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中医药典籍类】历代本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草备要》:泻火解毒,散血消痰。

苦寒有毒,能泻实火,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故能消心脾老血。行太阴厥阴之积痰。肺、脾、肝。治喉痹咽痛为要药。擂汁醋和,噙之引涎。《千金方》治喉痹有乌扇膏。治结核瘕疝,便毒疟母。鳖甲煎丸,治疟母用之,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通经闭,利大肠,镇肝明目。

《本经逢原》:苦能下泄,辛能上散。《本经》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专取散结气之功,为喉痛咽痛要药。痘中咽痛,随手取效,以其力能解散毒郁也。治腹中邪逆,食饮大热,是指宿血在内发热而言,即《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之谓。《金匮》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用乌扇烧过,取其降厥阴之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

《千金》治喉痹有乌扇膏,中射工毒生疮,乌扇、升麻煎服,以滓敷疮上效;治便毒,身干同生姜煎服,利两三行即效。以其性善降,服之必泻,虚人禁用。

《本草求真》:[批]泻火清热解毒、散血、消痰。

射干专入心、脾、肝。形如乌羽、乌扇,又以乌羽、乌扇为名。辛苦微寒,书载泻火解毒,散血消痰,然究毒之所胎,血之所聚,痰之所积,又皆因火结聚而成。归到火处为重。射干苦能降火,寒能胜热,兼因味辛上散,俾火降热除,而血与痰与毒,无不因之而平矣。是以喉痹咽痛,结核疝瘕,便毒疟母等症,因于老血结于心脾,痰涎积于太阴、厥阴者,肺、脾、肝。无不可以调治。如《金匮》之治咳气之用射干、麻黄;治疟母鳖甲煎丸用乌扇烧过;《千金》之治喉痹用乌扇膏;擂汁醋和噙之。治便毒之用射干同生姜煎服,皆取性主善降,功多于上,服则必泻之意。若脾胃虚寒切忌。

《得配本草》:辛、苦,微寒。有毒。入手太阴,兼足厥阴经气分。泻上焦实热,降厥阳相火。行肝脾之积痰,则结核自消。散心脾之老血,则癥瘕自除。利大肠,除疟母,捣汁疗喉痹不通,治阴疝刺痛。

得杏仁、北五味,稍加麻黄,治喉中水鸡声。配萱草根、白蜜,捣敷乳痈初肿;配黄芩、桔梗、生甘草,治喉痹。

射干花、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咽喉肿痛神效。

虚者禁用。

《本经疏证》:射干紫花六出,上界白文,恰似水火相结于金之界域,所用又其还原反本之根,而味苦主降气平复下降,降之甚者,非特下行,且能横散,故其所主首为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盖既有喉痹,复兼咽痛,且无止息之时,则非水火相结于肺之部位而何?肺属金,火者金之所畏,水者金之子,能泄金之气易通。卦验云:冬至射干生,可知因水气盛而动之物,则必能动水气;其开花以四月,又可知因火气盛而舒展之物,亦必能舒展火气;乃至七月即茎叶尽槁,其气复返于根,则可知其动水气,舒火气,均能使从金之界域,各归其所处,此所以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也。此所谓散逆气也。腹中者大肠所居,大肠亦属金,腹中邪逆,明逆气自大肠而上也。食饮大热者,水谷之气不下行,又不旁出,壅于胸中为患,即别录所谓因胸中热气而咳唾,言语气臭,得此亦能下行且解散也。夫胸中水谷之气,本系精微,原供上奉以敷布五脏,洒陈六府。若上有肺部之结,则不能引其清者于上,下有大肠之逆,则不能传糟粕于下,于是胸中之气,清不得为清,浊不得为浊,居清虚之位,偏化为重浊之味,暂则但涉气,久则将涉血。凡似此者,非咎肺不降大肠不宣而谁咎哉?上窍不通,则下窍亦不通,上窍通则下窍自通,即用射干之微旨也。
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一语最是耐人思索,将主统之不善而有所留耶?则主血统血云者,调剂运量之谓,非若肝之实有所藏也。恶乎得有所留,将经之不留转而有所留耶?则手少阴从脏走手,足太阴从脏走足,不在脏间,则在手足间,皆非留血之地,纵手足间有老血,又决非射干之所能治也。将络间有所能治耶?则横行曰络,即有所瘀,亦决非射干直行者所能治。盖读仲景金匮要略,而后知心脾间即内经所谓募原者也。夫心气自左而降,脾气由中而升,升降交错之间,正受气变赤之地。设升降之源不清,则所受之气自浊,或不能变,聚为痰涎,或既变赤,不能敷布洒陈,于是凝结脏腑空隙之所,脂膜之间,其处在中之左,左之中则非左胁而谁?故素问疟论曰:疟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于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偕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金匮要略曰:疟当瘥不瘥者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用鳖甲煎丸。其中正有乌扇二者与别录射干疗老血在心脾间正相吻合,于此见心脾间老血由于结气,气之结由于腹中邪逆,腹中邪逆由于饮食大热,饮食大热之见于外者为咳吐,言语气臭,其见于内者为胸中热气,是致病之由,诊病之法,悉举无遗,本经素问金匮要略均一以贯之矣。

