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wlxg20130220

释大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起利生的妙用,那跟小乘的偏空涅槃有什么差别呢?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佛住常寂光净土,也能说种种的庄严。因为事理不二,你要离开事去说理,就说明你对理没有透彻地理解。为什么会产生那个疑问?是因为他对理体没有真正理解,要知道,理是不可以离开事的。这是大师为了恐怕众生落于偏理废事之见而安立的问答。
   下一段经文是广释。前面只略略地说,从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处、环境来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前面是说住处,接下来说极乐世界众生的出生之处,他们住的环境那么美妙,往生到极乐世界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生出来的环境是什么样呢?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解》「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缩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
   这是重点地来解说八功德水,先说水。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在这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莲花化身。
   前段讲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这段讲宝池莲花,讲生处的庄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生,无胎生之苦及其他诸苦,他身处的环境是七宝所成的宝池,不像我们用石头、砖头砌池子,极乐世界纯是七宝所成的宝池。
   宝池之中水也有八种功德:
   第一种是澄清。一丝一毫杂质都没有。
   第二种是清冷。清湛凉冷,永远保持同样的温度,不同于此土的水,冷热变化。
   第三是甘美,非常可口。
   第四是轻软。娑婆世界的水只能向下流,极乐世界的水能向上流。
   如《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第五是润泽,不会腐败。前面那水能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它能往上流,然后流下来,在这些荷花、莲花之间一直流动,以水流声说法。而且极乐世界的水非常润泽,我们此土水放两三天就变臭了。
   第六是安和,没有波涛大浪。
   第七是除饥渴。不但止渴而且可以除饥。
   第八是长养诸根,能使人健康长寿。
   极乐世界的水不止这八功德,实际上是功德无量。《无量寿经》上列举了三种殊胜的妙用:
   第一种妙用是水能随意。《无量寿经》上说:“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至腰、至腋、至颈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水即还复。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荡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
   这个很不可思议,水本来是无知之物,但是极乐世界的水能够随人意。
   你在七宝莲池里想着,水淹到自己的脚面,它就刚好淹到你的脚面;淹到膝盖,就到我这个膝盖;到我这个腰,就到我这个腰;到我这个脖子,就全部到我这个脖子。你说退下去就退下去,能随人意。水本来是无知之物,它能随人意,这是不可思议。
   第二个是水能说法。《无量寿经》上也说:“微澜回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祥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称念佛声,或念法声”。有些水声是称念佛名的声音,或者是在说法的声音。
   “或念僧声、寂静声、无我声、波罗蜜声、乃至众妙声,称其所欲,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
   水本无情之物,但阿弥陀佛以他的智慧德能,能够使她变成说法的工具,实在是不可思议。
   第三是浴毕进道。在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里沐浴,不单单是觉得很舒适、不单能闻法、也不单单是能随你意,而且洗浴完了,你的功德能增长,修行的觉受境界也能提升。
   《无量寿经》上说:“既皆浴已,或坐于莲花之上……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而得不退。”还没有成就四果的,在八功德水里沐浴之后,浴毕进道,你得到四果。
   要知道水本无心,能让我们洗浴以后增进功德,能够提升修行的品位,这确实不可思议。
   接下来讲这些楼阁:
   《解》「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名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
   这是讲极乐世界的楼阁也是以七宝所严饰的,不像娑婆世界的楼阁,用木石、砖木等结构所做,再以雕梁画栋,用丹青来描绘。极乐世界的楼阁都是七宝所成。
   〔底纯金沙,异污泥。〕池底都是金沙。从理上来说:楼阁是七宝所成,表七圣财,“信戒施闻有惭愧,智慧财为七圣财。众生不护此,名为极贫穷。圣人护此,故名七圣财”。圣人对这七种都非常重视,这是他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信心、持净戒、修布施、多闻法,有惭、有愧、有智慧。这是七圣财。
   七宝:金银;琉璃即吠琉璃,译为青色宝;玻璃即水玉,类似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晶;砗磲是海底中那种大介虫的这种壳,译为青白色宝;玛瑙有山玛瑙、水玛瑙,都表示种种的宝物,实际是指七圣财。
   八功德水表八正道。
    池底纯以金沙,表真如彻底不变迁。
   〔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楼阁是在极乐世界的住处,也是讲经说法之所在。
   〔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花开见佛悟无生,境界是实报庄严土,所见的是报身佛,花未开时,所见的佛是应化身。
   《无量寿经》上对于宝楼阁有更详细的描述,经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
   这是讲楼阁,接下来讲莲花化身的莲花:
   《解》「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不是汽车轮子、马车轮子,这些普通的车轮,而是指转轮圣王的金轮宝。经上说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小的有四十里直径,中等的有六十里直径,大的有八十里直径。这就是转轮圣王的交通工具,他乘金轮宝就可以巡行一四天下。
   我们昨天讲到佛教的观念,一个银河系就是一个小世界。以宇宙中心的黑洞就是佛家所讲的须弥山,这样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一个小世界之中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有一些凡夫福报很大,能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过没有佛那么清晰。转轮圣王管整个的一个小世界,也就是管整个的银河系。管一个完整的银河系的叫金轮王;管四分之三银河系的叫银轮王;管二分之一银河系的叫铜轮王;管四分之一,即只管一个南赡部洲的叫铁轮王。
   轮王有个轮宝,他靠这个金轮宝,一昼夜之间可巡游银河系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整个银河系,一昼夜可以巡行一周)。但转轮圣王只是福报很大而已。
   这些转轮圣王纵然存在,我们凡夫也看不到,我们天文学这么发达,对整个银河系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不要说银河系,太阳系我们还是不断地发现很多的小行星等等,没有完全搞清楚。凡夫的这种局限性非常大,所以它存在,但是凡夫看不到。
   比方美国宇宙飞船登月,苏联宇宙飞船也登月,登月以后,看到月亮上就是荒漠。他就讲:“中国人讲月宫里有嫦娥,有吴刚,没看到。佛教里讲有月光遍照菩萨,没看到。”那我们是否就不用念月光遍照菩萨了?当然不是。月光遍照菩萨是存在,不过我们看不到。
   五台山文殊菩萨他在,我们看得到吗?是我们凡夫自己有局限性,自己把自己隔住了。浙江雁荡山有一万阿罗汉住在其中,谁去雁荡山看到了?是凡夫自己隔断了,天台山有五百阿罗汉游止其中,对不对?
   所以这是凡夫自己目前的这种局限性,他只是活在三维空间里,无法了解多维空间的境界。转轮王以十善法来教化众生。《无量寿经》中就说,莲花或是一由旬,乃至于百由旬千由旬,它是根据众生修行的境界不同,品位有高低,所以莲花有大小。
   按照《无量寿经》所说,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其身体、容貌、受用是阿弥陀佛所加持,都是一样的,惟有莲花大小不同。因为莲花大小是依自己念佛功夫深浅不同而有大小不同。
   极乐世界一切的景观都是不生不灭的,唯独莲花是变化无常的。我们听闻净土法门,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之中就生出一朵莲花,上面有自己的名字。我们在娑婆人间精进地念佛,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八功德水之中的莲花就越来越有光泽,越来越璀璨,越来越大。我们如果另外又去修其他法门,对净土法门信心不够,这莲花就会枯萎。
   元朝中峰国师作《怀净土》诗说:“莲池无日不花开,四色光明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阿弥陀佛常垂金手接引,凡夫众生到底有什么事情不愿求生呢?是因为愚痴无明,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真信切愿。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青色莲花叫优钵罗花,放青色光;黄色莲花叫拘勿头花,放黄色光;赤色名为钵头摩花,放红色光;白色名为芬陀利花,放白色光。
   从理上来说:莲花表自性清净,放光表自性本体寂而常照,所以叫放光明。
   极乐世界的人身体都有光明,莲花也有光明,光有无量色。
   《弥陀经》里浓缩略说四色:七宝莲池、八功德水也好,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好,说楼阁、莲花、放光等等,这都是说什么?
   一方面是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另一方面也是说我们自己。念佛人清净念佛,心转变,身(地、水、火、风、空)五大也会同步转化,所以有些人说:“为什么我念佛很久,心都还难以清净呢?”
   一方面是我们真信切愿不够,另一方面是我们身体没有转化过来。身体就像一个漏雨的房子,一直没有转化,所以心要清净就有困难。我们要身心同时转化,身的转化是先从风大开始,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在转化风大。
   净土宗的十二祖彻悟禅师住在北京怀柔区红螺山资福寺,红螺资福寺念佛的那个调子(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听过),最后那句是几句一转,最后一句的“陀佛”两个字没有念出声,这是一个转风大的方法。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说起来功德无量无边,非常微妙,而且这个妙处单单从音声、从风大的转化上来说,这几个字的音节也是加持力不可思议。
   春秋时,中国有个很著名的弹古琴的音乐师叫师旷,他弹古琴弹到某一种音就能招到某一种动物来。比如他弹某一首曲子,这首曲子的音律音声就会跟白鹤产生一种共鸣,能把白鹤吸引过来,他边谈古琴,白鹤边在他周围翩翩起舞,围着他飞。
   他弹古琴还能把风雨招过来,他知道哪一种音能沟通到法界宇宙之中的能量,能祈风,哪一种音调能够祈雨。他只是世间的一个凡夫,仅熟能生巧,都能掌握宇宙不可思议的这种规律,某一种音声、某一种音节,就能沟通到某一种的能量,就能产生某一些的变化!何况是阿弥陀佛,多生累劫修行,无所不知,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具足。
   所以他这种微妙的大智慧知道,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能使我们的性德最容易显发出来,因为这种音节就能转化风大,这是以前没有透彻说出来的净土法门的一个妙处。你不需要刻意去转,只念阿弥陀佛,就最容易把我们自性的金矿挖出来,最容易把我们自性的性德开显出来。为什么呢?音声从哪里来?咒从哪里来?佛号从哪里来?
   诸佛菩萨入禅定,这禅定就有光明,光明以一定的频率存在,你把这一定韵律的频率记录下来就是咒。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也是如此,你念阿弥陀佛就产生一定的频率,就能把我们的风大自然转过来,把我们的性德自然挖掘出来。
   所以你看这里讲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一方面讲极乐世界的这种美妙:各种莲花,各种光明;另一方面其实是地水火风四大的转化,这些楼阁也是我们身体的转化,念佛精进自然能转化。风大转了就水大转,水大转就是成就八功德水,水大转就是水流说法,其声微妙都是说无常、苦、空,种种音声,然后再转火大。
   火大若没转过来,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通过呼吸,从空气中摄取的这些精微物质、能量,所有能量百分之九十都浪费在打妄想去了,都提供给无明的马达去用、去运转了,而真正要维持我们生命需要的能量很少,所以要把火大转过来,火大转了,妄念就不起。
   因为凡夫众生火大没有转的话,就会一直起妄念;妄念多了就有欲望,欲望起来就把能量消耗掉,所以一直在生死轮回,一直在造恶业。而我们能依靠念阿弥陀佛把火大转过来,所有的能量都不会消耗掉,能让我们进一步转化这个身体。
   所以念佛的人身有光泽,念佛的人若真正精进,他会越来越相好庄严。因为火大转了,就进一步转地大(地大最难转);更进一步就转空大,地、水、火、风、空,都能转。
   真正能转的人,他的血液都变为乳白色的浆。印度禅宗的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主动去偿报,国王把他的头砍掉(国王之前信外道,不信佛教),喷出来的是乳白色的浆,不是血,因为地大转了。
   此地四边阶道、楼阁,这些也都是在说身体的转化,我们精进念佛身体就会转化。我建议大家好好地看十二祖彻悟禅师在红螺山资福寺所写的著作,他明确告诉我们怎样成就念佛三昧,为什么我们修行很久还不能成就念佛三昧,连念佛成片都有困难呢?因为我们心没有完全转化,身体就更没有转化了,当然修行要成就就有困难。
   接下来是莲花四德,微妙香洁。
   微:形量大小不定,各随念力而现,所以说微。妙:自在无碍,不可思议。
   莲花形量大小不定,你修行功德高,将来生到极乐世界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那你的莲花就有千由旬,一由旬最小也有四十里,千由旬有四万里,不得了。你看整个中国都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那是方圆四万里,你一个人住这么大。为什么?因为是报身,你往生极乐世界来接的佛也是报身佛。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描绘报身佛,报身佛不可思议,他的眉间有两根白毫毛,这白毫毛因为很长,它是中空的,宛转宛转,卷起来的,好像宝石一样,越卷越细,好像一座山,有五座须弥山这么大。
   阿弥陀佛的眼睛好像四大海水这么浩瀚。以我们凡夫的心量是难以思议,这样庄严,大的不可思议的报身佛来接,当然你这莲花也是非常大,不可思议了。所以这是微,随念力而现。
   妙是自在无碍,不可思议。十方众生发心念佛,花上就有自己的名字。一发心念佛,妙就有感应,你在此土念阿弥陀佛,彼土的八功德水之中就有莲花出来,而且莲花上有你的名字,“荣枯随于勤惰,感应冥符故妙。”若越来越有光泽,是因为你此地念佛越来越精进。
   香:五分法身香。
   洁:〔非形则非尘故洁〕,莲花不是有一定的大小之形,全体唯心,即是菩提妙净明体,因此称之为洁。
   〔莲胞如此,生身可知。〕莲花都是如此光色明耀,微妙香洁,那从莲花里化生出来的念佛人,他身体的庄严殊胜就更加是难思议,这种殊胜庄严是可以推测而知道的。
   愿大家将来都能真正在千由旬的莲花里化生出来。



弥陀要解 第八讲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愿大家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超出娑婆世界六道轮回苦,得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上午我们讲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生处的庄严。生处都是莲花化生,莲花化生其实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会集本的《无量寿经》,第二十四莲花化生愿说: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接下来就是结示佛力,是说这些住处的庄严,生处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所庄严。
   
   (己)二结示佛力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这就归结到佛力上来,归结到阿弥陀佛愿行成就了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释迦牟尼佛再次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并告诉他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此殊胜的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愿行为能成就,极乐世界是所成就,称性功德都是称真如自性而修的功德,大愿就是阿弥陀佛在因中为法藏比丘时对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所发的四十八愿。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第三十二愿说: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会集本的《无量寿经》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当然这两个本子都非常圆满。
   这说明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所成就, 阿弥陀佛每愿都说: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现在佛陀已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然其愿力成就了。
   大行是指发四十八大愿以后勇猛精进,在阿僧祇劫之中,都修菩萨行,修种种六度万行。
   《无量寿经》上说:法藏比丘观摩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摄取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清净之行,以此大愿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称性功德是称合真如自性本具功德。一切庄严都是自性本具的,但虽自性本具一切庄严,若无佛力,也不能成就,不能开显。所以说〔称性功德之所成就〕。
   〔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因为我们的心性真如妙心是圆满周遍的,所以能普遍庄严四种净土,阿弥陀佛愿行圆满,庄严净土,为众生作为增上缘;使众生能往生不退,一生成佛。带起十方三世一切凡圣,自心的种种庄严,为所缘缘。一切凡圣就缘此庄严净土,起欣慕心,而修净业,求生净土,所以是“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解》「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这是讲阿弥陀佛以因中所发的大愿,能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又以愿后所修的大行,能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因为佛陀以此愿行庄严成就了四种净土,又以此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众生对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能生信心,愿求生,且能执持名号,就是以佛愿为愿,以佛行为行,所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
   简而言之,愿同弥陀愿,就是多善根;行同弥陀行,就是多福德。
   如果从佛边来说,就是以愿行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作为利生的无上方便,作为接引众生、让众生得解脱的无上方便。“方便为究竟”,一个法门再好,但如果不方便,一般的众生根机不够做不到,这法门就不能广泛地利益众生。阿弥陀佛有无上方便,以一句佛名就能让众生往生不退,所以称之为无上方便。
   从众生边来说,执持佛名就是愿同佛愿,行同佛行,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执持佛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要至诚恳切,万缘放下来执持一句万德洪名。
   十方诸佛,如果从理体上说,智慧德能都是平等平等的,度众生的本愿也是平等的,都是相同的,但接引众生的方法和方便不相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无上方便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
   按《龙舒净土文》上所说,现在流传的《阿弥陀经》就少了二十一个字。宋朝王龙舒居士说:“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朝人所书刻,自‘一心不乱’而下还有‘专执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
   这我们且不去过多地考据它,但起码我们可以更加明白,信愿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佛边来说,大愿大行所成就一句名号是无上方便;在众生边来说,一句佛号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因为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具足了五分法身香,具足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并且将他所有果地上的觉悟、果地上的功德,都凝聚在这一句名号之中。我们如果不念佛自然就会念五欲六尘,就是无明熏真如;而念佛就是在接纳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众生虽然本具戒定香与自性智慧光明,但无明烦恼厚重,透现不出来。
   所以要借助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无上方便,为强有力的增上缘,就能通过信愿持名引发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这就是香光庄严。
   佛种从缘起,佛境从缘起。我们虽具成佛的种子,但如果缺乏增上缘,成佛的种子也难以显现,也难以成熟。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提供的殊胜的强增上缘,能有力地引发我们的佛性种子,所以说持名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念念执持名号,相续无间。”就是念念以此善根福德,成就如是称性功德庄严。如果从众生边来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是指众生念念相续不断来执持一句万德洪名,就是成就自性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的殊胜功德庄严,也就是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是说众生自性本具的一切庄严,但由信愿持名方能成就。现在我们已经起性,已经发愿,已经正在持名念佛,所以说“即是已成,非今非当”。非现今成,非当乃成,而是已成。因为我们已起信愿行。
   《解》「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从生佛圆融不二来作解说。前面是从佛边来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然后又从众生边来解释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现在进一步从生佛圆融不二来解释这一句。
   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种种的称性庄严,能为众生作增上缘之本质,带起众生自心所现种种的庄严。
   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不可思议,因为一尊佛都是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作为教化的区域,唯独阿弥陀佛的愿力是无量无边,没有界限。
   一切诸佛与某一个世界有缘,就到该世界去度化众生,但所教化的世界是原有的,必须迁就该世界的既成事实。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大愿大行所成就,并且阿弥陀佛又以能庄严的愿行、所庄严的净土来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作为众生得解脱往生不退的增上缘。
   〔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引发自性本具的香光庄严。所以一切诸佛刹土之中唯有西方极乐世界永恒保持了称性功德,没有一丝毫的变质,确实不可思议。
    反观我们娑婆世界,虽然在理上讲也是称性的,但在事上讲,凡夫的自性功德丝毫不能显发出来,因此无量劫以来迷真逐妄,流浪生死。
   因此,古德说:“时光灭处命光微”。时间一天天过去,生命一天天减少,人命无常啊。“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所以我们要能以阿弥陀佛名号这个殊胜的增上缘,把我们真心本性的亲因缘引发出来。执持名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成就等无间缘;使我们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性德完全流露出来,就是全他即自;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即念本觉成今始觉,成就究竟觉,就是全佛即生。
   所以说“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全他佛的庄严来即自己的庄严,来引发自性的般若智慧光和五分法身香。
   接下来合释能受所受。前面已从能受用的众生来解释世界为什么名极乐,又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的住处、生处种种庄严来解释世界为何名为极乐。接下来是合起来说能受所受,也就是给我们描述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他们的日常生活。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
   《经》【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就是前面讲了极乐世界众生住的环境、出生的环境。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众生的生活状况,我们一听就非常向往,这样子潇洒自在的生活,这样子天天在成就增长福德智慧的殊胜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
   极乐世界常有天乐鸣空,并且随个人的意愿能听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天降花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个个都神通广大,清晨各以盛花之具装满妙花,一念之顷,能到他方佛世界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可见神通自在,分身有术。
    供佛的福德是最大的,每天听佛说法能让我们善根福德智慧日日增长,这个是最妙的福慧双修,因此在极乐世界成佛容易。
   经典里讲到释迦牟尼佛讲经时,有很多听众听到一半就证果了,根器好的一看到佛陀马上要求出家,马上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佛说:“善来比丘”,马上就现出家相。
   你看,在娑婆世界单单听一尊佛说法,还只听了一半就能证果,何况在极乐世界的众生,他能听一切佛说法,哪有不大彻大悟的道理呢?当然成就就很迅速。生到其他任何诸佛国土,都只能听一尊佛说法,在极乐世界可以遍礼诸佛,遍闻十方诸佛讲经说法,简直不能相比,可见极乐世界最为殊胜。
   并且晨时出去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回来时正是吃早饭的时间,然后散步、经行,生活逍遥自在。可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其活动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解》「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
   前面已学过,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是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所以极乐世界,哪怕只是同居土的众生都已是享受缘生的胜妙五尘,这里就描绘此胜妙五尘,如常作天乐等等。
   天乐之音声是声尘;黄金为地,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天降花雨,雨天曼陀罗花,此花是色尘和香尘;饭食经行,饭食、食物是味尘;盛花、散花、经行,都是触尘。常作指天乐昼夜六时,无有间歇,不同于世间的音乐经常间歇。
   名为天乐有两重意思,一指天人之乐,二指天然之乐。天人之乐是诸天奏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莲池海会圣众;天然之乐是不假人力,自然敷奏。如本经中所讲:“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并非单指这个音乐非常美妙、和美,而且还能让闻者生善心,能忆念三宝。
   〔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黄金为地是地的本质,昼夜六时,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昼夜,因为众生身有光明,莲花也有光明,但释迦牟尼佛顺此方众生而说,因此方众生有个时间观念,所以佛说昼夜六时。
   接下来说曼陀罗华,雨曼陀罗华。像下雨一样降下来叫雨,雨做动词就念yù。
   《解》「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
   就是《妙法莲华经》上讲到的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华的四花,表四因位。
   《解》「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
   上面讲了天乐,这是耳根所对的胜妙声尘;金地是眼根所对的胜妙色尘。这里讲的天花是眼、鼻二根所对的色香二尘。
   昼夜六时都降下天曼陀罗花,种种色香美妙,适悦人意,清白洁净,世所未有的天花。这是天人散花雨,表供养。正如大本《无量寿经》上所说:“一切天人,皆赍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这是康僧铠译本所说的。
   衣裓是装花的工具,就像我们朝山的香袋一样;众妙花是指有很多种。《妙法莲华经》上讲到:“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
   曼陀罗是适意花,曼殊沙是柔软花、大柔软花,以此四花来供养他方佛,此四类花就表示菩萨的十住、十行、 十回向、十地,都是指菩萨修行的位次。也就是说以菩萨六度万行的因花来庄严佛果地上万德庄严的究竟佛果,所以说种种花其实是表示六度万行的因花,因为果德无所不遍,所以说遍供一切诸佛、十万亿佛。
   那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切诸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这是真因;念念趋向无上妙觉之佛果,这是果德。果德遍于十方界,所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为什么要说十万亿呢?蕅益大师说:能供十万亿佛是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法的,如果我们还想回到娑婆世界来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弥勒佛也是很容易的。能承阿弥陀佛威神的加被,就能无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神通自在。
   再来比较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可以知道,他这种神通力比娑婆世界阿罗汉的神通就大多了。 带业往生的人哪怕是凡夫,一丝毫的见思惑都没有断,只是伏住了,他的天耳通就可以听到十万亿佛土以外的音声,他的他心通就能知十万亿佛土以外众生的起心动念,他的神足通能一刹那顷遍历十万亿佛土,供佛闻法,所以这个神通力不可思议。这个能力不是他自己修得来的,而是阿弥陀佛本愿力加持,是报通,不是修通。
   所以再看娑婆世界那些阿罗汉,他有天眼通,但他的天眼通只能看到一个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他就看不到了;阿罗汉也有宿命通,但是他的宿命通只能知道五百世。所以极乐世界,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神通自在,遍供十万亿佛,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解》「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
   这是讲到“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这个“食”作动词念sì。
   〔食时,即清旦。〕一清早就装了种种花去供养多佛,吃饭时马上就回来了,就可以知道神足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不离彼土常遍十方〕这两句有两重意思:一是指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 另一个是指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一个是从理上说,一个是从事上说。
   譬如月不离空而能影现众水,天上一轮月亮在地上所有的江河湖海里都影现出来;同样,极乐世界众生的神足通自在,遍供十万亿佛,也是如此。
   此种神力,不假逾时,回还本处。是讲神足通非常快速,“此种神力,故由众生净业所感,亦由弥陀愿力所至”,是阿弥陀佛本愿力所成就的,也是众生修净业所感得的报通。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上第二十三愿就说: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而在会集本的《无量寿经》中其属于第十神足通愿和十一遍供诸佛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
   由以上种种可知,极乐世界众生的生活非常自在,法喜充满,神通自在。
   《解》「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
   前面已讲了神足通自在,这里就显示不可思议的妙理、理体。上午已经讲过,世出世间一切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一切事不出“因果”二字,你把握住这个核心就容易通达。
   这里讲极乐世界都是事事无障碍法界,所以,说一声就是全体法界,说一尘也是全体法界,说一刹那也是全体法界,事事无碍,乃至一举手、一投足、一跨步、一弹指,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极乐净土随拈一法都是全体法界,都是称性功德之所流露,都是摄尽十方无尽三宝。
   因为十方三宝,体就是法界,涉及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说生西方就是生一切佛国土,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原因就在此地。因为它全体都是称性功德,一声、一尘无非是称性功德之所流露,所以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譬如帝释天的宝珠,帝释天的宝珠网是光光相照,无有穷尽,一珠摄多珠,多珠摄一珠,一多相摄,贯彻无碍。  
   再看娑婆世界,则五浊深重,恶业为障,所以与极乐是不隔而隔。
   比如五台山清凉胜境,我们凡夫与文殊菩萨是不隔而隔。但是大家如果去五台山,应该好好地种一些缘起,比如说在那罗岩窟里供一把剑, 这个缘起就能让我们迅速开智慧。
   极乐世界则诸善俱会,功德甚深,所以是隔而不隔。譬如圣人跟人间是隔而不隔。极乐世界的众生在阿弥陀佛的金殿楼阁大讲堂里听经闻法,同时又能分身前往十方诸佛净土去供佛、闻法、度众生,自在地往返,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随拈一法就是全体法界。
   而娑婆世界,五浊深重。生活的环境也越来越差,因为众生的心越来越污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你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果报也报得越快。很多人如果不知道学佛,以前农耕社会可能造的恶业还小一点,现在造得越来越大,他受的恶报也就越来越快,种种奇奇怪怪的病也都会出来。
   有些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哪里会有人饿死呢?”其实应该很容易看到,种种的病他没办法吃下去,那样的状态如果不归心净土,将来恐怕要去饿鬼道,而且生活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科学家有个说法是,如果不极速地改善,恐怕三五十年以后,地球就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要更加地欣求极乐。
   《解》「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因为是凡夫生去的,所以还有吃饭的习气,但受斋以后(受斋也是非常自在的),一心行道,念食食至,受天然的饮食之乐,不需要造作安排,不需要做饭。食毕钵自然化去,无需洗涤,没有尘缘障道之苦。
   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上说: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金钵、银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
   带业往生的凡夫无始劫以来有饮食的习气, 一下子断不了,有时还有吃饭的念头,念头一起境界就现前,一切受用都是随意而生,不需安排,食毕钵即化去,不劳洗碗筷。我们用相对论的质能互换就可以明白: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念头就是能量,一刹那之中变现出物质来。
   《华严经》的很多内容,如果运用量子理论来解释也就很容易理解。所以科学越发达,对佛陀就越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前科学不发达,对佛陀所讲的那些概念,普通人无法理解,现在可以理解了。所以《现观庄严论》就说,科学家里面也有菩萨化现,他让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更多的时间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可见极乐世界一切的受用都是应念而生,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事环境,都是最殊胜的。
   最近的新闻说那个霍金(《时间简史》的作者),接受美国总统颁奖,是对他做科普的一个奖励。他的《时间简史》,我们如果看了以后,再看龙树菩萨的《中论》,《中论》上对于时间的阐述,人类也能受到很多的启发,也能由质能互变的理论,更加容易领会到《大乘经庄严论》所讲的解脱相对论,对唯识宗、中观宗和如来藏思想就容易汇通。
   
