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佛化生活] 名寺古刹(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3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想入世修行,弘扬大乘,则在心性上彻证四相;身相上严持戒律,广行布施,心念佛号;事相上结合时代特征,引领正的方向,做个人格完善的好人;行动上妙用般若大乘,引领时代潮流,体现出自己最大的价值,去影响自己的因缘众生学习你,同时学习佛法般若,破除无明,入无余涅槃。

  

                                                         --------选自回师《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毗卢寺

[历史沿革]
毗卢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始建于1522—1566年,因寺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有僧量宏创一佛殿。1884年,两江总督曾国荃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改为毗卢寺。光绪中叶至宣统初年,印魁显文祖主持开展禅学研究。1909年,请谛闲法师到寺主讲天台宗教义。1912年,太虚法师在毗卢寺筹办中国佛教协进会,从事讲学和教务活动。1939年,方丈务道法师于寺内创办毗卢佛学院。1955年中国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陪缅甸吴奴总理到毗卢寺参观、访问、拜佛。1998年恢复正常宗教活动。2004年万佛楼复建完工。毗卢寺曾成立中国中医院,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国中医学研究的中心,对中国佛、医及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作为南京名刹,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标志性道场,也是旅游胜地。
[寺院胜景]

毗卢寺山门

毗卢寺万佛楼
毗卢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汉府街4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万佛楼内藏有全套的《乾隆大藏经》,全世界只存40套,向来为“毗卢寺三宝”之一。
藏经楼位于万佛楼二楼,这套《乾隆大藏经》即供奉在藏经楼。据寺中僧人介绍,中国历史上《大藏经》分多个时期多种版本,其中以明永乐和清乾隆时期的藏经最为名贵。归藏南京毗卢寺的这一套即为清刻版乾隆大正藏,全套共168本,全世界仅有40套,因此弥足珍贵。
藏经楼中央供奉的五方五佛,其佛龛也堪称艺术精品:据介绍,这个长4米,宽1.5米的佛龛,号称“三无”——一无上色,二无油漆,三无钉子,全部选用上等紫檀木依靠榫头拼接而成,是由80名扬州工匠日以继夜,用工188天雕刻而成。
在万佛楼的四楼,左右还各有一件镇寺之宝,即大报恩寺磬和荷花缸,它们与《乾隆大藏经》并称“毗卢寺三宝”。其中,左边的大报恩寺大磬为金铁合铸而成,高0.49米,直径0.63米,重100公斤,为明代大报恩寺遗物,据称,由于含金量特别高,这只大磬与众不同,敲击后,余音袅袅长达40多秒,十几秒过后,便会出现奇妙的现象——敲磬者心率与磬声频率一致,不由让人顿起肃穆敬畏之意。而那口清代荷花缸,高0.61米,口径0.685米,周身彩绘雄狮13只,径口刻有“光绪十五年九月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捐置付毗卢寺永远宝用”。据介绍,磬和荷花缸两件镇寺之宝都是从原万佛殿遗址上挖掘出来的。
[当今住持]
传义法师,字正进,1967 年3 月生于河南登封。自幼随母信佛,1987年依南京栖霞寺茗山、辉坚、本振三老为恩师,披剃出家。1988年礼韶关南华寺本焕长老受具足戒。1989年任栖霞寺僧值。1990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当选南京市佛教协会理事,1991年任栖霞寺第一监院、知客兼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教务处副主任。1993年任江苏省七届青联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六届大会代表。1994年1月任海南省佛教协会筹备组副组长、三亚南山寺筹建委员会副主任、海南南山寺功德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三亚市政协常委。1998年10月主持南京毗卢寺复建工作。1999年任南京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2000年5月镇江焦山定慧寺茗山长老传曹洞正宗法脉。2001年任南京毗卢寺代住持。2002年任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2006年2月18日厦门南普陀寺圣辉长老传临济正宗法脉。2006年2月22日荣膺毗卢寺方丈。同年5月13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2008年8月2日—8月10日在美国洛杉矶和中国领事馆合作成功举办《法界情.翰墨缘》义卖赈灾书画作品展,美国众议员赵美心女士颁发为中美文化交流贡献奖书。2009年8月30日至9月2日在法国巴黎举办“传义大和尚书画作品展”,法国总统顾问何福基先生出席,得到法国总统办主任代表总统写亲笔感谢信。历任政协南京市委员会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2010年元月当选政协南京市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八届大会代表。
修禅之余,从事中国山水画、人物画和书法的创作,绘画作品在江苏省政协《钟山风雨》、《中华英才》、《金陵佛寺大观》、《艺术百家》等报刊发表,出版挂历多种,主编《万佛楼》、《传义画集》、《心包太虚——传义中国画作品精选》、《中国佛教艺术》、《传义诗稿》、《溯流徂源——毗卢寺与中国佛教近现代佛教》、《毗卢寺对外开放五周年暨万佛楼主体落成法会纪念》、《南京毗卢寺万佛开光 传义大和尚荣膺方丈升座书画集》。现任《中国佛教艺术》杂志主编,江苏省青联常委,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特聘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日本)中国书法学院客座教授。
[交通通讯]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府街4号
邮编:210018
电话:+86-13905143001
网址:www.pilus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天津大悲禅院

