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应如是

[大德开示] 《楞严经的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本来就是佛用来引导大家正确认知宇宙和人生真谛的法门,当世间众生对世间的认知发生变化的时候,传播佛法真谛的方式和方法也会随之而发生调整,但是不论怎么变,都不可能凌驾于生活之上。如果尽是一些神异之事,那必然属于邪魔外道,比如不吃不喝埋在地下多少天仍然存活啦,比如天眼见到鬼灵精怪啦,等等。在后面的经文中,都非常清晰地描述了类似的被魔所乘的各种表现。因此,能够过好平平淡淡生活,这是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佛学的智慧,是否能够引导他人正确的佛法方向的最基础的要求。连过日子的智慧有没有,世间的事情都处理不好,更何谈出世间的大事呢!我们需要讲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说,应了斋,就应当讲法回赠。因果的规律,颠扑不破。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就算有人真心的毫无所求地邀请你吃白食,在因果律上就已经种下了债因,一旦缘分到了,一定是要还的。更何况是自己一心想要强取豪夺的呢!有些人,在学了一些佛法之后,尤其是学习了密法之后,就以上师自居。开始用各种名目收取供养,或者通过师徒关系和戒律约束等设圈套,让弟子们自己主动提出奉献(金钱、物质、美色等),然后非常慷慨开恩地赐予很秘密的法。其实最后被证实只是只言片语,或者入门的加行或者前行准备法门而已。并不是说加行和前行法门就不重要,而是说,人为地把佛教的正法的学习,搞成了秘密帮会聚众。如果有弟子想从别的僧人或者上师那里学习佛法,就通过其他弟子的言语或者行动,让这个弟子感觉到自己好像背叛了师门,要么发露忏悔,要么逐渐脱离。像这样的作为,都是不懂得因果规律的表现,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大家可以从这些简单的表现方面,去观察自己是否应该从这个人跟前学习佛法。当然,在学密风气大涨的现在,很多人都想学习藏传佛教的密法,这么广大的市场需求,被有心的聪明的人利用了。本人就亲耳听说有一个什么佛法都不懂的藏族小伙子,借了别人一套袈裟,就到了汉地,最后被各个城市的信众互相吹捧抬举地周游全国,游历完了之后,带着不可想象的财富返回了家乡,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当别人问他,你什么都不懂,别人向你求法,你是怎么对付的?小伙子回答说:“咱不是会唱歌的么,给他们唱一首放牛的歌,告诉他们这是至高的法门,他们一个个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呢!”从此就出现了藏族人不论老中青,全部赶赴汉地支援信众热情的事情了。这个小伙子,说他懂得因果吧,他利用了别人的希望学习藏传佛教的心理,利用了汉地信众不懂藏语文的实际情况,混吃混喝,还混了大笔的钱财,这个恶业可是披毛带角都还不清的了;说他不懂得因果吧,其实整个过程,完全都是一个个因果环环相扣的过程,有了市场需求,这是因,他又能够提供喇嘛打扮,这是自己的缘,再有不同信众互相推荐吹捧,以自己认识了藏地上师来抬高自己的身份为另外的缘,种种夹杂在一起,就有了别人被忽悠,小伙儿赚钱的果。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学佛,其实也就是通过增长自己的智慧,充分认识像密密麻麻的网一样的因果规律,然后能够利用这个规律,令自己的智慧达到究竟,这才是最正确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说的第四个事情,就是在佛顶放光,光中化莲,莲坐化佛,宣说神咒。这么神奇的事情,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是了解过一些佛法的人都会知道,有一个如来藏,或者叫做佛性的,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之中,唐僧唐三藏说的“去后来先作主翁”就指的是这个。(虽然这并不是最彻底的说法,但是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是退几步回来,是用这样的概念来解释问题)
这个佛性,在每个众生的身体中都有,只是因为迷悟的不同,而分别称之为众生,或者佛陀。而且,从人体的部位来说,在这个名义上的自己最后离开身体的时候,离开的位置,直接能够说明轮转的善恶去向。所谓的“顶圣眼生天”,从头顶梵穴出去的如来藏,必然是成圣位了。因此在藏传佛教的号称不修成佛法门的颇瓦法中,不论是什么主尊,什么声音勾召,最后的如来藏(或者说自己的心识),都是从梵穴出去的。所以说,按照佛教临终关怀的方法,在亡者的照顾过程中,如果发现头顶最后变凉,或者说全身都变凉后,头顶还是温热的,就可以断定亡者成就圣位了。如果是额头和眼睛部位,则可以断定转生天界了。等等。
