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佛学问答(1-786)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8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死而后已。我这一生愿受持师父的教导,继而把净宗学会推广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把现今的末法转变为正法,从而达到人类种族和平、全球世界大同的殊胜壮观局面,以新加坡为榜样,使现今五浊恶世转变为地球极乐。
这是菩萨的大愿。这个愿要落实,如果不能落实,这个愿就变成虚愿。所以,你一定要认真修行,要发奋苦学,一切为众生,绝不为自己,你才会有成就。
往年,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劝导同学们,在现前这个时代,最低限度要学七门功课做为自己修学的基础。这七门功课有四门是佛经:第一种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部经是世尊教导我们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接受善知识的教诲,如何落实五戒十善,这是行门的大根大本。第二种是《无量寿经》;第三种是《弥陀经要解》,《要解》是蕅益大师著,原文并不长,经、解都要能背;第四种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另外儒家的《四书》和《了凡四训》(我把《了凡四训》也列入儒家),以及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七门功课要统统能背、能讲、能行,将之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有这个根才会有成就。
773. 佛七期间诵《无量寿经》,请问是否夹杂?
打佛七,要遵守主七师父定的仪规,若主七师父在念佛之前规定念一部《无量寿经》,这个可以。但大多数佛七,在第一支香前都是念一部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之后就不用了。它的用意是在摄心,因为我们平常心是散乱的,一部经念下来,心就清净了。念《无量寿经》当然也可以,但《无量寿经》经文比较长,所以佛七期间还是以《阿弥陀经》为恰当,因佛七的重点是在“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774. 冬天坐在床上看佛书,请问是否可以?
冬天天气很冷,尤其北方是烧炕的,可以这么做。佛法并没有一定的方式,它是通情达理的,并不执著,规矩虽多,开缘也很多。
775. 同修之间确实有不如理、不如法,而且会使大多数人产生烦恼心。请问是否可以单独找他规过劝善?
单独的规过劝善,这是很好、很如法的做法。
776. 年轻时,一场车祸导致腰骨及双脚受伤,不能够久立、长行。因此,绕佛时,双脚筋脉常常拉紧、僵直、疼痛、麻木,虽然强行,然而脚力不及,不能随时跟上前方同修的步伐,往往出现较大空间的距离,内心焦急万分。口虽然仍有佛号,但实在佛已在西方外,一点都不管用,除了恼害众生外,亦欺骗佛菩萨,这是很大的罪过。就在不安之际,您建议分三区随缘自在念佛,欣喜之心非笔墨所能形容。
身体有局部妨害,即使是在佛七或者念佛堂也可以不随众,就坐在一边看着大众念佛、绕佛。若想与大众一起绕佛,可以走在最后,不要插在当中,最前面的人跟到自己后面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出,坐在一旁念佛。所谓“方便有多门”,不要受一般规矩的约束。因为你有特殊状况,只要先与主七师父和大众说明,让大家都知道,这样自己心安,大家也欢喜。
777. 《观经》第十四观中,“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您在《观经》讲记中提到香港某居士读经往生的事迹,但在其他地方,似乎并不太提倡读经往生。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提倡念佛,甚至“乃至十念,即生我国”。于是弟子心生疑虑,不知读经是否确实能往生?
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教导众生没有定法。佛教导我们念佛,是为契末法时期多数人的根机。多数人不可以说是超过半数,譬如十个人当中,有三个人喜欢念佛,其他的人每个都学一种法门,这三个人就是多数。这个世界人将近七十亿,学佛的人也不少,可是真正选修念佛法门的人依旧占少数。虽是少数,若跟其他法门比较,那是多数,多数应当是这种讲法,所以佛极力提倡念佛法门。
在一切法门里面,确实只有这个法门能帮助你真正成就,这是无比殊胜!其他法门纵然修行得很成功,没有发愿往生,就很难超越三界,多数都会生到欲界天、色界天,且以欲界天最多,但等天福享尽之后,还是要轮回。换言之,这就是修行不究竟,这不是法门不究竟,是你修行的功夫不到家;修行功夫到家,那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有幸听闻净土法门,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种因缘非常希有,诸佛都赞叹,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何诸佛赞叹?因为你这一生就要作佛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作佛,这个因缘太希有了。但遇到这个法门的人多,真正能生到西方的人太少了。李炳南老居士讲:“念佛人真正能生极乐世界,一万人当中也不过二、三人而已。”原因是我们用心不专,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所以才被淘汰。果然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这种人难得,真的能放下一切万缘,心地清净,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种人决定往生,这是我们应当要记取的。
念佛不能摄心,读经能摄心,这是你过去生中根性不相同,那你就读诵大乘。《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述说:“读诵大乘者,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一样可以得生”,可见净土法门广大。修其他法门,不是专修净宗之人,只要发愿也都能得生,其真正的原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
因此,读《地藏经》、《般若经》或《法华经》,无论读什么经典,读到心清净,清净心发愿就决定生净土。若是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念得心不清净,还是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真正的条件是“心净则佛土净”,不一定是读诵净宗的经典,这才是平等法,才是真实法。甚至于不是佛教徒,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印度教徒,他依照他们宗教的方法去修,也修到心地清净,万缘放下,有人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临终十念、一念也能往生,这是他具备了清净心的条件。由此可见,这个法门广大!