[历史沿革]
大悲禅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中段东北侧,始建于明末清初,又兴于康熙八年,盛时占地五十六亩。后因沧桑变革,几多兴废,唯余现存西院,规模较小。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请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虚法师到天津主修扩建而成。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寺院供奉有唐代铜铸毗卢遮那佛造像、明代铜铸释迦佛金身像及百余件雕塑等国家级珍贵文物。现有主要殿堂四重,配殿多座,常住僧众四十余位。
[寺院胜景]

规划图

大雄宝殿
大悲禅院,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是天津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佛门十方丛林寺院。
寺始建于明末清初,又兴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盛时占地56亩。后因沧桑变革,几多兴废,唯余现存西院,规模较小。1942年天津佛教界邀请近代高僧天台宗四十四世祖倓虚大师来津主修扩建全寺,历时五年而成于寺东侧陆续建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东西配殿等建筑群,连同园林八千余平方米。
寺自重建,殿宇崇峻,青砖绿瓦,宏伟壮观。解放后政府又重为油饰佛殿廊房,增修四周山墙,建造寮房,以作僧人生活之用。又请著名甲骨文专家,天津市文史馆首任馆长王襄先生题写篆文“古剎大悲禅院”镌刻山门之上。
十年浩劫中,寺内被洗劫一空,破坏严重。“文革”过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1980年开始修复工作,并重塑全堂佛像。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佛祖金身像为明代铜铸,连同千佛莲花底座通高五米,重约六吨。铜像线条清晰和谐,铸工精细,堪称佛门奇宝,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念佛堂所供奉的毗卢遮那佛造像,铜色古老,塑型精美,据考为唐代铜铸,也系佛门瑰宝,国内珍贵文物。寺内还藏有铜、木、石、玉雕佛像、泥塑佛像及龙、狮、虎、豹、鸾凤等飞禽鸟兽雕像及车、棺、碑等雕塑数百余件,大多都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以来的文物,极具赏鉴考古价值。
寺内原有镇寺之宝——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系1945年由南京请来专设纪念堂供奉。1956年应印度政府请求,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将顶骨送往印度昔日玄奘法师求法地那烂陀寺遗址供奉,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尽管顶骨不在了,但保留的纪念堂及内中的模拟塔却永远昭示铭记着大悲禅院与玄奘法师的千古因缘。
弘一大师纪念堂为1956年由著名居士龚望先生向当时寺主惠文法师提议而专设的,原有展件多幅,都是大师真迹,可惜在文革期间尽数丟失,现展示作品皆为影印件;堂内供奉弘一法师盘膝端坐铜像,高约一米,神情安逸,满面慈祥,此像系大师弟子前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法师捐资铸造。纪念堂设立与复建以来,乡人多前来瞻仰参拜以作怀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大悲禅院也掀开了它历史上的新篇,每逢朔望日或佛教节日,寺内香烟缭绕,人流如潮,每年接待香客和游人百万人次以上。但由于大悲禅院规模较小,远远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1995年在寺中轴线东侧建成二层楼方丈院两幢与市佛协办公楼一幢,解决办公及住宿条件。2000年底又竣工新大雄宝殿工程,殿内供奉缅甸玉佛三尊,每尊通高五米,重达三十吨,为北方玉佛之最。东西配像为护法二十诸天圣像,倒座正中为千手千眼观世音像,两侧塑“六圣”观音法像,突显大悲禅院为观音道场。大殿外墙刷红色涂料,台基周围环绕汉白玉栏杆,一眼望去,红墙黄瓦,玉阶丹楹,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2003年大悲禅院提出目前正在扩建中。规划的设想,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和强有力的支持,将其纳入海河开发的项目加以实施。寺内自酬资金4900万元征地2.2万平方米,以作扩建预留用地。现前大悲禅院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约合六十三亩),待到整个扩建计划按照传統汉传寺院规模建成之后,大悲禅院将以更加宏伟璀璨的雄姿矗立在海河之滨,而迎接十方信众与国内外广大游客。
[当今住持]
智如法师,1971年生8月,出家于山西五台山,1993年6月毕业于广东省岭东佛学院。十数年来亲近多位当代高僧大德,学修精进,为人谦和。历任广州海幢寺监院,潮州开元寺监院,岭东佛学院副教务长,《人海灯》副主编。1998年10月受请回津任大悲禅院首座兼监院,2004年2月当选天津市佛教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2007年9月19日荣升大悲禅院方丈。现任天津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民宗委副主任、河北区人大常委、区政协常委、天津市李叔同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交通通讯]
地址: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0号
邮编:300141
电话:+86—22—26355534
网址:http://www.tjdabeiyuan.com/main.asp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甘肃报恩寺

