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念弥陀

[大德开示]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白话(我佛弟子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一、谋断
古人称唐朝大臣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其实谋略与决断应当两者兼备而不可缺一的。我做事情,多有见识非常高明,而处理时不果断,结果延误时机,常常又悔又恨。所以禅门中看重慈悲和智慧双双俱足,而谋略与决断,都是智慧统摄。有谋略而缺乏决断,就是有见识而不能处理好,这终究是智慧太浅,偏而不全的缘故!真应该努力啊。
九十二、禅佛相争
有两位僧人在路上相遇,一位是参禅的,一位是念佛的。参禅的认为“本来没有佛,没有什么可念的,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念佛的认为“西方有佛,名叫阿弥陀。忆念佛想念佛,必定见到佛”。一个执着有佛,一个执着无佛,两人争论不休。有一少年人正好经过,听到他们的争论,说道:“两位的观点,都是‘徐六担板’只见一边啊。”二位僧人呵斥少年道:“你这凡夫俗子,哪里知道什么佛法?”少年说:“我的确是凡夫俗子,但以凡夫俗子的观点来作比喻,也可以知道佛法的啊。我是梨园唱戏的,在戏台上,有时扮演君王,有时扮演臣子,有时扮男人,有时扮女人,有时扮善人,有时扮恶人。而把所演的君、臣、男、女、善人、恶人、都当真了,以为有,其实没有;以为没有,其实有。因为‘有’是相对于‘无’,‘无’是相对于‘有’,有和无都不是真实的,而‘本我’却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常在那里呢。知道‘本我’常在那里,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二位僧人无话可对应。
九十三、武夷图
我在病中,有人送给我“武夷九曲图”,我看了很高兴。因此想到古时有人病重不起,朋友教他观赏“辋川图”,不出十天病就好了。何况是西方极乐世界,绘画到处流传,日夜礼拜,但没有听说像观赏“辋川图”那样很快见效的,为什么呢?可能是辋川的形迹就在我们的世界中,容易描画,而极乐胜境超出我们世界外了,难以形容,当然不如辋川可以用工极为精巧,令人眼目和心灵都受到强烈的触动。就是那个印度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传的极乐世界图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极乐世界景像,也是大概介绍而已。对于极乐世界来说,那些忉利天,兜率天,化乐诸天,也比不上一点点。若使人能够详细的看到,何止各种疾病都消除,甚至八万四千的烦恼痛苦也都消灭无余了啊。过去永明大师说“神栖安养”,又有樝庵法师说“先送心归极乐天”,难道是偶然的吗?
九十四、谈宗
我还没出家时,偶然看到禅宗语录,便用世间常情意识去模仿。曾给一位代住持统领僧众的座主的书信中,上下左右随意发挥,当时座主就吃惊了。出家数年后,在“一宿庵”又见到那位座主,互相关心询问中,他见我对净土专心致志,谈话不提禅宗,诧异的说:“你以前的见解超常卓越,现在反而谦卑了,为什么?”我笑着说:“有句谚语,‘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懂佛法的人就谨慎了,你知道吗?”座主不回答。
九十五、念佛
世间的人根性稍微好点,就轻视念佛,认为是愚夫愚妇的勾当。他们只见到愚夫愚妇口里念佛号,心却跑到千里外了,而不知这等念佛是名义上的读佛,不是念佛啊。念是从心起,心思忆念佛而不忘却,这才叫做念。我试着用儒家作比喻吧,学儒的人常思念孔子,那么和孔子不就差不多了吗?现在常想着世间的各种欲望,不知道是错,反而认为念佛是错。噫!就这样空过一生,还不如作愚夫愚妇呢。但可惜智慧的人能作,愚蠢的人不可能作啊。
九十六、僧性空
江苏泗洲寺的僧人性空,离开原来所住的寺院,在尧封山闭关。曾寄给我他所发的誓愿,以及禀告十方诸佛菩萨的话,我赞叹希有难得。不久他着魔了,接着疯狂而死,我很悼念他啊。推测他着魔的原由,应是突然发起信心,有信心没有智慧的原故了。古人心地尚未通透,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大寺庙,进小精舍,直至游遍每个地方,不曾有休息。成就之后,才在水边林下,长养圣胎呢。怎么刚脱离火宅,就死掉了?有过错不知道,有疑问辨不清,求上升反而降下来,又怎么能奇怪会那样呢!颇有些初心学佛人,在深山中结茅篷,孤身一人独居,自以为高远,虽不一定着魔疯狂,但也一下子失利不少。明白人应该想想看了。
九十七、行脚
我独自四处参学时,曾忍受饥渴,不怕寒暑,经历了很多辛苦。今天幸而有个茅屋盖头,虽不懂修行,但知惭愧。如有他方云游僧人来到,只有殷勤招待,自己的生活享用,那是不敢过分的。因为是:“曾为浪子偏怜客。”“穷汉起家,惜土如金”啊。现今进入佛门,便住现成的寺院,事事如意,就像是富家子弟不知民间疾苦。纵然才智过人,不去参访游学,而关起门来自以为是,养成了傲慢的习惯,更增长了迷惑,也就损失太多了啊。
九十八、妙宗钞
以前有位僧人对我说:“佛开示西方净土法门,本来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能够很快的了脱生死,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而宋代的天台十七祖知礼法师纯粹用天台宗的精深观法解释净土经典,使简单易行反而变难了,这就失去了佛要方便众生的本意。”这个议论也是很有道理的。现在细想起来,古人主张解释佛经,宁可将粗浅的化为精深,不要将精深的当作粗浅。那么知礼法师的《妙宗钞》中所说的内容,根器好的人自能领悟深奥的道理,根器差的人也并不影响去直接简单的解读经典,对于求生净土的愿望,似乎没有什么妨碍。
九十九、出神(一)
有人问:“修仙的魂神出窍,修禅的也能吗?”我说:“能出而不表现罢了。《楞严经》说‘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就是这个意思。接着又说‘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是能出而不表现啊!”又问:“魂神出窍时,有阴有阳。《楞严经》所指的是阴神,修仙所出的是阳神。修禅的也能吗?”我说:“也是能出而不表现啊。”问的人表示惊愕,我说:“不要惊愕吧,你没有看到过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圆寂后,只带着一只鞋西归印度的记载吗?你没有看到过宝志公禅师分身,一身在牢狱中,一身在街市上的记载吗?你没有看到过沩山灵佑禅师在静室中安坐,却又到别的庄上吃油糍的记载吗?然而这也不是正信的修证,禅宗是不提倡的。过去有一僧人入定后魂神出窍了,自称:‘我的魂神出窍时,不论远近,都能往来,也能拿取东西。’这就是阳神了。前辈大德批评说:‘出家僧人应该参禅学道,怎么干这种鬼神才干的事情?’所以我们禅宗是特别禁止的,不许魂神出窍。”
一百、出神(二)
又有人问“魂神出窍有什么错?”。我说:“神就是意识了,而且分粗细。有出有入是粗的,就算是出入都没有了,还有微细的意识存在,细之又细,直到都化掉了,才证得本体。如果执着神识的出入以为奇妙,那就是唐代玄沙师备禅师所说的‘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零一、闻讣
听到有人逝世的消息,必定非常惊讶,这虽然是世间常情,但有生必有死,也是世间常见的事。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能幸免于死,哪里值得惊讶。特别是虚度一生、放浪到死而没有听闻过佛法,这是很应该惊讶的。可是还那么坦然不觉得惊讶,可悲啊!
