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jh912

[大德开示]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 维摩居士林 维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质疑与挑战
         困果报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的确存在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的现象。如现实生活中,助人即助己,害人即害己,就反映了这种因果关系。但是,它是否能够成为人生的普遍规律呢?这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这种情况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环境糟糕,人心恶浊,有的人帮助人反而被人讹诈,你帮别人结果被敲诈,那其他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出手相助了,也就把这条路堵住了。本来有的人还是善良的,愿意做布施,就有一些人,专门偷一些小孩,打成残疾,利用他们要钱,还有的人,白天上街要钱,晚上收了工(真是当上班的)就下馆子、住宾馆。你说这样一来,哪个愿意给钱他们,这样就把世道人心变得更冷了。

          百年因果并非立竿见影,有时你看到一个人吃遍天下美味,吃得脑满肠肥,油光满面,也没见他怎么样,其实报应可能不是现世的,你杀鸡杀猪,到了某一世,他们变人就要杀你,佛在楞严经上说:人吃羊,最后羊也吃你,是这样的。

         有几种东西是你沾也不能沾的,乌龟、王八、蛇、黄鳝、财鱼、牛肉。这个牛是佛门的功臣,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凡我弟子不准吃牛肉。你吃了就违背了释迦牟尼佛的本敕。蛇都是大恶人变的,乌龟、黄鳝等都是修行没修好的,那个黄鳝不好色啊,同体,不需要异性,一条一个洞,像禅坐一样,但他犯了法得到畜牲报,要是你害他他一定会找机会害你,我从前就差点被一条蛇害得家破人亡,这个故事我以前讲过,这里就不再讲了。有同修问:火锅也是牛肉煮的,也要放弃吗?我只能这样回答你: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吗,如果是,你的祖师说不要吃牛肉,你要吃也没办法,难道没有别的吃吗?

         中国传入佛教以前,也曾流行过“福善祸淫”的报应观念,但受到一些学者的怀疑,如西汉司马迁就伯夷、叔齐饿死和颜回早夭的事例在《史记》卷61《伯夷列传》中质问道: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人絜行如此而饿死!……回(颜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注释:《史记》第7册,2124~21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颜回和他爸爸一起跟孔子读书,这个颜回身体不好,活得不长,很早就死掉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五艺都是第一流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这么一个好学生,他死了之后,孔子非常悲痛,大喊:苍天啊。

           有一次,孔子与颜回一起登泰山,孔子的年纪比颜回大多了,在山顶居然能看到鲁国东城东门那边有匹马,而且还是白的,颜回怎么也看不到,他身体不好。人们就不懂,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就没有寿命。

           我们看中国的伯夷、叔齐,忠君爱国之士。那个周王灭商纣时,他们就拦截周王的马,劝他千万不要杀纣王,周王灭了商纣,伯夷、叔齐就不吃周朝的粮食,在守阳山采薇,大雪封山的话。那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最后饿死了。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5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迁从道德和寿命的关系对上天赏善罚恶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表明善良的人们并不一定得到圆满的结局,社会的发展也并不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为准绳。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为朋友李陵申张大义,被汉武帝施了宫刑, 成了不男不女的人, 奇耻大辱,所以他提出了质疑。