喉中水鸡声,比之喉痹咽痛不得消息,同乎否耶?盖气必因痹而阻,喉中必由阻而有声,且其声不他似独似水鸡,则决可知为气与水阻矣。气与水阻之候,其正治在小青龙,特无表证,而又不肿,故以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易桂枝芍药甘草,俾散为和,以收为降,虽紫菀款冬大擅其功,然号无邪而实有饮,谓涉虚尚属实,终不能不仗射干降气开结之猛力,故其名独冠一方之首是亦可悟射干与麻黄合而名方之义矣。善夫徐忠可曰:肺痿有咳有涎沫,无上气喘逆,则凡遇上气喘逆及有臭痰者肺痈,无臭痰只水鸡声者为火性上行,火聚于上,气吸于下,势不容已,上气水声亦此理耳。此非泻肺,何以愈之,故治此病以加射干开结下水为上也。

《本草新编》:射干,味苦,气平,微温,阴中阳也,无毒。入肺、肝、脾三经。散结气,平痈毒,逐瘀血,通月经,止喉痹气痛,祛口热臭秽,化湿痰、湿热,平风邪作喘殊效,仍治胸满气胀,咳嗽气结。此物治外感风火湿热痰症,可以为君,但可暂用,而不可久用者也。久用止可为佐使矣。

或问射干治外感痰喘,喉中作水鸡声者,必用射干汤治之,是射干必用之需明矣。但云可暂用而不可久用者,何也?夫喘症,未必有不伤气者,肺气为邪之所伤,风痰随挟之而上冲。射干入肺,而能散气中之结,故风痰遇之而消。但有结则散结,无结则散气。肺气前为风痰所伤,复为射干所损,势必实喘而变为虚喘矣也。人不悟其故,以为从前射于之能定喘也,更用射干治之,不益伤肺气乎?此予所以谓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推之他病,何独不然矣。

《本草分经》:苦,寒。泻实火,因而散血消肿,能化心脾老血,肝肺积痰,解毒,治喉痹咽痛。虚者忌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射干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射干乙醇浸液、水煎液和注射液在试管内有抗H37RV株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及甲乙型链球菌作用。射干(1:10~1:20)煎剂或浸剂在试管中,对常见的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试验,射干或提取物对腺病毒、ECHO11病毒、疱疹病毒等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病毒及其他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2.  射干有抗病毒作用。其醇提液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耳廓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透明质酸酶性脚水肿等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3.  射干有解热作用。

4.  射干有降血压作用。其醇溶出物能使家兔血压持续下降,脉搏增大,呼吸呈一时性兴奋,频率加快或幅度增大。

5.  射干有利尿作用。

6.  射干有抗肿瘤作用。

7.  射干有增强唾液分泌作用。

8.  射干有抑制小肠平滑肌的作用。

9.  其他:射干还有雌激素样作用;有消除上呼吸道的炎性渗出物及解热、止痛作用;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和兴奋呼吸粘膜作用;还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   勃(《名医别录》)

马勃为灰包科真菌大颓马勃、紫色秃马勃、及脱皮马勃的干燥子实体。主产于内蒙古、甘肃、吉林、辽宁等地。喜生于夏季开阔的草原上。味辛,性平。归肺经。功效清肺利咽、解毒、止血。临床用名马勃。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主恶疮马疥。