在本经中,佛从头顶放光,其实含义也就是最高成就,最真实教授的意思,表示楞严咒的至高无上。而后面的光中化莲,莲坐化佛,宣说神咒,则完全就是一个无上的瑜伽法门了。   
大家其实在平时修持本《楞严经》,念诵万咒之王楞严咒的时候,不妨这样进行:首先端坐,能双盘跏趺坐则最好,如不能盘腿,就以舒适为要,然后观想自己的佛性,自己的心识,或者说如来藏,是一个放着光的光团的样子,从心口逐渐上升到头顶,等到了头顶的时候,先是光芒从头顶的梵穴外射,整个虚空中全部都充满了五彩的光芒,然后观想从光芒中幻化出了一朵千瓣莲花,自己的心识跳出梵穴后,就到了莲花的花座上,放射更加璀璨的光芒。然后猛然在一刹那间,光团变化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样子,相好庄严,双盘跏趺坐姿,非常圆满,然后自己念诵楞严咒的时候,观想是头顶自己变化成的释迦牟尼佛在念诵。咒音伴随着五彩的光芒,遍布所有自己能够想象得到的世界,解除了所有善恶道众生的痛苦,令他们全部证得了佛果。念诵结束准备下座的时候,则反过来观想前面的过程,最后光团回到自己心口,安住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结束了。
所以说,这个《楞严经》绝对是饱含着佛教大秘密的真经,只要能够看懂了字里行间的意思,就一定能够展现出最殊胜的究竟智慧。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跟随着《楞严经》经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智慧。

佛通过化佛宣咒,然后令文殊菩萨持咒力前去,不但解救出了阿难,也把当事人摩登伽女带了回来。
摩登伽女,作为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低下种姓人家的女子,这次竟然鬼迷了心窍,竟然让母亲利用大梵天的幻咒之术,妄想把佛的堂弟,一个出家的比丘,迷惑成为自己的丈夫。现在好事没有做成,不但阿难被救了回去,还要把自己带到祗园,看来这次难以善了,甚至会影响到全家乃至整个种姓的存亡。更何况,波斯匿王还坐在佛的旁边,这下子麻烦大了!
在阿难的心中,想的是:自己作为佛最宠爱的堂弟,并且伴随在佛的身边,听过佛所讲的各种法门,只是自己从来没有认真思悟过,没有任何的智慧和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自己尴尬不说,还给佛带来了麻烦,差一点还要被赶出僧团。这下被文殊菩萨带回去,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处置自己呢!把那个摩登伽女带回去,显然是作为人证,来确证事实的。
在众人的目光中,阿难和摩登伽女两个人,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佛对自己的处置,等待着命运的车轮缓缓驶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阿难为什么出家?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麁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

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阿难并没有迎来想象中佛所作出的劈头盖脸的呵斥,而是像苏阵那那样,佛半天没有说话。
阿难是个聪明人,认为佛这是给自己留个面子,因为今天,几乎所有的世间王公贵族和出世间的罗汉菩萨都在场,佛不方便做的太绝,但是又不能直接揭过去,看来只好运用自己最惯常的求法这一招了,只要自己求法,佛就得说法,这可是我当初出家的时候和佛商量好的:不管是有人求法,还是佛自己想要说法,只要我不在的时候,佛就不能说法;只要我求什么法,佛就得说什么法。
这样想着,阿难就哭着对佛说:“佛啊(本来是要喊哥‘啊!’的,因为今天人多,还是正式一点吧)!我好悔啊!我好恨啊!我后悔自己从来都是想着多听闻佛法,我恨我自己没有把所听闻的法义转变成自己的智慧道力!(这样应该可以了吧,不是我有心犯戒,而是我力有不逮,打不过别人啊)我现在知道错了,我想从头开始,踏踏实实地修行。请佛把十方三世,宇宙间所有佛成佛的最初修行方法告诉我,那么多的佛都成佛了,那我也能按照这个方法成就的。”
还真不是吹得,这个阿难,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把批斗会,一下子变成了佛的讲法会,并且这个话题,还真是在场的不论是阿罗汉辟支佛还是菩萨,谁都愿意听的。因为这个十方如来最初修行成佛的方法,实在是太有用了,用来度化最初发心学佛的人,最好不过了。因此大家全都不提如何处置阿难的事情,都想看看佛怎么接招。
佛心中悉知悉见,阿难心中的弯弯绕,他全都明白,而且,这次事情,说明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年来,还有很多个阿难并不知道佛法到底是怎么学怎么修的,况且这个摩登伽女的机缘也成熟了,我应当把心底最秘密的家当拿出来,恨铁不成钢啊!