           佛教因果报应说的流传,更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尤其是招致儒家学者的怀疑、反对和批判。南朝梁释僧祐(445-518)辑录从东汉到梁赞扬佛教和反对佛教的论著,编成《弘明集》。他在该书《后序》中总结了反对佛教的六大问题,第一是“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第二是“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292~293页。]。第一个问题是从总体上怀疑佛经的义理,第二个问题则是集中怀疑佛教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说的。

          很多人认为因果报应的说法迂腐、怪诞, 他们认为人死了就消失掉了,没有三世,我昨天碰到一个人,我说的有些东西他觉得有道理,我说你不搞别人的老婆女儿,别人就不搞你的老婆女儿,他说感觉上是这样,但是有时你本分老实,可别人还是要搞你老婆女儿,怎么说呢?他不相信人死了有来生,那天给他表演了几次顺风耳,相信了一些,但是还是不信因果轮回。同样的,中国历史上有一大批的人,都抨击因果。

          史载,东晋以来的何承天、范缜、刘峻、韩愈、李翱、欧阳修、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都先后著文抨击因果报应论。少数有佛教信仰的学者,如戴逵(安公)、慧琳、杨度(1875-1931)等人,也对因果报应说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这里讲下韩愈,韩愈生下来没多久就死了妈妈,三岁上父亲也过世了,他是吃他嫂子的奶长大的,跟他的侄儿虽为叔侄,实际情逾手足。这个家族的人不知道有什么遗传病,都很早夭亡了,他哥哥也是很早就过世了,他们家的人都是秉承道德之人,他四十岁多一点时,牙松了,头发白了,眼睛也花了。他侄子过世时,他写过一篇《祭十二郎文》,写得非常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些事情都使他怀疑因果报应论。

            他写过《谏迎佛骨表》,唐朝皇帝迎接佛的舍利,他说那些都是死人骨头,有什么神密的呢,他指出中国历史上那些信佛的皇帝不是短命就是国家庭灭亡,弄得唐朝的皇帝非常的恼火,一家伙把他贬到了现在的潮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传说他的侄孙儿韩湘子修成了仙,后来又来度他,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欧阳修是这样说的,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也是对的,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年轻时,他看到几里路外的山上有红的字,别人看不到,但他就是不相信;二程是理学家,承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朱熹一向看不起佛学,不相信佛家理论,但是他开创的学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中国一直到清朝,考状元都是根据朱熹注解的四书来出文章,上千年,才子们都在说他的话,但是临死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究竟输给了黄面老子一招,黄面老子就是佛,但他从前就是不相信啊,写文章抨击因果报应论。这些人在历史上有的还是大腕啊,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归结起来,他们怀疑、反对因果报应的论点主要是:
  (1)人由气构成,气聚则生,气散则灭。人死气散,上归下沈,何处有天宫?何处为地狱?[注释:参见释彦琮:《通极论并序》,《广弘明集》卷4,四部丛刊影印本。]
         (2)“五情六欲,人心所常”爱欲情虑,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如果由于情惑而有报应,那么,人的自然需求又如何实现呢?人都重生、恋生,对于迷滞于这种情惑的人,也应当晓以道理,而不能以报应给予惩罚。[注释:参见慧远:《明报应论并问》,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9页。]
          孔子说吃饭、好色是人的本性,食色性也,只要你遵守规律就行了。
  (3)一切都是自然的造化,“至于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爰有于更受形哉?”[注释:何承天:《达性论》,《弘明集》卷4,四部丛刊影印本。]“……首足之方圆,翔潜之鳞羽,命分修短,身名宠辱,莫非自然之造化,讵是宿业之能为?”[注释:《通极论并序》,《广弘明集》卷4。]
            有人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造化,有生就有死,身体灭了,神就散掉了,就像春天开花,秋天凋落,春夏秋冬在轮转,哪里会再变成其它的形态呢?他们认为头是圆的、脚是方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寿命有长有短,你声名显赫得宠受捧,或者斯文扫地饱受耻辱,莫不是自然的造化,怎么会是前世的业呢?
