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星云法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個人因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財富當前,生命就在財富手裡;美色當前,生命就在美色手裡;多求的人,自己是什麼也保不住的。歷代以來的富豪在哪裡?多求者的結果究竟能得到什麼?若是能夠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樂趣可言。

過去有一個騎著騾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時,見到前面一個騎馬的人,心裡非常羨慕,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當他回頭一看,有一個人正汗如雨下的推著車,他仔細一想,不覺心平氣和了。他說︰

『別人騎馬我騎騾,看看眼前我不如;
 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我們若是把富於我者、貴於我者拿來做為比較的對象,自然會心懷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貧於我者、賤於我者拿來和我們對比,則自然會心平氣和,如此就不會造業。「知足常樂」,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銘。

覺悟的人就不會非法多求,因為覺悟的人永遠是知足的。覺悟的菩薩,並不是不要錢,而是覺悟的菩薩善於用錢。錢財保存得再多,並不屬於自己,把錢財用於有用之處,才是屬於自己的。所以覺悟的人處理財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於救濟為善,布施供養;十分之二用於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儲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餘十分之四留作經營,將本求利。

在佛法裡說財富為五家共有︰(一)貪官污吏可以假借權勢,敲你竹槓;(二)水火無情,可使你的財富毀於一旦;(三)土匪盜賊,可強迫你獻其所有;(四)戰爭年頭,刀兵烽煙,使你反為財累;(五)財產再多,不肖的子孫,吃喝嫖賭,可以傾家蕩產。這樣,我們的財富不是和貪官污吏、水火、盜賊、刀兵、不肖子孫等五家所共有的嗎?能夠覺悟知足的人就會知道,財富、寶藏不一定屬於自己,享受不一定屬於自己,把財富施諸悲敬,用於應用之處才是真正屬於自己。

戰國時代的顏斶,齊宣王要拜他做老師,並且對他說︰

『只要顏先生收我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飯食有牛羊豬肉,出外可以坐車,並賞給你妻妾子女美麗的衣服。』

顏斶輕輕的回答道︰

『謝謝您的好意,我是不願當王者之師的,我願意吃飯時慢慢的咀嚼,等於吃肉一樣;走路時慢慢的前行,等於坐車一樣;安分守己,不去犯罪,當作尊貴;清淨自守,凡事以理去做,當做快樂。』

像顏斶能知足,才不會受世間的侮辱。

修學菩薩道的人,能安於貧窮,清淨守道,把求智慧、求解脫當做事業。

像惠能大師做椿米的工人數月如一日,像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師一件棉襖能穿數十年,虛雲和尚在真如寺以水當飯而不向惡勢力屈服,像這種安貧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學佛法的菩薩,並不一定非要過窮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裡,大富長者多的是。若是心裡的貪欲不除,只是外表裝做苦行的樣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裡,也不是教我們有錢不要,正當的財富,用於正當之處,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當的錢財,雖一分一毫也不可取。

過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難行走在路上,見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誰遺失了的金銀,佛陀就指著金銀對阿難說道︰

『阿難﹗你看到了嗎?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難回答。

佛陀和阿難走過了以後,在田裡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的來看看是什麼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銀,父子二人很歡喜,暗笑佛陀和阿難見財不要的無知,於是他們就把金銀運回家中,總以為自己發財了。

不久,國王知道國庫裡的金銀遭人竊取,就下令搜查,於是在這父子家中搜出一堆金銀,這是無法抵賴的罪證,因此父子倆人被判成死罪關入牢中。

父子二人想想真是冤枉,到這時他們才想起佛陀和阿難的話一點也不錯,父親就對兒子說道︰

『阿難﹗你看到了嗎?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兒子回答。

獄官一聽,覺得這父子兩一問一答很是奇怪,再詳細審問,知道他們被冤枉了。

收藏金銀害了他們,記起佛陀和阿難安貧守道的問答,又救了他們。由此可見,非分之財不可取,安貧守道才是人生真正安穩的生活﹗

金銀是毒蛇,但人生又不能沒有錢,所以金銀也是學道的資糧,只是看你如何處理了。

把金錢用於造福大眾的事業上,把金錢用在修學的慧命上,則金銀不是毒蛇而是淨財了。(表四)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P4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講 精進為降魔的根本 總目錄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在世間上,無論做什麼事,必須要有大雄、大力、大無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會上興辦的事業,在佛法裡修學的道業,所遭遇到的障礙、魔難一定很多,如果猶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會一事無成。所以在這一段經文裡,我們要講精進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對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識的放縱。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對治懈怠的藥方就是精進。
所謂精進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這個世間是佛與魔的世間,精進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墮為魔界。

過去的先聖先賢,在道業上所以有成就,哪一個不是經過大死一番的精進?我們就拿本經的當機眾阿那律尊者來說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講經法會中,竟然打起瞌睡來。佛陀對於懈怠不精進的弟子,很不歡喜,就喊醒阿那律,訶斥他說︰