《本草备要》:轻,解热,外用敷疮。辛平轻虚。清肺解热,东垣普济消毒饮中用之。散血止嗽。治喉痹咽痛,吹喉中良,或加白矾或硝扫喉,取吐痰愈。鼻衄失音。外用敷诸疮良。

《本经逢原》:马勃轻虚上浮,力能散肺中邪热,故治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东垣治大头瘟咽喉不利,普济消毒饮用之。然须生蜜拌妥,入水调散不浮,方可煎服。

《得配本草》:辛,平。入手太阴经。清肺金,散血热,解头毒,治咽喉。

佐鼠粘、玄参,治温毒发颐。拌沙糖、井水,治积热吐血。

《本草分经》:辛平而散。清肺解热,治喉痹咽痛。外用敷疮最为稳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现代药理研究】

1.  马勃有机械性止血作用,对口腔出血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疗效不亚于淀粉海绵或明胶海绵,其缺点是不被组织吸收,故不宜作组织内留存止血或死腔填塞用。对鼻出血亦有止血作用。

2.  马勃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脱皮马勃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双球菌及某些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半  边  莲(《本草纲目》)

半边莲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全草。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原植物生于水田边、路旁、潮湿的阴坡荒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涝,怕旱,以疏松肥沃的粘壤土足以生长。味辛,性寒。归心、小肠、肺经。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临床用名半边莲。

【本草汇言】

《本经逢原》: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只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专治蛇伤,捣汁饮,以渣围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半边莲对排尿有影响。麻醉犬静脉注射浸剂0.1g/kg,呈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同时伴有血压下降,同样剂量灌入十二指肠也有利尿作用,但不引起降压,剂量增加至10~20倍,才有降压作用。用药后不仅尿量增加,而且排氯量大大增加,单位尿量中含氯浓度也超过正常水平,在利尿发生之前,一般有血液比重下降的现象,表明有肾外因素参与利尿;从半边莲中分离出的菊糖给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则使尿量减少。

2.  半边莲煎剂及生物碱可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麻醉犬的呼吸,过量应用则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3.  半边莲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对麻醉犬用半边莲浸剂静注,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且静注时,小剂量有短暂的升压作用,较大剂量时呈现持久的降压作用;家兔口服给药半边莲,可见耳部血管扩张,但血管灌流时对兔耳血管和蛙后肢血管则呈直接收缩作用;半边莲生物碱对离体兔心和蛙心有兴奋作用,但高浓度应用时则在出现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最后发生传导阻滞和停搏。

4.  半边莲有抗蛇毒作用。

5.  半边莲有抗肿瘤作用。

6.  半边莲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及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7.  半边莲有利胆作用。

8.  半边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作用,半边莲碱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与烟碱相似,但强度仅为烟碱的1/20~1/5。

9.  半边莲还有催吐、轻泻、抗溃疡作用和促进凝血功能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  豆  根(《开宝本草》)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云南等地。原植物生于河边900~1100米的山地和岩石缝中。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临床一般生用,名称山豆根。

【本草汇言】

《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本草图经》:含之咽汁,解咽喉肿痛,极妙。

《本草纲目》:研末汤服五分,治腹胀喘满。酒服三钱,治女人血气腹胀,又下寸白诸虫。丸服,止下痢。磨汁服,止卒患热厥心腹痛,五种痔痛。研汁,涂诸热肿秃疮,蛇狗蜘蛛伤。

《本草经疏》:山豆根得土之冲气,而兼感冬寒之令以生,故其味甘苦,其气寒,其性无毒。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味,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譬大人盛德,与物无竞,即阴毒忮害,遇之不起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在于热,毒解热散则痛自止,疮肿自消。人马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简误:病人虚寒者勿服。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粒似豆圆,名因此得。凡资疗病,惟取其根。口嚼汁吞,止咽喉肿痛要药;水调末服,除人马急黄捷方。敷蛇虫咬伤,去血气腹痛。

《本草乘雅》:宣散气生曰山;食肉皿器曰豆。盖言受纳腐化者胃也。种种功用,种种病状,悉从中枢,散宣生气,所谓解从结心,解即分散。

《药性解》:山豆根,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二经。主解诸药毒,止咽喉痛,退热消痈。

