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大德开示] 《大般涅槃经》略释认证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七】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邪正品第九】

佛说,为什么说一至四果圣人可依止呢?因为有四魔的缘故。四魔为;一是魔师;二是魔子;三是邪经;四是邪律。魔子隐现于四众弟子中,破佛戒律,毁谤正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分辨是魔说还是佛说呢?众生如何所行呢?
佛说,我入般涅槃七百年后,魔王波旬现世,以有漏之行作无漏身,坏佛正法;即魔王及魔子现四众像,或现一至四果圣人像,或现佛像自称是某佛。佛说与魔说的具体分别是:
魔说经律是,人行布施得成佛道,受人天恭敬。不存在菩萨从兜率内院降生示现之事,如是说者是魔眷属。
佛说经律是,佛久已成正觉,今方示现,为度众生,随顺世间,如是说者,即是菩萨。
魔说经律是,佛降生时十方各行七步,不可信。
佛说经律是,佛出生于世十方各行七步,是方便示现。
魔说经律是,有菩萨降生以后,父母依王权到天祠用旨册封,使各天王礼敬,故名为佛。或说,天先佛后,诸天王不礼敬于佛。
佛说经律是,菩提树下示现佛破魔后,到诸天祠,天王礼敬。
魔说经律是,佛于出家前为太子时,娶妻深宫自乐。
佛说经律是,佛久已离欲,不受诸天妙乐;弟子赞叹,都发心出家修道。
魔说经律是,佛住世时,任由弟子们有佣人、养动物、蓄珍宝、有田地、做生意、储谷米等事,佛慈悲怜悯众生故,佛不戒止。
佛说经律是,佛门戒律严严,除禁止上述魔说事外,还不准驯兽、观星、占相、解梦、习治身咒术和惑人的外道咒术;还不谈俗事、不美容、不伪曲、不戏笑谈说、不穿皮衣皮鞋、不亲近国王权贵、不高声大笑、不妄说长短等是非、不穿美丽衣服、不造不卖不喝酒、不淫乱、不博奕(包括赌博)等。如有出家人这么做,即应还俗。
魔说经律是,世间神为大,菩萨为供养神故入天祠。菩萨入诸灭是,为调伏诸天人。菩萨不能示入外道邪论中去,菩萨斗争不和合,不为国王大臣等恭敬;于怨亲二人中间保持中立,故名为佛。
佛说经律是,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处示现,在示现处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魔说经律是,佛为我解说经律,说恶法中罪不分轻重一样重。佛经就为调伏恶人所说,谁不相信佛说等于有罪。如能信受,就是知足少欲、断除烦恼、智慧涅槃的善法因缘。
此外,我给诸位讲一点,现在世中有人不讲戒定慧,讲相似法度人,有些人上当或痴迷,就是相信语言,不求了义。
佛说经律是,戒相分明,不为惩罪,不为调伏恶人。是让诸比丘、比丘尼远离一切不净之物,得微妙清净,正了经义。佛为度化众生而说经律;否则,此等人不为佛法而出家,是邪见外道弟子,
魔说经律是,佛也是人、肉体也无常变异,不须无量功德所成就;也就是空说无我,世间根本没有真正的佛与佛法。
佛说经律是,佛为度化众生化生示现,实则为无量阿僧祇劫功德所成,常住无变异。
魔说经律是,若有比丘实没有五逆重罪,没有失去戒体;而众人说你犯了五逆重罪,失去戒体,失人身当堕地狱,就等于如此。
佛说经律是,若有持戒比丘,被国王,大臣赞叹,这些比丘是罗汉,不久会成佛。这些比丘说,我不是罗汉,也不会很快成佛。国王仍令人民供养尊重,其国王与人民都有大福报,这位比丘也没有犯重罪;如这位比丘听后,默然受之,则实犯重罪。
佛说经律是,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依法修证,性无烦恼;除不信不修者外,皆可成佛。有人闻佛法信修,持戒不犯重罪,知身中定有佛性,必定成佛。这样的人这样想或说,都没犯重罪,我释迦牟尼就这么过来的。如不随顺此说,为魔说或是魔眷属。
魔说经律是,根本没有四种极重罪,十三上重罪,犯此戒又犯彼戒,三十下重罪,九十一上轻罪,四中轻罪、下轻罪、七极轻罪,无偷盗庙、塔、僧团、常住财物罪等。五逆、断灭想之人,仅是比丘戒一说而已。如有破戒业报,出家人破戒堕地狱,而外道无戒可犯而生天。按此法理,佛说戒也就是吓唬人呢!出家人穿上俗家衣服行淫就没有犯戒,佛住世时也有这样的出家人得解脱或生天。佛所说如犯了最轻的罪,不知不作忏悔,八百万年后要堕地狱,这不是佛在吓唬人是干什么呢!
佛说经律是,犯小戒及至微细,有因有果,当受苦报,期限不尽。四众弟子须知,而加以自身防护;今世若犯小戒不加忏悔和守持,后世就可无恶不作,何况犯佛所说重戒呢!四众弟子不可亲近上述魔说之人。众生虽有佛性,因持戒修行,才能了见佛性而成就佛道。
</DIV> 这里我多讲几句,修行与持戒似鸟双翅,光修行不持戒或光守戒不修行;如同一鸟折单翅,不能飞行,原地扑腾;又如演员演佛像佛不是佛,演菩萨像菩萨不是菩萨,演僧人像僧人不是僧人,假相演修而实无戒。特别是菩萨行人,动一恶念为破戒,等于折断鸟的一翅;光知守戒不知求解脱法修行的人,同为一理。很多人都误在此不得解脱,即生业障或后世业报不得出离。我劝行人持戒而修行,修行而持戒。劝初行人莫当演员而自误,自误而当演员。

佛说经律是,于九部经中或很多经中不说佛性,虽不说当知实有;当知并作说者,其人真佛弟子。

我在讲《心经》时,谈到入深禅定时的一些境界。一些人难理解,说一些经书上找不到,是真的吗?您有缘听到佛说此处经义时,当知人人具有佛性,您就明白自性观世音的实义了。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说的九部经中均没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说经中虽没有说而却实有,犯不犯戒律而获极重罪呢?

佛说,善男子,实没有犯戒律而获极重罪。佛的经典多为声闻、缘觉所说,但证悟者自知众生皆有佛性。在大乘经典中,对世间亦说有我,顺世间故;对出世间亦说无我,诸法空相故;所说中道亦为妙有,须持戒修行方能了悟。为此,不犯戒律,无极重罪。而不如是说者,为犯戒律获极重罪;如说我已成佛,因为我有佛性必当成佛,为犯戒律获极重罪。
诸位应知,虽有佛性,而没有持戒修行,没有了见佛性,故不能成就佛道。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为什么有的比丘犯戒获过人罪呢?
佛说,若有比丘为名闻利养故,谀谄权贵,邪伪欺诈众生。常想如何让四众亲近于我,先让知我是圣人;然后装模作样,善好第一,大得门徒,得大供养,女人敬念。这样的比丘为犯戒获过人罪。如有比丘想建立无上正法道场,住空闲处,未证得阿罗汉,而人都称是阿罗汉,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以这样的因缘,让佛门增加很多比丘等四众弟子,教化持戒修行,弘扬大乘佛法,建立正法道场,这样的比丘没有犯戒获过人罪,而是菩萨所为。四众弟子不应亲近供养犯偷盗的比丘;比丘私用供养佛寺之物、佛塔之物、他人寄存修塔寺之物、包括供养僧团之物和常住之物,为犯偷盗戒。这样的比丘下世的业报是,人无男女二根或同有男女二根,为恶根人。四众弟子不应亲近男不男、女不女之人和出家又住俗世有俗事、在家又穿出家人衣服、剃光头等出家人不像出家人、在家人不像在家人之人。真正的出家人对众生应起悲心,不饮酒、不闻香、不妄语,不生淫欲心,乃至动念和梦中,都应如此。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若有比丘梦中行淫犯戒否?
佛说,不也,应生悔和不净想。
这是对初行人而说,不包括三果罗汉以上的人和菩萨行人。
佛接着说,如见比丘经常翘着二郎腿,这样的人不为出家人;如见比丘食肉和食五辛之物,穿蚕丝织的衣服和皮革之物,蓄不净之物等,非佛弟子乃外道眷属。佛赞叹迦叶菩萨是有机智灵敏的人,能分清魔说与佛说差别相之法。随佛所说的人是佛弟子,随顺佛经典的人是菩萨。否则,是魔王及其眷属。

