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学佛无坏事

[大德开示]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妙祥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有人扰乱你,“汝自禁息”,如果你不起嗔恨心,把一切嗔恨心息灭。“无嗔责”,你没有起嗔恨心,也不去恶口相还。比如有人说:“你怎么不扫地呢?”如果以不平的心,“你怎么知道我不扫呢?我刚扫完。”这就不行。如果有人说:“你怎么没扫地呢?”“好,好!我再扫一遍。”这就完事了。你说我已经扫完了,实际上这已经有对付的语言了。你说我没扫,好,好!我再扫一遍。

因为啥呢?人家的意思是告诉你,你再扫一遍,功德就圆满了。并不是单纯地扫了个地,而是说,你得忍辱啊!第一步,把地扫了,心里的污垢已经扫除一部分了;如果你再扫一遍,你心里可能就得大光明,你的修行就要到位了。如果你不懂得这个道理,“我这地刚扫完,你干吗还让我扫,你欺负我啊!”完了,这个因缘就过去了,是不是?“你欺负我呀?你瞧不起我呀?”完了,一起嗔恨心,这个因缘就过去了,就这么点事。如果有人说:“你去扫一遍。”“哎,我再扫一遍。”痛痛快快地把地又扫一遍。“不行,不行,不干净,你再扫一扫。”你再扫一遍。

实际上,你哪是扫地啊,是扫除了你心中的那个嗔恨心。你想一想,左扫右扫,地还是那个地,但是你心里可光明了,是不是?这样去修行,才是正确的。有的人就是,“你这不是找我麻烦吗?我刚干完活,你怎么又来找我?我刚弄完,你怎么又来找我,你不是找别扭吗?”急眼了,胳膊一撸,“不行,我找师父跟你算账去,我找师父告你去。这欺人太甚,哪有这么欺负我的。我扫一遍不行,非得让我扫两遍。你看你平时连活都不干,这会你反而说我!”完了,这就坏了,这就是我们上当了!因为什么呢?人在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认识,我们光看到事相,没看到心里的东西。

“彼来恶者而自恶之”,就是说,有恶人来者,他只能是自还自报。你恶,你能恶谁?你能恶别人吗?你骂别人的时候,其实是骂自己。说:“我把那人气得够呛,怎么还是骂自己呢?我已经气着他了,把他骂得脸一红一白的,哑口无言了,我怎么还‘自恶之’呢?”你不知道,他就是你,他就是你的父母。你不知道,你骂完了,那“恶”深深地扎进你的种子识,将来一旦因果成熟了,马上就要重新来报复你。因果成熟就会还你自身,所以叫“自恶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所以“忍恶无嗔”,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关。我们为什么要乞食?就是要修这条“行”。因为我们平时对道友之间、师兄弟之间互相的批评、教育,以及师父的批评,有时候容易接受。当别人说我们的时候,我们不容易接受,认为人家是不了解,在骂我们、说我们。实际上等你乞食时,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最后发现所有的人都在成就我们。只是我们稀里糊涂的,不认识而已。

而且平时大家在一起彼此互相尊重,有时候不能深说,等到外面,人家就不客气了。你长脾气了吗?去了,你跟人乞食,“没有!没有!”比你脾气还大呢。你这时候一看,“哎呀,你怎么这么大脾气呢!”心里话:你这么大脾气,给我还不要呢!实际上你不知道,你的脾气也不小。因为你的脾气大,人家脾气才大呢;你要没脾气,人家当时就没脾气。我们有时候不认识,这都是很可怜的。

所以说,我们必须通过各种的修行来悟到这点。我们平时让师兄弟说一句,只要说你,或是“碰”你一下子,那都是无价之宝,都是开悟的因缘,都是成就的因缘,你可别放过了。但是你也别故意耍滑,“你今天骂我两句吧。”不能这么样去找,或是“我骂你两句,我是帮你开悟啊!”那不行,你可别干这事。

我们如果遇到这种恶意、恶言、恶事、恶果,我们都不要起嗔恨心。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得自在,就会顺圣道而成就。这是第六章。

今天就不讲太多了,就讲这一点。大家把我讲的这一点,看能记住多少,记一记,然后再整理一下笔记,写下来。大家在这上面一定好好悟。现在我们有这么个机会能学习,那都来之不易!还有师父给你讲,那就太不容易了!大家一定要珍惜。回去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笔记整理一下。等这段打完七,有时间了,把你们的笔记收集上来,我再看一看。

笔记必须做好。记住!可要留笔记,养成这个习惯。因为我们学佛、修道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我们需要很长时间,将来你们还要受大戒。不学会记笔记,将来吃大亏,所以一定要学会记笔记。学习一定要学,还要努力把笔记做好,给自己留一个方便。

你做好笔记,将来等你有徒弟的那天,你就拿出笔记,“学什么?自己看去,学去吧。”是不是?就省事了。如果等到你老了的那天,要走了,要成佛的那天,你就给大家留点东西,也是好的,是不是?所以大家把笔记做好。而且你自己做的笔记,再翻开看,那心里特别敞亮;别人的笔记,你怎么翻开看,它也不敞亮。自己做好的笔记又重新看以后,那非常熟悉,印象就更深了。

【解】此第六章,申明善能胜恶,而恶不能破善也。上文劝人止恶行善,改过迁善。恐有愚者,畏彼恶人扰乱,遂不敢行,故诫以慎勿嗔责恶人。以恶乃在彼,于我无涉故也。

看看蕅益大师是怎么解释的。“此第六章,申明善能胜恶,而恶不能破善也。”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申明”,就是表明了,这个第六章表明了什么呢?“善能胜恶,而恶不能破善”,这句话很好。

“上文劝人止恶行善,改过迁善,恐有愚者,畏彼恶人挠乱,遂不敢行,故诫以慎勿嗔责恶人。以恶乃在彼,于我无涉故也。”这讲得非常好,“以慎勿嗔责恶人”,不要以嗔恨心去责备那个恶人,因为“忍恶无嗔”。就是恶者来了,有人扰乱,所以有的人就不敢行善了,有的就以嗔恨心去处理,“你看你,真捣乱!”如果你和他一样起嗔恨心,以恶来嗔责,是不符合修行的。

如果你没有嗔恨心,这句话再给大家写一下,“以慎勿嗔责恶人”,千万不要以嗔恨心责备恶人。比如说,有人来捣乱了,有人来骂你的时候,你不能说:“好,你骂我,我也来骂你。谁让你先骂我,不是我找你的,是你找我的。”这样的话,我们也起了嗔恨心,这样就坏了。

如果他起嗔恨心骂你,你不起嗔恨心去责备恶人,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就是“以恶乃在彼”,这个挺好,勿嗔。所以你不要起嗔恨心去责备恶人,你觉得不责备恶人是不是吃亏了?实际上不是,以恶乃在彼,他的恶心在哪呢?他本来想加到你头上,如果你起嗔恨心,就等于你把这个东西收起来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你要是不起嗔恨心,等于什么呢?这个东西还在他那儿。

比如有人骂我,你骂我,我也不吱声,那他骂谁呢?还骂他自己,是不是?如果你“啊,干吗骂我?”妥了,你这一生气,这个恶就归你了。得了,“礼物”你收下了,完事了。明白这个道理吗?就像有人拿点毒药来,包个很好的包装,如果你一看,“你拿毒药给我吃啊?”你就起嗔恨心,就骂他。你这一骂他呢,妥了!你等于把这毒药,虽然没有打开包,你已经吃下去了。他就想毒你那个心,就想叫你起嗔恨心,你这一下子就吃下去了。

如果他以嗔恨心来骂你的时候,但是你不起嗔恨心,他这个“礼物”就送不出去,送谁都送不出去,他得自己拿着。骂久了,他自己受不了,等于自己骂自己一样,最后这毒药呢,“得了,拉倒吧!我是斗不过他,这人是个傻子,太可恨了。”实际上,他把这付毒药给吃下去了,就这么厉害。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起嗔恨心;不起嗔恨心,毒药就在他那儿。“于我无涉故也”,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解】如明镜中现于丑容,彼容自丑,镜何丑哉。倘一生嗔责,则反揽彼之恶,成我之恶矣。

“如明镜中现于丑容,彼容自丑”,就像一个镜子现出一个丑态,这个人照镜子,他脸长得非常丑。而你就是这个镜子,他丑也不是你丑,是不是?虽然显现在你的镜子上,你镜子就是照人的,但是丑的是谁?丑是对方的,你不能生气,说“我脸怎么变丑了?”实际上,镜子就是这种作用。所以说,“镜何丑哉”?镜子没有美丑的。

“倘一生嗔责”,起嗔恨心去责备,“则反揽彼之恶,成我之恶矣”,就是把别人的恶给揽过来了,等于把那个东西变成自己的。他这个毒药本来是送给你的,你如果要不理他,他就得自己服这个药。如果你一生气,就等于把这药拿过来,自己把自己杀了,就是这样。

人哪!都犯这种毛病,到时候谁都控制不住,怎么也得弄他两句,要不弄两句心里不痛快。等你一痛快,实际上你吃了老大亏了。你要是忍住了,也不吱声,而且不起嗔恨心,他这东西就送不出去了。

这是“忍恶无嗔”。这里面有两句最重要的话:善能胜恶,恶不能破善。为什么善能胜恶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善是正,恶是邪,邪不压正。为什么这里要说邪不能压正,善能胜恶,恶不能破善,为什么?咱们得问问,老这么天天讲——平时我们多少年都这么讲。中医也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讲这个邪正的问题。而且平时我们有时候也讲,“这个人正,谁也治不了他。”为什么善能胜恶,而恶不能破善?

再说,我们现在有不少坏人把好人给欺负了,把这个邪的东西加入到我们这个清净的地方来了,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这个道理要是不明白,将来也要吃一大亏,所以咱们先把这个讨论讨论。大家想一想,谁能把这个“善能胜恶,恶不能破善”讲一讲?你说一下。

弟子:因为善是本体,就像宝贝一样;恶都是灰尘,并且这污垢只能把本体盖上或挡住。因为这善就是光明,而它恶是外来的,它破不了善……我说不明白,但心里明白。

他讲得挺好,他说善是根本,恶是灰尘,灰尘来了只能挡住根本,但它只是一时的灰尘,是这个意思吧?