   (庚)二结示
   
   《经》【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佛陀再一次悲心殷切地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极乐世界成就了如此不可思议十方佛世界都没有的、最殊胜的功德庄严,有这样殊胜美妙的生活环境,能受所受都是不可思议的。
   带业往生者,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就能够成就与法身大士无二无别的神通力,能随意分身往来十方诸佛刹土供佛、闻法、度众生,所以我们越学越欢喜,越信乐信受,而且发愿求生。
   接下来特别地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特别地来讲有情说法,阿弥陀佛化现有情说法,白鹤、孔雀、鹦鹉,化现作种种鸟都能演妙法,然后无情说法。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解》「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
   
   又二:初别明、二总结。(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壬)今初。
   
   《经》【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是讲有情说法。阿弥陀佛化现作种种的鸟来开示、来教化极乐世界的众生,因为知道众生喜欢玩,如果能寓教于乐,就是教学的艺术化,一边欣赏这些种种美妙的鸟,跟它一起玩,一边又听它说法,这是太自在了,能说种种的法,说三十七道品。
   《解》「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
   舍利就是鹙鹭鸟,中国的禅师说是春莺(黄莺)鸟,蕅益大师说不能肯定,或是。
   《解》「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 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
   这是从耳根声尘来说受用,因为此土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这就是说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上面所说的那些种种庄严:天乐、天花、神足、往返自在,饭食经行了,一一都无非是阿弥陀佛愿行功德之所庄严,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愿庄严是康僧铠译本《无量寿经》上说:“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花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时之顷即可遍至”。又发愿说:“我刹中人,欲食之时,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如愿。”
   这是愿庄严,大行庄严就是法藏比丘已经发愿,这时“天雨妙华而散其上。”所以果地上也感得天降花雨的庄严;而且愿后修行是“恒往佛所,承事供养。”所以感得果上国土的人民,都能在一饭食之顷(吃一顿饭的时间),就能遍供十万亿佛,成就这样的神足通自在;又因为因地上手中能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来供养于佛,所以在果地上就感得天乐鸣空。国中众生自然衣食成就,念衣衣来,念食食至,成就这样的庄严。
   针对耳根来说,因为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所以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
   如果墙壁有障碍,外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声音虽然隔了一堵墙壁,我也听得到,眼睛看前不看后,后面的声音耳朵也听得到等等。这在《首楞严》上有详细的解说,所以娑婆世界就以音声为佛事。
   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以音声为佛事,念阿弥陀佛以名召德,把我们身体的地、水、火、风、空转过来,阿弥陀佛这个特定的音节最容易激发我们的自性宝藏,所以非常殊胜。
   极乐世界其实是胜妙的五尘,一一都是圆妙的,这里是为了随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利而特别地来详细讲声尘、讲有情,化有情声说法、化无情声说法。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常有就是一直有,不是时有时无。奇妙杂色、形殊众鸟名为奇,音能说法名为妙,羽毛光彩都非常美丽。白鹤是以纯白为正,孔雀是尾羽的羽毛非常艳丽夺目,鹦鹉就以红嘴绿羽毛为最贵,它能学人说话。前几天也讲过鹦鹉得往生,学念阿弥陀佛的故事。
   看大本《无量寿经》就可以知道,它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摄持,并且畜生道的众生有这个特殊的因缘能念佛号,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相好庄严同阿弥陀佛。
   迦陵频伽属于妙音鸟,《正法念处经》上说: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一切人的音声比不上迦陵频伽妙音鸟音声的微妙,乃至天上音乐神的音声也不如它,并且它没出壳时(在鸟蛋壳里面的时候),鸣叫的音声就已经超过众鸟。
   共命鸟是一身两头,有两个神识。但两个头共一个鸟身体,这些鸟其实是相似,实际上是不同的。《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作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其实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六时出音声,是说这些净土的鸟,昼夜六时都出和雅音,没有间歇地来说法。而娑婆世界的鸟,白天飞鸣,到晚上就栖息了。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是莲花化身,所以他没有昏睡,也不需要晚上睡觉,说种种的妙法。这里就列举了: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解》「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此地讲到七科道品,首先是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要解》上就有一个阐说:极乐世界是大乘法,为什么说三十七道品呢?其实要知道,三十七道品是可以归纳小乘、大乘一切佛法。
   《大智度论》上也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上也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所以说三十七道品是通于大小乘的。
   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上针对为什么没有说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有特别解释:因为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前三科圆满了,不需要修,所以没把它列出来。
   因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莲花化生,清净庄严,所以不需要修观身不净;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需要修观受是苦;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无有诸恶,圆证三不退,所以能够一直往上修,不需要修四正勤,也不需要修四如意足,因为他本来就已经神通自在、圆证三不退了。但蕅益大师还是附带地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略略解释了一下。
   观身不净:在娑婆世界是要修,能去掉众生的贪欲心。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过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而已,为什么要贪恋呢?贪恋自己的身体,贪恋人家的身体呢?能观身不净就能生起道念,同时也要能藉假修真,养生之道也还是要知道一点。根本就是身要动,心要静。这是最基础的,能让我们身心康泰,修行更顺利。
   但现代人是反其道而行之,本来是要身动心静,但是现代人是身不动,养尊处优;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当然会有种种的病苦。
   观受是苦:一切受无非都是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舍受是行苦等等。
   观心无常:世间人最苦的就是念头停不下来, 一直都是生灭心,不停地起妄念,由生灭心不停地妄起种种的分别执著。
   观法无我:前面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都是人生观;第四就是宇宙观,一切法都是在刹那刹那地变化,没有主宰,所以叫观法无我。
   极乐世界是观净土之身究竟清净,不同于娑婆世界不净;观净土之受是纯不思议的乐,无有众苦逼迫;观净土之心是真实常住,远离生灭无常等等。
   《解》「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令不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正勤能策励我们修行精进,所以叫四正勤。
   〔已生恶法令断〕已经生的恶,马上把它断掉,马上把习气烦恼断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不要说:“唉呀,我又不杀猪,我放下什么屠刀啊。”你内心的烦恼习气就是你的屠刀,它伤害你的法身慧命,所以要断习气。
   如果我喜欢发脾气,我就对阿弥陀佛发愿:我一个月之内不乱发脾气,如果做不到,中间犯了,就痛切忏悔,痛哭流涕;如果做到了,心生欢喜,自庆不傲。再发愿三个月不发脾气,然后半年不发脾气、一年不发脾气,容易发脾气这把屠刀就被你断掉了,你就放下屠刀了,所有的烦恼习气都放下,都断掉,这就是立地成佛,所以已生恶法要令断。
   〔未生恶法令不生〕没有生起的恶,不单单不能去作,连恶的念头都不要生,要随时随地保持观照,随时随地提起这句阿弥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念一起马上把佛号提起来,这些未生的恶法也就不能生起来。在小乘解释得更细,《清净道论》中,他们的四正勤有很细致的修法。
   他说已生恶就是我们过去在三恶道里,是因为已生恶;未生恶是我们现在不用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来还会堕三恶道。我们现在不过是在过去的地狱猛火和未来的地狱猛火这个夹缝里而已,所以要赶快精进修行,有具体的修法。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自利利他的好事要赶快发心,努力去做。已经发心做的、对己对人都非常有利益的、有作用的善事,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多、更好,这是四正勤。  
   净土众生已经圆证三不退,唯善无恶,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不退入于凡夫位,不退菩萨行,不退无上道。所以位不退、行不退、念念不退。念念趋向萨婆若海,念念流入佛果位的一切种智的智慧大海,这就是正勤。所以他不需刻意修四正勤,就已经成就了。
   《解》「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如意足也称为四神足,能够发神通,所愿皆遂,所求皆如意。
   第一欲如意足:是对净土法门来说,应生起欣慕极乐净土的心,对极乐世界的众生来说,他不需修欲如意足,因为他已经到极乐世界了。
   第二是精进如意足:三种不退,已经圆证,所以精进如意足也圆满了。
   第三是心如意足,也名为念如意足:菩提行愿念念不舍,所以极乐世界也修圆满了。
   第四是思惟如意足:能深入佛慧,任运增明。 这是关于四神足或说是四如意足。
   《解》「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退,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信、进、念、定、慧,这五根对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是尤其重要。
   我们真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愿求生,这是信心生根,是信根;有了信根,你自然会精进持名念佛,是进根、精进根;你精进用功,时间久了,当然就能时时刻刻念兹在兹,不起杂念,不间断、不夹杂,你就念佛成片,将来就能往生同居土,是念根;再近一步往上,你能够成就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定根;更进一步就是念到心开意解,念到明心见性,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慧根,能自性功德智慧显发出来了。所以五根之中,若修到念根就生同居土;修到定根生方便土;修到慧根生实报庄严土。
   为什么叫做根呢?有两重意思:一是能持。 好像树有根,能持所生的枝和叶,不使它枯死。二是能生义。能生花果,使花果成熟,所以名之为根。
   如果从通途的教理来解释,信根就是信正道及助道法。正道就是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是佛,发菩提心,趣向真如佛果;助道是修一切善法,能助发正因,所以名之为信根。
   从净土法门来特别说,信根就是修净土的人要以信愿持名为正道,以《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要以这十一句话来作为助道,如此地深信不疑则为有根,即信根。
   闻到净土法,有些人也生欢喜,但他没有下决心,他没有真正地死尽偷心来念佛,这个信就没有生根,信就是无根。有些人宣扬说要禅净双修,要禅净密三修,这都是信无根。
   精进根是对正助道法都能勤求不息。精就是不夹杂,进就是不退转、不间断。
   念根就是二六时中常念佛名,这个就是正道法;常念佛陀的教诲,这是助道善法;完全没有妄念, 这就是成就念根,成就念根,此念就有力量,心就越来越清净,智慧就增长。
   定根就是摄心在正道及助道善法之中,相应不散。
   慧根就是定根成就,就能够不为外界所动,智慧就能现前,“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现前,诸法实相就现前了,此即明心见性时,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就都能通达。
   凡夫众生是有聪明无智慧,聪明是由意识心所生,耳聪目明分别念而起的。智慧心,智慧要能够离心意识参,智慧是由定而生,定根生慧根,定力生慧力,由定根成就心清净,自性的智慧才能流露出来,这是说五根。
   《解》:「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破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这是讲五力。五力就是前面五根的进一步修行增长,就有力用、有力量了,就能不被疑惑懈怠所破坏,而能摧伏懈怠,摧伏疑惑。
   一是信根增长。身破邪信,不为邪法之所动摇,及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各种烦恼,名为信力。
   二是精进根增长。能破种种的身心懈怠,不存身见捍劳忍苦,破身懈怠;心不昏昧,意不沉没,破心懈怠;成办超出生死轮回的大事,能得生极乐,都要依靠精进力。
   三是念力。念根增长以后,破诸邪念,能双离空有二边之念,成就出世的中道正念功德。我们能信愿持名这句阿弥陀佛,这些都具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已经超越空有二边。
   四是定力。定根增长,一心不乱,能破散乱妄想,而发事理禅定。禅定就是三昧,事禅定就是事一心不乱,理禅定就是理一心不乱。
   五是慧根增长。慧光透露,能遮止通别诸惑。通即见思惑,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要同断见思惑,所以叫通惑;别惑是指尘沙惑、无明惑,是别为菩萨所要修、所要断的尘沙惑、无明惑。三惑的黑暗,智慧光明能破,这些愚痴无明的黑暗,破了以后能显发真正无漏的智慧,名之为慧力。
   《解》「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这七觉支,或者说七菩提分,对于修行人很重要,尤其在修行过程中很重要。
    择法、精进、喜是侧重于修智慧;除、舍、定是侧重于修定;念就是让定和慧保持平衡,定慧等持。这样称之为七菩提分或说七觉支。
   修行人正在用功道路上,这七觉支就很重要。如果是昏沉起来了,就多修择法、精进、喜,能让心保持正念,让心与法相应;如果是散乱来了,心掉举了,就要多修除、舍、定。所以这七觉支、七菩提分对于修行人来说是要多用功的。
   择法觉支:目前来说,若我们真正有智慧,善于修择法觉支,就知道一定会选择净土法门。《大集经》上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我们要努力断恶修善,而又能三轮体空,在佛法中选择专修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就是善于择法。
   精进觉支:对净土宗来说,就是大势至菩萨所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个是真精进,“寂而常照,定慧等持”是真精进。
   念而无念,无诸尘劳之念。无念而念,心空境寂。内无能念之心,外无所念之佛。而一句佛号又能历历分明,这是真精进。
   喜觉知:就是心得到法喜。这在世间法里也有,《论语》上一开始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能不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智慧法,又能经常温习,这是一件让人很喜悦的事情,这种喜悦就是法喜。
   对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当然要更加一门深入,精进地念阿弥陀佛,这个法喜会不断地涌现。修喜觉支要能够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
   什么是真法喜呢?对净土法门来说,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
   以儒家的经典与世俗的书来比,儒家的经典是正,世间世俗的其它书籍就没法比;但如果与佛法比,佛教佛法的经典是正,因为儒家修学的目标不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能出三界;小乘法跟大乘佛法来比,大乘佛法是正;大乘佛法与持名念佛法门来比,持名念佛法门是最殊胜。
   所以要能认真修学信愿持名,越学领悟越深,越修越法喜充满,对往生极乐世界的信愿越真切,这就是善于成就喜觉支。
   好了,我们今天学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九讲