佛说:“阿难!我的兄弟,你我同门血脉,手足之情(不用你多说,你心里想些什么,我全都明白)。现在我只想问你,当年你出家的时候,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出家的呢?到底是见到了我佛法中的什么,把你吸引的放弃了王子的享乐,跟随我出家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阿难没有想到,佛并没有回答他让佛宣讲十方佛最初修行方法的请求,而是问了这么一个简单至极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把对自己的批评给绕过去了,阿难还是心中很高兴。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见到佛成道之后的三十二相,那简直是胜妙绝伦,谁都不可能媲美的。看上去就像琉璃所造的一样,人见人爱,我看见了我也羡慕的不得了。我就想:像这样的三十二相,绝对不会是通过父母欢爱交合天生而成的;一定是由某种特殊的方法导致的。因为一般人经过爱欲结合产生腥臭的分泌物后才能生下孩子,但是从来没有具足三十二相的,从来不会身具紫金一般光芒的,只有佛才具有。而这个能够得到三十二相的方法也只有佛才能真正地懂得,我要想和佛一样的拥有三十二相的话,就一定要跟随佛出家才行。因此说,我是为了获得和佛一样的三十二相,才决心出家的。” 所谓的三十二相,是印度占卜星象方面一直以来流传下来的评价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巨大成就的在身体方面的标志,总共有三十二条,如果全部具足这三十二条的话,在世间,就必然是统领所有疆土和民众的大转轮圣王,如果出家的话,就一定是出世间最高成就的获得者。这三十二相包括:一、足安平相,也就是说足下平坦,皆悉平满,没有高低起伏,犹如箱子底部,那是不是传说中的扁平足呢?我也不知道;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的辐条,意思是足下布满了网轮纹,众相圆满,犹如千辐之轮;三、手指纤长相,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光润,用来弹钢琴一定没错;四、手足柔软相,意思是手足极妙柔软,温润舒适,具有良好的触感;五、手足缦网相,意思是手指中间和足趾之间,缦网交合,具有图案,犹如鹅王之足,好像有一些连蹼;六、足跟满足相,脚跟圆满,不像有些人的脚跟,非常明显的可以看见跟腱韧带;七、足趺高好相,这里说的是脚踝,高起如真金之色,脚踝上的毛发,青琉璃色,妙好圆满;八、腨如鹿王相,这里说的是腿部的肌肉,犹如鹿王,非常有力结实,并且非常有线条感,纤好第一;九、手过膝相,这里说的是双臂修直,在不俯不仰的情况下,双手也能下垂过膝,三国的刘备也有此特长,刘备本人可以说出了会哭之外,能够占据三足鼎立之一,与此相必然有关联;十、马阴藏相,雄马的生殖器平常都是收缩在肚腹之内的,只有在情欲炽盛的时候,才会昂然探出,曾经有城里的孩子见此情景之后,惊呼“马的肠子掉出来了,快找兽医!” 阴相藏密,犹如马阴,平日不可见,其实是欲念淡薄的意思;十一、身纵广相,这里说的是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双臂伸展和身高相等,非常匀称;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身体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毛色青色,手感柔软; 十三、身毛上靡相,全身诸毫毛,都是右旋向上而贴服在皮肤表面;十四、身金色相,肤色呈现紫金色,光明晃曜,众相庄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健康的小麦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佛身恒放光明,四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相,皮肤细腻滑泽,不沾染灰尘,也不会沾水,更不会被蚊虫叮咬,当然也就不用控油补水了;十七、七处平满相,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挺拔端正,根本用不着使用背背佳;十八、两腋满相,当双手上举的时候,左右两腋平满而不凹陷;十九、身如师子相,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平直,没有含胸,没有脊柱侧弯,更没有鸡胸;二十一、肩圆满相,双两肩圆满而丰腴,没有端肩,也没有溜肩;二十二、四十齿相,常人只有三十六齿,只有佛具足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相,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唇红齿白,整整齐齐,就是牙医见了,也只能欣赏了;二十四、四牙白净相,最门面的门牙和犬齿,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两颊隆满,如师子王,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圆满面容;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平时唾液腺分泌旺盛的人,消化功能也必定好些,平常老是口干的人,一定消化不好,口臭; 