听了本品后,诸位应明白,魔有烦恼斗争之乐,作乐是苦。佛有清净无为之乐,以苦为乐。魔与佛斗其乐无穷,佛不与魔斗,魔军自败。魔子与圣人斗,其乐无穷;圣人不与魔子斗,邪说自息。魔法与佛法斗,其乐无穷;佛法不与魔法斗,邪见自除。魔王、魔子、魔法的反方向力越强,佛、佛子、佛法的定力、戒力、慧力就越强。初行人要培育自己的逆商,转逆境为顺境,安稳精进。菩萨行人要用定力、戒力、慧力三力转反方向力为佛正法道场,直至菩提。总之,在世间有佛无魔,不能成就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品第十】
这一品内容是,苦集灭道为四谛,声闻弟子如何理解四谛真义而修学四谛。
佛说,知佛真身常住,修苦自利利他,求解脱者为苦圣谛,而三途众生业报苦和人身八苦不是苦圣谛,是报苦,不得解脱。众生无真智,不知佛真身常住,必受轮回苦,枉受轮回苦,甚为怜悯。

苦集谛者是知佛法常住,正法修行,求正解脱。若于佛法不生真智,言正法断灭,不知法性,生死苦恼,是集苦报,不是圣谛。
苦灭谛者是知佛法密藏,精勤修行,有烦恼可灭,有圣道可证,为修苦灭圣谛。若执著修空,说空可灭烦恼,外道也修空,不能于诸法中而得自在。修空不能灭轮回烦恼苦报,因没有从戒、定、慧法藏中修积功德。
道圣谛者是知佛、法、僧三宝常住,依法持戒修行,得正解脱。若以颠倒心,非法计法,造无量恶业,轮回三界,无道圣谛可言。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倒品第十一】
这一品内容是,什么是众生的四颠倒?为什么颠倒?


佛说,众生有四颠倒:
第一颠倒是于非苦中生于苦想;即平生苦想。佛示现入般涅槃不是苦与苦报,而是常乐我净的一种表现形式。众生不知,颠倒的认为佛之示现肉身也有生老病死之苦,入般涅槃如薪尽火灭一样,而生苦想。喜生惧死是众生的普遍心理,心生苦想而悲痛。
第二颠倒是于苦中生乐想;乐者唯佛真常,而众生乐想是无常苦。众生在无常苦中,不知依法修空寂禅昧而求证真常也是苦;众生在无常苦中,不求出离而贪著五欲之乐生乐想也是苦。
第三颠倒是于无我中而生我想;佛法有我,即是佛性。而众生不知我有佛性,为我中无性我想;并生佛法中无我,我无佛性想。
第四颠倒是于净中生不净想;于不净中生净想。净者佛真身常住,众生执著佛示现肉身而不知佛常住真身,生不净想。众生身在不净处,不知有净而于不净处生净想;与此相反,如修行人心修不净观,也为不净中生净想。

讲到这里有人问,如何理解佛教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代,向佛其心坚固,专心修道,修道成道;如公案中有一富人,见一僧人住草堆而供养百两黄金。三年后,富人见僧人仍住在草堆中,不见庙宇。富人问僧人百两黄金怎么用啦?僧人指了指草堆,富人用手一摸,还是三年前他放黄金的地方,僧人连看都没看。正法时代的人只知修道,不知其它。但正法时代也有像法与末法存在,比例非常小,百分之一与万分之一。古称十人修行,十人成道。像法时代,专求功德,修塔造庙,刻印经书;但像法时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末法存在。正法住世为百分之一;古称有百人修行,一人得度。末法对像法的比例是千分之一;末法时代,专重形式,执著文字;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住世,也有像法住世,比例为万分之一与千分之一;有称万人修行,一人得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大般涅槃经卷第八】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如来性品第十二】
这一品内容是,众生皆有佛性,是众生的真正皈依处。若有人修学此经,相信众生皆有佛性,是真佛子。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三界之中有我吗?
佛说,若说有我,即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常为无量烦恼所覆盖,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如贫女不知宅舍深藏黄金;又如婴儿闻苦而不吮乳;再如大力士额有金刚珠因搏击而入腹内,唯有善知识或良医以方便力引导,方能见真实。六道众生业习轮转,身命常断而佛性不断灭。佛性不可见知,而能证知。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若人杀生而因众生之佛性不能被杀,杀生者有没有造不善之业呢?
佛说,杀生者有业报,即堕恶趣。佛性住于众生身的五蕴之中,因缘所生五蕴业相能为无常力所坏。虽众生佛性不能为天魔及人天破坏掉,但杀生又为众生的佛性上添加无明烦恼。
讲到这里,诸位要明白,在世间法中,诸有有我,我在法中。在出世间法中,远离诸有,法中无我;即自性在佛净土。有化身成就的人才称得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迦叶菩萨用偈语向佛请法说,我今不知皈依三宝处在哪里?
佛用偈语说,皈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皈依于法者,则远离杀害。皈依于僧者,不求于外道。此为化度声闻、凡夫,随顺世间法而说三皈依;若出世间,自性圆成佛道无三皈依。若为皈依,即皈依于自性佛。皈依自性佛以佛法身为皈依处,皈依法以自性佛真法为皈依处,皈依僧以自性佛真僧为皈依处。菩萨以皈依三事于一体,示现三事是为无量诸恶众生和诸声闻、缘觉而作佛事。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请法是明知故问,目的是请佛说菩萨清净行,说大般涅槃经,让众生相信自有佛性,正学大乘经典。
佛赞叹迦叶菩萨已成就深利智慧,当为菩萨说入如来藏。有我为常法,无我为断见,中道远离两边即是真法;即众生有佛性不觉佛性而生断见,执五蕴之身是我而生常法。知佛性而修乐的人为善行,知佛性真常而修行的人为入如来藏。知肉身无常而修真常佛性的人为皈依佛法僧,得正解脱。清净佛性,常住不变。众生不应戏论诤讼,应该去证悟了知诸法真性。知身有法乐之性,明与无明,凡夫谓二。有智慧的人了知烦恼即是菩提,一念觉即明,一念迷为无明,这就是诸法真性,也称实性。佛用草、牛、乳、酪的转化比喻明与无明,佛用海水可转为淡水比喻烦恼覆盖佛性。众生的佛性被生老病死烦恼客尘所覆,如假我只见人生人、羊生羊,而未见人下世如何入六道,同人见酪而不见草,见客尘而不见佛性一样。佛又用虚空雷震起云与象牙上的年轮花比喻,虽听闻很多经典,不闻此经,不能说知佛微妙之相,不能说入如来藏知佛性。若有人能受持此经,当知是人能报佛恩,是真佛弟子。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您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难见难入,声闻、缘觉很难彻底理解明白;为什么佛性难见难入呢?
佛说,无量菩萨乃至十地菩萨,未能见所有佛性,何况声闻、缘觉。十地菩萨,见入佛性小一点;如望空中飞行的天鹅、大雁,入其目、见其形,不能知其详;又如醉人行路,朦胧见又不清睛见等。十地菩萨见自身佛性,如弱子通夜玩耍,清晨识物悉不明了;又如黑夜观人,见其影而辨不清面等。无量菩萨如何见入佛性,当精勤修持此经,唯佛能知。佛用“王子宝刀”,“贫夫与大臣未见宝刀”,“猜测宝刀什么样子”来比喻猜测佛性。菩萨知有佛性而如是说佛法;凡夫妄作佛相,种种分别,而起邪见。