778. 请问读经是否必须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才能往生,打了妄想行吗?
希望你多听《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的疑问全都在这些经典里面。
779. 犯了根本戒,请问是否可以再受戒?
戒是菩提之根本,无论哪个法门,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如果不认真的学戒,决定不能成就。因为戒能得定,不持戒,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没有清净心,念佛就不能往生,因此戒律很重要。
形式的受戒决定不重要,没有受过形式戒和三皈依的人,我们看到念佛往生的很多。形式上没有受戒,实质上戒全得到了,所以实质重要,形式不重要。我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导我持戒,“学一条就做一条,这一条你就受持了”。我没有在戒坛求受戒,我依照戒律一条一条去做,自己能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以后再学,这样自己就进步了。
戒从哪里学起?从五戒、十善学起;不可以好高骛远,要老老实实去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自然就会有成就。我希望同修从“十善业”下功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此为标准,决定依教奉行。这个标准是诸佛如来的标准,诸佛菩萨教导我们所有一切的戒行,都是以十善为根基。《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到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任何一条都不能离开十善,离开十善就落空了。
780. 请问听经是否可以躺着听?
躺着是很舒服,但是讲经的人坐着讲,你听经的人躺着听,这是不恭敬。但也有开缘,你生病的时候坐不起来,可以躺着听;你能坐得起来,为图舒服而躺着听,这是大不敬。世出世间法的成就,印光大师说得好,从“诚敬”中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纵然是佛菩萨来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没有诚敬心,一分利益都得不到。所后,能得多少利益,都在自己的诚敬心。
我们在威仪上表示这种诚敬,不但自己受益,也能化他。大家见到你听经如此恭敬,他会受感动,你能多感动一人,功德就愈大。不要以为没有人在可以随便一点,这个想法错了。我们听经虽然没有人在,但有鬼神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无形众生很多。你恭恭敬敬,威仪具足,鬼神对你都尊敬;你若是轻慢,鬼神都瞧不起你。儒家言:“君子慎独。”独自一人都很谨慎,不敢放逸,不敢随便,这个道理要懂。
781. 房间里有躺着的人,请问可否在此地念经、听经,对躺的人有影响吗?
有影响。如果房间有人躺着睡觉,我们不在那里读经念佛,除非他有病,那是例外。
782. 我先生问:“佛教是否主张死后捐赠器官?”我答:“我佛大慈大悲,昔日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他也不曾怒他。”请问不知对否?
答问要看问的人的心态与用意,你的答复是否能够帮助他醒悟过来,关键在此。我不知道你们当时的情形,所以我也不知道是对否,你自己好好的思量、体会,你就会明白。
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捐赠器官,菩萨没问题,我们凡夫有问题。一般人断气大概八小时之后,阿赖耶识才会离开,这时你割截他的器官没有问题,他已经不知道痛苦了。八小时之内,阿赖耶识没有离开,你割截他的器官,他会痛苦,若是后悔而生一念嗔恨心,他就堕三途,这是要知道的。
凡夫之人有这个能力忍受吗?如其不能,还是不要发心,等到往生极乐世界,来生倒驾慈航再捐器官也不迟。因为你从极乐世界回来,你是菩萨身,你有能力像忍辱仙人一样,被别人割截身体一点怨恨心都没有。你没有这个能力,希望你不要冒险,否则到最后自己后悔,受不了而堕三途,这个亏就吃大了。
783. 有一位善知识突然对我态度转变,我难过了一阵子,唯有靠念佛开解。法师说:“人家讨厌你,你要改道而行。”又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请问该如何处理?
