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3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度篇
目录:
1、我自己经济一般,钱不多,然后呢我现在是初一十五放一次,可是我早上去买的时候呢有些东西价钱贵,很矛盾。怎么办才好,请师父慈悲开示。
2、我们都非常愿意放生,拯救众生的生命,可是现在市场上有这么多的众生,我们却无能为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思维,怎么做,才是行殊胜的十善业呢?
3、请问放生时如何回向?
4、法供养与法布施有什么不同呢?用财物供养三宝算不算法供养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5、布施时随喜与布施时三轮体空在意乐上有什么区别呢?还是就是一体的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6、如何供斋,应准备些什么供养?请师父慈悲开示。
7、 师父供养法师,供斋得什么果报啊,还有拈香、礼佛、献花得什么果报?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么做如法,还有在家上香的香灰和剩余的香根该如何处理?
9、做施食时,有非人来压身,怎么办?
10、在修忍辱的时候心里会更加痛苦,是方法错了,还是认识错了?请师父慈悲开示。
11、师父,佛法里的忍辱为六度之一。忍辱是无条件的吗?如果遇到无礼,甚至威胁生命难道还要被动忍受吗?具体应该怎么做?请师父慈悲开示。
12、师父,我恨业深重,怎样可以使我的恨业消除,请师父慈悲开示。
13、常听人说“苦修行,苦修行”难道只有苦才能修行吗?请法师慈悲开示。
14、打坐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算不算禅修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15、打坐的时候为什么有时总是静不下心来,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治?腿很痛了是不是可以换一下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16、我有时思维法义没有打坐,而是利用平时做事时思维,这种方法可以吗。因为我在打坐时总生不起欢喜心。请师父慈悲开示。
17、师父,我了解一点禅修观呼吸法,于是在静听念佛时(印祖方法是不管呼吸),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就有了想到呼吸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跑神了,不专一了还是这本来就没什么的,如果又意识到呼吸又在念佛,这是不是杂念呢?
18、请问师父打坐时念什么?多长时间才算是打坐?
19、曾听师父讲菩提道次第时,有讲到五明,专一当中是否要学一些技能,才能自利自他,是哪五明,怎么善用,请师父慈悲开示。
20、当下,“无分别识”与“无分别慧”如何抉择?请师父慈悲开示。
21、修道的人不见世间过是不是做人就没有原则,请师父慈悲开示。
22、怎么样才能改掉说别人过失的毛病。请师父慈悲开示。
1、我自己经济一般,钱不多,然后呢我现在是初一十五放一次,可是我早上去买的时候呢有些东西价钱贵,很矛盾。怎么办才好,请师父慈悲开示。
我觉得你可以帮这些当作放生修学的增上缘,不要当作对自己放生时能力的不自信,从中增长了负面心理就不太好了。
怎么样把环境当作增上缘呢?首先,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有福德,否则,想做事情,能力也不够,这个时间,我们对自己就没有充分的自信。于是,在我们自己要做善业而力量不够时,我们如何思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要掌握一种面临这种情况的善巧思维,正面思维。
说我今天钱不够,那就是福德不够,福德不够是为什么呢?就是往昔时修行不够,今天,我就要加大修行力量,推动自己积极修行,更要在力所能及前提下,来做这些善事。所以说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内,让自己更欢喜,不要让自己沮丧。要把这种沮丧,这种压力,这种福德不够转变成一种动力,督促自己好好发心,好好修行,好好积累善根福慧资粮。
相反,有一种负面思维,就是自己能力不够啊,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很好地发心,也不知道忏悔自己往昔时候的障碍,就自己在那里熬煎,没有正确的疏导的时候,往往在压力之下,把自己为善的好乐心损伤了,这就是负面的损伤,这种负面思维我们要避免。
在我们力量不够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第一、我们力所能及地放生。第二、我们不具备的力量,要把它转变为修道的发心,转变到进一步的修行过程中,增长福德资粮,这样就好了。力争不要出现负面积累。
2、我们都非常愿意放生,拯救众生的生命,可是现在市场上有这么多的众生,我们却无能为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思维,怎么做,才是行殊胜的十善业呢?