妄作佛相很可怕,读几部经就凭猜测意断佛相,用理论批评这位法师,指责那位法师,起邪见而遭业报。在末法时代真修实证,见知佛性后再去评论,免误己害人。我禅修密行几十年,修头陀行,有时每日静坐十几小时,经明师认证后,方敢略讲佛法一二。哪位法师弘扬佛法,我都拥护赞叹。谁批评指责我,诚心感谢善知识的助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文字品第十三】
这一品内容是,通过十个四字音,即四十个字音、字义形述佛之真身,用字喻事。
佛说,世间所有异论咒术语言文字皆是佛说,非外道说。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您怎么说这些文字的根本问题呢?

佛说,世间一切记论咒术文章等都是世间法,是佛法中的枝节末梢。而世间法的另一半,语言文字等也可记述流传佛法,让世间人闻知佛之真身来去无尽,常乐我净。
一、阿字喻三宝如金刚:三宝为功德。又喻世间为圣者,无著少欲清净能度三途众生。又如修行清净戒律,皈依圣人,礼拜佛、师长及孝养父母,修学大乘,听圣人教诲。

二、伊字喻佛法清净:辨明魔说。又喻佛法微妙甚深难得。得见佛法之人为众生自在说法,为己自在故说,同时转苦为乐。
三、优字喻此经于诸经中最上最胜,声闻、缘觉未曾闻佛性,菩萨能听受此经而于一切众生中为最上最胜。佛性于诸经中最尊最上,若有人诽谤,这样的人与牛一样愚蠢,甚可怜悯。
四、因字喻诸佛法性常住。
五、野字喻佛利益一切众生。
六、鸟字喻佛永断一切烦恼诸谛。
七、炮字喻大乘经典于诸经论中为究竟。
八、庵字喻佛法中能舍一切不净法。
九、婀字喻此经于诸经中为殊胜。
十、迦字喻佛于众生起大悲如一子想。
十一、呿字喻恶有不净、不信佛法密藏。
十二、伽字喻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常住不变。
十三、俄字喻一切诸不善行,皆破坏佛法。
十四、遮字喻依法修行让众生钦伏。
十五、车字喻佛能救度一切众生。
十六、暗字喻得正解脱无世间四相;否则,烦恼旺盛,不得解脱。
十七、若字喻知佛法真性的人为有智慧。
十八、咤字喻侧身半面说法,法身不足,难见佛法全貌。
十九、宅字喻法身具足,才见佛法全貌。
二十、茶字喻愚痴僧不知佛性常,身无常之法,不知报佛恩。
二十一、拿字喻外道不得究竟。
二十二、多字喻佛对诸比丘讲微妙法,让其远离惊怖。
二十三、他字喻众生愚痴流转生死不求自我解脱。
二十四、陀字喻大乘经典是佛对众生的大布施,称赞的功德非常广大。
二十五、那字喻佛法僧安住不能被魔倾动。
二十六、波字喻疑惑佛法僧常住为颠倒知见。
二十七、颇字喻世间之灾不能破坏佛法僧常住。
二十八、婆字喻用佛力承担依无上正法度脱众生重任的人,一定是大菩萨。
二十九、摩字喻菩萨严持戒律,受持此经与大乘经典。
三十、耶字喻诸菩萨在在处处为众生说大乘经典。
三十一、啰字喻舍声闻乘行菩萨乘,唯大乘能破贪嗔痴慢疑。
三十二、和字喻世间一切法皆佛法,青山无非广长舌,处处烦恼尽般若。
三十三、赊字喻远离贪嗔痴。
三十四、沙字喻威仪具足,受持一切大乘经典。
三十五、娑字喻广说正法让众生生欢喜心。
三十六、呵字喻佛离一切行,知佛常住,应生欢喜心。
三十七、罗字喻魔不能破坏佛法密藏,佛又要随顺世间。
三十八、鲁流卢楼喻,佛法僧随顺世间;如提婆达多示现破坏僧团为制戒故。佛法能令众生口业清净,菩萨能平等慈悲众生。
三十九、满字喻说世间一切善法,离不开相对的一切不善法。修行一切善法,持戒破一切不善法,才能解脱。
四十、无字喻亲近恶修之人,远离善行之人,分辨不清是佛法还是魔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鸟喻品第十四】
这一品内容是,用鸳鸯等二种雌雄共止之鸟,比喻众生苦无常之身与佛性无我之法一样不得相离。哪里有众生因缘受化,哪里就有佛法示现。


佛说,有加邻提(印度的一种鸟)和鸳鸯二种鸟雌雄共止,不相舍离;如同众生苦无常之身与常住无我之佛性一样,不相舍离。众生贪著世间外道之法,不知自有佛性;常住佛性要经过修持,去除无明,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才能具足入涅槃的功德,成为常住佛。闻受此经,了知自身无常而有常住佛性,有烦恼如无烦恼,能利益人天。因为修行人知烦恼能转烦恼,最后证无烦恼。所以,能利益人天。接着,佛用庵罗树花与果,冶炼矿石与金、压榨胡麻与油、水流与大海作比喻以明此意。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寄忧悲诸有,无忧悲诸有,是什么缘故令佛忧悲呢?
佛说,佛法甚深难解,实无忧悲苦恼。而于众生起大慈悲,示现忧悲。视众生如一子想,现有忧悲;如树神依树而住,不能住根,住茎、住枝、住叶一样,是有不见,说无还有。佛性清净无染,无忧悲苦恼,才能利益一切众生。但要度脱众生,就要随顺世间,让众生感知佛的慈悲,佛法与众生佛性不可思议。有忧与无忧在佛境上,声闻、缘觉所不能知,何况众生,无有办法能知;如下劣人无法知上智之人的境界一样。但佛欲让众生离苦无常,同佛一样入于大般涅槃乐。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如何让众生同佛一样得入大般涅槃乐呢?
佛说,谨慎无放逸,是处名甘露。精勤勇健者,开大智慧殿。

谨慎是依佛法修行,无放逸是精进持戒。放逸是有为法,是凡夫,在苦无常中轮回。无放逸为圣人,离苦得乐,离烦恼为菩提。精进勤行正法者,才能得正解脱,证出世间果。开启大智慧殿堂之门,安住大智慧殿堂为正觉,远离三界诸毒,才能随因缘,示现化度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月喻品第十五】
这一品内容是,用此方月落他方月出,而月实无出比喻佛示现般涅槃而实无般涅槃;即有佛入涅槃,而无涅槃佛。

