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顿修成佛秘诀—净土奇人《靜老说的话 》(2)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捌、西方极乐世界略说

一、修行成就的人,平时即可自由来去西方极乐世界,或其他佛国、其他世界,并不是一定要等到往生之后才可以去。

二、西方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是在同一层,都属第十三层。往生的时候,不管你身处在何处,只要当时临终者能用清净心念十句,乃至一句佛号,那么剎那间,此处就会转换成西方极乐世界。例如:要是当时你坐在家里的客厅或厨房,那么你家的客厅、厨房一剎那间就会转换成西方极乐世界,只是空间不同而已。(生一定生,去实不去)。

三、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不是莲藕所生,是没有体质的。念佛人在娑婆世界(世间)若有真信,精进念佛修行,极乐世界就自然会生出一朵该修行人所属的莲花;但如果信不真,或念佛退心了,那么那朵莲花亦会自然枯萎。

四、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外表看似肉体一样,但并非肉体,即使把全世界最美好之人的长相,聚集于一身,都无法比拟。有些『人』还背着自己的宫殿走路(可缩小可放大),且地面全是金黄色。

五、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人』,日常生活与环境的美妙、庄严、一切功德受用,是没有办法拿世间的任何语言、文字、世间的一切形相来形容的(可看︽阿弥陀经︾做参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去到那里,就一切都明白了。

六、凡人修行,总是进进退退,但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会了,在那里修行,一世即可成功,不用二世。极乐世界所谓的「一天」,比娑婆世界长很多。(但在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并没有长短之分,因为所谓的长、短,其实完全只是心的感受罢了)。

七、只要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绝对会成佛,即可三不退:念不退、位不退、行不退。

八、等往生西方成佛了,即可随自己的愿,可继续留在那里或到其他佛国、任何地方,一切都可由自己决定(心想事成)。如果想来世间当凡人亦可,要当男生、女生、要在那一家出生、环境、日常生活要如何过日子、要来游戏人间、或随缘度众生…,所有一切事相,都可由自己先选择好再来,绝对不会有差错。再来人不管表相示现为在家人或出家人,要过的日常生活,与凡夫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其心的品质,身、口、意的造作,一定不会是往六道的路走。且等来世间的缘尽了,不管其今生修行的程度如何,都可往生回去西方极乐世界,恢复到祂本来的身份地位。

九、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非常庄严美妙,且还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心想事成;一切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人』,皆是佛、菩萨,当你想念世间的家人时,当下(比电话响一声的速度还要快)即可看到世间或他方的一切人事物;想要回世间或到他方一游,当下即可想到那里就到那里,且亦可玩到那里,就在那里自在愉快的帮助众生,想要换到别的地方时,想走就走。功德受用无穷无尽,才是真正有智慧、可改变一切环境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玖、前段结语

壹、此书的宗旨:【信愿行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A、总持:一切佛、菩萨、各经书、各咒语、忆佛、禅、密、明心见性、心不住相、戒定慧、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一切八万四千法门,全都具足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里面了。

B、总改:不用花钱、用力、不需要靠自力去一样一样刻意的改习气,就自然会变成有智慧、觉醒、光明之人,今生的命运自然会改善,且往生后一定可到西方极乐世界。

C、总得:可消灾、保平安、消业障、有福报、有功德…等等佛有的一切好处与利益,我们将可全部得到;佛所没有的妄想、习气、生老病死及六道轮回…等等痛苦与烦恼,我们便不会有。

贰、此书是希望能「引导」真正有心要信愿行念佛的人,渐进的导正观念,走向「正确」的修行道路。虽然页数不多,且亦无玄妙之处,但已把佛法真实的核心都讲出来了,只要愿意依照此书去行,皆可走向真信愿行念佛往生西方之路。

参、此书有些题目的含意看似相同,是因考虑到众生的个性及根性层次都不相同,而设立的方便法,并不是一定要每题都拿来用。教理不需要太多,只要适合自己,佛讲的教理及方法能入心,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即可。

