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谓的斗争

无谓的斗争
从前有一座山,山中有一间客栈。

一天傍晚,

远方来了一位甲客官,打算在客栈借住一宿,

主人告诉他:

‘所有的房间都已满,只剩一间房间,但这间经常闹鬼。’

甲客官一听,便说:

‘那里真的有鬼!多半是胆小的人生事。我不怕鬼!’说完,便休息了。

天将亮时,

又来了一位乙客官,也想在此客栈借住一宿,

主人也告诉他相同的话。

乙客官也说:‘我不怕鬼!’

一整夜,

甲客官都在等待鬼的出现。

就在乙客官正要开门进房休息时,

甲心里想:鬼来了!

乙心里也想:鬼在里面!

于是,乙客官拼命地推门,想一探究竟,

甲客官害怕死命地抵住门……

最后,

乙客官破门而入,

甲客官便猛力地打乙客官,而乙客官也极力地反击。

彼此纠缠扭打成一团。

直到天亮,

两人相视,才知道原来是旧友,

一晚上的斗诤及伤害,都是一场误会。

改写自《大智度论》卷九十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藏菩萨

日藏菩萨
在毗兰若村中,有位婆罗门,听说供养佛陀可得大福报,遂于夏安居时启请佛陀带领五百比丘入村居住,于三个月中接受他的四事供养。然而,在佛陀一行人到达之后,婆罗门却又反悔食言,不仅拒绝供养大众师,甚至避不见面。佛陀等人只好露宿野外,仅能以牧马人预备用来饲马的马麦度日。

这天中午,佛陀与比丘们正用钵装着马麦进食,和平时一样,佛陀泰然自若地吃着马麦。只见阿难神色凝重,不发一语,静静地注视着佛陀。看到阿难的愁容,佛陀停下了动作。

阿难终于开口:‘世尊!您贵为王族,又是众人敬仰的佛陀,现在却必须以马麦为食,这……。’阿难感到非常不舍,心中苦恼极了。佛陀明白阿难此刻的心情,于是从自己的钵中拾起一颗麦子,放到阿难的手上:‘来,尝尝看!’

阿难依言将马麦放入口中咀嚼,顿时之间,阿难脸上的阴霾一扫而空:‘太不可思议了!世尊,我身为王子,生于王家,却从来没尝过如此美味的食物,实在是稀有难得!’自从吃了这颗神奇的马麦,在七天七夜中,阿难神清气爽,一点也不想吃世间种种美味饮食,也不觉得饥饿或口渴。

藉由这个机会,佛陀向众比丘开示这段马麦因缘:‘在这三个月当中,大众以马麦为食,并不是业障使然,而是为了教化众生的方便。事实上,如来三十二相中有“上味相”,不论是什么食物,进到口中皆为上妙美味。而且,我也早知婆罗门会反悔,但是为什么依然应邀前来,实在是为了善巧示现业报因缘!’

‘我们所吃的马麦,原是马场中五百匹马的食粮。这五百匹马,在过去生中,原已发心行菩萨道,并且经常供养三宝;后来因为受恶知识的影响,造作种种恶业,而堕为马身。马群中为首的大马,名叫日藏,是菩萨的示现,他过去生曾劝这五百匹小马发菩提心,现在又为了度五百小马而受生马形,由于菩萨的威德力,五百小马忆知自己的宿世因缘。今日,为愍念这五百小马,令他们早日脱离马形,故明知婆罗门会退悔,仍旧依约前来,使日藏菩萨带领的这五百小马有机会忏悔前愆,将他们一半的粮食供养大众比丘。’

听闻佛陀的开示,这五百位食用粗马麦的比丘,当下离欲寂静,证得四果罗汉之果位。三个月后,五百小马命终生天,成为天子,带着天上的上妙美食前来供养佛陀。佛陀为其开示法要,使其发菩提心,来世将证得辟支佛果。而日藏菩萨来世作佛,号为善调如来。

省思——

大心菩萨示现六道度化众生,悲愿法味终圆佛道。大觉慈尊上味绝伦,度化三乘,无有穷尽。而如何尝出因缘果报和菩提涅槃的滋味,随心而异,如月印千江。生活的一声一香、一味一色,发心、用心、明心、悟心,无不是菩提资粮。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达王