『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內;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聽了佛陀的訶斥以後,心裡很慚愧,發願從今以後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經行就是誦經。

一天兩天不睡眠是不要緊,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當然會支持不住,眼睛也會吃不消,經過一段時間,阿那律還是精進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終於瞎了。

佛陀非常憐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習金剛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證得天眼通。

阿那律為了佛陀的一句話就那麼精進,能這樣大死一番,就不會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會為眾邪魔鬼所嬈。學佛者,聽經聞法,了知諸法實相,這是得文殊菩薩的大智,但要從所得般若智再行精進,才可契合普賢菩薩的萬行。

人貪慕輕安,講究享受,對於修道就不能發勇猛精進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時,捨身飼虎,割肉餵鷹,這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進犧牲之心,豈是那些批評佛教是消極的人所能想像體會得到的﹗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徧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沒有精進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進精神嗎?

在世俗裡,若有人勸你打牌賭錢,你如不打,他就會說你消極;勸你吃喝跳舞,你如不應邀,他就說你懈怠。修學菩薩道的聖者,為了度眾生、了生死,其積極精進的精神,實在不是一個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路經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幾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寧願向西天一步死,也不願往東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熱情,為教的精進,何能至此?慧可大師參拜達摩祖師,立雪斷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進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進為主,無論布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若無精進,也無法完成波羅蜜。

經裡說,精進有十種利益︰(一)不為他力折伏,(二)獲得諸佛攝受,(三)人天等眾敬仰,(四)聽聞正法不忘,(五)未知者能求知,(六)增長無礙辯才,(七)得進住於禪定,(八)少病少惱少患,(九)飲食容易消化,(十)如優曇花開放。

精進如攢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頓,菩提心好發,恆常的精進心確難維持,無論做什麼,若無恆心、精進、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會收到實益。常聽到人說︰「五分鐘熱度」,沒有恆常的精進,以五分鐘的熱度來做事,怎麼能夠成功?要使精進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精神,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精神。否則,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達目的就後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頭無尾、有始無終的人,就是沒有百折不撓的精進精神。

在經裡有一段寓言說,有一隻鸚鵡,見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燒,火勢非常猛烈,牠見了非常不忍,即刻飛到河邊用口啣水前來救火,像這樣「杯水車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當然無濟於事,但這隻鸚鵡仍然精進不息的為救火而忙。

這時,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對鸚鵡道︰

『鸚鵡﹗火勢這麼大,你以口啣的這一點點水,怎麼能救火呢?這不是徒勞無功嗎?』

鸚鵡回答道︰『救火是大家應盡的責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盡心盡力而為﹗』鸚鵡的話很平凡,但鸚鵡的壯志是不平凡的,這種見難不退的精進勇猛,竟感動了天神為牠熄滅山林的火災。

在《四十二章經》裡就有六章說學道的人應如何精進,精進共分三種︰(一)披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利樂有情精進。所謂披甲精進,在《四十二章經》裡說,修道者好像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陣,意如怯弱,就會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如精進勇銳,不畏前境,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破滅眾魔而得道果。這披甲精進,就是說修行必須要有戰鬥的精神。

披甲精進是除惡,但精進中還要完成善法,是名攝善法精進。這是說無論出家在家,修習善法不宜過急,也不宜過緩,一切要以適可為主。因為急則由反動而退,緩則由怠惰而退。好像彈琴,弦鬆就會不鳴,弦緊又會聲斷。所以為善修行不要太緩,也不要太急,緩急都會出毛病,佛法的第一義是在中道﹗

利樂有情精進,這是說學佛的人要大發慈悲,普渡眾生,但三界眾生無量無數,若不精進,何能實踐度生之志?懷著無限的悲心,具有廣大的志願,才能精進不退。

我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常常容易犯根身疲倦,心識放縱的毛病,這是我們還沒有了知時間和生命的寶貴。我們在時間中生活,想到今天完了還有明天,今年不做還有明年,少年不修還有老年,就這樣在悠悠時光中蹉跎歲月,結果在懈怠依賴的習性下墮落了。
若是知道生命的寶貴,時間歲月的不再來,把無常記在心頭,就會一刻不停留,一刻不猶豫,真心向道了。

過去,佛陀問諸弟子道︰

『人命在幾間?』
『在數日間﹗』弟子甲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不以為然,再問道︰
『人命在幾間?』
『在飯食間﹗』弟子乙回答。
『子未知道﹗』佛陀仍不以為然,又再問道︰
『人命在幾間?』
『在呼吸間﹗』弟子丙回答。
人命在呼吸間,佛陀聽了非常歡喜,就稱讚道︰
『善哉﹗子知道矣﹗』

人能覺悟到生命在呼吸間,對於修道,對於行善,還敢懈怠嗎?對於修道,對於行善,還不趕快精進去完成嗎?