弟子:对。

还有谁能把它讲一讲?你说。

弟子:善就是这个光明,恶就是黑暗,光明来了,黑暗就没有了,就失去了。就像屋里黑暗,灯一亮,那个黑暗就不存在了。

如果不点灯呢?那不就成了恶能破善了?再想一想?因为有了灯亮,恶就不存在了,善能胜恶。但为什么恶不能破善呢?刚才他讲了善是本体,恶是灰尘,灰尘不能破本体,只是覆盖。谁还能讲一讲?

弟子:善本来就具足。

恶呢?

弟子:恶是一时的,善本来就有。

弟子:善能生一切善法,生于菩提自性,它顺于自性;而恶是逆自性,它不具足。善能破除一切恶。

大家虽谈了一些,“善能胜恶”大家都知道了,但究竟怎么胜?我给大家讲一下,一定要记住。有人讲了善是本体、具足,都很好,大部分都是在根本上下功夫。我们理解意思一定要从根本上着手,否则的话都是犯错误,都是邪知邪见。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恶不能破善?因为善是真的,它是不生不灭的,真善,我们说的善是真善。恶是什么呢?恶是假、是幻、是虚妄。善是真,是绝对的真理,它就是我们的本体,也就是不生不灭的,从来不生,它也不灭。《心经》讲得很明白,“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不摇不动的。所以说,善是真的,是圆满具足的,它不生不灭、不摇不动、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绝对的真理。

但是恶呢?对比起来好像是实的,实际上只是个假,它是虚幻的。什么是虚幻?好像是有,它只是一种幻境,它是不真实的,是虚妄的东西。“真”是我们根本的东西,我们要是把恶看成真实了,和善一样真。像粉笔似的,这个粉笔就是善,那个粉笔就是恶,就坏了!这就堕落实有里去了,堕落“有”里去了。这是不正确的,就成了外道。计“有”,这是外道的说法。说这个是善,那个是恶,你要拿它这么比就坏了,永远也不能了知“善能胜恶,恶不能破善”。如果说恶是虚幻的,这个真善也是虚幻,那就堕落到“空”里了。这是外道的“空”,这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有个本体,有个如来藏性,它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是由于我们的妄想,想久了,生出了贪嗔痴的心。那个恶只是我们的一种幻觉,是一种妄想所造成的,它没有实体可得,虽然也没离开我们的真心,但是它没有实体可得。所以说,恶不能破善,一种虚幻怎么能破真呢?是不是?就像虚空里的月亮一样,来了几朵乌云一挡,只能挡挡影子,一会儿就得散开。但是你不能去把月亮给捅碎吧?就像我们讲的客尘一样,它没有啥实际意义。

为什么善能胜恶呢?如果我们这种虚妄的幻境一旦消除的时候,就是善。因为一切法界永远没有离开善,就是在恶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离开善,这个恶只是一种幻境。因为善就像太阳一样,你多黑暗我都能照破,都能把你转化。就像一块冰似的,你要是接近火,肯定得化,你跑也跑不掉。所以说,它没法相比,它只是一种幻觉,能和真实比吗?是不是?

所以说,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个恶是一种虚幻,能去掉吗?那我们就成为一种外道——如果不知道的话,就成为外道了,这个很重要。讲到这个地方,一定要把这个本义明白,这个善实际上是至善至美的那个“善”,是真善。一定要把这地方牢牢记住,佛法的关键就在这地方,它是最能破外道的。

要不为什么有很多人,大仙啦,来到寺院以后,他都是:“哎呀,我是什么什么附体了,那面又怎么怎么了,鬼神来找我了。”等等的事情。如果你叫他念《心经》,念《金刚经》,就都能破掉。为什么能破掉?因为他说的那些东西都是虚幻和幻觉,所以能破掉。如果你要是不知道它是幻觉,你怎么跟他讲也没有作用。

有的人就讲了:“哎呀,你是哪个灵魂附体了,哪个鬼神来找你了,哪个众生来找你了。”你给他这样讲,病只能是越讲越重,因为你破不了它。你看看,顺着你讲,他就表演了:“哎呀,你讲得太对了,我由于以前打过蛇,那个蛇怎么怎么地,那个‘蛇仙’来找我,或者如何如何。”讲那些东西,甚至说:“我现在感觉它已经在我身上了。”就开始表演了。得了,你也被他迷惑住了、骗了。你看他得病那么重,最后你俩一起得病,这个“大夫”就看不了病人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弊病,现在很多人都在这方面迷了。

如果我们知道那个恶只是个幻觉,只是虚妄的,它就永远不能见光明。只要你知道它是虚妄——知道虚妄,马上就破。就像演木偶戏似的,你要是知道那后面都是人操作的,你再看那个木偶戏,就一点意思没有了。你看那个干吗呢?原先又哭、又流泪的,你以为是真的,所以就流泪。当你意识到:“哦,这不是人啊,这是弄木偶戏的人在比划,有人在配音。”你说那有啥意思?啥意思也没有,你也不哭、也不闹了,他演也演不下去了,就完事了,就是这么点儿事。

所以说,你要是不知道这个,你永远破不了外道。如果你知道,恶怎么也破不了善。因为你知道真善,它恶就没有用,你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是不是?只是虚幻,它怎么能破得了你?破不了你,所以我们得大自在。如果你明白这个法,哪个大仙所得的病,你都能帮他解释开。

同样的一部《心经》,你已经明白,你一念,就能破了他的邪恶;他自己念或是别人念,有时候就破不了,怎么也破不了。因为他心里糊涂,以糊涂的这个心对糊涂的那个心,啥用也没有,都粘到一块去了。你这是清净的心、明白的心,跟太阳似的,一照这黑暗就得亮,他那东西就得破,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个十分重要,十分重要!学佛就在这块。《楞严经》最后讲的就是这个,最重要的这一句话。但是经中原文不是这么讲的,意思是这样,你不要去找《楞严经》,“哎,师父你说的这句话,我怎么没找着啊?”——我这个人就是笨,记不住什么。

虽然讲的是《四十二章经》,但是这《四十二章经》可能已经不是四十二章,这可能变成了八章经,也许变成了一章经,都非常重要。里面给你们讲了很多的、有一些比较深的地方,给大家讲一讲,可得记住。

我看看,看这本书它怎么解释的。

挠乱,如毁谤、打骂之类。当无嗔责者,《华严》云:“菩萨于他起嗔心,即成就八万障门。”是知嗔之为害甚大,当恶来挠乱,嗔心起时,当以佛知见禁息之,尚不见有己,况有人乎?自恶犹自害也。(《佛祖三经指南》明·道霈禅师述)

“挠乱”者,如毁谤、打骂之类。毁谤你,毁你,说你什么也不是;谤你,说你如何如何。特别是毁谤,这可厉害了。毁你,说:“你这个人我听说过,这个人又偷又抢,什么坏事都干,我还不知道你吗?”当面就毁你。

我过去就碰到过这样的事,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市场,为点事跟人家争执起来了,人家说:“我还不知道你?你那过去干过什么什么事……”他不认识,就给你满哪吵吵,吵得你连话都插不上去,最后只好低头一走。那时候那个心呢……被毁谤的人,那个心就像刀扎似的,有气无力。你怎么办?骂,骂不了,打也打不过,你只好忍受了。另外,他说得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你越在那听,妥了,他就给你编着来,他什么都敢编,可了不得。毁人,把人家毁得像下地狱一样,非常厉害。毁谤,谤你,说你这么也不对、那也不对。

特别还有人诽谤法门,这更厉害了。说“日中一食”那都是外道,不摸金钱那也是外道,反正都是外道,不是违规内容,请自行删除的行为,就是这个行为,反正怎么也是不对。

“当无嗔责者,《华严经》云:菩萨于他起嗔心,即成八万四千障门。”一念嗔心就形成了八万障碍,障碍当时就起来了,有多少?有八万障,也就是无数障,整个就是一片黑暗,挡住你前进的道路。

“是知嗔心之为害甚大”。你看看,平时都能做点善事,做得都挺好,但是呢,就是这个嗔恨心去不掉。你做了那么多功德,这一会儿就全送过去了,甚至把你自己都毁了。

“当恶来扰乱,嗔心起时,当以佛知见禁息之。”我刚才跟大家讲了,佛的知见。恶只是虚幻,只是无明,只是贪嗔痴的一种表现,所以不必跟它计较。我们甚至可以用法来空掉它,知道它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反而生欢喜心,“哦,他来说我,是成就我。”这个“我”也是虚幻,哪还有个骂你啊?是不是?既然没有我,哪有你啊?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虚妄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假的,何况你这个骂呢?是不是?人都是假的,你骂谁?我都是个虚幻,那你不也是个虚幻?都是虚幻,哪来个骂不骂的?所以说,这些恶最后只能自己毁掉自己,对你丝毫不起作用。

就像人似的,你要是明白这场戏都是自己编的、自己导演的、自己在那写出来的,演员都是自己派的。拍完后,你再看这场戏,还有啥意思?啥意思也没有,是不是?一看,都是假的,啥意思也没有。他不像唬外行人,又哭又流泪,像真的似的。知道后这就没意思了,所执之幻即离,如果谁要谤你,他就是自作自受了。

知道这一点,我们一定不要起嗔恨心。修道的时候,肯定有一定的难关。什么难关?就是我们有时候看不顺眼,“你看你这人咋这样?你怎么不这样?”他就发生这种想法,久来久去就窝成火了,窝成肝火。肝火一上来就影响到胃,肝气犯胃,胃也疼。胃一疼,肾也疼,肾一疼,眼睛就瞪得那么大,说话也粗声粗气的,气哼哼的,最后得了一身病。想说吧还不想说,不想说吧,搁肚里憋着,最后弄得浑身非常难受。为什么呢?就是嗔恨心过大。

当看到别人的毛病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别人的毛病就是自身的毛病。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一种幻影、妄想、虚妄的,哪有真实的?是不是?为什么有这么些东西?这是我们的心没有清净下来,而且被这些境界所转,所以你就受其报。如果你当处清净,比如说知道所有的这些如法和不如法的事情,特别是不如法的事情,只是一种幻境,只是在考验我们。如果我们知道这是在考验自己,心里马上就清净了。