普达王
佛陀时代有一位普达王,每逢六斋日便奉持八关斋戒,并至高台遥向佛陀所在的方向顶礼。但他的臣子们从未听过八关斋戒,更不知有圣者佛陀的存在,对于国王这样的举动,感到非常怪异,私底下议论纷纷。

众人虽然议论纷纷,却无人敢当面向普达王提起。一日国王到城中巡视,见到远处一位比丘,便向他顶礼供养。这位比丘是一位大阿罗汉,观察国王宿世的因缘后,便提到先王旁执幡盖的侍童,正是现在的普达王!因为生前奉行正法、清净守意不犯诸恶,以持受八关斋戒的功德福报,投生为一国的国王。众人听闻比丘的开示,对佛法升起了信心,希望比丘能为他们受八关斋戒。

比丘回答:‘我的师父是三界至尊的佛陀,有大威德,你们应该依止他才对!’就在此时,佛陀以神足力现在众人面前。大众见到佛陀的相好威仪,欢喜摄受,皆五体投地至诚顶礼,求受八关斋戒。佛陀慈悲为大众授戒后,并宣说佛法,自此全国百姓皆信受佛法,受持斋戒及五戒十善,过着清净安乐的生活。

省思——

《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是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时一日一夜。’

修行要在因中努力,持戒便是清净的因地,舍离五欲垢染,最后因缘成熟必能菩提花开,明心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智慧的供养

智慧的供养
昔日,在舍卫国有一富可敌国的婆罗门长者,名叫蓝达。为了彰显自己的名声,连续五年,不惜竭尽家财,以外道祈福之法,设大斋会,广行布施,供养五千多位婆罗门无数珍贵的宝物、医药及饮食衣具。接受供养的婆罗门在这五年里,亦为长者祭祀诸天、山岳与星宿等地只神灵,以持咒作法,希望为长者祈求无量之福。

到了圆满五年大供养的最后一天,蓝达长者更行广大布施,除了以金银打造的精致食器盛满金粟、银粟外,更准备了七宝服饰、鹿皮大衣、牛马羊车、奴婢及日常所需物品,共八万四千件供养大众。庄严无比的会场,令与会的鬼神、国王、大臣、梵志、贵族等,无不欢欣喜悦。

此时,佛陀正在精舍为天人说法,见到如此情景,喟然叹言:‘蓝达真是可怜的愚痴者!布施这么多珍贵的财物,却只能得到微薄的福报。若不立即教示,将永离胜妙法门,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于是世尊特地前去度化蓝达长者,并以神通力从地涌出,放大光明,普照与会大众。

蓝达长者及大众立即至诚顶礼佛陀。世尊见众人皆有恭敬之心,于是为大众说偈:

‘月千反祠,终身不彻,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一念造福,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奉事火神,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年。’

佛陀说:‘布施有四种层次,就像农地有肥沃贫瘠之别,收成自然就会不同:一者、施多得福少,也就是愚痴之人花费大量钱财,却以杀生的方式祭祀鬼神,并且还喝酒跳舞,不仅无法增长福报,亦没有智慧。二者、施少得福少,即是以悭贪恶心,布施给心外求道的修行者。由于二者都是愚痴之人,所以没有福报。三者、施少得福多,就是以善心供养精进、有德行的修道者。布施虽少,福报却很大。四者、施多得福多,是指觉悟到世间无常的贤者,以清净心布施钱财建造塔寺,供养三宝衣食、卧具、医药等。这种清净圆满的布施,具足无上福德,如五河流入大海,生生世世长流不断。’

此时,蓝达长者及与会大众闻佛开示,皆大法喜。诸天人神心开意解,即证须陀洹果,五千多位婆罗门发心随佛出家修行,与道相应。蓝达长者全家亦受持五戒,发愿勤修正法,广积福德。国王及众臣也欢喜地受持三皈依,明了佛法真理。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六度万行,‘布施’为首。布施如同在田地播种,因缘和合时,就会开花结果。然而,发心布施要有智慧,若能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如同在沃土播种,果实必定丰硕肥厚。三宝,是度脱众生舍离老病死海之坚牢船,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供养三宝,令正法久住,必能为自己及大众开创光明的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智慧的父亲