          (4)与自然造化说密切相关的,一是命定论:“修短穷达,自有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注释:戴安公:《与远法师书》,《广弘明集》卷18,四部丛刊影印本。]二是偶然说:“善恶祸福,或有一见,斯自遇与事会,非冥司之真验也。”[注释:戴安公:《答周居士难释疑论》,《广弘明集》卷18。]范缜也认为,人生犹如树上的花朵,风吹花落,有的飘进厅堂,有的落到茅厕,纯属偶然,“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注释:《范缜传》,《梁书》卷48,第3册,6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又,范缜的偶然论,虽在反对高官必是善人的观念方面有积极意义,但它取消了因果关系,否定了人生的客观规律,又易于通向宿命论。]
          命定论说:一个人生命是长还是短,是走投无路还是飞黄腾达,都有定数,他们认为积善积恶的议论是劝教的说法,只是劝人行善而已。
           偶然说:善恶祸福,总有一现,不是善就是恶,不是祸就是福,有人说你用什么华严境界,不二法门?这个事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我今天买股票不是赚了就是赔了,我打仗不是输了就是赢了,还用观察吗?事情无外乎就那么几种情况,遇到哪种是哪种,并不是有一个冥司在那里考验你。
  (5)杀生是不应受恶报。猛兽伤人,毒虫伤物,夏天灭虫,秋天打猎,是合乎天道的。自然界燕子啄虫为食,就未见报应,至于用猪牛羊肉作为祭品,或招待嘉宾,也是很自然的。佛教以为杀生应当受恶报,则有所蔽,是偏见。[注释:参见何承天:《报应问》,《广弘明集》卷18;又见释彦琮:《通极论并序》,《广弘明集》卷4。]
  (6)信佛并不得好报,如《旧唐书》作者刘昫等人在评论佞佛十分突出的唐懿宗时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輴已泣于苍野,报应无必,斯其验欤(这个就是证明)!”[注释:《懿宗本纪》,《旧唐书》卷19上,第3册,6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这不仅抨击了懿宗亲近僧人和迎佛骨事件,还从懿宗在佞佛中死亡,得出否定因果报应的结论。
            还有信佛的梁武帝,在台城被侯景饿死了,梁武帝多虔诚啊,所以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7)历史上一些公认的善人,竟夭身世而婴祸(横祸),一些公认的恶人,却尽天年而享福,因果报应说得不到验证。欧阳修更说:“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注释:转引自张商英:《护法论》,《护法遗教心印门》,6页,天宁寺刻经处,1915。]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19: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8)近人杨度[注释:杨度,号虎禅师,湖南湘潭人。早年主张君主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遁入空门,潜心学佛,信奉禅宗,提倡“无我宗”的新佛教,晚年转而支持进步事业。]在自述学佛次第及其原因、结果时,曾特别关注“究竟灵魂有无”的问题,强调“此事必须明决”。对于灵魂问题,他认为应当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尤其是要着重探讨灵魂的轮回问题。他说:
            (甲)问灵魂究竟有无,世人皆无死之经验,谁能确答?今既未得死人报告,但据生人代表立言,其何能信?(乙)问灵魂即有,是否展转轮回,世又无人能记前生,证明转世。
           受到近代科学的影响,大家都重视实证,结果美国一些科学家居然用天平来测量人死了之后到底有没有灵魂,他们在密封的环境里进行测试,发现人死了后,重量少了几克,那少了的几克大概就是灵魂了。最近又看到探索频道的片子,记录了美国科学家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找到一些他们认为是轮回的人,记得过去世的情况,怎么死的也记得。 实证主义啊,没办法,不相信啊。
            现在的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局限于所见,没有智慧,刚强难导化,对待这些人有必要示现大神通,示现深智慧,想这些办法教化他们,如果不行的话就算了,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确实是刚强难化,实在没那个缘分,没必要和他们争。