自己的道业要有进步,一定要常常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教导,每天用功过格来检点自己,反省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哪些过失,他一生都奉行而不厌倦,这就是他改造命运成功的秘诀。
我们不用功过格,我们用经教。我教导同修,晚课读诵《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内容是五戒十善,我们用这个来做检点;佛在经上教导我做的,我今天做了没有?教导我不能做的,我有没有做?从这里来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若不是这个作法,修的是什么?古大德的课诵本很好,是适合那个时代的众生,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现代众生烦恼习气太重,确实要细心的反省检点,所以我们早课选择四十八愿,晚课选择五戒十善,用这个来检点过失。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错了,将之修正过来。修行要真干!绝对不是每天把经典念一遍就是修行,那与修行完全不相干。有很多人错会意思,以为受持经论就是早晚把佛经念一遍,这是错误的。一定要用经教对照自己的心行,认真的改过自新,这才有受用。
784. 现在学会里的早晚课,由于学生人数渐多,空间不够,所以取消绕佛,只采原地念佛。学会活动空间小,同学们课业也很紧凑,少有时间运动,长期如此,细胞含氧不足,容易造成昏沉。所以,学生建议是否将唱“弥陀赞”的部分改为拜佛,“警众偈”等附在第六品和三十七品之后一同唱诵,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保有经文的薰习,又可兼顾到运动。身心兼修,法喜充满,则道业必成。
这个建议很好。拜佛是很好的修学方式,拜佛时心地真诚,不起一个妄念,这是修心。同时拜佛的每一个动作都合乎威仪,又能达到全身的运动,所以古人非常重视拜佛。
我出家之前,曾与忏云法师在山上住茅篷五个半月。他教导我拜佛,每天早课拜三百拜,晚课拜三百拜,午后绕佛、念佛,就是饭后经行半小时,然后绕到佛堂再拜两百拜。当时我在山上修行的功课是每天拜佛八百拜,这样拜了五个半月,对自己身心修养确实有很多好处。所以,我现在劝导一般大众要拜佛,拜佛确实能消业障、开智慧。
拜佛是以真诚恭敬心,以我们的头顶礼佛足,称作“接足礼”。若能将这个修行方法落实到生活,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就如同面对佛祖一般的至诚恭敬,你能这么做,你就是普贤行里面的“礼敬诸佛”。你把修行层次提高了,这个受用、功德是无量无边。希望真正有心者,当如是学,像《华严经》善财童子一样,凡夫只有我一人,除我之外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圣贤示现。无论是顺境、逆境,善人、恶人,决定不生轻慢心,决定不生分别心,都是以真诚、平等、恭敬来对待,这种人念佛必上上品往生。
785. 请问《高王观世音经》是真经或伪经?
古大德说这个经是后人伪造,不是佛说。你喜欢念也可以,总之都是劝善断恶。你真的有智慧,可以念《法华经?普门品》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及《华严经》观世音菩萨这一章经文。这三种称为“观音三经”,这是真实,绝不是虚伪,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选择。
786. 老和尚的教学是“五年学戒”,五年遵守一位老师的教导,听一家之言,一门深入,长期薰修。现在老和尚提倡“多元文化”,这对于初学者听那么多知见,接触那么多人事,请问对“五年学戒”的基础是否有影响?
“五年学戒”是祖祖相传的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决定不能成就。自古以来,无论在家、出家,修行证果的人都是这一条路成就的。现代人学佛,学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就是不知道这个门路。
有没有影响在你自己。你会受影响,是你对于这些原理原则没有完全了解;真正了解,不但没有影响,还有许多助缘与功德。
今天我们提倡多元文化,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就是多元文化,不过没有这个名词而已。《华严经》几百个族群,那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众生,用现在话说,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他们都能生活在一起,合为一个大团体,这是华藏世界,这已经明显告诉我们了。
我们看到近代社会的动乱和众生的苦痛,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和,族群与族群之间不和,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和,带给这个社会动乱与灾难。佛法修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苦从迷惑与不和而来,乐从觉悟而来,破迷开悟之后才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这就是我们在此地推动多元文化的目的。
在多元文化活动当中,学佛的人要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跟随一位老师,学一家之言,让他们看到,“学佛人懂事、有智慧”,我们做出榜样给他们做参考,让他们看到、听到,去反省思维。我们用这种方法帮助他,这就是对众生修学最佳的贡献。所以,它可以相辅相成,这里面决定没有矛盾。
“五年学戒”,这是一般的规矩,如果不是利根,这个时间要加长。我跟随李炳南老师,老师要求我五年,实际上我遵守他老人家的规矩十年。我不是利根,我守十年的约束,循规蹈矩,把自己的根基扎稳,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没有矛盾,一个是自行,一个是化他;五年学戒是自行,推动多元文化是化他。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22:54 , Processed in 0.121091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