   五浊尘劳可厌离,西方净土是归期。
   直须念念光明现,便是花开七宝池。
   池上藕花花上人,佛光来照紫金身。
   更闻妙法除心垢,尽救迷情出苦轮。
   举步遍游尘点国,利生终满涅槃因。
   娑婆界上光阴短,极乐知经几劫春。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
   昨天已经说到极乐世界种种的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鸟音说法皆是阿弥陀佛法音宣流。我们现在在此地共同学修《阿弥陀经》念佛,正是阿弥陀佛的法音宣流,愿大家都能成为阿弥陀佛的使者。
   昨天讲到七菩提分,讲了前面的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今天继续来讲除、舍、定、念。
   《解》「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这是讲七觉支,前面三支侧重于修智慧,中间这三支——除、舍、定侧重于修定。
   除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诸见指见惑,烦恼指思惑。见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为五利使,属于见惑。因其迅速敏捷,谓之五利使。
   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称五钝使,属于思惑,这十使是造业、受报之因, 能使众生受轮回生死之苦,故名之为使。
   我们断除五利使、五钝使这十使时,能用智慧觉照分明,能够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除诸虚伪是因为什么?虽说有五利使、五钝使,有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但这些见惑、思惑其实是无有自体的, 所以名之为虚伪。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云:“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些十使都属于‘不觉本无。’所以叫除诸虚伪。
   〔不损真正善根〕就是我们用无漏的智慧来觉照时,能断惑,但无漏智慧不会受损害,犹如太阳光能破暗,日光却不受损害,所以以无漏智慧为真正善根,名为不损真正善根,谓之除觉分。  
   舍觉分:除是对内,舍就是对外,对外境也要不执著。
   〔若舍所见念著〕就是对所见凡夫的念著之境,能知道其境界也是虚妄的,本来无有,能慧照分明,善能觉了所舍之境举体虚妄。
   但在没有修七觉支之前,凡夫众生是遇到什么执著什么,这在唯识上称之为遍计所执性。现在我们能用智慧来觉照,知道这些境界也是虚妄的,只是因为凡夫的这种执著心、分别心的缘故,似现前境,是在我们第六意识里留下来的一个影像即落卸缘影,故说不实。现在我们能用智慧觉了,所以能不执著他。譬如一个人在梦中种种境界,妄生爱憎分别,梦醒时知道梦中的境界皆是虚妄,当然就没有追忆,没有留恋,名之为舍觉分。
   也就是说除是对内的,舍是对外的;除是无念为宗,舍是无相为体;除是内心之中不起妄念,舍是对外境一切不执著,一切相都不取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接下来是第六定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禅定有多种,有外道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他用一个强制力将第六意识压伏,像石头压草一样,将来能生无想天,寿命有五百劫。
   他最初用半劫的时间修无想定,将来能生到无想天,寿命四百九十九劫,最后在天上的半劫,他就失去定力;定力一失妄念即起,前面成就无想定时,他认为已经得到涅槃,但并非如此。失去定力以后,他对三宝就起了诽谤心,认为不存在什么涅槃,这么一念谤法之心就会让他堕落到地狱之中,所以这属于外道禅,修无想定、外道定。
   还有是有漏的禅。四禅八定都还属于有漏禅 ,因为他只能生天道。当然若按圣道门来修,内外道都要共同修四禅八定,内道是进一步再修受想灭尽定,即可超出轮回。
   但那只是竖出轮回,净土法门是横出轮回。如果没有得到受想灭尽定,就算成就了四禅八定,仍然不能了生死,天上的福报受尽以后,还是会降下来。此地的定觉分是能用智慧善能觉了,所有这些所修的种种禅定都是虚假非真实性。
   “不生爱见味著,不生留恋。”也就是说除觉支使我们内心清净,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舍觉支是决定不被外境所动,不被外境所诱惑,然后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当然就能禅定自然现前。由这种不生爱见妄想,由这种自性定能契入到这种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如如不动的禅定,能生智慧,名之为定觉分。
   接下来是念觉分。
   《解》「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此指怎样对治修行人的毛病。
   在修行道路上往往容易有两种毛病,一是掉举,二是昏沉。掉举就是很散乱,心在散乱浮动时,应侧重于修除、舍、定。心在昏沉、打瞌睡时,应侧重于修择法、精进、喜,能够思惟我们所修的法门殊胜的功德,内心之中会生起智慧的觉照,自然能驱除昏沉。
   所以“念”就是让我们保持定慧等持,若修出离世间了脱生死之道时,心沉没就要用择法、精进、喜;心浮动就要用除、舍、定。能使定慧均等,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定慧等持,得成无上道,名之为念觉分。
   《解》「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八正道即正见、 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我们虽然从名相上能知道,但八正道是什么人才真正能修?只有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才真正在破一品无明、显一分法身, 这才叫真正有正见。
   我们说要树立正见,我们是真正有正见吗?只要你还有生灭心,没有契入到不生不灭的真心,都不名为真正有正见。所以这个标准其实很高的。
   八正道(八圣道分),前面的正见、正思惟,由前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因为有择法觉分,所以能知道拣择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所以能入正道。
   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槃曰道。正见是修无漏行观,无漏行观就是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每一圣谛都有四种行相或称为四种行观,比方说灭谛,灭净妙离等等,总称为四谛十六行观,就能见四谛分明。能修这十六行观就不会入生死轮回。慧眼分明,见理正确,名之为正见。
   正思惟就是以无漏心见四谛智,总名一切智心,“思惟”不是我们平时想的思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思惟就是觉照,就是用智慧觉照,所以说不是识心思惟,乃是无漏心相应之思惟。用无漏的智慧相应,这样名之为正思惟;用凡夫的意识心来思考,这不名为正思惟,而名之为缘虑分别。
   〔动发觉知筹量〕指依四圣谛能动发四谛十六行观,能辨析四圣谛,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能让我们观智增长,断惑证真,入大涅槃,这称之为正思惟。
   所以八正道的标准是挺高的,一定要法身大士才可以真正修八正道,才可以真正名之为正见。
   我们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之为正见。
   漏是烦恼,比喻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后,我们本性之中,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无量的德能都隐而不显,不能起妙用,要修无漏法才能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名之为正见。
   但与净土法门相比较,净土法门比其他法门要更殊胜,因为她是平等成佛的法门,她要树立的正见是你只要真正信得过,不怀疑,愿求生,老实念佛,这个就是正见。
   一切众生入净土法门都是修平等成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薄地凡夫,都同样修信愿持名,求愿往生,平等地修学,平等地证得。如果对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真正信得过,不怀疑,这就是净土宗的正见,就是与诸佛如来见解相同。所以净土宗的念佛人要能树立正见,站稳脚跟,不为他歧所惑。
   比如永明延寿大师作《禅净四料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这很多人都知道,但现在的人往往错解,他认为有禅有净土就是要叫我们禅净双修,其实不是这样的。
   有禅有净土是指摄禅归于净土,有禅是在禅宗里大彻大悟,有净土是信愿持名,大彻大悟以后一定会归心净土念弥陀。为什么?因为大彻大悟只是见法身,若真正见法身,就真正能对净土法门信得过,真正相信原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都是我的真心,所以一定愿求生,因为身土不二,能直接入阿弥陀佛的报土——实报庄严土。
   所以蕅益大师很推崇元朝时一位天如禅师说过的一句话:“悟后不念佛,保管此人未彻悟”。没有大彻大悟。后来他就作了一本书叫《净土惑问》,对净土宗很多实修的问题都用问答的方式来予以解答。在《要解》里,蕅益大师特别地赞叹和推荐。
   所以要知道有禅有净土不是叫我们禅净双修,而是告诉我们参禅开悟以后正好念佛,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就一心持名老实念佛呢?所以现在的人往往会错会,去倡导禅净双修,就会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印光法师曾经很直接地批驳过,法师说:“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以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祖师这话就说得很严厉,也很直接。号称禅净双修的人其实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他实质上就是无禅无净土,到最后两头都靠不住。
   “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你没有信愿求生之念,只是念一句佛号或参一个念佛是谁,说是禅净双修,其实就是没有净土,你没有信愿,哪来的净土?哪是在修净土法门?哪里能得生净土?“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你只是把其会归自心,没有一个真正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哪还有净土呢?你没有开悟,哪是真正有禅呢?所以说“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有些人是空腹高心,空谈玄理。他说我是不同于一般人念佛,是在念实相佛。
   印光法师又一针见血地破斥说:“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
   如果只是单凭自力,你就算是到了大彻大悟的地位,惑业没有断尽,大彻大悟还只是显发法身,还只是断见思惑,你还有尘沙惑、无明惑,何况你见思惑都还未必彻底断尽。有一些只是断见惑,思惑还没有断。
   所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
   这话就说得很透彻了。你要是主张禅净双修,你把那些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说会归自心,是啊,就是我们真如妙心显现出来的,但你在凡夫位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你没有真正证到,你不过是倒果为因,佛陀这么说,你只是鹦鹉学舌跟着这么说,你没有真正证到。如果没有真信切愿,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阿弥陀佛无感不能有应;我们愿求生的心,真信的心,这是有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有应,才能真正感应道交。你没有信愿之心,不愿求生,哪会有应呢?因此就难以出轮回。
   而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自性天真佛还是在因位,还没有显发出来,也没有威德,所以就变成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印光法师对禅净双修这种说法痛下针砭,一针见血。印光法师说:“美其名曰禅净双修,实际上是无禅无净土”。你认为自己很高明,其实你变成最下等,什么证量也没有,还不如老实念佛。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如果是搞禅净双修,弄到最后既不能感通佛力,也不能成就自力。
   因此我们一定要能树立正见,专修净土,信愿持名。正如蕅益大师所说:“离却阿弥陀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要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心,本来本体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他还是在因位,我们要真正明心见性也要依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捷径之中的捷径,要这样来树立正见。
   因此树立正见极其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种种似是而非的影子佛法到处流传,就很糟糕。原来到处流传过的《墓林僧苦行笔记》,那人有很多似是而非错误的见解,说你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画波浪,你念满一千万,画满波浪,将来一定保证你能往生,这是没有正见。而且还说你念满一千万就看到我了,看到他起什么作用呢?这个都是错误的。
   还有我们之前特别批评过的,因为现前有很多这些书在流传,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批评。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在中国卷土重来。没有树立正见的人往往被本愿法门所迷惑,认为他说保证你能往生,什么都不用,你只要信就好,你持不持戒也没有关系等等。这些都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做狮子吼。
   比如《真宗要旨》第六条(这是日本净土真宗的一本书)上说:阿弥陀佛因地发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展开就是《无量寿经 》;第十九愿展开就是《观无量寿经》;第十九愿之机止于化城,故为邪定聚。这就错得很,说观机的根机是邪定聚,这就很糟糕。
   杨仁山居士就驳斥说:“生净土者,盖入正定聚,绝无邪定及不定聚。经有明文,处处可证。若以观经所摄判为邪定聚,则是聚九州铁。铸成一大错矣。”这就很错误了,是曲解佛经,妄以凡夫的分别妄念来妄测圣意,然后乱说。
   本愿法门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十八愿展开就是《无量寿经》;十九愿展开就是《观无量寿经》;二十愿展开就是《阿弥陀经》。这本来也没有错很多,但后面说《无量寿经》是为正定聚的根机说的;《观无量寿经》是为邪定聚的根机说的;《阿弥陀经》是为不定聚的众生说的。这就错了。
   得生净土都一定是正定聚,哪有什么邪定聚?哪有什么邪定聚、不定聚生净土呢?还有本愿法门那个法然,作了一本叫《选择本愿念佛集》的书,那上面就说:“众生口不称佛,佛即不闻之;身不礼佛,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者,佛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舍离, 故名疏行也。”
   这完全是一派胡言,以凡夫之见来妄测如来境界。佛陀是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遍地摄(教)化一切众生,哪有亲疏之别呢?哪里说众生口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听不到呢?身不礼佛,阿弥陀佛就看不到他呢?佛陀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怎么可能看不见呢?
   法然这个观点前面引用的善导大师的话,本来那个是对的,善导大师说:“众生口称佛,佛即闻之;身礼佛,佛即见之;心念佛,佛即知之。”这当然对,但你如果把它引申过来说,如果不称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就不闻;不礼佛,佛就不见。这个引申过来就引申错了,就是胡说八道了,所以一定要树立净土宗的正见。
   八正道的第二就是正思惟。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这里的思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研究、考虑,不是落在第六意识中的这种思考和分析,而是由根本智起后得智,由实智起权智,对一切通达明了,能进入如来果地所证的大涅槃,名之为正思惟。
   对于净土宗来说,我们现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正思惟;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正思惟;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心清净,这就是无分别智;遇到事情,不接触则已,一接触就明了,这是正思惟。不需要用第六意识的妄心去分别,所以可见正思惟实际上就是不落入凡夫的思考、分析、判断,直觉地通达明了,叫做正思惟。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时是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也就是般若无知。“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般若无知无不知,”这是正思惟,无知是般若之体,无所不知是般若的妙用。
   再看正语、正业、正命。
   《解》「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正语就是语业清净,能以无漏慧来除四种邪命。修行人如果没有正念,有可能会落入到四种邪命之中。
   四种邪命食:即方口食、维口食、仰口食、下口食。
   方口食就是谄媚权势,通使十方。就是很会交际,指修行人不去好好修行,专门去搞种种的交际,然后依此为生。
   维口食就是用种种的咒术卜算吉凶,用咒术来呼召鬼神,来做种种的法,这些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仰口食就是仰观星宿,以自活命,用天文学推测吉凶、推测盈虚等等。
   下口食就是种植田园,农事耕作,和合汤药等等。
   这些邪心求利以活生命,多有口业。所以要能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不妄言、不绮语、 不两舌、不恶口,住一切正语之中,名为正语,是语业清净。
   正业是身业清净。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凡不正之行,皆名邪业,住清净身业之中,即是修清净梵行。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出家人来说是不淫。在家居士不邪淫,能身业清净,这样子名之为正业。
   前面是语业清净、身业清净,这里是身、语、意三业清净。除三业之中的五种邪命:
   第一种邪命是诈现异相奇特。以奸诈为怀,示现异相。与人不同,现种种的异相,希望人家相信他,信仰他。
   第二种邪命是自说功德,诱动人心。自己称赞自己,自吹自擂。
   第三种邪命是占相吉凶,为人说法。
   第四种邪命是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第五种邪命是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对一个人说另外一个人给了我什么东西供养。希望这个人供养他,这都是邪命。
   能远离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而全法身慧命。出家人应该要安贫乐道,名之为正命。
   接下来是正精进、正念、正定。
   《解》「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这是八正道的后三种。正精进是以无漏慧来勤行精进,不疲倦、不懈怠来修涅槃之道,行契于智。精进修行都能保持智慧觉照,名之为正精进。
   正念是以无漏慧相应,断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对于净土法门来说,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成就果地的万德庄严,名之为正念。
   正定是以无漏慧相应入定,能远离凡夫的不定、远离外道的邪定、远离有漏的四禅八定,名之为正定。
   《解》「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里的道圣谛展开来说的,她是通于大小乘的。此地蕅益大师用藏、通、别、圆四教来详细地说三十七道品,以此作一个归纳。
   因为前面把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一一详细地解说了,此地归纳起来说四教道品。
   藏教就是小乘,通教是通于大小乘,别教和圆教都是大乘,可见三十七道品通于大小乘。
   天台宗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是为五时。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就是佛陀的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称八教。
   藏、通、别、圆,四教可以说有四圣谛。也就是都可以说有道品,藏教的道品为什么名之为藏教呢?也就是三藏教,以四阿含为经藏,毗奈耶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其实就是指小乘的教法,小乘的学者依此而修,故名藏教。
   藏教所诠显、所学修的是生灭四谛,修苦谛是观察世间法的果,即有生、住、灭三相迁流。
   世间法的因是集谛,他有贪、瞋、痴、等分(贪、瞋、痴三毒各相等),四心流动等等,这样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在净土的众生,如果是小根器先成熟,要暂时依生灭四谛来修,这就是藏教道品,但主要还是修大乘法。
   通教道品是通教,为大乘之初门,钝根之人前通藏教,利根之人后通别教和圆教,故名通教。
   所修的是无生四谛,知道苦谛是当体即空,无逼迫相;集谛是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无和合相;灭谛是无生相;道谛是不二相。这样子来修无生四谛。净土的众生如果是通教根器,也是先修无生四谛,故名通教道品。
   别教是菩萨法,唯是大乘法。别与前面的藏教、通教相别,后面就与圆教相别,名为别教。所修的是无量四谛,如道谛有无量相,因为有恒河沙数各种各样佛法修行的法门,灭谛是指诸波罗蜜种种不同。
   《华严经·四谛品》就完全讲别教的无量四谛,净土的众生,如果是别教的根机,他一定要修无量四谛,所以叫别教道品。
   有很多祖师之前都是别教道品,其根机智慧也很广大,学大乘学得很深入,最后能归心净土。如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法师。他们年轻时都是广泛地涉猎大乘佛法,大半是别教的根机。到晚年或中年以后,参禅大彻大悟、真正明了心性了,能归心净土,根机成熟,把以前所学的通通放下专修念佛法门就变成圆教。“摄禅归于净土,”这是指别教道品。
   圆教是三谛圆融、圆修圆证,故名圆教。所学的是无作四谛,知道苦谛,五阴本就是如来藏,所以无苦可离。修集谛也是无作四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烦恼即菩提,所以他无集可断;生死即涅槃,所以就无灭可证;边邪都是中正,所以无道可修。净土的众生如果是圆教的根器,就依无作四谛而修,这就是圆教的道品。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这就是来辨析四教道品在极乐世界里是哪类根机的众生修哪一教的道品。
   藏教道品名之为半字法门,因为它是小乘偏真,不圆满,所以是半字法门,是针对于大乘的通别圆,都属于满字法门来说的。
   〔净土浊轻〕净土本来无有五浊,只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带业往生,所以生彼国土。故说有浊轻。
   〔似不必用〕是不需要怎么用藏教道品,但有些是小乘根器的习气,他去到以后暂时还先修藏教道品。通道品是在凡圣同居土所修的,同居土的众生修无生四谛,再依此而断见惑、断思惑。同居土是带业往生,见思惑只是伏住了,去到极乐世界以后,在那样殊胜的修学环境里,就能迅速断见思惑,所以要说无生四谛、说无生道品。别教的道品是在同居土、方便土,说无量四谛。
   圆教的道品名之为无上佛法,有利根的人直接修无作四谛。他对于四种净土、对于一切法、对于藏通别圆四教道品都能得闻,因为四土圆融。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同居则具四教,方便但具别圆。实报唯圆教道品,寂光唯是一心”。就不存在哪一教了,唯是一心,已经圆满成就了。
   接下来说如是等法。前面说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解释如是等法这四个字。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如是等法的“等”字,就是等前面没有说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也包括后面没有详细说的四摄六度、十力四无所畏这些无量的法门。
   四摄侧重于利他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能先以布施来结众生缘;先以柔软语令众生乐闻,容易度化;先行种种饶益之行以利众生;先与众生和光同尘,同事,侧重于利他来摄受众生。
   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这些都是以修六度万行来圆满自己的福慧。同时也是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诸恶、度毁犯,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忍辱来度瞋恨,以般若来度愚痴,这样来消除众生的种种心病,来成就六度万行的无量功德。
   十力是指如来的十种智慧力。 如来成就了十种殊胜的智慧力:
   一是,知是处非处智力。佛陀知道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作善业感乐报,这叫是处;作恶业而希望有乐报,这叫无有是处,所以叫做非处,知道是处非处智力。
   二是,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业”是造作,正在造作时叫“事”,造作完了叫“业”。现在就一般世俗人来说的我做某一种事业,其实原典就出自于佛教。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类。
   佛陀有能遍知众生三世业缘果报的能力。在本经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我们要发愿求生净土,那是因为佛陀的大智慧见知众生的根器,见知众生过现未来的种种业报,所以知道一切众生都是以修净土法门能一生成佛为最殊胜的法门。
   三是,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有世间的禅定、四禅八定和出世间的种种禅定。佛陀对一切禅定都能自在无碍,对其深浅、次第、出定、入定都能如实遍知。净土宗来说,念佛法门成就念佛三昧,是属于上上乘的禅定,得到诸佛赞叹,故称其为宝王三昧。
   四是,知诸根胜劣智力。佛陀已知一切众生的根性,因为对众生微细的根性都了知无余,所以凡夫若有机缘遇到佛陀, 听佛讲经说法,那是最为契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说几句话就能让我们开悟。
   世间的《三字经》上说:“性相近,习相远”。儒家说的习性就是众生过去生之中的生活习气各有不同,只有彻底了解,应机说法才契机。但阿罗汉只能看到五百世,佛陀能知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性、根机。
   五是,知种种解智力。佛陀对于众生的欲望、善恶的知见,都能如实遍知。对于他种种的乐欲喜好都能知道。凡夫众生有时自己都不清楚,因为这个喜好时时变化,自己都不容易了解,这个是跟自己过去生生世世所熏习的那种习气有密切的关系,唯有佛陀看得最清楚。
   六是,知种种界智力。“界”就是能力的边界、极限。比如小乘根机,佛陀就帮他修到阿罗汉,他是能证小乘果的根机,这就是他的极限,他的边界;他是初果的界限,佛陀就帮他证到初果。佛陀对一切众生的种种差别界限知道得很详细、很完整,名之为知种种界智力。
   七是,知一切道至处智力,这是从果位上说。佛陀能如实遍知众生有何业因,将来能至何种道果,能应机施教,所以《无量寿经》上说佛不度众生,佛只是作为增上缘,指导修行之路。
   八是,知宿命无漏智力,佛陀能如实遍知众生百千万世的种种寿命,生死的状况。
   九是,知天眼无碍智力。佛陀的天眼是尽虚空、遍法界,过现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阿罗汉也有天眼通,但他要先作意才能用天眼通,他不入定就没办法用天眼通;佛陀是 “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随时能彻见一切。阿罗汉的天眼通只能看到一个小千世界的状况,中千世界他能力就达不到了,因为阿罗汉还有尘沙惑、无明惑;唯有佛陀的天眼可以看到无尽的世界以及久远的过去未来。
   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宿命通侧重于知过去,天眼通侧重于见未来,这个最后其实就是漏尽通。知永断习气智力就是佛陀成佛时自己知道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永尽,不必再去问别人,已经圆满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
   这十种智慧力都是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但只是在因位,没有威德,唯有佛陀究竟圆满地显发出来了。八、九、十就是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不过是佛陀修德成就得最圆满而已,这是讲十力。
   下面是四无所畏:
   第一是一切智无所畏。对于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第二是漏尽无畏,诸漏已尽。佛对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是智德;诸漏永尽,是断德。二死永亡,分段、变易两种生死都永远地消尽,所以无所畏。
   第三是障道无畏。对于障道之法能知能说,所以没有畏惧心,知道凡夫众生不能解脱的障碍在什么地方,所以能应机说法。
   第四是苦尽道无畏。对于尽苦之道,对于戒、定、慧三无漏学能了知无余,所以无所畏惧,无有恐惧。
   佛教导诸大菩萨各种各样的修行方法,佛陀能见机说法,运用这十种智力来观察我们的根机,所以几句话就能让我们开悟。佛有四无畏,所以也知道我们修行不能成就的障碍在什么地方,要修哪种法门最容易成就。但现在我们没有机缘遇到佛陀,怎么办?
   要知道佛陀教导诸大菩萨各种各样的修行法门,凡夫大部分都是做不到的,但有一个法门我们可以跟等觉菩萨一样地修,那就是什么?此经所讲的信愿持名——佛陀教大菩萨们所修的念佛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的方法,信愿持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做得到。我们就用这个信愿持名的法门,一生极乐就与等觉大士做到同班同学了,可以说就是一步登天,极为殊胜,我们要深信切愿。
   无量法门就是众生烦恼之病无量,所以佛陀所说的法也是无量无边,诸佛所说的无量法要,净土的那些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伽陵频伽、共命之鸟都在宣说。“众生闻者,皆能得益。”要想法门无量誓愿学,将来就去极乐世界学。
   接下来是归纳三十七道品:
   《解》「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三十七道品因应众生种种的根机不同,会开合不同,有时是略说,有时就详说。好广的人,就开演三十七道品,成无量法门;好略之人,就合三十七道品,浓缩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或广或略,说法自在,随众生的机缘都能演畅,都能让他称心如意,得到自己最适合的修行法门。
   〔故令闻者,念三宝。〕所以可以知道极乐世界那些众鸟确实说法有方。生到极乐世界以后的众生,喜欢听广的就跟他说无量法门;喜欢听略的就跟他讲戒定慧三无漏学, 所以都能让众生心开意解,迅速地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然后能够让他们念念念三宝的功德,能够圆念三宝,能够圆发三心。
   圆发三心就是理心、慧心、善心。能明正因佛性,那就是理心圆发;能明了因佛性,就是慧心发了;能明缘因佛性,就是善心发了。念佛就是正因佛性理心发;念法就是了因佛性慧心发;念僧就是缘因佛性善心发。 一发一切发,圆发三心、圆断三惑、圆念三宝、 圆证三德,自然就能圆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这是赞叹这些鸟说法不可思议,蕅益大师的《要解》也是不可思议,讲得这么详细。《阿弥陀经》非常略,每一个字都包含无量义,我们泛泛这么念过来,还不知道说什么,得到《要解》就明白这里包含了无量深意,所以印光法师赞叹说:“蕅益大师的《要解》是古今第一注。”
   《解》「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这是讲能念即三观,就是能念之心,体本空寂,这是空观;用就是圆照,这是假观;正空寂时,寂而常照。正圆照时,照而常寂。这是中观。能念之心就是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三宝、一体三宝。
   法身、报身、应化身,这是四教的佛宝;教理智断为四教的法宝;三乘圣贤为四教的僧宝,这是别相三宝。
   一体三宝就是都是真实之体,都是由我们的真如妙心而显发的,湛然智照,灵明觉了,为佛宝;实相理体,清净圆妙,为法宝;理智不二,和合无违,就是僧宝。 这个就是一体三宝。
   四教意义就是:藏通二教是真谛三宝,别教是次第三谛三宝,圆教是一心三谛三宝,所以三宝有四教的意义不同。其实广泛地说,整个三宝开演出来就是整部的大藏经,所以说一切法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
   底下讲解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我们要能时时念佛法僧三宝,那些极乐众鸟都是引导我们说三十七道品,让我们能随时恒念三宝,在自身的心相续之中成就三宝的德能。我们念阿弥陀佛其实也就是在依佛教诲,圆念三宝,而且别相三宝、一体三宝统统都是圆念,所以能入禅定,能见西方胜境。
   比如东晋时的慧远法师,听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以后大彻大悟,并随道安法师出家。
   太元六年他到了庐山,感得山神护法。他到了庐山以后最初是在慧慈的西林寺里面,因为地方很小,他想另外建一个寺院,可他没有护法。但他修行道德很高,有一天突然就狂风暴雨,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水自动把那些木材漂送过来。刺史就很高兴,为慧远法师用那些木头建了一个殿,叫神运殿。是护法神的力量把那些材料运过来的,并以此号为东林寺。
   他三十年之中足不出山,一生之中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都是沉厚不言,到第三次时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分明分十四支演说妙法,阿弥陀佛对他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
   他知道自己要走了,才在第三次见阿弥陀佛以后告诉徒众们:“自己已经三见圣相,七日以后就往生极乐世界。”
   莲池大师赞叹慧远祖师,说他是“释迦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赞叹慧远法师演说净土法门就等于是释迦佛的化身来说西方极乐世界,也等于是阿弥陀佛示现到东土来。