智慧的父亲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时,曾为比丘们讲述了一个孝顺的长者子的故事:过去,在印度波罗奈国流传着一个陋习──

当父母年老时,就将他们活埋,以节省食粮来养活子息。时间一久,竟成了这个国家的法律规定。

波罗奈国中有一位长者的儿子,十分孝顺,因此,对国内有这样一条法律实在不能认同,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导正它。

岁月不饶人,长者逐渐老迈了,儿子为了孝顺父亲,便偷偷在地下建了一座密室,将父亲藏在里面,每天以上好的饮食供养父亲。他这份孝心,感动了天神现身前来协助。天神手中拿了一卷纸,来到波罗奈国王的面前,对国王说:‘这张纸上有四个问题,如果七日内能够解答出来,我就拥护你和你的国家;如果答不出来,我就把你的头劈成七块!’说完,就立刻消失了。国王紧急召集群臣共同商议,然而,大家望着纸上的四个难题,绞尽脑汁却还是束手无策,期限一天天的逼近,国王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将问题昭告天下,凡是能够找到解答的人,就能得到最大的奖励:‘不论什么要求,国王都答应他。’

天神到底给了国王什么难题呢?‘什么是最大的财富?’‘什么是最大的快乐?’‘什么是第一美味?’‘什么最长寿?’

长者子见到这四个问题,立即跑回家询问密室中的父亲,果然,长者一一给了圆满的答案:‘信用是最大的财富。’‘修行正法是最大的快乐。’‘诚实语是第一美味。’‘法身慧命最为长寿。’

长者子向国王禀告这些解答,于是国王顺利通过了天神的考验,国王高兴极了。便问长者子:‘这些答案是你自己想的吗?还是谁教你的呢?’长者子回答:‘是我父亲教导的。’国王非常诧异:‘你父亲?他不是已经很老了吗?他现在在那里?’‘请大王饶恕,我的父亲确实已经老了,而我违反国法,私自将他藏在家中的密室。’长者子接着说:‘大王,父母对我们的深恩,如天地一般:十月怀胎、辛苦的抚养长大、还要教育一切为人处事的道理,才能成就今天的我们。纵使有人能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走一百年,并且无微不至的事奉、供养,这样做,都还无法报答父母的深恩啊……!大王,我别无所求,只希望大王能废除“活埋年老父母”这条法律。’

当然,波罗奈王必须遵守诺言,答应长者子一切的要求。而事实上,国王也深受感动,不仅废除这条法律,还增加另一条法律:‘凡是不孝顺父母的人,将治以重罪。’

佛陀对比丘们说:‘能够孝养、恭敬父母,即是孝养、恭敬一切佛及贤圣,这是非常殊胜可贵的。’佛陀接着说:

‘当时的长者子就是我,由于当时能够去除不孝的陋习,更成就孝顺的法律,这份功德福报,也就是今日成佛的资粮!’比丘们听了都赞叹不已,纷纷发心效尤。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二

省思——

古今中外,无论任何宗教都是提倡孝道的。父母养育子女,终其一生,心念都系在儿女身上,这种恩情是用尽一生的生命也无法报达的。

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无量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将这感恩的心,推及一切众生,人人皆能如此,这个世界必定更详和。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王

月光王
在过去,有一个叫‘迦尸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是‘月光王’。月光王虽处王宫,却不贪求欲乐;容貌端严、智慧过人的他,生性坦荡,从不言说任何不实的言语,而且慈悲地对待任何众生,一心广修布施。由于他的德行高洁、心地柔软,臣民们都愿意追随他,举国上下也充满和乐的气氛。

这时,住在深山里的一个老婆罗门,听说月光王广行布施的声名,心中生起了无明火,他不但不认同月光王的品德、善行,还认为月光王沽名钓誉。婆罗门心想,一切众生都最不舍自己的性命,如果我要求月光王布施他的身、命,他一定会退失修布施的心;到时就可以拆穿他伪善的面目了。恶念不断侵袭着婆罗门,他迫不急待地下山,前往月光王的宫殿。