精進是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精進的目的是要「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天長地久有時盡,煩惱綿綿無盡期」,與生俱來的無明煩惱,盤據在我們心中,使我們不能超脫輪迴,了脫生死。學佛,最大之事就是破煩惱惡。煩惱,是煩心惱身之謂。煩惱,比怨賊、強盜、土匪還要厲害,「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人生的不安,人生的痛苦,都是由煩惱而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法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對治瞋恚,以智慧對治愚痴,以無我對治憍慢,以正信對治疑惑,以正見對治惡見。把很多煩惱歸納起來,就是貪、瞋、痴、慢、疑、惡見的六種根本煩惱,除了這六種根本煩惱以外,還有二十種隨煩惱。

根本煩惱,如同樹根一樣,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二十種隨煩惱中,又分小隨煩惱十種,中隨煩惱兩種,大隨煩惱八種。十種小隨煩惱,就是忿怒、仇恨、結怨、虛誑、奸詐、諂曲、傲慢、迫害、嫉妒、自私。中隨煩惱兩種,就是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種,就是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我人所以不能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因無明煩惱遮蔽了我們光明的心體;我們生活在危險恐懼中,就是因為有煩惱的擾亂。統領這一切煩惱的主帥就是我執,眾生因為執我,一切煩惱就會隨之而起。「要學佛法先無我」,能修證到無我的境界,那就是無煩惱的境界。

「我執」,是煩惱生死的根本;「無我」,那是多麼困難﹗我執不除,煩惱惡就不能破。破煩惱惡的方法︰先從精進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開始,再加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煩惱」自會逐漸破除,我人本來的面目自會顯現。

煩惱破了,還要降魔。魔者,能壞人善事,斷眾生慧命的曰魔。那些障礙、擾亂、破壞、誘惑,能奪命的都叫做魔。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內心有貪瞋煩惱的魔,沒有降魔的精神,就不能修道。

魔,遍覆在世間一切處,最壞的魔還是隱藏在我們的心裡,寺院裡的韋馱菩薩,手拿金剛降魔杵,面對內而立,可見降伏內魔比降伏外魔重要。

佛教日益衰微,而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人太少,穿佛衣吃佛飯,假借信佛之名,做販賣如來勾當的魔子魔孫太多。做真正佛陀的兒女,今日須有向魔挑戰的精神﹗末法時代,去聖時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希望今日正信的佛子,要向韋馱菩薩看齊,手執降魔杵,降伏一切障道的魔鬼﹗

本經說「降伏四魔」,四魔就是︰(一)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之魔,(二)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苦之魔,(三)死魔?指能斷人生存命根之魔,(四)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在《小止觀》及《起信疏》等經論裡說,摧伏四魔的方法,即持念阿彌陀佛聖號,或稱念三皈五戒,或誦《般若心經》。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也是經過降魔以後才成道的﹗

專造罪惡的煩惱破了,一切擾亂道業的魔王摧伏了,就能夠出離生死輪迴,脫出五陰三界的牢獄。

五陰就是指五蘊和合的有情色身;陰,蓋伏為義,因色受想行識能蓋伏有情的真如佛性之故;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五陰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體、世間都是無常不實,等於不可依賴的牢獄,要「破煩惱惡,摧伏四魔」才能「出陰界獄」﹗

眾生不懈怠地精進修道,捨棄五陰之身,脫離三界牢獄以後,證得常住法身,逍遙自在,那就是一個光明、解脫、安穩的世界﹗(表五)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P51.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講 智慧為化愚的根本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大人,第五應該覺悟的是由於愚痴才流浪於生死的。對治愚痴,必須要增長智慧,這裡,要講到佛教對於知識的看法。

佛教不是不重理論的宗教,佛教是知識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會上,一般人認為學問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所需,但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對於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徹底的明白。

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像科學,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翻天覆地,掀起戰爭殘殺的,很多都是知識分子。臺灣大學農學院教授陳華洲供給黃學文有毒農藥巴拉松而殺死僑商姚家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不是知識造惡嗎?佛教是講知識的,但佛教的知識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佛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了解。
從佛法看,不能了生死就是愚痴。

愚痴,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我們從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得出,「痴」這個字,本來是知識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頭,所謂知識有了毛病就是愚痴了。

愚痴,心性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就是「無明」之謂。因為愚痴,所以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不能解脫,不能認識自己,就是由於愚痴。

愚痴,有見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見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思想上的愚痴,就是前文所講過的根本煩惱︰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

先解說眾生見解上的愚痴︰

人總是愛執五蘊自身為我,身外之物執為我所有,不知我身為四大五蘊假因緣和合而有,身外之物亦為幻境,無常而不能久住。身與物明明是因緣和合的假有,眾生以假為真、執空為有、執身為我,是為「身見」。

有些眾生以為人死之後,一切就歸於沒有,所謂人死如燈滅,或是執說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為豬馬牛羊,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叫做「邊見」。

