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说说布施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语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阿难,这些远近的景物,它们的体性虽然千差万别,但同样被你精纯的能见之性,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物象自然是千差万别的,但你能见之性却没有什么不同,这个至精至妙、明明了了的功能本体,实在就是你的能见之性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假若这个能见的性能是物质的,那你也应该可以看见我的能见自性了。倘若我看见外物的同时,我能见的自性同物质一样被你看到了,就说是看到我的见性了,但是当我不起看的作用之时,为什么你见不到我不看的自性在哪里呢?如果仍然可以见到我这个不看的自性,那你所看见的,自然就不是我真实的不看的自性,假若你见不到我不看的自性在哪里,那么能见的功能自性自然就不是物质的,为什么还说不是你的自性呢?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再说,你现在看见物质现象的时候,你既然已经看见物象,反过来说,物象也应该看见你了,心性与物质就无法区分了,那么你和我、以及世间的一切万物,就不能称其为有情世界和物质世界了。阿难!如果你看见万物现象的时候,是你自己在看,当然不是我释迦牟尼在看,你的能见自性,自然是周遍一切所在,那不是你自己又会是谁呢? 为什么自己怀疑你的真性,不是你真正的自性,反而找我求取真实的自性呢?     

  四、外境有大小、内外、远近之分,而见性却不会随着外境而伸缩变化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阿难对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能见的性能,就是我的真心自性而不是其他,现在我与如来看四天王的胜藏宝殿,从太阳和月亮的宫殿远望,视觉周遍圆满,能看遍整个娑婆世界,退回到祗桓精舍,就只能看到僧众聚居的讲堂,清心坐在讲堂之内,又只能看到屋檐和檐下的走廊,世尊!这个能见的性能就是这样,他的体性本来是周遍整个世界的,但是如今在一室之内,就只能充满这一个室内的空间,是这个能见的功能缩小了呢?还是房屋的墙壁夹断了这个能见的性能呢?我实在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求你老人家大发慈悲,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这个道理。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佛对阿难说:一切世间大小、内外,种种不同性质的事物,都属于眼前的境界现象,你不应当说,能见的自性能够伸缩!譬如一个方形的器具之中,可以见到方形的空间,我现在再问你,这个方形的器具之中所见到的方形空间,是定型的方呢?还是不定型的方呢?假若认为是定型的方,在这个方形的空间当中,另外再放一个圆形的器具进去,这当中的空间不应该又变成圆形的了吗!倘若认为是不定型的,那在方形器具当中,就应该没有方形的空间,你说不知道这个道理在哪里,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明白的,为什么还要问在哪里呢?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阿难!假若你要令人明白空的形相没有方圆,只要除去方圆的器具即可,虚空的自体,本来就无所谓一定的方,或一定的圆,所以你更不应该说:还要再去掉虚空,方圆的形相何在? 假若如你刚才所问的那样,我们退到室内以后,能见的性能是缩小了,那么当你仰面看到太阳的时候,难道是你把能见的性能拉长到太阳的边缘了吗?假若认为所筑的墙壁把能见的性能夹断了,那么再把墙壁打开一个洞,为什么见不到重新联接的痕迹呢!所以你说的这个道理不能成立。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久远以来,迷昧的认为自己就是物质的,失掉了自己本有的真心,因此被外物所左右,所以在万物当中,就会有见大见小的不同观念,如果不被万物现象所迷惑,能够转变万物,那就和佛相同了,圆满妙明的身心,都成了寂然不动的道场,那怕是在一根毛发的末端,也能够包含摄受所有十方的国土。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真心所幻现,没有谁是真心、谁不是真心的问题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阿难对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能见的精纯明了的性能,必定是我妙明的自性,那么这个妙明的自性,现在正在我面前起作用,他一定就是我的真心,可我现有的身心又是什么呢?我现在的身心,能够分别事物,是实实在在的,而眼前能见的自性却没有分别的作用,那怕是我的身心也不能分辨的出来。假若这个能见的自性确实是我的真心,使我现在能够见到,那么能见的自性才是真实的我,我的身体反而不是我,这和如来刚才责难我,外物也能见我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呢?求如来大发慈悲,让我们这些没有开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祗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佛对阿难说:刚才你说,能见的功能自性,就在你的面前,这是不对的。假若就在你的面前,而你又确实可以看的见他,那么这个能见的性能,就有了一定的方位所在,并不是不能指示出来的。我现在同你坐在祗陀林中,观察外面的树木、河流,以及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你在我的师子座前,举手一一指出这种种现象,阴暗的是树林,光明的是太阳,阻碍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乃至一草一木,纤细的毫末,他们大小虽然各有不同,但只要是有形象的,没有不能指点出来的,如果你能见的自性,现在就在你的前面,你应该用手可以确实地指示出来,什么是那个能见的自性?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你要知道,假若虚空就是你能见的自性,虚空既已变成了你的自性,什么又是虚空呢?如果物象就是你能见的自性,物象即已变成了你能见的自性,什么又是物象呢?你可以仔细地剖析万事万物,从中将那精纯无染、妙明能见的自性本元,和普通物象一样,明白无误地指示给我看吗?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阿难说:我现在坐在讲堂里面,远可以看到恒河,上可以看到日月,凡是用手可以指出、用眼可以看见的,都是万物的现象,没有哪一个是我能见的自性。世尊!正如佛所说的那样,暂且不说我们这些还没有成就罗汉果位、初学佛法的人,即使是菩萨,也不能在万物现象的前面,剖析出这个精纯能见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物象,而单独有自己的体性存在!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佛说:是的是的!