另外呢,我们也有慈悲心。怎么以慈悲心看待问题?比如说,看到别人不是休息的时候躺那块了,第一个念头:“哎呀,你怎么这么懒?”坏了,你这一说他懒,那个心就不正常。如果你看见他躺下了,“哎呀,是不是累着了?这人干活干得太多了,又爬高又爬哪的,有活都是他的。”你首先起这个念头。你有这个善心,那个恶就进不来。当你发现他可能因为别的原因躺着或歇着了,就不会起那种恶念头了。所以说,你先把善生起来,你没有善就完了。如果你第一念起恶,起心动念,就等于把那个恶给拿过来了;如果你不起恶,就等于把恶排出去了。

另外,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短处的时候,一定要体谅他。体谅什么呢?体谅他这么修行,了不起!看到他在那休息,有病嘛,“你看看,他还贫血,还那么努力修行,不退道!你看他燃的香,左一块右一块,那肉还疼着呢,我们才燃几块?人家燃那么多,不退道!那心多好。而且后面还烫出那么大的疤,这非常了不起啊!就在那种困难的时候,走个道都摔跟头的时候,也没说出别的话来,是不是?”就想人家长处。

“好!这真了不起!现在有了病,那病多难受啊!”那病人是什么心情?那好人当然心情好,病人的心情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你理解了,就算他办事有点反应慢,可能是脑子缺血的关系,我们一理解,一笑就完事了,就拉倒了。所以说,你要是以善去理解人,嗔恨心就起不来,我们都是这样。

当看到别人用东西,如果这个人多用点,“好,他多用点总比我多用强,我用那个起贪心,他用那个助他道业。”行了,理解他。像他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出家,你看多好啊!而且特别努力。虽然有点小毛病,说话有点粗声粗气,等以后我慢慢告诉他一声,注点意就行了。我称赞他的长处,“你看,他这么小就开始出家,而且和咱们一样修行,又不退道心,多了不得!”所以有点什么事都能理解了。

像一位沙弥也是这样,父亲有病腿折了,而且还要回去办身份证,一直想回去一趟,但是一考虑这些东西也是一种妄想,还是修行为主,最后在难忍的情况下还能放下,那多了不起!你要知道,一个人起心动念,起了那么长时间的心念,而又能把它放下,这是个大修行啊。有时候我们都很难做到,一旦起心动念了,就控制不了,“师父,那个就不行;师父,那说什么我也得……”能把这种事情都能控制下来,将来必有成就的。这个事情不是小事,看似小事,但能控制,将来肯定是有成就,因为他在这样的关头还能控制自己,非常了不得。

还有一些,比如说有人干活从来不藏奸,见活就抢。还有的一直精进不退道,你看他,晚上有时候精进到十点、十一点,而且第二天也照样跟着去干活,水打得可勤了,人家出家四年多了——原先是出家四年多,今年有五年了?(弟子答:今年五月份才五年。)今年到五月份就五年了。你看看,人家就说这句话,不贪名,“今年到五月份”,人家从来不敢占一点便宜,不会说:“今年我就五年了。”没有这个说法。“到五月份才五年”,就说明人家老实到什么程度,就差几个月我都得给你弄出来,我不贪这个。这就是诚实。

好,今天就讲到这。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恶”,罪恶的恶。“还”,返回的意思。“本”是本来。“身”,就是自己。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这是佛自己说的,有人听说我能够守道,能守一切戒律,而且勤修戒定慧。行什么呢?行大仁慈,不是小仁慈。“故致骂佛”,“故”,所以。导致了什么呢?骂佛。“佛默不对”,默然的默,默然不对。有人骂佛,佛不骂。

“骂止”,骂就停止了。“问曰”,这是谁问的呢?是佛问的。“曰”就是说的意思。“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佛就问了,说有人给别人送礼,这人不纳,就是不收。“礼归子乎”,佛就问了,这礼是不是归你呀?这整个就是佛的问话,说有人给人送礼去了,那人说我不收,这礼还归谁呀?是不是还归你呀?这面“对曰:归矣!”答:确实是归我。

“佛言:今子骂我”,今天,你这个无知的人骂我。“我今不纳”,我不接受。“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就是说,我不纳受你这个“礼品”,你只好自己拿着。这个礼品是什么呢?就是骂佛的礼品。那个是什么礼品呢?那是下地狱的“礼品”,就像炸弹似的,他得自己提着。“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就是说,这个祸还归你的身,还是归你。

“犹响应声,影之随行,终无免离”,响就是回声,就像回声跟随声音似的。比如你在山谷里喊了一嗓子,“我……”,听到的声音返回来的时候还是“我……”这个是一样的。你喊一声,对面就有反应,只不过是你自己喊自己听。那声音谁来的?并不是别人的,还是你自己的。就像声音一样,自说自闻。还像影子一样,你的影子始终没离开你的身体,离开身体就没有影子,你走到哪儿影子就跟到哪儿。“终无免离”,直到你死的那天,这个影子才会消失,要不怎么也不会离开你,除非你把身体扔了。所以说“慎勿为恶”,不要为恶,就是不要造恶的意思。

【解】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今人闻骂,鲜不发嗔,大似领谢帖子,正中骂者之计耳,思之思之!

“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今人闻骂”,就是说今天的人,听说有人骂自己。“鲜不发嗔”,没有几个不发嗔恨心的。就好像是什么呢?“大似领谢帖子”,好像领谢贴一样,别人一骂你,你赶紧就接受了,“好,你骂我,我正等着你呢。”像要领什么奖品似的,赶紧就接过来了,把他气得直喘粗气。你看,发奖品有时候还谦虚谦虚,说这个不是我的,这功劳不是我的。如果骂他一句,他一点都不谦虚,“啊,你敢骂我!”给他气得,气不打一处来,就像领奖品似的。

这样一来,“正中骂者之计耳!”骂你的人就为达到这个目的。骂你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想让你起嗔恨心,你要起嗔恨心,他就骂对了。因为什么?他骂你不是不让你起嗔恨心,骂的目的就是让你起嗔恨心。所以说,我们大家要“思之思之”。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是不发嗔恨心,就等于拒绝这个“礼品”;而只要是起嗔恨心,正中骂者之计,中计了。

【解】或问:佛既大慈,何不令骂者无祸耶?答曰:佛岂欲令其得祸,无奈彼人自招祸患。今诫以慎勿为恶,即是除其祸源,慈悲甚矣。

“或问:佛既大慈,何不令骂者无祸耶?”有的人问了,佛有大慈大悲,干吗还让骂佛的人得祸呢?“答曰:佛岂欲令其得祸,无奈彼人自招祸患。”不是佛让他得祸的,谁也无可奈何,是彼人自己招祸,自作自受,没办法。骂佛肯定要下地狱的,这个我们知道,谤佛一声就得下地狱;还有毁佛,那都得下地狱去,地狱种子,早晚有果报。

像阿富汗毁佛,炸毁巴米扬大佛,世界都出来制止,说你不要毁佛。他(塔利班组织)不听,非毁不可,谁说也不好使,拿高价买我也不卖,我就毁。这毁了还没到一年时间,自己惹的祸就控制不了,政权崩溃了,人也被人家撵跑了,被赶得东一头西一头,国家到处都是战场。

就不到一年的时间,也不是毁佛就打你,是你自己毁了佛,你那些想做的恶事都得起来。一做,人家能放过你吗?能不制裁你吗?你把人家美国的大楼给炸了,人家能饶你吗?是不是?何况你还没有什么势力,你这人就像发疯了一样,也没有理智。那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了,他就被这个魔王所操纵,已经成为魔王的帮手。魔王只是坑人,坑完了把你害死拉倒。把祸一惹,让你惹到身上,然后把你送进去。

(编者注:美国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受塔利班政权保护的恐怖分子首脑本·拉登组织策划恐怖事件,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3000多人丧生。美国因此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打击塔利班。很快攻占阿富汗全境,原政府被解散。至今阿富汗境内仍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家园被毁,民众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灾难不知何日平息。这也是在历次毁佛事件中报应最快的一次。)

所以说,祸并不是佛给的,是自己自找的,自作自受。佛是慈悲的。起先大家劝你,你以前供了佛免了多少的灾难,这么多年都在免灾。免的时间长,他就认为他没灾难。这人就怪,很多人都是这样式的。“我信佛以后,怎么反而得病了?”他现在应该是得点病,他却认为他本来就没有病。他不知道,信佛以后,他的病由于信佛已经重报转轻报了,但他以为自己没有病,最后就麻痹了,甚至认为这病是信佛而来的。

毁佛、骂佛都有无边的罪。这不是佛给你的罪,佛能止罪,能止恶。由于你骂佛,你过去的罪业全都爆发出来。而且这一句谤佛的声音,也是下地狱的罪,因为佛是法王。你世间人如果说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好,马上就把你关起来。在过去你若敢喊一个反对皇上或是干吗,他就马上给你砍头之罪。那只是世间一个王,就这么厉害,都敢砍你的头,人和人之间都敢砍你的头。你想想,你要是骂佛,那还了得!不是佛降你的罪,那是法所不允许的。

佛前常有无数护法在护持,如果有人谤佛,马上就把你头颅给打碎了。因为我们看不见,佛前有无数护法都在护着。佛也不会派谁去,“你去把他头打碎”,因为佛是法王,他自然就有那么些护法在那护持,只要你一谤佛,马上就把你打进地狱去,再不就把你头颅打碎。所以佛有时候不讲,因缘不成熟就不讲,如果讲了,你一旦反对,就等于把你害了一样。这个问题就这么厉害!

过去有个女的谤佛,弄个盆子,把肚子那里弄得高高的,就去谤佛,说佛和她如何如何,最后肚子大了。当着这么多的人,她就去谤佛。佛没吱声,连理都没有理她。帝释天见状,化作老鼠,钻到她衣服里面,把这绳子咬断了,“当啷”一声,一个脸盆掉在地上,一看是谤佛。当时大地就裂开了,她活着就陷进地狱去了。大家看了,就是这样式的。

还有一个比丘尼,她说行淫欲不障道。佛说行淫欲肯定障道,不能修成佛法。她说那个没关系,赞成淫欲,最后也是下地狱。火马上就从她的女根烧起,活着就开始烧,烧完了就下地狱去,就这么厉害!现在也有很多人行淫欲,将来也要受这种果报,但是果报没有她大。因为她站的位置不同,你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赞成淫欲,那罪就大了,那不知要坑害多少人。所以说决不允许,活着下地狱。

谤佛这个罪是最大的,但佛从来不理,这是毁谤者自作自受,佛讲的这个意思我们应该明白。如果有人骂我们,我们不发嗔恨心,这个“礼物”就等于他自己拿走了,自作自受。如果你一起嗔恨心,就等于把这个礼物接过来了,你就中了他的圈套,而自己也受伤害。他骂人有他骂人的因果,所以我们不能上当。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好,讲到这块。我们现在分析一下什么叫“大仁慈”?佛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谁知道什么叫大仁慈?谁说一说?

