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说说布施网] 初一到十五 日日有讲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一金龙侬垌节


  “侬垌节”是金龙镇边民长衣壮特有的节日。传统的“侬垌节”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等之意。另外,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青年男女利用这次机会进行情歌对唱物色对象寻配偶,在“侬垌节”上选中对象后,回家后差媒去说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节日,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含义。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美女村)的“侬垌节”都会隆重举行。那一天,天刚刚亮,板池屯附近村屯的男女老少就早早起床,忙着换新衣作打扮,经过一番的精心打扮后,就三五成群的从四面八方涌向板池屯,赶一趟新年“侬垌节”。

  因此,“侬垌节”当天,在板池屯村头巷尾热闹非凡。由金龙镇和屯里组织的舞龙、斗鸡、唱山歌、抛秀球、篮球比赛、拔河、踢毽子、打陀螺、跳民族舞蹈等活动都围满观众,并不断传出阵阵喝彩声。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要数山歌对唱了,这也是最受男女青年欢迎的节目,因为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一展歌喉,有的还以山歌传情觅到知音、情侣。现在的山歌对唱中,可以听到歌唱党的好政策、歌唱计划生育好、歌唱美好新生活、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的山歌。从这古朴、高亢、悠长的山歌声中,不难听出边民们对党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抛绣球比赛中,男队女队各一字排开,轮番地将绣球抛向设在一根高竹竿顶上的圆圈内。每有绣球穿圈而过,人们便报以欢呼声和掌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一如何看炮龙


  宾阳炮龙节因独具民族特色和富于刺激性,其寓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特征,因而深受游客喜爱,2007年百龙舞宾州炮龙节活动期间有25万人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预计2008年将有更多的游客到来。到底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去体会这一充满刺激的民俗文化活动呢?有关负责人为你支招。

  2008年百龙舞宾州宾阳炮龙节分五步曲:一、食龙到。正月初九游客参观县内各旅游景点和美食一条街活动;二、竞龙会。正月初十开展龙队表演竞赛和书画摄影展等。正月初十晚上8:00在县文化广场举行宾阳县2008年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活动,徐沛东作曲、潘琦作词、王宏伟演唱的《炮龙雄风》将在这夜首次唱响;三、看龙行。正月十一上午11:00举行宾阳民间文艺游行。包括龙狮队、游彩架、高跷队、彩凤队、马娘队、少年腰鼓队、老年秧歌队、军乐队等游行。四、随龙舞。群众、游客上街看龙,合影留念。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游客自费参与各街道灯酒会。晚上7:00举行百龙舞宾州炮龙节开光仪式,各街道舞炮龙;五、抱龙归。舞炮龙活动结束后由各街道及炮龙协会负责组织龙珠竞卖活动。

  游客到宾阳后,可尽情品尝宾阳名闻区内外的美食:焖狗脚、白切狗、酸粉等。正月十一下午,宾阳县城镇、农村有吃灯酒的习俗。游客可以与街道或村子里的负责人联系,自费参加街道或农村的灯酒节。但要记住,不要因为主人的热情而醉酒,错过了晚上精彩的舞炮龙将会遗憾一年。除了吃灯酒外,游客也可以到城北古老的三联街、南街走走,仿佛走进了明清时代;或者到芦圩老街逛逛,看看民国时代的整条街道上少年们在放炮戏闹,老人们在屋檐下看百年的时光。

  游客无需从外地带来鞭炮,当天宾阳有多处鞭炮定点批发、零售点。买了鞭炮到寻常百姓家,与他们一起在喧闹中静候炮龙驾来也是一种享受。此外,塞耳朵的棉花和防尘的口罩也是必需的装备,当天宾阳县城的大街小巷都有这些东西出售。正月十一黄昏时分,无论是舞龙人,还是鸣炮者,无论是父老乡亲还是贵客嘉宾,都从四面八方奔涌到各个开光点,兴奋地等待着晚上七时整的开光。