還有一類眾生,覺得日月星辰的運轉,風雨雷電的應時,一定是由萬能的上帝在控制,信上帝萬能,謗無因果,不了解諸法緣起,這就是「邪見」。

更有一類眾生,執取非理的戒條,以為是升天受樂之法,如一些外道修學無益的苦行,或如民間的殺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見」。

執著前四見一種或多種,不知迷妄,以為是究竟之理,這就是「見取見」。

次解說眾生思想上的愚痴︰

見到自己喜愛的就起貪著,貪愛不捨又生慳吝,因為心中有我貪我愛,故形成自私,就是「貪欲」。

見所違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爭吵鬥毆,陰謀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愚昧而無智慧,任意縱情追逐物欲,聞善生厭,見惡樂為,例如︰勸他信佛,他就說你迷信;請他喝酒打牌,他就說你夠朋友有交情,像這樣愚妄顛倒,就叫做「愚痴」。

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恃己凌他,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為「憍慢」。

對於事理猶豫不決,對於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測量聖智,皆是「疑惑」。

眾生就因為有上述見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所以才感受生死。生死,亦有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之別。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由於一些有漏的善業與不善業所招感的果報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異,叫做「分段生死」;那些證果的聖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這種生死沒有色形的勝劣,亦沒有壽期的短長,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叫做「變異生死」。

覺悟了的菩薩,一定會設法離開愚痴和生死。在菩薩心中,希望的是廣學世出世法,聽聞聖教,增長智慧,成就無礙辯才,教化一切眾生,給大家快樂,散布歡喜滿人間。

在經裡,一說到愚痴,就以黑暗來比喻,智慧才是象徵著光明。菩薩能夠廣學多聞,智慧之光增加了,自然就能照破愚痴黑暗。在《四十二章經》裡說︰「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說起智慧,實是度老病死的堅牢船,照無明黑暗的大明燈,一切病者的良藥,伐煩惱的利斧。所謂佛學,就是慧學的意思。

佛教的三無漏學是戒定慧,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種慧。太虛大師曾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

為什麼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因為由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就能了解佛法,由了解就能生起堅固的信心。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而此信心,必定建立在聞所成慧上。若一向未聞佛法,或未曾研究經典,完全不知道佛法,則無聞所成慧,也談不上真實的信心。

為什麼說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因為由聽聞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即會由心力造作而發之於行為。從聞所成慧而了解的真理,去體驗起心動念的行為,在行動上和生活上以聞所成慧作思想行為的善惡是非的標準,再去改正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謬習。從所信所解的體驗實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徹了知,那就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知行合一、行解相應的慧,是斷除一切惡、實踐一切善的慧,從思所成慧而能完成戒行。

為什麼說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因為聞所成慧是信解,思所成慧是行持,而修所成慧是把心意修習到熟練純潔時即得禪定,把身心安住於禪定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輕安寧靜,此即所謂修所成慧。

初學菩薩,要想增長智慧,還是要先從廣學多聞做起。廣學,就是廣為修學戒定慧三學,不要存門戶之見,不要恃己排他。今日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叫人除了《阿彌陀經》以外,不要再看其他的經書,參禪的人就叫人不要念佛,這實在與菩薩廣學的旨趣相去太遠了。

平日,我行腳在各地,時常會有人問我修學哪一宗?我對這個問題感到難以回答,佛法何必一定要用宗派的眼光來看﹗佛法是整個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何必要分宗分派自鳴得意﹗

菩薩不但要廣學三藏,並且要多聞正法。「多聞」者,因耳根最利,《楞嚴經》中說觀世音菩薩有耳根圓通,蓋因耳比眼勝,耳有三種真實︰(一)通真實,是說眼有障礙即不能見,而耳有障礙仍可聽到聲音;(二)圓真實,是說眼只能觀看正前一方,而耳能同時聽十方傳來的聲音(三)常真實,過去的傳到現在,現在的傳到未來,這也是耳根的聽聞。修學佛法,廣學一切是要緊的,多聞熏習也是很要緊的﹗

一個自度度人的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其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成就辯才,教化一切」給眾生大的安樂。

談到說法度生,最主要是要有無礙的辯才。「辯才」,不是辯論,不是世智辯聰;辯論或世智辯聰,充其量不過是用巧辯折伏對方,菩薩所成就的辯才,是從聞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來的。

說到辯才,我們千萬不可誤認為講話滔滔不絕就是辯才無礙了。有時候話講多了,非但得不到別人的歡喜,反而給人很大的厭惡﹗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開班教授青年演講的方法,每人學費十元,一天,一個青年前來報名,交了學費以後,他向蘇格拉底說了很多他為什麼要學演講,以及學演講有什麼好處的話,等這位青年講了好久以後,蘇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學費,這位青年很不歡喜的說道︰