  佛又再告诉阿难:按照你的说法,这个能见的性能,不可能离开一切物象,另有一个自性存在,但你所指出的各种物象当中,又有哪一个不是你能见的自性呢?现在我再告诉你!你与我同坐在祇陀林里面,看到外面的林苑,上及日月,种种现象虽然不同,必定有一个不是你能见的自性被你所指出,但是你又怎样能证明在一切的物象当中,哪一个不是你能见的自性呢?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阿难说:我看遍了祇陀林,实在不知道这些物象当中,哪些事物不是我能见的自性,为什么呢?假若树不是我能见的自性,那怎么能够看得见树呢?如果树就是我能见的自性,那什么又叫做是树呢?依此类推,假若虚空不是我能见的自性,又怎么能够看得见虚空呢?如果虚空就是我能见的自性,那什么又叫做是虚空呢?因此我又思惟,在这些万有现象当中,仔细观察就会明白,它们无一不是我能见的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fa wang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佛又说:是的是的。

  这时,在会大众之中,那些还没有证得无学果位的人们,听到佛这样说,都茫然不知此话的道理究竟在哪里,一时间惊惶失措,不知道应该怎样才是对的。

  如来知道他们神魂惊惶,恐惧不安,于是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大众说:善心的人们啊!我说的是真话实话,是依照事实说的,不是诳言妄语,也并不像外道所说的,四种不死的无定性理论(亦恒亦变,亦生亦灭,亦净亦垢,亦增亦减),你们应当仔细考虑,不要辜负了你们的哀求仰慕之心。

  是时文殊师利fa wang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这时文殊菩萨怜悯在座四众弟子,因此在大众中,从座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双手合掌恭敬地对佛说:世尊!在坐的众人,因为不明白如来关于能见的自性,与世界万象,是否是同一体性的两种说法。世尊!假若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或是虚空,都是能见的自性,那么这个能见的性能,应该可以指得出来。如果这些现象,不是能见的自性,就应该根本看不见这些现象,他们现在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关键在哪里,因此惊惶失措,并不是他们过去所种的善根太少的缘故,唯愿如来以大慈悲心,加以说明,指出这个世界万象,和这个能见的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在这中间,没有是?也没有不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佛告诉文殊及在座大众:十方世界所有的如来以及大菩萨们,在他们自性寂静、微密观照的三摩地当中,看这个能见的性能与世界万象,以及心理思想的主观想相,都如同虚空中的幻华,本来并无实质的存在。这个能见的性能以及所见的现象,它们元本就是清净无染、正觉妙明的心性本体,在他们当中,为什么还要说哪个是能见的性能、哪个不是能见的性能呢!文殊!我现在问你,比如文殊你这个人,是不是另外还有一个文殊,是文殊呢,还是没有另外的那个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是的!世尊!我是真的文殊,并不存在另外一个文殊,为什么呢?如果存在另外一个文殊,那就成了两个文殊了,然而现在,没有另外一个文殊,文殊就是我这一个人,所以在这当中,自然也就不存在另外一个是文殊与不是文殊的两种说法。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佛说:这个妙明的能见之性,与虚空以及物质现象,也同你所说的这个道理一样,它们本是灵妙光明、无上清净圆满的正觉真心因为妄想的作用,而幻现出的物质与虚空、以及人们见闻觉知的各种作用,这就象有了捏目所成的第二个月亮,便生出谁是真的月亮,谁又是假月亮的问题,文殊!事实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月亮,这里自然就没有真月假月的问题了,所以你现在再看,这个能见的性能,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种种作用,所有这些都叫做妄想,在它们之中,实在不能够指出哪个是自性本体,哪个不是自性本体,因为它们都是由这个真实精纯、正觉妙明的真心自性所幻现,所以你即使伸出了手指,但又会使你指无可指,如同没有指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能见的自性,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因缘所生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fa wang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清澈的样子)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阿难对佛说:诚如fa wang所说,这个真心正觉自性,遍满十方虚空世界,清澈湛然,常住本位,没有生灭变化。那么,外道学者所讲的理论,认为宇宙的本体,是本无所有的冥谛,或者其他外道所说的,有一个真我遍满一切处,他们的理论和佛现在说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并且佛曾经在楞伽山与大慧大士们说,外道学者们说宇宙万有都是无因而生的自然存在之物,我说是因缘和合而生,不是外道学者们所说的境界。现在我看这个真心正觉的自性,自然存在,没有生也没有灭,在本体上并无一切虚幻颠倒,好像不是因缘所生,这和他们所讲的自然,又有什么不同呢?你怎样开示,才使我们不致堕入于外道的邪见之中,使我们得见真实的、正觉妙明的心性呢?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佛对阿难说:我现在这样的多方譬喻,已经说得很明白,告诉你真实情况,你还是没有领悟,误认为自性本体是无因而生的自然存在之物,阿难!如果一定是自然存在之物,就必须能够辩别出有一个自然的体性,你现在观察这个灵妙光明的见性之中,究竟以什么作为自然的本体呢?这个正觉妙明的见性,是以光明为自然的本体呢?还是以黑暗为自然的本体呢?是以虚空为自然的本体呢?还是以障碍为自然的本体呢?阿难!假若认为光明就是自性的本体,那你就不应该看见黑暗,如果认为虚空就是自性的本体,那你就不应该见到障碍,这样直到以黑暗等形象为自性的本体,那么光明来了,你能见的自性就应该断灭消失了,为什么又能见到光明呢?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诣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说:照这样看来,这个妙明能见的自性本体,的确不是无因而生的自然存在之物。我现在认为是因缘和合而生,但是内心仍然还不太明白,请问如来,它是如何合于因缘的道理呢?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佛说:你说自性本体是因缘所生,我再问你,现在因为你能观见一切,所以说你能见的自性就在眼前,那么这个能见的自性,是因为光明而有呢?还是因为黑暗而有?是因为虚空而有呢?还是因为障碍而有? 阿难!如果因为光明而有,应该不能看到黑暗,如果因为黑暗而有,应该不能看到光明。这样直到因虚空、因障碍而有,也与因光明、因黑暗的道理相同。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再说,阿难!这个能见的自性,是缘于光明而有呢?还是缘于黑暗而有?是缘于虚空而有呢?还是缘于障碍而有? 阿难!如果缘于虚空而有,应该不能看到障碍,如果缘于障碍而有,应该不能看到虚空。这样直到缘于光明、缘于黑暗而有,也和缘于虚空、缘于障碍的道理相同,所以应当知道这个精纯正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是从因而有,也不是从缘而生,既不是自然,也非不自然,没有非与不非,也没有是与不是,离开一切形相的执着,就是一切诸法的本性,你何以在这中间乱用心思,用世间普通的知识与戏论的名相,强作辨别,就好象是用手撮摩虚空,终是徒劳无益,虚空怎么能被你的手捉摸得到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对佛说:世尊!这个灵妙的正觉自性,一定不是因缘所生,为什么世尊常与比丘宣说能见的性能,必须要具备四种因缘,也就是所谓的因虚空、因光明、因心、因眼,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佛说:阿难!