弟子: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是大仁慈。这句话对,很好。

行菩萨道是大仁慈,那什么是菩萨道?就是无上菩提道,佛说的“大仁慈”是什么意思呢?“故致骂佛”,“故”,必然的,或是有人故意的导致了“故致骂佛”。为什么行大仁慈而容易招人骂?这就是我们这里的关键的问题。

“大仁慈”,世间做好事算是慈,算是仁义,算不算大呢?

弟子:不算大。

不算大。我们生天算不算大呢?

弟子:不算大。

就是生天的好事也不算大。那什么算是大呢?成佛算不算大?

弟子:成佛算大。

成佛算大。怎么样成佛算大?大到什么程度算大?

弟子:为了一切众生就是大。

为一切众生,还有没有其它大呢?

大仁慈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为真大。无人,人没了,我也没了,没有众生……有众生你还有个大,因为有众生就有大小。无寿者,没有长和短之说,没有长短,这才是真正的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无外,小无内,这才叫做大。

那什么是仁慈呢?我们如果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那我们还有仁、还有慈吗?有仁、有慈那不算大。我们没有仁、没有慈了,那就会变成什么样呢?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变成真正的大仁大慈。

这种仁慈没有造作,无相,本来就这样,清净自在,无所不度,那叫大仁慈。这个仁慈才是真正的“仁慈”。佛说的大仁慈,“吾守道,行大仁慈”,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因为他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故致骂佛”,故来骂你。就是因为他行这大仁慈,要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灭相,要行这个,所以就导致这种现象。

既然没有这种相,怎么会有人来骂我呢?就是说,这个骂只不过是为了成全我们修道。它能成全我们什么呢?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我们只要忍耐,不发火,就会成就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就会成就大仁慈。所以我们大家修道的时候,你记住了,谁要是骂你,那肯定是来成就你的,你别不认识,你不认识就上当了。你要是认识了,生欢喜心,而不去计较,你就会行大仁慈。

你行小仁慈,人家不理你;你行大仁慈、行无上道,人家来看看,你真行无上道啊?就来骂你。人最怕侮辱,谁也受不了骂,左骂右骂,一会儿就骂急眼了。你就是嘴不动,心里起嗔恨心也不行,人家就会骂你;你如果不动,因为在你的眼里无众生,没有骂和不骂之说,没有这个相,没有众生。如果骂你就生嗔恨心,你不就有众生了?那到底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

我们修道的时候,常会遇到这种帮助我们成就的因缘。有很多的时候,在你修得最好的时候,最觉得得力的时候,你觉得打坐最舒服的时候,“咣”一香板打你,你那时候就生气了,“哎呀,我在这坐得最好,你怎么就打我呢?”打你?他哪是打你,他是成就你的大仁慈。看你快成佛了,“得了,你还差一步,我推你一把。”

本来是帮你推车上坡,你却起了个小心眼,“哎呀,坏了,他来干吗?来偷我车上东西来了。”完了,你一说他,他就不推了;不推了,你就上不去,反而还退了。如果你要是不但不说,而且能忍住,甚至生起欢喜心,这一下就到位了。

你越行无上道,越有人考验你。你觉得你正修得好好的,这两天打坐可清净了。那你就等着吧,前面不是敲门,就是在你床上弄点什么动静,让你防不胜防。你最防不住的地方,最要紧的地方,它肯定给你捅一下子,弄得你酸溜溜的不舒服,就是这么回事。你想成就,说“我修行怎么有这么多魔?”实际上,哪是魔啊,那都是帮助你,好事情。你认为是魔,真是魔吗?你要是把它当成魔看,就行不了大仁慈;你要是把它当成助道看,也行不了大仁慈。你得把它当成什么看呢?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只不过是一种真正的助缘,它是一种甘露,一种帮你成就的因缘。

所以说,你要那样去做,能够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去想,马上就接受过来了。你就是念几遍这几句话,就等于把那东西装过来了。那个装进来了以后,你要知道,那可是无价之宝,真了生死。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大仁慈。

后面讲的就是,“佛默不对,骂止。”什么是不起嗔恨心?你说“我不生气,我不生气……”瞅着那个人,瞪着眼睛说“我不生气”,不好使。你瞅着他,你能不生气呀?佛呢,默不对,因为佛没有众生相、我相、人相、寿者相,所以佛不会上你当。所以说,你只要不上当,那个骂人的马上就停止了。为什么停止呢?因为佛成就了,他不停止怎么办?是不是?为什么停止呢?是因为佛默不对,什么也不讲,而且佛通过他已经证得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佛利用他——他只是给佛一个“磨刀石”。佛利用它而成就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既然成就了,那就再用不着“磨刀石”,“磨刀石”就撤了,就算完了。

佛非常慈悲,对于骂佛的人,佛从来都是给予很大的宽恕。比如说歌利王把佛的胳膊都砍掉了,佛还是发愿:“等到我成佛的时候还得救你。”歌利王还得在地狱受苦。那没办法,谁让他割佛身体呢?是不是?骂佛也跑不了,但是佛最后还要去救他。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在嗔恨面前,一定要利用好它,你千万别浪费,要浪费就太可惜了,浪费最好的因缘。

具体的还有很多,我就不讲了,下回再给你们讲。还有提婆达多堕进地狱,因为谤佛、害佛,堕地狱去了。最后,佛还派阿难去看他。佛就这么大慈悲。但是不管怎么地,你如果骂佛,那肯定下地狱,所以我们不能骂佛。但是,如果别人骂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做这种想,反而把骂转化为甘露。本来是毒药,最后就变成甘露了。我们做这种解,比较正确。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昨天讲了第七章,“恶还本身”,就是讲了行大仁慈。有个大仁慈,必然会有人来反对,我们应该知道。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个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谤佛、分裂僧团,还推石害佛,利用醉象去害佛等等,并且非常恶毒。但是佛没有接受,不管他怎么害佛,佛都不起嗔恨心。那大象一见到佛就跪倒了,外道反而更加服气。提婆达多由于害佛的原因,最后进入地狱。进入地狱了以后,佛还打发阿难去问候,说你在地狱里好不好,身体怎么样,愉不愉快,每天做什么呢?提婆达多说:“我在度众生呢。”为什么佛在世还有提婆达多这样的人出世?就是因为佛行大仁慈的关系,必然有无量佛要助道,从反面来助我们的道,提婆达多也是其中一个,他从反面来助佛成就,助我们的道。

佛前生当国王时,提婆达多就做善知识。而佛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又进行了各种的表演,通过表演,最后佛又化解了,使佛的威望越来越高。所以这就是一种助缘,从另一角度来帮助佛弘法。佛给他授记,说无量劫以后成佛,叫天王如来。佛又讲了,如果有人说提婆达多害佛,即是谤佛。因为谁也害不了佛,佛不接受这个礼物,所以他害不了佛。所以佛说,如果有人说提婆达多“害”佛,那就是谤佛。佛不受其害,是提婆达多来助佛成道。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关系。

所以说,我们见恶的时候应该往善想,善解反而心不受其害,不但不受其害,而且还能早成佛道。我们为什么受其害?就因为我们接受人家的“礼”,人家说你一句、骂你一句,你就接受。接受,你就受其害;你不接受,他就害不了你。你不接受的结果是两人同时成佛道,他也成,你也成。他不过是恶还本身,先受果报,但是最后由于你不接受,同时还能度他。明白这个道理吗?

像那个歌利王,割佛的四肢,佛不接受,最后歌利王还成为佛的大弟子憍陈如尊者。虽然暂时堕落地狱,最后出来以后成为佛的弟子而成佛道,就是这么个道理。提婆达多也是,佛不接受,不接受他的“礼”,最后的结果是提婆达多无量劫以后也成佛道。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无嗔,不去发嗔恨心、不计较,这样的话不光是自己得度,而且所有的人都能度。你想,害他的人都能度,何况没害他的人,是不是?那更能得度。明白这个道理吗?

像太阳一样,虽然有乌云来挡住了,但是由于太阳不和乌云一样,所以太阳还是太阳。乌云被风轻轻一吹,吹开了;不光吹开乌云,同时还照亮了天下。无嗔恨心就像太阳一样,如果无嗔,没有谁不能被照的,你害也好、不害也好,都能照着。如果你要跟他一样,你也同样变成乌云。

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这个是第七章。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就是讲,恶人害贤者,圣贤,“犹仰天而唾”,吐唾沫,往天上吐。“唾不至天”,你怎么吐也吐不到天上去,天无穷无尽,你能吐到天上去吗?是吧?“还从己堕”,最后还得堕到你身上。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就像我们扬灰尘似的,你要顺风扬就刮跑了;你要是逆风扬,那风就把尘土刮回来了,又刮到你的身上,你想往远处扬,扬也扬不出去。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圣贤是毁不掉的,祸必然要害你自己。

【解】此第八章,深诫恶人令勿害贤,而兼以勖贤人也。

这段就是“深诫恶人令勿害贤”,千万不要有害别人的这个想法。“而兼以勖贤人也”,同时也以此来勉励贤人。就是说,恶人只不过是助贤人道,贤人还是贤人,你呢?只能是自作自受。像吐唾沫似的,往天上吐,你吐不到天上,最后还得堕落下来,还得吐到你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尘一样。所以说,贤不可毁。

【解】人若果贤,则如天亦如上风,岂受唾尘,倘可受毁,便非贤矣。

“人若果贤,则如天亦如上风,岂受唾尘”,人家要是圣贤,他不会受你的灰尘和你的唾液。“倘可受毁,便非贤矣”,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你是圣贤人,谁也毁不掉你,他也气不着你。说我发脾气,他把我气坏了,那你就不是圣贤,因为你被他毁了。圣贤本来像天一样,像顺风一样,也叫上风,你吐唾沫怎么能吐到天上去?你吐不到那地方,人家不接受。你逆风去扬尘,人家在上风呢,你根本扬不到。