[历史沿革]
报恩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背倚凤凰山,面向黄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历代祖师,弘法安僧,度众无数,然经世事变迁,岁月沧桑,惜毁于文革。1997年初,普正法师出任报恩寺住持,矢志中兴,在原有草庵的基础上,主持寺院的修复工作,经政府登记发证,正式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同年7月,报恩寺从缅甸迎请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2000年7月30日,报恩寺大雄宝殿的奠基仪式隆重举行。2004年8月7日,报恩寺举行大雄宝殿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法会。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普正法师,甘肃武山人,1967年出生。1984年于华严庵出家,1985年在五台山受具足戒。1997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1996年起任兰州报恩寺住持。1997年12月赴韩国圆光大学留学,2001年2月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发表过《略述湛然大师的教学》、《义天入宋求法过程及开创高丽天台宗之研究》等数十篇论文。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兰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兰州报恩寺住持等职。
[交通通讯]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沙井驿报恩寺
邮编:730079
电话:+86—931—7781436   931—7786250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baoensi.fjnet.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永定极乐寺

[历史沿革]
天津市永定极乐寺,位于天津市郊、宁河县辖管,佛门泰斗倓虚大师之故乡。永定河畔,风景优美、环境清幽,花树环绕,百花飘香,殿堂雄伟庄严,近国道而不喧,居尘寰而不染,是一处修行学习的好道场,也是天津较具规模的丛林之一。
永定极乐寺据考创建于明朝,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该寺兴于清雍正年间,曾共住百余僧人,香火甚旺,时为直隶著名之佛教圣地。随着历史的变迁苍海桑田,衰于清末,抗战时期,僧人离散,寺院遭日军炸毁,佛像荡然无存,逐渐成为荒芜之地。
昔日祖师创建了道场,今时有大德居士重光修建。在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各位檀越护法居士的护持下。今天的永定极乐寺是由陕西大护法居士发起重建,于2001年发起策划筹备,并诚邀古建专家李瑞深居士等人筹建,历经三年多的筹建,至2004年底基本落成,于2005年初邀请池州市华盖禅寺住持果道法师晋院住锡。
果道法师发广大愿心光复道场、建寺安僧。往返于津皖两地,广结善缘除了捐资修建寺院,还经常为社会福利事业作贡献。“弘扬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精神”,是果道法师作为自己人生品德修行的准则,度化众生的格言。
永定极乐寺首期工程已在2001年10月落成,第二期工程规划是要建祖师殿,居士寮、弥陀宝塔、藏经阁、念佛堂,禅堂、方丈室等,这是果道法师的心愿,也是永定极乐寺大众僧的心愿,目前因资金不足迟迟未动工。祈愿得到各层领导的指导帮助,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慷慨解囊及十方善信的随喜乐助,圆满大众僧的心愿功德无量,永定极乐寺是一座年轻的寺院,庄严古朴、清香怡人,绿草如荫、梵音缭绕,宛如人间净土。每逢清明前后三个月都吸引着众善信及祭奠眷属纷至沓来,礼佛朝拜、祭祀观光,令人心怡神爽,乐而忘归。
永定极乐寺是以“修学为行”“持戒为本”“净土为归”“地藏弘愿”。每日晨钟暮鼓、朝晚课诵、诵经礼忏、听经闻法、念佛坐香谨遵佛制,如法如仪、六和共住、住持正法、弘扬佛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寺院胜景]
重建的永定极乐寺建设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建有牌坊、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放生池、地藏殿、长生殿、三圣殿、斋堂、僧寮、客堂等。其建筑风貌独特,色彩鲜艳夺目,以古建筑和园林建筑融为一体,继承了仿明清宫殿式古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特征,外以围墙环抱全寺,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朱柱黄瓦,采光透气,异常美丽而壮观,完全以古建风格建筑。
永定极乐寺是以“修学为行”“持戒为本”“净土为归”“地藏弘愿”。每日晨钟暮鼓、朝晚课诵、诵经礼忏、听经闻法、念佛坐香谨遵佛制,如法如仪、六和共住、住持正法、弘扬佛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当今住持]
果道法师,字徹心。1968年生,俗姓张,祖籍黑龙江哈尔滨,1990年服兵役复员后在市直机关做宣传工作。1993年开始留心佛学,1996年初于辽宁结识辉圆法师,从此归心佛门。1996年腊月,于吉林省般若寺披剃出家,1998年于安徽九华山佛学院就读。2000年在河北柏林禅寺受具足戒,并在当年追随仁德法师任衣钵侍者。2002年5月接手百废待兴的池州华盖禅寺的复建工作,在复建过程中得到前全国政协叶选平副主席的大力支持并为华盖禅寺题写匾额;2005年承天津宗教局及当地信众邀请任天津永定极乐寺重兴后首任住持。多年来,积极投身华盖禅寺的兴复及天津永定极乐寺道场的组织、复建、弘法工作;现任安徽池州华盖禅寺住持、天津永定极乐寺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天津市宁河县造甲城镇赵温路   
邮编:301510
电话:+86—22—69515778 22—69515920     
传真:+86—22-69515008  
网址:http://www.jilesi.net/
E--mail :[email protected]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极乐寺

[历史沿革]
极乐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翠屏湖畔,倚山傍水,环境清幽,是闽东内地著名古刹之一。始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264个春秋,由于历史悠久,沧桑多变,几经兴废,1937年,经圆瑛法师和胡震居士募缘重建。山门对联“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为圆瑛法师所题。
[寺院胜景]
极乐寺由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伽蓝殿、三圣殿、放生池等组成,宏伟壮观。
极乐寺现存有镇寺三宝:第一是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极乐寺”,圆瑛法师所题“得到此间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和现任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大书法家赵朴初50年前和50年后的两幅题字:“大雄宝殿”和“圆瑛法师纪念堂”。第二是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佛门中罕见的三尊古铜佛像。第三是由缅甸佛教届领袖赠送给圆瑛法师的玉释伽佛。
近年来,海外侨胞先后捐建山门、地藏殿、方丈室等建筑。1991年,筹资兴建圆瑛法师纪念堂于寺内,由赵朴初会长亲题匾额。
重建的极乐寺主体建筑群为原址规模重建,其座西北朝东南,依山傍水、庄严古朴、气势磅礴。占地面积200多亩的规划区内分成佛教、商旅、生态园林、绿化景区和塔院五大功能区布置。规划设计采用仿唐岭南派园林寺院仿古建筑风格设计,既体现佛教崇高的地位与寺院的庄严,又体现风景旅游胜地的自然亲切。重建后的建筑群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加上园林化的点缀处理,将营造出一个优美、典雅的宗教文化氛围,给人一种空灵净化的感觉。
[当今住持]
定空法师,男,汉族。福建省古田县人。1976年4月出生于福建古田县大桥镇大桥村。1995年发心于福建莆田广化寺出家,在客堂当照客。1997年礼广东南华寺上圆下净法师为师,是年考入福建省佛学院。1998年圆具于南华寺。1999年考入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年任普陀山慧济寺书记,负责文字与教育工作。2001至2003年任教于广东云门佛学院,任教务办及教导办主任。2002年11月嗣法于本焕长老座下,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代法脉。2003年1月嗣法于佛源长老座下,为云门宗第十四代传人。2004年嗣法于香港永惺长老,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2003年9月接受修亮法师的礼请,回到极乐寺。2004年5月,经县民宗局登记为极乐寺法人代表。2005年5月嗣法于台湾体慧大和尚,为华严宗第四十三代传人。