         (丙)问轮回若有,是必物理自然,人不能逃,佛与菩萨有何能力,独能违反物理?如曰能之,凭何为据?理既不通,事尤无证。(丁)问灵魂轮转之事,究为动物所同,抑为人类所独?或同或独,理由何在?事证何在?(戊)问灵魂所至之净土、地狱,如其果有,设在何处?到者何人?此五问者,若以科学眼光观之,皆如梦呓。神鬼之说亦然。古宗教家设教愚民,既欲骗其生前行善去恶,必须诳以死后得福免祸。此大诳语,虽于人类绝种之日,必无死尸说话之时,永无对证证明,亦无反证证倒,故可迷多数人,历数千载,为大宗教。[注释:《新佛教论答梅光羲》,《杨度集》,718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杨度受近代科学的影响,重视实证,他就灵魂轮回说理论自身提出五点质疑,提出灵魂轮回说不合乎佛法。
           从上可知,中国学者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反对因果报应:一是从人的形体构造,情欲的自然性质,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来否定因果报应说;二是强调人生的寿夭、贤愚、祸福、穷达的不同命运,都是自然造化,自然命定,或偶然决定;
认为那个牛肉火锅,吃了就饱了,吃了就有力量,有热量,干麻不吃啊?是不是?三是杀生受恶报说与自然现象不符,也不符合人类的生活和利益,立论不合常理;四是报应说无法解释一些历史人物的德行和命运的关系,轮回说无法对证验明,没有真凭实据。
           现在很多人这样说,我只管这辈子过得好,没功夫管来生,中国不是有句话:笑贫不笑娼,你穷、你没有这个那个。人家就看不起你,但是如果她做娼妓,挣了钱,她用钱装点面子,没人笑她,这就颠倒了,现在很多的女子,想出名、想发财,说真想被导演的潜规则给潜了,真跟导演睡觉,一路睡成个名角,但是想潜没人潜她,也不是潜了就能有名有钱啊。前些天爆光的江苏徐州的那个贪官,有个女的给了他二十万,还跟他睡觉,但他不理人家,人家就告他了,这些事情仔细一看还是因果。
          为了回应对因果报应说的质疑和挑战,维护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根本要旨),东晋以来,中国佛教学者一直针对批评因果报应的观点,吸取和结合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阐发带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报应学说。东晋时慧远等人曾与怀疑因果报应说的戴逵反复论辩。南朝时宗炳和颜延之为维护灵魂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而跟持反对意见的何承天往返争论。佛教徒甚至还撰述“疑经”,宣传因果报应思想,如北魏时撰述的《妙好宝车经》[注释:又称《宝车经》、《妙好宝车菩萨经》,见《大正藏》第85卷。]就宣传中国的泰山信仰与佛教地狱报应相结和的思想。隋唐以来,徐同卿、灵裕、阳尚善、道世、彦琮、李师政(正)、刘谧、祩宏、宋濂、真可、德清、梁启超等人,也相继撰述阐发因果报应的论著。同时,一些僧人还热衷于撰述感应传、灵验传一类著作,一些文人也创作宣传佛教的小说,如颜之推撰《冤魂记》,引经史以证报应,客观上也推动了因果报应观念的流传。
         

         所谓疑经这个事情到底怎么处理我现在不说,香港不是有个女的写文章说到过地狱,出版新玉历宝钞吗,还有个说到过西方世界,写的那些东西一看都是笑话,这个事情,理是这样,但是这个方法有问题,口子有问题,口子虽然有问题,但你要这样干,郢书燕说,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灵异的著作,感应的传说,这些东西还没有咱们切身的表演来得真切自然,打动人心。我经常给人家预测,六必答也是的,显示一些智慧神通,好在经过了几千年了,佛的舍利已经传遍了地球,至少在中国到处都有,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20: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二节 报应说的新论证
          中国佛教学者对于因果报应论的论述,着重于阐明有没有因果报应,为什么有因果报应,谁在承受因果报应,又是怎样受因果报应等问题。也就是对因果报应的有无问题作辩护性的证明,同时着力就因果报应的根源、主体、性质和方式等一些根本问题作了论证。

          感谢方教授,他的资料很丰富,我们要好好学习,以便日后去反驳不正确的言论,把真正的佛法传播开来,发扬光大。
  一、报应的根源 
  初唐诗僧王梵志有诗云:
         世间日月明,皎皎照众生。
          天上有太阳月亮啊,明亮的照着熙熙攘攘的众生。
          贵者乘车马,贱者膊担行。
           现在有宝马了有奔驰啊,上百万啊,贫贱的人赤膊挑担而行。
           富者前身种,贫者悭贪生。
            富贵的人是前生种了因缘,贫穷的人是因为前生悭贪。
            贫富有殊别,业报自相迎。
             贫富有这么大的差别,业报如影随形啊。因能生果,招果是因为有因,因者是叫能生,果是所生,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才是正路。