我说一切是因缘所生之说,并不是究竟根本的道理。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上的人都说我能看见,那么怎样才叫看见? 怎样才叫看不见呢?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道:世间上的人,因为有太阳、月亮、灯光等,才看见种种现象,就叫做看见,假若没有这三种光明,就不能看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如果说没有光明的时候,就叫做看不见,那么光明去了,就应该也看不见黑暗,事实上,是可以看得见黑暗的,因为这只能说是没有光明,怎么能称之为看不见呢? 阿难!假若在黑暗中的时候,看不见光明,称之为看不见,哪么在光明中的时候,看不见黑暗,也可以叫做看不见了!这样人们面对光明或黑暗两种情况的时候,都可以称为看不见,其实只是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互相变更交替,并不是你能见的自性在其中暂时消失。由此可知自性能见的功能,面对光明与黑暗时,都是可以看见的,你怎么可以说是看不见呢?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所以阿难啊!你现在应该知道,看见光明的时候,能见的自性,并不就是光明,看见黑暗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黑暗,看见虚空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虚空,看见障碍的时候,能见的自性,也并不就是障碍,明白了这四个道理以后,你就更应该知道,如果你见到了能见的自性,那么你所见的这个自性,就不是你真正的自性,若要见到能见的自性,必须绝对离开所见与能见,因为能见的自性本体,不是所见的作用与能见的功能所能见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又怎么可以用因缘、自然,或者它们的和合相,来说明自性本体的道理呢?你们这些声闻乘的弟子,智慧狭劣,不能彻底明白自性的清净实相,我希望你们好好地想想,在修证妙明清净的正觉自性大道上,不要再懒惰懈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七、众生轮回世间,都是两种妄见所致:别业妄见与同分妄见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阿难对佛说:世尊!你为我们宣讲自性本体,既不是因缘所生,又不是自然本有,更不是它们和合与不和合的形相,我们心里还没有彻底明白,现在再听到“见见非见”的理论,更加增加了我们的迷惑,惟愿佛以大慈心,赐给我们智慧的眼睛,为我们开示妙明清净的本觉真心。说完这些话后,一面悲伤流泪,一面向佛顶礼,来承受佛陀的教诲。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此时世尊,怜悯阿难及在座的众人,将要开演大陀罗尼(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所有三摩地的微妙修行之路,于是对阿难说:你虽然记忆力强,但这只能增加你的见闻,而你对于妙奢摩他微密观照的实证工夫,心里还没有了解,你仔细静听,我现在就为你详细地分析讲解,同时也使将来那些,还没有证到无漏智慧的修行人,获得菩提的圣果。阿难!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在世间轮回流转,都是因为两种颠倒的分别心而形成的幻有妄见,它们随时随地地产生,随时随地地造业轮转。那么什么是两种颠倒的幻有妄见呢?第一种是众生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第二种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第一种,什么是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呢? 阿难!如同世间有一个人,眼中长了红色的翳膜(红眼病),夜里看见灯光,就会觉得另外有一个的圆形的光影,五色重叠,你说现在这个灯光上所现的圆影,是灯光自身的颜色呢?还是你能见之性的颜色呢? 阿难!假若认为是灯光的颜色,为什么没有眼病的人,不能同时看见,而这个圆影却只有患眼病的人,才能看见呢? 如果它是能见的自性的颜色,那么这个能见的自性,己经变成颜色了,患眼病的人所看见的圆影,又叫做什么呢? 再说,阿难! 假若这个圆影,离开了灯光,仍旧单独存在,那么看屏帐桌椅等别的东西,也应该有圆影出现了!如果圆影离开了能见的作用,依然单独存在,应该不是眼睛所能见到的,为什么只有患眼病的人,才能够看见呢?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所以你应当知道,光色的显现确实是由于灯的存在,同时因为眼睛有病的缘故,所以才见到圆影。事实上,圆影与妄见,都是因为眼睛有病的缘故,那个能够知道眼睛有病的自性,却没有病。所以你不应该说,圆影是灯光的作用,还是能见自性的作用,在这之中,也不能说不是灯光,不是能见自性的作用,这就象是第二个月亮,它既不是原有月亮的本身,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为什么呢? 这第二个月亮,是用手捏住眼睛时才看见的,凡是有知慧的人,当然不说这种捏住眼睛,造成视线分裂,所见到的第二个月亮,是有形质的呢,还是没有形质的呢?是你眼睛能见的性能造成的呢?还是不是你能见的性能造成的呢?圆影的道理也是这样,就是眼睛生病所成的,你还要把谁当做是灯的作用,或是见的作用呢?更何况再去分别它不是灯的作用,或者不是见的作用呢?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jué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什么是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呢?阿难!这个世界除了大海以外,中间的陆地上,大约有三千个洲,正中央的大洲,从东到西,包含有二千三百个大国,其余小洲在各海洋中,他们有的有二三百个国家,有的只有一两个国家,或者三十到五十个国家不等。阿难!如果在某一个小洲上,只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的人共同感受到恶缘,这个国家的人便会看见种种不祥的景象,或者看见两个太阳,或是看到两个月亮,或是看到彗星,以及看到日食月晕,或者流星飞逝,或者彩虹当空等种种不平常的天体现象,但是只有这一个国家的人方能看见,另一个国家的人,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现象,而且也毫无所闻。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阿难!现在我把上面所举出的这两种道理,归纳演绎,作一下比较说明:阿难!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妄见,就像那个眼睛有病的人,看见灯光中所现的圆形光影,虽然同眼前的实际境界相似,但终究是那个人眼睛有病所形成的,因为眼睛有病,才使人的视觉模糊而妄见,并不是灯光所造成,然而能够知道眼睛有病的真性,最终也不会有见性上的过错。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同样你现在用眼睛看见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的众生,也都是无始以来能见的自性病态所成,能见的作用与所见的一切,好象是眼前实有的境界,但实际上都是妙觉灵明的自性病态所妄见,这时能见和所见都成了病态的妄见,而能觉知此妄见的本觉明心,却没有变态的病象,因为可以感觉所见是变态病象的那个能觉的妙觉明性,并不在变态病象之中,这实在就是能见之性能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你又怎么能再把病中所现的感觉、听闻、知觉以及观见等,叫做本觉妙明的真心呢?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所以你现在看见的我与你自己,以及世间十种不同种类的众生,都是自性功能病态所妄见,不为病中妄见所惑的那个能见诸相虚妄之真见,是纯真无妄,精而不杂,性本清净,是没有病态的,当然不能名为六根觉闻知见之妄见。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阿难!众生共同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个别业力所形成的幻有妄见,一个病眼人的个别病态,看作为一国人的共有病态。