一百零二、斋素
富贵人家不能持斋食素,其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贪着肉食有愉悦的口感;另一方面是担心素食有损身体。却不知肉食与素食,对身体的胖瘦可能有影响,但对寿命的长短并没关系。且说鹿的寿命与其它动物比起来是最长的,而吃的不过是草啊。老虎是吃肉的,而寿命比鹿短多了,还不明白吗?鹿不吃肉长寿,人难道不一样吗?当然,有的是身患病苦,想持素斋而力不从心;有的是受条件限制,想持素斋而客观原因不允许。那就暂时持月斋、日斋以及吃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的三净肉,只要坚持不杀生就可以了。久而久之,以往的习气就自然会断掉了。
一百零三、轮回根本
《圆觉经》说“轮回是以爱欲为根本的”。而这个爱欲,千方百计想制止它,也不能消除。因为对这个事情,春秋时大力士孟贲、夏育也无法施展勇力;初汉谋士张良、陈平也无法施用智谋;甚至春秋时巧匠离娄、公输般也发挥不了灵巧啊。虽然有不净观可以对治,可是我们世间凡夫业障重污染深,只看见净的一面,看不到不净的一面,所以不净观的法门虽然精微,也很少能成就的。那到底怎么办呢?佛经《四十二章经》上说:“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如今就观照这个“思想”,是怎么产生的,研判它追究它,反复研究它,研判不休,追究不止,如老鼠钻入牛角前方越来越小,必然有个了断的时候。
一百零四、病者众生之良药
世人认为生病是痛苦的,而以前的大德说:“病是众生的良药。”可是药与病是相反的,怎么还把病当作药?因为有形的身体,不可能没有病,这个规律是必然的。然而没病的时候,就寻欢作乐,放任享受,谁会警觉啊。只有身体开始产生病苦,才知道四大假合的身体是不真实的,人的生命是无常的,这其实是悔悟的机缘,也是修行精进的助缘啊。我出家到现在,有三次大病都差点死了,然而每次病都让我发起悔悟心,更增进修行。所以我相信“病是众生良药”的话,它真是至理明言啊!
一百零五、蛇成龙
从前的人有比喻:“如蛇成龙,不改其皮;如人成佛,不改其面。”这是破除愚夫着相求佛的说法。因为是相近的比喻,不是确切的比喻,断章取义,不是全面的比喻啊。又有说:“蛇伏地内,由修炼而成龙。”却不知这是它的禀性使它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修炼所致。所以污水中的虫子能化为蚊子,厕所中的虫子能化为苍蝇,蜣螂变为知了,蚕变为蛾,野鸡变为大蛤,黄雀变为小蛤,鲨鱼变为老虎,鲲鱼变为大鸟等等,像这一类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哪有什么修炼的法术呢?又没见过吗,腐草化为萤火虫,米饭化为螺,瓦化为鸳鸯等等,无情化作了有情,它们的修炼在哪里呢?我恐怕不明理的人,名义上是学道,实际上造邪因,妄想得到邪果,不得不辩析。
一百零六、名利
荣耀的名声、丰厚的利禄,世间人都是争着要的。而过去的贤圣认为“强求既然不可得,失去也是不可免的”。这“失去不可免”一句最奥妙了,为人处世应当深信,反复玩味。因为名利“求不可得”,一般人可能还知道;名利“失去不可免”,这谁知道呢?如果知道名利失去“不可免”,还求它干什么?还有求不到名利,就非常烦恼;及至得到了,就非常欢喜。如果知道名利失去“不可免”,还有什么可欢喜的?再有,自己得到就欢喜,他人得到就忌妒,如果知道名利失去“不可免”,还有什么可忌妒的?什么时候能通达过去世的因缘,知道名利是自己造的,了悟世间一切都是空假虚幻的,那么成败得失,也就没有趣味了。所以知道这句话是很奥妙的。
一百零七、临终正念
佛典说人在临终时,听到钟磬的声音,能增强临终人的正念。而杭州的风俗是,亡者气绝已经很久了,才召请僧人来敲磬,已来不及了啊。还讹传说,磬的声音呀,更促使亡人去见阎罗呀。其荒谬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一百零八、花香
庭院中百合花开了。白天虽有香味,淡淡的;到了夜晚香味才开始浓烈。鼻子的嗅觉不是白天迟钝而夜晚敏感啊,白天喧哗动静很大,各种境况纷扰杂乱,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的嗅觉力分散而不能专注啊。“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说的确实如此。
一百零九、人虎传
《说海》记载有“人虎传”的故事。有一个僧人出于好玩披着虎皮走在山里,有人看见而恐怖逃跑,丢下了他的包袱。僧人于是去拾取包袱,虎皮忽然紧贴身上,遂即变成老虎,不敢回寺院,而心中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还是人啊。渐渐的饥饿了,不得已吃狐、兔、羊、犬,接着抓到人,正要吃的时候,发现是个僧人,大为悔恨,悔恨到极处,悲痛哭号,摔打自己的身体,虎皮忽然脱落在地上,恢复了人体。僧人因为感悟到这个异常的现象,就破衣乞讨,到处参访善知识,用心修道,后来竟成为名僧大德。《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看这个故事更相信这个话了。
一百一十、六道互具
六道之中,还有六道。且拿人道来说,有的人就如天人,如国王大臣一类就是啊;有的人就是人,如小的官员以及平民,衣食充足,生活安然的一类就是啊;有的人就如阿修罗,如那些狱吏、屠夫、刽子手一类就是啊;有的人就如畜生,如那些干重活的苦力仆役,常受鞭打一类的就是啊;有的人就如饿鬼,如那些贫穷要饭的乞丐,饥寒交迫一类的就是啊;有的人就如地狱,如那些遭到严刑惩罚一类的就是啊。其它五道也是如此。所以这样,是因过去持戒修福,所以得到人身。而所修的戒福有上、中、下三等,这三等中又有三等,是重重无尽的。各人随各人的心,感召的果报也不一样。《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又观察到这些现象就更相信佛经上的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一十一、智慧
《增一阿含经》中佛说:“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数。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数。神足飞行成就,亦世俗常数。唯智慧成就为第一义。”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学,布施等六波罗密,唯有智慧是最重要的,不可轻视啊;唯有智慧是最优先的,不可放在后边啊;唯有智慧能贯穿一切法门,不可等同其它法门。《楞严经》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从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说是这样的,但要知道重要的是什么、优先的是什么、贯穿的是什么才能得到智慧。当然,这个智慧,又不是世间的聪明才辩啊,就如前面“世智当悟”中说的那样。
一百一十二、外学
隋朝梁洲慧全禅师,有五百徒众,其中一人有点粗鲁怪异,慧全禅师一直不理他,忽然那人自己说证得阿那含果了。慧全禅师因有病关门休养,那人直接来到床前问候,而房门依然紧闭如故。第二天又是这样进来,对慧全禅师说:“师父命终之后,当投生到婆罗门家。”慧全禅师说:“我一生坐禅,为什么会投生那里?”回答说:“师父信道不忠实,佛法外的学问未断绝,虽然有福报,却不能超脱。”今时出家人有学老子庄子的,有学科举考试相关书藉的,有学《毛诗》、《楚辞》、《离骚》以及古诗词赋的。慧全禅师以禅为主,但其它学问没有断绝,尚且因此拖累修道。那今天任意投入其它学问的人,却把禅修不当回事,不知他们什么结果啊。
一百一十三、灵裕法师
隋代灵裕法师讲经的特点,有时一个字来回绕,一讲就是好多天;有时片刻之间,就报销数卷经文了;有时计划已定,讲到后来,又更改计划。增减多少内容,随机显现或隐晦,学习的人有疑惑,灵裕法师说:“这是菩萨宏大的规范,可以用常情来判断吗?”灵裕法师因为已经是无碍辩才,大概在佛法上很自在了。而那些执着名相,以文采损害词意,以文字损害内容,以及参死话头的一类人,哪里能体会这个道理?今天的人不可固执己见蔑视胜杰名流,随便谈论横加非议,也不可以自不量力去模仿先贤大德,自己随意乱用啊。