             闻强造功德,吃着自身荣。
             精进、闻道、行道可以造功德,吃亏能得福。
             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
               智慧的人最后可以升到天上去,愚昧的人掉入三恶道的深坑。
            [注释:《王梵志诗校辑》卷2,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这首诗运用通俗语言和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人世间贫富不均、贵贱悬殊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诗文强调贫富贵贱是“业报”,是人们作“业”的结果,并突出“智者”和“愚者”在来世的不同果报。
  “业”是古代印度流行的观念,佛教加以继承,并成为自身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业,是造作的意思,指众生的身心活动。佛教认为,这种活动和因果关系相结合,会形成产生不同结果的力量,是为“业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功能,是创造未来生命的动力。业有多种分类,一般从形态上分,有身业(身体的行动)、口业(言语,也称语业)和意业(内心欲做某事的意念、意志)。从性质上分,有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善恶二业招不同的果报,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则不招果报。业是人类向上努力或向下堕落的根据。在王梵志看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富贵贫贱,就是不同业因所得的不同业报。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20: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认为,从整体来看,人类是尚未获得生死解脱的生类,人类只有超越自我,超越人生,超越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烦恼和痛苦,实现永恒的幸福、自由。由此,中国佛教也特别重视论述因果报应过程中形成人生痛苦的原因,东晋慧远(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写过很多禅宗的东西,他是个大禅师转世的,印度的禅师使他开悟的)对此有非常重要的论述,他在《明报应论》中说:
            夫因缘之所感,变化之所生,岂不由其道哉?无明为惑网之渊
(无明是惑网的根源),贪爱为众累之府(府是藏物的地方,积聚之处,贪爱是各种烦恼拖累的根源),二理俱游,冥为神用,吉凶悔吝,唯此之动(是因为这个变化的)。无明掩其照(无明掩藏它能照的功能),故情想凝滞于外物(所以我们众生有情有想,就被外物所转);贪爱流其性(贪爱把真性流散消灭了),故四大结而成形(地水火风因缘和合成为一个人)。形结则彼我有封(形体一出现就有你啊我啊等界限),情滞则善恶有主(感情一执着就有善有恶,对我好的就是善,对我不好的就是恶)。有封于彼我,则私其身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恶,则恋其生而生不绝(就有了你我,人就有了私心了,就有自身的想法,不会忘记自身)。于是甘寝大梦,昏于同迷;抱疑长夜,所存唯著(于是就沉迷于大梦之中,在生死轮回之中,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是故失得相推,祸福相袭,恶积而天殃自至,罪成则地狱斯罚。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矣。[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90页。]
          这段说的就是我刚开始听到的“接力赛”,记不记得我说过听到接力赛,这是谁说的呢?这个话是慧远大师在我耳边说的,什么是接力赛呢,前面一个人把棒子交给后面的一个人。
        “无明”,愚痴无知。“贪爱”,贪恋爱欲。这段话是说,无明和贪爱是人生烦恼、迷惑和祸患的原因。人由于对佛法愚痴无知,就不能有正确的认识,认识不正确,就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外界事物发生凝滞执著,对外界事物发生贪爱、迷恋,也就使善恶果报有了主体,从而人就因贪恋生命而导致生命不断的轮回流转。贪爱使人的本性流荡,进而使地、水、火、风“四大”结合成人的形体。人有形体,就有了彼此的界限,人对于自己也就特别偏爱而不能超脱;有了善恶果报的主体,人就会贪恋生命而使生命连续不绝。人就像在大梦中一样,昏沉迷惑,在漫漫长夜中,守持疑惑,贪爱执著。这样就使人的得失互相推移,祸福相继而来,积了恶就有殃祸,有了罪就要进地狱受惩罚。这是必然的定数,是不容置疑的。