个人所见的圆光影像,是眼病所形成,一国人共同所见的灾异恶象,是共同业力的恶缘生起所至,也都是无始以来能见性能的变态病象所生。再如阎浮提世界的三千洲兼四大海、娑婆世界、还包括十方所有的有漏国土、以及这些土地上所有含灵的众生,都是无漏的妙明真心所幻现,见闻觉知的虚妄病象为缘,妄缘和合而妄生妄死,如果能够超越远离一切互相和合、以及不和合的妄缘,再灭除一切生死的虚妄本因,就能归还到圆满的清净正觉、不生不灭的自性本体,自然得证清净本然的真心、本然常住的正觉。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八、能见的自性,不是合和而有,也不是不合和所生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阿难!你先前虽然解悟到本觉灵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属于因缘所生,又不是自然的体性,但是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正觉本元,既不是各种现象和合所生,也不是各种现象不和合而有。阿难!我现在再以眼前的境界来问你,你现在还疑惑地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合、因缘而生,认为修证菩提正觉之心,也是从和合而起,那么你现在妙明精纯的见性是与明和呢?还是与暗和?是与通和呢?还是与塞和?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如果与光明相和,当你看见光明在你眼前的时候,其间何处掺杂你能见的自性呢?倘若光明中你能见的自性有形相可辨,那么掺杂以后又变成什么形相呢?如果光明中没有你能见的自性,那你又怎么可以看见光明呢?如果认为光明就是能见的自性,你又怎么能见到这个能见的自性呢?既然能见的自性本自圆满,又有什么地方与光明相和呢?如果说光明本自圆满,就不需要与能见的自性相和,因此能见的自性与光明必定有所不同,如果认为掺杂起来才发生看见光明的作用,在理论上,就失去自性与光明的意义,因为掺杂起来,便失去了光明与自性的体性,所以能见的自性与光明相和的说法,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其他的,比如与黑暗合,以及与通塞合,也都是同样的道理。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再说,阿难!你现在还在认为,妙明清净能见的性能,是与光明相合,与黑暗相合,与通达相合,与阻塞相合,但假若是与光明相和合,那么到了黑暗的时候,明相已经灭掉了,这个见就不可能与暗相和合,那你又怎么会见着黑暗呢?如果说看见黑暗的时候,是不与暗相和合的,那么与光明和合时,也应该见不到光明,既然见不到光明,又何尝在与光明相和合的时候,知道是光明而不是黑暗呢?其他的,比如与黑暗相和合、与通达相和合、与阻塞相和合等,也是这个道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对佛说: 世尊!既然这样,我现在想,这个妙明的正觉本元,与一切外界现象,以及心思念虑的作用,都不是和合的了?佛说:你现在又说能知能见的自性,与一切现象不相和合,那我就再问你,这个妙明清净能见的性能,你认为不是和合的,那到底是不与光明和合呢?还是不与黑暗和合呢?是不与通达和合呢?还是不与阻塞和合呢?假若不与光明相和合,那么看见光明的时候,这个能见的性能与光明,必然各有它的边际,你仔细观察,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能见的功能自性?当能见的自性与光明接触的时候,哪里是它们的边际界限呢?阿难!如果光明的边际里,绝对没有能见的性能,那么二者彼此不相接触,自然就不知道光明的现象在哪里,又怎么能知道他们的界限在哪里呢?其他的,比如不与黑暗、以及通塞相和合,也都同这个道理一样。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再说这个妙明清净能见的性能,你认为不是和合的,那到底是不与光明和合呢?还是不与黑暗和合呢?是不与通达和合呢?还是不与阻塞和合呢?假如能见的性能与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么,能见的性能与光明就互不相干,犹如耳朵与光明根本就互不相关一样,如果能见的性能尚且不知道光明的现象在哪里,又怎么可以辨别它与光明相合或不相合道理呢?其他的,比如不与黑暗、以及通塞等相和合,也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五阴元本就是自性真心如来藏性的真如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阿难!你还没有明白一切现象,都是自住本体浮生幻化的光影形相,它们随时随地出现,也随时随地灭尽,这种幻现妄有的形相,它们的本性实质就是正觉妙明的自性本体。同样的,人们心理生理的各种作用,如五阴(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等心理与生理的本能,阴就是说它能遮蔽我们真如佛性的光辉。另阴同蕴,蕴涵、含藏,含藏在如来藏性之中)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六根对六尘的吸纳揽取作用)十二处(六根与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与六识,界:界限、范围)等,都是因缘和合,虚妄的感受就生起,因缘分离,虚妄的感受就随之消灭,但你却不知道这种生灭去来的作用,元本就是自性本体所含藏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藏,常住不变、妙明不动、周遍圆满的微妙真如体性(如真心,但非真心,幻现的缘故;就象是第二月,非是月影,亦非真月,捏目所成故)。你在自性本体的真常当中,求其去来、迷悟、生死等这些幻有的现象,最终是了无所得。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阴能遮蔽我们真如佛性的光辉,如云蔽日。另阴同蕴,蕴涵、含藏,含藏在如来藏性之中)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体性呢?阿难!譬如有人,用没有生病的清净眼,去看晴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万里,渺无一物。假如这个人,无故向空中凝视,眼睛始终不动,时间久了便发生疲劳的变态,就会看见虚空中枉乱的幻华,或者其他奇奇怪怪的幻象,你要知道色阴(阴,指阴覆、阴云。色阴就是指色尘的物质世界形成阴云,弥覆了自性真心)现象的生起,与眼前幻现的空华一样,是同一个道理(同样是自性本体,能觉而无所觉时幻现的形象)。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睛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这种虚空中的幻华,既不是来自虚空,也不是从眼睛内生出。正是这样,阿难!假若幻华是来自虚空,那么既能从空中出来,当然应该还入于虚空。虚空若有了出入,就成了有内外的实体,就不能成为虚空了,虚空既不成其为虚空,自然不容许有幻华的起灭,犹如你的身体,不能再容纳另一个阿难一样。如果幻华是从眼睛内生出的,既然能够从眼睛出来,当然也就能够再回到眼睛里去,幻华是从眼睛出来的,眼的性能是能看见色相,那么眼睛生出来的东西,也应该能看见物象才对,假若幻华同眼睛一样可以看见外物,那么幻华出去,在虚空中就可以见到幻华,当幻华从空中返回来的时候,是与眼睛是相对的,应该能看见眼睛才对。如果幻华不能看见外物,那它出去时就会遮蔽虚空,回来时应当也遮蔽眼睛!再说: 幻华是从眼睛出去的,当在空中见到幻华的时候,那眼睛里没有了幻华遮蔽,应该是清净的,为什么必须在看到晴朗的虚空时,才能说眼睛是清净的呢?所以应当知道,色阴是自性本体所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譬如有人,四肢百骸都很舒适健康,没有任何毛病,忽然不记得身体的存在,心里也没有任何违顺的感觉,这个人无故用两只手掌,在空中互相摩擦,手中便会发生涩滑或冷热的感觉,生理交感的受阴(对着前境领受事物以为心之作用)作用,也就是这个道理。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这种虚幻的感触现象,既不来自虚空,也不出自手掌。正是这样,阿难!假若这种虚幻的感触现象是从虚空而来,既然能触动你的手掌,为什么不触动你身体上其他的部分呢?