心的品质是:

身口意行恶,会有恶报,会下三恶道(畜牲、鬼道、地狱)。

身口意行善,会有善报,会往三善道(天人、修罗、世人)。

身口意行善,且心不住相,会有清净报(可以出六道的人)。

身口意行净,且真信愿行念佛(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小偈语:

世事生灭缘 执其亦无常

此回不归家 何时离苦窝



习气真渐放 心净即是佛

信佛真念佛 此道即西方



识情烦恼起 净业断烦恼

净心本无识 念佛见净土



六尘非我处 借用勿当真

圣号引归路 直直勿绕行



佛号照光明 指路归家乡

如影随形处 何须觅觅寻



凡心自是自对想 自造自缚不知晓

依佛教育慧力现 即可驶得清净船



各人造业各人担 各人福报各人修

个人生死个人了 个人成功众生福



妄想之心是虚根 落实念佛治妄心

贪恋六尘堕轮回 信愿念佛出轮回



来此一回莫虚行 执持名号正路行

放下包袱轻松行 自在消遥西方行



六道旅程莫依恋 入境随俗凡缘了

今生决行西方道 来生即是乘愿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劝勉信函

李小姐:

余不套,兹将念佛法门︽净土︾略述,请作参考。

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我们凡夫亦能入此法中,一切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在是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快速道路。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所以持名念佛,乃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境殊不易得,这对修行人很重要,请特别注意。

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敬请指教。不多陈。

敬祝 近好

静老 敬启

李小姐:

承嘱之事,实不知如何说好,兹将我一点心得略述,以供参考。

菩萨无相、亦无所得,学人若处处着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如求福报,报尽还堕,枉费辛勤。惟以无相为本,视一切有相皆是虚妄,自然大雄无畏,勇猛直前,至诚不二,自可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不求得而自得,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度一切众生,亦无所度之心念,如此乃是,即相离相,心无相即菩萨。

学人应在心念上用功,心念清净,则超凡入圣。心念不清净则起惑造业,即是凡夫,故凡圣之分,只在心念而已。以念佛心破除一切妄念种子,待知见不生,妄念已清,自然真心现前,自佛他佛一体相应。

其他以后再谈,不多叙

敬祝         道安

静老 敬上

李小姐:

今将大势至菩萨修行之法提出,供参考。

大势至菩萨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首楞严大定。它在果性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楞严大定,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嗣后我说的话,请作为个人参考资料,不可向外言说,恐扰学者净心之罪,拜托,拜托! 敬佳 指教 不多陈

此祝 道安

静老 敬上

李小姐:

学佛至见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圆满,仍需仗慧照力量,逐步扫荡习气,因为种种烦恼皆我练心之处,种种艰巨皆我练智练力之处。也只有在尘劳忧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愓,激发志气。要坚毅奋发,自强不息,一心化除自己习气。见惑为我执,解而空之;思惑为我爱,转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于有碍中忍得过,方能进功。在修而得力时,中途必将发生心思格外纷乱现象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恼,这是由于第八识中所含藏的过去许多习气种子,被功夫迫急翻动出来,这正是进步的时候,切勿怀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沈着应付,翻动愈烈,则去泥愈多,经过百千次的翻腾上下,自然证入不动。

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柢固,仗自力是不够的,须靠佛力。唯有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摄心专注而念,欢喜也念,烦恼也念,作不用心事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记得即念,不劳分别考究,只贵净念相继,老实行持,久久念头澄澈,证入一心不乱。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瞋、痴、迷妄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在已学佛的人们中,又往往以念佛为浅近,不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鹜远,正是知见未忘。实际上,真能念佛念念无住,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一句佛号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况且参禅修观,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过程中,常有种种境界发生,变化莫测,若不是真具道眼,难免不被调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则因自力、佛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难。念佛的妙用确是不可思议,各部经论一致赞扬,希望初学者能加注意。若能因此生信,将终身受用不尽。

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扰乱学者的净心,罪过、罪过!