『別人來學習演講,你都只收十元學費,為什麼要向我再加收十元呢?』

蘇格拉底慢言慢語的回答道︰

『別人交十元學費,是因為我只教他們如何講話,現在之所以要向你收雙倍的學費,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講話,而且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沒有什麼事情比講話嚕囌更令人討厭了,使人沒有不聽的自由,真苦惱﹗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講 智慧為化愚的根本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大人,第五應該覺悟的是由於愚痴才流浪於生死的。對治愚痴,必須要增長智慧,這裡,要講到佛教對於知識的看法。

佛教不是不重理論的宗教,佛教是知識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會上,一般人認為學問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所需,但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對於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徹底的明白。

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像科學,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翻天覆地,掀起戰爭殘殺的,很多都是知識分子。臺灣大學農學院教授陳華洲供給黃學文有毒農藥巴拉松而殺死僑商姚家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不是知識造惡嗎?佛教是講知識的,但佛教的知識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佛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了解。
從佛法看,不能了生死就是愚痴。

愚痴,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我們從愚痴的「痴」字可以看得出,「痴」這個字,本來是知識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頭,所謂知識有了毛病就是愚痴了。

愚痴,心性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就是「無明」之謂。因為愚痴,所以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不能解脫,不能認識自己,就是由於愚痴。

愚痴,有見解上的愚痴,有思想上的愚痴。見解上的愚痴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思想上的愚痴,就是前文所講過的根本煩惱︰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惑。

先解說眾生見解上的愚痴︰

人總是愛執五蘊自身為我,身外之物執為我所有,不知我身為四大五蘊假因緣和合而有,身外之物亦為幻境,無常而不能久住。身與物明明是因緣和合的假有,眾生以假為真、執空為有、執身為我,是為「身見」。

有些眾生以為人死之後,一切就歸於沒有,所謂人死如燈滅,或是執說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為豬馬牛羊,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叫做「邊見」。

還有一類眾生,覺得日月星辰的運轉,風雨雷電的應時,一定是由萬能的上帝在控制,信上帝萬能,謗無因果,不了解諸法緣起,這就是「邪見」。

更有一類眾生,執取非理的戒條,以為是升天受樂之法,如一些外道修學無益的苦行,或如民間的殺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見」。

執著前四見一種或多種,不知迷妄,以為是究竟之理,這就是「見取見」。

次解說眾生思想上的愚痴︰

見到自己喜愛的就起貪著,貪愛不捨又生慳吝,因為心中有我貪我愛,故形成自私,就是「貪欲」。

見所違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爭吵鬥毆,陰謀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愚昧而無智慧,任意縱情追逐物欲,聞善生厭,見惡樂為,例如︰勸他信佛,他就說你迷信;請他喝酒打牌,他就說你夠朋友有交情,像這樣愚妄顛倒,就叫做「愚痴」。

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恃己凌他,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為「憍慢」。

對於事理猶豫不決,對於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測量聖智,皆是「疑惑」。

眾生就因為有上述見解上的愚痴及思想上的愚痴,所以才感受生死。生死,亦有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之別。在三界六道中輪迴,由於一些有漏的善業與不善業所招感的果報之身,有分分段段的差異,叫做「分段生死」;那些證果的聖者,只要尚未成佛,亦有生死,只是這種生死沒有色形的勝劣,亦沒有壽期的短長,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叫做「變異生死」。

覺悟了的菩薩,一定會設法離開愚痴和生死。在菩薩心中,希望的是廣學世出世法,聽聞聖教,增長智慧,成就無礙辯才,教化一切眾生,給大家快樂,散布歡喜滿人間。

在經裡,一說到愚痴,就以黑暗來比喻,智慧才是象徵著光明。菩薩能夠廣學多聞,智慧之光增加了,自然就能照破愚痴黑暗。在《四十二章經》裡說︰「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說起智慧,實是度老病死的堅牢船,照無明黑暗的大明燈,一切病者的良藥,伐煩惱的利斧。所謂佛學,就是慧學的意思。

佛教的三無漏學是戒定慧,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等三種慧。太虛大師曾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

為什麼說由聞所成慧而建立信心?因為由聽聞佛法而得來的智慧,就能了解佛法,由了解就能生起堅固的信心。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要有信心,而此信心,必定建立在聞所成慧上。若一向未聞佛法,或未曾研究經典,完全不知道佛法,則無聞所成慧,也談不上真實的信心。

為什麼說由思所成慧而嚴持禁戒?因為由聽聞佛法而生起的信心,即會由心力造作而發之於行為。從聞所成慧而了解的真理,去體驗起心動念的行為,在行動上和生活上以聞所成慧作思想行為的善惡是非的標準,再去改正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謬習。從所信所解的體驗實行中,身心上有了更深切的明徹了知,那就是思所成慧。思所成慧是知行合一、行解相應的慧,是斷除一切惡、實踐一切善的慧,從思所成慧而能完成戒行。

為什麼說由修所成慧而定心相應?因為聞所成慧是信解,思所成慧是行持,而修所成慧是把心意修習到熟練純潔時即得禪定,把身心安住於禪定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輕安寧靜,此即所謂修所成慧。