因为虚空是无情,不能选择相触的位置,假设冷、热、滑、涩的感觉是从手掌出来的,那么应该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又假设触觉是从手掌出来的,当两手合起来摩擦的时候,手掌才有冷、热、滑、涩的知觉,那么两手离开之后,冷、热、滑、涩的觉触应该进到手掌里面去了,这样手臂、手腕,乃至最里面的骨髓,应该知道它钻回时的踪迹所在!如果触觉有往来行踪,那么一定要有一个知觉心,能够感觉到它的进出才对。既然冷、热、滑、涩的觉触能够在身内往来,那么何必要等两手合在一起摩擦时才有知觉呢?又何必要将这个知觉名为触觉呢?所以应当知道生理感觉的受阴,是自性本体所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cù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酸梅的味道,嘴里就会流出口水,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感觉酸软,想阴的思想变化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例如说到酸梅,嘴里就流口水,这种酸口水,既不是从梅子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嘴进去的。正是这样,阿难!假若是从酸梅生出,梅子应该自会说酸,何必要人来说,如果是从嘴进去的,嘴巴应该自已知道,何必要等耳朵听到才流出口水来呢? 如果只有耳朵听到,口水就会流出,那么这种口水,为什么不从耳朵内流出来呢?又如想到脚踏悬崖,足心就会酸软,也和嘴流酸口水的道理一样,所以应当知道心理思想的想阴,也是自性本体所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譬如急流的水,波浪一个连着一个,永不停息,后浪推前浪,连续不断,但并不相互超越,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这个流动的性能,不从虚空而生,也不是因水而有,更不是水的本性,但是又离不开空间和水。正是如此,阿难!假若流动的性能从虚空而生,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都成为无尽的瀑流,世界自然都会被沉沦淹没。如果这个流动的性能是因为水而有的,那么它就应该不是水潮湿的特性,应该离开水而单独存在另外一种性能和形象,而且现在就能清清楚楚的现在眼前。如果这个流性就是水的本性,那么,水静止不动时候,就应该不是水的自体了。假若流动的性能,可以离开虚空与水,但虚空没有内外,离空别有是不可能的,而离水(一切流动之性均属水大)之外,也没有流动的性能存在。所以当知身心本能活动的行阴,是自性本体所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阿难!譬如有人,拿一个频伽鸟(妙音鸟)形的瓶子,塞住两头的孔穴,里面装满了虚空,带去千里以外,送给其他国家的人,精神生命的识阴活动作用,也同是这个道理。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那一处空间而来,也不是从这一处空间而入。就像这样,阿难!假若是从那一处的空间装进了虚空,那么,这个原有的瓶子,既然带着这一处的虚空离去,在原有的地点,应该少了一瓶虚空。如果瓶子里的虚空,在到达目的地时,倾入空间,那么,打开瓶孔,倾倒的一刹那,应该可以看见瓶里的虚空倒出。所以你应当知道精神意识的识阴,是自性本体所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

  一、六入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其次,阿难!为什么说六入(六根对六尘的吸纳揽取作用),本是自性真心的如来藏微妙真如体性呢?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正如前面我所说的那样,眼睛瞪视虚空,这个因疲劳而妄见的空中幻华,包括眼睛与疲劳的状态,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在其中发生能见的作用,就吸收这种种现象的映象,称之为能见的性能。这种能见的性能,离开明暗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正是如此,阿难!当知这个能见的性能,不是从明暗而来,也不是由眼睛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假若是从光明而来,黑暗的时候,就会跟着光明而灭掉,应该见不到黑暗。如果是从黑暗而来,光明的时候,就会跟着黑暗灭掉,应该见不到光明,假若是从眼根(眼根不单指眼睛,更指眼睛的功用)而生出,就必定与明暗无关,在没有光明与黑暗两种现象时,你这个能见的性能,就没有了自己的体性了!如果是虚空所生,它向前可以看到各种现象,反转回来,也应该可以看见眼睛,再说既然虚空自己可以看见,那与你能见的性能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你应当知道,眼睛吸收外界现象的眼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两个耳朵,时间长了就会疲劳,听到头脑里有嗡嗡声音,这种嗡嗡的声音,包括耳朵与疲劳作用,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动静两种境界,发生闻听的作用,感受这种有声无声的动静现象,我们称之为听的性能。这个闻听的性能,离开动静两种境界,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正是如此,阿难!因此当知闻听的性能,既不从动静的声音而来,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假若是从无声的静境而来,那么在动的时候,闻听的性能应该随着静境而灭掉,应该听不到响动!如果是从有声的响动而来,当无声时,闻听的性能应该跟着响动而灭掉,应该感觉不到静境!假若是从耳根而出,就必定与动静两种境界无关,在没有动静两种境界时,这个闻听的作用,也就没有自已的体性了。如果是虚空所生,虚空既然自有闻听的性能,就不是虚空了,再说虚空自已能够听闻,与你耳朵的听闻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当知耳朵闻听感受外界有声无声等动静的耳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空自有闻,何关汝入?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快速地抽动鼻子吸气,鼻子抽动久了就会疲劳,就有一种冷的感触,因为有这种感触,就可以分别出通塞与虚实,以及香臭等气味,所有这些,包括鼻子与疲劳作用,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通塞两种现象,发生嗅觉的作用,感受这种通塞现象的,我们称之为嗅觉的性能。这个嗅闻的性能,离开通塞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因此应当知道这个嗅闻的性能,既不是从通塞而来,也不是由鼻子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呢?假若是因通畅而来,那么当堵塞不通的时候,这个嗅闻的性能,应该也跟着通畅而灭掉了,你又怎么还能知道堵塞呢?如果是从堵塞而来,当通畅时,应该又跟着堵塞而灭掉了,那你又是怎么了解香臭等感触的呢?假若是从鼻根而出,就必定与通塞等现象无关,在没有通塞等现象时,那么这个嗅闻的性能,也就没有自已的体性了。如果是由虚空所生,这个嗅觉应当可以嗅到你的鼻子,并且虚空自己能闻,与鼻子嗅闻的性能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你应当知道鼻子能够感受通塞与虚实,以及香臭等气味的鼻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用舌头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以后,舌头就疲劳了,这个人如果有病,就感觉到有苦味,没有病的人,就会觉得稍微有些甜的味道。因为有甜与苦,就显出舌头能品尝的特性,当舌头不动的时候,就感觉淡而无味。所有这些味道,包括你能尝的舌头,以及苦甜的感觉,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甜苦和淡等二种味性,在其中产生知道味道的感觉,吸收甜苦和淡等味性,我们就叫做知味的性能。这个知味的性能,离开甜苦和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正是这样,阿难!应当知道这个能够尝到苦淡的知觉,既不是从甜苦而来,也不是因淡而有,又不是由舌头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呢?