[交通通讯]

地址: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翠屏湖畔
网址: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231082143_82.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五台山寺院

[历史沿革]
五台山寺院,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教,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院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壁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院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院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院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院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到此朝圣求法的甚多。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695),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竣工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
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场所,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驰名中外,显赫于世,成为佛教徒竞相朝礼的圣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成为圣地、名扬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习《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法师”,“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
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卒,寿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规模都十分宏伟。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54)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院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院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院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法师,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寺院胜景]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
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在《2008中国避暑名山榜》上,五台山位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8·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发布暨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高峰论坛上,五台山以“中国佛教名山之冠”入选 “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并入选《2008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历史年鉴一书五台山景区图。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沉沉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当今住持]
妙江法师,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碧山寺方丈,俗姓刘,1952年腊月生于山西阳高县古城乡西要村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1968年出家于大同云岗,1980年到五台山,至今先后在普化寺、竹林寺、南山寺、慈福寺参掸修行,期间曾两度上佛学院深造,后被五台山佛教协会安排到了碧山寺当家,于1995年8月11日由原碧山寺住持、美国佛教创始人之一、纽约光明寺住持、当代著名华严行者寿冶老和尚授予碧山寺记,接承了该寺法卷,成了碧山寺第五代传人。妙江和尚精通佛法、戒律严明、穗行高照,具有非凡的寺院管理的才能。  
在他的主持下,重建了碧山寺、天王殿、彩绘殿堂、庄严华缘,将五台山唯一设有戒坛的大寺院治理得道风端正、井然有序,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佛教界的赞扬。此外他还多方筹资在竹林寺新建了五台山男僧佛学院。为提高五台山年轻僧人的佛学修养与素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弘扬和发展五台山佛教文化事业的先躯之一。
[交通通讯]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
网址:[url=http://www.wtsfx.com/Art/index.asp?cat_id=0]http://www.wtsfx.com/Art/index.asp?cat_id=0