初學菩薩,要想增長智慧,還是要先從廣學多聞做起。廣學,就是廣為修學戒定慧三學,不要存門戶之見,不要恃己排他。今日一般修學佛法的人叫人除了《阿彌陀經》以外,不要再看其他的經書,參禪的人就叫人不要念佛,這實在與菩薩廣學的旨趣相去太遠了。

平日,我行腳在各地,時常會有人問我修學哪一宗?我對這個問題感到難以回答,佛法何必一定要用宗派的眼光來看﹗佛法是整個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何必要分宗分派自鳴得意﹗

菩薩不但要廣學三藏,並且要多聞正法。「多聞」者,因耳根最利,《楞嚴經》中說觀世音菩薩有耳根圓通,蓋因耳比眼勝,耳有三種真實︰(一)通真實,是說眼有障礙即不能見,而耳有障礙仍可聽到聲音;(二)圓真實,是說眼只能觀看正前一方,而耳能同時聽十方傳來的聲音(三)常真實,過去的傳到現在,現在的傳到未來,這也是耳根的聽聞。修學佛法,廣學一切是要緊的,多聞熏習也是很要緊的﹗

一個自度度人的菩薩,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其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是為了「成就辯才,教化一切」給眾生大的安樂。

談到說法度生,最主要是要有無礙的辯才。「辯才」,不是辯論,不是世智辯聰;辯論或世智辯聰,充其量不過是用巧辯折伏對方,菩薩所成就的辯才,是從聞思修智慧中所陶冶出來的。

說到辯才,我們千萬不可誤認為講話滔滔不絕就是辯才無礙了。有時候話講多了,非但得不到別人的歡喜,反而給人很大的厭惡﹗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開班教授青年演講的方法,每人學費十元,一天,一個青年前來報名,交了學費以後,他向蘇格拉底說了很多他為什麼要學演講,以及學演講有什麼好處的話,等這位青年講了好久以後,蘇格拉底向他再要十元學費,這位青年很不歡喜的說道︰

『別人來學習演講,你都只收十元學費,為什麼要向我再加收十元呢?』

蘇格拉底慢言慢語的回答道︰

『別人交十元學費,是因為我只教他們如何講話,現在之所以要向你收雙倍的學費,是我不但要教你如何講話,而且還要教你如何不講話﹗』

沒有什麼事情比講話嚕囌更令人討厭了,使人沒有不聽的自由,真苦惱﹗

在《維摩經》中記載,維摩居士示現疾病,很多位菩薩、羅漢都來老維摩的住處探病,在病榻前,他們討論起不二法門的問題。什麼是不二法門?三十一位菩薩對不二法門都表示過意見以後,老維摩就問文殊菩薩道︰『何等是菩薩入二法門?』

文殊菩薩回答道︰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回答後,再反問維摩居士道︰

『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不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這是多麼的生動﹗多麼的善巧﹗以無言而言,這是多麼無礙的辯才﹗

可見得說法不在言多,難怪文殊菩薩讚歎道︰

『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當然,無言的辯才是語言最高的境界,在《大般若經》中記載著,善說空義的尊者須菩提有一天在山林宴坐,忽覺很多天人在空中散花,朵朵天花,五色繽紛的落在須菩提的身上,須菩提就問道︰

『什麼人在散花呀?』
『尊者﹗我是天帝釋,因為你善說般若空理,我特來散花供養。』
『我默然宴坐,本無有說。』須菩提尊者回答。
『你既無說,我亦無聞。』
『那你為什麼要散花呢?』
『無聞無說,是名真說真聞。』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成就辯才的菩薩聖著,並不是一天到晚在說食數寶,像須菩提本來沒有開口,而天帝釋說他般若說得好,無說而說,這才是真正的辯才﹗

辯才分有四種︰(一)法無礙辯才?指名句文身能詮的教法,於教法無滯;(二)義無礙辯才?了知教法所詮的教理無滯;(三)辭無礙辯才?對於諸方言辭,能夠通達自在;(四)樂說無礙辯才?有以上三種辯才的智慧,能為眾生樂說自在。

除了菩薩尊者無言說法的辯才以外,像智者大師講說《妙法蓮華經》,三個月的時間才講了經題的一個「妙」字;像道生大師在蘇州虎丘山講經,能令頑石點頭;像觀世音菩薩對三十三種眾生,用十九種方便語言說法;像本經的譯者安世高法師,能通曉鳥獸的語言,能成就如上辯才,當然就能教化一切眾生了。

教化眾生的目的,是給一切眾生大的安樂。大樂,這不是說世間的五欲之樂,也不是用美酒、香煙滿足你的貪欲,換取你的信仰;所謂「悉以大樂」,乃是指能令九法界一切眾生遠離愚痴生死,出三界苦,證得涅槃的究竟大樂。(表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P62.gif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講 布施為度人的根本 總目錄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這段經文裡,我們要說明佛教對世間貧富的看法。