假若是从甜苦而来,淡味之时,这个知味的感觉应该灭掉了,怎么能知道淡呢?如果是由淡而出,甜味之时就应该消亡了,又怎么知道甜苦两种味道呢?如果是从舌根而出,就必定与甜淡及苦等味无关,在没有甜淡与苦等味道时,这个知道昧道的感觉,就彻底没有了自己的体性。假如知道味道的性能,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那是虚空自己知道味道,不是你的口舌知道,再说虚空自已能够品尝味道,和你的舌头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应当知道,舌头能知甜苦与淡等味道的舌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热的,用冷的手,去接触热的手,如果冷手太冷,热手就会跟着变冷。如果热手太热,冷手就会变热,这样你感到冷热的这个触觉,是因为有了离合的缘故才显出来的,冷热交流的形成,需要身体的相互接触,这种接触,包括身体与冷热的觉知,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接触与分开两种现象,发生冷热感觉的反应,吸收接触与分开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觉的性能。这个知觉的体性,离开接触与分开的两种现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正是如此,阿难!你应当知这个知觉的性能,既不从接触与分开而来,也不因你舒服与不舒服才有,既不是由身体而生,也不从虚空所出。为什么呢?假若从接触而来,当分开的时候就应当灭掉了,为什么又能够知道分开了呢? 舒适与不舒适二种情况,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是从身体而生,就必定与接触、分开、舒适与不舒适的四种现象无关,在没有这四种现象时,你身体上的这个知觉,就彻底没有了自己的体性。如果你认为一定是从虚空所出,那么虚空自有知觉,与身体的知觉作用又有什么相干呢?所以你应当知道,身体能够感觉离合冷热的身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疲劳困倦就要睡眠,睡足了便会醒来,看见过的事情有时会突然想起,这就是记忆,记不住的就是忘记,因为事物已经经历了生起、存在、变异,直至灭亡,而他却颠倒地将这些影像,变成习气,吸收存留在心中,而且很有条理次序,这就是能觉知的意根(意识之根,指觉知的性能,而不是大脑),这种觉知的性能,包括意识与寤寐、生住异灭等知觉现象,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生起灭了的两种景象,汇集能知的妄性于其中,吸收外界事物,在觉知心中留下映象(内尘),见闻觉知的性能逆流于这些映象上,形成忆忘两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觉知的性能。这个觉知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与清醒、生起与灭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正是如此,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觉知的根元,不从睡眠清醒而来,也不是因生灭而有,不是从意根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呢?假若是从清醒来的,到了睡眠的时候,这个知觉的作用,已经随着清醒的现象而灭掉了,你又把什么当作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时候,才有知觉的作用,思想灭掉的时候他就没有了,你又能让谁来觉受这个灭相呢?如果知觉是从思想灭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时,灭了的思想消失了,知觉也跟着消失了,这中间谁又知觉到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觉的作用,是从能觉知的意根而出,睡眠与清醒两种现象随着身体开合,假若离开睡眠与清醒两种体性,这个知觉的作用,就等于虚空中的幻华,毕竟没有了自己的体性。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知觉,与你身体的知觉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当知意识知觉的意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二、十二处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再说,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元本都是自性真心的如来藏微妙真如体性呢?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现在举眼去看祗陀树林中的林木和泉水,你是怎么认为呢?这些是因为物象生出眼睛能见的性能呢?还是因为眼睛生出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象呢? 阿难!假若是眼晴生出这形形色色的物象,那么当眼睛看见虚空时,并不是见到物象,这时物体的形象应该是消散了的,如果物体的形象消散了,那就表明一切都没有了,物质与虚空是相对而有的,物象既然没有了,虚空当然也无法成立,谁又能明白怎样才是虚空的实质呢?同样的,辨析虚空,也是这个道理。假若是形形色色的物象生出眼睛能见的性能,那么,看到虚空时,虚空不是物象,这个可以看见的性能也应该消失灭亡,看见的性能既然消失灭亡了,其他一切也就都没有了,谁又能明白什么是虚空,什么是物象呢?所以你应当知道,可以看见的性能,与物象和虚空,都没有固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物象与眼睛能见的性能,二种处所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在这个园林里面,通知大家吃饭时就打鼓,集合大众时就撞钟,钟鼓的声音,前后连续,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种情况到底是声音来到耳边呢?还是耳朵去到声音那里? 阿难!假若是声音来到耳边,就如同我到城里去乞食,此地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假如这个声音已经到了你阿难的耳边,目腱连和大迦叶,应该不能一起听到,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个出家人,可以同时听到钟声,同时都来集会吃饭呢?如果是你的耳朵到达声音那边,如同我从城里回来此地,城里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当你听到打鼓的声音,你的耳朵已经去鼓了的所在,若同时钟声发出,你应该不能同时听到,更何况在这当中,另外还混杂有象、马、牛、羊等种种动物的声音。如果声音和耳朵没有来往,就应该听不到声音。所以你应当知道,听觉与声音,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听觉与声音,二种处所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现在再闻一闻香炉中所燃的檀香,这种香假使燃烧一点,整个舍卫城四十里内,人们都会同时闻到香气。你是怎么认为呢?这种香气,是檀木生出来的呢?还是你的鼻子生出来的?或者是虚空生出来的呢? 阿难!假若这种香气是由你的鼻子生出,既然是鼻子生出的,那香气应当从鼻子里出来,可鼻子不是檀香木,为什么鼻子里会有檀香的香气?既然你说嗅闻到香气,香气应当是从外面进入你的鼻子才是,如果香气从鼻子里出来,就说是闻到了香气,那就不对了。如果是香气生于虚空,虚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香气也应该永远存在,为什么必须靠炉中燃烧干枯的檀木,才会有香气呢?如果香气是檀木所生,那么这种香的特质,应该因为燃烧而变成烟,如果鼻子闻到香气,应该先受到烟气笼罩,但是烟气腾空,还没有散布太远,为什么四十里内的人,都已经闻到了呢?所以你应当知道,鼻子的嗅觉与香味,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嗅觉与香味,二种处所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每天早上和中午,到了吃饭的时候,就随众人去托钵乞食,偶尔也会遇到酥酪、醍醐等最上等的美味食物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种滋味,是从虚空中生出,还是从舌头上生出,或者是从食物之中生出的呢? 