如果你要是气得够呛,“气坏我了,把我两肋都气坏了,这个人太可恨了,这个人太缺德了。”那就说明你不是圣贤。同时也警告了,如果你要故意去跟别人斗气,你只能像仰天而唾、逆风扬尘一样,只会自己把自己弄埋汰了,自作自受,千万不要干这种蠢事。

这是第八章,我们现在看看第九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解】此第九章,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博闻者,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个第九章,就是“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告诉我们修行须因闻而要思,思完了要修。

“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你不能光是在口和耳朵上下功夫,停留在这块儿去学习。“博闻者”,就是什么都要明白,什么都要学。“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就是想法记住名言。“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里就讲了,有的人特别喜欢“口耳之学”,一说一大套,只要讲起来,那嘴就停不下来了,那是什么都“明白”。讲完了,一样也没做,有时候连半样也没做。有的人就喜欢听,人家这个讲得如何如何,讲得好,那个又讲得如何如何好,全是到处去寻着听。他不是通过口说和耳听来“闻而思”,不去搞思;也不去“思而修”,去修。他不走这条路,他是只管说和听,其它的就不管了,到此为止。“我听完算完事了,我记住就算学习了。”他不知道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通过思惟更应该去修。闻思修,光知道停在闻上。

闻思修,应该通过闻去思,然后通过思去修,最终的目的是修,能够修行才是对的。有的人就停留在这一段,再也不走了,他以为这就是重点,“我看完书了,我会了。”实际上你会啥?你一步没思,其意不解,最后还不去修。所以说,等于零啊!这种人就是“博闻者”,就是特别喜欢闻,不知“随文入观”,不知用闻而去真正地思,去观自己在不在。“惟图强记名言”,就是硬记,记住名言。这种人叫“博闻者”。

还有一种人叫“爱道者”,喜欢道,但是“不知道本即心”。他光知道去闻,以为闻就是心,“我这一闻,我就知道了,我就明白了!”他不知道,闻只是初步的功夫,也不知道“道本即心”,所以不在心上下工夫,“妄于心外取道”,这种人叫爱道者。

“守志者”,不往外求,他主要是有不贪名利心。守志者,宁可穷死、饿死也不贪图名利,有志气。名利对他来讲没有用,所以他就可以“念念趋向菩提”,念念奔菩提走。只要放下名利,他就奔那个菩提走,这就是守志者。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宣化上人提出这些,就是要守志。如果你能够守志,就会念念趋向菩提。怎么样守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我们能够不去化缘,从来不为自己去着想,能够守志。

特别是化缘,这个很重要,现在大部分、很多都提倡化缘,说出家人应该化缘,出家的目的也是为了化缘,他不是为了了生死,他为了去化缘。他说什么呢?他说化了自己过去所欠的缘。他不知道要从内去化,而上外面去化,跟人要钱去了。要完钱,不但原先的缘没化了,又结了一个新的缘,又欠了一笔新债回来,越化越重。所以说,化缘最叫人瞧不起,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守贫。为什么要守贫呢?

弟子:只有贫才能了道。

弟子:虽然贫但还有道。

弟子:为了去掉贪嗔痴。

弟子:去掉贪心。

弟子:这个守贫就是守道。

守道人?道就是贫?

弟子:道不贫。

那怎么守贫就是守道?

弟子:这个贫不是指世间上的贫,而是去掉那些贪嗔痴。

这个贫不是世间的贫,是出世间的贫。

弟子:少欲知足为贫。

为什么要守贫呢?这个贫不是真贫,是真富。怎么去守?要少欲知足,不能贪。别一天老贪,一天老换衣服,都没完没了,那不行,不能贪,要少欲知足。因为啥?你不知道,你这面贪了,心里就少了,它俩是一回事。你要是算不开帐,就是个傻子。你本来有个无价之宝,这个东西才是无价之宝呢,它可以帮你了道、了生死,能够让你脱离痛苦。你有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如果你去贪一下子,起了贪心;起了贪心,你就会把这个无价之宝卖出去。就像用一个无价的珍珠换了一个糖吃,换个糖豆吃,为了一点的甜,把你最好的东西卖出去了。

你只要外面一多,里面就少,它俩是一个,是你拿那宝贝去换的。说:“不是,我没看着啊,我也没拿什么东西,我只是张口要一要就完事了。”你不知道,你这个心能变化无穷,想要啥有啥。如果你忘了,只要是一起贪心,一起心动念,物质是有了,心就被污染了,所以你就把那宝贝失去了。你说你划算吗?

有时候白给都不要。给我,我也不要。要完,我那东西少了。说:“我没起贪心,它能少吗?”一样,你没起贪心,别人主动给你,它也是你的东西。为什么有这东西?这东西就是你心里化的,是不是?这东西无缘无故就现前了?那是你心化来的。你觉得你没要,给你了,那也不行啊。你要了那玩意,就等于出卖你的宝贝一样。

就像一个骗子,他想骗你的宝贝,“给你!你看这东西好不好?”你寻思:好。就收下了。妥了,你收了他东西,吃人家的嘴短,用人家的手短,人家要你最好的宝贝,你就得给人家,就这么样。所以说,千万要算好这笔账,不能吃这亏,精打细算,聪明人不干那傻事,是不是?千万不要去贪,一贪就坏了,贪了就失去宝贝,就这么厉害。

人能不能没有贪心呢?不可能一点没有,但你一定要控制。怎么控制?要少欲知足:行了!这东西我能生活就行了,能穿暖就行了,能吃口饭养个肚子就行了,剩下的我就修道,我可不要那些东西。要那个东西,就把我修行的这点东西全卖了,我不能换那些垃圾回来。这里要是堆一大堆,那就坏了!

我要是看那东西堆了一大堆,我就知道,那是自己产生的垃圾。所以千万不能攒东西。攒了,以为便宜。你看这白给我,那也白给我;这个也结缘,那个也结缘,都结缘给你了,你扛回家去了。说:“这和我没关系,都是他的,不是我的。”实际上,那就是你的东西,都是因为你心里有了贪心,使这个宝贝产生变化。你若把那玩意弄过来可就坏了,那真是动你血本(指清净道心)。所以说,应该守贫。

守贫就是守道,外贫心不贫,不要外富心贫。你看东西越多,一大堆东西,满床全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坏了!这说明你的心没在道上,大部分都在玩上了。这一本书、那一本书,这东西也多、那东西也多……可不能干那种傻事。

所以说不化缘、不攀缘。为什么不攀缘呢?化缘,我们都知道了,那不合适,化缘等于出卖自己一样,所以我们不去化缘。那为什么不攀缘呢?因为一切众生皆因攀缘而流落生死。为什么有六根呢?就是因为你对尘发生了想法;你发生了想法,六根就生出来了;六根生出来了,就对六尘采取了喜欢、爱、取,由爱发生取,由取变生,有生就有死,生死的忧悲苦恼就上来了。你刚开始只是动想法,然后就要动行为,行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结果?就产生了生死,有生死就有忧悲苦恼,生死轮回就是这么点事。

你有六根,外边就有六尘,它都是你的灰尘变化的,相对的变化。有了六尘就会产生六根,有了六根就会对六尘进行吸取,所以六根就越来越大,就又变成了六尘。它俩本来都是你那个心,但是由于你的攀缘心,就变成六根和六尘,所以就产生了六道轮回。

我们都是攀缘心,见到色随色走,见到味就随着味走,见到了香随着香走。有的人特别喜欢吃,一看这好,“叮当叮当”就吃,使劲吃,吃饱了还吃,“便宜啊,你看来得多便宜,我也没上别人碗里拿去,都是我自己的。”你不知道,你自己这一碗,若过分地贪,实际上就被六尘转了,因为你的舌根被六尘给骗了。那个味从哪儿生出来的?你们说一说。比如说,今天吃那个开心果,你说开心果那个味道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心里。

从心来的。有没有不同的说法?你说。

弟子:从舌根。

从舌根来的。你说说那玩意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贪心来的。

这是明白人。这答对了!

从贪心来的、从虚妄来的,它不是从那开心果来的。开心果没啥味,开心果只是六尘的一种幻象。由于我们六根不断地贪着,六尘不断地表演,最后产生了味觉。舌根它啥也不是,舌根只代表了你那个贪心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你的贪心。人家没有贪心的,照样有舌根,但那是假的。所以说,那个味觉不从舌根来,虽然表现在舌根,实际上是贪心的变化。

答对了这是真明白,明白是明白,但一定要做,别去攀缘。

所以说,不攀缘最重要,我们都是处处攀缘。为什么叫你行道时瞅眼前这个卧牛之地啊,吃饭只让你瞅钵中食啊,做什么事情都得跟师父说啊,就是不让你去攀缘。

我们被六尘给转了,以为东西越多越好,实际上越多越可怕。当然,我们修道不能说一点不用,那干脆没有就完事了。也不能那样,怎么办呢?少欲知足。有点就行了,够用就可以了,多了不要,白给也不要,没有用。你要了,就等于他到银行提取你的存款一样,你给人付出。你这面虽然没付,但你后面有会计给你支付出去了。

你像领导似的,“这给我收起来吧。”是!你收得挺利索的,也没有人跟你要账,其实早就有人在后面替你付款呢,付谁的?就付你那点东西。最后你一查家当,“哎,我这东西(清净道心)怎么没了呢?”你哪知道,你早就给“卖”了,那管家告诉你:“那天你不是买这个了吗?”“我没说买呀,他说给我的。”那给你就不花钱吗?能好使吗?他在后面提款。所以说。别上当,攀缘最可怜。

我们不攀缘,攀缘就是轮回。有爱就有取,你只要爱,就会去取,就产生行动了;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生死,忧悲苦恼就会生起来,这是十二因缘里的。所以我们在放生的时候,跟畜生道就讲这个,让它知道这个十二因缘,因为它堕落畜生道就是这么堕落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堕落到那里面去,攀缘以后就会堕落到那里。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还要不求人。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不贪。为什么说要不求人?那求人多痛快呀,比如办事,“哎,你过来,帮我把鞋提一提。”你说多痛快?还省事。“你过来,帮我把地扫一扫。”多省事!为什么这么省事,还告诉你不让你求人呢?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求人?