面目狰狞的婆罗门,一见到月光王,就大声地说:‘久闻大王的盛名高德,今日能亲眼见着大王,实在是我的福报啊!听说大王为了利益众生,修大布施,愿意舍弃一切,我没什么希求,只想向大王化缘一样东西。’月光王说:‘只要是您需要的,尽管开口,任何物品我都愿意布施。大婆罗门啊!您应当知道,一切众生都被贪嗔痴所缠缚,生死轮回不得出离;我之所以住世为王,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告诉他们出离生死的方法。’老婆罗门说:‘大王,你讲得太好了!可是光说不练,有什么用?如果能言行合一的话,就拿你的头来布施吧!’

这时,大臣们听到老婆罗门口出狂言,都非常不悦地用砂土、石头朝着他丢掷,并且对他破口大骂,要他赶快离开。老婆罗门呵斥大臣们:‘你们怎么骂人呢,真是愚痴啊!空口说白话,谁不会说,国王自己说出口的话,难道想反悔?他说所有一切都能布施,我今天向他化缘头,有什么不对!’月光王转头对婆罗门说:‘我向臣民们说几句话,让他们放宽心,如果不对他们说些好话,恐怕您的生命将会不保!您暂且走远些,等他们走后,我再去找您。’老婆罗门听月光王这么说,就转身离开。

月光王于是向大臣们说:‘以此无常的色身,换取如金刚般坚固的法身;以世间的财宝,换取出世的法财。这不正是我之前勉励大家的菩萨行吗?放下心中的执着,才能得到解脱自在。’然而,大臣们仍放不下地说:‘大王,这样布施是不值得的!您是全国人民的依靠,您的身、命也是全国人民所共有,怎么可以为了他而舍弃性命呢?’月光王告诉大臣们:‘我和这个老婆罗门在过去世有宿怨,累劫以来,我都在和他解冤释结,直到此世,我们之间的业缘还未了结,所以他念念不忘来找我要债;唯有满足他的要求,才能放下他心中的仇恨。我生生世世恒行正法,即使是为了这个老婆罗门,也要心存正念,只要满了他的愿,他就会回去深山,继续修行。’

月光王遣退了臣子们,便去找老婆罗门,对他说:‘您今天向我要头,是宿怨所逼,我绝不会起一念嫌恨心。可是您当省察自己的心念,为何因嗔恨而不能作主?修行人要时时反观自照,如果放纵自己的习气,随意起嗔念,就会障蔽清净的自性,而离道愈来愈远。’婆罗门说:‘大王说得很好,可是我实在无法受用,现在我只要你的头,其他不必多说!’此刻,老婆罗门把月光王的头发绑在树上,嗔心炽盛地抽出利刃,砍向国王……

自以为已砍下王头的老婆罗门,纵声大笑,扬长而去。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砍断的不过是树枝罢了!其实,这是诸佛菩萨及护法龙天的威德力,才让老婆罗门的恶行没有得逞。老婆罗门以为真的杀了月光王,心中的怨恨立刻消解,回到深山中,继续他的修行;而月光王也平安地回到王宫。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氏国王

月氏国王
久远以前,月氏国国王栴檀罽尼吒结交了三位智慧的贤者,第一位是马鸣菩萨、第二位是摩吒罗大臣、第三位是遮罗迦医生。国王对这三人非常礼遇,他们常随左右,时时提供智慧的建议。

一天,马鸣菩萨向国王说:‘如果国王能依照我的话如法修行,来世必逢善缘,永离恶难。’摩吒罗大臣也对国王说:‘如果国王采纳我的密策,并且守口如瓶,您将战无不胜,普天下之人皆会前来归顺。’遮罗迦医生则说道:‘国王,如果您能听从我的建议,这一生不但不会遭遇横死,并可随心所欲享用各种美味,身心调适无所忧虑。’