二十七、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这是善说经法,不妄语的表示;二十八、梵音深远相,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比起现在所谓的歌星,佛的声音简直就是天乐了;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眼目清净明莹,就像青色莲叶,因此经常用莲目来形容佛的眼睛;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毛长而浓密,犹如牛王,说明眼睫殊胜,非常吸引人;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三十二、顶肉髻相,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也称作无见顶相,表示一切人天二乘菩萨,都不能完全见到佛的全部。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阿难说他就是见到了这么吸引人的佛的三十二相,也为了得到同样的三十二相,才决心出家的。这一番话,很清楚,很轻松,但是在佛的心目中,恰好证实了佛对阿难的判断——这小子,出家的目的就不清净,根本就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美色的一种奢望之下,才出的家;在这样的根本因素的作用下,虽然他也听闻了很多的佛法,但是却仍然没有弄明白出家的意义,没有弄明白修行的目的,他只想得到三十二相这种非常吸引人的美色而已。放到现在的话,可能阿难根本就不用出家修行,只要找到功力深厚的美容专家,整整容、换换肤、照照光、种种牙,甚至可能连一分钱都不用花,直接就能够成为某家整容医院的形象代言人了呢!怪不得阿难在美色的作用下,差点儿就被人强暴了,虽然有大梵天幻咒的作用影响,但是外因从来都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最根本的内因还是阿难自己对色相的追求。这怨不得任何人。
因此佛就说:“好啊好啊!我知道了。”佛已经知道阿难犯事的最根本的根源了,我也相信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人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最根本的一个死穴,这个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任何的修行。
因此,佛就准备在下面的时间里,就从眼睛所看到的美色这个角度,彻底对阿难进行一番教育,顺便揭示出实际的修行秘密。
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一下我们自己,虽然我们并没有出家,但是却想学佛,那么我们最初学佛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像阿难那样,改变自己的相貌?还是为了身体不再多病?还是为了家里不再有那么多的灾祸?还是为了增加做生意成功的机会,多赚些钱?还是为了跳出轮回,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还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不再痛苦?还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呢?
我自己,最初想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被别人算命的时候算得那么准确,那样的话,这个人生好像全部被设计好了的程序一样,没有任何的挑战性。当我听说一个算命大师一直号称毫不失手,但是对于那些好的出家人,却只能算出出家前的事情,对于出家后的事情,则根本就算不出来。我才从此有了一个认识:原来学佛可以这么牛啊!谁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完全由自己决定,因此就下决心学习佛教的知识,显密都没有放过。甚至在学佛的过程中,有个师傅通过算命者的占卜,告诉我某个决定会导致非常大的困苦,反而激发了我的怒气,偏偏就要这么做,看看会不会那么的困难。事实证明,算命者的话,根本就是一派胡言,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我就完全进入了崭新的人生轨道,而且一直非常顺心如意,日子过的很好,佛也学得自觉满意。
现在回想起来,我学佛的最初发心,其实也暗合了跳出轮回,或者说不再被因果规律所左右,而是自动自觉地掌握并利用因果规律,这个修行的最终目的。正因为有了这样最初发心,我才能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到现在,都坚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天天都有进步和收获,也得到了根本上师的认可。
