静心思考真理,认为人群政治的虚伪、动乱和腐败等,都是人类生活课题中本来就有之意义:最後,无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超越受现实生命拘束的种种立场、观点、学理、偏见之上,深深执著於世间的形而上学,认为它们才是真理的表述。
  观自在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修行人遵照六种修学方法去实践,他能招感些什么果报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遵照六种修学方法践修的果报大略说来有下面几个方面:其一是获得巨大的财富:其二,修行人未来生命周期的生存状态将会是良善的:其三,现实生活中没有怨家的迫害,身心常常安逸、满足:其四,他将成为巨大权力的拥有者;其五,身体健康,没有什么病患:其六,子孙众多,家族兴旺。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世尊!您说有些修行人在按照六种修学方法践修时,可能会下知不觉地掺杂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我现在想知道,这些思想和行为是指什么?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你们仔细观察修行生活就会发现,在现实的践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下面四种情况,在这四种情况下,虽然修行人仍然勉力而行,可是他并不能真正断除痛苦烦恼,因为他的修行生活被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污染了。其一,他虽然勉力而行,但缺乏对其他众生的同情心,无法真切感受其他众生的痛苦和欢乐:其二,他虽然勉力而行,但却不与真理相应:其三,他虽然勉力而行,却不能持之以恒,矢志不忘:其四,他虽然勉力而行,但却没有「非如此行不可」的那种珍重情怀,践修生活仍然是他生命中的外在性行为。这裏还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虽然勉力而行,却不与真理相应」,这是说在按照六种修学方法或是其它诸种辅助性的方法践修时,没有正确地理解其精神,反而把它们给破坏了。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佛陀:世尊!什么叫做「并非真正有益於众生生命的行为」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些修行人在根据教法指导从事利他之行时,他仅仅拿财物资助其他人,便觉得满足了,没有想到还应该把对方从非良善的生存方式引导到良善的生存方式里来,这种利他之行就叫做[并非真正有益於众生生命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修学佛法的善人,并不是仅仅靠用财物资助众生,就能使接受资助的众生得到真实的幸福和安乐呀!打个比方说,污秽的东西,不管数量是多是少,其品性终究是有臭味的,你也不可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其数量,使之变得洁净、芬芳。世俗生命在其现实的存在中,由於其生理、心理的一切方面都具有流转变化的特点,所以它的本性就是苦恼的、受环境逼迫的、不得自由安乐的,你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引导方法,想仅仅通过财物上的资助使其获得真实的安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修行人只有通过方便善巧的方式,把教法中的道理显示给他们,把他们渐渐引到真理的道路上来,引导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裏来,这样才能改变世俗生命的流转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8 12:16 编辑

原典
  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诸相违事?
  善男子!当知此事略有六种:一者於喜乐欲财富自在①诸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二者於随所乐,纵身语意而现行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三者於他轻蔑不堪忍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四者於不勤修著欲乐中,深见功德及与胜利,五者於处愤阑世杂乱行,深见功德及与胜利;六者於见闻觉知言说戏论,深见功德及与胜利。
  世尊!如是一切波罗蜜多何果异熟?
  善男子!当知此亦略有六种:一者得大财富,二者往生善趣,三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四者为众生主,五者身无恼害,六者有大宗叶。
  世尊!何等名为波罗蜜多间杂染法?
  善男子!当知略由四种加行:一者无悲加行故,二者不如理加行故,三者不常加行故,四者不殷重加行故。不如理加行者,谓修行余波罗蜜多时,於余波罗蜜多远离失坏。
  世尊!何等名为非方便行?
  善男子!若诸菩萨以波罗蜜多饶益众生时,但摄财物饶益众生,便为喜足,而不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如是名为非方便行。何以故?善男子!非於众生唯作此事名实饶益,譬如粪秽若多若少终无有能令成香洁。如是众生由行苦故,其性是苦,无有方便,但以财物暂相饶益,可合成乐,唯有安处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饶益。
  
注释
  ①自在:这裏指「权力」、「权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3:55 , Processed in 0.87628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