阿难!假若这种滋味,是你的舌头所生,但是在你的嘴里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已经成为酥酪味,再遇到蜜糖,应该不会再变移。如果真的不变,就不能称为知道滋味,如果变移了,舌头不是有许多个,怎么能以一个舌头,尝出很多种滋味呢?如果滋味是从食物之中生出,食物并没有知觉分别之识心,怎能自知滋味?再说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别人在吃一样,与你有何相干,又怎能称为你的知味之觉呢?如果滋味是生于虚空,那么你品尝一下虚空,应当是什么滋味呢?如果虚空是咸味,既然虚空咸了你的舌头,也应该同时咸了你的脸,如果这样,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就都同海里的鱼一样了,而且既然常常受到咸味,那就彻底不知道淡是什么,可是如果真不知道淡味是什么,当然也就不会感觉到咸,咸淡都不知道了,那味道又是什么呢?所以你应当知道,滋味与舌头的味觉,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尝性与味觉,二者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经常早晨用手摩自己的头顶(律仪之一),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个摸触的知觉,是谁能够感触的呢?能感触的这个触觉是手呢?还是头呢?假若是手,头就不会有知觉,怎么会成触呢?如果触觉在头,手就没有用,又怎能叫做触呢?如果手与头,各自都有感触的知觉,那你阿难一个人,应该有两个身体。如果头与手都在一个感触所生的知觉之中,那么,手与头,就是一体了,如果真的是一体了,就不可能形成触觉。如果是两个身体,触觉究竟在谁哪里呢?如果是在能触的那个身体内,就不是所触的那个身体所感触,如果是在所触的那个身体内,就不是能触的那个身体所感触,不应该是虚空和你发生感触,所以你应当知道,身体感触的作用和身体,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身体与触觉,二者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一个人,疲劳困倦就要睡眠,睡足了便会醒来,看见过的事情有时会突然想起,这就是记忆,记不住的就是忘记,因为事物已经经历了生起、存在、变异,直至灭亡,而他却颠倒地将这些影像,变成习气,吸收存留在心中,而且很有条理次序,这就是能觉知的意根(意识之根,指觉知的性能,而不是大脑),这种觉知的性能,包括意识与寤寐、生住异灭等知觉现象,都是正觉自性的光明觉性,觉无所觉,“疲劳”之时的妄见之相。因为对生起灭了的两种景象,汇集能知的妄性于其中,吸收外界事物,在觉知心中留下映象(内尘),见闻觉知的性能逆流于这些映象上,形成忆忘两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觉知的性能。这个觉知的性能,如果离开睡眠与清醒、生起与灭亡,毕竟没有一个固定的自体。正是如此,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个觉知的根元,不从睡眠清醒而来,也不是因生灭而有,不是从意根而出,更不是虚空所生。为什么呢?假若是从清醒来的,到了睡眠的时候,这个知觉的作用,已经随着清醒的现象而灭掉了,你又把什么当作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时候,才有知觉的作用,思想灭掉的时候他就没有了,你又能让谁来觉受这个灭相呢?如果知觉是从思想灭了而有,那么思想再生起时,灭了的思想消失了,知觉也跟着消失了,这中间谁又知觉到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觉的作用,是从能觉知的意根而出,睡眠与清醒两种现象随着身体开合,假若离开睡眠与清醒两种体性,这个知觉的作用,就等于虚空中的幻华,毕竟没有了自己的体性。如果是从虚空所生,虚空自有知觉,与你身体的知觉又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当知意识知觉的意入,是自性本体幻现的虚妄景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二、十二处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再说,阿难!为什么说十二处,元本都是自性真心的如来藏微妙真如体性呢?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现在举眼去看祗陀树林中的林木和泉水,你是怎么认为呢?这些是因为物象生出眼睛能见的性能呢?还是因为眼睛生出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象呢? 阿难!假若是眼晴生出这形形色色的物象,那么当眼睛看见虚空时,并不是见到物象,这时物体的形象应该是消散了的,如果物体的形象消散了,那就表明一切都没有了,物质与虚空是相对而有的,物象既然没有了,虚空当然也无法成立,谁又能明白怎样才是虚空的实质呢?同样的,辨析虚空,也是这个道理。假若是形形色色的物象生出眼睛能见的性能,那么,看到虚空时,虚空不是物象,这个可以看见的性能也应该消失灭亡,看见的性能既然消失灭亡了,其他一切也就都没有了,谁又能明白什么是虚空,什么是物象呢?所以你应当知道,可以看见的性能,与物象和虚空,都没有固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物象与眼睛能见的性能,二种处所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祗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祗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在这个园林里面,通知大家吃饭时就打鼓,集合大众时就撞钟,钟鼓的声音,前后连续,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种情况到底是声音来到耳边呢?还是耳朵去到声音那里? 阿难!假若是声音来到耳边,就如同我到城里去乞食,此地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假如这个声音已经到了你阿难的耳边,目腱连和大迦叶,应该不能一起听到,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个出家人,可以同时听到钟声,同时都来集会吃饭呢?如果是你的耳朵到达声音那边,如同我从城里回来此地,城里就没有我了,同样的,当你听到打鼓的声音,你的耳朵已经去鼓了的所在,若同时钟声发出,你应该不能同时听到,更何况在这当中,另外还混杂有象、马、牛、羊等种种动物的声音。如果声音和耳朵没有来往,就应该听不到声音。所以你应当知道,听觉与声音,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听觉与声音,二种处所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现在再闻一闻香炉中所燃的檀香,这种香假使燃烧一点,整个舍卫城四十里内,人们都会同时闻到香气。你是怎么认为呢?这种香气,是檀木生出来的呢?还是你的鼻子生出来的?或者是虚空生出来的呢? 阿难!假若这种香气是由你的鼻子生出,既然是鼻子生出的,那香气应当从鼻子里出来,可鼻子不是檀香木,为什么鼻子里会有檀香的香气?既然你说嗅闻到香气,香气应当是从外面进入你的鼻子才是,如果香气从鼻子里出来,就说是闻到了香气,那就不对了。如果是香气生于虚空,虚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香气也应该永远存在,为什么必须靠炉中燃烧干枯的檀木,才会有香气呢?如果香气是檀木所生,那么这种香的特质,应该因为燃烧而变成烟,如果鼻子闻到香气,应该先受到烟气笼罩,但是烟气腾空,还没有散布太远,为什么四十里内的人,都已经闻到了呢?所以你应当知道,鼻子的嗅觉与香味,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嗅觉与香味,二种处所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碱味,既碱汝舌,亦碱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碱,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碱。