当然,最初发心并不是绝对固定、不可更改的,当发现自己的最初发心有偏差,或者说并不十分准确,不十分清净的时候,也就是发心即将得到升华和净治的时候。这个时机,有时候自己可以把握和发现,进而得到调整和上升;有时候,是需要在上师的指点之下,帮助你发现最胜的发心,并且把这个最胜的发心融合成为自己的生命航标,上师的重要性,在这里就可以窥见一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问题的提出:心目何所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对阿难说:“阿难!你要知道,所有的一切众生,从那个没有开始或者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时候,就一直轮转在这个生死轮回之中,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这些众生,没有一个知道自己本来就具足的真正的自己,真正的心性,不知道本来就清净的觉明体性,是自己家里的原有的宝贝。反而使用各种的妄想,希望通过自己的种种妄想,来减少痛苦,增加欢乐,或者破除轮回,永享安宁。但是,因为众生的方法不对,全部都是用自己的妄想,因此从来都不会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一直在这个轮回中沉沦。你今天如果希望能够明白至高无上的菩提觉悟,真正的明白自己的真心觉性,那就要老老实实地当下反应地回答我的问题。十方所有一切的佛,所成就的道路,全部都是一样的,之所以他们能够摆脱了生死的桎梏,能够自主于一切,全部都是来源于直心,全部都是来源于老老实实毫不矫饰的反应。不论是刚开始修行,还是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还是已经得到了究竟的成就,从来没有脱离过直心,从来没有弄虚作假来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的。”
佛在这里首先强调了众生全部都具足了成佛的根本,只是不知自己宝贝,反而妄图依靠各种邪门歪道来解脱轮回。其实正是这些邪门歪道,才导致了轮回难空,苦难难度。这也就说明,每一个人都不要自作聪明,要根据往昔像佛、祖师这样的成就者们的教导,通过正确的路子和方法,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地。佛首先强调了导师的重要性。
接下来,佛立刻强调弟子诚实的重要性。虽然佛、祖师等有着无尽的神通和变化,但是每一个众生要想解脱,并不能靠上师像扔石子一样地把自己扔到苦海的彼岸,沉沦苦海的是自己,解脱的也是自己。
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在应对上师的问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去揣测上师的意图,然后通过自己的揣测,去说一些自己认为能令上师开心的言语,去做一些自己认为能令上师高兴的动作,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加持,可以更快地证悟。可实际上,这些扭曲了的作为,其实恰好属于佛刚刚所说的妄想,是不能获得利益的,哪怕你花了很多钱进行供养,哪怕你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因为是带有欺骗的性质,所以必然得不到真正的回报,当然要除了那些本来的目的就是沽名钓誉、追求声名利禄的人而外。弟子应当老实地当下反应地应对上师的任何教导,只有这样,上师才能够真正发现你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够做出符合你的特性的指导,否则就会误人误己。而且从究竟意义上来说,直心本来就是道场,直心本来就可以令人摆脱所有的束缚,直心绝对可以令人解脱。可是,真正的直心,又有谁能够做到呢?又有谁会愿意被人认为是疯子呢?!就连最亲密的夫妻之间,现在也都流行婚前财产公证了;就连师徒之间,也都随处可以发现斗智斗勇的案例。直心,难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在佛提出了这些要求之后,就抓住阿难刚才所回答的出家的最初发心,接着问道:“阿难,你刚才已经说了,你最初出家的发心,是看到了我的三十二相之后,也想获得这样的相好才出家的。那么,我来问你,你是用什么看见了三十二相?又是谁产生了爱慕的想法的呢?”
阿难对佛所提出的这个问题,肯定感觉有些怪异,什么!佛竟然问我是用什么看到了三十二相?难不成有人可以用脚丫子看东西么?还问是谁产生了爱慕的想法?不是我还能有谁?!可是,因为佛刚刚已经很清楚地强调了不要自作聪明,要老老实实地回答问题。因此,阿难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回答了佛的问题:“我,阿难,直心回答佛的问题:我是用眼睛看见了佛的三十二相,然后在我的心中产生了爱慕之意。”
大家觉得阿难的回答正确吗?相信如果这个问题让大家来回答的话,一定也是同样的回答。看东西,当然是用眼睛看见的了;产生爱慕之意,除了在心中产生而外,还有第二个可能吗?佛这么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佛的意思是这样的:“阿难,我能明白你所回答的意思,我也知道这是你真实的答案。你是用眼睛和心,产生了看见和爱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眼睛和心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了。俗话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想解决你在学佛修行上的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这个眼睛和心。如果你连眼睛和心都搞不清楚在哪里的话,那你就根本摆脱不了外尘和烦恼。让你轮转在轮回中的最根本的因素,对你来说,就是眼睛和心,那我在来问你:你的眼睛和心在哪里?”