按:山豆根性寒,专泻心火,心火去则金无所损,金得其保而热伤之虞吾知免矣。

《药鉴》:气寒味苦。佐连翘能消热毒,臣甘桔又治咽喉。

《景岳全书》:味大苦,大寒。解诸药热毒,消痈肿疮毒,杀寸白诸虫。含而咽汁,解咽喉痹痛。研末汤服五七分,解内热喘满腹胀。磨汁服,解热厥心痛。研汁涂诸热毒热疮肿痛,及诸虫热毒所伤。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

苦寒。泻心火以保金气,去肺、大肠之风热。心火降,则不灼肺而金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金清则大肠亦清。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龈肿齿痛,含之咽汁。喘满热咳,腹痛下痢,五痔诸疮,解诸药毒,敷秃疮蛇狗蜘蛛伤,疗人马急黄。血热极所致。

《本经逢原》:山豆根大苦大寒,故能治咽喉诸疾。苏颂言含之咽汁,解咽喉肿痛极妙。或水浸含漱,或煎汤细呷。又解痘疹热毒,及喉痹药皆验。盖咽证皆属阴气上逆,故用苦寒以降之。《开宝》言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发热咳嗽,善治人马急黄,杀小虫。时珍云:腹胀喘满,研末汤服。血气腹胀,酒服三钱。卒患热厥心痛,磨汁服。总赖苦寒以散之,但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清心降火利咽。

山豆根专入心。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当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且能以祛大肠风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清则大肠风热亦解。及解药毒,杀小蛊,并腹胀喘满,热厥心痛,火不上逆,则心腹皆安。并疗人马急黄。热去血行。磨汁以饮,五痔诸疮服之悉平。总赖苦以泄热,寒以胜热耳。但脾胃虚寒作泻者禁用。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太阴、少阴经。泻实热,解痘毒,清咽喉,降心火。疗人马急黄,止腹痛下痢,治诸疮疡,解诸药毒。蛇犬蜘蛛伤者,俱可捣敷。

同橘皮,治霍乱吐痢;同白药子,治喉风急症。龈肿齿痛,捣汁含咽。

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本草新编》:山豆根,味苦,气寒,无毒。入肺经。止咽喉肿痛要药,亦治蛇伤虫咬。然止能治肺经之火邪,止咽痛实神。故治实火之邪则可,治虚火之邪则不可也。倘虚火而误用之,为害非浅也。

或问山豆根泻喉痹之痛既神,凡有喉痛而尽治之矣,而吾子曰宜实火,而不宜于虚火。虚实何以辨之乎?夫虚实亦易分耳。得于外感者为实火,实火者,邪火之实也;得于内伤者为虚火,虚火者,相火之虚也。虽二火同入肺经,而虚实各异。实火宜泻,用山豆根泻之,苦寒以正析之也;虚火宜补,亦用山豆根苦寒以泻其火,则火且更甚,壅塞于咽喉之中而不得泻。必须用桂、附甘温之药,引其火以归源,下热而上热自消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泻心火以保肺金,去肺、大肠之风热,消肿止痛,治喉齿疮痔诸疾,解药毒,疗人、马急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药理研究】

1.  山豆根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山豆根有改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豚鼠离体心脏灌流试验表明,山豆根总碱小剂量(≤37.5μg/ml)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而超过37.5μg/ml时则抑制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剂量增至75μg/ml时,收缩幅度降至给药前高度。‚山豆根可增加冠脉流量(CF),并随剂量的增加而作用增强,当剂量增至37.5μg/ml时,可使冠脉流量(CF)增加221.5%,达到最大效应,此后再增大剂量,冠脉流量(CF)也不增加。山豆根有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而对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影响。ƒ山豆根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有试验表明,山豆根总碱对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对抗作用。„山豆根总碱对洋地黄毒甙、氯仿-肾上腺素、氯化钾诱发的心律失常动物也有良好的对抗效果。其有效成分可能是金雀花碱与苦参碱及其衍生物。

2.  山豆根有抗肿瘤作用。

3.  山豆根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4.  山豆根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其所含臭豆碱、金雀花碱对呼吸的作用类似烟碱,能反射性兴奋呼吸;氧化苦参碱灌胃对豚鼠组织胺哮喘有明显平喘作用,槐果碱及其氢溴酸盐有较强的平喘作用,且均较氨茶碱强。

5.  山豆根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苦参总碱对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皮肤致病性真菌及钩端螺旋体等病原体也都有一定抑制杀灭作用;另外,山豆根水煎剂中含有抗CoxB5病毒的活性物质,因而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6.  山豆根有抗炎作用。