静老 敬启
 楼主| 发表于 2010-5-6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般若实相篇、般若净土篇第1章-第2章

第一章



一、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二、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即转为善因缘。应把宿世之恶业,翻为今世之导师。惜世人多被业缚,不能转变,遂成落井下石,苦上加苦矣。

三、法界之内,事与理原不相碍,无法何以渡人。人若执取非法相是空执,而偏于无法,即与泥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一般。岂能使真性空明方便应现呢?此即无智慧者,如何得成佛道?人心不可取相如此,该把这两头见执,直须截断。不应执取有法而泥于言说,亦不应执取非有法而沦于顽空。当知我与你们所说的法,未明性时不可无言,于明性后亦须忘相。如渡水之船,人未渡时须用以渡,既登彼岸,此船即弃之不用矣。有法尚应该舍去,何况本非有法?未信患其不能信,即信又患其不能舍,若着相以求,失之远矣。



四、万法皆空。若执为有法,而悟性虚灵莫测,可以说有,固非是有法。然真空不空,若执无法而悟性随感即应,何可说无。亦是非是,非有法也,有法无法都不是,从此得一是处,方是真法。所以为是处者何在?无上菩提之法,皆我自然觉性,不假人为,乃无为法也。自古以来,一切贤如菩萨、圣如诸佛,皆都以这无为法而得正果,及其成功,同一无为,此如来之法,所以无可得,无定说也。

第二章

一、无我能忍的菩萨,做世间种种福德,所做福德,都归般若真空,全不着相,只是利益无量众生,而并不知道是利益众生,自然没有贪恋执着的心。

二、「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

三、如来度众生,以悟真性,只一个空无所空之心法也。将一此法为实相也。而真体空寂无形可观,无相可见,而妙用无方,时时呈露,处处周圆,亦无虚也。所以人不可着相求法,不着相处,即为自性如来。

四、念者,即一切处无心。得无念时,自然解脱。何名见无所见,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无所见时,即名佛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即是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五、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是无净也。

六、修道者以何为证?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

七、云何是解脱心?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

第三章

一、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执相;若于觉有证,是为有我。人、法两空,则顺菩提。

二、佛说无可得,因为如果有法可得菩提心,便要受法所束缚。而无法可得,乃通万法,终得解脱。

三、声闻人久着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忽闻经云,诸相不生,言下成佛。

四、无明者,无所明了,不明圆觉真心,不明诸法幻相,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故曰:无明。

妄惑空,名为永断无名。

法身显,方成佛道。

第四章



一、佛法讲空义。

空是宇宙万法之本体,觉性也、理体也、法性也、真性也、实相也、无生法也、无为法也、清净心也、一尘不染也、清净法身也。

空是真如理体,真如境界。非世智辩聪之所能知,非意识分别之所能到,亦非思考推理,亦非见闻觉知。无取无舍,离言语名字心缘等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等一如,寂静一味,体同虚空,量周法界,无漏无为,无量无边,即是如如本源觉性,毕竟空中六通自在,智慧普见,妙用无尽。以上说明般若空义。

二、心法之妙,非言语所可说,佛化众生,未尝不以言语,不知都是借来的比方。若认定言语就是真法,便是指人影子,说是真形,反把真形瞥眼失之。要知所说法,正在那非说处,方是佛之真性也。

真性中本来无法可说,惟不着诸相,心无所住,即名为说法。盖无说之说,乃是真说也。

第五章

一、学道的菩萨于所行之法,应无所住。所谓目不住着在色上而为运用之布施,耳不住着在声上,鼻不住着在香上,舌不住着在味上,身不住着在触上,意不住着在法上,而为运用之布施。学道的菩萨应不住着于六尘之相。学道的菩萨不住着在色相上运用布施,则是能悟真空。自得无上菩提之道,具福慧道德无有穷极,不是人心所可思想测量的。