这就是作为一个导师的功力了,尤其是一个传播佛教真理的导师,在传播佛法之前,一定先要清楚弟子的实际情况,清楚弟子的困难和要求,然后根据弟子的困难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法门,开、示、悟、入。而不是对所有人,都传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一句“念佛是谁?”,或者六加行各十万遍。这是不负责任、偷懒的做法,是对不起师傅的这个称呼的。
佛在这里,紧紧抓住阿难的反应,打算从眼睛见色,心生喜乐的这个方向,来彻底撕开阿难的烦恼网,让阿难找到真正的歇脚处。
而且,因为阿难已开始请佛宣说十方如来最初成佛方便,佛现在直接从心入手,也恰恰说明了所有诸佛修行的核心,就是修心,就是要把心搞清楚。那么,所有入门学佛的人,如果一开始没有从心入手,我们就可以非常肯定的说,你并不是学佛的。因为佛在《楞严经》这个很高的经中,非常清楚地透露出解决心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成佛最初方便。
在这个方面,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法门做的比较到位,注意了,我这里说的是比较早期的这三种法门,而不是目前已经被人为地增加了许多东西,甚至被改变了很多的目前的法本和做法。
而且,在这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其实佛已经给阿难挖了一个很深的坑,也已经知道阿难肯定会跳下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如《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又:“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色声香味触法。”所有的能够被看见的色,包括三十二相,和能够去看的五蕴构成的身体的一部分——眼睛和心意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虚妄不实的。既然已经属于虚幻,那么就连眼睛和心这样的名词都不应该存在。也就不应该出现佛对阿难所提问的“心目何所在?”这个问题。
其实当佛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隐含了一个意思:假设心目是真实存在着的话。也就是说,佛并没有站在究竟的层面上来帮助阿难解决问题,而是退回来几步,打算用不了义的名相,帮助阿难尽可能去认识了义的真谛。这就是大家在传播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学习佛教教义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迷惑的地方,到底这一段话中所讲的意思,是站在什么层面上来讲的?是究竟果位层面的吗?就像大圆满根本经典中的论断那样?还是接近果位的即将成就的上乘道位层面,就像圆满次第的法门那样?还是仅仅为了激发已经入门的学佛人的信心,而宣讲各种圆满功德和佛土利益的生起次第,或者说就像《观阿弥陀经》那样?还是仅仅为了让众生积累一些善根,结下佛教的缘分的抑恶扬善,持戒得福等最基本佛法?如果没有弄懂这一段经文所对应的对机、所讲经的场合、当时的问答机缘等问题,而直接依文解意地生搬硬套,那必然会领会错了佛意。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参禅的人,看禅宗公案,往往只是看那些文字的机锋,只注意什么喝茶、野鸭子、干屎橛等等,却完全忽视了当时的场景还原,就号称自己机锋无敌,其实最后也只是落得个鹦鹉学舌而已,落得个文字禅、狂禅而已,不会得到任何实际的利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禅宗流传至今,因参禅而悟道的人越来越罕见,禅宗也仅仅流于形式了。就连韩国和日本的禅宗学人,也叫嚣真正禅门不在中国,而在他们那里。可悲也夫!
学佛的一开始,就应当在明眼善知识的帮助下,先厘清自己所乐于见闻的属于了义教,还是属于不了义教,然后在这个大的类别下,再去选择具体的经教和法门,而且还要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反复锤炼自己的辨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学佛过程中感觉到乐趣,得到进步和利益。
可怜阿难,这个时候并不了解佛的苦心,还是在心中对佛的这个问题感觉到怪异。他还真的就站在了佛给他挖好的这个坑底,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准备回答佛的这个问题呢!
