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心是莲花开

[说说布施网] 请进来顶礼、赞叹、感恩 传承净土法门的祖师菩萨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





念佛法门,乃佛法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
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三编卷一.覆吴思谦居士书)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临终三大要)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好高鹜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
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做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
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编卷二.覆郭汉儒居士书二)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增广上.覆马契西居士书二)
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

世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功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覆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增广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三编下.覆秦铭光居士书)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惟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得益浅而受损深。(增广上.覆何慧昭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复又生即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真信切愿相反矣。(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上卷)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正)与陈锡周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三编下.覆周群铮居士书)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
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增广卷一.与某居士书 代了余师作)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
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覆智乐居士书)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卷下.楹联)

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于此法门,极生信愿,专精修行,则无尽烦恼,不难顿断;无量法门,自然证入。其圆成无上佛道,度脱无边众生,若操左券而取故物矣。(增广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果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增广上.与心愿居士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我辈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募能摇惑,一切境遇募能引转。若正修净业时,达摩大师忽现在前曰:‘汝但舍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 ’当向祖作礼,谓:‘我已受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不敢自违本誓也。’纵释迦如来忽现身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汝且置念佛,即为说更殊胜法门’。亦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耶?能如是信,可谓深矣。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


劝信愿专修


劝信

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五逆十恶,皆能往生。(增广卷一.覆周智茂居士书)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卷三.覆马宗道居士书一)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善根,实难深生正信。(三编卷三.覆秦铭光居士书)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卷二.覆邓伯诚居士书二)

能于此法,深生信心,则虽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若赤熟铁轮旋转头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其所愿,况世间小小顺逆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则临命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弥陀净土不现在前,皆不可得。

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 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劝愿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
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三编卷三.覆智正居士之母书)
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增广上.覆周智茂居士书)
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续编.覆杨树枝居士书之三)

欲利他,先须自利。
若非自己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
譬如溺于海者,不能救海中沉溺之人。(增广卷一.与心愿居士书)

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有“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印光大师文钞增广 ·覆潘对凫书)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众,自在无碍。
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众生。
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三编卷三.覆温光熹居士书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导和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




三、劝行

善导和尚,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续)复刘惠民书二
  
  ●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三摩地,亦三昧之别名,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复外驰之谓。正受者,心所纳受,唯佛号功德之境缘,一切境缘皆不可得也。(又正定者,寂照双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见《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续编上.一函遍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



归宗结顶

净土法门,乃一切诸法归宗结顶之法。(增广下.济南净居寺重兴碑记)
念佛往生一法,
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
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增广上.与某居士书代了余师作)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续编上.覆济善大师书)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
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
是以:
《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
《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
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
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1年),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人。幼随兄读儒书,颇以传承儒家圣学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来,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出世缘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出家,礼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
  

       印祖出生六个月有眼疾,几近失明,后来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出家后,于湖北莲华寺充照客时,帮着晾晒经书,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而知念佛往生净土法门是即生了生脱死的要道。印祖于受戒时,因善于书法,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眼睛发红如血灌。由此目病,乃悟身为苦本,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力书,仍然勉强支持。后眼疾竟得全愈。由此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
  


       印祖修净土,韬光敛迹,久而弥笃。二十六岁时,到红螺山资福寺净土道场,入堂念佛。三载之中,念佛正行而外,研读大乘经典,妙契佛心,净业大进。



       印祖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长期昼夜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亦早证念佛三昧。晚年,大弘法化之余,于苏州报国寺方便闭关。1937年,于苏州灵岩山闭死关念佛,关中答一日本人的“近来动静”问题时,答云:“自到灵岩,任何名胜,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胜介意故。”足证印祖一生行化,以身弘法,道盛德隆,感人至深。
  


       印祖德厚流光,终不可掩,机缘成熟,龙天推出。1911年,大师五十二岁,高鹤年居士将大师文稿数篇刊入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人虽不知为谁,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徐蔚如、周孟由诸居士见之,叹誉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于是,一再搜集印祖文稿,刊为《印光法师文钞》,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佛学界内部广为印制流通,印祖德名由此而腾誉海内外。
  


       当初徐蔚如持书奉母,躬诣普陀,竭诚礼觐,恳求摄受,皈依座下。印祖犹坚持不许,指徐蔚如母子皈依谛闲法师。1919年,周盂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恳求,必请收为弟子。印祖观察时机,理难再却,遂为各赐法名,此为印祖许人皈依之始。而《文钞》实为印祖弘法之缘起。由读《文钞》而倾慕大师道德,竭望列于门墙的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航海梯山而请求摄受,或鸿来雁往而乞赐法名,二十余年,皈依印祖座下者,不计其数。即依教奉行,吃素念佛,精修净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士女,不胜枚举。
  


       我国近代以来,欧风东渐,礼教陵夷,社会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泼为现代意识,遂致身口意三业,放荡恣肆,漫无忌惮。故印祖针砭时弊,力倡竭诚尽敬,惭愧自牧,以培净业行人之福基。生逢干戈不息、战祸连绵之际,而水旱天灾亦交迫迭至。印祖悲心凄恻,广倡因果报应之说,以为因果者,圣人匡治天下、诸佛救度众生之大权。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



