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相无

[说说布施网] 为何念阿弥陀佛需要乃至七天一心不乱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大陀罗尼门,“扫尘除垢”,形成一合相,周利盘陀伽入此合相中形成了周利盘陀伽的神通智慧。
大陀罗尼门,“舍利弗”,舍利弗入此合相中形成了舍利弗的神通智慧。
大陀罗尼门,“阿弥陀佛”,入此合相中形成极乐世界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合相】   ﹝出金刚经﹞
  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一合相】  (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一合相】  (术语)世界为微尘之集合者。故称世界为一合相。华严经大疏演义钞曰:“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于色,合五阴等,以成于人,名一合相。” FROM:【佛学大辞典】 【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 http://www.fodian.net/zxcd/default.asp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中国有句古话,“人天合一”,
“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上面佛经原文的思想应该是,人与法界合一,人与虚空合一。
修行的境界要达到,。”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如来藏】  (术语)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依佛性论如来藏品,藏有三义:(一)所摄之义,真如立于众生之位则含和合不和合之二门,为和合门者生一切之染法,为不和合门者,生一切之净法,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易言之则真如摄一切法。如来藏一切法也。楞伽经四曰:“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众生。”胜鬘宝窟下本曰:“一切众生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如所摄故名藏也。则众生为如来所摄也,是如来藏众生。”起信论义记上曰:“如来藏心,含和合不和合二门,以其在于众生位故,若在佛地则无和合义。”(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理趣般若经曰:“一切有情皆如来藏。”同述赞下曰:“此真性正实如来藏在缠中名如来藏,一切众生皆有真理故。”胜鬘宝窟下本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占察经下曰:“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起信论曰:“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述赞下曰:“藏谓库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来藏,现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能摄故出生也),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梵Tatha%gatagarbha。【又】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其有专心受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FROM:【佛学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如来藏】   藏即含藏也。谓真如法性之体,不离一切众生色心,具足圆满染净诸法,是名如来藏。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编)】
【如来藏】   ‘二如来藏’大乘止观法门云二如来藏: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藏以含摄为义,谓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满足,是名如来藏也。
  一、空如来藏 谓此心性,虽随染净之缘,建立生死涅槃等法,然心体平等,离性离相,非惟所起染净等法皆空,而能起之心,亦不可得,是名空如来藏。
  二、不空如来藏 谓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
  ‘三如来藏’圆觉经略疏云三如来藏: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因中说果,故名如来。藏者含藏之义,谓含藏一切善恶法也。的指其体,即第八识名如来藏也。
  一、隐覆藏 谓诸众生,本有真如法身之理。在第八识中,为无明烦恼之所隐覆,而不能见,故名隐覆藏。
  二、含摄藏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名含摄藏。
  三、出生藏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本,遇缘熏习则能出生世间出世间有情无情等法,故名出生藏。 FROM:【佛学次第统编(明.杨卓编)】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
  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在印度,如来藏思想是公元三世纪开始兴起的,而于公元四五世纪间,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思想。此一思想发展的过程,自如来藏经典出世之先后可窥知其轨迹。而最早出现的如来藏思想的经典,是《大方等如来藏经》。《如来藏经》列举九喻,详加解说其义。即:一、如未开花内有如来身结伽跌坐,具天眼者见之,即除去萎花,使其显现。二、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守护围绕之,有人以巧智方便拂彼蜂,得随意取蜜。三、如梗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之人谓为可弃,若除荡精白,贵显王侯亦用之。四、如真金堕不净处,经年累月毫无朽坏,有天眼者知之,自不净中出真金,随意受用。五、如贫家有珍宝藏,但家人不知,又无语者,遂不能开发此宝藏。六、如庵罗果之种子,在核内不坏,种于地,成大树王。七、如有人以弊物裹真金像,行诸他国,于途忽命终,金像遂弃置旷野,遭行人践踏。得天眼者见之,取出金像,众皆礼敬。八、如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而不自知,常作下劣生贱子之想。九、如铸师将初铸成之真金像倒置于地,外虽焦黑,但内像不变,开模出像,金色晃耀。

  而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是《究竟一乘宝性论》,这是出于以上经典之后的论典,把已出世的经典中、有关如来藏思想的要义,都引用在论典中,所以这是集如来藏思想之大成的一部论典。而影响中国佛教特深的,还有一部《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继承《楞伽经》的思想,以一心、二门、三大,成立三界唯心义。一心者、即众生心,二门者、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三大者、体大、相大、用大。依照《起信论》的理论,一切法皆从一如真心上生起显现。此即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是从法性真如海流出,此即称为真如缘起。起信论以众生本具之心,为大乘教法的主体。主张此心摄有为无为、世出世间一切色心诸法,体性无碍,染净同依。此约能持之有情,曰众生心;约所持的功德,名如来藏。

  中国大乘佛教,习惯上把佛教分为性、相两宗,以法相唯识宗称为法相宗或相宗,以中国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称为法性宗或性宗。虽然这种分类方法并不确切,但是千余年前沿用至今,约定成俗,也就无从辨正了。性相两宗的差异,一者是“唯心真妄异”,一者是“真如随缘凝然异”。唯心真妄异者,法相宗谓由阿赖耶之一心而缘起诸法;法性宗谓不生灭之真如、与生灭和合而缘起诸法。真如随缘凝然异者,法相宗谓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法性宗谓真如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因随缘之故,应染净之缘而作善恶之法。法相宗说的是八识组成的生灭无常的妄心,法性宗说的是真如——如来藏心。法相宗以真如为凝然不动之理体,法性宗以真如有不变与随缘二义。而真如随缘、有能生的大用,就是“如来藏缘起”。

  在印度,心不是常住真心(理心)或不变之性,而是人的精神主体,即所谓八识之心或攀缘之心(事心)。瑜伽行学派是如此说心,中观学派也是如此说心。如《大智度论》曰:“心有两种,一是生灭心,一是相续心”。《瑜伽师地论》曰:“心有二义,一是集起义,二是积聚义”。以上所说的心,都是生灭变异的“事心”,不是“真如凝然”的理心”。而中国佛教真常唯心的心,指的是如来藏心、妙真如心。在真如缘起论中,心与性是统一的,心的概念不再是一个主体的、有为法的思维之心,而是天人合一的宇宙之心,它是万有的终极本体,是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是一切万有本体之理性,也就是佛法中的如来藏、佛性。中国佛学中所称的佛性,是印度佛学术语与中国文化融摄后的产物。“众生皆具佛性”,不正是对中国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最佳注释吗?中国人对于如藏、佛性的信受不疑,正是中国文化的表现。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楼主| 发表于 2010-2-20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个简单例子,船在水中航行,把船比做烦恼,水即如来藏。
烦恼在哪个环境中变化的,烦恼变化所依存的环境既是如来藏。
生死是如何变化的,生死所依存的环境既是如来藏。
发表于 2010-2-2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10:06 , Processed in 2.06980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