佛说,众生见此方月落,不见他方月出,而此月实无落出。佛示现出生,示现涅槃,佛性实无涅槃,实无生灭,为度众生示现生灭。月有盈亏,佛性无盈亏。
佛用初一日至十五日的月盈亏来比喻示现初生、入学堂、出家、成道、破魔、佛像庄严、示现般涅槃。
佛用满月随水现影和人行万里月随,来比喻不同众生心里的佛相各异。声闻、缘觉、天、人、畜生等心中的佛各有区别。而佛真身是无生方便身,随顺不同众生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佛身。
佛用月蚀比喻有众生出佛身血、造五逆罪、魔坏僧断法等留难,是示现随顺世间,而佛法身无坏无变。
佛用二人比武伤身或致死,其罪不重,比喻有意无意出佛身血的业报,有意业重,无意业轻。
佛用良医教子用药,比喻佛制戒与比丘守戒。佛灭度后,持戒修行者是承传佛法,如子承父医。
佛用诸天一会儿工夫见月蚀月明,天日长、地日短,比喻佛为度众生随顺世间种性,在很短时间内示现生业因缘与成道及入涅槃。
佛用众生喜见明月,比喻佛性纯善清净无垢。佛法为善心之人喜见,恶心之人见而不喜。
佛用春夏冬三季的白天中、长、短,比喻声闻人等见佛如冬日短,菩萨见佛如春日中,佛见佛如夏日长。于未来世,若有人护持此经,开示众生,当知此人是真菩萨。声闻人见此经如冬日怕冷;即自身功德不具足。菩萨行人见佛性常住如春日发芽,必然生根结果,利益众生。
佛用白日见光不见星,比喻佛之三宝真性常住无变。
佛用黑夜彗星,比喻众生见知佛入般涅槃为不祥,闻知佛实无灭度而生忧悲。
佛用日出雾散,比喻此经出世,能灭众生无量无间恶业。世间有此经住世,如佛常住,正法不断、僧宝不减,当多修勤学。此经为无量功德所成,亦名为菩提不可穷尽,故得称为大般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品内容是,此经能为众生发菩提心之因,唯对佛法生断灭想与不信受的人不能为因;此经开始流布与最后陨没等。

佛说,此经大涅槃光胜诸经三昧所有光明,能入众生诸毛孔,能为发菩提心的因。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与作五逆业的人对佛生断灭想,对佛法不信受的一阐提人,怎么能将此经光明入身作菩提因呢?这样的人与持净戒修善的人还有区别吗?再有,有人于无量佛所闻此经不解其义,怎么一经于耳能断除一切烦恼呢?

佛说,除一阐提外,其余众生皆能为菩提因;听闻此经法音,光明入毛孔的人,一定当得无上正等正觉。听闻此经的人不是福薄之人,于往昔供养恭敬无量诸佛,知诸佛甚深密藏佛性的大事。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未发菩提心的人怎么为因呢?
佛说,若有人说听闻此经后不用发菩提心,就能成就菩提道是诽谤正法。但有人听闻此经后,未发菩提心;如在梦中见罗刹鬼像,心中害怕,听罗刹鬼像说,你今若不发菩提心,就要你命。此人梦醒后,惊恐索命而发菩提心。这样的人,虽即生难以成就,在三途或人天等,经常能心念发菩提心这档事。在此经妙神力作用下,能成就这样人的菩提道。

这里,佛用罗刹鬼像索命作比喻,实则是于偶然中遇此因缘,并深深印入八识田中,于因缘成熟时,自发菩提心。而不是恐吓人,逼迫人发菩提心。

佛接着说,此经妙神力如法雨,能普润利益众生,为发菩提心因缘。唯一阐提,不能得到普润利益。一阐提如发霉种子,虽经千万劫,也不能发芽。这样的人断灭一切善根,即便有机会听闻此经,也不能发菩提心。此经妙神力如明珠放入破四戒与作五逆业众生的浊水之中,水可澄清而发菩提心。而此珠放入一阐提的污泥中,无论如何不能澄清而发菩提心;因非根器而无善心。此经妙神力如药树王,能灭众生一切病苦,能销除一切众生破四戒重罪与获五无间罪等恶业,而敬信修持发菩提心;如妙药不能治必死之人一样,一阐提不能发菩提心。此经妙神力,如众生手外伤敷药得愈而发菩提心。而一阐提如众生手无外伤敷药,无发菩提心因缘。此经妙神力,如金刚能坏一切物品,安止无量众生于菩提道。就如锯掉的废羊角无论怎么坏损也与羊无关一样,不能让一阐提立菩提因。此经妙神力,如马吃枝草,断枝草能续生一样,让虽犯四重戒与作五逆业的人,能续生菩提因。而一阐提如多罗树枝断不能续生一样,不能续生菩提道因。一阐提如断树不生、雨不住空、金刚不容外物一样,必然不能发菩提心。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这样说一阐提有什么法义吗?
佛说,一阐提不能见知真常佛,不能修行贤善之行,不能亲近善知识;认为造作无因果,世间根本就无佛,更不存在佛法等。有智慧的人,见到这样的人必堕三恶道,很可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此法义还有别的说法吗?
佛说,能知忏悔无量劫来造诸恶业,后不复造,诸恶业可消灭;如王者出游正路,盗贼望风逃散,不复再来一样。而一阐提心骄慢,多作恶,不畏惧;又如猴水中捞月,空转六道;有无量众生成佛,而没有一阐提什么事。一阐提不能发菩提心,具体有以下缘故:
一是,一阐提不知佛性真常,见佛入涅槃说,释迦牟尼不也和普通人一样,油尽灯灭吗!见菩萨作善业,诋毁破坏不信,欲置死地而后快。
二是,一阐提身有眼而心无目,不见苦集灭道真谛,而谤佛法。
三是,一阐提恶比丘自称我今是菩萨,不信小乘经典,只信受大乘经典,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缘因,认为众生身中也具足佛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自称我说法与佛说法一样,破无量烦恼如破水瓶一样简单,瓶破而见佛性。这样的人随文解义,口说佛性而心实不信有佛性,是为利养的恶人。而有智慧的人,如国家驻外使节,宁丧身而不辱使命一样,在众生中广说佛三乘法藏,真常佛性。