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每天早上和中午,到了吃饭的时候,就随众人去托钵乞食,偶尔也会遇到酥酪、醍醐等最上等的美味食物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种滋味,是从虚空中生出,还是从舌头上生出,或者是从食物之中生出的呢? 阿难!假若这种滋味,是你的舌头所生,但是在你的嘴里只有一个舌头,这个舌头,已经成为酥酪味,再遇到蜜糖,应该不会再变移。如果真的不变,就不能称为知道滋味,如果变移了,舌头不是有许多个,怎么能以一个舌头,尝出很多种滋味呢?如果滋味是从食物之中生出,食物并没有知觉分别之识心,怎能自知滋味?再说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别人在吃一样,与你有何相干,又怎能称为你的知味之觉呢?如果滋味是生于虚空,那么你品尝一下虚空,应当是什么滋味呢?如果虚空是咸味,既然虚空咸了你的舌头,也应该同时咸了你的脸,如果这样,那么这个世界的人,就都同海里的鱼一样了,而且既然常常受到咸味,那就彻底不知道淡是什么,可是如果真不知道淡味是什么,当然也就不会感觉到咸,咸淡都不知道了,那味道又是什么呢?所以你应当知道,滋味与舌头的味觉,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尝性与味觉,二者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经常早晨用手摩自己的头顶(律仪之一),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个摸触的知觉,是谁能够感触的呢?能感触的这个触觉是手呢?还是头呢?假若是手,头就不会有知觉,怎么会成触呢?如果触觉在头,手就没有用,又怎能叫做触呢?如果手与头,各自都有感触的知觉,那你阿难一个人,应该有两个身体。如果头与手都在一个感触所生的知觉之中,那么,手与头,就是一体了,如果真的是一体了,就不可能形成触觉。如果是两个身体,触觉究竟在谁哪里呢?如果是在能触的那个身体内,就不是所触的那个身体所感触,如果是在所触的那个身体内,就不是能触的那个身体所感触,不应该是虚空和你发生感触,所以你应当知道,身体感触的作用和身体,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也就是说身体与触觉,二者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楼主| 发表于 2010-2-6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意识之中,意识心(意根,能够思考的性能)所攀缘的对象,不外善、恶、无记(非善非恶)三种属性,而生成种种的思想法则,你是怎么认为的呢?这些思想就是意识心所生?还是离开意识心之外,另有一个存在之处? 阿难!若思想就是意识心所生,那么思想就不是无知的外物,不能被心所攀缘,怎么能说他有一个处所存在呢?如果他离开你的心,另外有一个存在之处,那么思想与法则的自性,到底是有知觉呢,还是没有知觉?如果是有知觉的,那就可以称之为心了,这个心不是你,也不是外物,就如同是其他人的心一样,但事实上就是你,就是你的意识心,为什么你的心,要和你分开而成为两个呢?如果思想法则是没有知觉的外物,那么这个外物,并不是色声香味、离合冷暖以及虚空等任何一种物象,那么它究竟是在哪里呢?现在的物象与虚空,实际上都没有思想的表示,总不应该说,在现实人间还有另外一个虚空存在,既然思想法则不是所缘的外物,那么他的存在之处,又从何去建立呢?所以你应当知道,思想法则与意识心,都没有一定的处所存在,那么意识心与思想法则,二者都是虚妄的现象,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三、十八界元本是自性真心如来藏的微妙真如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其次再说,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六根、六尘与六识,界:界限、范围),元本都是自性真心的如来藏微妙真如之性呢?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阿难!如你所了解的,眼睛和物象为基本条件,生出眼睛的识别认知。这个识别认知,是因眼睛而生,以眼睛为界呢?还是因物象而生,以物象为界呢?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阿难!假如眼睛的识别认知是眼睛所生出来的,与外界的物象及虚空无关,哪么既然与物象及虚空无关,你又分别什么东西呢?眼识是要依靠分别、了别来起认知的,如果没有一个可供分别的对象,你眼睛所生的这个识别认知又有什么用呢? 纵然你有个观见存在,但你这个观见不是青黄赤白,不是长短方圆,不是冷暖涩滑,没有任何名相和概念可以表述、形容它,又从哪里去设立界限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如果眼睛的识别认知是从外界种种物象上生起的,那么这个识别认知只应见到物象,而不应该见到虚空,当一片虚空而没有物象时,你眼睛的识别认知,也就应该灭掉了。如果没有物象就没有识别认知,你又怎么能知道虚空一无所有的特性呢?而且当外界的物象生住异灭变迁时,你也能识别到物象的变迁,你的识别认知却不会跟着变迁,那从什么地方去立界呢?如果随同物象的变动而变迁,变来变去,这个界限怎么立呢?界的形相属性自然就没有了。如果你的识别认知,不会跟着物象变迁,是不变的,便应该是永恒的,那因物象而生起的识别认知,就不应该又能识别虚空的所在。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如果认为眼睛的识别认知,同时能兼具眼睛的有知与物象的无知,是眼睛与物象二者合起来共同产生的,这样,如果说他们之间是相合的,那么中间的界限就离开了,没有了,如果说他们之间是分离的,那你的识别认知,就是有知与无知二者的合和,一半是有知一半是无知,体性相互杂乱,你又如何去划分才能成为界呢?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应当知道,眼睛与外界物象为基本条件,产生眼识界,三处都无所得,都是虚妄,所以眼睛和物象,以及眼根界、色尘界、眼识界等三界,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正如你所知道的那样,耳朵和声音为基本条件,生出耳朵的识别认知。那么这个识别认知,是因耳朵而生,以耳朵为界呢?还是因声音而生,以声音为界呢?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阿难!假若是因耳朵而生,以耳朵为界,那么在动静二相没有现前的时候,耳朵又不会成为知觉,应该是一无所知,知觉尚且不成立,这个识又是什么形貌呢?如果你认为耳朵本身是有听闻能力的,那么没有外界的动静,听闻也不可能存在,你怎么能把肉质形状的耳朵,夹杂外面的物象与动静相接触,叫做耳识界呢?你这是把耳识与身识相混了,耳朵能闻的属性没有了,那么这个耳识界,你又拿什么来建立呢?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如果耳识生于声音,识别的认知是因声而有的,那就与你的听觉没有关系了,但是没有你能闻的听觉,声音又不能自己听自己,那怎么能知道声音的有无呢?谁又能分辨这个声音究竟是美妙的乐曲、还是吵人的杂音呢?如果耳识是从声音产生的,声音生出来的东西应该等同于声音,假若你承认声音是因能闻的听觉才有声音,那么能闻的听觉,听到声音的同时,就应该也能听到耳识呀!如果不能闻听到这个耳识,那就不能叫作耳识界。如果能够闻听到耳识,那这个耳识,也就等同于是声音一样了,而且这个耳识,既已被听到,成了所闻,那么能闻的耳识就没有了,没有了能闻,又是谁知道听到了这个耳识呢?如果没有谁知道,那你就形同草木,那么总不应该说,声音与听闻的性能相混杂,而成中间的耳识界,如果中间的这个界不可得,哪里再有内外现象可以成立呢?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你应该明白,耳朵和声音为基本条件,产生耳识界,这三处都无所得,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耳朵和声音,以及耳根界、声尘界、耳识界等三界,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的体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21:07 , Processed in 0.72477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