     前面我也讲过了。意思是一样的。
  无明和贪爱同为人生苦难和受报应的根源,两者相比,无明更是首要的根源。佛教认为,无明即愚痴无知,是把虚幻的世界执著为实有,从而产生种种妄虚分别。这种认识上的颠倒,使人生出强烈的贪恋和欲望,从而陷入种种痛苦之中。所以,人生痛苦的最根本原因是无明、愚痴。而人生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最关键、最首要的也就是要消除无明、愚痴,学习佛教理论,增加佛教智慧。王梵志诗句“智者天上去,愚者入深坑”,就是以愚智之别作为人生能否解脱苦难的分界。
  佛教所谓的智愚即认识上的是非正邪,是与道德上的善恶分不开的,两者是统一的。所谓智慧,是既能明察一切事物的是非、真假,又能正确取舍、断除烦恼、解除痛苦的能力。而愚痴恰恰相反。真正的智者必奉善行,而愚者必作恶事。佛教的因果报应,是说善因必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由此因果报应又称作善恶业报。(这里要注意的不是说一定是现在就报,报有时间的前后,有现世报,有来世报。)东晋郗超在《奉法要》中说:“全五戒则人相备,具十善则生天堂。……反十善者,谓之十恶,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18页。]又说:“彼以恶来,我以善应。[注释:同上书,20页。]“说人之善,善心便生;说人之恶,便起忿意。”[注释:同上书,19页。]强调要行“十善”,要以“善应”对“恶来”。“十善”与“十恶”相对。“十恶”指:(1)杀生;(2)偷盗;(3)邪淫;(4)妄语;(5)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6)恶口,即恶语,恶骂;(7)绮语,即杂秽语;(8)贪欲;(9)瞋恚;(10)邪见。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十恶和十善,依照顺序,一至三属身业,四至七属口业,后三者属意业,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从内容来看,十恶、十善是重在讲对待人际关系,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排除个人欲望和错误见解等,基本上是道德修养问题。佛教因果报应论认为道德的高下是决定人的地位、命运和未来的根本要素。可见,善业恶业就是果报的根源,行善行恶,一者向上逐渐求得解脱,一者向下堕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这是因果报应的两类根源,两种结果,两个方向。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20: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报应的方式
  报应的根源是无明贪爱,这个复习一下,下面讲报应的方式。
          因果报应是怎样实现的?其方式如何?这是因果报应说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原有的报应观念多是限制于人自身一世的,如古代三命说,一为受命,即年寿长短;二为遭命,谓行善而遭遇不幸的报应;三为随命,顺随善恶而受报;都是就现世而言的。又如俗语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近似于一世因果论。佛教不同,它讲三世因果(三世实际上是多世),强调因果报应体现在生命形态不断轮回转化的过程中。慧远曾专门作《三报论》,文章开宗明义说报应有三种方式,三种类别: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7页。]“经说”,系指《阿毗昙心论》卷1所说:“若业现法报,次受于生报,后报亦复然,余则说不定。”[注释:《大正藏》第28卷,814页中。]
           慧远认为,现报是现世所作的行为,在现世中就召感果报,不待来生。生报是业力因缘不如现报的强大,但也不软弱,今生所作善恶业,来生即受善恶果报。后报是业力软弱,时作时悔,未酬报前,业因不失,遇缘即报。即过去无量生中所作的善恶业,于今生受善恶报,或于未来无量生中受善恶报。这是根据受报时间的不同,将果报分为三种。
          大善之人,修得很高的人,他要有报的话,很快就来了,几分钟几秒钟就来了,越是拖到后面的越大,利息越高,HLHK来了,今天白天在网上给HLHK打的几个表情就是今天晚上的内容,你来了就知道,没来的话,我也给你讲了。