弟子:嘴上痛快了,心里已经失去了。

嘴上痛快了。有时候他不用嘴去求人,比划,“过来,过来!”离了老远就打招呼,意思是帮我一把。

弟子:不求人是不要你动心念,一求人,心就动了。

弟子:求人能障道。

弟子:求人就是把自己的宝贝送给别人了。

你是怕吃亏,怕把你宝贝卖出去,所以不求人?

谁还能说,为什么要不求人?

我们要知道,求人就是出卖自己。出卖自己就是插个标,你求人一次就是低价出卖自己一次,这叫低价出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低价就是说这个人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说:“我卖给你得了。”在自己脑袋上插个标,“你认不认识我?不认识我不要紧,我把我送给你。”那个人说:“我要不起,我怎么能要得起呢。你挺好的人,我想叫你干啥,你也不能听我的呀!”那怎么办呢?

“那我就卖给你。”

“怎么卖?”

“低价出卖。”

“那你想要点什么东西?”

“得了,给个大饼子吧!”

“给你一个大饼子。”

得了,人家给你一个大饼子,来生你就做牛做马去偿还这笔债。——你欠人大饼子。他前面拿着你写的“合同”——“卖身契”(指因果业),你欠人家的,你就得跟着他走。因为他这有“合同”在那块,你欠人的。所以说,求人等于卖自己,千万别干这傻事。

所以我们不求人,求人最痛苦了,有求就苦。为什么有求就苦?因为有求心就动,最根本的就是你动心了;动了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所以说,化缘、攀缘、求人,最终问题都是动了心;动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可以起各种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去搞这种东西,自己骗自己的事不干。我们要学聪明一点,别干这种事情,为了自己也得学聪明。

【解】守志者,念念趋向菩提,不杂名利心也。

守志者他不攀缘、不化缘、不求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不管你怎么变,他那心绝没有这种心,所以他永远不变,心里没有变。由于心不变,才能真正地随缘。还有一种,他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人,对名和利都远离了,所以说念念趋向菩提。

【解】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

还有一个“奉道者”,依教奉行,“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奉道者这种人就更好了,因为他已见道,他知道什么是道,所以外物对他是没有作用的,他不会随着外物转,而念念体会心源。

怎么样去体会心源呢?不复向外觅,他不会向外去寻找什么,他向哪寻找?寻找他的本心,念念在道,不向外觅。对一切外相他都看成如幻如泡影,没有实际可得的,什么都没有可得的,生老病死苦都是没啥可得的,所以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你想,我们是念念不停地生灭,他是念念都不离道,可了不得了,念念在道上。谁说一说,怎么念念在道上?

弟子:每时每刻都在念佛,就是念念在道上。

每时每刻都在念佛,都是在念道,好,挺好。还有能谁说呢?

弟子:念念不失这个心,不分别一切,念念不动心。

念念不动心、不分别,是不是?这挺好。还有谁能说一说念念在道?

弟子:不起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连这个心都不起。说得挺好。

弟子:一念不生。

你这么会用啊!一念不生,那不在道上才怪了。

弟子:摄心。

摄心。怎么摄心?

弟子:不离道。

怎么不离道?

弟子:不起散乱心。

怎么不散乱?

弟子:时时看住自己的心,不向外求。

哦!不向外求。

弟子:时时在见性,不离自性,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

怎么不离自性?

弟子:念念不生不灭。

念念不生不灭。既然有念念,怎么还念念不生不灭?

弟子:这个念是无念的念,并不是说有念。

好,无念的念。

弟子:反闻闻自性。

反闻闻自性。怎么反闻?

弟子:觉照。

觉照。怎么照?

大家答得都不错,因为这里面再往下答也没法答。我们虽然答了很多,大部分都在名相上,但是终归还是有所体会。主要就是不要外觅,见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你自心所显现,没有什么可得和不得的事情。你说有人骂你,那谁骂你啊?

弟子:虚幻的人在骂,不是真的。

弟子:自己的贪嗔痴。

自己的贪嗔痴。还有谁能说一说?

弟子:是自己的心里所造的业缘。

弟子:在心动分别。

我讲了半天,都白讲了,昨天我讲了“恶还本身”,今天又讲了提婆达多,最后你们给我答得还都是这个。所以说,给你宝贝你不认。骂你,什么是骂你?骂你是助道,是你的需要,是帮助你成就。我们老是这样式的,我这几天就讲这么点事。你需要挨骂,你不挨骂不行,因为啥呢?因为你不挨骂就要走错路,另外你的火候需要人推你一步,来助你道。那谁在骂你?谁需要?谁在帮你?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你不要以为是坏事,骂表面是坏事,实际上是你的功德在起作用,你的功德起来了。

你想,无始劫来你造了那么多的业,骂你一句,你忍了,就把无始劫的罪障给了了,谁给你这机会?哪有那么便宜事?不给你那机会,想挨骂,谁骂你呀?有人说:“我最需要别人来帮助。”天天叨咕人家来帮你,人家来了,“咣咣”给你两个嘴巴子,完了还踢你一脚。“哎,我天天在这坐着求人帮我,你怎么打我?你这个人真是的。”完了!一起嗔恨心,这点功德就没了。不起嗔恨心,马上就得。就是这样,知道不?骂你、打你,那都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在帮助你、成就你,是你的需要,所以你要是不明白就上当。本来是挺好的一个事情,你不认识就错过了。

我上回都给你们讲了多长时间,我在本溪走着,有人骂我是骗子,我要是不做这个助道想,做这个需要想,那个机会就错过去了。我反复想:这肯定是帮助我,绝对不能是无缘无故地骂,肯定是有其内容,而且是来帮助我的。究竟帮哪块,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哪块需要帮助?最后想起来了,原来说三天回去,我要是不回去,犯妄语。

你说,人家骂我,我得怎么感谢人家?是,心里不痛快,那能痛快吗?一时的不痛快,但是你换来的是你这一辈子不后悔。你这一辈子如果犯了一次妄语,你不如不犯啊!你犯了再忏悔有啥用啊?你忏悔终归是忏悔,不如不犯,那个多清净,功德多大,是不是?

骂你是你的需要,为什么有人骂你?因为你不打妄语这功德积下了,所以才有人骂你。不是其它功德,是你平时不撒谎,人家才告诉你,叫你守住不撒谎,人家是来帮助你。那个骂你骗子,那意思就是说:你赶紧回去,要是不回去你就犯妄语了。他说你是骗子嘛,你要是犯了妄语,不就是骗子吗?他问得很清楚:你是不是骗子呀?你要不是骗子就赶紧回去,你要是骗子,那晚上就别回去。那问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们若不知道,一旦过现实的关时,大部分就上当了。那个时候,我是稍明白一点,知道他是助道,肯定是帮助我,已经下定义了,没有别的,肯定是在帮助我,肯定是我需要的东西,绝对是好事。虽然一时想不起来,但不管怎么难,我也要想这个事,就这么反复地想,保持这一念。就是用所得来的一点经验吧,不能说是智慧,最后到底叫我想起来了:哎呀,今天晚上正好三天,要不回去不就犯妄语吗?就是出门的时候,我说:“我过三天再回来。”就顺便说了那么一句话,最终还是想起来了。那天正好是第三天,最后我就回去了。

你想一想,他帮助我成就了什么?“不妄语”这一条。你知不知道,一次不妄语,你会提前多长时间,甚至多少劫来成佛道的。他帮助你多大啊!你用什么来衡量?衡量得了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骂你的人那都是助道、是需要,是功德的表现,千万不要把功德往外推。一生气,“这人太可恶了,你骂我,我就骂你。”完了,坏了!他给你送礼,你不但没有真正的领会和接受,最后的结果还造成恶缘了。在这考验面前,不是成佛就是堕落,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念念都要体会心源,就不要往外觅。什么叫不外觅呢?就是说一切外法皆是自心的变化,心外无法,都是自心的变化,你体悟到这才能念念地返回心源。大家讲的都很对,一念不生,如果念念不生,那肯定是回去了,那还用合计吗?大家讲的都不错,但是有些具体的东西你还要三思念之,有些要具体的化在所有的行为中。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单一的,不是成天在那打坐,有时候还做不到那些事,我们还属于凡夫。凡夫怎么办?我们也得去做,但是每样我都让它变成反观观自性,就是反闻。

什么是反闻?就是不往外闻。什么叫不往外闻?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显现,这就是不往外闻。念念收回,六根不再瞅、不再闻,别老贪吃的。什么事情都是一样,不能贪,贪东西也不行,贪吃的也不行,贪表扬也不行……什么都不能贪。刚开始不贪还挺难受,六根不往外瞅也是挺难受的,那眼睛憋得也很难受。那耳朵恨不得听谁说话,唠几句嗑,哪怕有个鸟叫唤,听得都挺高兴。那玩意确实是挺难受,因为耳根、眼根都流浪惯了,你叫他去念佛,那不行,念佛?念佛还不如去听听念佛机或法师讲法录音呢。那时候“叮当叮当”,就完了!那六根越抻越长,越抻越远。所以说,你想成道,一定要知道这些关键的地方。

我们修道就是杜绝这些东西,就让你把这个心收回来,硬收。说:“我这收回来,我太难受了。”那时候确实难受,若不难受你早收回来了,这还用我吗?是不是?早自己收回来了。就因为它难受,你才去收。你收回来以后,它有一个不难受在那等着,那是真不难受。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

今天就讲这儿。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喜施获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解】此第十章,明随喜功德,自他兼利,福无穷尽也。施道有三:一、资生施,谓以财济其贫穷。二、无畏施,谓于难中拔其忧苦。三者、法施,谓以三学令得四益。

讲一讲“资生施”,施给众生生活必需品。“谓以财济其贫穷”,为什么要以财物济施贫穷呢?就是说,人在修行中必须得有福德资粮。第一个是要有勇猛心;第二个,你得有福德。比如一个人走在沙漠里,没有水、没有粮食,你就不能走了,因为你走不到头。想得倒是挺好,决心也挺大,你走到半路,没有水、没有粮食,就得渴死、饿死。人不得已就得往回跑,有时候也跑不回来。所以说,修道必须得有一定的福德因缘,得有一定福德资粮,这是一个。