       有许多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往往是悲心殷重,应劫而生。印祖降生于清咸丰十一年,正值英法驻军攻破北京,尔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等等。在此华夏忧苦涂炭之际,大师高擎世法行善、出世法念佛求生净土的法炬,抚慰国人破碎的心灵,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急难苦厄时至诚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以佛法潜消劫运。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师之血脉,下契近代众生之根机,言言归宗,字字见谛。细读印祖文钞,随时可以感受到印祖为度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之婆心,其文字摄受力极强,诚为一大光明藏所流现的诚谛法语。印祖剀切指陈: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其与吴璧华书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从佛法与众生根机的对应角度,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抉择。
  


       印祖仰承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的旨意,切实觑破禅宗不适现代,难了生死之弊。以为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更不可能即生成办,永脱轮回。印祖常云:在昔之世,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净土法门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一切人等,皆能修习,咸可往生。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趋向。净土法门诚乃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即生出苦之妙法。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有根本。
  


       印祖除了以文字般若与讲经说法的形式弘扬净宗外,还建立灵岩山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亲自立定规约章程,为末法丛林之表范。印祖还创办弘化社,广印经书流通,二十余年,所印各种佛书,不下四五百万部,佛像亦在百万余帧,法化之弘,广被中外。
  


       印祖一生克苦俭仆,注重惜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非却而不受,即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大家共享,决不自用。洒扫洗涤,事事躬自操作。受请外出讲开示,虽为备轿,亦不肯坐,以为折福故。
  


       印祖自奉节俭,待人却甚为慈厚。凡善男信女供养的香敬,悉皆代人广种福田,用于流通经籍,救济饥贫。凡闻何方被灾告急,必尽力提倡捐助,悲愍苦难众生,无以复加。
  


       印祖一生淡泊名利,平实无奇,与人出入往来,不谈玄言妙语与神通异奇,皆是平常话多,名闻利养不介于怀。兹列数例:其一,1922年,印祖六十二岁时,正当其任的徐总统题赐“悟彻圆明”匾额一方,赍送普陀山,香花供养,极盛一时。印祖淡然处之,有恭贺者,印祖答以虚空楼阁,自无实德,惭愧不已,荣从何来等语,日后更无一语谈及赐匾事。其二,印祖临往生前,致德森法师信札云:“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其三,上海女高中生杨信芳梦中经观音菩萨点示: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即赴苏州拜谒印祖,告以梦景。印祖斥曰:“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更不许汝对人说,否则非我弟子。”上述三例只是印祖一生淡泊平常无数事例之少分,于中可证知印祖之德操非一般人所企及,一代祖师的风范,于平淡中显出璀璨的光彩。
  


       193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办理妙真法师升座仪式,预知时至,多诸迹证。初三日晚,对大众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日早一时半,由床上起坐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印祖坐床边呼水洗手毕,起立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走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完即坐椅上,端身正坐,口唇微动念佛。三时许,妙真和尚至。印祖吩咐:“你要维持道场,你要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自后即不复语,只唇动念佛而已,延至五时,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次年二月十五日,印祖示寂一百日,举行荼毗典礼,得五色舍利珠百余颗,精圆莹澈,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印祖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着,以生西瑞相垂范,复留舍利以彰德,作末世众生之依怙。四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灵岩山石鼓之东南。
  


       印祖一生潜修实证,淡泊平常,后为龙天推出,以文字因缘作人天眼目,利益叵测,人称大势至菩萨再来。其著作有《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丙子息灾法会法语等流通于世。
  


赞云:
  幼习儒业,圣学自励。病困知非净土期,精修敛行迹。慧命灯续,末世永归依。
  禀承善导专修旨,宪章灵峰续文钞。德厚流光终不掩,龙天共推示径要。昌明因果挽世运,专弘净土敦儒教。折摄语默皆教化,竭诚尽敬妙妙妙。










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至诚顶礼、感恩印光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刊序
  圆瑛大师序
   一、赞净土超胜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乙、劝祛疑生信
    丙、勉具足信愿
  三、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乙、劝兼念观音
    丙、明对治习气
    丁、论存心立品
    戊、评修持各法
    己、勉行人努力
  四、论生死事大
    甲、警人命无常
    乙、教专仗佛力
    丙、示临终切要
  五、勉居心诚敬
  六、劝注重因果
    甲、明因果之理
    乙、示戒杀之要
  七、分禅净界限
  八、释普通疑惑
    理事 心性 悟证 宗教 持咒 出家
    谤佛 戒律 中阴 四土 舍利 臂香
    境界 神通 外道 胜缘
  九、谕在家善信
    甲、示伦常大教
    乙、勖居尘学道
  十、标应读典籍
  编者之言
  附录:印造经像之功德
发表于 2010-1-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22:32 , Processed in 1.13752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