一个方面是力所能及,在现实上我们每个人力量都非常有限,让我们全身心放生,也许还有这样那样障碍,我们所放生呢,毕竟在所有众生中只是少量。我们在做具体放生时,放生的虽然是少量,但是,我们发心不是少量,而是尊重所有众生生命,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培育我的能力。实际上放生就是修学,不断培集我们资粮,让我们内心喜欢放生,增长我们喜欢众生生命、尊重众生生命的慈心、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让我们的心念念回向于究竟成佛——要行究竟十善业,就要以发菩提心为根本,以菩提心为每一个哪怕微小的十善业之总摄持。
3、请问放生时如何回向?
可以学习一些回向文,可以先学习。如果不学习,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回向。《华严经》里还有回向品,教导我们如何回向。
4、法供养与法布施有什么不同呢?用财物供养三宝算不算法供养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法供养和法布施,前面都是法,供养与布施的区别,主要在于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形成。一般来说,布施是针对于下面,供养是针对于上面。比如,我们如法听闻,就是对三宝进行法供养,不能说对三宝进行法布施。对师长、父母这些恩田、敬田都说供养。我们对于一般众生、信众、徒弟啊,就可以说是法布施。比方让大家读诵、听闻、受持啊,这些都可以说是法布施。同样的行为,针对对象不同,区别为法供养与法布施。
同样是用财物供养,可以说是法供养,也可以说不是。当财供养成为一种修法,供养者不仅理解财物供养的意义,不仅仅是修供养法,而是上升到法的角度,那么,可以说是法供养。法,是针对自性而说,认识修法的重要性,回归于自性心行,对治我们内在悭贪,上升到这个角度,可以称为法供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用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虽然璎珞是财物,但是最后是说受此法施珍宝璎珞。这就是认识上的一种提高,从物质上的供养,上升到自性佛法的层面。
5、布施时随喜与布施时三轮体空在意乐上有什么区别呢?还是就是一体的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布施时的随喜有理性方面的,有事相方面的,而且对于布施时的意乐要增长我们的欢喜心,见人布施如己布施,要随喜。布施时的三轮体空,是一种智慧的运用,虽然说事相上有,但是从自性上观察没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人,还有布施的物。
6、如何供斋,应准备些什么供养?请师父慈悲开示。
供斋,斋就是清净,供就是供养。供斋就是以清净的法来供养,这是根本上的说法。事情上的说法呢,供斋比如用斋饭、斋菜呀,以如理如法的供品来供养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供养尽虚空遍法界僧团,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众生。
以什么供养?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以食物供养,或是做饭做菜;或是法供养;或是发愿;或是修行供养。财供、法供、观想供、如实修行供养,可以准备不同,看自己的能力具足哪方面了。自己能实实在在地做到,自己做,来供养,是最好的。如果自己能做,又发心教化别人,请别人做,这个发心又不一样。
七月十五要到了,七月十五是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经过三个月如法结夏安居的僧团力量是很大的。《盂兰盆经》就说,目犍连尊者用神通观察自己死去的母亲生到什么地方,然后想报母恩。发现母亲因为做恶业堕入饿鬼道,自己运用神通化斋饭给母亲,但是,到了母亲嘴边也化为焦炭。所以,目犍连尊者非常懊恼。回过头请求佛加持他。佛就说,一个人力量太小,要借助十方僧团力量,尽虚空遍法界圣贤僧无量无边,发心供养尽虚空遍法界僧众,所以在七月十五日,即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仰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来救度他的母亲。(注:此即盂兰盆会的由来。)发心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三宝,功德很大,对于超度我们历代宗亲,功德很大。
所以从财物上可以准备清净的斋菜、斋饭,二一个是钱财上,三一个是实物,包括花、净水、七宝等等。我们还以经法上的念经念法,以发出离心、菩提心来加持供品,又不一样。
以清净的财物、如法诵经、真实发出离心、菩提心来准备,都很好了。
7、 师父供养法师,供斋得什么果报啊,还有拈香、礼佛、献花得什么果报?