一百一十四、行脚住山
今天的人见到“玄沙禅师不越岭,保福禅师不度关”这句话,意思是说二位禅师都不出门,自己便端坐拱手在家安稳的呆着了,五湖四海在眼里都是空的。又见“雪峰禅师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赵洲禅师八十岁还行走四方”这句话,意思是说二位禅师反复参访,自己也学着走南闯北,浪荡一生。这两种情形,都是不对的啊!心地没有明了,正应该千里万里,都要去亲近善知识,怎么可以死守愚痴空坐在家浪费时间,变得傲慢自大呢?既然为了生死大事,出外寻师访道,又怎么可以游山玩水,毫无意义的夸耀自己的经历多广而已呢?真正行脚参学的人自然不是这样的。
一百一十五、楞严房融所作
有人见《楞严经》,不但经义深奥,文采也很美妙,就怀疑是丞相房融所作的。可是译经馆里的番僧汉僧以及各种文人居士等,不下数十百人,然后一部经翻译完成,房融不过是润色文字,并不是专门负责文章涵义的啊。假设房融是出于自己的意思,创作这部经,那房融就是天人中的天人,圣人中的圣人了啊。可是考查整个唐朝的历史,房融的才智,还不能和柳宗元、韩愈、元稹、白居易相提并论的,他怎么能作得出《楞严经》呢?等于超过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圣人了嘛。可叹啊,千生百劫中,才得遇到如此极其精微,极其奥妙的经典,不死心塌地的相信受持,反而产生出这样下等拙劣、乖张怪僻的猜疑,可悲呀,可悲呀。
一百一十六、果报(一)
佛经上说:“万法唯心。”对这话理解错了的人,认为没有心就没有因果,所以不怕有业力,只怕有心。有业力没有心,阎王老子也拿我没办法,于是安安心心地造业,不再有顾忌。不知没有心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如理如法的思维,用心到了极点,自然而然进入无心三昧,这是真的没有心;另一种是已起心造业,又再起一个心去制约造业的心,想要强制消除业心。看起来好像没有心,其实恰恰相反更有心,有心当然有业,阎王老子的铁棒就不会放过你啦。
一百一十七、果报(二)
又有经典说:“具足智慧的菩萨如果堕落恶道,在畜生中,是畜生中的王者,在饿鬼中,是饿鬼中的王者。”对这话理解错了的人,认为有智慧就能转变业力,所以不怕有业力,只怕没有智慧。有业力有智慧,阎王老子也拿我没办法,于是安安心心地造业,不再有顾忌。却不知经典上说的智慧,不是普通世间所说的智慧啊。况且你的智慧,能比得上文殊菩萨、舍利弗尊者吗?这二位就算比不了,次一等的如善星比丘、提婆达多能比吗?善星学了如十八香象所载的那么多法,调达证得了罗汉神通,但都免不了落入地狱,何况你的智慧未必能胜过这两个人呢?一杯水是不能熄灭一车干柴燃起的烈火,一点萤火虫的亮光是不能照破幽谷的昏暗。今天有点小智慧的人,能灭除多少罪业?阎王老子的铁棒,不会放过你的。
一百一十八、塞翁
得失本来没有固定的形态,祸福却是相互依赖和潜伏的。《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一段因缘故事,人人都知道,但未必相信真有其事啊。我失足掉进烫水里,腿脚抽筋伸不直,做了一双拐棍协助两条腿,以为终身都要拄双拐了,作《跛脚法师歌》嘲笑自己,其中有“只愁此脚不终疾”的句子。后来腿脚伸展和以前一样,感觉好笑以为是预言诗,但依然把此诗奉作规劝的诗,又感念又惶恐,希望不要像齐桓公忘掉射钩之恨那样忘掉这件事。
一百一十九、神通
神通大约有三种,一种是自然的果报得来的;一种是修行得来;一种是证悟佛法得来的。因福报业力自然产生的,如所有天人都有天眼通天耳通,以及鬼也有鬼通,就是这类。因修行得来的,学习而成,如提婆达多跟阿难尊者学习神通,就是这类。证悟佛法得来的,专心学道,并没有想学神通,道成就了神通也就自然有了,但快慢有不同啊。如古今诸位祖师和诸位善知识,就是这类。比较起来说,得道不怕没有神通,得神通也未必有道。以前的大德说过:“神通妙用不如大修行者,佛法还是老和尚行。”大有深意啊。试着打个比喻:世间做官人的所有待遇包括爵位、俸禄、衣冠、服饰、府第、署衙、仪卫等,就像神通一样,但也有三种。自然的果报得来的,就好比功勋卓著,世代荫袭,自然就有了。修行得来的,就好比靠人为拉关系,古人所厌恶的,因为不是走的正道啊。证悟佛法得来的,就好比道德已有成就,地位自然伴随而来。孔子说:“学习啊福禄就在学业中。”是啊,这三种情况,优与劣的差别可以知道了。
一百二十、大豪贵人
世间大富贵的人多数是从过去的修行中来的,但有三等。第一等持戒修福,对于佛法大智慧念念不忘。则来生虽然处于很高的地位,人生的各种需求都具足,而心却时时刻刻想着修道,真所谓是带发的僧人啊。第二等持戒修福,对于佛法的念头稍微疏远了,则来生游戏佛法而已。第三等持戒修福,对于佛法十分轻视不再挂念,则来生被优越的环境所迷惑,改善从恶,甚至谤佛灭僧的行为都有了。了解他们过去的根源,其实都是修行人啊,但差别如此大,那么来生的来生,差别又不知多大了。寒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百二十一、天台清凉(一)
有人常说:“天台宗和贤首宗,我曾经研究过。南岳慧思大师开启法华宗,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没有比天台宗更齐备的。贤首法藏大师创立华严宗,就如北斗带领群星,因此没有比唐代华严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更完备的。因为自从有佛法以来,天台宗是集大成者;自从有天台宗以来,清凉国师是集大成者。所以应当以二位大师相对照并命名他们的宗门。”有人说:“人们对于天台宗是没话说了,对于贤首宗却有议论啊,为什么呢?”我说:“议论贤首宗的,也是议论百次而对一次罢了。不是一直有这样的话吗?‘贤首宗的佛法,到了清凉国师才算完备。所以南岳慧思和清凉澄观二位大师,恩如父母,佛法也当然如父母。’那么清凉国师可以议论吗?”其人还没有回答,我笑说:“不用你多想了,南岳慧思之后有清凉国师,就好像尧舜之后有孔子一样,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呢?”
一百二十二、天台清凉(二)
有人说:“天台四教,贤首五教,分明是两个宗派啊,还有相同处吗?”我说:“不要以为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啊,四教与五教就好像五蕴六根都是共一个色身,说法不同而已。贤首五教之一的小教,就是天台四教中的藏,而藏的意思,有点类似于综合,所以分出一个‘小’来。贤首五教之一的顿教,就是天台四教中的圆,而达摩禅的直指人心,正好也是顿法,为了要让这个顿突出明显,所以特别标明一个‘顿’字。两个宗门都有一个圆教,是一回事啊。而华严十玄的要旨,包含了天台四教中的圆教之意却未尽其意,所以贤首宗的小教、始教、终教、顿教之后,又特别加上一乘圆教,是很有深意的啊。因为各主一个时期的佛法因缘,结果都成为千秋万代后学所遵循的方式。至于名义上是两个宗派,虽然宗派常有分别,而佛法总是一个;所以分别为二,那就不是佛法了。
一百二十三、栯堂山居诗
五代净土六祖永明延寿禅师、元代石屋清珙禅师、中峰明本禅师等诸位老前辈,都有山居诗。以诗表明自己的见性,传颂千古,而且兼有气势格调雄壮浑厚,语句文字精良工整,则元代栯堂禅师的四十咏是这类诗中的最高水平。所以能达最高水平,因为都是自己的真修实悟,内在激情饱满而自然流露出来,如同极乐世界的微风吹动宝树所产生的微妙音;忉利天主帝释内心感受天上乐神乾闼婆的瑶琴天乐,不弹而声,不奏而响。至于栯堂的山居诗的极妙处,那又不能仅以诗来衡量了,不抓住根本而只注意枝末细节,推敲研究一辈子,又有什么益处呢?愿居住山中的人,学古人的修行,不要学古人的诗。
一百二十四、山色
近距离观看山色,那个青绿苍苍然,又如蓝啊。远距离观看山色,那个翠绿郁郁然,又如靛啊。山的颜色真有变化吗?山色如故,是目光有长短啊。自近距离渐渐远去呢,青绿就变为翠绿;自远距离渐渐接近呢,翠绿就变为青绿。所以青绿有接近的缘才会青绿,翠绿有远去的缘才会翠绿,不只是翠绿会变幻,也不只是青绿会变幻,两者都会变幻哪。其实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变幻呀!