這個世間,有錢的住高樓大廈,吃著珍餚美味;沒有錢的人,連棲身的草屋也無法覓得,每日三餐更不易維持。但是,窮苦的人,有時交了好運,財富也會滾滾而來;富有的人倒霉時,也可能淪落為乞丐。所以,世間上貧窮的不會永久貧窮,富貴的也不會永久富貴。貧窮,是因慳貪的關係;富貴,是因喜捨的緣故。

說起貧富的分別,在佛教看來,並不是無錢的人叫窮,有錢的人叫富。要知道,「貧苦」不是專指沒有金銀財寶的人,即使你黃金白玉堆積如山,沒有道德,沒有學問,沒有福慧,仍然是稱做貧苦。

這個世間,有錢的人很多,而他們不善於利用金錢,反而給金錢使用,只要有錢,什麼貪污枉法的事都做得出來,錢雖然是有了,但沒有智慧將錢用於有用之處,這當然是貧苦了。

貧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為自覺貧窮無依,困苦艱難,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來,嫉妒他人的富有和博學,惱恨別人的顯貴與財富,甚至想出謀害人的方法,造下種種的惡業,結下種種的惡緣。

貧苦的人,究竟有些什麼「多怨」呢?第一是上怨天︰怪菩薩沒有保佑,怪神明沒有眼睛,有些人只想求得現實的財利,禁不起邪教的誘惑,連祖宗牌位都出賣,這在臺灣高雄、花蓮等地時有所聞。第二是下怨世間︰一旦貧苦失意的時候,總是怪這個社會,或是這個主義不好,那個制度不行。第三是內怨眷屬︰很多人在外面受了挫折,回到家裡,總愛拿妻子兒女出氣,沒有錢,也總怪家裡的人沒有用,所謂「無米夫妻百事哀」。第四是外怨師友︰失業的人,不怪自己所學不專,總是怪朋友不幫忙。像這許多因貧苦而生的怨恨,不但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

假若財富方面雖然不寬裕,而在精神修養方面能夠注意些,就是淡泊的生活,也會覺得快樂的。沒有錢而有智慧道德,不算貧苦,這種人也不會怨天尤人。顏回的生活,窮得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簞食,一瓢飲」,別人見了都生起同情憐愍的心來,而顏回仍然是安樂如常。所以「貧苦多怨」不一定是從經濟上去衡量,深山中的隱士、古寺裡的頭陀,他們雖沒有物質上的財富,但精神上的財富卻比人多。

貧苦的人,終日不知修德,只希望有錢,其實,就是財神歡喜跟隨你,但財神的身後還有個窮鬼。世間上沒有千年的富翁,因為財神送錢給你,還有窮鬼為你化去。就算是有錢,而自己不積德,對財富也不會滿足。心不能夠滿足,既使有家財萬貫仍然會感到貧苦,既然感到貧苦,怨恨也多,不知多少有錢的人,為此造下惡業,結下惡緣﹗

修學菩薩道的人,無論貧富,都不會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薩願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

布施是發財最好的方法。一般人總以為布施是給人,既給人,自己怎麼會發財?其實道理很簡單,好比田地裡面,沒有播種,怎麼會有收成?不修習布施的因,怎麼會有財富的果?

諸佛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由於累生累劫修習布施而得來的,大乘行者修學六度萬行,布施是第一波羅蜜,我們的菩提心、慈悲心要從布施的行動上去培養。

過去有一個貧窮的婦人向迦旃延尊者訴苦,說她如何貧苦,如何窮困。

迦旃延尊者就對她說道︰

『婦人﹗你既為貧苦而受苦,那請你不用悲傷,我告訴你一個辦法,你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奇怪得叫起來,她問尊者道︰『貧窮可以賣給別人,誰不要將貧窮出賣呢?那麼世間就不會有窮人了,還有誰肯買貧窮呢?』

『賣給我﹗』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出賣,而且也有你肯買,不過我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布施﹗』迦旃延開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有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是賣貧買富最好的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從此明白了致富之道,也明白了修學菩薩之道﹗

不過,有人會這樣想道︰「有錢的人,當然是可以行布施,像這位貧苦的婦人,怎麼布施?又拿什麼布施給人?」

說起布施,「善財難捨」,很多人總怕人勸他布施,其實布施是有多方面的,並不一定非要把金錢物質給人才叫做布施,就是我們貧窮得一無所有,仍可以布施。比方,見到人的時候,就先對他招呼,向他說︰「你早呀﹗」或是︰「吃過飯了嗎?」「你從哪裡來?你來得很好﹗」「謝謝你﹗」「請坐吧﹗」「阿彌陀佛﹗」如能把這些話掛在口邊,不但會有很好的人緣,而且這就是在行「語言的布施」。