7.  山豆根有抗胃溃疡作用,以山豆根素作用最强。

8.  山豆根有镇静、镇痛、降温作用。

9.  山豆根有保肝作用。

10.  山豆根对免疫系统有影响,山豆根灌服可提高小鼠Meth肿瘤细胞中和活性,提高小鼠IgM-PFC数及血清IgM、IgG抗体水平;苦参碱可明显提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活性,并增强其吞噬能力;氧化苦参碱能抑制家兔皮肤被动过敏反应;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等均能抑制肿瘤相伴免疫及抗体生成,显示出免疫抑制作用。

11.  山豆根还有抗肿瘤、利尿作用;苦参碱腹腔注射可升高大鼠血浆cAMP及cAMP/cGMP。氧化苦参碱能诱导小鼠肝微粒体的药物代谢酶,并可作为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  头  翁(《本经》)

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主产于华北及内蒙古。原植物生于平原或山坡草地。喜凉爽干燥气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温,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临床用名白头翁。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无毒。主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治金创。

《名医别录》:有毒。主治鼻衄。

《药性论》:使,味甘,苦,有小毒。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

《日华子本草》:得酒良。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

《本草图经》:俗医合补下药,甚验,亦冲人。

《本草衍义》:性温,止腹痛,暖腰膝。

《药性赋》:味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四:傅男子阴疝偏肿,治小儿头秃膻腥;鼻衄血非此不效,痢赤毒有此获功。

《汤液本草》:气寒,味辛苦,无毒。有毒。

《本草》云:主温疟狂易音羊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鼻衄。

《心》云:下焦肾虚,纯苦以坚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本草经疏》:白头翁,《本经》味苦温无毒。吴绶益以辛寒。详其所主,似为得之。东垣谓其气厚味薄。既能入血主血,应云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暑伏足阳明经,则发温疟;伏手阳明经,则病毒痢、滞下纯血。狂阳,鼻衄者,血热也。寒热也,血瘀血。癥瘕积聚,瘿气,靡不由血凝而成。积滞停留则腹痛。金疮,血凉则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热凉血,具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热凉血行瘀之要药欤。前人所谓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腥膻,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引获功,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简误:白头翁苦寒,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本草蒙筌》:味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近根底处,白茸寸余,状类老翁,名由此得。主温疟阳狂寒热,治癥瘕积聚腹疼。逐血愈金疮,驱风暖腰膝。消瘰疬,散瘿瘤。小儿头秃膻腥及鼻血衄神效,男子阴疝偏肿并百节骨痛殊功。牙齿痛亦除,赤毒痢必用。

《本草乘雅》:命名白头翁,形色之相肖。亦白秉金用,头为阳首。翁者,历年久,事尽知,故有风自静,无风自摇。验体之能立,用之能行,是以首出庶物,不为八风所夺也。宜哉荡中藏之垢秽,故颈之瘿瘤,温疟之扬狂,积聚之传会,寒热之症瘕,金疮之屠毒,百体治平,腹心患灭。

《药性解》:白头翁,味苦,性温,有小毒。入心、肾二经。主温疟发狂、癥瘕积聚、瘿瘤瘰疬、金疮鼻衄、齿痛腹痛骨痛、赤毒下痢、男子阴疝偏肿、小儿头秃膻腥。

按:白头翁味苦,本入心经,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又入肾。温疟等证,无非水衰火旺,故治之。

《本草备要》:泻热凉血。

苦坚肾,寒凉血。入阳明血分。胃、大肠。治热毒血痢,仲景治热痢,有白头翁汤,合黄连、黄柏、秦皮。东垣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温疟寒热,齿痛骨痛,肾主齿骨,龈属阳明。鼻衄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捣敷患处。明目消疣。有风反静,无风则摇,近根处有白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逢原》:白头翁味苦微寒,入手足阳明血分。《本经》言苦温者,传写之误也。其治温疟狂易寒热等症,皆少阳、阳明热邪固结之病,结散则积血去而腹痛止矣。《别录》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热毒入伤血分之候。仲景治热痢下重,有白头翁汤。盖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鼻衄,及热毒下痢紫血鲜血,用此并效。但胃虚大便完谷不化,痢久不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本草崇原》: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东方甲乙之气,风动之象也。有风则静者,得西方庚辛之气,金能制风也。主治温疟者,温疟之邪,藏于肾脏,禀木气则能透发母邪也。狂易寒热,温疟病也。治癥瘕积聚,瘿气,逐血者,禀金气则能破积聚而行瘀也。止腹痛,乃腹中之痛,有由于积带者,积滞去,故痛止也。疗金疮,是和血行瘀之效。