一百二十五、见生梦
夜晚在梦中见的多半是今生的事,很少有梦见前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梦是由于想的太多才生成的,而想的一般都是今生的,却想不到前生的原故啊。再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圣贤们,还有隔阴之迷,刚出生时就忘掉前世的昏聩,何况具足烦恼的凡夫?脱离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从母亲的腹中颠倒而下,怎么还能记得前生呢?只有根据目前纷纷纭纭的状况,白天想着,夜里就变为梦了。有些没见过的东西,没做过的事,没经历过的地位,出现在梦中,那是无始劫中的境遇,随意运作而来的,但也不知为什么会来更不知为什么会去呢。不过五阴中的想阴破除了,醒与睡总是一样的。希望共同努力啊!
一百二十六、礼忏僧
有人修《净土忏法》,一个僧人对修忏法的人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不是说了吗?‘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为什么要没完没了的礼拜呀?”忏者问:“什么是实相?”僧人说:“心不起妄念,就是实相。”又问:“心是什么东西?妄念是什么东西?能约束心的又是什么东西?”僧人不能回答。忏者说:“我听说,忏以理为正行,以事为助行,虽然念实相,同时努力清净身口意三业,也不会互相妨碍,为什么呢?初学佛的人未能完全与实相相应,须借其它方法辅助,就是《法华经》上告诉我们的‘用特殊的方便法,让我们了解无上甚深妙理。’《大乘起信论》也说:‘末法众生,有修佛法的人,自己担心不能常遇到佛,难以修行。如来世尊,有特殊的方便法,教令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知道宋代慈云遵式大师的《净土忏法》,是经过古今对照的,制定十分精密,与《法华三昧忏仪》、《金光明忏法补助仪》等其它忏法,在理和事上都是双双具备,人天交口称赞,是照亮末法昏暗世界的大宝火炬啊。再说《法华经》的‘治生产业不背实相’这句话,是佛所说的吗?”僧人说:“是佛所说。”忏者说:“那么礼忏难道不如治生产业吗?”僧人又不能回答。
一百二十七、南岳止观
南岳慧思的《大乘止观法门》中引用马鸣《大乘起信论》的话是这样说的:“是故论云:‘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大乘起信论》里的话,原本是没有“恶”字的,读了令人吃惊。至于“性恶说”虽然是天台宗一家的宗旨,但慈云大师认为南岳的思想最远继承的是印度禅宗初祖大迦叶,其次继承的是印度禅宗十二祖马鸣大师。而马鸣本是古佛却示现菩萨,南岳以殊功异德名列神僧,两个圣人的观点不应该相互违背。再说《大乘起信论》语言简约意义丰富,用辞精妙说理透彻,总括了所有大乘了义经典,一句一字都不可随意增减啊。若南岳是自创大乘止观也就罢了,如今引用的是《大乘起信论》,既出示真正的来源,说明是有根据的啊。而原文没有的内容,南岳随意添加,有这样的道理吗?必定是后人所为啊。有人说此书是慈云刻印的,应该没有假冒伪劣,噫!谁知道在慈云之后,会不会又有后人增添呢?我虽然很愚钝,但坚定的相信,南岳不会改动《大乘起信论》的,请高明的人更加详察吧。
一百二十八、韩昌黎
世人传说唐朝文学家韩愈起初是反佛教的,后来遇到大颠和尚,顿时对佛法有所领悟。然而考查他的文集,其中说道:“近来传说我有点信佛教了,这是传言有误啊。我在潮州没有可以说话的人,而大颠和尚又很有些聪明,也懂道理,所以就和他一同出游。他回去时,我留衣服给他作纪念,这是人之常情,不是崇信他的佛法,想求福田利益啊。”看了这段话,他还是那么强悍顽固,不信佛法,哪里有什么领悟呢?当然,若是根据他的表现和影响,是荣是辱或赞扬,其实是不可测度的,谁知道昌黎是不是故意引发人家批评他的因缘呢?没有昌黎的反佛,又哪来宋代孝僧明教契嵩禅师的《非韩》?大钟因有敲击而声音才会洪大,蜡烛是以修剪而火光才更明亮。所以没有宿命通,不知别人的前因后果;没有他心通,不知别人的真实想法,是不可以随便褒贬评论人物的。
一百二十九、惺寂
修习止观贵在均等,妙啊,就是圣人再来,也不能改变啊!有些偏执一边的人说:“佛经《楞严经》说‘因定发慧’。那么止是主要的。”结果代代相传成为习惯,修行的人,就多以寂静为主,但永嘉玄觉禅师提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说法,以此强调均等的重要。接着又说:“惺惺为正,寂寂为助。”这完全与众不同,是独到的见解,从古至今,没有人提到过。自那以后禅宗教人看话头,以此方式期望达到彻悟自性的目的,而妙喜禅师呵斥宏智正觉禅师提倡的黙照禅为邪禅,也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佛号称“大觉”,众生叫做“不觉”,觉就是惺的意思啊,永嘉的思想衰微了吗?
一百三十、道原
有人问:“《道德经》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那么道的说法,从老子开始,后世万代都遵从,佛经所讲的‘道’,也没有不同的意思吧,是这样吗?”我说:“着迷《易经》的,就爱说‘履道坦坦’;纪念《尚书》的,就爱说‘必求诸道’;吟咏《诗经》的,就爱说‘周道如砥’。五千句话没说完,‘道’这个名已经处处都有了,何况老子所说的‘道’,意思是效法自然。如果它是空的没有来源,是自然产生的,清凉国师就判定它是‘无因’;如果它是本来就有的,非自然产生的,清凉国师就判定它是‘邪因’。无因邪因,都是不同的说法了,不是佛所讲的‘道’啊。佛讲的道,则万事万物都是出自于本心,不是自然,也不是不自然。佛经上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觉的‘大道’,还不是自然的东西可比的,何况效法自然的东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一百三十一、菩萨不现今时
暗暗奇怪现今造业的人多,信佛的人少,菩萨既然度众生是无休无止的,为什么不分身示现,劝化诱导迷误的众生。而且昔日佛法流传到东方,自汉朝直到宋朝元朝,善知识不断的出世,多的像鱼鳞排列一样。元朝和本朝初期,还能见到有一两个,到现在为什么几乎听闻不到有这样的人?如果地藏菩萨的愿力是度尽众生,观音菩萨号称没有刹土不现身的,那怎么还能忍心遗留下没有得度的众生,也有不现身的刹土呢?想了很久,才明白菩萨是随缘度众生,众生无缘那就不能得度。比如月亮在天上,本来是没有拒绝水中显现的心,是水自己不清静,月亮也无法在水中显现。何况现今末法时期越来越深重,心的尘垢越来越多,菩萨固然时时刻刻都在度众生,但众生没有受度的地方,所以想在浊水中看到明月,怎么可能呢?