   (壬)二征释略显

   《经》【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解》「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
   这就是怕有些人起疑惑,起疑惑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第一大愿就说,我将来成佛时,我的国土没有三恶道,连恶道的名字都不闻。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问:现在有众鸟,众鸟不是三恶道吗?不是违阿弥陀佛的本愿吗?所以佛陀就对舍利弗告诫说,你不要说这些众鸟是罪报所生,其佛国土非但没有三恶道,而且恶道之名都没有,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为了让法音宣流,化现出鸟来说法,是说法的艺术化。
   法藏比丘因地所发第十六大愿,这是康僧铠的译本上面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不善名者,不取正觉。”名且不闻,哪会有这些罪报所生的众鸟呢?这些鸟是阿弥陀佛以不可思议的愿力变化所作的。
   法藏比丘发愿说:“地狱鬼畜生,皆生我刹中。”从前面讲过的那些八哥鸟,鹦鹉得往生就可以知道,这个愿力能够得成就,又说:“一切来生者,修习清净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故知,没有往生时,虽属于恶道畜生,但其能有特殊因缘种善因,就能即生彼国,都成为上善人,都同佛相好。哪里还会存在那些恶道之形?哪里还会存在那些实质上的鸟?不可能存在。那些鹦鹉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同阿弥陀佛一样相好庄严。
   问:这些白鹤不是畜生道鸟的名字吗?这里就有一个解释说,这些鸟其实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因此说究竟白鹤,也是自性称性功德的美称,而不是恶道、畜生道众生的名字。 任何一个名字都是诠释如来究竟的功德,极乐世界一切的设施,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
   接下来是问:为什么要变化出这些鸟?
   《解》「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
   这是讲,原来有这个四悉檀的因缘,所以阿弥陀佛要以神通力,以愿力变化作众鸟来说法。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要能够善于运用四悉檀,才能把教法铺开,让正法久住。“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故于此中,缘起大悲心。”要缘起大悲心来弘扬佛法,但你没有方便,这法弘不开,所以要善于运用四悉檀。
   第一世界悉檀,就是令得欢喜益。首先要让人欢喜,要恒顺众生。佛陀就是这样示现的,这是一种无上方便。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给我们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种种的庄严,我们心里很欢喜,愿求生,愿超出轮回,并且一生极乐,顿脱轮回,这就很巧妙了。
   世界悉檀是让我们得到欢喜益,所以佛教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弘扬,一定要融入当地的文化,一定要不破坏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佛法才能生根。同样,我们在每个道场就要知道此处道场的家风,就要按照其道场的家风去说法,若说其他的法,就是扰乱大众了。因为跟大家所学所修不相应,就难以生欢喜。如果到其他的国家广泛地弘扬,就要知道那个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然后再应机说法,佛法才能生根。
   第二是为人悉檀,就是让我们得生善益。 每个人的根性不同、愿望不同、愿景不同。比方说读书的人,他想明理,开智慧, 生意人想赚钱等等,众生的意乐不同。所以同一部经典就有种种的说法,经典是活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邪。”目的就一个,就是能够让他心开意解,放下执著,修习善法。但说法就有种种的讲法了,下面举一个世间的例子。
   宋太祖赵匡胤用赵普作宰相,打天下。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还是用赵普来作宰相,赵普就对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殿下致太平。”意思是我用半部《论语》帮助太祖定天下,用半部《论语》帮助太宗来致太平,也就是这一部《论语》——世间的经典,运用在军事上能定天下,运用在政治上能让国家太平、社会安定。
   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叫《论语与算盘》,是将《论语》运用在工商业的经营之道上,所以说经典讲的都是原则,我们如何去活用它?活用以后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心开意解,能放下执著,修福修慧,求生净土。
   又比如说有智慧的人他要办企业,就可以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来概括一个成功的企业要经过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首先从《水浒传》开始,要能脱颖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打破常规。
   第二个阶段就已经形成《三国演义》之势了,你的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就一定会有强劲的对手。
   第三个阶段就好像《红楼梦》,有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需要管理了。
   第四个阶段就是《西游记》,凡尘俗世已经没有事情可做,这时企业和企业家都进入到一个取经、传经的阶段。一个企业何时能从国内走向海外,就是进入到《西游记》的阶段了。
   所以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一切都是自性变现,一切都是佛法。你要了知佛法,你在一切法之中看一切书,看一切法,都能激发我们内心的智慧和慈悲。这属于为人悉檀,让我们生善。
   第三对治悉檀,得灭恶之益。要能不轻视众生,要有平等心。极乐世界这些众鸟说法,就能让我们有平等心,你不要认为畜生道就一定是很低贱的,就轻视它,要知道众生平等。
   第四第一义悉檀,是入理益。没有开悟时处处都是障碍,开悟以后随拈一法都是真如自性。头头是道,法法全真。左右逢源,万法平等。
   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变现的,试问,尽虚空、遍法界哪一样不是自性变现的呢?所以才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正能明白真如妙理了,就一定不会废掉事相,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就可以知道要更精进勇猛地来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因为念佛就是念真心,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回归到真如自性的家乡。对法领悟得越深,信心就越深,愿力就越强,就能不被其它的邪说所迷惑,不被其它的影子佛法所干扰。
   这是我们讲为什么要变化作这些种种的鸟来说法。
   化作众鸟有四悉檀因缘。
   〔凡情悉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世界悉檀,是欢喜益。世间这些凡夫的心,喜欢听种种的鸟鸣,觉得很轻松,阿弥陀佛随顺凡情化作众鸟来说法,让他得欢喜益。但如果是规规矩矩的,阿弥陀佛坐在上面,极乐世界其他众生坐在底下,很庄重,很严肃地听法,他会觉得不自在,而一边听那些鸟说法,一边跟这些白鹤、孔雀、鹦鹉一起玩,就能寓教于乐,一边很欢喜、一边很开心,一边就学到佛法了,所以是非常自在的。
   为人悉檀,是生善益。这些化鸟能说法,所以非常奇特,能令闻者咸念三宝而得生善之益。
   对治悉檀,是灭恶之益,鸟都能说法,所以对这个鸟不起轻慢心,不起下劣果报想,而生平等心,能灭凡夫的分别恶,能灭凡夫的轻慢心。
   第一义悉檀,是入理益。第一义就是甚深究竟之义,生佛一如,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鸟就是阿弥陀佛的法界藏身,鸟也是阿弥陀佛法身所化现,所以“无一法不具,无一法不造。即理具事造,令得入理”。
   《阿弥陀经》是圆顿教,其实句句都是第一义悉檀,都能让我们明心见性, 一切事造不离理具,事相上的种种显现都从来没有离开过心性本体。这是讲为什么要变化作这些种种的鸟来说法。
   《解》「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六尘之境,一一无非全体法界。微风是触尘;树网是色香味三尘;音是风声。前五尘是实法,五尘落谢的影子,落在意地之中,是法尘,是假法。这六尘是依报,众生是正报。不论是依报、正报,还是假法、实法,随拈一法,当体都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法、报、化三身所显现,是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所显现,所以毫无差别。也就是我等一切众生,三身四德与阿弥陀佛平等无别,这就是第一义悉檀。
   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十讲
            
   释迦设教在娑婆,怎奈众生浊恶何。
   欲向涅槃开秘藏,须从净土指弥陀。
   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
   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莲友,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今天下午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上午已经把阿弥陀佛化有情声说法讲说圆满,下午继续来说化无情声说法。
   
   (辛)二化无情声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这是风吹树动的音声,也是说法之音,让众生听闻都会自然生起念三宝之心。
   《解》「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
   微风非常柔和,不徐不疾,吹过极乐世界的七重行树和众宝所成的宝罗网时,铿锵有声,譬如演奏非常美妙的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
   音乐之中出微妙音,音中或赞佛,福慧两足尊,能作众生的导师;或赞法宝,犹如妙药,能治众生的种种心病,演说种种无量妙法;或说五根、五力;或说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或说四摄六度,以四摄法摄受众生,令归向佛法。以六度法能对治自己的烦恼心病: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瞋恚,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
   又宣说佛陀的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种种无量的殊胜功德。或称赞僧宝,能信解行证,作人天的福田、作众生的模范,让听闻这些微妙音声、微妙法音的人,自然兴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有人问:“无情声怎么能够说法呢?”其实“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是一切种智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在有情众生分上名为佛性,在无情万物分上就名为法性。迷昧的人当然茫然不觉,悟入的人当下就能契入。
   比如宗门底下有位香俨智闲禅师,他参禅开悟的因缘是这样的。
   他本来跟沩山灵佑都是在百丈怀海禅师麾下参禅,沩山禅师已经开悟了。香俨禅师虽然很有文化,读了很多经典,但还没有开悟,因为他一直在用知解,没有真正契入。所以后来百丈怀海禅师圆寂以后,他又去依止沩山禅师。
   沩山禅师问他:“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呢?”他翻遍三藏十二部找不到答案,他就来请教师兄。他师兄说:“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说。”这你要自己参,我现在告诉你就等于是害了你。后来他就隐居,自己劳作,一直在参。有一天挖地时,挖起瓦片扔出去,刚好打在竹子上,就豁然大悟——这就是无情说法,因缘契合时,瓦片打在竹子上的声音就能让他开悟。
   虚云老和尚坐禅时,开水烫在手上,杯子掉落地上的声音也让他开悟,这也就可以知道是无情说法。所以苏轼有首诗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明日如何举似人。”这也是在说无情说法。
   娑婆世界的无情都能说法,能作人开悟的因缘,何况是极乐世界这些胜妙的五尘呢?迷时我们只见外在的色相,悟时能由相而见性,在生灭的相中见不生不灭的真性,当然就可以知道这是无情说法。而极乐世界更加妙的是她本身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以更能让我们开悟。
   《解》「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证悟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这是讲念三宝能得到四悉檀的利益。凡圣同居土的凡夫最初听闻到有情与无情都能同宣妙法,所以法喜充满,这是欢喜益。
   外与别相三宝,内与一体三宝都能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此为生善益;由此发心起行,或伏烦恼,或断烦恼,这是破恶益。
   证悟一体三宝,人人具足,此为入理益。
   其实四悉檀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欢喜是欢喜益,给人信心是生善益,能给人希望就是破恶益,给人方便就是由方便而悟入真如自性,悟入法性理体。
   
   (庚)二总结
   
   《经》【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要解》中讲得非常透彻,这段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能够成就化有情声说法,化无情声说法等种种无比殊胜的功德庄严呢?
   从佛边来说,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大行之所成就,本愿力之所成就。然后在阿弥陀佛的果地是一切种智所现的相分,所以有如此殊胜的种种功德庄严。
   从众生边来说是因为众生信愿持名,清净三业,以净业为能感,以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为所感,所以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就说得非常透彻。
   一切庄严其实也就是指四种净土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弘愿,愿后所修的六度万行之所成就,乃至于果上成佛得到一切种智所显现的相分庄严,这是从佛边来说。
   从众生边来说,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净业也就是修持念佛法门,清净三业,以此净业为能感;一切庄严为所感。
   极乐国土之所以有如此的庄严。如果从佛边来说要注意的是八个字〔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极乐世界一切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其所以能有如此伟大的成就,如此殊胜的庄严是由于阿弥陀佛圆满地开显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就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一切智是知宇宙万法本体的智慧;道种智是知宇宙万有森罗万象(是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过来的),现象无量无边,统统都能了之的智慧,是道种智;一切种智就是前面的一切智、道种智达到究竟圆满,就叫做一切种智。
   从众生边来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注意的也是八个字:〔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所修的是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所以能感生到极乐净土。在禅、教、净来说:禅宗由觉门而入,必须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算是有成就;教下是从正门而入,从树立正知正见入手,依经典的教诲来修正自己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见解和想法;净土宗与密宗都是由净门而入,觉、正、净,刚好就是我们一切法门入门的方法,或以信愿持名来修清净心而往生不退,得生净土;或以三密相应修清净观而成就本尊生圆二次第。
   尤其是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可见极乐世界就是念佛人净业之所感。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一切庄严都是弥陀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所以说是全庄严乃佛心。同时一切庄严都是一切念佛人净业之所感,唯识之所现,所以说全庄严乃众生心;极乐世界的四土庄严是全庄严乃佛心,全庄严乃众生心,所以说全心即境,全境即心。
   佛与众生互为影质,互为影像境和本质境。以佛之庄严为本质境时,在众生心之中,为影像境;以众生庄严为本质境时,就在佛心内,为影像境。所以说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这其实就是描绘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是一切种智所现,我们是唯识所变。迷的时候叫识,悟了以后识就叫智,佛心是圆满的智慧,我们的心虽然还是识(识境),没有办法达到智境(要圆教初住以上才是开始入智境),但已经开始觉悟了,并非完全是识,对于念佛法门还是能够欢喜信受,就能以信愿行与佛的智慧感应道交。
   佛的智慧是本质,我们带了智的识是影,佛的智慧是本质境,我们带智的识是影像境。譬如一间房子里点了很多灯,光光相摄,阿弥陀佛的光明周遍法界,我们这一点萤火之光也周遍法界,光光互摄。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就是心,事就是境。全心成境,全境即心。全理即是心,即是法界本体,就净土宗而言,就是阿弥陀佛称性所发的四十八愿。全事即从事上来说就是依正庄严,就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方便这一句万德洪名。所以我们能够明白,举法界体,成六字洪名是全理即事,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度化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的无上方便。
   所以说全理即事是侧重于从佛边来说的,就是举法界体,成六字洪名。这一句六字洪名就是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接引十方佛世界众生得出轮回的无上方便;从众生边来说是全事即理,我们现在还没有证入理体,但现在有一个方便,能让我们全事即理,那就是称念六字洪名。称六字洪名,合法界体,这是全事即理,也就是众生信愿持名所得的真实利益。
   所以《要解》确实是大彻大悟的人所说,说得非常透彻。全理即事,全事即理就能让我们明白此法门的妙处。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此指性修交成,性就是理,修就是行。称理而起行,行不离于理;全行即是理,理不离于行。全性德庄严而起修德庄严——全性德庄严就是全整个法界的本体,而起修得庄严就是起一句佛号。全修德庄严还在心性之中,不在心性之外。全修德庄严就是理体庄严,就是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还归到真如妙心,开显我们的真如妙心。“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全性起修是无不从此法界流,全修在性就是无不还归此法界。可见这个法门的妙处。
   全性即是实相般若,就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全修就是我们信愿持名,信愿持名就是全修在性。
   底下是蕅益大师很感叹,说有些人妄谈般若,根本没有明白,“执理而废事”。蕅益大师觉得很可怜,也很可惜。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奈何〕即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有些人是空腹高心,妄谈般若,根本都没明白空性的道理,他要离开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去妄谈所谓的唯心净土,结果被人家嘲笑。嘲笑他们说有,却不懂得妙有的道理,就像老鼠唧唧叫一样;说空也是不达真空之理,就像鸟叫说空一样。所以给人家嘲笑为鼠即鸟空,是因为他不了解即事之理。理不能离事,事全体就是显理。
   〔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离此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四土庄严的净土,来妄谈唯心净土,这其实是妄心,是凡夫执著于缘尘影事的妄想,以为真心。别谈唯心净土,别谈自性弥陀,都是偏理而废事,甘心堕于鼠即鸟空,被人家讥笑,实在是一件非常悲哀、非常可怜的事情。
   所以修行人要能解脱的话,祖师开示说:修行要量己量法,要衡量自己的根器,要衡量这个法门跟自己对不对机,不要空腹高心,不要好高骛远。
   所以此古德说:“若以外求他佛为未达,则内执己心不达尤甚也。”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上后面的开示。
   有些人说,你一直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直求外在的阿弥陀佛,那你是不是没有通达、没有真正地悟入妙理呢?蕅益大师就直接呵斥说:如果你认为外求他佛,是没有通达,那你内执己心就是更加不通达,要知道他佛即是自佛,阿弥陀佛的本体跟我的本体是无二无别的,如果忌讳言他佛,其实是你自己的他见未忘。“若讳言他佛即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我们一定要能反省自己,现在是罪恶生死凡夫,心里多虚假的妄心,污秽不堪,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唯心既不彰,自性亦未明。所以不要妄谈般若,要牢记大德的教诲:“超生脱死,舍净土一门,决无捷径,横超方便。得生净土,舍念佛一法,决无万修万去工夫。”要能真正信愿持名,老实念佛。那么依报的庄严就讲圆满了。
   接下来所讲正报的妙,是先说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这句名号的妙,再说主伴庄严。
   
   (丙)二正报妙二:初征释名号、二别释主伴。(丁)初中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这段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持名念佛的妙处,因此会特别地讲阿弥陀佛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大愿大行之所成就,就是阿弥陀佛度化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的无上方便,所以特别要解释这句名号有三妙:简捷妙、殊特妙、圆融妙。
   第一简捷妙就是但持一句佛名,便得三界横超,这个简捷又方便,非常妙。
   第二殊特妙是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能让业重的凡夫要临堕地狱了,依靠临终十念就能得出轮回,这是十方诸佛任何一尊佛教的法门之中都没有的最奇特、最殊胜的妙法。
   第三圆顿妙,是但得往生净土,便证三种不退。所以说持名念佛叫妙行。
   接着特别来解释阿弥陀。阿弥陀佛是教主,是正报。说正报的妙要先说这句名号的妙。正报有主有伴,主是教主阿弥陀佛,伴是极乐世界无量无量的众生——凡圣同居土的人民,乃至于方便土、实报庄严土等等这些都是伴。
   教主世尊释迦牟尼佛为了让我们重视这句弥陀名号,就特地再一次叫着舍利弗尊者的名字说:“舍利佛,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你认为怎样呢?为什么这尊佛的名号叫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有什么妙呢?让我们能深信这句万德洪名不可思议,能一心执持。
   接下来的两段分别约光明释,约寿命释,从无量光明无量寿来圆满地概括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的无量功德。
   
   (戊)二释二:初约光明释、二约寿命释。
   
   《解》「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这是讲阿弥陀佛名号的不可思议。本来阿弥陀正翻就是无量,当然具足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三昧、无量神通等等,也可以说种种的无量,但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以无量光无量寿来收尽一切的无量。
   〔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智慧光明横遍十方,光寿合起来就是弥陀心性。光就是寂而常照,不变之中常随缘。无量寿就是照而常寂,是随缘常不变。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横竖交彻,就是一真法界的全体,也就是我们的心性理体,也就是是十法界的纲宗,也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说举此名号,举此无量光明无量寿作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土,以此法界的全体作为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作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三身四土就是法界本体的显现,同时也举法界的本体作为成就阿弥陀佛的名号。
   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本觉理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我们的本性也是竖穷横遍。横遍所以名为无量光;竖穷三际,所以名为无量寿。
   我们现在能够明白,持名就是始觉合本。执持名号,能持之心就是始觉,所持的名号就是本觉,我们持名念佛就是以始觉念本觉,就是以始觉的光明契入本觉的光明。就好像父子相会一样,始觉的光明契入、融入本觉的光明,所以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是用比方来说明子光明和母光明,说明始觉和本觉,所以说始觉本觉不二。譬如摩尼珠,摩尼珠具有光明,光明还照摩尼珠的珠体。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始觉,还念阿弥陀佛就是念本觉,所以说始觉本觉不二。
   〔生佛不二〕就是众生心与佛心从理体上来说都是不二的,所以说我们念佛的众生,一念心与佛号相应就是一念佛,就是当下在佛法界。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接下来从无量光这个角度解释阿弥陀的名号。
   