往往在供养当中要知道为什么供养能得果报,就是扫除悭贪之心,得富贵的果报。我们物质缺乏,就是来自于悭贪,没有福报。
甚至在修行时,我们没有供养,就不能专心修行。在家人散乱,就是因为缺乏生存必需品,资粮不具备,没有这些资粮也是一种贫穷,根本因来自于悭贪。所以说供养能得富裕的果报。
假如说把世间的富裕回向到修道、解脱,就能积集资粮,这样,你做事情就会很顺利。做善事布施,这些都是基础。我们不布施,就没有福报。哪怕出家了,我们不布施,也得不到供养,因为我们没有福报。
所以始终要端正在因地的修行。
不管是从世间上这些富贵也好,还是要从修行当中来,讲究供养就是对治悭贪。拈香是表示我们的信仰之心,将我们心香一瓣供养诸佛!心怎么才能香呢?要做善法利益众生!如果你起心动念损伤众生,心就是臭的!
从心不香就能影响到身体上有诸多气味,真正忏悔得力,把狭隘的心忏出,身心就能流出肮脏的东西,烦恼就能消除。发菩提心等等善行就是以心香供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修行出来,把不好的改正。
我们要把清净心增益出来,安住在善法中,好了,多生累世,都是好的因缘跟随我们,我们的能够出离烦恼,能如诸佛菩萨心香普覆世界。
花很美好,我们以真实善心利益众生,众生才能享受!如果以烦恼心对众生,对他就是折磨!供花,就是以自己善行庄严世界庄严自己身心!我们今天做这些,都是因地,将来究竟结果就是究竟成佛!花是表示美丽如理如法!
只有如理如法才能让众生享受,不能以杂染、烦恼众生!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么做如法,还有在家上香的香灰和剩余的香根该如何处理?
在家学佛要用自己的至诚心清净心,如法供养。撤供呢,不新鲜了,可以撤供。
9、做施食时,有非人来压身,怎么办?
要安住于慈悲心里,解怨释结。
10、在修忍辱的时候心里会更加痛苦,是方法错了,还是认识错了?请师父慈悲开示。
如果我们感到痛苦,是自然的。否则,就不叫忍辱,叫做忍乐了。这说明我们的智慧还不够,这叫生忍,活生生忍下去。到最后,有智慧,法忍,到理性上的提升。我们现在认识到侮辱对我们的伤害,还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我们曾伤害别人,尽管痛苦,就是在偿还业债。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越加痛苦;认识到了,就会慢慢接受,最后欢欢喜喜。忍受有生忍、法忍、无生忍。我们为什么得到伤害,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意。其实,我们执着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到底是谁受到伤害呢?能够伤害我的人,受伤害的我,进行伤害的法,都是因缘所生。
当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智慧逐渐增加,能够上升到无生法忍时,就是另一种境界了。我们今天生忍,当然会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冤冤相报,就能消业。否则,我们还会造恶业,越来越不能忍辱,相反,所承受的侮辱还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缺乏善业。如果我们广做善事,积极行持善业,本身就是化解侮辱。
现在的痛苦,正是成就我们。没有忍辱能力,你又怎么成就修行的力量呢?我们修行善业时面临的痛苦,也是对于我们善业的考验,也是对于我们能力的增加。
11、师父,佛法里的忍辱为六度之一。忍辱是无条件的吗?如果遇到无礼,甚至威胁生命难道还要被动忍受吗?具体应该怎么做?请师父慈悲开示。
佛法里的忍辱还是看自己的境界了,就是我们的境界在哪一个层次,就有相应的忍辱的方法。如果你不具有忍辱的能力,我们鼓励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好好地忍。超出你的忍耐范围了,就可以适当规避一下。我们忍不起还躲不起吗?躲他一躲,应该说这种环境不存在的话,烦恼也就不会出现。所以说忍辱是修学自己智慧的一种能力。