一百三十二、如来不救杀业
其次,今天人们的造业,还是以杀生尤为严重。不论五湖四海的广大了,就拿这一个县来说,在一天中所杀的生命,牛羊狗猪鹅鸭鱼鳖等等,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还有更细小的哪里数得过来?而春秋两季,祭天地,祀鬼神,对祖先的蒸尝祭祀,对先圣先贤的报德报功祭祀,所用的牲畜,又不知有多少。而祭祀用的牲畜,天地不会可惜,鬼神不会怜悯,祖先也不知道,先圣先贤更不禁止。至于如来,仁心能覆盖天地,慈悲能摄受鬼神,恩德超过了祖先和先圣先贤,何不稍微显示神通,或使杀生的人现受现报,或令被杀的慘痛还给杀生的人,这样谁不害怕并且改悔?可是如来好像很漠然的样子,根本没有听到什么,为什么呢?想了很久,才明白今天被杀的牛羊等等,因为往昔也造了杀业,现受畜生的果报。那些从事宰杀低贱职业的人,就是前世所被杀的畜生,现世转为能杀畜生的人,因缘会遇成熟,才使自己报复的心畅快。定业造成这样的结果,没有能挽救的,只有等到业报受尽,然后再报复。虽然天人中的天人,圣人中的圣人,也是无可奈何啊。况且宿世的恩怨刚刚平息,新的灾殃又造出来,因果相互循环,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终止呢。然而过去的没法阻止,未来的还可以挽回,那么今天断了杀生的因,以后就没有杀生的果。如来明确的告诫,明明白白就像日月星辰的光芒一样,为了救护所有众生的杀业,不是已经尽力了吗?
一百三十三、增减古人文字
在友人处偶然见到一本野史,以及前辈警策世人的诗文,还有不少增添删减过的古文。因此想起我对古今的著作,儒家除了六经四书,佛家除了佛菩萨经论,以及出自最显赫有名的大德书籍,十分慎重不敢随便改动,其余的也有点随意增减。因为要流通善法,利益接济众生,实在是出于良好的愿望,因而委托别人校对,结果出现这种情况。希望以后能自己亲自动手,只要存有一点恳切持重的心,就必有《刘向别传》中吹拐杖的神助啊。
一百三十四、毒蛇喻
往昔佛陀行走在田间,见有布袋遗落在地上,佛陀指着布袋说:“毒蛇!毒蛇!”说完就一直走过去不再回头。有个农夫听说后扛着锄头要去打蛇,结果看见是布袋,就拿回家去,从布袋里得到很多黄金,大喜过望。不久农夫拣到黄金的事传到国王那里,国王责令农夫把黄金上交官府,交了黄金后官府认为还有隐瞒,对农夫拷打逼供用尽各种酷刑,征讨索要没完没了,连农夫原有的家产都被敲榨光了。后来农夫遇到佛陀,哭泣说:“世尊骗了我!世尊害了我!”佛陀说:“我曾对你说过布袋是毒蛇,难道不是毒蛇吗?”可叹啊!今天被毒蛇咬的人很多了,被咬而不知吸取教训,结果再次被咬的人也还是很多啊,岂只是一个农夫呢?
一百三十五、食肉(一)
有位僧人修学《楞伽经》,偶然参加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的聚会。其中一位居士,是个读书人,断肉吃素,同来聚会的众人非议他。楞伽僧不但不帮读书人开解众人的非议,反而附和众人劝读书人吃肉,读书人迫不得已,只好破例举筷夹肉。噫!这位楞伽僧日后读《楞伽经》,读到佛说“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时,不知会作何感想。
一百三十六、食肉(二)
世间人一般做为亲戚朋友来说,见到有断肉吃素的人,不是感到惊奇,就是以为愚蠢可笑。但人与畜生,同样都是血肉聚合的,有血肉的人不吃有血肉的动物,这是天理人情所必然的共识啊,有什么可惊奇的,何况认为是愚蠢的呢?吁!众生迷蒙愚昧也到了极点啊。
一百三十七、曹溪不断思想
有人读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偈语:“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就洋洋自得以为明白大师的意旨了,便打算放纵身心,一切无碍。在坐的一位居士斥责道:“大师的这个偈语是治卧轮禅师‘能断思想’的病的,你没有这个病,乱用这个药,反而会因这个药得病。”说得好啊!我再用比喻说明一下。六祖的“不断百思想”,就像明镜映照万像却不留万像啊;今人的“不断百思想”,就像白绢沾上色彩而不能洗掉了。六祖的“对境心数起”,就像空谷回声过后却依然如故啊;今人的“对境心数起”,就像枯木遇火燃烧而烟也冒起来了。所以不自量力而攀比前辈圣贤的人,闲下来想想看吧。
一百三十八、四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是东汉名儒号关西孔子杨伯起的话啊。有人议论认为人知和己知是不一样的,而天地是没有知的。我少年时也以为这种议论是对的,后来读到佛教经典《佛说骂意经》,其中有四知的说法,正好与杨伯起说的一样。经上说天神知,地神知,他心知,我心知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中也说,天地、日夜、山海等等,没有不是神主管的。那么伯起的说法是没有错的,所以前辈圣贤的话是不可以随便议论的。
一百三十九、四大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世间的运行,如对应春夏秋冬和中气、东南西北和中方了。天上有经线,地上有纬线,是自然的道理,也是必然的规律啊。但佛经不讲五行,而是讲四大地水火风。有人说:“地水火和五行里面的三个是一样的呢。而金是摄取地的,木是摄取风的,所以四大和五行也差不多啊。”这种说法也对,但不够究竟了。宇宙之内,罗列五行就可以了,若论整个宇宙之外,要明白宇宙成住坏空的根源,那就要用四大才可以表达,但也还是不究竟啊。地水火风之后,又接着有空、识、念,而成七大了,这是怎么讲呢?地的质体最为结实;水的质体不实而且会流散;火的质体最不可捉摸;而风有气体但没有质体了;空连气体也没有啊,然后都归于识,而识是从念的发动产生的,整个顺序从粗到细,总的名称就叫七大并且才算最究竟了。至于那五行,在地水火风里分布,才行成天,行成地,行成人和物类等等,所以五行狭小而四大宽广啊。
一百四十、世界
回忆往昔儿童时,与其他小孩游戏问答相互刁难,问天地的尽头应当是什么样?全都是空如太虚吗?但这虚空又到哪里才是边呢?若有边又像墙壁那样结实吗?那这结实的东西又有边吗?其他小孩子回答不了,只有一笑了之。而我却隐隐的感觉有个东西堵在胸中啊。那个《山海经》上说,东西相距二亿里,南北相距一亿五万里,只局限于一个地方,真的就像从管孔里看东西而已。后来读佛教经典,读到虚空不可穷尽,世界不可穷尽,心中才豁然开朗,觉得不是佛不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叹哪!这其中的道理又不是语言能表达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四十一、年劫
因世界的时间是以年和劫推算的,从现在推算过去,过去是什么时候开始?从现在推算未来,未来是什么时候结束?按《太极图》所说太极生两仪,生五行,生万物,那么太极就是初始。按《黄极经世书》说是以元为单位,一元的数大概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那么元的开头就是初始。然而太极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元之前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算是如同一年一年的时序那样,今年之前有过去的年,而过去的过去,到什么时候是最初的始祖呢?又到什么时候才是最终的结束呢?不再有开始或永远是终结吗?这好像糊里糊涂喝醉了。后来读佛教经典,读到佛说无始无终,又说劫数不可穷尽,心中才豁然开朗,觉得不是佛不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叹哪!这其中的道理又不是语言能表达的啊。
一百四十二、学道莫先智
韩信原本是楚霸王项羽的将士,后来背弃楚霸王投奔汉王刘邦,楚霸王最终因韩信而陷入困境,汉王因韩信而振兴。可是前后是同一个韩信啊,而两国的兴衰却因此改变,是善用人与不善用人的原故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于人也是一样,不善于运用就叫六贼,善于运用就是种种神通妙用啊。烦恼就是菩提,岂能不信呢?汉高祖刘邦对待韩信,开始还是把他当常人看,而相国萧何却认为是奇才。后来韩信请封假王,刘邦不同意,几乎误了大事,而留侯张良助成了封假王。所以补救偏差漏洞,黙黙转化并且暗暗维持,主要是智臣出力啊。学佛法没有比智慧更重要,也是这样。
一百四十三、道场放赦
道场有所谓释放赦免罪人的祈祷行为,有些僧人道人经常举办。可是道教是崇奉天帝的,不知要赦免什么人,从忉利天宫以下都是天帝统领,而今道士自己做主,不等于是假传圣旨吗?僧人是信奉佛的,而佛在常寂光中,那到底是统治哪个国家?治理哪些城镇?管理什么臣民?赦免的命令是哪个官僚机构制订下达的?而且也效仿道人之流,制作赦免文书,这太可笑了。现今那些僧人都不觉得荒唐,请僧人做法事的斋主也不觉得荒唐,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只有一点,上奏天庭,请求天帝颁发赦免书,准许不准许,那就是天帝说了算而已。如果是佛的慈悲,那是覆盖所有众生的,好像虚空一样的广大无边,没有一个众生不得救度,又哪里需要赦免啊。
一百四十四、水陆仪文
水陆法会是普度水陆众生的盛典,梁武帝时金山寺的水陆仪文,相传是出自过去的大藏经中的《放光般若经》,但今天的大藏经并没有这个经文,年代久远不可考查了,不知是不是都出自梁武帝时的皇祐律师的手笔?若说始终有条理,详细而有章法,凡圣交织在一起;简约而能全面,文辞和道理都双双具备,那要属南宋四明志磐法师所编辑的六卷《水陆新仪》最恰当不过了。何况金山的方法耗费太大又难以举办,四明的方法省财省力而容易办成,正应该不断流通下去才是,却怎么全世界都不流行,浙江各郡县也不流行,只有本地境内有使用。但又不直接按照四明的原文去做,其中增加了闲散的文字,混杂了多余冗长的内容,反在紧要处忽略了,可叹啊!但在第五卷说法开导处,详尽陈述了天台宗空假中三观的旨意,稍微有点过于繁复密集。再能简单直接易于明白,那所有众生都得利益不被遗漏,不但尽美,而且尽善了。
一百四十五、见僧过
世间有传言说,不应该注意僧人的过错,见僧人过错会有罪的。但是孔子是圣人呢,却庆幸别人知道自己的过错;孔子的学生子路是贤人呢,也喜欢听到自己的过错。为什么僧人反倒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且不想听啊!其实不见僧过,是对在家人说的,不是对僧人说的啊。僧人如果凭借这句话,随便乱来而肆无忌惮,那么这句话,对于在家人是良药,对于出家人就是毒药了,可悲啊!