国王果真听从了良医的话,身心康泰,没有任何病苦,于是他采纳了大臣的密策,开始扩展国土。月氏国军队所到之处,无可匹敌,四海之内,三方咸定,只剩东方尚未降伏。于是国王整饬兵马,继续东征,先派遣胡人及大象为先锋,自己紧随在后。当军队来到葱岭,度过了种种险峻关卡,所乘的象、马却不肯再往前走。国王甚为惊讶,拍拍马背说:‘我过去骑着你南征北讨,如今只剩东方未定,为何你现在不肯再往前走了呢?’这时,摩吒罗大臣对国王说:‘微臣先前已奏明国王,不能向外透露任何消息,但是国王您却泄露了密策,如今性命岌岌可危。’

国王自知死期不远,心里非常恐慌,尤其一路南征北伐,杀害三亿多人,必定会尝受恶果,刹时间对自己过去的作为升起大惭愧心、大忏悔心。于是,国王终于听从了马鸣菩萨的教导,清净持戒、勤修塔寺、广建僧房,并且供养僧众,修种种功德,精进不已。

朝中大臣见到国王如此显着的改变,不禁质疑:‘国王连年挥军,杀戮于战场之上,如今虽然广修福德,但逝者已矣,又能对过去的错误产生什么弥补与帮助?’国王为解除大众的疑惑,于是请大臣煮一大锅沸水,七日七夜柴火不断,保持沸腾,最后将一只指环丢进锅中,令大臣赤手捡取。诸大臣听了,纷纷表示无法取得这个指环,宁愿以其他罪名就死。国王问:‘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取回这只指环吗?’大臣们说:‘必须先把锅下的柴薪灭了,再往锅中注入大量冷水,如此降低温度,才能不伤人手,捡回指环。’

国王说:‘我先前为了扩张国土广造恶业,就好比那锅七日七夜柴薪不断的滚水。现在马鸣菩萨教导我对过去的罪业至诚忏悔,就像抽掉锅下的柴薪,使之熄灭;又教导我持戒、精进、广修供养,增长福德,就像在滚水中注入大量的冷水,滚水自然会渐渐清凉。所以现在修善断恶,来世可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群臣听了,个个心开意解,纷纷赞叹马鸣菩萨的智慧。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七》

省思——

经云:‘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众生总是看不清世间的真相,而盲目地追求外在虚而无常的事物。就像月氏国国王,只知追求长寿、名利而迷失自己,造作种种恶业。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只要我们能真心忏悔罪愆,从而改过向善,清净身口意三业,必能重新开拓光明的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智大臣

有智大臣
久远以前,有一国王迦步,统领天下,国势强盛,人民富庶。

有一年,国内突然发生大灾旱,

国中精通天文地理的相师们纷纷推算,皆言:

‘此灾旱将历时十二年,才能结束。’

得知这则消息,全国上下无不忧心忡忡,

迦步王于是召集群臣,共谋解决之道。

其中一位有智大臣说:

‘陛下,要消除此灾难,应当打造种种金制容器,盛满香汤,置于街道两旁,让全国人民用以浴沐如来,广植福田,然后再造佛塔庙,广修功德。如此,就能消灾免难。’

迦步王于是带领王宫大臣及全国人民,

以虔诚恭敬心,

恭请佛陀慈悲驾临,并以香汤沐浴如来。

然后将此香汤,装于八万四千宝瓶中,

分送远近各国,并造佛塔庙供养祈福。

由于此浴佛及造佛塔庙的殊胜功德,

即时雷电交加,天降甘霖,灾旱解除,五谷丰收,

不仅人民益加安乐,国家也更为富强。

改写自《杂宝藏经》卷六

省思——

佛陀的大慈悲、大愿力和清净功德,是众生的福田,因此浴佛、供养能消灾免难;然而,我们还要能进一步体会浴佛的深意:‘外离身垢,内除心染’,不再造恶业,才是真正的浴自心佛。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师与画师

木师与画师
以前,有一个修行人,

双手捧着一束鲜花,以最虔诚的心供养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来意,便问:

‘你今天来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讲:

‘世尊,我只是个修道人,我什么都不求,我只是求道。’

佛陀就告诉他:

‘好!你既然是来求道,那就放下吧!’