除此之外,見到人時含笑、慈顏、注目,這就是「容顏的布施」。見到人迷路時,指引他帶他去;見到有人東西拿不動,事情做不了,你說你來幫助他,代他做,這就是「身行的布施」。見人受苦心生憐愍,見人布施心生歡喜,這就是「心意的布施」。

像前面所舉出的語言、容顏、身行、心意等的布施,只要誰願意誰都可以做到的。佛法不是陳列品、不是貴族的,佛法是大眾化的,佛法是人人都能奉行的。

在經裡一說到布施,就會說到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說以衣食住行資身用物幫助別人;法布施是說以知識、技術、真理教化他人;無畏布施是說維護正義法理,為社會除暴安良,給別人精神安慰。

行布施是容易的,但行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就很難。一般人布施時,總希望別人向他感謝報答,希望宣揚讚美他的功德,再不然就是覺得自己能布施榮耀非凡,或是輕賤受施者,假使帶著這樣的心理行布施,只是世間的善行,而不是佛法裡菩薩所行的布施。佛法裡的布施要做到三輪體空︰(一)沒有能布施的我,(二)沒有受布施的人,(三)沒有所布施的物。在佛法裡,行布施而不覺得有布施可行,做功德而不覺得有功德可得。其實你不求功德,功德反而大,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布施給親人或是所愛的人容易,布施給自己所怨恨的人就難。把東西給我們所歡喜的人,這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心,把東西給我們所不歡喜的人,才是真行布施。所以菩薩布施「等念怨親」,無論是他的怨家、親人,只要有需要,他都會平等的布施。

若是有人過去破壞過你,此人一旦落難的時候,叫你救濟他,你心中一定不大願意,這實在是我們的慈悲心太不夠了,因此我懷念起慈航法師的為人。

慈老曾經告訴過我一件他親身經歷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鼓山當衣缽(叢林中的職事名稱)的時候,一天上廁所忘記帶衛生紙,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廁所的寺中一位茶房頭索取,原來茶房頭是個壞心人,他把用過的給慈老,弄得慈老一手的大便,茶房頭這樣捉弄人,要是別人一定很生氣,可是慈老沒有。

一天,慈老搬房間,那位茶房來了,慈老對他說︰

『你來得正好,請你幫我看守一下東西,我把這棉被先搬去,馬上就來。』

不一會兒,慈老回來時,發現他抽屜裡的壹百元銀洋少了六七十個,正當他感到驚奇時,靈機一動,這不是茶房頭還有誰?但這不能揭穿,揭穿了對一個人的名譽有很大的影響,錢少了有再來的時候,失去名譽的人怎麼恢復呢?慈老想到這裡,就裝做不知道。
過了一會兒,茶房頭告辭了,臨別時,慈老反而再拿出十五塊銀元送給他,他不肯接受,慈老告訴他,人生互相幫助,他現在當衣缽,每月有二十元,這一點給他拿去用沒有關係,這樣他才接受了。

不久,寺中很多人懷疑茶房頭哪來這麼多的錢?茶房頭說是慈航法師送給他的。又有人問慈航法師是不是真的?如果換作是別人早就揭發茶房頭的竊盜行為了,但寬宏大量的慈老,始終不肯說一句茶房頭的不好,這種「不念舊惡,不瞋惡人」的行為,唯有菩薩的「等念怨親」的觀念才能做到,向怨恨的人行布施,而不說怨恨的人的壞話,這種精神是多麼偉大﹗

慈老又告訴我,他的身體本來是很瘦弱的,但從這次事情後,他就慢慢的胖起來了,彌勒肚子也大起來了。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學佛的人對人應該沒有隔宿之仇,「寧願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就是人家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要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把惡人感化回頭,這才是真正度了眾生。

「不念舊惡」,不去報仇雪恨,這在有修養的人還容易做到;「不憎惡人」,怨憎相會的時候要不生起討厭的心來就很難。要做到「怨親平等」,非要菩薩的心腸不可。要知道,仇恨總是相對的,你恨人,人也恨你,大家能做到怨仇宜解不宜結,你原諒人,人也就原諒你。人不能離F獨居,人生何處不相逢,把喜歡的人記在愛心之中,把惡的人也包容在愛心之內,這樣才能做到怨親平等的看待。

佛陀住世時,提婆達多三番五次向佛陀為難,派人行刺,散布謠言中傷,佛陀非但不報復,還常說︰「提婆達多也是我的逆增上緣,提婆達多也是我的善知識﹗」把惡人看作善知識,是因為佛陀有包容天地的慈悲,原諒惡人的心腸。

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的逆增上緣很多,在逆境中修道,成就也快,現代民主國家有反對黨的存在,政治才會進步,修行的生活中,如有惡人破壞,這不是不幸,反而有助於道業的成就﹗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惡毒,見不到善良;煩惱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惡人、不懼煩惱,只要有「等念怨親」的觀念,舊惡是我們的恩惠,惡人是我們的善知識,烏雲開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陽﹗(表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3 14:25 , Processed in 0.81722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