一百四十六、心不在内
《楞严经》讲征心,说心不在里面,指的是真心啊,若是妄想心,那也可以说是在里面,这个含意是微妙的,对不懂的人不容易讲。世间的书说:“心是藏神的。”神就是妄想的别名,所说的那个心,就是肉团心了。有做学问的那等人听了我的话,摇头不相信,那就让我用事实说明吧。人睡的很熟,戏弄性的用东西压住睡觉人的心就会梦魇,或者自己的手不小心按在心上也会梦魇。又有开玩笑画睡觉人的脸,结果因梦魇而死,这是心在里面的证明了。做学问的说:“若是这样,那真心和妄心成了两个东西啦。”我说:“你只是知道真心妄心不是二个,却不知真心妄心常常分作两个,两个又常常是一个呢。没见过水和冰吗?水冰不二,谁不知道,水能结成冰呢。水是流动的而且没有什么定形,冰凝固后就有个固定的样子。真心没有定形,妄心就有个固定的样子,也就像水和冰这样。从真心产生妄心,妄心外没有真心;由水结成冰,冰的外面没有水,所以它们的体总是一个,而用是常常分为二个啊。”做学问的说:“这是你的主观臆断,根本不符合《楞严经》,有根据才可以。”我说:“当然有根据,根据就在《楞严经》里,各位自己没仔细看罢了。经上说:‘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然妄心在色身的里面,也不妨碍真心遍满十方,正当遍满十方的时候,也不妨碍现在就在身体里,这个道理要把妄想都破除尽才能证悟到。我和你都还在妄想中,不要纠缠不休了。”
一百四十七、生死根本
北宋诗人黄庭坚说过:“深求禅定愉悦,照破生死的根本,那么忧心畏怯淫欲嗔怒都没有落脚处了,所以只要使根枯掉,枝叶也就自然憔悴了。”这是很有道理的论点啊,但没说明什么是生死的根本呢。并且在禅悦的情况下,要紧的是照破两个字。如果得到禅悦就以为满足,那么在里面执着幽暗的闲情,却正是生死的根本啊。必须是彻底的参透,尽力的追究,明明了了的见到本性,那么生死就没有落脚处。生死尚且没有落脚处,忧畏淫怒从哪里生出来呢?
一百四十八、齐人
孟子所讲的《齐人一妻一妾》的寓言故事,分明像是一幅画,又像是一台有场次的戏剧。文章的描写形容,完完全全表现了齐人的丑态,读这个故事而不警觉悔悟的人,就是木头石头啊。当然了,追求名利固然是世间常情,对于在家人也不能太多责怪,但有的出家人竟和齐人差不多,我不知那是什么心态啊,叹息!感伤呀。
一百四十九、至诚感人
三国时的羊祜赠酒给敌方统帅,敌方众人为难不敢喝,敌统帅却敢喝酒而不怀疑说:“哪有给人下毒的羊祜呢?”不是真诚的赢得众人的信任,怎么能感动别人到这种程度?今天号称佛弟子的人,要取信六道众生,必须这样才可以。又有唐太宗李世民放死囚回家探亲,约定第二年回来,结果死囚没有不回来的。虽然后代的人有写文章批评责难,但总之唐太宗这个举措,确实是千古少有。为什么可以这样呢?不是真诚的赢得众人的信任,怎么能感动别人到这种程度?今天号称佛弟子的人,要对六道众生不怀疑,也必须这样才可以。《易经》说:“中孚卦河豚守信就吉了。”我根据这两件事来看,确实如此。
一百五十、亲善知识
过去的大德说:“比如德行差的人拿着蜡烛,不会因为这个人德行差,蜡烛就不照亮。”这也是孔子说的“不因为人不好而废弃他的话”的意思了。但有人以这话做借口,于是认为选择老师不管贤不贤,只要能学习知识言论就足够了。他自己没有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于是照样跟没有德的老师学而不远离,却不知芝兰鲍鱼,长期熏染就不觉香臭了这个道理吗?《论语》说:“不因为人不好而废弃他的话。”又说:“因为不失掉亲近的关系,也是可以受影响的。”为什么不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百五十一、念佛不专一
我过去在寺院中,当时方丈对众人说:“七月十五中元节要作盂兰盆会。”我以为要设斋供食呢,结果没有设,只是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以前有寺院住持被官司拘传,堂中首座弟子召集众人救护,众人以为持诵经咒呢,结果也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完全不同于常情,有大家风范,真可以效法。而今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实际上祷告寿命就念《药师经》;化解罪过就拜《梁皇宝忏》;消除灾难就念《消灾咒》;求智慧就念《观音文》;平常的念佛,却放在一边了,好像念佛没什么大用处,却不想想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何况百年的寿命呢?不想想一句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目前的罪过灾难呢?不想想阿弥陀佛说的:“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何况现在的人那点所谓的智慧呢?一句佛号,如同“万应灵药”,可对治各种病症,但人们三心二意,不肯相信服用,纵然神圣工巧,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百五十二、伎乐
有人说:“不参与歌舞,以及不前往观听,这是沙弥律,不是菩萨道啊。古时候有国王大臣,用上百千的人表演歌舞供养佛,佛并不拒绝,这怎么解释?”我认为这有三种含义。一者圣人和凡夫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二者邪信和正信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三者自己和他人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那么其一,我是法王,对于佛法已经自在无碍。至于逆行顺行,上天且不能预测,大圣人所作所为,就更不是凡夫可以效仿的了。其二,把古今的故事编成戏剧,其中上等的就是《香山传》《目连救母》,以及近日屠隆的《昙花记》等,是以出世间的正法来感悟当时的人。次一等是编演忠臣孝子义士贞女的故事等等,用世间的正法来感悟当时的人。如此这一类,观赏一下也没什么害处,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不能观看,那史书传记也都不能观看了,因为史书传记是以文字记载事迹,歌舞戏剧是以人的表演显现事迹,意思都是一样的。至于表现花月、争斗、淫杀、贪欲、悲情等可以令人模仿的情节,虽然好像是讽刺和劝化世人的执迷不悟,其实是让人更加滋长和放逸世间的迷悟。这些东西对于在家居士还应该警惕,何况出家的僧尼呢?其三,偶尔自己看看也可以,一定教别人看就不可以了。要谨慎啊!