四是,一阐提恶比丘住伽蓝清净处,自称是真阿罗汉,是大菩萨,破坏佛清净法。见有人讲佛法,心里嫉妒,说这部经是伪经,那部经是魔说,佛经都是无常法等。毁灭正法,破坏众僧。
五是,一阐提恶比丘说,魔王说法就是没有善巧顺着佛说;如杀人放火做州官,死后业报谁见到,有业报也不过那么一说而已;这就是邪恶之法。
六是,众生听闻此经妙神力如日照莲花开放,悉为发菩提心之因。而一阐提虽有佛性,以无量罪垢所覆业缘,不得妙因,流转生死无尽头。
七是,众生听闻此经妙神力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一样,虽有烦恼终不被烦恼所缚,为作菩提微妙因。而一阐提不是法器,不能为因。
八是,如良医善于用药,能治身、眼疾、小儿、邪鬼、毒胎鬼上身等病,却不能治心病一样,不能去除一阐提邪见心。
九是,佛说诸经禅定三昧能治贪嗔痴三毒烦恼病,而不能治已犯四重戒与获五无间罪的业病,唯有此经妙神力能治;却不能去除一阐提的断灭心。
十是,此经妙神力如良医良药,能治众生一切病,能让盲人复明,能治上吐下泻,女人难产等诸病一样,让声闻、缘觉开发慧眼,让犯四重戒与获五无间罪的人发菩提心。而不能治必死之人和天生盲人一样,不能让一阐提发菩提心。
<DIV class=t_msgfont>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犯四重戒与获五无间罪极重恶的人,未发菩提心,怎么能作菩提因呢?
佛说,此诸众生虽造业极恶,但临命终时,听闻此经后幡然醒悟,知恶有恶报,心生忏悔。虽报在六道,但唯此一念于心识中作菩提因。此经妙神力,具体如下:
一是,此经妙神力如用药涂鞋赶路,诸毒虫自退,唯毒龙一阐提不能退。
二是,此经妙神力如药涂大鼓,诸众生闻鼓声而贪嗔痴等烦恼渐渐自断,唯一阐提不能断。
三是,此经出世如万粮秋收能安乐众生,悉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四是,四众弟子及诸外道,有受持此经、读诵或为人说等,皆为发菩提心因。若再能为犯四重戒与获五逆罪的人和为邪鬼毒恶所持身之人,讲解此经或教人书写此经,信受之人诸恶消灭,邪鬼自去。要知能这样讲解此经之人,是真菩萨。一阐提如聋人不闻其声一样,想听也听不到此经妙典,无此因缘。
五是,诸众生想听闻或不想听闻此经,一旦听闻此经后,众生烦恼之山自崩落;但一阐提不能。
六是,佛先教诸比丘等四众弟子,修学净身,修无我想,逐渐教学其它经典,最后说此经既为已发菩提心的人说,又为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作菩提因;但一阐提除外。
七是,佛以此经为无上船师,驾法船接引众生。但众生也要值遇大般若船,顺风顺水才能到达彼岸。否则,无量劫于六道生死,不能值遇。值遇此经要生奇特想,生清净信,才能安稳过生死海,达彼岸证菩提。
八是,佛示现入般涅槃,如蛇蜕皮,皮退而常住;又如真金作器,于三界化度众生示现种种身,而真身常住无变;再如庵罗树一年三变,开花、结果、落叶,于三界示现三种身,初生、长大、涅槃。而真身真常,不是无常。

佛接着说,“如来密语,甚深难解”;如大王身边有智之臣,知大王晨起后一系列的各个环节;一洗,拿水盆;二吃,上食物;三饮,奉水杯;四游,牵马等;是大王的无声语言,比喻佛说的大乘经典。若佛出世为大众说佛入般涅槃,有智慧的人应知,这是佛本真常而说无常相,想教诸比丘等修无常观。若佛说正法当灭,有智慧的人应知,佛本常乐而说苦相,想教诸比丘等修苦观。若佛说我病苦僧坏,有智慧的人应知,佛性真常而说无我相,想教诸比丘等修无我观。若佛说证空的人为正解脱,有智慧的人应知,正解脱是离三界诸有,想教诸比丘等修空观。若佛说一切众生有佛性,有智慧的人应知,是法常住,想教诸比丘等依法修行,若能随顺学的人,是佛弟子,知佛密藏。
甚深佛法,不是世间凡夫识几个字就能释解。

佛接着说,于佛灭度后,若有人不能恭敬此经,此人于大众中无有威德。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而此人误以为众生缺少福德。同时,正法将要灭尽时,多有行恶比丘等不知自有佛性,懒惰懈怠;如痴贼弃珍宝黄金而挑担草木,甚可哀哉可怕。唯有诸菩萨等取此经真实义,不著文字相,为众生解说。

讲到这里多说一句,有的人总有“大海无涯天作岸,登山绝顶我为峰”的感觉,见哪位法师弘法,不知末法时期弘法艰辛万难,居高临下而专作评论家、批评家。自己却空无证悟,妄谈佛理,甚可哀哉怖畏。交流证悟莫攻击,商洽知见莫指责。圣智凡愚自心明,说与不说众生知。

佛接着说,佛入般涅槃后,正法时代的后八十年,此经于世广泛流通。首先有诸恶比丘等众抄略此经,抄前不抄后,抄后不抄前,抄前后不抄中等。然后用此经的某一句去攻击另一部经,指责法师,使众生不知真伪而灭佛正法。这样的人也读诵此经,却是为装门面、装明白,文饰而不知实义;如贫穷牧羊女卖乳,辗转加水,已无乳味。这样的人破坏大乘经典,也是这样作法。此乳虽无乳味,但仍胜诸苦味千倍。如此经虽遭像法、末法,仍是诸声闻经之王,而为上首。
现在,有的人用一句“末法时代魔王说法如恒河沙”去指责法师,谁讲佛法谁是魔,弄得人人不敢弘法而灭正法;要知这样的人,是魔王伴侣。
佛接着说,如世人皆赞叹男身,知女身是世间是非罪恶的住处;女人虽对诸有贪欲无足,但能知自有佛性就是丈夫相;即不知自有佛性的男人也不是真丈夫相,如同女人。知自有佛性的女人,虽是女人也有大丈夫相,如同男人。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我今日才觉得决定通达佛性。
佛赞叹迦叶菩萨说,你今日为随顺世间法故,才这么说。

迦叶菩萨对佛说,我不能随顺世间法,因菩萨知世间法,世俗世论破坏佛法。
所谓,众生恋世多激情,轮转生死浩浮盈。如是顺流背本己,无明神识六道中。学佛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世。识破无常因缘情,自度度人大英雄。
佛赞迦叶菩萨说,你今获无上法味,难知已知;如蜂采百花为蜜一样难得。但是,又如蚊子泽水不能润大地万物一样。虽此经于未来世流通,但能信受此经、听闻此经或见到此经者极少,大多数众生无法受益。何况于末法时代的正法灭失时,此经先灭失。那时佛法在此世间已现衰相,将无佛法。