第七章   阿难的回答,终于引出首楞严!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对于佛所提出的“心目何所在”的问题,潜意识中感觉到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因此在回答的时候,不但把所有众生都拉来陪绑,甚至还挑战性地把释迦牟尼佛也拉了进来,他回答说:“佛啊!据我所知,一切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众生,不管是十种异生中的那一个,全部都有一个识心在身体里头;而我所能够看到的眼睛,就连佛也是一样,你的犹如青色莲花一样的眼睛也都是在你的脸上。因此我说:作为眼睛这样的根,这样的器官,存在于我的脸上,而我的心则在我的身体内部。”
阿难在这里所提到的十种异生,是佛对于所有众生形态的一种归纳,在佛经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后认为,一切众生,都不外乎属于这十种生命形式:一卵生,经过父母亲代产卵形成生命,而后孵化出壳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生活个体之类,比如鸡鸭等;二胎生,在父母亲代精卵会遇形成生命后,需要在母体子宫内成胎孕育至形态基本完整才出生之类,比如马牛等;三湿生,在温暖湿润之地才能够完成出生成长之类,如蚊蝇等;上述三类,都是需要父母亲代的结合才能产生下一代;四化生,没有任何依托,毫无凭借地,突然在业力的作用下出生,如地狱众生、天界众生等;五有色生,这里专指色界四禅天之众生;六无色生,这里专指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七有想生,这里专指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外,其余一切之众生;八无想生,这里专指无想天之众生;九非有想生与十非无想生,则指的是非想非非想处之钟声。为什么叫做异生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不断地造着各种各样的业,然后在各自业力的作用下,领受各种不同的异熟果报,每一个众生都各有差异,因此称作异生。十种异生,也就代表了所有众生的意思。
其实,现在我们看来,佛所说的这种对生命形式的划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绝对的截然科学划分。比如说,蚊蝇,它们在父母亲代交合产卵,开始具有了个体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属于卵生,虽然这个卵,并没有鸡蛋鸭蛋那样明显的大小个头,和相对比较坚硬的蛋壳;然后在合适的温度和水分的滋润孵化下,破卵而出的,并不是蚊蝇,而是他们的幼虫,需要在水池或者粪坑中不断成长,然后从一个虫子的样子,蛹化,之后再破蛹而出,才能够成为成虫,也就是我们所厌恶的蚊子和苍蝇,从这个样子变化的方面来说,似乎也可以归为化生。用我们人来分析,情况就更加复杂了:人的父母亲代,首先是产生了精卵细胞,两者在合适的温度和温润环境下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就已经开始了独立生命了,这好像有卵生的意思;但是这个受精卵离开了母体却不能存活,因此要在母亲的子宫内在胎胞的保护下,在羊水的包围中,逐渐发育成为一个胎儿,这又有湿生的意思了;因为在胎儿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刚开始的每一个胎儿,全部都是男女两套生殖器官同时完整具备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才在基因的作用下,其中一个性别的生殖器官才会退化,从而让这个胎儿具有纯洁的性别,当然过程中还有鳃和尾巴的出现和退化,这些又是化生的意思了(如果退化过渡,或者不完整,就会造成性发育异常,石女、两性畸形等);最后在足月之后,从母胎出生出来,这绝对又是胎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说,我们在阅读佛经的时候,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佛所说的一切全部都是绝对的真理,连一个字都不能改变;而是应该考虑到佛在世的时候,整个印度的文化和科技水平,来分析佛所说的话语,如何用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去领会。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佛对于整个人类和周围环境乃至宇宙空间的认识,绝对是最顶尖的,无人能比的。(或者换一句话来说,我们可以认为佛是根据当时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讲授基本上能够被当时的人们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修法,在一定的时候,适当地提高一下而已,这也是属于随缘应化、观机度教嘛!)但凭佛把所有众生都摆在了一个绝对平等的位置上门,说他们都是含灵,都是有情,都是众生,都可以成佛,就已经完全说明,佛真正的是一个大成就者,是人天中最尊贵者。
在阿难的回答中,所有的众生,心都在身体内部,而眼睛都在脸上。这不对吗?谁敢说我的眼睛在桌子上,在空中,反正就是不在我的脸上?!是我的心,那当然只能属于我,而属于我的,必然不会离开我,况且是我的心呢,当然就在我的身体里喽。这样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我想大家也会认为阿难的这个答案合情合理。
可是,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出来过,佛的问题,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坑,这个坑,可以装下所有的众生。这个坑就是:心、目的概念。
首先,心和目这种概念,在佛的究竟意义上的见地中,仅仅是个名词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心和所谓的目,如来说心,即非心,是名心;如来说目,即非目,是名目。在佛的究竟意义上的心和目,不存在任何的实法,只是为了方面交流和沟通,而说有心存在,有目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佛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回答,直接棒喝喝茶去即可。
可是阿难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佛也不指望阿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在佛的这个问题中,是假设了这个名词概念所对应的存在,看看阿难是否在降低了要求的情况下,跟得上来。
可从阿难地回答中,我们非常明确的知道,阿难真的是差得很远,他甚至都没有把心和如来藏、阿赖耶、第八识等建立联系,也没有和末那、六根识等联系起来,而是直接把心和眼睛当成了活生生的人体结构的一部分。因此,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直接回答了眼睛在脸上,心在身体内。也就是说,在阿难的实际中,他对心恰恰是最迷糊的,他那么多年的多闻,根本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发挥出来。
佛听了阿难的回答,暗道:“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小子啥都不知道。我还是得慢慢引导他。”佛就对阿难说:“阿难,你现在正坐在讲法堂中,那么你说一下,花园树林在那里?”阿难心想:“佛今天是怎么啦?怎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刚刚问我眼睛在那里,现在又问我树林在哪里?这么简单的问题,把我当成三岁小孩子了。”心中虽然这么想,但阿难还是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和佛,以及这么多的大众,现在都在这个精美的精舍讲堂中,这个讲堂位于祗树给孤独园中,那些树木就在精舍讲堂之外。”
佛又问他:“那么,阿难,你在这个精舍中,往外望出去的话,首先看到的是什么?”阿难回答说:“因为我在精舍之中,因此当我向外望去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佛威严的身体,然后看见了各位在座者,然后才看见了精舍外面的树林。”
佛接着问阿难:“阿难,你能够看到树林,到底你是怎么看到的?因为什么才看见的?”阿难回答说:“当然是因为这个讲堂的窗户打开着,因此我才能坐在讲堂里面,也能远远地看见外面的树林啊!”