一百五十三、身者父母遗体
梦中忽然忆念到父母病重,非常悲切,接着又说:“还可治好。”这才稍微感到安慰,正想极力治疗,却梦醒了,又感到很悲伤。既而又自己安慰道:“还有办法啊。”我现在这个身体,就是父母遗留在世间的另一个身体啊,那么我还存在,可以用父母遗留的这个身体,力行善事,是我双亲虽灭而其实没有灭啊,何况我在学佛法呢?今天若不刻苦修行,那真是太可恨了!宏啊,你哪能只图安然平静就算了呢?
一百五十四、出谷喻(一)
咏鸟的诗中,有《诗经》的诗句“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能分辨是非,能慎重选择啊。昔日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写有注解《金刚经》的《青龙疏钞》。起初以为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而“南方魔子”却说一悟就成佛了,“我要去灭掉他们以报佛恩”。那个时候,德山是一片真实好心,所以对南方禅宗耿耿于怀,却不知自己的见解有错谬呢。到后来受到卖点心的婆子指教,亲自见到龙潭崇信禅师,而累积多年所宝贵的东西就当作腐烂的草扔掉了,烧毁《青龙疏钞》,所以能够终成大器,震憾并照耀末法时期啊。假如德山一直是封闭堵塞自己,固执己见,生我慢心自以为是,就好像《燕石藏珍》的寓言说一个穷人,把燕山石头当作玉珍藏,反而指责外地商人,是嫉妒自己的宝物。这样的话,就是有一百个卖点心的婆子、一千个龙潭,那又能怎么样呢?
一百五十五、出谷喻(二)
迦叶三兄弟、目犍连等阿罗汉,原本是外道师长,已经很有成就,自负学识功夫不浅了。然而一听到佛一见到佛,翻然改变自己的主张,很多年所得到的尊崇就当作鸿毛一样的扔掉了。所以能够延续佛法慧命,成为万世后代的师尊和表率。假使一直是先接收的言论在心中牢牢为主,硬要独树一只旗杆,坚持封闭自己,就像病人死守旧的医治方法,就算有新方,也还是掉头就走,看也不看一眼。这样的话,就是千佛出世,那又能怎么样呢?
一百五十六、丸饼诳儿
想起未出家前在家时,一个小儿晚上索要汤饼。当时街市上都已经关门,家里人没有办法,用米粉做成丸给小儿,但小儿啼哭不要,他母亲很生气。我说:“这事很容易,取米丸压扁它。”小儿拿在手里,出声的笑了。当时觉得哄骗小儿这样容易,因此知道和今天的人,轻视净土重视禅宗很相似啊。讲净土好像用丸代替汤饼就哭,换成讲禅宗好像压扁米丸就笑,这真是与儿童有什么区别?可叹!
一百五十七、忧乐
贫穷的人忧愁没钱财,羡慕富人有钱财的快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的忧愁啊。低贱的人忧愁没当官,羡慕贵人当官的快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的忧愁啊。贫穷的人、低贱的人、富人、贵人,各个忧愁自己的不足之处。羡慕统治天下的人,以为统治者比所有世人都快乐,而不知统治者也有统治天下的忧愁啊;而且还不知统治者忧愁的更厉害呢;而且还不知那统治者反倒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唉呀!都是妄想了,只有智慧的人能够穷富两方面都无所谓忧愁快乐,但执着没有忧愁快乐的人,也是有妄想啊。所以不是大彻大悟,是不能真正没有忧愁快乐的。
一百五十八、根原枝叶
末法时期的人学习研究佛教经论,他们所注重的,大多是名相繁琐而难以记忆;义理幽深而难以解析;文句晦涩而难以领会。并且拿这些去卖弄知识,夸耀新奇,而僧人脚下一件大事因缘却放在一边好像没听说过,却哪里知道这些名相义理文句,都是从大事因缘中流出的。这就是抓枝叶而忘掉根源,永嘉禅师为什么浩叹了。所以说只要得到根本,不愁抓不住枝末,只恐现在的人对这个道理不能相信,放不下枝末罢了。
一百五十九、想见昆仑
汉朝的庄伯微,每天太阳落山时,面对西北方向,观想昆仑山。时间久了,终于见到昆仑山仙人来,传法给他得道。这好像佛教《观无量寿经》中观想西方落日的方法,只是他的方法属于妄想,修的不是正法观想罢了。长期妄想,因为非常的精诚,尚能如愿见到想见的,何况用正法一心观想,三昧成就,还有不往生成功的吗?
一百六十、禅余空谛辩伪
吴郡有人印了一本书,叫做《禅余空谛》,作者署的是我的名,写着云栖祩宏著。印书的人本来是为了谋点利,没有太大的恶意,好像不必要分辩。但是恐怕新学佛的僧人相信是我作的,因而流传开来,那就为害不小了,所以不得不辩。书中罗列春夏秋冬四季观赏景物的情况,共有三十三条,随便摘出几条有代表性的来说明。一条是说在位于杭州西湖的孤山月下看梅花。书中说我黄昏月明时,带酒吟诗赏花。可是出家人不在清静的夜晚坐禅,而喝酒赏花,成了诗人侠客了。我是严格安分守己的僧人,哪里能有这种大解脱风范?可笑!一条是说东城看农作物。我住在西南边的深山中,距离东城非常远,我不看本山的松竹,反而去那么远的地方看农作物啊,可笑!一条是说西湖三塔基看春草。我平生不知三塔基在什么地方呢,可笑!一条是说西湖山满楼观柳。书中说山满楼是我建造的,我在西湖从来没有寸土片瓦,怎么会有这样的庄园别墅?可笑!一条是说苏堤看桃花。书中以桃花比美人,这样的淫词艳语,岂是出家人所应该说的?即使我没有出家时也不会有这样的言行啊,可笑!一条是说苏堤观柳。书中引用石崇《金谷园诗序》的典故“如诗不成,罚以金谷酒数”,我自从出家就没有过与别人对诗联句,何况斗酒?可笑!一条是说下雪的夜晚烤着芋头谈论禅。书中所谈的都是粗俗浅薄的话语,什么人能被它启发觉悟?可笑!各位好心的出家人,应当知道我肯定不会有这样的语言,既然做了僧人,必须持守清规,端正身体,努力修行,不要错误认为风流放逸就是高僧啊,祩宏敬告。
一百六十一、种种法门
比如国家的军队讨伐贼寇,在战场上格斗,是以杀贼为全胜的。而杀贼的武器,或者用利剑,或者用长矛,或者用铜锤,或者用铁戟,乃至弓箭和垒石,各种随身使用的武器虽然很多,但也主要是精通一种技能而已。用来比喻学佛的人,那么无明烦恼,就如贼寇;种种法门,就如剑矛等武器;灭除烦恼,就如大获全胜。所以知道无论什么武器,只是为了杀贼,而贼寇既然已经消灭了,大事也就完毕,所说的武器,都好像是过河的船筏而已。不掌握大的要点,而执着什么剑能杀人,矛不能杀人,岂有这样的道理呢?参禅的人讥笑念佛是着相;修其它善行的人呵责修定是落在空里,也就像这样啊。所以佛经《楞严经》上说:“归元无二道,方便有多门。”前辈大德高峰禅师说:“如人走很远的路,以到达为期,不管途中是否艰难或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窗二笔
一、般若咒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是指般若波罗蜜多是咒语,不是指经文最后“揭谛揭谛”那四句咒语。现在的人只知道咒语属于密部,而般若心经属于显部,其实显部也是咒语啊,这是持咒的人所忽略而没有详察的原因了。再说阿弥陀佛四个字,都是梵语,如果没有前人的解释,与大明咒、准提咒等密部又有什么区别?现在的人也只是知道大明咒、准提咒是咒语,而弥陀佛是名称,其实佛的名称也是咒语啊,这也是持咒的人所忽略而没有详察的原因了。
二、儒童菩萨
相传孔子号称儒童菩萨。有人说:“我们的孔夫子是万代读书人的祖师,而‘儒童菩萨’等于把祖师当童子。童就是幼,幼就是小,把我们的祖师说成幼小,难怪儒家反对佛呢。再说僧人又叫比丘,‘丘’也是孔夫子的名讳了;‘比’也是并的意思,僧是佛弟子,而与孔夫子并列,他就等于把我们的祖师当作佛陀的弟子,难怪儒家反对佛呢。”这话不对,所谓童,是很单纯没有一点虚伪的意思啊。文殊菩萨曾是七位佛的老师,却也叫做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证得无上的智慧,却也叫做善财童子;以及四十二贤圣,其中就有“童真住”阶位,都是赞叹非常好的德行,不是幼小的意思啊,所以他们也是大人了,但都是没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啊。至于僧人叫比丘,是梵语的读音,梵语比丘的意思,这里叫“乞士”;也叫“破恶”,也叫“怖魔”。“比”不是并列的意思,“丘”也不是丘陵的意思,都是只借用读音不是取用字意啊。例如梵语“南无”,这里叫“归命”,“南”不是南北的意思,“无”也不是有无的意思啊。噫!假使孔夫子生在天竺国,必定会宣扬佛法以度众生;假使释迦牟尼佛生在孔子家乡,必定会阐明儒教以传万世,这是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造成这样的结果。大圣人所作所为,凡夫的情识当然不懂了,所以儒家的人不可以毁谤佛,佛家的人就可以毁谤儒吗?