有人问,世间无佛法时会是什么样子?今日的动物世界是。
佛接着说,此世间佛法要灭时,如秋雨连绵,其它大乘经典悉皆灭失。那时,若有人能保存一部完整无缺的此经或大乘经典都如人中王一样稀有,只有诸菩萨隐世才能做得到。
有人问,此经为什么这样重要?告诉诸位,只有依此经才能矫枉人心中的像法、末法,过正还原人心中的正法。早在十几年前,有一位九华山开悟证道的高僧对众弘法时说,大开普度十年后,将有人弘传正法,矫枉过正四众心中的像法、末法。于末法时代中兴正法,最后四众尚不证知是何人。我提醒诸位,要注意当今世上每一位法师讲法,尊重赞叹。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纯陀独有疑心。心疑依佛性而真佛常住,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即释迦牟尼佛肉身不真常,我们今日却实实在在地见到了;而佛常住真身今日说有,而我们却没有实实在在地见到。依据此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佛说,“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诸法,无有是处。”四圣位也有差别,也无差别。差别在功德圆满不圆满,无差别在佛性觉与不觉。分别解说,如乳牛种色不一,地域不一,而牛乳白色同一。不一的是业报因缘,同一的是佛性;这是四圣位的本无差别。那佛为什么还说三乘法呢?因为世间诸漏与出世间功德不一样,即功德不一样而有差别;如乳还可加工成乳油、奶酪、乳酥等。又如冶炼矿石成金,金价昂贵。矿石的含金量不一样,矿渣多少不一样而有差别;而同是金矿石的同一佛性,无有差别。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还有什么差别呢?虽然这么说有所不妥,但是什么因缘,众生皆有佛性呢?声闻入小涅槃,八万四千大劫,时间有限。缘觉入中涅槃,时间与声闻相同,而法乐环境比声闻天高界好。菩萨入大涅槃,离此三界至佛净土,时间与环境是声闻、缘觉所不能比;菩萨虽入佛净土,但不是自己的净土。佛入般涅槃是入自性涅槃,无所入和不入,只是示现而已。前三圣位怎么不能同佛一样入般涅槃呢?
佛说,佛入般涅槃为入自性涅槃,不是其它圣位可比。大般涅槃为善有,即妙有。妙有自性净土庄严,妙有自性报身圆满,妙有自性化身无量而化度众生。菩萨的妙有有限,声闻、缘觉无妙有。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如酥,佛如醍醐,是同一佛性而又有差别。众生佛性,不是外来,不是后有,各自本具。众生与佛虽是同一佛性,但因觉而智慧与久迷烦恼又有差别。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怎么有人一发心就成佛道,而有的人久发心而不能速成佛道呢?
佛说,有声闻、缘觉、菩萨先于佛前速作誓愿,我当久久护持正法,然后就速成佛道;如商人市场卖宝,愚人不识货而轻笑,见商人吆喝此宝无价后,又是轻笑。还相互说这年代哪有真宝,真好笑。不能速成佛道的声闻、缘觉就如同这样的愚人一样,不识佛宝,而轻视佛道。速成佛道的菩萨,识佛宝而于佛前已作誓愿。同时,于未来世有人因被生活所困等原因出家,心志不稳,邪见不说实话,不精进修行佛法。见闻经中佛为发菩提心的声闻速授记,便大笑、轻慢、攻击等,要知这是破戒,是用世智诋毁佛智与佛法。佛为其速授记,是为坚固其声闻道心,又为护持正法久住。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菩萨怎么得不坏眷属呢?
佛说,勤修精进,护持正法。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众生怎么口唇干焦呢?
佛说,众生愚痴无智,不识常住三宝;既无法水润泽,又于烦恼险路。众生不知佛真身常住,虽有目如盲者。若知佛真身常住者,虽是肉眼,却似天眼,此人久修行于大乘法。若有天眼者,不知佛真身常住,却似肉眼,此人不能修行于大乘佛法。因为,佛常为一切形类,无足有足多足等众生,以一音说法,彼彼异类各得醒悟。所以,佛为一切众生之父母。佛随顺世间如大人对不会说话的婴儿说话,婴儿虽听不懂什么,却为将来会说话、说什么话打下基础。佛为众生说妙法也是如此,为众生将来成就佛道撒下菩提种子。

从迦叶菩萨请法,逐一开示至这里。

有人问,宣化法师讲,佛法灭时《楞严经》先陨没,这里佛怎么说此经先陨没呢?这里不矛盾,此经为声闻经王,有此经在,等于佛正法住世。《楞严经》是菩萨乘的铜轮王,有《楞严经》在,等于佛正智住世。从声闻乘讲此经先陨没,从菩萨乘讲是《楞严经》先陨没。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
</DIV>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

<DIV class=t_msgfont>【一切大众所问品第十七】
这一品内容是,纯陀及天人等各类众生愿最后供养佛。供养后,纯陀菩萨、迦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以及天人、世人、阿修罗等分别向佛请法。

这时,佛从面门放青黄赤白蓝紫种种光,照纯陀及眷属身。纯陀及眷属手捧器物,佳肴美膳充满,欲奉佛与诸比丘最后供奉。此时,有一位威望很高的天人拦住纯陀说,请等一等供养。诸天天人及其它众生,也各自持斋于佛前长跪供养;诸比丘也手捧衣钵供养。此时的三千大千世界,庄严如西方极乐世界。

纯陀跪于佛前,忧悲恳求,唯愿佛哀悯我们,再住世延寿时间越长越好。
佛告纯陀说,你想请佛久住于世,应快点奉上最后具足的供养。
此时,一切菩萨与各类众生异口同音,羡慕纯陀成大福德,请佛受最后无上供养。我们无福,白准备美食。
佛为让众愿满足,毛孔各化无量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众,示现受各类众生供养。唯释迦牟尼佛自受纯陀供养,并以佛神力使此膳肴充满法会而供养大众。

这里,表示佛示现入世间,随顺世间,怜悯世间众生,而独受纯陀供养。
此时,天人、阿修罗等哭泣悲叹,佛入般涅槃,我等永远离开了师尊,以后的路不知应怎么走。
佛用偈语安慰大众说,“汝等莫悲叹,诸佛法常住,悲心视一切,皆如罗睺罗。四众应善听,闻已应欢喜,即发菩提心,最上之誓愿。”

此时,人、天、阿修罗等大众,闻佛说法,知佛常住,心生欢喜;以散花、涂香、天鼓伎乐等供养佛。
此时,佛对纯陀说,你今日所见是不是稀有奇特呀?
纯陀答说,殊胜庄严。
佛对纯陀说,你今日皆已成就菩萨行,品位住十地。

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纯陀所修成就菩萨行,我也随喜。今日佛为利益未来无量众生说此经。那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中,是有余义还是无余义呢?
佛说,所说经典中也有余义,也无余义;即所说法中有不了义,也有了义。
这里的不了义,主要是对诸小乘法,于世间为了义,于出世间为不了义。于世间了义,为方便说;于出世间了义,为究竟说。

纯陀向佛请法说,所有布施都可赞叹吗?持戒与毁戒有怎样的差别呢?
佛说,唯除一阐提布施外,其余一切布施皆可赞叹,获大果报。持戒为获戒益增福,自开智慧门。毁戒为自毁福田,自障菩提路。

纯陀向佛请法说,我还是没有明白,破戒的人,就是一阐提吗?如真信三宝真常,就不应破戒呀?一阐提是怎样表现的呢?
佛对纯陀说,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重业不知悔改,还心安理得的人等,为趣向一阐提。犯四重戒作五逆业,心不知畏惧,无忏悔意;又于佛正法,无护惜心,诋毁轻贱的人等,趣向一阐提。又有说世间根本无佛,也无佛法;谁若说有佛,请出来让我见一见的人等,趣向一阐提。</DIV><DIV class=t_msgfont>
<DIV class=t_msgfont>纯陀向佛请法说,破戒之人怎么表现的呢?
佛说,如犯四重戒与作五逆业及诽谤正法。

纯陀向佛请法说,这样破戒的人,还可拔济救度吗?
佛说,若遇有大善因缘,还可拔济救度;即破戒后心常忏悔,又畏惧自责,不应破戒呀!以后我也要护持正法,供养护持正法的人,读诵、受持、广说大乘经典。破戒之罪依法调伏后,可以重作新人,新人不算旧账,为不破戒;如日出破诸暗。此经能除诸罪,拔济、救度破戒之人。拥护此经正法可得大果报;若离开此经正法,无救度破戒之人之法。若有诽谤正法之人,能自改悔,还归正法,自念不善自害后,对他人说自己的教训,让他人从中受益,这样的人得福无量。犯五逆罪的人也如此做,也可得福无量。这样破戒的人,自悔后若知正法是佛密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当护持;还要让他人共知,再用正法供养他人,可得大果报;如母子渡河,弃子母可活命,但母拼命不舍,母子都被水淹没。此女本人没有作善业,而因慈念子的缘故,得生天中。犯重罪的人也同此理,因护法心而得福报。护法为世间无上福田,有无量果报。