   (己)今初。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此地讲佛光无量,是先从证悟的角度来说(下一段的《要解》是从愿力的角度来说)证的角度来说即诸佛的心性都是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寂而常照的角度就立为光明,这种智慧光明遍照法界。阿弥陀佛从因至果,复本心源,彻证心性无量之体,称体起用,所以说〔彼佛光明无量〕。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现已成就佛果,满其愿力,这是从愿的角度来解释。若从性德来说,诸佛都是圆满成就、普照十方,所以都可以名为无量光,但阿弥陀佛的特胜是他在因地的愿力不同。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愿,第十二愿说:“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现在他圆成佛果了,所以此愿也圆满了,他的光明能遍照十方一切佛世界。故此,可以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因地愿力殊胜,现在果地也就满其所愿。
   在会集本来说就是第十三光明无量愿、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 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从愿力的角度(前面第一段是从证的角度说明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命名为无量光),此地是特别地从阿弥陀佛特别殊胜的超胜于十方佛的愿力来说。
   下一段是从三身来说。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此段讲如果单从法身和报身的角度来说,是佛佛道同。法身的光明无有边际,法身就是本体,法身就是法界性,法身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所以他的光明是无分际的,是遍一切时处的。而报身光明称真性,报身是以智慧为身,他是称合真性所现的,所以法报二身的光明,诸佛如来都是一样的。
   但应化身佛的光明就不一样,有些佛的化身,其光是照一由旬,有些是照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唯有阿弥陀佛的光明不是照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而是光光普照,遍满一切法界。大智慧光遍满十方佛世界,接引十方佛世界、加持十方佛世界念佛的众生得生极乐净土。
   所以讲阿弥陀佛特别的殊胜是其化身佛光明殊胜而特别立名为无量光,同时阿弥陀佛化身佛的光明是说常光如是,不是现神通。
   放光者,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开始说《妙法莲华经》时是:“先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亿佛土”。正 说《首楞严》时也是:“从胸中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普照十方,微尘世界。”这是放光。
    但阿弥陀佛化身佛的光明也遍照十方佛世界是常光,三身不一不异。法身是以理为身,报身是以智慧为身,化身是以机缘为身,应机示现,所以不可以说一;同时三身本来一体,也不可以说异,所以说法身不一不异。说一说异都是戏论,“佛身不可思议,离诸戏论”,所以说不一不异。为了让众生得到四悉檀的利益,所以展开来说三身佛的光明。
   《解》「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这是讲佛光无障碍。从佛边来说当然是佛光无碍。从众生分上说,众生与佛的缘分浅,不睹佛光,所以说明为碍。与佛的缘分深,就能看见佛光,所以说明为无碍。而佛光到处,一切世间的有缘众生无不圆见,所以说:“照十方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所障碍。”
   一念阿弥陀佛,当下念佛人就身有四十里光明烛身。光明善导大师在临入涅槃之前就曾示现给大众看,他念一句佛号就有一道光明从口而出,“大众同见 ”。善导大师就说:“在会念佛……”看到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后,出光明的人,将来都能生极乐世界。当然也有个别障重,痛切忏悔,至诚恳切念弥陀,后来也能见光明。
   蕅益大师在《劝念豆儿佛序》上说到一个公案:在安徽桐城,当时有两个人一起外出做生意,其中一个人生暴病死了,另一个同伴马上就把他埋葬了,并把他的资财回去还给死去朋友的老婆。他老婆就怀疑这个同伴是谋财害命,他就有口难辩,很生气,马上又跑到朋友的坟上呈祭,就是祭祀他,之后就在那里大哭。
   于是这个鬼就与他一起回桐城来给他做证明,这个人中途想起难过,就偶然念一句阿弥陀佛,马上那个鬼就大叫说:“何放光怖我?”你为什么突然放光让我恐怖呢?“更数念”,更加多念几句,这个鬼就很恐惧说:“汝一念佛,胸辄舒五色光十余丈,炫我心目,不能复近汝。”你一念佛胸前就有五色的光明放出来十余丈,让我眼睛都睁不开,我不能靠近你了。“归语我妇,令自来,当为汝雪冤”。那算了,我不跟你去了,你回去告诉我老婆,让她自己到我坟上来,我会给你洗清这个冤。
   这个同伴就醒悟过来,知道念阿弥陀佛的无量利益,就放下世间的一切来随佛出家,后来成为高僧,这是讲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有些人问:“佛光既然遍照十方,为什么念佛之人许多不见佛光呢?”是因为我们念佛的功浅,宿世的障深,不能见。但诸天龙鬼神却都能见,我们清净念佛就能得到天龙八部的护持,所以不能够因为自己不见佛光,就怀疑佛光不能照十方国。
   譬如一个人眼睛不好,眼睛还是盲的,还没有治好,在太阳光下他也不能知道,但眼睛治好了,当然就知道。同样,我们念佛念到心空净寂,当下也现量地能知道阿弥陀佛无量光明遍照十方,无有障碍。所以我们要能够念念无间,念阿弥陀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何况是佛光呢?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见到佛光,不能体会到佛的真实功德,是由于障深,业障重。所以乾隆年间有位慈云灌顶法师就在《观经直指》中说:“世人业重,所有经忏不能消除,最后凭一句佛号能够消除。”
   下面是从无量寿来解释。
   
   (己)二约寿命释
   
   《经》【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
   佛寿无量,也是先从证量的角度来说(下一段从愿力的角度来说)。从证量的角度来说是因为诸佛的心性之体都是照而常寂,随缘常不变,所以名之为寿命,也就法身常住,阿弥陀佛也已经因行果满,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所以名为无量寿。
   《解》「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愿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
    这是从愿力的角度来解释无量寿:法身寿命是无始无终,就像一条直线;报身受命是有始无终,像一条射线;化身有始有终,就是像线段。法身清净,犹若虚空,既无形相,当然就没有始终,所以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是修成,惑净智满,智德圆满了,断德究竟了,这时他成就圆满报身,圆满时就是开始,有始无终。这些都是佛佛道同,本无差别的。
   应身寿命就要随佛的本愿,随他与众生的机缘示现有长短。比如释迦牟尼佛生于人寿百岁时,他说我的愿力是减寿二十年,以其无量的功德来护持这些末法修行的众生,让他们能够得成就。
   佛陀说,到当来末法时期乱世的时候,哪怕是一颗米卖到像珍珠一样的价钱,修行人都不会饿死,因为佛陀的智慧福德及其功德力加持他。但化身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寿命就只有八十年,十方佛世界种种的化身佛寿命都不同,有些是多少年,有些是多少劫,唯有阿弥陀佛、法藏比丘因地的愿力——第十三愿就说:“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第十五愿又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是弥陀佛因地的愿力之所成,所以现在圆满成佛,愿就满了,所以名为无量寿。
   《解》「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
   〔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个寿命长到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阿僧祇其实就是印度的那种数学观念,我们读《华严经》就会知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去五十三参,各行各业都有。有些人教他制香,香严童子悟真常;还参访一位叫自在主童子,自在主童子是一位数学家,他向善财童子说数学,从个、十、百、千、万开始,总共有一百五十六个单位,后面不是十进制,而是倍倍相乘。阿僧祇是无数的意思,阿僧祇乘以阿僧祇就名之为无量,无量乘以无量就名之为无边。
   第四就是无等,第五就是不可数,第六是不可称,第七是不可思,第八是不可量,第九是不可说,第十是不可说不可说,形容数目非常之浩瀚,非常大,凡夫无法思议,都是倍倍相乘。这是华严上说善财童子去参访,当时得到自在主童子教他数学,是印度数学上不可思议的大数目。
   阿弥陀佛的应身当然也有示现涅槃的时候,不过那是有量的无量,他不同于法身、报身是无量的无量,所以化身阿弥陀佛的正法住世也是无量,而且来说没有像法和末法。
   正法于上半夜灭尽时,观世音菩萨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号名为众宝普集庄严,其佛寿命和正法住世亦复无量。正法灭后就是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我们知道三身是不一不异的,是为了破有情的分别妄计来阐释,所以同样从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不一不异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是应身,也可说是无量的无量,所以蕅益大师的《要解》是非常融通的,是非常圆融的。
   《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阿弥陀佛是法王,等觉以下极乐世界的那些大菩萨都称之为人民,彼佛寿命无量,所以依本愿力加持得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也都得无量寿。
   《解》「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
   这段归纳起来总明光寿二义。当知无量光寿的佛名,其实都是本于众生现前介尔一念心,现前一念竖穷横遍的心性而建立,因为众生心与佛心本来就是同一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称为平等,生佛平等。能让持名念佛的人,即佛号而悟心性,悟明我们的心性就是光寿无量,同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解》「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
   这是给我们阐明无量光的妙处。因为众生的心性有大智慧光明,自性也是横遍十方无量光,所以生极乐世界就是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就是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就是普利一切。
   自度就是断自性的烦恼,度自性的众生。十方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所以能自度,就是普利一切。
   由众生的心性,有竖穷三际,常住不变之义,所以也名为无量寿,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民一得往生,都是一生补处,都是以最后身来圆证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任运进趣佛果,都能定在此生,一生成佛,不需要第二身,因为无量寿,所以就可以知道无量光寿特别殊胜的意思。
   下面这段就是蕅益大师的称性极谈。
   《解》「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特别地重复一遍就是特别地强调这段话特别重要,强调这是蕅益大师顺佛意而特别地告诉我们持名念佛法门特别不可思议。
   归结到心性上来,阿弥陀佛用大愿大行来庄严这句万德洪名作为接引十方佛世界众生,超出轮回往生不退的无上方便。他不是一个佛世界,而是十方无量佛世界都能接引,因他本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而且成就了无上的方便。
   〔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弥陀名号。〕我们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无上方便。从众生边来说,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横超三界最殊胜的法门,就是能彻证现前无量光寿之心,明心见性的最殊胜法门,所以说我们要能起智慧来观察,要知道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我们归纳起来说一下这句阿弥陀佛名号的体、相、用。
   从体上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而恒照名无量光;照而恒寂就名无量寿,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是无量光,无为法身是无量寿。光寿交融即是实相。”
   弥陀佛的名号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是同构对应,离却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就不会有阿弥陀佛名号的安立。而离开阿弥陀佛的名号,也难以显发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所以法藏菩萨以大愿大行,庄严弥陀名号广度众生,是至极悲智的结晶,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大智慧大慈悲,是无上方便的结晶,这是体。
   从相上来说当然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从用上来说,第一种妙用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灭重罪,《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能灭种种重罪,所以又称为宝王三昧。
   第二种妙用是名号能救拔地狱众生。也是《观经》上说:“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
   从来没有闻过佛名,没有闻过佛法的人,有这么一个甚深殊胜的因缘,宿世有善根,临终能头脑清醒、值遇善知识教诲,能马上生信心,具足十念,令声不绝,就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犹如活命神丹,入口即活,能救拔地狱众生。
   第三种妙用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开发智慧,能暗合道妙、巧证无生。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破众生一切的无明,因为无量光就是般若智慧,执持名号,就是全摄阿弥陀佛的智德为自己的智慧德能,转生灭妄见为无生智,就能由有念而入无念,暗合道妙,因往生而证无生,巧入无生,所以说德用无穷。
   古往今来,念佛开智慧得往生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净土圣贤录》上讲:清朝时有个人很愚痴,只知道他姓王,大家也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就叫他王痴头。他父母双亡以后,“亲亡乏食,”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困卧蔽庐,无所为计。”穷困潦倒躺在一个破草房子里。
   “或与之钱,莫辨多寡”。有人看他可怜,给点钱帮他,他连大小钱都分不清楚,愚痴到这种程度。“陈道人收之为徒,令其白天扫地拾柴,晚上念佛号数百,礼拜一炷香为度。”有个人可怜他就把他收留了,给他一口饭吃, 白天让他做点杂事,扫扫地,捡点柴火,晚上就让他念几百声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拜完一炷香后就去睡觉。
   王痴头“诵佛不成韵,每昏沉欲睡。”他因为过去业障重,所以他念阿弥陀佛也念不清楚,“不成韵”,而且拜佛时也是昏昏沉沉想睡觉。“陈道人以长竿击之曰:‘汝愚昧若此,尚不知精进耶?”陈道人就在旁边打坐,这徒弟就在拜阿弥陀佛,陈道人看到他打瞌睡,就拿一根竹竿敲他的头,骂他说:“你那么愚痴,还不知道精进吗?”
   这样经过了三年,有一天正在拜阿弥陀佛,王痴头突然就哈哈大笑,陈道人觉得好奇怪,又拿起竹竿来打他,王痴头就说:“今日打我不得矣。”师父啊,你今天不能打我了。师父奇怪了,问他为什么,他说:“师枯坐十八年,不知修法,若能如我老实礼念,早生西方见佛矣。”
   “哎呀,师父,虽然世间看起来你很聪明,但你天天在这里打坐,你枯坐十八年还是不知道修法。如果你能像我这样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早就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早就出轮回、圆证三不退了。”
   “翌日”,第二天王痴头就把事情做完,跑到后山去面向西方念阿弥陀佛,“合掌而化,得舍利无数。”火化以后烧出很多舍利来。
   所以你看世间人认为很愚痴的人,就能仗承阿弥陀佛的名号转极愚为上智,潇洒往生安乐净土,这是阿弥陀佛名号的体、相、用。我们一定不要自作聪明,认为自己比那些祖师还要高明,看不起净土法门,你那是极愚痴,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历代开悟的祖师不比你高明吗?他都能归心念佛。文殊、普贤不比你高明吗?他们都会归心念佛求生净土。
   
   (丁)二别释主伴二:初别释、二结示。(戊)初又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经》【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解》「此名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先说教主。阿弥陀佛成佛,当然果必有因,他的因地在大藏经里记载很多,《无量寿经》上说:“定光佛前,五十三佛,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名世饶王,闻法以后出家,号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愿行圆满。”就是现在接引众生的阿弥陀佛。这个我们是最熟悉的了。
   第二种是《妙法莲华经》中说:“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勤求无上菩提。佛灭度后,常乐受持妙法莲华经,后悉皆成佛。”其中第九王子所成之佛就是现今接引众生的阿弥陀佛。
   第三种是《大悲白莲华经》中说:“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供养宝藏如来。时王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严。”宝藏如来就给这个无诤念转轮圣王授记说:“过恒河沙劫之后,在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佛名阿弥陀。”阿弥陀佛就是无诤念转轮圣王所成之佛也。
   第四种是《大乘四等总持经》中说:“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今阿弥陀佛就是净命比丘所成之佛。
   第五种就是《贤劫经》中说:“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阿弥陀佛就是这王子净福报众音王子所成之佛。
   第六种也是《贤劫经》中说:“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为无限宝音行,力弘经法。”今阿弥陀佛就是彼法师所成之佛。
   第七种就是《观佛三昧第九经》中说:“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今阿弥陀佛就是第三比丘所成之佛。
   第八种是《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中说:“师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今阿弥陀佛就是彼国王所成之佛。
   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多劫,当然就有无量无量这样显现的示迹,不胜枚举。
   阿弥陀佛因地修种种的菩萨行,这是大藏经列举的显而易见的八种。
   《解》「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这是双立双破,说得非常圆满,“有法皆立,无法不破。”圆满说法就是这样的。
   先从〔法身无成无不成〕来说。法身是亘古如是,所以他不应说劫,因为他没有成不成,是我们的自性;而报身是因圆果满,故可以说成;应身是为了利益众生,来示现也可以说成,可以说劫。那报身是依始觉智为修因,以智断惑,见思粗惑先断以后,再从空而出假,来断尘沙惑,来修自利利他二行,再修中道观,来断无明惑。
   从圆教来说就是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惑净智圆,始本合一,圆成法身;能显发法身,成就自受用报身,之后现起他受用,以悲德利益众生就是他受用报身,所以都可以说成;应身,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
   另一方面,法身虽然本具,但不因修德而显,妙用即不能显发,所以因修德而显也可以说成。修德就是指般若德和解脱德,法身虽然人人本有,但如果不依靠般若的智德和解脱的断德,法身的性德就不能显发出来——犹如金矿虽然有金,但不经过提炼和开采也不能显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法身也可以说成,也可以说劫。
   而报身别无新得,报身虽属修成,但他并不是新成什么,而是开显法身本有的自性功德。“譬如磨镜,垢尽明生,别无新得。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从外得,所以也不需要说成,也不需要说多少劫。
   应身就犹如月印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月还是一月摄。”应身都是法身从本而垂迹,所以也就是不需要说他成,所以这是说得非常圆满的,从中道来说,两边不立。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劫波就是时分,人寿从十岁开始过一百年就能加一岁,一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到十岁;一增一减就名之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名为一个中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就名为一个大劫。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十劫按照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是十大劫,种种的教化成就,极乐世界无量的菩萨,无量的海会圣众,就是化身阿弥陀佛教化成就的。那么短的时间,十大劫就教化成就了无量的圣众,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可以说从根本上都是一生补处,所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解》「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诸佛成道都有本门和迹门,本门是根本,迹门是示现。比如说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你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二千多年前在印度示现为悉达多太子,这才是成佛,这只是迹不是本,本是尘点劫以前早已成佛。这是《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中说的,释迦牟尼佛无量尘点劫以前就早已成佛,这一期为了教化我们这些众生才又示现来成佛。《梵网经》中释迦牟尼佛也说,他单单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就已经有八千次了。
   “累吾化身八千次,为汝说法四九年”。这是某个寺院斋堂所写的对联,是按照《梵网经》的经义来写的。从阿弥陀佛本门来说,也是无量劫前早已成就,迹门就是现在成佛已经十劫。
   有些同学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是无量恒河沙劫前闻阿弥陀佛名号念阿弥陀佛。有人就会问:这个无量劫前 ,《弥陀经》中讲阿弥陀佛才成佛十劫,那无量劫前大势至菩萨怎么知道念阿弥陀佛呢?”你若知道那是本门,这是迹门,就能消除这个疑惑了,从本和迹的角度你就能够通达。
    要知道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土宗的初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而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很深,他讲依靠念阿弥陀佛能明心见性,“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
    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娑婆世界念佛的初祖就是普贤菩萨,而东土中国初祖当然就是庐山东林慧远法师。这是从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之迹来说,不是从本地上来说的。
    我们也知道,从圆教的角度来说是一成一切成,也就是三身,非成非不成而论成,这个是非常圆满地来说。三身是一成一切成,同时也是非成非不成而来说成。另一方面,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现在才示现成佛十大劫,正在说法。
    我们现在念佛往生,在极乐世界这就是地位很高了,就是阿弥陀佛早期的弟子。现在就有无量的声闻、菩萨及与一生补处等觉位的大菩萨,十方三世一切得往生不退的已非常多,可见信愿念佛得往生非常容易。底下就是说伴:
    
    (己)二伴
    
   《经》【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此地讲虽说彼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但这些声闻不是定性声闻,是回心声闻,回小向大的阿罗汉。
   《往生论》中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女人,念阿弥陀佛得生极乐,马上就成为跟阿弥陀佛一样的相好庄严,所以不要误解,根缺就是哪怕我们在此地六根残缺,一念阿弥陀佛得生极乐也马上变得六根无缺,相好庄严。
   二乘种,如果回心念佛,得生极乐就不是定性声闻,就是回心大阿罗汉。但为什么这里还会给他安立一个声闻弟子的名号呢?因为他一生极乐世界,此前修小乘的习气还在,他好乐小乘法,所以也还是给他先修那些,让他渐渐地成熟,渐渐地往上修,所以暂时立名为声闻弟子,暂时立名为阿罗汉。见思惑未断,让他先断见思惑;见思惑已断,让他尽断尘沙惑、无明惑,这是弥陀的甚深方便。
   〔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是说藏教和通教,佛陀进行对比二教,他不说他方佛世界的事情,所以他只知道有释迦牟尼佛,不知道有他方佛世界。现在能听闻到佛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由此而信愿往生,他就已经不是藏通二教的根机了,而是属于别教和圆教二教所摄受的根机。
   现在的南传佛教,也还是只承认释迦牟尼佛一尊佛,不承认有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他们修行最高地位也只到阿罗汉。有些同修可能去过泰国,泰国号称黄袍佛国,泰国的寺院多,佛像也很多,但所有的佛像都是释迦牟尼佛,没有第二尊佛;而且他们排斥大乘,认为大乘非佛所说,他们也不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相信有阿弥陀佛;并且他们也不素食,而是托钵乞食。
   寺院是不造饭的,人家布施什么吃什么。有些中国去的比丘跑去,他们也不承认中国的戒法,要求重新受戒,而且有些比丘过去要吃素,他们也认为吃素不对,就会呵斥说:“这是提婆达多。”因为佛陀住世时,提婆达多为了标新立异,自己搞一个教团,也是吃素,而且不吃盐,修种种苦行,所以他们还是有一些隔阂。
   如果他们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能求愿往生,持名念佛,也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佛陀也会随顺他们得往生以前在泰国所学的佛法,也会应机说法,先给他们说小乘,使其先断见思惑,作回心大阿罗汉,再尽断尘沙惑。
   泰国有个小的派别,叫泰国华僧这一系,那个仁德法师是华僧大尊长,这都只是在华侨里面信仰,属于大乘佛法,主流社会是不相信大乘佛法的。可见小乘一回头,他具足信愿行就已经不是藏教和通教的根机了,若不是圆教的根性,起码也是别教的根性,所以他马上就提升。
   〔诸菩萨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复如是。〕不单单有那些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大阿罗汉,已经往生极乐世界的那些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也是数量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菩萨的数量无量无边,菩萨的功德也是无穷无尽。
   《无量寿经》中用了二十三个比方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功德:
   一、智慧深广,犹如大海。
   二、三昧不动,如须弥山。
   三、慧光明净,超踰日光。
   四、净法满足,犹如雪山。
   五、平等如地,好恶普载。犹如大地,不管善人恶人都能普载。
   六、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七、犹如火王,烧烦恼薪。
   八、如风行世,普遍无碍。
   九、犹如虚空,一切无著。
   十、净如莲华,无有染污。
   十一、犹如大乘,广能运载。
   十二、如震法雷,警觉未觉。
   十三、如雨甘露,滋润众生。
   十四、如金刚山,魔外不动。
   十五、如梵天王,诸善最上。
   十六、如大树王,普覆一切。
   十七、如优昙华,希有难遇。
   十八、如金翅鸟,威伏外道。
   十九、如众游禽,无所藏积。
   二十、犹如牛王,无能胜故。
   二十一、如大象王,善调服故。
   二十二、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二十三、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极乐世界那些菩萨众,不单单是数量无量无边,而且功德浩瀚,有这二十三个比方也是说明非常不可思议。
   接下来又作一个归纳:
   
   (戊)二结示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前面是讲依报庄严,这里是讲成就正报、主伴的庄严,经文是一样:“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阿弥陀佛教化之主就是以光寿无量为庄严,是化主。化伴即声闻,都是回心大阿罗汉,菩萨具有无量无边的浩瀚功德,其数量都是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以此为庄严。以这样无量功德和无量的声闻、菩萨、大众来为庄严。
   佛及声闻、菩萨,若主若伴,都是阿弥陀佛因中愿行所成就、所庄严的。愿成就是《无量寿经》中法藏发愿说:“我作佛时,光明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及以蜎蠕,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这是光明随愿所成。
   第十三愿说:“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这是寿命无量寿,随愿所成。
   大本《无量寿经》中说:“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皆同目犍连神通,欲共计算彼国初会声闻,尽其神通,百分中不能知一。”又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德,悉皆如佛,今已成佛,所以都能随其所愿,这是大愿力所成就。
   六度万行所成:“尔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现在六度万行圆满了,成佛了,所以有如此的庄严。以大愿大行为因,为能庄严;光受无量,化伴无数为果,这是所庄严;合起来称之为“彼佛国土”成就如是的能庄严、所庄严、主庄严、伴庄严,其实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之所成就。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也就是由阿弥陀佛大愿大行为因,成就阿弥陀佛无障碍的果。果上的一切种智是一现一切皆现,所以叫果上一成一切成。
   现成化主,教化之主光寿无量的庄严,一切种智显现;化伴,算数难知的庄严,并且由于众生的心性也与弥陀无二无别,所以也是一成一切成。
   上至等觉,下至地狱众生,能信、能愿肯念佛者,阿弥陀佛都接引他们往生极乐世界,到达极乐以后都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果上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在果上说是一成一切成,一成指阿弥陀佛,一切成就是指大众。大众为什么也是一切成呢?因为仗承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是一成一切成。
   〔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是他心中之自,所以自即非自;“他”是自心中之他,所以说他亦非他。
   〔自他不二〕就是生佛不二,声闻、菩萨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是声闻、菩萨心内的佛,佛心内的众生,所以说全众生即是佛;众生心内的佛,所以全佛即众生。生佛一体,自他不二,所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成就如是的功德庄严。
   《解》「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就把信愿行里的第一大部分,先讲依报正报的庄严来启发信心讲圆满了。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能以依正妙果作为本质境、作为增上缘,能够让信愿持名的众生念念如是信,念念如是愿,念念如是持,自然也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二:初揭示无上因缘、二特劝。
   