《本草求真》:[批]泻肠胃热毒。

白头翁专入肠胃。味苦性寒。何书用此以治痢便脓血,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损,故以纯苦之剂以坚,如仲景之治挟热下痢之用白头翁汤之属是也。汤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若使热结不除,则肾愈虚愈解而痢莫愈。又书何以用此以治温疟寒热,齿痛骨痛,鼻衄秃疮,疝瘕等症,亦因邪结阳胆,服此热解毒清,则肾不燥扰而骨固;齿属肾。胃不受邪而齿安;龈属阳明。毒不上浸而衄止;热不内结而疝与瘕皆却;疝,用此捣敷。风无热炽,而小儿头秃得除矣。总皆清热解毒之力也。

《得配本草》:苦,寒。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热毒血痢,疗吐血衄血,祛温疟阳狂,消瘿瘤瘰疬,涂疔疮疽痈,围毒气散漫。

配川连、木香,治下痢咽痛;配陈皮、川连、川柏,治挟热痢。

白头翁临风偏静,又能驱风。

《本经疏证》:温疟为病,缘素问论证与金匮要略不同,其旨遂歧,而以为罕有之候,殊不知素问与金匮要略本无所异,素问是述其所以然,金匮要略遂补其所常见,正可谓若合符节者矣。疟论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故热,热已则气反入而寒;金匮要略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夫冬中于风,必随阳气之伏而入也。阳气发矣,何以尚不能自出?盖惟应时而动,故曰阳气,惟不肯应时而动,故曰邪气。曰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明明所依者渐不足恃,方浩然有去志,然尚不去也。遇大汗出乃始出焉,始终只与阴纠连,故汗出热作,汗收热止,其所谓寒者,必不如寒疟之寒栗鼓颔,故曰身无寒但热,而邪依于阴既久,遂相浃洽,故脉如平,若使脉不平,原为汗出辄复热脉躁疾之阴阳交,非温疟矣。骨节疼烦,正以见邪之藏于骨髓,呕正与汗同,亦阳随阴出也。故主以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固治汗后身大热者也。如此犹不可明温疟者病以时发,汗出而热,乃作夏间常有之病也。然则不与瘅疟无别乎?夫瘅疟热止则无寒,今必稍有寒也。瘅疟者无端而热作,此必汗而始热,此其所以别矣。白头翁根色紫,紫为赤黑相兼,正与热依于骨髓合,而近根处有白毛,毛为肺所主,白又其色,是使水中之火达于金,从皮毛而解也。故曰主温疟狂易寒热。苦本主降,性温则主发故也。他如热依于血为癥瘕,依于饮为积聚,依于痰为瘿气,依于肠胃中脂液而腹痛者并能主之。曰逐血者,承癥瘕而言也。不曰逐饮痰脂液者,色紫之物,原能入血,不能入饮痰脂液,且附饮痰脂液之热既去,则病自可除,不必更逐也。他如因血出而热随出者,为金疮,为鼻衄;因津液下溜而热随出者,为毒利,亦并能主之,故仲景于厥阴热利产后下皆用之,正其旨耳。

《本草新编》:白头翁,味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一云味甘、苦,有小毒者,非。主温疟、阳狂、寒热,治癥瘕积聚,逐血,愈金疮,祛风暖腰,疗血疝肿,并疗百节骨疼痛。赤毒之痢,所必用也。

或问白头翁,人多错认是鸟名,谁知是《本草》之药耶。《本草》言其功效颇多,皆不足深信。惟伤寒中之下利,乃热毒也,芩、莲、栀子不足以解毒毒,必用白头翁,以化大肠这热,而又不损脾气之阴,逐瘀积而留津液,实有奇功也。若胃虚寒,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不由于湿毒者,俱宜忌之也。

《本草分经》:苦,寒。入胃、大肠血分,坚肾凉血泻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3 23:24 , Processed in 0.298335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