待续[/url]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九华山

[历史沿革]
佛教初传九华山:佛教约于三唇时期传入吴地(今江苏、安徽)沿江一带,东晋时期始传陵阳山区。据明嘉靖《池卅府志》、《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贻建茅庵,曰“九华”,唐开元年间朝廷赐额“化城寺”。清嘉庆《大清一统志·池州府志仙释》又载,安帝隆安五年,杯渡从安掸峰卓锡化城之址,始创道场,为开山之祖。
隋统一中国后致力于佛教的推行和传播:开皇十一年(591),九华山佛教始兴,僧人相继进山开辟道场。据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僧人檀号居化城峰,诵经说法,广度信徒。开元末,新罗国僧地藏人唐求法,卓锡九华,苦行修道,颇得九华山一带信徒崇敬和护持。至德初(约757),诸葛节等人捐款买檀号旧寺址为其建殿宇(今化城寺址)。贞元十年(794),僧地藏圆寂,跏趺石函,3年后体貌如生,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嘲又因其俗姓金,尊称“金地藏”。九华山从此辟为地藏道场,香火不绝。青唐期间,九华山周围陆续兴建海会寺、九子寺、法乐院、庆恩院、妙峰寺,无相寺、净信寺、福安院等寺院20余座。唐代继新罗僧地藏之后。有影响的僧人有胜瑜、道明、智英、道济、卓庵、悟化等。会昌年间(841~846),武宗李炎兴道灭佛(佛教史称“会昌法难”),九华山附近十余座寺院被毁,但山上香火仍延续。
宋代,一反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的保护,以加强国内的统治力量。据统计,宋代九华山寺院在晚唐和五代的基础上发展到40余座。其中前山和后山新建著名寺院有净居寺、圣泉寺、广胜寺、广福寺、天台寺、翠峰寺、曹溪寺、龙安院、五台院、永福寺、兴教寺等,先后被朝廷赐额的有12座。以化城寺为中心开始出现“宝塔香灯诸洞见,石楼钟磬半天闻”的兴盛局面。天台高处也陆续建成一批寺院,一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禅师来山传法,如临济宗杨歧派高僧宗杲,曾来山传临济宗法。宗杲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历代《九华山志》均收录有宗杲的游山诗。此外,宋代九华山僧人中有影响者还有玉田、寂祖、云泽、宏济等人。而这一时期活跃于九华山诗坛上的名僧清宿,受五代僧人圆证的委托,主持“九华诗社”;另一诗僧希坦则著有《九华诗集》传世。元代,由于朝廷崇奉和支持喇嘛教,除在京城内外有较多的喇嘛寺外,其他汉地的佛教无甚发展,而九华山佛教却基本保持宋时状况。同时还新建了一批寺院,如西峰堂、成德堂等。较有名的僧人有智津、如理等。至元代末,有真观法师(号无象)以临济禅师的身份来山,曾住持化城寺。人称“无象禅师”。
明朝时期,早年出身于僧侣的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对佛教更加热衷。16世纪到17世纪,明皇室对九华山佛教多方扶持,洪武二十四年,赐额修筑化城寺;永乐二十年(1422),明成祖封妙峰寺妙广法师为“护国瑜伽上师”,并赐金斓表;景泰年间(1450~1456),敕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大度禅师”;宣德二年(14127)、万历十一年(1583)、三十一年,又屡赐银修复化城寺和肉身殿;万历十四年、二十七年,先后降旨颁赐《藏经》崇祯三年(1580),敕封万年禅寺(百岁宫)的已故海玉法师为“应身菩萨”。明代,九华山重建和重修的寺庵有天台寺、招隐寺、德云庵、真如庵等30余座。化城寺盆地寺宇林立,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中心。主刹化城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建立丛林制度后,逐渐发展为拥有东西两序七十二座寮房的大丛林。全山范围内的寺庵(包括前山和后山的茅棚、精舍等)达100余座。常住山上的僧侣日益增多.朝山信众岁无虚日。至此,九华山已同山西的五台、四川的峨眉、浙江的普陀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其“香火之旺,甲于天下”。名僧有宗琳、法鉴、福庆、道泰、龙庵、佛智、性莲等。明末四高僧之一智旭于崇祯十年(1637)居华严庵弘法,在芙蓉阁建华严朝(即“华严大会”),宣讲《华严经》和《地藏本愿经》,翌年著《梵纲台注》。
清代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是完全继承明代。清代帝王虽然对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对汉地佛教也极力崇信。世祖顺治曾召玉琳法师到京说法,并命选僧1500人从人受戒,以表示对汉族地区佛教的扶持。其次,圣祖康熙出巡常住名山巨刹,并赋诗题字、撰制碑文,表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康熙四十三年(1704),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到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次年又赐御书“九华圣境”。四十八年(1709)再次派内务府广储司员外郎乌尔胡到九华山进香,并赐银百两。乾隆三十一年(1766),朝廷赐御书“芬陀普教”,并遣钦差普福(江宁布政使)朝山进香。地方官府也对九华山佛教以大力支持。清初,九华山戒坛乏人,安徽巡抚(曾任池州知府)喻成龙亲往浮山(安徽枞阳县境内),三请兴斧法师到九华,“始获提倡宗风,敷演戒律”。由于官绅和信徒的捐助,清中叶全山新建和扩建了众多寺宇,化城寺在拥有72所寮房的基础上又相继衍出祗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寺僧达三四千人之多。清成丰三年至同治二年(1853~1863),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九华山一带,加之太平军的反佛行为,大多数寺宇毁于战乱之中,化城寺周围仅剩10余所寮房。此后,清廷陆续用30多年时间恢复九华山佛教。光绪年间,朝廷向九华山甘露寺、百岁官等寺3次颁赐《龙藏》各一部。再加上绅商及信徒们的竞相捐赠,至清末九华全山有寺院达150余座,祗园寺、甘露寺、东崖寺、百岁宫四大丛林开始形成。名僧有洞安、明雪、兴斧:隆山、圣传、月霞、宝悟、大根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月霞法师在翠蜂寺举办“华严道场”,进行僧伽教育,开创中国佛教史上兴办佛学院的先例。