   《解》「净土殊胜,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此地就是特别强调这一科的重要,这一科就是能发挥本经不可思议的力用。本经的力用是什么?往生不退。为什么能够往生不退?因为他信愿具足,所以特别地劝我们要求往生以发愿。
   前面已经听闻了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的殊胜庄严,已经生起了深信,要依信而发愿。并且净土法门能带业往生、可以横超三界生死,这是其他一切法门所没有的。并且在同居净土之中就能横具上三土、能开显藏通别圆四教法门,一生同居就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是圆净四土。圆见阿弥陀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的菩萨非常多。
   这是讲这一科的殊胜及重要。先是揭示无上因缘,无上因缘其实就是往生不退、一生成佛,这个是无上因缘。
   
   (丙)今初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解》「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佛果地的一切种智名为萨婆若。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念念都归向无上菩提,这是念不退。
     〔阿鞞跋致〕译为中文就是不退转。讲了三种不退,大师非常简洁地开示我们,位不退,就是不再退堕到凡夫;行不退,不再退到二乘;念不退,就是不退转无上菩提,念念归向无上菩提。
   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就是预入圣人之流,不会退堕到凡夫地位,一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圣人,哪怕在此土它是一只鹦鹉、一只八哥鸟,哪怕在此土很愚痴,只要它能念佛往生就已经是圣人,这是不可思议的。
    在娑婆世界修行要什么时候才可以?小乘来说要初果须陀洹果,要断见惑,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才可以;在大乘来说要入圣人之流;在别教来说是初地菩萨;在圆教来说也是初住菩萨,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到极乐世界就很容易,一生他就是圣人。
    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能够修大乘,能够恒常利益教化众生,不会退堕到二乘(声闻、缘觉乘),就是说哪怕他以前学小乘,后来回小向大,念弥陀得生极乐,他也已经是别教和圆教的根机了,不同于二乘。
    三、念不退就是心心流入到一切种智海,不落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流入如来果觉的智慧大海。
    下一段就是约土:
     《解》「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这段开示我们,如果在娑婆世界要证位不退就不容易了。接下来讲在什么程度才是行不退呢?
     《解》「通菩萨,别十行,圆十信,名行不退。初别地,圆初住,名念不退。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这个就是不可思议啊,这就体现净土法门是圆修圆证,而且超胜一切法门。不是自我吹嘘超出一切法门,因为有事实依据在,本经不可思议的力用就在于此。净土法门,哪怕是五逆十恶的人,只要他能回心向善,得善知识接引,临终十念往生极乐,一生都是圣人、一生就超过此界。此界你要证位不退,要超凡入圣,要做圣人,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先略解释五逆:出佛身血、弑阿罗汉、弑父、弑母、破和合僧。十恶 :身犯杀盗、邪淫;口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就是贪、瞋、痴。哪怕是造这些种种恶法的这一类业障重的众生,他要回心念佛,都能往生极乐。
    《观无量寿经》下品往生章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十念成就,带业往生。虽是下品下生,但他已经能与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俱会一处,就已经能圆证三不退,圆见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一生可以圆成佛果。这种殊胜特异,唯有净土法门独有,所以特别地开示出来。
    净土带业往生,很多人都有怀疑,不理解这个带业。大藏经里有一部《那先比丘经》,是当时贵霜王朝的皇帝问一位叫那先比丘的法师:“念佛带业往生这个事情难以相信。”那先比丘就打个比方:“大王啊,这块大石头,你放在水里会不会沉啊?肯定沉,如果把它放在大船上,会不会沉?不会沉。”那先比丘就告诉皇帝说:“若仗他力,自可不沉。”国王就领悟过来了,原来念佛的众生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能出离苦海,往生到极乐净土。
    又比方一个小孩子,一天走不了几里路,但如果他有机缘能上到转轮圣王的金轮宝,就能一昼夜之间巡游四天下,这不是他的力量,而是金轮王轮宝的力量。同样,我们具足信愿念佛,也能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力感应道交,得生极乐。
    明天再详细说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第十一讲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地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发无上的菩提心,信愿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得生极乐,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将来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因此,我们为了更深入地对净土法门生起真信切愿,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昨天已经讲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带业往生,横出三界。”我们已经讲到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要解》之中,蕅益大师特别地揭示净土法门的殊胜就是带业往生,带业是指带旧业,不带新业。最低标准就是要将佛号持到念佛成片,虽然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伏住了不起现行。
   因此,印光法师说:“约在此界,尚未断惑,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此土是十法界都有。
   《观无量寿佛经》中也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引汝。”因此要知道,我们念念佛号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在临命终时佛光一照,诸罪消灭,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在此界的角度来说,还没有断见思惑,所以名为带业。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比方说有位瑜伽士,他从另外一个角度主张消业往生,并且还产生过一些争论,但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总而言之是要能够伏住,带旧业,不带新业。
   净土宗的四祖竹林法照法师亲见过文殊师利菩萨,他有一个偈子说:“凡夫若得到西方,旷劫尘沙罪消亡。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离无常。”能把旷劫以来的所有罪业消除,能开显四教法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一切的法门我们都能听到,都能学到。
   接下来就是我们昨天已经讲到了阿鞞跋致是三不退,如果加上毕竟不退就是四不退,这三不退要知道。其实一生极乐世界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要解》中说:“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
   是指我们在娑婆世界要成就位不退就是超凡入圣,要入圣人之位,在藏通别圆四教来说:是藏教的初果(须陀洹果),已经断尽八十八使见惑,所以叫预流,预入圣人之流;在通教来说,通是通小乘还是通大乘呢?在通教的修行位次来说,他应该是通教菩萨第四地,这时已见真谛理,已证空性,所以名之为见地,通教的见地菩萨才能够位不退;在别教来说是初住(初发心住),十住位的初位第一位;在圆教来说是初信位,也就是十信的初心。藏通别圆四教,要有这样的果位才是真正做到位不退。
   接下来是行不退,因为藏教是声闻、缘觉,所以就没有行不退。因为他不修大乘的六度万行,所以就没有行不退。
   〔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通教来说第九地菩萨才真正做到修菩萨行,修六度万行不退转,九地以前都还有退;别教是十向位(别是唯是大乘法,故称别教),就是十回向位才真正成就行不退,十回向以前的十行,还是不能做到行不退;圆是十信,圆教来说,他是在十信位之中,要是第八、第九、第十,这样才能做到行不退,那圆教的八信位以前也还是有退。
   所以娑婆世界要证行不退是这样的标准。
   接下来是念不退,念不退当然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念归向无上菩提。当然藏教和通教都没有这个位次,没有这个念不退了;因为这是要能破无明、证法身,所以唯有别教和圆教里才有念不退。
   别教要到初地欢喜地才能真正做到念不退。别教的初地菩萨是真正有了胜义菩提心,而在此前都只能名之为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初地以上才真正地成就胜义菩提心,这时他能无明分分破,真如法性分分显,所以是念不退。
   在圆教来说,要到圆教的初住(发心住),才能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果在娑婆世界来说,要成就这个不要说行不退、念不退,我们就是位不退要做到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一生到极乐世界就都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要解》上说:“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哪怕是五逆十恶之人,他这辈子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有这样重的恶业,常途来说是要堕地狱的,因为能临终头脑清醒,又能遇善知识,十念功成就能往生,往生以后就是三不退,这是圆证胜异,特别不可思议的妙用。
   这种殊胜奇特不可思议的力量,是十方佛世界其他任何法门都没有、都不能实现的。一个恶业如此重的凡夫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我们展开来说一说:有很多人觉得这个不可理解,我就遇到好几个人,学了好多年,然后问:“这个不可能吧?一个五逆十恶的凡夫,念阿弥陀佛十念,十念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了,这个因果怎么解释呀?他造了那么多恶业,难道就逃避了不用受报了吗?那因果怎么讲得通呢?”有很多法师曾经提出来,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大德解释过。
   天台宗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第八疑就针对这个问题作了个圆满的解答。第八疑就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这就是问题,众生颠倒迷惑,无量劫以来已经造了很多的恶业,无量无边,如果它有体积,尽虚空不能容纳,造了无量的恶业。而且今生今世他这一辈子没有逢到善知识,他今生也造了很多恶业,无恶不造。为什么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就能往生,就能够圆证三不退呢?这个事情讲不通,造了那么多恶因,他不受报吗?因果怎么讲得通,怎么可能呢?智者大师非常巧妙地从四个方面来作了一个非常圆满,非常透彻的回答:
   第一方面是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的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这不是由眼前表面的现象可以判断的。一个人虽然今生一辈子你看他在造恶业,但其临终时能头脑清醒,就是宿世有善业;宿世若没有善业,临终就迷迷糊湖,病得亲人都不认识。
   有些人今生也做了善事,但他临终时很迷惑,见到很多。也有的人信佛,吃素十年二十年,临命终时颠倒过来想吃肉的也见过,是他宿世善业不够。
   一个人临终能头脑清醒,这是宿世有善业;临终能得遇善知识,并且这个善知识能教他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这也是宿世的善业非常强——宿世善业不强,善知识的名字都听不到,怎么可能有善知识来教导他呢?而且善知识教他的是最究竟、最圆顿的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
   同时,遇到教诲以后他又能信受奉行,能具足信愿行,能不间断地念佛。一方面是他宿世有善业,再一个方面是因为死境现前,临命终时时间很紧迫,形势很危急,因此他能至诚恳切求往生,得生极乐。
   第二方面,并且,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这个分量很重,而临终十念分量很轻,但其实这是不一定的。轻重决定于三项因素,第一在心,第二在缘,第三在决定。这些我们一定要能领悟到,不然心里怀了疑惑,信就不真,愿就不切,任何一丝一毫的疑惑都要能消除。轻重由这三项因素决定。
   第一在心。譬如有一间房子,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但因缘具足,阳光一照进来,黑暗马上消失,难道黑暗会因为它已经暗了一万年之久而不肯消失吗?不可能。同样,造罪业也是因为无始以来虚妄颠倒的心念所产生,那是虚妄的心所造的恶业。而念佛是听到善知识教导念佛法门,知道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真实功德,有真诚恳切的心,用真心诚意的心,用与真心本体相应的心来念佛。
   可见,造罪的是虚妄心,念佛的是真实心,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真心现前,无始的妄心也就息灭了,所以说“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所以临命终时十念念佛的力量特别大,能灭无始的恶业。正如日光一来,万年暗室马上黑暗消除。因为论心来说,真实心力量大,虚妄心力量小,你无量劫造恶业,临终能闻到净土法门,能信受奉行,都能一刹那之中把无量劫的恶业消除。
   第二在缘。缘有真有假,造罪业是用妄心、执著。执著于外在的虚妄境界认为它实有,然后妄生分别而起贪瞋,所以招感轮回,六道轮回是自己的妄心造的;而念佛是缘无上菩提心而起的,所求生的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可见造罪是缘的识境(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境界),念佛是缘的智境(智慧境)。一个是假境,一个是真境;一个是颠倒妄想心,一个无上菩提心。就好比堆积了一千年的木柴,这个虚妄境界的木柴只要用智慧境界的智慧火,一下子就能把它烧光。同样,临终十念念佛,这个念佛的智慧火就能烧尽无明,感得阿弥陀佛接引。
   第三在决定。譬如勇士突围而出,千军万马无法阻挡,好像赵子龙一样在千军万马之中能突围而出。同样,临终十念虽然很短,但是善心非常猛烈,念佛持续不断,这个持续不断的心没有生死轮回的心杂进来,没有虚妄的心杂进来,都是持续不断地念佛,没有间断,一直到命终,这个力量就很大,所以临终一念,清净念佛必生西方。
   而凡夫众生虽然无量劫以来都有造恶业,但他没有持续,是断断续续的,是逢缘对境才起贪瞋痴,才造种种恶业,这是有间断的。那么我们临终十念的念佛之心十分猛烈,持续不断地念佛,所以就心能转境;而信心不坚定,愿心不切,佛号不能成片,就境能缚心,把我们的心被系缚住,就难以超出轮回。
   所以可见,为什么临终十念能往生呢?原因就是因为,在心来说这个是真心;在缘来说缘的是无上菩提心,缘的是智境;在决定来说,能持续不断地念佛。因为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原来虽然有无始以来的恶业,但从这三个因素看起来,它的分量还是轻的,临终十念这个力量还是重的,还是大的,所以能够超出轮回,与因果并不相矛盾。
   听到智者大师这样的开示就能够明白,原来下下品都得三不退,理论上确实是可以建立、可以圆融的。
   第三方面是因为临终一念的是善是恶是升沉的关键。好比一个人一生都修十善业,按常理来说临命终以后应生天道,但如果临终起一念瞋心,他就会招感堕落为蛇身。可见,恶业虽为虚妄,但由于临终一念又非常猛利的缘故,结果他能排一生之善业,令落恶道。他前面一辈子修善业,暂时还不能起现行,当下的临终这一个恶念就让他堕恶道去了。
   同样,临终念佛是真实心,能够排无始的恶业而得往生净土。往生以后,在阿弥陀佛佛光的加被下、在水鸟树林皆演妙法的殊胜环境之下,渐次地断见惑,断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样当然就顺利地一生成佛。
   第四方面是譬如一个小孩子,一天只能走三里路,但是他缘分好,他搭上转轮圣王的金轮宝,一昼夜之间就能巡游一四天下,这是因为有了强有力的助缘。同样,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我们得往生的强增上助缘,临终十念就搭上了阿弥陀佛本愿力的金轮宝,所以必生极乐。
   智者大师从这四个方面把为什么下下品也能圆证三不退解说得比较圆满了。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段就是先讲娑婆世界这些修证的果位不可以躐等,就是不可以跳过去,再说极乐世界的殊胜。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修证的位次很分明,丝毫不容紊乱。譬如我们上楼梯,你上到第三级台阶就一定要舍第一级台阶,上到第四级台阶就一定要舍掉第二级台阶。你不可能一只脚跨在第一级,一只脚跨在第十级,那你动不了了,所以位次不能紊乱,要层层上进。
   如果是具足烦恼的凡夫,自然就不可能同时又是见道位的初果圣人。所以说是凡夫,你就不能说他已经成就了位不退。如果是但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自然就不是自他两利,常恒度生的菩萨,所以不能说二乘是行不退。如果是异生性的三贤位的菩萨,你就不能说他是同生性的法身大士。
   同生性就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开始断无明惑,法身分分显的菩萨,是真正与如来同一真性,所以名为同生性。在这之前他们都还没有生起胜义菩提心来,都还叫异生性菩萨或是异生位菩萨,那都指三贤位的菩萨。异生性的三贤位菩萨还没有破无明,还没有证法身,不与如来体同,所以名为异生性,自然就不可能说他是念不退的法身大士。
   可见在娑婆世界他是“不可以躐等”,即不可以超越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跳过去。如果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那就变成大妄语了。这个是娑婆世界。而且来说念不退的菩萨,法身大士已经证得同生性,就应该舍弃他以前异生性的果位,要舍弃他三贤位菩萨的名。
   行不退的菩萨已经发起大乘心、菩提心,已经在修六度万行,就要舍他以前只是见道的小果之名。
   位不退的圣人已经不是以前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既然是上位,就要舍下位的名字,既然已修行进步了,就要舍掉以前果位的名称,这个是讲娑婆世界的修行位次是次第分明的、不容紊乱的,而极乐世界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非常圆融。
   《解》「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就是说极乐世界可以是一切俱非,一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说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生到极乐世界已经圆证三不退了,位不退,所以他非凡夫,已经不是凡夫了,哪怕是同居土也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凡夫。行不退,所以他非是二乘。念不退,他就不是三贤位的菩萨,所以说不是凡夫,不是二乘,不是菩萨。故说一切俱非。
   同时他是带业往生,只是伏住见思惑,一丝毫烦恼都没有断,还是具足烦恼的,所以说他又是凡夫;过去宿世的善根已经成熟,在净土之中修行,他的见惑、思惑任运先落,所以又可以说他是二乘;他已经能够回小向大,能够恒度众生,所以说他是菩萨;往生净土是最后身,一生成佛,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佛。
   极乐世界很妙,其土众生是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他是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
   非凡夫是因为他圆证三不退,他已经是位不退,已经是圣人了,不再有分段生死;他是行不退,所以就非二乘;他是念不退,就不同于三贤位的菩萨;但他又是带业往生,你又不能说他是佛,所以一切俱非。
   同时他又是一切俱是,他又是凡夫,是二乘,是菩萨,是佛。
   很奇妙,为什么他是凡夫?在娑婆世界时,他一丝一毫的烦恼都没有断,具足烦恼,所以是凡夫;在极乐世界修行,见思任运先落,所以他是二乘;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力、威神力加持,他有这个报得的神通,已经能遍十方刹去供佛、闻法、去度众生,所以他是菩萨;他是最后身,能够一生成佛,所以也可以说他就是佛。所以俱非又俱是,这个法门非常妙。
   一切俱是,所以能够圆收一切法门,十方佛世界一切诸佛所有的法门都能圆收到信愿持名法门里来;又一切俱非,所以能圆超一切法门,又能超胜于一切法门,十方佛世界诸佛所说的任何法都比不上这个法门,所以说是圆超一切法。圆收一切法,圆超一切法,所以这个信愿念佛法门是妙到极处。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为什么这么殊胜?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妙的法门呢?这里就讲了这三种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我们的真心不可思议,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所以说才能实现这样子的,十方佛土都没有这个样子一切俱是,一切俱非,没有这么奇特的法门,是因为心性的极致(我们能念之心是心性的极致)。我们能念一句阿弥陀佛,是称我们的真如自性而起,外表看起来有凡夫,有二乘,有菩萨,有佛,这些有果位的差别,而从心性上来说是平等一相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所以说非凡夫、非二乘、非菩萨、非佛,所以即名凡夫、二乘、菩萨、佛,有这些差别的名相阶位。
   这些名相阶位其实都是称性缘起,所以名之为极致。能念阿弥陀佛的心是心性的极致,能念阿弥陀佛是称性而起的,是用真心本性到达了极点,到达了极致,所以说心性之极致才能起这个妙法门。
   〔持名之奇勋〕前面是从心上来说,这里是从境上来说,以一句佛号作为所缘境,佛号称性不可思议,以持名的功德所感得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所以才能生到极乐世界这样胜妙的环境中来。阿弥陀佛的愿力属于法门之要,弥陀导师因中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庄严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就能横具上三土,凡夫就能圆证三不退。可以知道是这三种不可思议的力用——心性、佛号、弥陀本愿,所以才有了这么奇特的法门。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这是讲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毕竟是一生补处的等觉位大菩萨,就好像娑婆世界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候补佛,好像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候补佛,是一生补处一样,所以普皆一生成佛。
   因此,哪怕我们现在是业重的凡夫,只要能深信切愿,此身就是最后身。我们将来在极乐世界就是莲花化生之身,一生精进就能补佛位,并且在极乐世界的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上善人数量非常多,无量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里是进一步讲释迦牟尼一代时教(五时八教,这是天台宗的判教,所以名之为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唯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这是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初参文殊菩萨得到根本智,后面再参五十二位大善知识;前面参文殊得到根本智,后面参那些大德得到差别智;一生圆满成佛之因是到最后见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
   前面的九愿,一者礼敬诸佛等等,乃至于到恒顺众生,最后第十是普皆回向求生净土。普皆是把所有的功德都普皆回向,回向到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疾趣菩提,并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不单是劝善财童子一个人,而且是劝整个华藏世界海会圣众都修净土法门,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
   行愿品的偈颂有些应该很熟悉了,行愿品是最好的回向,上面有普贤菩萨的发愿偈:“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闻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这是非常明确的,普贤菩萨给我们做榜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而且得授记以后能化身无数百俱胝来普利一切众生界。《华严经》他一生成佛,唯有善财童子,而《阿弥陀经》里那些莲池海会圣众,一生补处的菩萨,浩翰无边,非是算数之所能知。所以这部《弥陀经》虽然非常短,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已超胜过《华严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在于此经。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是蕅益大师很感慨地说,凡夫例登补处,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就能与实报庄严土的补处菩萨平起平座,下下与上上能同一例,能无二无别,都是圆证三不退。这个是不可思议,他方一切佛土都没有的,所以称之为奇特之倡,极妙之谈。〔奇倡极谈,不可测度。〕这是如来出世究竟的大事因缘。法华里面讲释迦牟尼出世的大事因缘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就能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能有佛的行持。这就是三部大经——佛之知见是法华;佛之境界是华严;佛的智慧行就是大般若。
   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能把这些法华、华严、大般若,所有的精粹浓缩过来,为什么?本经就开示我们大事因缘就是普令十方佛世界的众生——而且是特别悲心怜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普令十方佛世界的凡夫众生都能够一生成佛,这是无上的大事因缘,所以最为殊胜,不可测度。所以本经里六方佛都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为什么是不可思议功德呢?这个才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一切诸佛都护念呢?因为本经的大事因缘就是不单单度娑婆世界,而是十方佛世界;不是度那些已经开悟的人,已经是见道的人,而是特别悲心怜悯这些普通的凡夫众生;不是把他们度到小乘的果位,菩萨的果位,而是直接把他们度到一生成佛。这个普度十方佛世界一切凡夫众生,当然上面的就更加包括了,一切众生都能一生成佛,这是无上大事因缘,所以才得到六方佛赞。华严海众他们所秉的一生成佛之旨就是末后的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原来根本的旨趣就在此经,即《佛说阿弥陀经》。
   底下是祖师感叹说〔天下古今,信鲜疑多。〕但是可惜天下古往今来这些学佛的人,都是相信的人很少,“鲜少”,而怀疑的人多。
   你看华严长者李通玄修行境界那么高,他造《华严合论》都还没有看清楚这一点,还是〔辞繁义蚀〕。虽然《华严合论》言辞很繁多,玄理很妙,但是“义蚀”,反而意义还没有究竟圆满,还有缺失,缺失什么?缺失了凡夫例登补处,同居土的凡夫就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平起平坐,例就是没有差别,无异的意思。能把凡夫例登补处,念念即佛,念念成佛,一往生则圆证三不退,这样的甚深奥义缺失了,所以说辞繁义蚀。
   “余”就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说:“我只有剖心沥血来倡导。”这是蕅益大师的修证精华,把他证悟的境界、透彻的见地和盘托出,来开示我们。
   底下是特劝净土殊胜:
   