为什么我们要忍辱呢?要弄懂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不忍辱,嗔恨心就无间地在爆发。嗔恨心爆发出来以后就损伤众生也损伤我们。我们一旦认识到嗔恨心对自己没有一点意义,只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损害与痛苦,一旦我们了解到嗔恨心在无条件伤害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实际上从道理上、原则上来讲,忍辱就是无条件的。因为忍辱就是对治嗔恨,就能远离嗔恨心为我们带来的伤害。难道你希望嗔恨心伤害自己与别人吗?打人三千自损八百,损伤众生时就在损害我们自己。所以,想一想这样的嗔恨心完全应该对治。所以对治时,我们还讲条件,实际上就是在嗔恨心的认知上,还没有达到深刻的认知。就是以为嗔恨心某些时候对我还有好处,认识上还不充分。所以,从原则上、道理上来讲,忍辱是无条件的。
但是,原则归原则,道理归道理,落实到我们个人忍辱上,那是要结合自己能力而来说的。如果超出自己忍辱能力了,往往自己忍得不欢喜,忍得非常痛苦,忍出很多烦恼种子,乃至因为这个忍,就把一股自心不可思议的能量憋在那里,一旦遇到适当机会爆发出来,就把往昔忍辱的功德抵消掉了。从现实上讲,我们主张力所能及地忍辱,这样子,忍得欢喜,忍得自在,忍得有智慧,忍得能够开发善根,这样好一些。这个能够增长我们自己修学忍辱的欢喜心,也能够在忍辱过程当中不断培养欢喜心、善法欲,不断培养我们自己的善根资粮。忍辱就修得很好了。不是说你境界很好,而是说你在忍辱当中这种方法用得很好。它能够适当地开启自己的善根。所以这个是很应该注意的。
我们遇到无礼的时候要不要忍呢?什么叫辱?如果人家待你都是彬彬有礼,那就不存在对你的侮辱了。一旦成为忍辱的对象,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对你有一些无礼、有一些不尊重,甚至有一些损伤。所以说忍辱正是针对这些环境上来忍的。如果离开无礼、侮辱的对境,那你就不用忍了。人家待你如上宾,就不用忍了。忍辱,一旦成为我们自己的忍辱,就要看出,它表面上对我们是无礼的,正是这样才成为我们的忍辱对境。无礼才用忍,不是被动忍受,而是欢喜忍受。否则,忍辱就修不起来了。忍辱修不起来,我们的嗔恨心就永远没有对治。
“甚至威胁生命难道还要被动忍受吗?”这个问题还要做另外一番回答。就是我们忍辱在遇到无理、过分,或者说损伤我们的时候,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尽量提倡要忍辱。那么威胁生命呢,那么你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忍力,我们还是说,方方面面的,可以适当地规避、善巧一下。所以说,你可以忍,但是忍的方式要更善巧,不要让它威胁我们生命。除非是大愿菩萨。我们一般凡夫,能够得到人身相当难得,在因地当中要积累相当大的福德资粮,才能够得到这样的生命。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忍辱能力,把宝贵人身白白丢掉,这是很可惜的。我们原则上要忍,但是忍的方式要善巧,我们不起嗔恨心,善巧规避威胁我们生命的外缘,以宝贵人身好好修学佛法,好好积累善根福德资粮。我们忍辱过程当中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境界不同。具体怎么做,建议我们听听忍辱波罗蜜,《入菩萨行论》有讲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有讲到忍辱波罗蜜,在大经大论上,基本上都要讲到忍辱波罗蜜。《华严经》讲十地菩萨的境界,它讲第三地的菩萨就要修忍辱。还有《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里也要讲。大乘佛法里,甚至声闻缘觉乘佛法里,都要讲。要把具体的经论搜集起来多看,多学习,练习我们自己的忍辱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