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中,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庙产兴学妻运动;同时,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和羲师提出“打倒孔家店”、反帝反封建口号,其中包括对宗教的批判和排斥。此时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九华山区因远离蘩城,寺院虽有兴废,但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格局。在辛亥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佛教界的一些革新派也适时地撮出了佛教革新运动。如太虚大师联合知识分子,倡导佛教青年运动,创办佛教杂志,设立佛学院,希望从根本上改变佛教现状。此时及稍后一段时期内,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上层人士却给予佛教以关注和支持。1917年,黎元洪为肉身宝殿、万年禅寺分别题写匾额,并赠给两寺《藏经》各一部;1924年,段祺瑞为柢园寺题匾;1933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祗园寺大雄宝殿题匾;1937年,蒋介石为乐善寺题词“宣扬佛典”。在国民党上层集团的推崇下,九华山佛教又得以振兴。随着香火的旺盛和捐赠的增加,九华山寺院经济发展较快,佛教也有过短暂的兴隆。这一时期全山的寺庵仍有150余座。百岁宫、东崖禅寺、祗园寺、甘露寺、上禅堂、莲花寺、乐善寺等相继发展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佛教界某些著名高僧先后参访九华山,其中有弘一法师、太虚大师,西藏十三世喇嘛土登嘉措,圆瑛法师等人。至20世纪30年代末,九华山区多次遭到日军的扫荡,一些寺院遭到毁坏,僧尼生活异常清苦。民国时期的九华山名僧有月霞法师、智妙法师、心坚法师、果廷法师、定朗法师、本修法师、容虚法师、宽扬法师、义方法师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九华山存有寺院90余座,僧尼200余人。为保护佛教名山,人民政府在九华山建立了管理机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解散旧的九华山佛教会,由各寺院召开代表会议处理佛教内部事务,并领导组织僧尼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土地改革’’后,全山僧尼同当地农民同等分得山林和田地,寺院实行农禅并重。1951~1957年.政府拨款重点维修祗园寺、化城寺等9座寺院。1956~1957年,九华山接连举行几次重大佛事活动。1978年,九华山佛教出现了新局面,迎回离山的僧尼;一些佛教界代表人物出任省、市、县、乡各级人大、政协代表或委员,参政议政,提高了政治地位。1981年起,九华山佛教协会加强了佛学研究与教育,先后举办了僧伽培训班,成立了佛学院。1991年和1994年.九华山佛协与九华山管理处先后举办金地藏生平事迹的国际性研讨活动。1983年和1984年,国务院、安徽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文确定九华山9座名刹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30座寺殿为省重点寺院。这些寺院在政府拨款和信徒的资助下陆续修葺开放。1986年9月,祗园寺首先恢复丛林制,仁德法师升任方丈。至1998年,全山累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其中98万元为政府拨款)整修、重建寺院,建筑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改革开放20年来,九华山佛教界与国内外佛教界交往日益密切,出访80余人次,接待71个国家及地区的朝山信士、游人15万余人次,1999年9月9日,99米露天地藏菩萨铜像奠基仪式在大觉寺举行,标志着九华山佛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寺院胜景]
九子山:九华山古称。山名始见于南朝梁、陈间顾野王《舆地志》:“九子山,千仞壁立,周回二百里,高一千丈。出碧鸡、五钗松”。唐人费冠卿在其《九华山化城寺》中称“九华山,古号九子山”。宋《太平御览》卷四十六引《九华山录》谓:“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九子山属古陵阳山的一部分,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应友人之邀,“由金陵(今南京)上秋浦(今贵池)”。聚会于九子山西麓夏侯氏之堂作诗唱和,写下《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序中说“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此后,更名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旧志称“方圆二百里”。境内有大小山峰数十座,以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九华山山峰属断块山体结构,主体由花岗岩组成,群峰竞秀、悬崖断壁、怪石鹾蛾、谷幽潭深、流泉飞瀑,秀丽奇巧。九华山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多雾、多雨、多寒”的个性特征,日出、云海、佛光、雾搬、雪霰等蔚为奇观。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来游,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的诗序中,政“九子山”为“九华山”。唐开元束,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此山,苦心修行数十载,圆寂后肉身3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院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九华山自然和人文景观均独具特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当今住持]
[交通通讯]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
电话:+86-566-2833719、2831332 
网址:http://www.jhsfojiao.com/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龙泉寺