于是,

修行人就把花放下,双手合十。

佛陀又告诉他:‘再放下!’

修行人觉得奇怪,

于是,把两手也放下,

佛陀又说:‘还要放下!’

此时修行人不解地说:

‘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还有什么要放下的呢?’

佛陀说:

‘你有求的这念心也要“放下”。’

修行人,当下大彻大悟。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果报一念间

果报一念间
昔日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来到佛陀住处,至诚恳切地顶礼佛陀,并长跪着说:‘尊贵的佛陀,弟子愿以真诚的心,于城镇的街道上,准备素宴供养佛陀及僧众们,让国人能够认识世尊!愿一切众生都能因世尊的慈悲德行,听闻微妙的法要,而远离邪魔蛊惑及一切恶法,并守持五戒,不造作恶业,以此消除一切灾难。’

佛陀说:‘真是有善根的国王啊!能够用智慧整治国政,为人民种下未来的善因,并引导人民走向人生的正道。’之后,国王便亲自准备素宴,以恭迎佛陀及其弟子们的到来。接着,佛陀和随行的弟子们便来到设宴的街道,接受国王的供养。待用完斋,佛陀升座为国王及子民们,宣说佛法。

此时聚集听法者众多,恰好有二商人路过,一人听了佛陀的开示,便很欢喜地说:‘佛陀就好比帝王,其常随弟子们犹如忠臣般地随行,想必佛陀是真正具有大慈悲及大德行,才能使国君这样恭敬地供养!佛陀是这样地尊贵,我也应该奉行佛陀所说的教法。’而另一商人却起了慢心,而说道:‘这国王可真是愚痴!拥有如此大的财富、权势和地位,为何要对佛陀如此地奉承呢?佛陀就好比是头牛,其随行弟子犹如牛车,牛拖着牛车南北奔波,居无定所,身上又一无所有,这有什么好值得如此尊崇与追随的!’

随后两人一同离去,走了三十里路,便在路旁的凉亭休息并喝起酒来,心起善念的商人,因对佛陀所生起的恭敬心与欢喜心,感得龙天护法的护佑;而心起恶念的商人,却招感地狱里的众生,使酒在腹中如火烧,因而神智不清跌到凉亭外。隔天清晨,一商队车路过,而惨遭碾毙。同行的商人见状,怕回国时,国人会误以为是他因贪朋友之财,而行不义的手段,只好离开本国转往他国流浪。

此时,该国国王驾崩,并留下预言:‘将有一卑微的人来到我国,如果他将是继承王位的人,我这匹神马便会向他屈膝下跪。’之后,大臣们便带着神马找寻未来的国王。刚好此一商人来到此国,神马见到商人,立即跪下并舐舔他的脚,所有的臣子便很高兴地,认定此商人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新王,于是请他回王宫继承王位。

成为国王之后,商人心想:‘这一生并没有做什么善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福报?想必是因听闻佛陀的教诲,获其慈悲庇佑所致。’便与群臣出发前往舍卫国请教佛陀,以释疑惑。佛陀为他开示:‘当年波斯匿王在供养三宝时,你所生起的念头是至诚的恭敬心,因此种下未来成为国王的善因,所以能登得王位;而另一同行的伙伴,心起骄慢,因而种下了恶念的种子,所以感得车祸之因。这一切的因缘果报,无非是由自己起心动念所招感,都是自作自受,不是天龙鬼神所能左右的!’于是佛陀说偈:‘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行。’佛陀说完偈语,国王及臣子们明白了心是善恶源之本,欢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1——双要品第九》

省思——

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未来果报的因,心起善念就感得光明的法界,感召诸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加被,诸事如意;心起恶念感得的是黑暗的法界,易招感诸事不顺遂。所谓‘万法唯心造’,一切境界,无非是这念心所造作出来的结果。为人之道,就是要能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起善念,不起恶念、妄想,做任何事都能尽心尽力,凡事才能成就。古德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轻忽了任何生活上的细行,点点滴滴都是未来成就的资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5:05 , Processed in 0.24933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