二、我们在世间,而事事出以无心,祇是真性运用,即在世,而出世也。

三、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心身存,性去心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四、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若是具大智慧的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

第六章

一、「灵性」是最灵妙的知觉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灵魂,灵魂是常常会改变的,灵性是永远不变的。知觉性是众生本来有的性,有了这个性,才有知觉,没有这个性就同木、石一样。人往生了,他的灵性还在,才能再投生做人。

二、眼见色爱色

既与色合而成相

耳闻声而爱声

既与声合而成相

凡夫与一切法皆合相

菩萨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

盖合即起生灭

散即解脱不生不灭

三、法身乃我之清净本性。

此心包括太虚,周藏世界。无相无形,无可比量。学道的菩萨应离去一切尘相,不应住着在色相上生心,不应住着在声音上,香、臭味上、感触上,道法上生种种尘心。若住尘生心,便被污染,鲜能清净矣。要令心时时发现而生其明觉之心,如明镜当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自然十分清净。

第七章

一、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具深,真性自现。

二、无为法,即是无上菩提、即是涅盘、即是如来,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后学往往把「无为」两字,认作空寂,可见菩提所得与不得,责在人而不在法。如来所谓佛者,乃心之全体,所谓法者乃心之大用,是真佛真法也,真佛无形,真法无名。

三、如如之理,乃真实见解,如者,自在也。性体常住,无有变更。我相乃诸相之根,我相既无,何相可有,则尚有何法可得乎,尚有众生可度乎,尚有土可严乎。以此降伏无降伏相,以此安住无安住相,直至空无所空,又何可容其思议哉,名真菩萨,自当受记成佛矣。

四、经云:众生相即是非相,一悟即空,觉诸相空,心自实念,念起自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在此矣。

第八章

一、凡夫有生则有灭,灭者不能不生,是故凡夫生灭,如身中影,出入相随,无有尽时。

圣贤有生亦有灭,灭者归于真空。圣贤生灭,如空中雷,自发自止,不累于物。世人不知生灭之如此,而以生灭为烦恼大患,盖不自觉也。

二、世间法为妄因果,出世间法为真因果。殊不知佛法警人,因果为最,大则三世循环,小则一言一动,无适而非因果所在。所以人当随处修省。不然,人生几何,因缘果报之说,有关世道人心也。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心性也。

三、佛说的法乃是真空本性,无相无住,非有非无之妙法。其精微处,不可以心去思,以言去议。人若以此修行,所得之正果报,应以有不可心思言议者,以其能照破诸相,洞见性源,斩断轮回根本,真登诸佛彼岸也。



第九章

一、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可以说是空不空,无我便是空,慈悲便是不空。虽知无我,而不断慈悲,故空而不空。虽行慈悲,而不执有我,故不空而空。那有我的慈悲不是真慈悲,要无我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

二、如来所说身相,原是幻形,即非真实身相。凡世间所有色相,皆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不能常住也。人若识见破了诸般色相,都非真实之相,则色相空时,真体即此呈露,不待推测,自能回光返照,而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矣。何必泥区区形相之末,始为见如来也。

三、慧眼即般若智观也,慧眼了知空,得慧眼,则见诸法皆空矣。

四、般若实相,乃妙明本性也。如太虚空,即是非有相可见。但就无相中能生照心,如来说,这便为实相,无相之相乃真相也。如果人能脱离诸般的形相,其心空寂即到觉地,就可名为诸佛出世了。

第十章

一、如来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者,所谓空性也,此即诸佛第一义身。若能内观返照,即此而修,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诸相具空,方得见法身自性之如来。如来岂是可以相观哉。要知佛所说的真理,无上正等正觉,深妙难言,随人证入,无有一定的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以方便法,引导众生真性,都是因病下药。

二、佛说人、法、空三相。分说合说,合而分,分而复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叮咛反复,劝戒兼深,读者当潜心玩索。