经过这几个往来的问答,佛已经彻底清楚了阿难的问题根源,并且已经把坑挖得更深了一些。为了给阿难一些安慰,佛先没有对阿难上述这些答案给与评论,而是伸出手来,在阿难的光头上慈爱地抚摸着。这个抚摸,隐含的意思,就是阿难的回答我不满意,但是阿难实在是所有众生的代表啊,虽然他们什么都不懂,作为佛,还是要尽量引导他们解脱,不能让他们产生失望自卑的心理,摩摩顶,安慰安慰,加油啊,阿难!
可是,在我们一些人的心中,对摩顶,简直有着条件反射般的羡慕,哎呀!那是佛啊,佛给阿难摩顶了,佛给阿难灌顶了,阿难这下子可是得到好处了,他会不会马上就变得不一样了呀?大家不要觉得我这是在耸人听闻,的确有很多汉族人,对于被藏传佛教上师摩顶,抱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情感,认为通过这个动作,可以达到很多目的,比如说一下子增加智慧,增加福气,以后不再倒霉,不再生病,甚至功力大涨,一下子可以开天眼,见神见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实,摩顶这个动作,仅仅是上位者对下位者表示喜爱,或者安慰,或者鼓励,或者容忍,或者假意惩罚的一种传统动作,就向汉族人老人拍拍小孩子的头,长辈拍拍年轻人的肩膀一样,不要产生神秘感。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给与阿难安慰后,就对阿难和在座的所有人说:“刚才阿难不是希望我能够讲讲十方佛最初成佛方便的嘛,经过我对阿难那几个问题的了解,我发现阿难的反应,和你们大家的反应,实在不容乐观。接下来,我就要把最秘密的法门告诉大家,这个法门,是一种三摩提,是一种三昧,一种定,而这种定,名字就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通过修习这种定,就可以圆满具足一切所应修行的动作,也就是说只要修习了这种定,就不用再做别的什么修行行为了。因为这种定,本身就是十方如来最为殊胜、至高无上、超越了其他所有法门的修行道路。你们可要仔细跟随我的开示,听下去。”
佛在这段话中,透露出来一个非常珍贵的信息,那就是虽然佛说了很多的修行法门,所谓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六度万行等一切法门,其实都比不上今天所要宣讲的首楞严;这个首楞严,已经含摄了所有的修行方法和效力,甚至更要殊胜。只要能够深入这个法门,把这个法门走到究竟,就一定能够像十方如来一样成为圆满佛陀。
另外,从下文中的整个开示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佛所认为的最秘密、最殊胜的法门,其实还是要通过反复的论辩思维才能确认的,而这个论辩思维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定的过程,没有一个不思不想傻傻地枯坐的一个定。因此,千万不要走上了枯坐顽空之定,以免沉沦愚痴难以解脱;同时最高深的法门,当然不是那些烧香磕头所能够比拟的,也不是整天嘴里呜隆呜隆念个不停就是学佛了。最直接的,就是按照佛将要进行的思辨过程,跟随着,深入下去就是了。
众人听到佛将要将十方如来最核心的机密在这里讲述,都安安静静地等着佛正式开始这个千载难逢的开示。
第八章   心在身内、身外,错了!《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脤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23:56 , Processed in 0.19946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