               人有三业,业有三报,生有三世。生命之流,继往开来,变化不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也是接力赛啊)。尊卑贫富,强弱苦乐,美丑寿夭,或人或畜,品类不殊,都是过去业因的报应。众生的现实生活,是前生的作业结果。众生现在的思想行为,又留下新的业力,在生命结束时,推动新的生命的流转。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20: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远又从报应承受主体的角度说明报应有先后快慢之分,他说:  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注释:《三报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7页。]这是说,人是通过心来受报应的,心并无固定的职责,它对事物有所感受而有反应,而感应有快慢之分,报应也有先后的不同。这就是所谓“因情致报,乘感生应”[注释:《明报应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9页。“感”字原为“惑”,今改。]。慧远十分重视“感”在报应中的作用,这可能与他认为《周易》是“以感为体”[注释:《世说新语•文学》载:“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锤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世说新语》卷2,《诸子集成》(八),62页。]有关。
           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个历史证明了。秦始皇那么大的威力,可秦二世秦三世就完了。与成吉思汗同时代有个 扎木合,成吉思汗借助他攻灭了很多部落,后来因为扎木合给弟弟报仇的事,双方翻脸,扎木合偷袭敌人成功,用七十口大锅煮死了几千个俘虏,这样一来就失去人心,人们自动归顺成吉思汗,这个叫现报。
          成吉思汗的妈妈是他爸爸在半路上抢过来的,蒙古有抢婚的风俗,别人成亲,有人就在半路上抢人,把新娘子抢回家跟自己过日子。成吉思汗也遇到相同的事情,和铁木真结怨的“篾儿乞惕人”忽然偷袭,把他的两小无猜的老婆勃尔贴抢走了,后来铁木真带领骁勇的铁骑,汇集三路大军共同讨伐“篾儿乞惕人”,打了很久,总算把敌人打垮,夺回了勃儿帖,这时距离蒲儿帖被抢已经半年多了,他老婆已经怀孕挺着个大肚子了 。
            元朝借助弓马的厉害,一天四匹马换着跑,一匹千里马假如说跑八百里,一天也跑二三千里啊,在那个时代很厉害的,攻略了很多地方,但是元朝的统治者,杀戮太重,把人不当数,特别是对汉族人民的挤压和奴役十分残酷,引起了被征服地区人们的反抗,元朝不准藏有铁质的工具,刀都是竹子的,也不准许汉人集会、互访等,控制非常严,刘福通最初在颖州发动民众暴动时,无法约定暴动时间,于是刘福通请地方统治者准许向家家分送月饼,以便汉人为大汗祈福,得到允许,月饼中夹有字条:“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就这么起事成功,可惜那些人又有自己的因果,那些农民起义军,鼠目寸光,其中有支部队打到离元大都一百里,完全可以直接攻打的,不打,有一支部队打到朝鲜,到处强奸那里的妇女,朝鲜人选了几千上万个美女,跟那些当兵的睡觉,同时偷袭他们,把他们打得差不多,剩点人也被元朝收了,这些都是自身的因果。
            你自己要造反,可自己跟元朝人也没什么两样,就像我们修佛的人,世上的人搞财色名食睡,你也搞,行吗?这是知法犯法,有重报的。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20: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慧远对于报应为什么有轻重的问题,也做了说明。他说报应“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注释:《三报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7页。]。认为人所受的报应,都是随人的际遇而产生的一种应对,应对有强有弱,所得报应也就有轻重的不同。
  至于如何解释现实生活中仁者不寿、富者不仁,恶人丰衣足食、荣华富贵,善人穷困潦倒、忧郁而死等现象,慧远特意用“三报”的理论,加以说明:
  谓积善之无庆,积恶之无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于善人。咸谓名教之书,无宗于上,遂使大道翳于小成,以正言为善诱,应心求实,必至理之无此。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寻理者自毕于视听之内,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为关键(界限)者也。如今合内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则知理会之必同,不惑众涂而骇其异。[注释:《三报论》,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8页。]