  开光点有芦圩老庙、三联街、商贸城等多个开光点,处处都神秘而精彩。十几个开光点的一百多条龙同时向天地行拜礼,瞬间万炮齐鸣,光焰冲天,巨龙狂舞,欢声雷动。整个县城倾刻变成了炮龙之城,辉煌之城。如果要参与舞龙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征得龙队负责人的同意。当炮龙游舞时,人们纷纷从龙肚下穿行祈求吉祥如意,情侣期盼永结良缘……龙舞人跃炮轰鸣,好一片欢腾海洋!开光过的炮龙全身都是吉祥物,龙须、龙肉(布)等等,要分得一丁点都相当困难,每条炮龙都有护龙队,游客们也应理解护龙队的艰辛,不要硬夺蛮抢吉祥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2008年炮龙节游客们不必奋勇抢珠了,正月十二将有专场的龙珠拍卖会。舞炮龙将近结束时,人们点燃残存的炮龙骨架煮粥,这就是传说中能消病健身的龙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一舞“炮龙”






  “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有些地区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炮龙比一般常见的舞龙大许多,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龙身长约40米不等,舞龙者自愿组成,随时可以更换,轮流举舞,舞龙的人被称作“勇士”。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炮龙因承载着众人的梦想,年复一年,代代起舞,终成独特的地方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正月十二 搭建灯棚



     民间俗称“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正月十一 祭奉紫姑






  正月十一日,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

  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

  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资料来源:《春节》《映像鬼神――图说中国传统神秘文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月十一“打新婚”


  福建永定县坎市镇是闽西有名的一个大集镇。卢姓万人之众,已在此繁衍生息五百余年。“打新婚”就是他们的独特民俗。
   据老一辈人说,卢姓人的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时,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霁,抬棺木的人回来,到处寻觅不到棺木。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便在此处修筑林婆太坟墓。林婆太年高百岁,儿孙满堂,子孙为取吉利,定于林婆太棺木不见的正月十一,在她的墓前给新婚夫妇打新婚,以祈人丁兴旺,美满幸福。
   每年正月十一或元宵节,上年结婚的卢姓青年男女,女的挂绿披红,男的红光满面,在一群男女青年的簇拥下,互相拉着手,来到他们祠堂门前的林婆太墓地前,由一个多福、多寿、有威望并经大家公推出来的族长给新郎新娘“打新婚”。
   “打新婚”开始时,鞭炮齐鸣,雷铳轰响,“十班队”演奏传统优美乐曲;跳采茶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灯的,玩狮子的,舞动起来;围观的群众十里八村涌来,人山人海。待用香烛、三牲敬过五代开基祖林婆太后,福寿族长手拿一个打面木槌,逐一在列好队的新郎新娘左肩上轻滚打下,再从下滚打上右肩,边滚打,边讲些祝愿他们夫妇新婚美满、白头到老等的吉利话。被木槌滚打过的新郎新娘则向族长敬上一个小红包。不过,族长拿着木槌滚打新郎新娘时,有的新郎新娘故意躲闪,使得族长追着滚打、气喘吁吁,逗得围观的群众哈哈大笑。更有围观青年不时取笑新郎新娘,令他们更加害羞,脸红过脖。
   五百余年来,这一民俗在此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方美谈。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年代】:宋


