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圣一法师:十大愿王浅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者恒顺众生







诸佛道同,众生殊相劣形,度尽众生,即见一体如来,所以六祖曰:‘识得众生,众生空即如来,不识众生,被众生迷,万劫不见自性。’故欲求佛,但识众生,维摩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良以度少许众生,得少许觉,度一半众生,得一半觉,度尽众生得大圆满觉,因有众生,觉生无生,即名为佛。今普贤大愿,恒常随顺众生,度生无生,出生诸佛。



以普贤愿力,能尽法界虚空界照见十方刹海,所有众生,千差万别,如海千涛万浪,若无明风息,则海晏河清,识海便成性海,所以普贤愿力,先识众生,然后随顺而转,识得众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依地水火风而住者、有依空生住、有依卉木生住,楞严经说有十二类生,色身各各不同,形状或竖或横,相貌有妍有丑,寿命有长短,品类水陆空,种类黄白棕黑红,民族名号更多,心性有善恶刚柔,知见有邪正偏颇,欲乐有动静闲忙,意行有取舍爱恶,威仪有行住坐卧,礼仪三百,雁飞成字,鹅行有序,衣服有羽毛鳞甲,饮食有段触思识,人类有村营聚落,城邑宫殿,天龙八部亦然,行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思想分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未出三界者,我皆于彼性情随顺而化度之,执劳待役而承事之,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而供养之,如父母师长而敬奉之,我不敢轻众生,众生皆当作佛,若见有病者为作良医,若见娱入邪途,示其正路,若入生死闇夜,为示涅槃光明,若缺财法,则示衣里明珠。



如是以普贤愿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证入法界,无一众生而不度,随顺众生,如水随器,如影随形,生生世世,随其所堪而导利之,令一切众生返迷成悟,便是供养诸佛,能令众生尊重己灵,承事不逆者便是尊重如来,更能使众生从性起修而不离自性,生法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以诸佛如来无性故,若见有自性,则计有所得,诸见生起,便成增上慢,所以诸佛无体,以大悲心为体,大悲心亦无性,因众生苦而起大悲,大悲拔苦,非觉不拔,拔众生苦故发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万行,而成万德佛果。



譬如生死旷野,烦恼沙碛之中,有菩提大树王,一切众生具佛性,是菩提树之根,诸佛菩萨修万行证万德,是菩提树之华果,菩萨以大悲水滋润众生菩提树根,故菩提树生长诸佛菩萨华果。



何以故?诸菩萨以大悲水救众生苦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出生万行拔众生苦,功德圆满,成就阿耨菩提,若无众生之迷,何来菩提之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之苦,一切菩萨无从发菩提心,则不能成无上正觉,因修普贤行愿,证入法界,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平等拔苦故,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拔众生苦故,成就万德,供养如来。



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无尽,众生界无尽,众生业、烦恼无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清净,故无疲厌。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所作功德,悉皆回向,回向则无私,无私则真实,真实则直入法界,入法界则能利益一切众生,益生功德圆满,自证菩提。





回向有三种:回自向他,则成化身佛,回因向果成报身佛,回事向理成法身佛,犹如一杯水,倾入大海,便成大海水,是谓回小向大,所作功德回向众生,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此乃回向众生,所作功德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寻源得本,是谓回因向果。





法华经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地藏经云:‘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





十大愿王最后一愿,普皆回向,从礼拜赞叹乃至恒顺众生,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则我功德真实,若不能令众生离苦得乐,则我功德虚妄,回向是试金石之良方。





又我功德回向,能令众生,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若能如是,则我功德真实,否则功德虚妄;又我回向时,能令诸恶趣门关闭,又能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则我功德真实,否则,不能闭诸恶趣门,又不能开人天路,则我功德,虚妄不实;又我回向时,我功德能代一切众生受极重恶业苦,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则我功德真实无疑。





以此真功德,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众生烦恼业尽,我此回向,无穷无尽,念念相续,周遍法界,身口意三业回向,无有疲厌。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对善财言:



善男子,以上所说,是为菩萨摩诃萨应修十种大愿,若诸菩萨,于此大愿法相,随顺修习,便能趣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亲见如来功德,不劳我说,即此如来功德,称性起修,便能成熟一切众生,又能随顺阿耨菩提,更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财,汝于此义,应如是知,知此大愿,由心而发,愿不离心,愿力心力,心愿相熏,能令行者一刹那间,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具足佛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甚大,未出有为界,以有所得故,未见自性。



若复有人,得闻华严性海十大愿王,一经于耳,历历在心,酝酿成种,种熟发行,顿入法界,见实功德,比前有相有为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或复有人,以深解力,解心清净,即大愿王,心包太虚,愿周沙界,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所成无漏功德,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皆承愿力,出离世间,若行于世间,世不能障,如空中月,出于云翳,云不能碍,诸佛菩萨之所称赞,赞叹此人出世而入世,古德云:‘到那边走一圈,再来世间,一切不奈汝何。’



一切人天皆应礼敬此无心道人,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无住、无修、无证者,此善男子以人身修道证入法界,是名善得人身,入法界则能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归普贤菩萨众,所谓不退菩萨为伴侣,速得成就普贤白玉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在天天中尊,在人人中尊,在长者长者中尊。