   (丙)二特劝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
   也就是说本经里的诸上善人,这个上善人是不可以随便称的,乃至于阿罗汉和菩萨都只能称其为善人,唯有等觉位的大菩萨才能叫上善人。
   不像我们现在,本来佛陀才能称为大师,现在什么人都称大师;菩萨都只能称为大士——观音大士,地藏大士,文殊大士,现在就是凡夫,甚至业重的凡夫也自号为大师,这就很糟糕了!净土法门如果真正成就者,他是净宗的祖师,大成就者可称为大师,因为他一往生就成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可以安立的。
   《解》「其数甚多,故云诸。」
   所以叫诸上善人。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俱会一处〕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都跟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俱会一处。
   《解》「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这就是比较。极乐世界那么妙,一生到就能与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这是特劝我们要求发愿,求往生以发愿,所以释迦牟尼佛再一次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舍利弗啊,你要知道。“众生闻者”,大家能有这样一生成佛的无上大事因缘,所以一切众生有幸能听闻到,一定要发愿,愿生彼佛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呢?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一定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能跟那些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所以如来就苦口悲心,殷切地来劝我们一定要发愿。我们既然已经深信净土法门是能让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一生成佛的无上大事因缘,所以能够深信,信以后如果不发愿就没有什么益处,好像人深信吃饭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得到滋养,但你不想吃还是不能滋养,所以如来劝我们要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愿力不可思议。
   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极乐世界为什么如此依正庄严?因为弥陀因地的愿力殊胜,愿力超胜于诸佛,这愿力特别重要,愿之为力不可思议。并且我们临命终时要得往生也是要仗愿力。
  《行愿品》上说得很明白:“是人欲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要临命终,这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了,八识田中的种子就乱发,这时就一定要依靠愿力。
  “以致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悉皆散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神僧传》里的一个公案就可以让我们知道愿力很重要:有个法师很精通佛法,但他跟众生没什么缘分,没办法弘法,于是他就请教另外一个法师,那位法师说:“这个容易,你跟我来,你身上有多少钱?”他说:“我只有一点点钱”。那位法师说:“没问题,你跟我来。”
   然后两位法师到市场买了很多的米、豆子什么的,到树林里蚂蚁、鸟雀特别多的地方,把这些食物统统撒开。
   另外一位法师就跟这个法师说:“你好好闭关修行二十年,二十年以后你的法缘就很好了。”
   果然,二十年以后再出来,跟随他的都是年轻的弟子,其实都是那些鸟雀舍弃畜生身而得人身。
   你看就是法师一念之间的一个愿力要度他们,以这种愿力的加持就能让他们都能上善道,再闻佛法。当然也有一个很好的机缘,有这么一个强增上缘就能把他们真如妙心的亲因缘激发出来而生善道,再闻佛法。
   为什么要求生极乐呢?为什么要发愿呢?最殊胜的原因就是能跟这些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俱会一处。
   接下来就是比较了,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虽然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有什么差别呢?寻常就是其他的佛世界,特别是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现在是佛前佛后难,虽然也有圣人游止其间,也是凡圣同居土,但却是〔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
   “实圣”是因为过去的有漏业还没有消尽,所以他也跟凡夫在一起。权圣是指那些其实已经是大菩萨,但他权巧方便来度众生,因为大慈悲愿力,也会跟凡夫在一起。由这两个原因,〔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才能够跟圣人在一起。
   实圣就是指实行现证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们虽然见惑已断,也在断思惑之中,但他修道所断的惑没有断尽,所以还是有过去的有漏业,见道以后一定不会造新业了,但过去有漏业还没有报尽,所以会跟凡夫住在一起。
   〔权圣大慈悲愿〕就是那些见思惑都断尽,以上的那些大圣人权巧方便来示现受身,因为大慈悲愿力的缘故来饶益众生。比方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以种种身来教化众生,这是权圣大慈悲愿。但跟圣人在一起的时间短、机会少。
   〔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实圣已经断尽见思惑,灰身灭智,不受后有,那就没有在一起了,就没有凡圣同居。而权圣呢,权巧方便来示现,他度众生的机缘已经尽了,就〔升沉硕异〕。那差别就很大,机薪既尽,应火须灭,所以权圣就归到法性本体上去了,并且又天壤之间。
   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要么就是在天上的五净居天(四禅九天里有五净居天),要么就是在人间的那些名山圣地。佛教四大菩萨的四大名山,还有那些圣地都是有圣者游止其中,但“见闻者少”,能真正见的机会很少。比方说雁荡山有一万阿罗汉游止其中,能见到的机缘极少,而且就算有机会给你遇到,你能亲近的机会就更少了。
   如闾邱胤,他到台州去做太守,遇到丰干禅师,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他就问丰干禅师:“你们国清寺有什么大德?”丰干禅师说:“国清寺里那个寒山拾得两个是文殊普贤的化身,你赶快去亲近他们。”
   他就跑去问,寺里的知客说:“寒山拾得是我们厨房里烧火的。”他又跑去顶礼。
   马上寒山拾得就说:“啊!弥陀饶舌。”一边就跑到石头壁里不见了。他再回头来拜见弥陀化身的丰干禅师,丰干禅师也已经入涅槃了。
   圣人在世间游化,如果暴露身份肯定也就示现入涅槃,所以说〔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能真正亲近他们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少。
  这是讲佛前佛后时,那凡圣同居土之中,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机会多不多呢?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佛住世时,虽是凡圣同居土也要有机缘,不然的话得教化的机会也很少。因为佛住世时,圣人及诸大阿罗汉虽然非常多,但也好像珍宝一样稀罕,好像祥瑞一样奇特,不可能遍满国土,像众星罗列天空,像微尘飞扬世界一样到处充满,不可能啊,所以我们要亲近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他在舍卫城住了很长时间,说了很多经。当时舍卫城是个大城,我们现在去舍卫城,已经很荒凉,人也不多。但那时是很繁华的一个都城。
    舍卫城有十万人,三分之一的人亲见过佛陀,听过佛说法,得到过佛的教化;三分之一的人没有见过佛陀,但是听过佛陀的名字;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虽然在同一个城市里相处几十年,但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这是没有缘。
    “天雨虽普,难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难度无缘之人”。佛陀住世时,那些佛的名字都没有听过的人也有三分之一,可见娑婆世界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乃至于就是佛住世时也要有机缘才能得亲近,得到教化。
    并且我们要知道,〔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然是住在一起,但所作所办完全不相同,圣人所办的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劝导一切众生得往生;凡夫所办的是追逐名闻利养,造轮回业,所以是完全不相同。这里我们就已经明白了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如此大的差别。
  接下来进一步赞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妙处。
   《解》「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是说现在能听闻到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能同以无漏不思议业,就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业重凡夫,都能共同信愿持名,以信愿持名无漏清净的不可思议的净业而能同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做同参道友,我们能亲近阿弥陀佛,亲近那些等觉位的诸大菩萨为师友。
   〔如埙如篪〕就是比喻非常和谐,诸上善人在一起能够不相舍离。中国的诗经中说:“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是描绘一家两兄弟家庭很和谐,其乐融融。哥哥就吹埙,弟弟就吹篪。埙就是以土做坯,之后烧成一种陶器,能拿来吹的乐器。篪就是竹制的,好像笛子一样横吹的一种管乐器。这里就比喻诸善俱会,大家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不同于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所作所办各不相同,而是大家都很和谐,所作所办都相同,都是为了同断无明,同证佛果。所以非常妙,同登妙觉,同成佛道。
   《解》「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这就是归纳说极乐世界的妙处顿超佛地,绝待圆融。净土的众生就是下品凡夫带业往生,乃至于五逆十恶,临终十念成就往生佛国,一往生都是圆证三不退,而且在念不退之中能超尽四十一因位,因为他念不退了,念不退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他就已经超过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因位都超越过来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些众生是非凡非圣。
   极乐世界的众生,怎么描绘他呢?可以说是非凡非圣,又可以说他是既凡既圣。非凡非圣是如果你说他是凡夫,他又不历异生,他不需要再经过第二生就一生成佛,必补佛处,所以你只能说他是非凡,不是凡夫。
   那如果你说他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又不对,因为他是刚生极乐,见思惑都还没有断,其实还是具足烦恼的凡夫,所以你不可以说他是等觉菩萨,他又是非圣,所以说非凡非圣而又既凡既圣,这样奇特的事情。
   〔教网不能收,刹网不能例。〕教网不能收是什么?佛陀教化众生的一代时教,其他法门、无量法门、一切法门都没有这么殊胜,另一些没办法把这个法门收进去,没办法跟这个法门相比,所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没有其他经说这样的凡夫一生得成佛,非凡非圣,既凡既圣,不可思议的事。其他的一切诸佛刹土也没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殊胜,一切的佛刹土都没有极乐世界这样的殊胜。
   教网不能收,教网就是佛陀用八万四千法门应机说法,是什么根机就跟他说什么法,把众生从六道轮回的苦海里救出来,就好像拿一个网把鱼网起来一样,这是教网。佛陀说无量法门也就能捞摅有情,把有情从生死苦海里打捞出来,救上来。
   刹网就是十方佛刹无量无边,也好像一张宝网,名之为刹网。诸佛刹土之中都没有极乐世界这样的名相,这样的阶位,没有像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这样一生一切生,非凡非圣,既凡既圣,圆收圆超,这样殊胜的法门都没有,所以刹网不能例。可见净土法门最殊胜、最胜妙,就妙在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无与伦比,无能匹敌的。
  底下是特别地来赞叹极乐同居的殊胜:
   《解》「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
   这是说的大实话,同居一关是最难透脱的,你要能够断见惑,断思惑,这是最困难的。
   《解》「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是讲来显示三种不可思议,一开始是告诉我们大事因缘。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什么是大事因缘?佛出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后了生脱死。从佛边来说就是把佛之知见开示给众生,让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从众生边来说,大事因缘就是了生脱死,速证菩提。这是我们成佛的大事因缘。
  而本经是无上的大事因缘,普令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凡圣同居土之中见思惑非常难断,分段生死非常难出,所以名为关。
   〔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有极乐的同居土是圆具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所以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佛世界的同居土。
  我们最难透脱的是同居土,见惑、思惑非常难断。经上说要断八十八使见惑,如断四十里瀑流。一条瀑布,一条大河流了四十里,突然把它闸断这很困难,而且就算断了八十八使见惑,你还要尽断八十一品思惑,也要七番生死。当然根器很利可能不用七番生死,但根器很差就可能要长到六十个小劫,所以要断见思惑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极乐世界是很容易生凡圣同居土,信愿持名,只要伏住烦恼不起现行就能得生。要去很容易,去了以后证量功德又不可思议,我们能明白极乐同居土的殊胜,才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
   〔方能深信弥陀愿力〕方能深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他的一切种智所现,是念佛人净业所感,是我们心性所现的。所以我们能相信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就能相信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这个名号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进一步就能开发我们的真如妙心,能够深信心性也是不可思议。
   所以信持名念佛才能够真正深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再以不可思议的心来持不可思议的弥陀名号,来生到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所以称之为三种不可思议——心性不可思议,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
   《解》「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那个应当就是指要深信。
   《解》「深信发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这里又再次强调信、愿、行,具足三种深信。三种深信是信心性不可思议,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信弥陀本愿力的愿力不可思议,才能发于大愿。信以导愿,才能生起愿横超生死,一生成佛,所以名之为大愿。往生就是横超生死一生成佛,有深信有大愿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无上菩提。
   所以要知道净土法门讲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是发菩提心?有深信,有愿求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说一个至诚恳切,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心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所以说〔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
   我们得生与否就要靠信愿,而蕅益大师把信愿名之为慧行,持名念佛名之为行行。什么是慧行?智慧的行持,什么是智慧的行持?我真正发自内心相信,我愿求生;我愿求生,当然我的心就念兹在兹;我的心一直在归心极乐,当然其它的妄念不起,自然不会留恋世间的五欲尘劳,这样名之为慧行。执持名号,有此信愿才能真正执持名号。由慧行而起行行,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正行,自然可以感生净土。
   《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正与此同。」
   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于一念都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信愿,你就是把佛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好像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这就给我们讲得很透彻了,“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
   信愿坚固,临命终时不管念多念少,十念乃至于一念都能决定得生。因为念力坚固,有信力,有愿力,还有念力,这合三力于一时,收功成于片刻。具足三力:信力、愿力、念力,当然就能刹那往生极乐。实际上还包括了阿弥陀佛的接引力(佛力),包括了我们的善根力。我们没有善根,临命终时难以真正地具足信愿行。
   比如张善和一辈子杀牛,临终群牛来索命,得到善知识教导他念阿弥陀佛,就合掌念而得生,就能看到牛去了,阿弥陀佛来了,然后含笑往生等等,这些事例很多,大家应该有听过。
   但我们一定不要认为,既然这样,平时不用念佛了,临命终时再念,念个十念一念不就可以了吗?那你就错了!
   你临命终时,宿世有那个善根吗?你能保持头脑清醒吗?你能有因缘得到善知识教导吗?即便有善知识教导你,给你说法,你那时还能有精力具足信愿行念佛吗?所以一定不要延误自己,临命终时众苦逼迫,神识昏昧,如果平时没有熏习,要往生就很困难,所以要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这里就讲,如果只是念佛,有些人也念阿弥陀佛,但他信心、愿力不够,他一直念,或者他是为了成就禅定,那没有用。你就是能念到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你没有信愿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感应道交。你没有愿,没有愿生极乐的心,就没有感,阿弥陀佛就难以有应。阿弥陀佛想接引你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没有感,而无感即不应。甚至于有些人为了要修禅,要明心见性,这都是走偏、修偏了的。
   所以我们要信愿持名,关键要真正有这个愿力求往生,信心也就在其中了。没有信心你不会发愿,而你真正求往生有这个愿力,你一定会念阿弥陀佛,再忙也一直会心心念念都是在念阿弥陀佛,行也就在其中。重点是求往生,而不是求一心不乱。你一直真正有信愿,当然对世间就看破放下了,能够看破放下就能很专心念佛,自然会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自然达到的,不是你刻意去求的。你刻意去求也是一个妄心,所以具足信愿以后,只管老实念佛就好了。
   〔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这就可以明白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上面也讲到了发菩提心为要。
   〔正与此同〕发菩提心的实践就是四弘誓愿,我们都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求生净土就是为了愿度无量的众生,将来回入尘劳广度众生。现在你口说度众生,实际上是被众生所度。
   还有“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如果不求生净土,见惑、思惑都不容易断,何况是尘沙惑、无明惑呢?所以要求生净土。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求生净土,得生净土以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就可以请教那些大菩萨,可以广学无量法门。
   “佛道无上誓愿成,”是得生净土以后,就是横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所以我们要知道,有信有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而且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四弘誓愿,这是真实不虚的。这就把特劝众生,因求往生以发愿第二大科说完了。
   接下来是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作两个部分——正示无上因果和重劝。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丙)今初
   