三、要人知佛所说法,全在自悟,不在言语文字寻取,连名目都是假的。般若之法,只在人自性中,须人自悟,直下无开口处。佛不是不说,实无处所可说。

四、关于解脱生死的事,必须从自性中做起。无论何时,念念不忘要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要见到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见到了自性佛,这才可以自度,才不虚来此一行。

五、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六、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萨因。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说法渡人,但随缘利益,不知我能说,不知人听说,不知法可说,是谓不住相。不住相,斯不住尘矣。须知断惑之人,便无凡情,既无凡情,何有生死。

第十一章

一、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二、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能照破诸相,洞见性源,直绍天人师种。如如之理,乃真实见解,如者,自在也,性体常住,无有变更。

三、一切处无心,即是自性空,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四、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离于文字,不必多读,祇︽金刚经︾一卷足矣。

五、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六、所谓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就是心随佛走,不随妄跑。如果作到妄尽、觉满,便得到正等正觉了。

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三心皆谓妄想心也,故有过去、未来、现在,若真心则无始以来未尝変动,焉有过去、未来、现在乎,不可得,谓无也。若饥而思食,则此心过去矣,正食而知味,乃现在心,未思食则此心未有故为未来心,此三心皆随时坏灭,故云不可得。

学道的菩萨,欲知应云何住,但只应当如我所教的不住相之理,就此安住,永不退转可也,有住著者,都是六尘,无住著者,乃是本心安住之所。

第十二章

一、众生根器不一,如来慈悲无量,果能真实至诚恭敬念佛,到临终时,自有不期然而然者。若对有真信切愿者说,则为有益,对稍种善根未能专修者说,则彼以为生西无我分,从此便打退堂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也。

二、聪明人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偏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可。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专以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比大聪明人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三、末世之人,心之下劣,都受此病。请以力修净土法门自勉,则将来决定获大利益矣。

四、「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渐消灭。消灭则心归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

第十三章

一、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意根)。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舌根)。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耳根)。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如果常常不间断,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就是三摩地。就是正定。

二、如何念佛得无间断?一信之后,不疑无杂念持续清净心,即是不间断。

三、吾人持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即是止。能念所念,历历明明,即是观。当知,正历历明明时,当体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而却历历明明,当下即止即观,即观即止。止观双修,即定慧均等之无量光寿。如能以净土念佛法门而修止观,现前当来决定成佛。

四、至心念佛,即意业善行。

称佛名号,即口业善行。

合掌礼佛,即身业善行。

由此三业善行,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第十四章

一、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二、至诚心念佛即是信愿行念佛(用清净心念佛),即得往生西方。

三、既有真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等等便利,总不离此六字洪名,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

第十五章

一、佛度人,虽不舍一人,但要真相信佛与佛有缘的人才能得度。

二、有放掉习气有真心念佛的人,即是真相信佛亦与佛有缘的人。

三、念佛的时候,心不必向外跑,不会有危险,不会做错事情,不会说错话,一切事都安全,但是要有真心才可以成功。

四、要了解人的生死,靠念佛就可以知道,念到一心不乱就成功了。

五、佛法包罗一切,日常生活人事物无所不包。只要到一心不乱念佛,就得到无所不知。

六、念佛时只有念佛之心,其他一无所思,即是一心。(用此方法念佛,习气自然会消失)。

七、心没有妄念即是不乱(念佛信得真,妄念自然减少)。

八、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在家人身在世间,事务多端,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

九、净土宗之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舍离一切执着,成就无量功德,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

总结







念佛法门,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时,此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偏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其功能力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念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已断惑业者、带业往生者,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填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教理而为论判也。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往生西方,则万难,万难。



回 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念佛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此册到此结束,供读者参考。

欢迎翻印,功德无量。

免費結緣,為非賣品。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5-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0-5-6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5-6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师兄!请问:顿修成佛秘诀—净土奇人《靜老说的话 》(1)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21:56 , Processed in 0.33873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