[历史沿革]
龙泉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凤凰岭山脚下,据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辽代应历年间,附近有大觉寺、上方寺、黄普院、妙峰庵、朝阳洞等寺院及遗址,历史上这一地区佛教曾经非常兴盛。龙泉寺背靠的凤凰岭历史上又称驻陛山、神山、老爷山,山上有许多闭关修行的遗迹,如三佛洞、玄元洞、修仙椅、仙人洞等,显示了当年佛教的盛况。
寺院原址坐西朝东,至清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东侧,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建为坐北朝南。解放前,庙会兴盛,广东香客募捐,在桥南东院建万缘茶棚,施茶施粥,普结善缘。抗战时期,内忧外患,龙泉寺渐趋沉寂。到解放初,仅有庙舍几十间,至文革改为民居或他用。
1995年,随着凤凰岭风景区的旅游开放,当地政府及诸善信开始逐渐恢复寺院原貌。2005年4月11日,龙泉寺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住持龙泉寺。为了培养“志、道、德、才、学”全面发展的僧才,进而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学诚法师精心创建了龙泉寺僧团,进入龙泉寺的僧众都是经过严格挑选。而且学诚法师亲自指导龙泉寺僧团的学修,在教学上借鉴佛学院的修学模式,每天安排僧众上课学习,深入研究经论;在修行上依法依律,如法安居、诵戒、羯磨,和合共住,并制定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保证僧众的清净修行;僧众平时要出坡劳动,承担常住各种事务,法会期间还要组织引导信众学习佛法。通过学习、修行、做事的综合训练,将闻、思、修,戒、定、慧,佛法与世间法,个人与团队,自利与利他有机地结合起来。清净熏修的龙泉寺僧团给广大信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受到不少信众的赞叹。
在学诚法师悲心愿力的摄持下,为回报社会,接引有缘信众,从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以来,龙泉寺成功地举行了多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会,还为信众安排了长期系统的佛法学习课程;对于各种层次的社会人士以及信教人士,龙泉寺都将帮助大家走上心灵提升的快乐之道。
在学诚法师的带领下,龙泉寺从新殿堂的建设、优秀僧才的培养到广大信众的如法引导,迈开了新的步伐。