  【作者】:姜夔——《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内容】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为我国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赏灯。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记载,南宋时,“自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此词题作“正月十一日观灯”,乃写灯节前的预赏。但此词的主旨不在于描绘灯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叙写节日的愉悦心情,而在于抒写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和情人难觅的相思之情。以冷笔写热情,以乐景衬哀情,是本词的基本特色。
  起首二句先描述临安元宵节前预赏花灯的盛况。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士庶熙熙攘攘,纵情游赏。“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写当时王孙公子赏灯情景,非常符合历史真实。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即灯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笼纱即纱笼。词人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正如况周颐所说:“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蕙风词话》卷二)其所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故能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若从正面落墨,不知要费多少气力,然终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词人一生未入仕途,布衣终生,长年以清客身份依居于名流公卿之家,过着寄人篱下、辗转飘泊的生活。写此词时,词人已四十三岁,当时词人移家临安,依附于张鉴门下。因慨叹年老而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
  所谓“呵殿”,即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乘肩小女”,旧有二说。《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艺人。黄庭坚《山谷内集》卷六《陈留市隐》诗序云:陈留市上有刀镊工,惟一女年七岁,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诗有“乘肩娇小女”之句。白石此处当用后一事,借以抒写穷中觅欢。苦中作乐之意,而笔锋也关顾到灯节舞队中的“乘肩小女”。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有“乘肩争看小腰身”之句,与《武林旧事》所记的“乘肩小女”舞队,同叙南宋临安灯节风光。本句中以“随”字暗射“呵殿”,这与晋代阮咸,当七月七日循俗晒衣,同族富家皆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一机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愤。
  过片三句抒写个人悲慨。“花满市,月侵衣”,是上阕“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少年情事老来悲”,则是说见此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少年时灯夕同游之乐事,而今风光依旧,而情事已非,翻成老来之悲。其中应有所寄寓。词人三天之后又有同调作品云:“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题作“元夕有所梦”。此云“少年情事老来悲”,彼云“人间别久不成悲”,所悲者何?合肥旧侣不可得见也。如今词人已双鬓如霜,而情人远隔天涯,其间悲痛,固人诉难堪矣。以手法言之,“花满市,月侵衣”,乃是乐景乃是热情:“少年”句则是哀情乃是冷笔。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细细涵泳,这几句确实是动人的。
  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沙河塘,在钱塘县(今浙江杭州)南五里,苏轼《虞美人》词云:“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王庭珪《初至行在》诗云:“行尽沙河塘上路,夜深灯火识昇平。”南宋定都临安后,那里已成繁华地区。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查明具体地点;两个结句,也是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的。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这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实有一种相同的说不出的痛。两相对照,视柳永的“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又是何种不同的心情。不过,相比于李清照词的凄凉、冷寂,柳永词的欢欣鼓舞,白石词更能化实为虚,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 “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 “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 “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 “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 “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 “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 “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偏财神”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楼主| 发表于 2010-2-1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习俗]正月初五 财神生日


  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正月初五牛日:东南西北中,路路遇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从除夕至初五为春节,期间有许多规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称。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吹,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族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闤闠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据说,这样可免除谗言之祸。

  财神年画     民俗有曰     称作"破五",因为之前的禁忌过了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谓"初五隔开"。   ◆ 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整理好等着送出去,初六俗称"送穷出门"。

  [ ◆"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这天是五路财神生日,商家在路边摆起供品,焚香拜神,以求"大发利市",同时正式开张。
  由于地域不同,节日习俗也有差异。在北京一带,妇女不许于此日串门,串门则不详。在河南一些地区,人们于此日不劳作,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在晋西北,传统上这天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鸣炮、烧香、敬纸;晋北民间习惯则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到了晋东南,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
  陕西比较有特点两个地方是陇县和凤翔县。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说是“吃穷饭,除穷根”,也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有些地方还传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而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破五”这天早起,搞大扫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原来,大年三十,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她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就是不答腔。这脏神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说。     “迎财神”也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

  
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的,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有首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     除了叫卖鲤鱼的,还有“送财神”的,多是一些贫寒子弟,或街头小贩,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豆包,换回一张,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据记述,旧时张家港还有贴财神的习俗。当地人用黄纸刻上财神图案,去人家门上张贴,贴时口中念念有词,“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摘自《新闻晨报》)


增福财神年画
    "迎财神"习俗的起源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 ,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
    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财神只有一个,加上四员下属也只凑成了一个巴掌之数,想发财的人却有那么多,供不应求是明摆的,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送财神"。每逢初五之日,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财神习俗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近年来结伙跳跃的"送财神"景象已经不见,起而代之的是单独行动--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
“福”“禄”“寿”三星 年画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花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了得点,还来求财?天下那么多穷叫花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5:49 , Processed in 5.63193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