另外,民以食为天。如果你断了人家的财物,就像老百姓说的断其血脉一样,他不能生活,这个不行。所以说我们应该尽心帮助,让其得财物而生起欢喜心,能够对生存有了希望,而且能够更好地去修道、更好地去生活。应该以财产布施。

这个布施也分人,有钱人有时候就愿意布施,而贫穷人他不能布施,因为他一舍去这点,自己就没有了。比如说,今天就有个居士舍衣服,“我可以舍,我家还有新衣服。”他首先想舍的是他们家的旧衣服,从来没有想舍最好的衣服。他说:“我也没有衣服。”那你身上穿的是什么?是不是?他没想到那个舍。从真正的布施来讲,我们很少做到,大部分都是自己有多余的、不要的,反正就差点没扔了,这个能舍,再好一点就比较难了。有一部分人能够舍,把一些自己不要的,能够愉愉快快地舍去;甚至把自己的好的东西也能舍去,这都非常好。

还有一种人就是难舍能舍,自己的最好的东西都先给别人,这一口饭自己不吃也要给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布施。特别是贫穷人,布施最难,因为他不布施,所以来生更穷。这个财施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别说他们,就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别看我们出家了,你看你们那个念珠有时候老舍不得给别人,那好东西也不舍得给人家,所以我们应该学布施。施道有三,因为能布施可以去掉贪心,可以得道。布施财产就能够去掉我们的贪心,贪心去掉了,才是真正的富有了。所以说,财施功德非常大。

第二个,“无畏施,谓于难中拔其忧苦”,这就更难了。我们往往看到别人在难处的时候,很难去帮助他拔除其苦。既然这忧苦很了不得,不是几句话就能安抚了的,是不是?人都是要在难中才能显出真情来,这时候就看真情能不能化解其忧苦,这个更难去做。

要在难中给人安慰,比如说有了灾难了,说:“你在这等着,我先过去,我先走,等我找来安全地方再来救你。”这就完了。如果都在难中,“得了!我背你走,咱俩一起走,你不走我也不走,要死咱俩就死在一块,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就是应该这样。

当人困难的时候、在黑暗之中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将人抛弃,要令人得无畏、不害怕。特别是不能搞邪知邪见。现在有很多的恐吓,主要恐吓啥呢?那些大仙,说:“你若不布施,不供养我,就会得什么什么灾难,在半年之内你们家谁会出车祸什么的。”他就这样。这属于什么呢?这就是恐吓他人,令其堕入怖中,让人堕入难中。

我们正好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想法拔其忧苦。他最忧苦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我们要拔其痛苦,给他讲正法,讲怎么样去修行,怎么样去持戒,甚至给予更多的帮助。哪怕他走黑道,我陪他一起走;他背的包挺沉我帮他背一背;他的车推不上,我帮他推一推;他干不动活,我帮他干。这就是难中拔其苦,无畏施还有很多。

再一个是“法施”,就是“以三学令得四益”。三学主要是戒定慧,能令人得无漏、得智慧无漏、得无畏、得恭敬……还有很多。四益有很多的说法,但是这个法施主要讲的是“戒”,首先得讲戒。法施的第一步要讲戒,不讲戒,我们这个法施恐怕不正,只有不断地讲戒,才会把这个法施讲出去。

第一步要讲持戒。末法众生,最缺乏的法就是戒,如果把戒讲到位了,那法施也就起来了。善恶也得以戒为最基础,先讲最基础的。戒讲完了以后,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才是法施。

【解】不惟自行三种施道,得福甚多。即使见他行施,助令欢喜,福亦无尽。沙门下,释疑。恐有愚人正行施时,见他随喜,惧他分我功德,故以炬火如故晓之,盖不惟无减于我,而福报展转殊胜矣。

“不惟自行三种施道,得福甚多”,不光是自己的三种施道得福甚多,有时候就是你自己没做,见他人进行布施,助令欢喜,也会得福无量,这是随喜功德。“助令欢喜,福亦无尽”,你得的福报和他做的是一个道理,就像太阳似的,太阳升起来既能照着他,同样也能照着你,主要看你的感受和领悟,或者善根的深浅而决定。

这里特别强调了一个,“恐有愚人正行施时,见他随喜,惧他分我功德”,就是说,有人进行布施或做功德时,但有的人害怕,害怕什么呢?害怕人家来随喜。什么是随喜?本来你没有钱,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你能够赞叹、称赞,这叫随喜;而且去帮助一下,弘扬一下,这叫随喜。有的人对此就害怕了,他说:“你一旦随喜了,那我不就没有了吗?我好不容易修了这么点,我一旦讲出去了或是布施出去,我就没有了。”寻思这像给钱一样,像世间的钱,你要是给出去,自己就没钱了。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自私的心理在作怪,这不是事实。

“故以炬火如故晓之”,咱们都知道火把,所以拿此来比喻。“盖不惟无减于我,”就像人拿个火把似的,另外的人也拿个火把,你帮他点着一下,甚至点十个百个,乃至一千,对你原先的火把不会有影响,但有人却害怕减少。“而福报展转殊胜矣”,你越反复这么辗转,反而更殊胜。

【解】昔有二人采花,一自供佛,一转施人供佛,以问弥勒。弥勒曰: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无上菩提。盖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世出世道,无不皆然也。熟食,喻成圣果;除冥,喻破三障。

特别讲了一个故事:“昔有二人采花,一自供佛,一转施人供佛。”这里有两个人采花,一个是亲自供养佛;一个是转施供佛,就是别人来要,就送给他。第一个人就是想要亲自供佛,人家说:“你把那个给我吧,我替你去供。”他非要自己亲自供。

“以问弥勒,弥勒曰: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无上菩提”,自己供的人成为辟支佛;而施人者呢?成无上菩提,这个了不得。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盖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世出世道,无不皆然也”。

过去佛在世时,有那么两个人供佛。有个人是自己采花供佛,谁也不给,我还要自己供呢。这样供佛的功德,他得什么果呢?他得辟支佛,成辟支佛果,就这么厉害。

而另一个人,“一转施人供佛”,就是转施供佛,转施,把自己的东西布施给他人。有个人知道别人要供佛,他想:我也得供佛去。但是他没有钱,后来就把自己卖了,写上文书,说我把自己身体卖了,你借我钱,如果我还不上,就把我变成奴隶来给你干活。就是把自己卖了买花供佛,等他把钱准备足了,去取花的时候,花没有了,人家都买走了,都拿去供佛了。

后来在半道上截了一个人,说:“你把这个花卖给我吧。”

那人说:“我还要供佛呢,怎么能给你呢!”

他说:“不行,你说什么也得给我。我太穷了,今年好不容易有这么一次培福的机会,看到佛来了,我得供养佛花。你看看,你怎么也得成全我。这么着,我再给你增加一倍的价钱,甚至两倍也行,甚至多少倍,反正我就把你这些花买了。”这个花本来就是一块钱,他就花十块到二十块把那花给买下来。那个人一看他这么心诚,怎么考验都不好使,“行了,这个送给你了。”

后来他就去供佛,那是释迦牟尼佛还是迦叶佛的时候?供佛的时候,各种供养的花都非常好。这个自己采花的人呢,供佛也挺好,挺殊胜的。大家供完佛后,惟独有一束花老在空中停留,在虚空悬着。众人供养花的时候,佛用神通力令这些花全飞在虚空。人家为什么愿意供佛呢,咱们要是看到花飞在虚空,也愿意去供养啊。最后,别的花都落下来,就有这么一束花,就是不落。

后来大家就问:“为什么这束花在空中不落?”佛就讲了这个因缘:有这么个人没有花,他想花多少倍的钱把别人的花买下来供佛,后来有花的人被他感动,就把花转施给他。由于他的心虔诚,所以他供养的花能够不落。其中讲的那个自己供养的,未来将成为辟支佛;将花施人者和这个买花者,都将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弥勒菩萨说了,施人者成无上菩提,自己供养者成辟支佛。“盖独乐不若与人”,就是自己独自快乐不如与人,那是真快乐。“与少不若与众”,就是少与众的时候,给少数人不如给众人,这个功德就不一样了,“世出世道,无不皆然也”。

“熟食,喻成圣果;除冥,喻破三障。”熟食,指的是成圣果;除冥,喻破三障。

随喜获福,有时候你没有钱财,你要是随喜别人,赞叹别人的功德,同样获福。就像太阳似的,别人被太阳照着,如果你真心实意地也出去照一照,太阳也照样照你,他得多少你也会得多少,不会少的。所以说“喜施获福”。

再看下一段,佛讲的是“施饭转胜”。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这个就是校量功德。我们怎么样去做?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分别,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时候往往把世间法当作佛法去处理,这都是不合适的。

“佛言,饭恶人百”,就是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饭一善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这个善人主要指的是居士、好人。在山西,居士就叫善人。刚开始还不知道。在咱们这里,善人就是好心眼的人,咱叫善人。它那地方不是,你是居士才能称为善人,都是那么叫。

那是从五台山往回走,那天晚上走到一个地方,停在马路边,人家道班不让。我寻思那地方晚上没人,在那坐一会儿。后面有个铁门,还都是窟窿眼的铁门,也不能挡风,关键是有个水泥台,比住那土地强,想在那歇一会儿。反正是动了心念,寻思跟外面比,搁这坐更好,坐那也没人管你。后来来了个汽车,说:“你干吗?这也没人,那人在打麻将呢。”他就是来串门,一会儿就把道班那人找来了,那人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在这住,就把我们撵走了。

天挺黑,好不容易看到一个院,黑乎乎的。大院也没有门,那里面好像空荡荡的,我们就进去了。好像是个大队,旁边有一个台子,就像个戏台似的,边上是水泥的,里面是土的,搁着柴火什么的。我们就在那地方躺一会儿,到了半夜就下雨,这顿给浇的。马上就跑到门洞,门洞中间是个窟窿,两边不漏,人躲在两边,那水就在中间淌,哗哗直淌。如果不是事先被人撵走,走到这个地方,下雨就挨浇。

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往南禅寺去。向一个人打听路,说我们要往那地方去。这个人就说:“你跟我来,上我家来吧。”我们就稀里糊涂跟着去了。她的同修见了我们,“哎呀!我好欢喜。”那是山西人的方言,就是说“我好欢喜呀”,她那个小孩也说好欢喜。她说:“昨天晚上菩萨告诉我了,说今天有两个僧人从五台山过来,要上南禅寺,让我给送去,所以我就在家等着。”