[寺院胜景]
龙泉寺背靠的凤凰岭历史上又称驻陛山、神山、老爷山,山上有许多闭关修行的遗迹,如三佛洞、玄元洞、修仙椅、仙人洞等,显示了当年佛教的盛况。寺院原址坐西朝东,至清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东侧,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建为坐北朝南。解放前,庙会兴盛,广东香客募捐,在桥南东院建万缘茶棚,施茶施粥,普结善缘。抗战时期,内忧外患,龙泉寺渐趋沉寂。到解放初,仅有庙舍几十间,至文革改为民居或他用。
龙泉寺山门前两株遒劲的翠柏有六百多年,寺内还有两棵粗壮挺拔的银杏树和两株古柏,都已有千年树龄。寺内一座独孔古石桥现今还保存完好,这是当年第一代住持继升法师募化修建的,人称金龙桥。寺东百米有继升法师塔,据说继升法师圆寂那天,天空祥云万里,地面百鸟啼鸣,僧众诵经四十九天,该塔发出淡雅的檀香味持续三年之久。
[当今住持]
学诚法师,1966年8月19日出生在福建省仙游县赖店镇罗峰村一个佛教氛围颇为浓厚的家庭。1982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修学。1991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藏传佛教学衔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法音》主编、《福建宗教》顾问、《福建佛教》主编。学诚法师十几年来还撰写了几十篇近百万字的佛教论文发表在在海内外佛教的刊物与互联网上。
[交通通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路27号龙泉寺
邮编:100095
电话:+86—10-62409092
网址:http://www.longquanzs.or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22:13 , Processed in 0.31082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