   《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这是讲净土的真因,下面这段是讲念佛的胜果。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劝我们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乃至于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打念佛七就是依据这个来的。
   《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段就是解释什么是善根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菩提是通因彻果,因中就是发菩提心而修持念佛法门,信愿持名,修这个正行。持名念佛就是正行,是菩提正道,就是亲因,就是成菩提果的种子。
   种种助道就是助成正道的法,比方说布施、持戒、禅定等等的诸度名之为福德,名之为助缘,助成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因为声闻独觉只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什么是善根少?不发菩提心、不求成佛是善根少,他只是得少为足,止于化城,认为成就声闻、阿罗汉果位、缘觉果位就可以了,那是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因为他修布施、持戒等等的诸度,但求人天福报,不了无为法,“未得无漏”,即没有得到无漏叫福德少,没有发菩提心就叫善根少,这都难以生净土,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因,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得生净土。信愿执持名号,要知道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求生极乐,一生成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阿弥陀佛果地上具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以名召德,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所以说一句佛号就是多善根,就是多福德。
   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念一句阿弥陀佛,当然全体就是心性,自然是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是多福德。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生悉具多善根福德。〕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不出我的心性之外,因此而能立大誓愿,愿求生彼国,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正修净业,兼修诸度,以万善来庄严净土,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这样地来念佛,一一声就都是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无上的因缘。并且来说,散心称名所感得的福善都是不可量的,何况是一心不乱呢?所以他得到的善根和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所以名为多善根;是福中之福,所以名之为多福德。什么是善中善?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是善中善。什么是发菩提心?有信有愿就是发菩提心,其实还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也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来念佛就是具足《大智度论》上所讲的五道菩提——五种菩提心。
   第一个是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之中发大菩提心,这是发心菩提。而持名念佛正是于凡夫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这个妄心之中发菩提心,求超出生死轮回,得生极乐世界,这是发菩提心,这个是发心菩提。我们求生极乐就是愿出轮回,而且愿到极乐世界,将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所以是发心菩提。
   第二是伏心菩提。断诸烦恼,降伏其心叫伏心菩提。发了菩提心以后,凡夫的妄心还是会干扰,让我们菩提心容易退转,所以要有伏心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伏心菩提之后更进一步持续用功就有明心菩提,明心见性。
   第四是出道菩提。明心见性以后,悟后真修就有出到菩提。
   第五是无上菩提。出到菩提更进一步就能圆满无上菩提,圆满成佛就是无上菩提。
   持名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具足这五道菩提。我们为什么会念佛?因为是发心了生死,出轮回,这是发心菩提;我们念佛正念才彰,烦恼自灭,一句佛号起,妄念自灭,“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伏心菩提;明了诸法,不外一心,我们持名念佛就能念到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能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是指念佛人证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心心流入诸佛的萨婆若海,所以持名念佛能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所以 是出到菩提;无上菩提是坐大道场,成最正觉,成圆满佛果。而持名念佛就是圆证三不退,直了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另一方面,持名念佛为什么又是福中之福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含摄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万德庄严,所以持名念佛,正如莲池大师所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所以说一心念佛就是六度万行齐修,就是福中之福,故名之为多福德。
   有人就会问:“持名念佛你说是多善根多福德,有没有经教可以证明?”
   《大悲经》上就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称扬诸佛功德经》上也说:“若有得闻无量寿佛名者,一心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国。”这就是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明证。
   并且来说,上至等觉,下至凡夫都是修持名念佛,都是成就无漏不思议业。无漏不思议业就法而言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机而言就是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心性无量无边,念一句佛号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凡夫以信愿称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名号,自然就与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感应道交,而得到佛接引,生到无漏不可思议的极乐同居净土。极乐同居净土超胜于十方佛净土,十方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能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解》「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上面讲的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就感应道交。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因,为能感;以九品往生为果,为能应,所以说感应道交。念佛的人就能文成印坏,娑婆印坏,净土文成。娑婆世界的五蕴有漏色身舍弃了,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一念之间就成就了。
   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是众生心内的圣众,所以不来,这是从心真如门来说。而从心生灭门来说,是如来亲垂接引,真如随缘显现。
   行人的心识是不往而往,托质宝莲。我们心识的本体本来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不往。而能够循无漏不思议业,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够托质宝莲,能够得生极乐,在宝莲花里面化生出来。
   古德往生偈子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我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无去无来之中又宛然,事相上宛然有来去,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感应道交。
   净土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是超情离见,难思难议的。凡夫要靠逻辑思惟,用凡夫的这种智慧去思辨,要真正把净土法门的奥义完全通达,那是困难的,即不得其门而入。因此我们要从信心下手,由感应而契入,感应道交。
   感是指我们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由于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他四十八愿的愿力遍满虚空法界之中,他的愿力已经成就了。道其实就是我们的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的深层心体与阿弥陀佛本体是无二无别的。
   所以我们在修德,在事相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但在心性、理体、性德的层面与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平等不二,就在平等不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有信愿力是能感,阿弥陀佛本愿力是能应,而真如妙心是平等不二的,所以就能感应道交,就能母子光明会合。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是母光明,其实也是我们本觉的光明;我们现在念佛,这是子光明,就是始觉;始觉念本觉就是子母光明会合,就是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
   所以我们信愿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这是感应道交。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这都是感应道交。
   《解》「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是讲能持所持。善男子善女人是能持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贵贱智愚,乃至于六趣和四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些六道和胎卵湿化四生,但能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有多劫的善根才能得闻。如果没有善根,佛名且不得闻,闻佛名,能信受,即使是五逆十恶都名为善。
   阿弥陀佛是所持佛名,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那是所持的佛名,具足万德,以名能呼召佛陀果地的德能,所以即以执持弥陀名号,以为修行的正行,不必要再去修观想,修参究、持咒,不需要另外做其他的。但持一句佛名,至简单、至容易,一教就会,一心受持,便得往生,非常直捷,非常圆顿,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解》「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一段开始就是讲闻思修三慧。
   《解》「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听闻《阿弥陀经》以后能生信心,由信心又能发愿求生,然后才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行。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叫闻慧,如果信心不够,愿力不强,正行执持名号就不会坚持,所以与不闻无异,与不闻等。虽说是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只是种一个远因,不能称之为闻慧。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所以信的树立,愿的具足很重要,有信愿才会持名。
   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就是开示我们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迅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接下来是思慧。对于净土法门来说,念念思忆佛的名号,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就是思慧。而思慧以后来忆念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又有事持和理持。
   事持是虽说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但他确实真信有极乐世界,虽没有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能专志求往生。是心作佛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是理具之佛;理具佛、事造佛其实都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之外,都是在我们真如妙心之内。
   虽然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不达他佛全是自心,然后能够全心全意来持名;他不知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没有真正懂得弥陀是我心,我心即弥陀,但因为真正有深信切愿的缘故,能一直执持名号,念兹在兹,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好像儿子忆念母亲,无时,即时时刻刻都没有忘怀的时候,这是事持。
   理持是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理不离事,由事持而能达理,达理就是理持。所以无论事持理持,从相上来说都一定是在念阿弥陀佛,不过事持是没有真正地明心见性,理持是已经真正通达,能了达所信的西方阿弥陀佛即我心具,即我心造。
   所以,以自心理具事造的万德洪名以为系念之境,以心缘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离,故名全境是心,全心是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这样也是思慧,这个就是理持,因此思慧里其实有事持,有理持。
   圆教、初住,也就是到初地、别教,初地,这些果位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做到理持,没有真正地证法身,统统都是事持。所以没有关系,我们哪怕做到事持,事一心不乱,最浅最浅,念佛成片,我们也能得往生。
   《解》「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这是讲具体修行用功,这个法门成就非常快速。打七,具足信愿来持名,七天就能成就。
   〔克期办事也〕根器利的人,能在一天内信愿持名念佛,就能一心不乱,钝根要到第七天才一心不乱,中等根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另一方面又说:
   《解》「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利根之人从一开始就一心不乱,念佛七七天都一心不乱;钝根之人前六天都还不能达到,最后剩下一天,第七天才一心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解》「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上午就学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十二讲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今天继续学习《阿弥陀经要解》。上午已经讲到了实行的方法,我们要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能一心不乱。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
   前面已经讲过了闻慧、思慧。闻慧是我们听闻净土法门以后,真正具足信愿行,真正有信心,真正发愿,愿生极乐,然后执持名号,这是真正由闻而产生了智慧,具足了信愿行是由闻产生了智慧,这叫闻慧。
   思慧就是念念忆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思慧的忆持其实也包括了事持和理持。这里就讲修慧,修慧就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两种都是属于修慧。为什么蕅益大师要说得这么详细呢?要知道往生净土的真因就是闻思修三慧,念佛的果就是将来得佛接引往生安养,所以闻思修三慧很重要。
   刚刚台上摆了张条子说帮人助念从来没看到过一个预知时至的,明天下午安排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以内现场作一个问答。
   先看事一心不乱:
   〔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一日至七日是我们打念佛七的依据,在其他经典之中,说修念佛法门成功了时间各有不同,有些是说十天,比方《鼓音王经》中说:“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这是十日功成。
   《大集经》就说是四十九日,《般舟三昧经》是说九十日。《般舟三昧经》是常行、常立三昧。经上说:“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中,得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经》也是说九十天。经上说:“九十日端坐西向,专念于佛,即成三昧。”本经是说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乱,就是纯一其心,专念弥陀,三昧现前,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不落知解。不起妄念,不落知解是一心不乱。
   事持就是闻说念佛法门以后,知道念佛法门的妙处能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因此对此法门深信不疑,一心系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达到一心不乱,这是事一心不乱,因为他没有真正通达真如妙理,所以名为事持。
   理持是闻说念佛法门以后,知道一念相应一念佛,即是念念都是唤醒本来人,唤醒自性天真佛,所以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心之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之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够达理体,所以名之为理持。
   持到能伏除烦恼,乃至于见思先尽,这样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其实有浅有深,最浅的就是念佛成片,这也叫事一心不乱。在天台的判教来说,把这种果位就判作圆教的五品位,伏住了见惑和思惑,虽然没有断,但它不起现行,念佛成片了。之后进一步往上修,到了圆教的初信位就能除见惑的烦恼,乃至于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断,这就称之为见思先尽,这些都称为事一心不乱。
   进一步再由八信一直持到圆教的初住位,就能明心见性,这时就是理一心不乱,能够念念都开显三德秘藏,开显如来藏心。“事一心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念到事一心不乱,当然因为见思惑断尽,所以人我执消亡了。
   “理一心法执尽,不为二边所乱。”念到理一心就能离空有二边,离有无二边,能行中道,双舍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所以不为二边所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名之为修慧。
   我们特别地将理一心不乱这个理持的道理再展开来阐述一下。
   净土宗的理论最著名、最圆满透彻的就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她将净土法门的根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以及成就理一心不乱的方法和盘托出,传达出生佛一体的奥秘,能使我们真正知道其实生佛平等。
   《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阿弥陀佛是遍法界以为身,而且法身、化身、报身三身一体,三身不一不异。遍满一切时处,以一切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器界为法身,所以说阿弥陀佛的法身普遍地渗入到一切众生的每个念头之中,所以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法身又能内蕴报身和化身,因此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全体都在我们一念心中。于是,当我们心想弥陀或专心持念弥陀名号时,这能念之心就具足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相好光明就从我们能念的心中发出来,那么我们能念的心当下就作佛,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的心系念六字洪名,那么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法界的无量智慧一切种智,就在念佛的每一念中显发出来。
   这段经文非常精辟地开示了“真、善、美、慧”的内在关联:我们以至诚心去忆佛念佛,这是真;所念的是佛法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至善——最究竟最圆满的善;具有真和善自然就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就是大美,大美是诚于中形于外;有真善美的性德显发,就会开启智慧,阿弥陀佛遍知一切法界奥藏秘髓的如大海般深广的智慧,便会从忆佛念佛心中生发出来,有这种大智慧,就能入理一心不乱。可见,信愿持名,容易成就理一心不乱,成就理一心不乱就相当于禅宗的明心见性,这是讲理一心不乱。
   其实,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把一心不乱说为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一念不生谓之诚,就是指我们的真心本体;而深心是偏重于自利的,偏重于自利是万善同归,具足善法;回向发愿心是偏重于利他的,回向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才是圆满的: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
   回事向理,回我们念的阿弥陀佛名号这个事相而归入到真如实际的理体;回因向果,我们现在信愿持名是因,向果就是成佛的妙果,妙觉果位;回自向他,发大菩提心,一切功德都愿众生得出轮回,得生极乐。这样的回向是圆满的回向,这是回向发愿心。
   马鸣菩萨所造的《大乘起信论》中说的三心就是直心,直心正念真如;深心,乐集诸善法;大悲心,广度诸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直心也就是至诚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回向发愿心,所以可见其实都是相通的。
   第三大科所讲的持名妙行就是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是以持名妙行而开显闻思修三种妙智慧,闻思修三种妙智慧就是我们净土的真因。闻此法门以后具足三资粮,名为闻慧;忆佛名号是思慧;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是修慧。这三慧是得生净土的真因。
   下面的经文是讲临终时就能够见佛,能够接引我们往生,这是念佛殊胜的果,有因就必有果,念佛的胜果就是临终见佛接引往生。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要解》之中又有展开来说,接引往生分作两个层面来给我们解说:
   《解》「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我们得佛接引时,哪些是化身佛来接引呢?修到什么程度是报身佛来接引呢?这就给我们讲得很详细了,能修事持、理持修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人,临当寿命终时,能感得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前。为什么能够感呢?因为感应道交,以自力为能感之因,以他力为能应之缘。自力就是自己修净业的力量,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因缘具足,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自力和他力,我们都可以引用一些经来作证明。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必定见佛,这是依靠自力。
   《无量寿经》法藏的愿力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愿生我刹。临寿终时,我与大众现其人前。”这是他力,是弥陀的愿力。
   在会集本是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属他力。自力、他力因缘具足,感应道交,所以得接引往生极乐。
   接引之相有两种:一种是化佛来接,一种是报佛来接。前面的闻思修三慧是我们得往生净土的真因,临终佛现,往生四种净土,这是无上果。不为见思所乱,能得到事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然不被见惑和思惑的烦恼所扰乱,能正念昭彰,如入禅定,与化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化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复起娑婆世界之中,三界内我执颠倒,这些颠倒念都不再起了。如果只是伏住了我执,还没有断(只是伏住了人我执),见惑、思惑没有断,不过把它伏住了,在临终的时候它也不起现行了,然后就一定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如果我执已断(这里讲人我执),就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
   这是第一种化身佛来接。
   化身佛来接,功夫浅的,只是念佛成片,只是伏住见思惑生同居土。功夫深的,事一心不乱,已断见思惑,人我执彻底断尽就能生到方便有余土。临命终时不可以起颠倒想,不可以起颠倒念很重要。佛经上有记载一个公案说:有一对居士夫妇,夫妻感情挺好,两个人都深信佛法,就是所谓的琴瑟和鸣。丈夫临命终时本来就已经西方胜境现前,但妻子比较留恋,不知道帮他助念,而且还哭泣。丈夫前面还能保持正念感得西方胜境现前,但突然之间听到妻子的哭声,心里起了一念的留恋心,西方胜境就隐没、消失了。他妻子很伤心,一直哭,哭了一整天,涕泪横流,忽然觉得鼻子里很痒,打了个喷嚏,从鼻子里出来一条虫掉在地上,在地上爬。
   妻子觉得很奇怪,就想踩死这条虫。刚好有个出家人路过(这个出家人其实是有成就的),马上就制止她说:“你千万不要踩死它,这条虫就是你正在哭的丈夫的第二身,因你一直哭他起了留恋心,所以就障碍他不能往生,因为他留恋你的缘故,所以马上跑到你鼻子里做一条虫,你现在立刻要杀死他怎么可以呢?
   妻子很恐惧,也很后悔。觉得,哎呀!糟糕了,我害了他了,马上就跪下来请求法师给这条虫说法,法师为这条虫加持和说法,虫就死掉了,神识得生天上。
   这虫要往生极乐世界可能性就很小了,生天道或者生人间都算是比较好的去处,所以临终不可以起颠倒想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是讲报身佛来接。报身佛来接当然修行就很好了,是理一心,他在用念佛的功夫就能证到理一心不乱,就能得到报身阿弥陀佛来接,能够生实报庄严净土,乃至于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他就直了成佛,菩萨只是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寂光,但实际上净土的妙处是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
   〔不为二边乱,故感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念佛已经得到了理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自然空有二边都不能扰乱他,能心佛一如,入三摩地,就能与阿弥陀佛的受用身,也就是报身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感应道交,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生死是有边,涅槃是空边,不起这二见颠倒。如果是分破无明,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净土;如果是全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都破尽,就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
   所以人到临终时是生死关头,这时,地水火风四大分解,地大分解,诸根散坏。四大分解以后,第六意识就不能起作用了,这时阿赖耶识里的那些种子都发出来,所以一生所作的善恶俱时顿现。作善者现善的境界,作恶者就现恶的境界。如念佛之人就现西方胜境,得到化身佛或报身佛的接引,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怎么判断呢?
   我们都知道:“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这是个总的偈子,但其实如果助念送往生,有经验的人就知道有很多帮助判断他是否真实往生的方法。不是说拿个什么温度计或搞个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依据经典上佛陀的教诲,就能够不经过中阴身,一念之间生极乐世界,托质宝莲,自然化生,不由胞胎,自然成就相好庄严,如阿弥陀佛一样的大丈夫相。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事一心就会有化身佛来接,理一心就会有报身佛来接。
   《解》「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这就是解释归纳说,念佛法门是当下圆明,不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帮助的,要知道持名一法,持一句佛号简易直捷,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而且一心持去即得往生是非常直捷。
   〔至顿至圆〕横出三界,顿超生死,一生同居,圆证三不退。所以说是至顿至圆。为什么有这样奇特的功用呢?因为念念即佛,所以不需要去加什么观想或者参究。一念当下圆明,就能具足无量法门。并且那些观想参究也是含摄在一句名号之中,观想是成就佛身功德,参究是成就佛意功德,开显自性的佛功德。而一句佛名就圆满地含摄佛的身语意三功德,可见这一句佛号是大总持法门。
   〔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上上根如文殊普贤等这些大等觉菩萨也不能超过这个范围,下下跟乃至于如鹦鹉、八哥鸟,学念阿弥陀佛也得往生,到极乐世界。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是说所感的化身佛来接,或者报身佛来接。为什么会有这四土的差别呢?因为他能感之因——闻思修三慧之力,功夫有深有浅,所以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各见其见,不往而往,各生其生,各生其应生的四种净土。
   〔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就是说都能蒙佛接引,而且是胜进接,比方说圆教的接别教的,别教的接通教的,是胜进。
   〔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是讲念佛法门圆满具足,能包含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这八教。竖而论之,可以通彻于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一切法都能包含,这是如来的彻底悲心,用最殊胜最简捷的方法来接引众生,而且是无上大事因缘,让众生一生成佛。所以无问而自说,并且一再感叹说难信易行之法,智慧力不够,对这个法门不能真正深信。
   接下来很多问答都是我们念佛人,尤其是学了一点教理又没有完全学通的人容易产生的问题:
   《解》「问:《观经》专明作观,何谓不劳观想?答:此义即出《观经》,彼经因胜观非凡夫心力所及,故于第十三别开劣像之观。而障重者犹不能念彼佛,故于第十六大开称名之门。今经因末世障重者多,故专主第十六观。当知人根虽钝,而丈六八尺之像身,无量寿佛之名字,未尝不心作心是。故观劣者不劳胜观,而称名者并不劳观想也。」
   这就圆满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有些人说:《观无量寿佛经》专门讲净土十六观,当然净土十六观后面的三观其实就是讲三辈九品得往生,前面一开始是从落日悬鼓观开始。
   不过我对于那些念佛念了很多年,甚至超过十年八年还是念佛成片也没有达到的人,在目前这种时代我建议还是可以,我们能持名念佛,然后能真正达到念佛成片,乃至于事一心不乱,当然更好。如果不能达到,千万不要自欺欺人,一个人欺骗他人是狡猾,欺骗自己就是愚痴。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看我的修行功夫到哪里。如果不能的话,仍然要继续信愿持名。
   因为我们一再讲,这是最究竟、最圆满、最简捷的方法,但如果身体本身五大很差,干扰我们,凡夫的心没有办法完全不被它所干扰,还是可以修一修《观经》上的教导。比方说落日悬鼓观,就能把我们这个火大转过来,当然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是可以的。然后就能让我们修行容易成就,容易相应,容易达至一心不乱。
   如果我们真正地看破放下,真正能一门深入,而且心非常清净,我们这个身体不做其它的,就是持名,一句佛号念到底,老实念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能够不劳观想,不用作什么胜观、十六观这些,就能直了成就,那当然是最好的。
   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结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能往生,没有哪个不往生!为什么人人都能往生呢?知道什么原因吗?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反而是凤毛麟角?原因是什么吗?大家留心看一下慧远大师所写的莲社发愿文,或者看一下慧远大师的传记就可以知道,当时他们那是持名念佛和作净土十六观两种结合一起修的,所以个个都能往生。
   我们将来如果能有一个道场专门念佛,而且根据这个人的根性不同,用适合的法门来修。有些人就一直专注地修持名念佛,而且一直都很相应;有些持名念佛加上一些修净土的十六观。总之契合自己的根器,能真正成就很多人得往生,这才是末法时期真正能住持正法,殊胜的正法道场。
   《观无量寿经》就讲到这个,但实际上《观经》是境细心粗,一般的人要真正成就这个胜观是不可能的,是很困难的。如果以它作为一个方便,转身大,作为一个辅助,还是比较容易的。真正成就净土十六观,以凡夫的心力是很难做到,因为那要真正修,比方就修报身佛,阿弥陀佛的光,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凡夫的心力很难观想的;所以佛陀在十六观的第十三,就特别开一个劣像观,观八尺的佛身。但障重之人心粗念杂,还是不能观,所以就在第十六观大开称名之门,我们知道下品往生里讲到:“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劝令念佛。”这是讲持名念佛。
   《观无量寿佛经》是净土法门里四种念佛方法都有包含,比较全面的。而本经是净土法门最浓缩、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但所有的妙理玄义,最精华的部分都在其中。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后,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讲最便捷的,如果是临命终往生时他能具足条件,那一定是持名念佛最殊胜。如果我们具足信愿,就求持名念佛,也是最简捷、最圆顿。
   所以在净土宗的四祖法照法师的文集里就说:“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接下来就讲到末法时候虽然人的根器很迟钝,但心体也是本来具足百界千如,所以是心作佛像,是心是佛像,是心是名字,是心作名字。如果不能作胜观,专门称名,不劳观想,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能够老实念佛。
   接下来是讲禅宗。禅宗里不是一直提倡参念佛是谁吗?这里蕅益大师就把大家对于参念佛是谁这个误解完全地和盘托出,让我们能够明白,实际上这并不是反对持名念佛,而是称赞持名念佛非常殊胜。
   《解》「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若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这是问禅宗里有些禅师,像天奇本瑞禅师,还有毒峰本善禅师,他们为什么会主张要参念佛者是谁呢?此地蕅益大师又说不必参究,会不会矛盾呢?这里蕅益大师就直接说了,要知道说不必参究正是天奇本瑞禅师的意见,不过一般的人没有领悟祖师的慈悲心,所以才去参念佛是谁。
   其实天奇本瑞禅师有一次上堂开示:“终日念佛,不知全体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谁。”这是禅师开示的原话,后来人就抓住最后一句,只看念佛者是谁去参话头,很多禅堂写上念佛是谁,就专门来参这个话头。
   蕅益大师给我们讲了,原来很多人都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天奇本瑞禅师是因为看到念佛人没有真信切愿,不能死心塌地求往生,虽然说也是依教奉行在念佛,但他不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虽然念佛而信不真,愿不切,难以往生,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彻底悲心。所以说“不契释迦彻底悲心”。虽然终日念佛而不知道全体即是佛,辜负了释迦牟尼佛的悲心,禅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即“故傍不甘”。
   禅师在旁边看着这些人这么愚痴,没有真信切愿,虽然天天依教奉行,持名念佛,但信愿没有真正生起来,所以难以往生。所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才说你要回光返照,要看一看念佛者是谁,能念佛的是谁?能念佛的还是我们的真如妙心,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所成就的这一句阿弥陀佛,“真如妙心起念,还念真如妙心”,禅师的意思是这个,希望大家在这一句话上就能够豁然开悟。
   这是禅师的意图,但有些禅宗底下的人搞错了,他认为这就是参话头,我们参念佛是谁,然后能开悟,不用念佛了。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反复去参念佛是谁,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能明白,信有弥陀,有极乐,这就是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极乐世界就是本有家乡,阿弥陀佛就是无上大慈悲父,因此才真信切愿,因此才肯死心念佛。禅师之意绝不是要你去找念佛的是谁,是后人错解了禅师之意。
   蕅益大师给我们指出来了,后人不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妙理,反而将念佛是谁这句话头去苦苦参究。大师打了一个很通俗,很贴切的比方:譬如有人用敲门砖敲开自性的家门,以前那些深宅大院,有些富贵人家的房子有几重门,在里面一般的敲门听不到,拿个铜环去敲响或拿个敲门砖去敲。
   用敲门砖敲开自性家门,本来应该去亲见娘生面目,始觉好像子女,本觉好像父母,以始觉觉本觉就是父子相见,就是子母光明会合,但有愚痴的儿子就用这个敲门砖去打自己的亲生爹娘。
   这就比喻那些参念佛是谁的人,只会苦苦参究,不知道念佛的人,就好像愚痴的儿子,敲开门以后拿砖去打自己的爹娘一样。比喻有些人好高骛远,执理而废事,反招堕落,辜负了天奇本瑞禅师的苦心。
   因此说,〔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那些只会参念佛是谁的人,那些不知道念佛,不肯念佛的人,他是很迷昧的,他是没有真正懂得禅师的苦心,不是善顺祖师,不是真正照祖师的教导去做,反而成为恶逆,成为忤逆之子。
   所以末法的众生福薄慧浅,虽有心修心,却无力断惑,要依靠自力来断见思惑很困难。如果舍去信愿念佛法门,徒好玄理,自心终难彻证,终难明心见性。
   譬如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光阴虚掷,岁月空抛。一失人身,万劫难复,非常可惜,因此,我们要牢记印光法师的教导。
   印光法师说:“如来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皆仗自力以断惑证真,方出生死。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这个发菩提心其实就是愿往生的心,透彻地来讲,对于念佛人来说,真正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果能念兹在兹,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以自己的信愿力,临命终时能不起颠倒妄想,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感应道交。“生佛相契。感应道交,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此之法门,全仗佛力。譬如跛夫(一个跛脚的人,他走得很慢),日行数里,若乘转轮王轮宝,则顷刻之间,遍达四洲,是轮王力,非己力也。”
   这就说得很透彻,这样就能把很多人原来的这种迷昧转过来。有些人跑到禅堂去,看到到处都是参念佛是谁,他认为那个很了不起,认为那个法门很高妙,你看,蕅益大师跟我们说得很透彻,其实我们是误解了天奇本瑞禅师的意思。
   《解》「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如果你真正通达这一段话就会很欢喜,就会法喜充满。为什么?这就把我们很多迷昧的地方消除了。
   这是假设那个人进一步再来问说,你前面说不需要去参什么话头,不需要参念佛是谁,只要死心念佛就好,对于肯死心念佛的人(他正信已开),当然可以。但对念佛法门了解不深入,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怎么可以呢?
   这里祖师就回答说,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已开,深信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当然就肯死心来念佛,不必再加上参禅,不需要去搞什么禅净双修。打了一个很妙的比方是什么?如果正信已开,就好像一个眼睛很明亮的人,又在太阳底下不必再去点一盏灯,同样,你已经有正信了,已经肯死心念阿弥陀佛了,还哪里需要去参禅呢?就好像你眼睛又看得见,太阳底下阳光又这么灿烂,你还点盏灯,那不是多此一举吗?这个比喻就非常妙,更妙的在后面。
   就是说不肯死心念佛的人,正信没有开,更加需要死心念佛,只有死心念佛才是最好的,让他自然心开意解,能破愚痴、生正见、开智慧的方法,又何必要去苦苦参究呢?
   再譬如眼盲之人,何必在太阳底下苦苦寻找灯烛呢?意思是说他自己眼睛看不见,太阳这么灿烂也没有用。他眼睛看不见,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到处去找蜡烛,有什么用呢?
   这个比喻非常妙,是说他应该首先使自己眼睛明亮起来。同样,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念佛法门的人,更加不要去参什么话头,因为你自己眼睛是盲人,你去找一盏灯也没有用。你参话头能开悟吗?不可能的,所以更加需要死心念佛,信愿持名,这个就是最好的让我们开智慧眼的方法,我们仗佛的智慧光明激发自己真心本具的智慧光明,自然能开智慧眼,自然能深信念佛法门,然后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求生西方。
   所以这段话祖师比喻用得特别恰当,而且又特别容易明白,让我们读了以后确实法喜无量。所以说“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眼睛明亮的人在太阳底下当然不需要点灯,你已经信愿持名了,哪里还需要去参话头呢?对于没有真正深信净土法门的人,你去参话头,就像盲人去找灯烛一样也是没有用。所以底下就引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要知道信愿持名念阿弥陀佛,对于根器好的人是最好的开悟方法,最好的明心见性的方法。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梦东禅师在他的上堂法语里就有开示说:“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说八万四千无量法门,一言以蔽之,不出悟修二门。悟门以明心为要,修门以净心为要。”
   就是说一切的佛法归根结蒂就修什么?一个是树立正确的见地,一个是有清净的行持,所以说悟门与修门就可以概括一切佛法。悟门目标是要明心见性,修门目标是要成就清净心。明心见性的方法是什么?明心之法无过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若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心开就是明心见性,不需要任何其他方便,你就是忆佛念佛,就是信愿持名,就能明心见性,这就是明证。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是最好的开悟方法。
   成就清净心的方法也是无过于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要身语意三业清净,要成就清净心最好的方法也是念佛,所以说“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在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修行所有佛法的次第,信、解、行、证,或说信、解、修、证,通通都包含在其中。“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9:04 , Processed in 0.129194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