纯陀向佛请法说,若一阐提也自改悔,也能如此做,也能得到同样的福报吗?
佛说,你不应这么问,如有一种果,皮苦仁也苦,不论怎么培育,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一阐提能如此发善心,就不是一阐提了。另外,一切布施,因布施对象不一样,果报有差别。只有供养佛,才得无上果报。

纯陀向佛请法说,佛怎么说布施果报有差别呢?
佛说,此王舍城中,有一男众信佛又奉外道。来佛这里请法,问布施果报差别之义。以此缘故,佛才说供养对象不一样,果报有所差别。同时,佛又对菩萨带领四众持戒而说,要弃除僧团中少数破戒之人。弃除破戒的少数人,就是对持戒多数人的慈悲。
这时,佛说偈语,“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

文殊师利菩萨礼佛后也说偈语,“非一切河,必有回曲。非一切林,悉名树木。非一切女,必怀谄曲。一切自在,不必受乐。”佛您说偈必有余,没能全说,请慈悲说其因缘;如西牛贺州有河直而不曲;金银琉璃宝树有树无林;也有女人持净戒而功德成就,有大慈悲;诸天王虽得自在,悉是无常。

佛说,如良医治病,正常用药为治病甘露,超量服药不能治病反为毒。佛所说法也是这样,因听法对象不同,而有所保留取舍。说此偈语是为调伏王子与后妃的骄慢心,教他们知因果循环是很可怕的事。

如今日我为诸位讲佛经,诸位都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修行,我要讲继续苦行;否则,往生佛净土很难。所修功德越高,往生的把握越大。如诸位都是初学,我要讲能信佛念佛,将来一定往生佛净土;否则,会让初学畏惧而放弃信念。

佛接着说,文殊师利菩萨,你现在应明白佛说偈语无有漏失,是根据众生根基有所保留。实则你早已明白此义,为利益众生才这么请法。
文殊师利菩萨说,“于他言语,随顺不逆,亦不观他,作以不作,但自观身,善不善行。”此偈是佛您所说,这么说法不是了义说法,特别是语言随顺不逆不了义,请佛垂慈哀怜众生,再为其说一说因缘。再有,佛常说一切外道,有九十五种趣向恶道,教声闻弟子应远离;法理在哪里呢?而声闻弟子走的路正确持戒威仪,慎守六根,深入禅乐,趣向善道。佛怎么于其他经典中,有呵责他们的语句呢?法理又在哪里呢?

佛说,所说此偈语不为一切众生所说,而专为阿暗世王所说。阿暗世王害其父王后,还说他父王的过失。至佛所是想用强势,让佛折伏于王者势力。说什么是佛一切智和不是一切智,若有一切智,于往昔无量世中就能调理好常怀恶心的人。怎么还有跟随追逐佛而来今世,成为专门与佛作对或专门谋害佛的人。他们还想出家就出家,佛也管不了呢?以是因缘说此偈语。告诫他,大王你今害父,已作逆罪,虽堕落无间地狱,但不知忏悔,以求清净,有什么缘由还指责你父王的过失呢!再有,教诲声闻弟子远离外道,是教其远离诸恶;声闻弟子再教诲他人也远离众恶。呵责一些声闻弟子,是为教其不毁禁戒,成就威仪;并教其发菩提心,而成就功德。

这时,佛又为文殊师利菩萨说偈语“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文殊师利菩萨于同时也说偈语,“非一切畏杖,非一切爱命,恕己可为譬,勤作善方便”。佛您所说偈语法义,没有全部说透,为不了义;如阿罗汉、四天王等,天人或阿修罗持利剑能伤害了吗?持戒比丘、勇士、烈女等能为活命害怕刀杖吗?阿罗汉能与凡夫相比吗?

因凡夫不识阿罗汉,将阿罗汉比作走路的人,与凡夫一样,而不知礼敬,那是邪见,是有因果的。
佛说,于众生生大悲心,无杀害想,是阿罗汉的平等心。所说偈语是以前说予此城中猎户的,他猎杀很多鹿,请佛去家中食肉。佛虽受请而未食肉,劝他说慈悲众生如子想,才说此偈语。还说,你当长寿,久住于世。受持不害法,独如诸佛寿。

文殊师利菩萨又说偈语,“云何敬父母,随顺而尊重。云何修此法,堕于无间狱。”即随顺而尊重父母,怎么还堕入地狱呢?
佛说偈语:“若以贪爱母,无明以为父。随顺尊重是,则堕无间狱。”即人若随顺尊重贪爱无明,以贪爱无明为父母,必然堕入地狱。
佛说此偈,其因缘是为一婆罗门人,只求受不邪淫戒和不恶口戒,别的戒不能受而说。

佛又说偈语:“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骄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
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佛所说还是没有全部说透,为不了义;请慈悲说其因缘;如徒儿向师学手艺,说徒儿是师的儿子不成立;说师对徒儿不像儿子那么教他学不会;说不投师而想自在又什么手艺也学不到。又如,一个傀儡王子什么事也不能自主,能说自在吗?烈女出家,谁也不敢接近她,能说贤善爱念吗?有出家人犯四重戒后,还住寺庙穿出家僧衣,坚持威仪,护持依法修行的人,是人命终又必堕地狱,能说贤善爱念吗?修善的人也有因犯戒而被驱出寺庙还俗的,这又怎么说呢?

佛说,要随顺世间的时间、地点、人物因缘而说法。否则,断章取义,风马牛不相及。佛说此偈是为,此城一女子回娘家顺路至佛所;此女说,一切女人不自由,一切男子皆自在。所以,佛说此偈。
文殊师利菩萨见今日佛受纯陀供养而说偈语:“一切诸众生,皆依饮食存。一切有大力,其心无嫉妒。一切因饮食,而多得病苦。一切修净行,而得受安乐。”
此偈大义是,众生都依饮食生存;有势力的人,心才不嫉妒不如自己的人;众生为饮食而生存,才吃各种苦;修净行的人,才能得安乐。

这时,佛为文殊师利复说偈语:“非一切众生,尽依饮食存。非一切大力,心皆无嫉妒。非一切因食,而致病苦患。非一切净行,悉得受安乐。”因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所食为示现,让无量众生具足布施功德,令其出离三恶道,实无所食,不依食而生存。肉身不是真正常住的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谁又见四圣道有食呢!若有的世间凡夫,没有大的势力,但也一生嫉妒他人。若人有外伤,不是因饮食而得病苦。若世间外道人也修梵行,照样多受苦恼。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什么是无余义或一切义。
佛说,一切人常乐善法为一切无余,其它一切为有余或无余。一切常乐善法的人中,要去除掉助道的人。正面助道为善行,不为助道。反面助道为逆缘,行恶法,要去除掉。

迦叶菩萨说,请佛说一说此经能得怎样功德呢?
佛说,听闻此经名字,所得功德声闻、缘觉都不能知,唯佛尽知。这是诸佛境界;何况是受持、读诵、流通或书写此经所得功德,更是不可思议!