           这是说,积善集殃,积恶致庆,善人受祸,恶人得福,是所受者前世行为的报应,今世行为所得的报应还没有显出来。世俗典籍只讲今生,只以耳听目见为认识的界限,不明了今生以外和视听以外的事理,不懂得今生作业将在来生受报应的道理。必须把佛典和世典(世间典籍)、内道和外道结合起来,才能通观一切。这样,慧远就把人们现实生活的境遇归结为前世的业因,又把现世生活的思想行为与来生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而如同郗超所说:“归诸宿缘,推之来世”[注释:郗超:《奉法要》,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20页。],理论上摆脱了一世因果论的困境。   
           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有因缘,因是内在的,缘是辅助的,还有新世的因缘,一个人要是修到罗汉的位置,就没有果报这个东西。一个姑娘很漂亮,是个罗汉,但她要在恶世当中度人,她可能就遇到一个不好的安排层序,如被人强奸啊,被人卖啊等等,但她最终还是个罗汉,最后继续修还成八地,她在下来之前就知道她的命运是什么样子的,只是她迷了,我怎么这样呢?怎么会有这回事,有的是在表演。
          不属于表演的人更是这样啊,遇到这个环境,为什么遇到这个环境,过去世造了因,一转就转到这个地方来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共业和个业的问题,你个业没有造但是在共业当中你也跑不掉,所以这次猪流感我是这样号召大家的,共业来临的时候,你无论是再来人还是什么人、修行人也好,善良人也好,必需共赴国难,你说你不干,与你无关,当甲流到处肆虐的时候,你可能跑得掉,你的亲人怎么办,或许你自己也跑不掉呢,今天的华严境界是口子有问题,但退而求其次也不错啊,退回来。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8 20: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理论思维来看,三报说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生报和后报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来世观念。来生观或来世观,在因是报应理论乃至整个佛教理论中都有重要意义。一是克服了一世因果论的理论困难。人总是看一世现实,只看到生前享福,哪看到死后受苦, 虽然对于现实生活中善人遭祸、恶人得福的现象,人们可以援引中国遭命论来说明,也能以灭佛的唐武宗在位仅6年,寿止33,而奉佛的梁武帝在位长达48年,寿至86等现象来解释[注释:参见刘谧:《三教平心论》卷上,《大正藏》第52卷,785页下。],但缺乏理论的论证。
           梁武帝的女儿跟达摩禅祖师修成了菩萨,所以梁武帝最后还是上了天,他现在是护法,因为她女儿的关系,梁武帝的女儿就是xz在飞机上认识的女孩,如果机缘到了,我们会相遇的。
          今天的华严境界还告诉我们,口子虽然不好但退而求其次也不错,法理也是这样,我刚开始讲的时候,我的胃的上部气闷,开始的一些内容,可能人家对我们并不感冒,我就跳过一些内容,从第四章开始讲,胃一会就舒服了,同样一个打火机,开始打了四次打不着,每次那个火就一点点,现在一打,这个火一寸多高,这个都是口子不好,退而求其次也不错。
           一世因果这个口子好不好,不好,退而求其次才是真理啊,也就是说附佛的人麻烦,但是你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啊,这个梁武帝萧衍,他当皇帝用的是非法手段,抢夺了人家的江山,杀了人。后来还不错。清朝的皇太极死了之后,孝庄皇后跟她的儿子顺治,孤儿寡母,与小叔子多尔衮南下,还有孙子康熙,南下入关,一统天下,到了清灭的时候,因为当初他们没有杀明朝的皇室,汉人也没杀溥仪,尽管溥仪投降日本,共产党也没杀他,只是改造他,他结婚时周恩来还送了礼。
           例子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但用事实来辩驳事实不好,就像两个女人打架,你抓我的头发,我抓你的头发,没意思,这个不是辩论的高层次。我们要像慧远大师那样,一世变三世。
         美国的科学技术已经登陆火星了,红色星球,人类有哈勃望远镜,探索浩淼的太空,其实还是三千大千世界之内的事,还没有人从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来看地球,更没人从宇宙的高度看地球,要是从这个高度看三千大千世界,它是很有规律的,每个大千世界都是很和谐的,东方阿閦毗世界,我们那天晚上不是引导大家看过,它就是一个光光的球样的东西,里面有三千大千世界啊,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里面有一千个小千世界啊,一个小千世界里面有一千个太阳系,每一个太阳系里面都有一个娑婆世界啊,整个组合起来像一个合谐的球。


[ 本帖最后由 rjh912 于 2010-4-19 09:3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5:31 , Processed in 0.54282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