你看这个因缘,她说的都对啊——从五台山来的,往南禅寺送。那咱等着吧,佛菩萨安排的。她说:“你们昨晚住哪?”我说我们住在草垛旁边那个门房里。“哎呀,你们俩怎么不去村子里找善人呢?你一找善人,不就找到我了吗?”我说:“什么善人?”后来才明白,善人是什么呢?居士就是善人,他们那里管居士叫善人。

佛就讲了,“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这个善人就是做善事的,好心人,你供养一千个,都不如供养一个受五戒的。你想这功德,供养一个受五戒的比供养一千个善人功德还大。

“饭五戒者万”,就是供养受五戒者一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就是不如饭一个初果阿罗汉。“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一百万个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的圣人。“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就供养一亿个证三果的阿罗汉,都不如供养一个真正的阿罗汉。你想一想,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的差距就这么大,因为他的智慧和心量远远地超过这些。初果的心量这么大,二果的心量就比初果大,那三果就超过二果好多倍,证到了四果,那心量就无边无沿了。你想,心量就那么大,和你那针尖那么大的心量一比,你那不算个什么。他那个心量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脱和成就,所以这个功德就不一样。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十亿阿罗汉,咱们国家现在就有十多亿人,十多亿都成了大阿罗汉,你都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这功德大,你想一想,是不?“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百亿,全世界还不到百亿人,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辟支佛,也不如供养一尊三世诸佛。

最后佛又讲了,“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没有妄想;无住——一切无住;无修——本来就是这样;无证——没有证,能证所证都消失了,所证都得了。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他没有外求,不会心外觅法,证到了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说,功德就这么不一样。

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校量功德,这个很殊胜。有时候种福田你也得会种,如果你颠倒了,说岔了,那是不行的。比如有人问你说:“师父,你看我做善事,你说好不好?”你说:“好啊。”“你看那面的师父叫我去护持僧人,办点什么什么事情;这面又让我去做什么什么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得叫他去护持僧人。这面可能是修桥补路,修完桥、补完路了,就有一百人通过,或有一千人通过。但那面的僧人只有一个,他正需要办什么事情,要修道,正要闭关。你说我是帮师父闭关呢,还是帮着去修桥?那修桥好,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都搁这通过,多殊胜啊!是不是?我要是帮他闭关了……你说我究竟应该做哪个?

这就不一样了,你得赞成先闭关。那个修桥是个好事,但终归是世间善,要是和修道来比,它没法比,修道最殊最胜。世间法只能是在这个世间得到一些方便,而出世间法,那不是你的方便,而是千百万众生都得方便,并且都能得解脱。那个只能是过个桥方便,但是过不了生死苦海,这个能过生死苦海,是不是?它不一样。所以你不能给人答错了,你光考虑那个做善事,那么多人过桥,这个才一个人,“得了,你别管闭关那个事情,你赶紧去做修桥的善事去。他闭关那才多大个玩意?修桥这事大呀,闭关是小事。”完了!就颠倒了,把成佛的大事当小事,而把世间法当成大事了,这就颠倒了。我们很容易犯这种过失。

另外,佛经里讲了,你供养了那么多罗汉都不如供养一尊佛,而且初果的、二果的……互相的这个比例一层比一层高,越往高的供养越殊胜,为什么?因为他能帮助你修得究竟,那个功德更大。你看,虽然没有很多的人,但是和最究竟来比,那就没法比。

有的人就说了:“出家干吗呀,在家修道呗!在家修不也一样吗?”完了,这就谤法了。说:“你看看,你出家也没证道,我们在家都可以修行了,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一回事。出家那是救恒河沙的众生,你在家只救你自己,能一样吗?是不是?它不一样!那出家人的功德,你看着好像是没怎么究竟,那功德远远不是你在家所能比得了的,你比不了!

现在就有一种邪知邪见,说出家修行不如在家修行,这可坑人了,有的人还相信这个。就出家这一念,你知不知道你度多少众生?就出家一天一夜都二十劫不堕恶道啊。你在家修去吧,你这一生也修不到那块去,你只能是在最底下获一点好处,像芝麻粒那么大的一点好处。不是说不好,也好,但你要和这个出家来比,就没法比。

所以不管你在家人多大的修行,见到出家人必须顶礼,因为他代表了法王王子,你只代表了俗人,还在俗人的范畴之内,身份就不一样。所以说,人家现在出家了,你那些年龄大的见到他也得顶礼、合掌、问讯,都得恭敬。他那个心远远超过你,你那个心量才这么大,他那个心量像虚空那么大,超过你百千万倍。他的功德在那块,这个大小顺序不一样。

你这点德好不好?好,还行。但和出家的德那没法比,他超你千百万倍。所以说,你在这里就不能给讲错了。要是有人说:“师父,你看我是在家修好,还是出家修好?”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答错,说:“你还是出家修好。”他说:“那我这么大岁数能出家吗?”“哎呀,你岁数是太大了,出家条件不够,但是心可以出家呀!”一定要教导他出家的心,今生一旦把这个身体扔了,他来生还可以再出家,你不能把出家根给弄掉了。你说在家好,坏了!你犯妄语了。如果在家好,你怎么不回家呢,你这不骗人吗,是不是?出家远远地胜于在家。

我们只能永远赞成出家。不管这个人能不能出家,那是他的事情,是他因缘的事情,但是我们称赞出家的这个心永远不灭。不能让境给转了,你看他不能出家,你
 楼主| 发表于 2010-3-7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此第十一章,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皈,奉持五戒,为佛弟子,便知四谛四念处门,于一生中,堪证三果,故得千倍胜于常流也。

这一段,它的主要意义就是“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这明显的就可以知道了。“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就是说世间善只是在世间轮回,只是世间的善。五戒主要是以三皈为体,它属于往大道奔,往究竟走,所以它和世间善不一样。

【解】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一斯陀含胜百万须陀洹者,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正使百万住果须陀洹。未修胜进行时,终不能知二果境界,何况能到耶?一阿那含胜千万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断欲界思惑九品皆尽,正使千万斯陀含,终不能知三果境界,况能到耶。一阿罗汉胜一亿阿那含者,万万曰亿,阿罗汉断尽见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

“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他已经不是凡人了,属于圣人。

初果永远不能知道二果的境界,就像咱们凡夫和天似的,咱们不知道天的境界,但是天能看到我们。“何况能到耶”,你连知道都不知道,何况能到?那差得太远了。二果不能知道三果的境界,永远不知道,因为你没到那地步。阿罗汉超出三界了,你三果圣人是不知道的,也不能到。

【解】辟支佛有二种:一者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教,悟道侵习,名为缘觉。二者出无佛世,观物幻化,自悟无生,断结侵习,名为独觉。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

有佛出世,听佛讲法悟道的,叫缘觉。还有独觉,就是在佛没出世的时候,看到风吹草动,而发现了不生不灭。

“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阿罗汉断了正使,但是还有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编者注:正使,现起之烦恼正体,与烦恼余习即“习气”相对称)

【解】三世诸佛,约藏头佛果言之,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习皆悉断尽,利益无量众生。故一佛能胜百亿辟支佛也。

这里所说的三世诸佛,是约藏头佛果而言之,这个藏头佛果,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编者注:此处“藏头佛果”疑为“藏教佛果”版本的讹传,根据蕅益大师讲法行文,乃依天台判教:藏、通、别、圆,化法四教。)

【解】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指圆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盖通教体色入空,知一切法无性,故念即无念,住即无住,修即无修,证即无证,至成佛时,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王三千世界。别欢喜地,圆发心住,皆已分证法身,皆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胜于千亿三世诸佛也。复次前之八番,皆是约田。此第九番,即是约心。盖未达一切诸法。念本无念,住本无住,修本无修,证本无证,故于平等法中,分胜分劣,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则下自恶人,上至诸佛,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以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

这里讲,如果修到无修无住无证这种地步,他就没有什么佛、饿狗、众生这种区别了,所以说“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都是一样的。

“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就是说他供养佛和供养贫穷人,这个福报是一样的。就是人家心里不动念,没有这个概念,心里不再动念。那个还有个布施心,这个没有布施心了,给谁都一样,给谁都是不分别,给佛没见佛,给众生没见众生,心里也无佛、也无众生、也无我,就这样,这就达到究竟的地步了,这个是非常殊胜的。

你供养满天下的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无修无证者这心里啥也没有。这个不太好理解,但是非常殊胜的。这是指你而说的,你供养满天下的佛,但是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他是什么?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因为他这个心能化无数佛,满天下的佛都是他心里化的,你说他厉害不厉害?供养他和供养佛不就是一回事吗?是不是?

【解】若不知福胜劣差别,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是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法界法尔微妙法门。

通过这样分别,我们这么样分别的最后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目的就是“生佛平等”。生就是众生,这是佛,实际上众生和佛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也有如来德相,佛也有如来德相,它在众生那不减,在佛那也不增加,它本来就是不增不减,所以说本自平等。你众生也好,佛也好,它本来都是我自己的,跟谁去要去?这就叫平等。

若不通过这种方法,“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知道佛的渊源在哪,众生的渊源在哪,德行的渊源在哪。我们知道了这个,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是谓常同常别”,既是同又有分别,既是别又是常同。

众生就是这样,本来就是一体,但是由于因缘不同,佛就分出众生和佛。为什么呢?由于教化的需要,并不是佛分别,是众生需要。需要干吗?需要他成佛,佛就以各种的妙法来度化众生,所以就要常别常同,常同常别。

“法界法尔,微妙法门。”就是这么妙,如果你要把这个明白了,一切法你都明白了。虽然你背不下来,但你的心自在。就像一个屋子似的,里面原来很闷,你那时候就像这扇窗户已经打开,这空气一流通,任你呼吸,你怎么都得自在。你要是不明白,那闷乎乎的,那简直像大石头压在那地方一样,他就闷得慌。但别着急,你想打开窗户,就得努力。一努力,很快就到了。这个非常好,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

这个“施饭转胜”,通过布施的功德,让我们知道要不断地“转胜”,不要耽于小的,一定要学究竟。我们最好做最究竟的那个,就是即心即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个胜于一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8:56 , Processed in 6.78225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