这时,天人、人和阿修罗等也说偈语,诸佛难思议,法僧亦复然。尊者摩诃迦叶,及以阿难等。
佛说偈语:“我法最长子,是名大迦叶,阿难勤精进,能断一切疑”。
这时,大众以物供养佛后,立即发起菩提心,无量数菩萨得住初地。

佛又为迦叶菩萨、纯陀菩萨分别授记。并说,自修其心,慎莫放逸。佛请文殊师利菩萨为法会说法,待摩诃迦叶与阿难来到此地时,再付嘱如是正法。此后示疾,右肋而卧。


[ 本帖最后由 常随佛学 于 2010-3-15 08: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病品第十八】
这一品内容是,佛示疾众生不理解。佛又大悲利益众生,放大光明,为诸天及地狱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让众生得安稳、清凉、快乐,除一阐提类不得利益。


这时,迦叶菩萨向佛请法说,佛已无一切诸病患苦,不像世间人等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四毒为病,有寒热、肿痛、吐泻、心慌等症状,今日怎么请文殊师利菩萨为法会说法,而佛示疾呢?我想有两个缘因;一是怜悯一切众生;二是施给有病的人医药。否则,佛今日怎么自说有疾呢?世间人有病坐卧不安,想吃这个那个,或想如何治理家业等。而佛不言不语而卧,不教弟子等持戒修行解脱法,不教如何不退菩提心,不教如何对治诸恶比丘不守清净戒律等;若真有疾,怎么右肋而卧呢?
凡是行菩萨道的人,供养病者医药得大福德。行菩萨道的人,又去供养一切众生,与众生共同发愿,心向菩提,可证无碍智慧。这种功德,能除去众生的三种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

烦恼障表现为:贪欲、嗔恚、愚痴、愤怒、缠盖、焦恼、嫉妒、悭吝、奸诈、谀谄、无忏无悔、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骄慢、放逸贡高、对恨诤讼、邪命媚谄、诈现异样、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有无恭敬、不随教诲、亲近恶友、贪利无厌、缠缚难解、欲与恶欲、贪与恶贪、身见有见及以无见、频申喜睡、欠呿不乐、贪嗜饮食、其心迷乱、心缘异相、不善思维、身口多恶、好喜多语、诸根暗钝、发言多虚、常为欲觉、恚觉、害觉所覆盖。

业障表现为:五无间罪,重恶之病。
报障表现为:三恶道众生与诽谤正法的一阐提。

迦叶菩萨接着说,菩萨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等;佛今日怎么自说有疾呢?世间人有病非常痛苦,想这个人念那个人等;佛怎么右肋而卧,什么也不说呢?愚人会想,世间人有病身体瘦弱,卧床不起,人生厌烦等;佛是不是常住长生,不应自说有病呢?佛右肋而卧,会被九十五种外道所轻视,认为佛也无常,还不如我等长寿呢?世间人有病,四大不适至极,不能随意坐卧等;而佛四大无不适而身力具足,具足十力;不应像婴儿一样什么也不会说呀?而佛有大智慧,大威德,神通自在,进止安详等;应无悲苦呀?

这时,佛心大悲,究竟随顺利益众生,立即从卧而起,结跏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放大光明,充满虚空,明彻地狱。诸天众生遇此光者,得不退菩提之心;地狱众生遇此光者诸苦灭掉,清凉快乐。佛于大光明中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地狱众生因闻法,心生欢喜,当时结束地狱苦报,生人天中。地狱中仅剩一阐提,不能得利益。诸饿鬼类遇此光者,饥渴解除,立刻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畜生类众生遇此光者,恚心灭掉,立即命终而生人天,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佛身毛孔出无数宝莲,一一莲花各有一佛,庄严其身。又示现欲界六天,又为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六度万行所得功德。世间人遇佛光者,盲者见色,聋者听声,哑者能言,腿残能行,贪者得财,悭者能施,恚者慈心,不信生信。唯一阐提类不能得利益。</DIV><DIV class=t_msgfont><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3245>为什么六道众生都盼望有佛住世呢?三善道得救度,三恶道罪苦得豁免。
有人问,三恶道众生能有想吗?于心识中冥冥期盼,而身意所不能想。另外,一切众生皆有三身;于三恶道中只是一报身,还有二个心识之体冥冥期盼呢!
这时,天龙鬼神等类众生,心皆欢喜,歌舞散花,供养佛与僧。并说偈语:“如是甚深佛行处,凡夫下愚谁能知,施诸甘露法,为断诸烦恼。”

这时,佛对迦叶菩萨说,你现在已得这样甚深微妙智慧,一切外道诸魔不能破坏,不为恶风所动;已成就请法功德,乐说辩才。佛早已除病根,永离依卧。于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名无上胜如来,说此经典,开示我等声闻。听闻此经后,受持、读诵、书写、为他人解说。以此功德,发菩提心。从那时起,再没有诸恶疾烦恼业缘;永断诽谤正法一阐提,再没有犯四重戒,没作五逆业。
这里,诸位应知,此经薄福之人,难听闻到;有福德的人听后大果报不可思议。有缘听闻此经之人,实为佛缘殊胜。

佛接着说,佛真实非人非天,也不是鬼神等类;犹如大海无咸味,犹如高山无土石;犹如父母,实非父母;犹如船师,实非船师;犹如商主,实非商主;能摧伏魔军,实无恶心;犹如医王,实非医王。这些都是随顺世间,比喻说法。若有依佛法修身口意业,死后火化、水葬、弃尸供野兽飞禽食用。是善人用尸身行最后善,死后生善道。佛今日自说有疾,请文殊师利菩萨为四众说法,是将示现般涅槃。佛身大般涅槃,是佛甚深禅定,是虚空之性,是无有坐卧等事;更无迦叶菩萨所问世间诸事,诸佛如虚空,性实出世间。世间有三种人的病难治;一是谤大乘佛法;二是作五逆业;三是一阐提。这三种病声闻、缘觉不能治,此病必死,堕入无间地狱。世间有侥幸乱投医好病的巧合,而这三种病,没有巧合。声闻、缘觉从佛或菩萨那里听闻到此经,发菩提心或不发菩提心,以后值佛或不值佛、值菩萨或不值菩萨、闻法或不闻法都能自然成就菩提。何况能受持、读诵、供养此经。

有人问,不到法华会,不得成佛道与此是否矛盾?能听闻受持此经的人,种下菩提因,也一定能到法华会或听闻《妙法莲华经》。

有人问,值菩萨或不值菩萨怎么理解?佛已灭度,我们今生再难值佛住世;但又有诸佛与诸菩萨示现世间,以不同相隐于世间,只是众生愚迷不识而已。我们只有于正修正行中,与周围同修中多结善缘,多受教诲;于不求值遇中,自有因缘值遇;值遇而不知,却又胜似知;若为名相转,虽值又未值。

佛接着说,有五种人听闻此经有不圆满处;一种人为一果罗汉,虽永断三途诸苦,须人天七返;过八万劫后证得菩提。二种人为二果罗汉,虽永断三途诸苦,须人间一往来;过六万劫后证得菩提。三种人为三果罗汉,永断人以下五道,为不来果。过四万劫后证得菩提。四种人为四果罗汉,世间诸漏已尽,入余涅槃;过二万劫后证得菩提。五种人为辟支佛,永断诸烦恼,入余涅槃;过一万劫后证得菩提。

这五种人所证菩提是,听闻受持此经后,发菩提心,才能证得品位菩萨的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3:41 , Processed in 0.27890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