既身佩如来法印,悉能破坏世间恶趣,悉能远离世间恶友,悉能制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住持正法,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世间威势,悉皆退失,若为国王,其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如影随形,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而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即是心王,具无量功德,莫生疑念,断疑生信,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是诸人等,皆能从心发愿,愿力熏心,心愿两忘,于一念中,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其实本经题目--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最重要是个入字,吾人生生世世轮回生死,皆由深著人的境界,而不能成佛者,乃因未入圣境,既著人法界,被境界迷,熟境难离,随习气作业,难出生死。未入圣境,虽闻佛法,如隔靴搔痒,尚不见法,云何能修,闻等不闻,今日得闻普贤十大愿王,能入佛境,著力而修,一旦凡躯脱落,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犹如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佛境界现前,如来功德自知,如亲到北京,一切了然在目,胜从别人闻,无论怎样说也不够清楚,所谓为证乃知,既见佛功德,尽未来际学习普贤行,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入佛境界是顿入非渐入,如人入梦,瞬息即入,梦的境界现前,一刹那间梦醒,人的世界复现,梦境消失;入佛境界亦然,刹那即入,整个人的世界便成佛世界,所以大悟的人,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坛经内法达曰:‘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中峰国师云:‘谁知万丈红尘里,函萏花开月正明。



所以吾人不舍凡境无从入圣境,金刚经处处指示吾人:‘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圣境固然难入,凡境亦不易舍,如人一入凡界,明知是幻,尚留恋于妻子,娱乐场中,十去九迷,赌博火窟,如蝇赴膻,乃至小狗小猫出生世间,喜跃腾跳,鬼乐鬼伦,龙爱龙窟,任何众生皆被境迷,智者观之,不值一钱,但其类自看,则庄丽无比,譬如南柯一梦,亦不过梦入蚁国,见其宫殿堂煌,且被召为驸马,备极显荣,及至梦醒,寻踪乃槐树南枝下一蚁穴。今遇普贤愿王,了知九法界虚妄,佛境界真实,藉修愿王之力,不恋生死涅槃,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者,超出六根六尘之域,谛观世界微尘与吾人一念心尘;尘念性空,即入佛境,若此妄念不空,念念相续,便是生死命根,随业受报而入六凡尘境,一入凡界,历劫难出,六道众生未有不贪恋其果报境界者,所以菩萨大悲入苦海度众生出火宅,不是长居尘域。



境界易迷人,昔日生公说法于虎丘,感鬼来听,生公曰:‘何不为人去?’鬼答以偈曰:‘我做鬼来五百秋,又无烦恼又无忧,生公劝我为人去,恐怕为人不到头。’一入鬼伦,便被境迷,何况长住鬼域,人道亦然。



今日有幸得闻十大愿王导我们入佛境,吾辈应尽寿奉持,希与同仁,早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无负佛望尔!
发表于 2010-5-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5-10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4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5-15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即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叫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叫成佛之心,也叫甚深般若成就之心,也叫无相之心。
       菩提心,无法可得,如是一切法皆是得菩提心之法,故而无法可得。

       菩提心是成就的根本土地,不是种子,它可以承载一切的善法,缺之,则所修的一切善法如同于在虚空中,落不到地上。比如说修念佛禅,如果是把念佛禅比喻成一粒金刚种子的话,那么要想它开花发芽,去证到法界一相,首先必须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如《华严经》所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如果丢失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使修一切善法,也都是魔道。当今社会,如果有一念放逸、发泄的话,就是在学魔。为什么?因为丢失了出离心,丢失了菩提心。
       《菩萨地持经》中指出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因缘,为正发心。尤以第四种发心——“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最为适用于末法时期,因见五浊恶世的众生们,不能理解佛法,而发菩提心。
       大乘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报佛恩,何也?就是一切修行都为法界一切众生修行,而不是给自己修的。在念经、诵咒,或者抄写经书时,当内心有无穷大的感恩的心:这不是为自己做的,而是为一切因缘众生的幸福而做,那么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吾法,念无念而念,行无行而行。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丢失真正的菩提心,同时也可以慢慢地破掉四相,见到真正的自己。


                                                       ------------------回家人老师文化体系   念佛禅  菩提心篇
发表于 2010-5-15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即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叫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叫成佛之心,也叫甚深般若成就之心,也叫无相之心。
       菩提心,无法可得,如是一切法皆是得菩提心之法,故而无法可得。

       菩提心是成就的根本土地,不是种子,它可以承载一切的善法,缺之,则所修的一切善法如同于在虚空中,落不到地上。比如说修念佛禅,如果是把念佛禅比喻成一粒金刚种子的话,那么要想它开花发芽,去证到法界一相,首先必须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
       如《华严经》所言:“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如果丢失了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即使修一切善法,也都是魔道。当今社会,如果有一念放逸、发泄的话,就是在学魔。为什么?因为丢失了出离心,丢失了菩提心。
       《菩萨地持经》中指出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因缘,为正发心。尤以第四种发心——“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最为适用于末法时期,因见五浊恶世的众生们,不能理解佛法,而发菩提心。
       大乘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上报佛恩,何也?就是一切修行都为法界一切众生修行,而不是给自己修的。在念经、诵咒,或者抄写经书时,当内心有无穷大的感恩的心:这不是为自己做的,而是为一切因缘众生的幸福而做,那么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吾法,念无念而念,行无行而行。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丢失真正的菩提心,同时也可以慢慢地破掉四相,见到真正的自己。


                                                       ------------------回家人老师文化体系   念佛禅  菩提心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6 01:23 , Processed in 0.50096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