三、临济
以前的大德宋代大慧禅师说过:“临济禅师如果不出家,也必定成为一方首领,如孙权、曹操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把临济比作孙权曹操呢?这是比智力,不是比德行。袁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而诸葛亮也说:“曹操指挥打仗,像孙武、吴起一样。”可知他们的智力不一般了。假使他们不把这样的智力用在外面,而是用在内心,把一生所有的神机妙算,全都用在修证佛法上,那对于佛道不是很有益吗?又有古人说:“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必定会做转轮圣王。”这是论德智都兼有的说法啊,大小不同而道理是一样的了。
四、雁荡山
天台山和雁荡山是两浙名山,而雁荡山尤为奇特,所以有人不在乎千里带干粮而前往旅游。我过去应邀请到太平寺,而太平寺距离雁荡山只有四十里。到期回来时,院主劝我去雁荡山看一看,我本打算去,但愿意跟从我去游览的有百多人。因为考虑到雁荡山的寺院很久没有接待这么多的客人,在那里转来转去观看,包括路途往返不会少于半个月的时间,要耗费几百斤粮食,寺院贫穷不能负担,于是坚持不去了。众人闷闷不乐,我劝慰道:“雁荡山的殊胜,在中国还有超过它的呢;而中国最殊胜的地方,也不如天宫;天宫中最殊胜的地方,又不如西方极乐世界。各位不向往极乐,而那么执着的向往雁荡山,为什么呢?”结果没有去。
五、悔不为僧
唐朝宰相杜黄裳,临终时后悔自己没做僧人,所以要求别人帮他剃头穿僧衣然后放进棺材。还有宋朝某位有名的执政官,遗言也是如此。这不是过去世一直坚持正信的因果,现在怎么能位居大官而依然清醒不迷失,呼吸停止体温下降时,还具有这样的念头耿耿于怀呢?但有两种解释,或者是出家为僧的一念暂时迷失,到死才又醒悟本来的意愿;或者是故意示现给他人看,警策同类的人,这就不知道了。
六、佛法作人情
宋代大慧妙喜禅师自己说,过去曾让那些没有法眼的老前辈胡乱印证,后来遇到圆悟老人才得到大彻大悟。于是立下誓言自我约束,一定不以佛法作人情。妙喜可算是大慈大悲,真正万世人天的榜样啊。可惜我生的太晚,不能亲身承受妙喜的锻炼,实在遗憾啊!不过妙喜说的那些没有法眼的老前辈,是用冬瓜印去印证别的学佛人,如今的学佛人很多都是用冬瓜印来印证自己,如果妙喜见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样呢?。
七、黄梅衣钵
有位前辈大德开示众人说:“五祖弘忍大师的传承信物衣钵,不但是说‘时时勤拂拭’的人不该得到,即使是说‘何处惹尘埃’的人也不该得到,倒是说‘毕竟作么生’的人,应该得到。”一位僧人说出九十九句禅机妙语,都不对,最后说:“一定要他的衣钵做什么?”前辈大德才欣然认可了。噫!师父可算是“杀人一定要见血”;弟子可算是一直追究到底的人啊。
八、耳根圆通
《楞严经》中文殊菩萨选择圆通法门,单单选取了耳根圆通法。但世尊身为这一期劝化开导众生的教主,却是以见到明星开悟的;光耀后世成为万代传灯的祖师迦叶,却是以见到佛祖拈花有悟的,都是属于眼根的作用了。为什么呢?这有两种含义,一是随顺众生的缘,“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二是破执着,众生处处执着,听说圆通中只有耳根法,便认为其它法门不能成佛道。所以真正的大修行者,什么法都是圆通的,就如同有大福德的人,拿着石头也能变成宝贝,善于读《楞严经》的人细细体会吧。
九、极乐世界
有人疑问:“《华严经》说极乐世界仅仅胜过娑婆世界,而《无量寿经》却说极乐世界胜过十方世界,为什么说的不一样呢?”有一种说法解释是,《无量寿经》所说胜过十方世界,指的是与娑婆世界相近的十方世界,不是《华严经》中说的华藏世界的十方世界啊。这个说法也有道理,但说的还不完全,因为“仅胜”的说法,只是以昼夜相比较的。所以娑婆世界的一劫,是极乐世界的一昼夜;极乐世界的一劫,是袈裟幢世界的一昼夜,这样比较下去,有恒河的沙子那么多世界,最后比到胜莲花世界,都是专取时间长短这一点比较,不是总体上的优劣比较啊。不然的话,人世间千万年,等于地狱的一昼夜,难道地狱胜过人世间吗?又比如说,如果一定要执着身量长短的优劣比较,那么卢舍那佛才只有一千丈高,而属于六道众生的阿修罗高达八万四千由旬,难道阿修罗胜过卢舍那佛吗?所以说极乐世界胜过十方世界,从更广大深远的意义上说,也自然是没有妨碍的。
十、一转语
以前的大德开示学佛人,说“我现在不管你禅定智慧、神通辩才怎么样,只要你一句转迷开悟语表示恰当就行”。学人听了这话,便昼夜不停的学转语,错了啊!既然一句转语这样尊贵,这样奇特,就应该知道,肯定不是靠常情意识或思想见解或依报神通可以得到的,而是从大彻大悟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啊。如果有人向经教中,向古人的问答机缘中,用小聪明模仿照搬的,为了口才辩论,语句非要尖锐新奇,其实是隔着靴子挠痒,就算是一刹那说出恒河沙子那么多转语,与自己有什么相关呢?所以从今不管转语恰当不恰当,先把它抛到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之外去,只牢牢守住当下所参究的,细细密密用心,时时刻刻不放松,一旦得到彻悟时,哪里还怕没有转语?我虽然根性比较差,也不敢不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法华要解(一)
一部《妙法莲华经》,隋代天台智者大师因此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博大而详细;宋代温陵戒环大师因此有《妙法莲华经要解》,精确而简约。天台是高一等了,温陵也不可轻视啊。或有人说:“先看《要解》,后参考《玄义》、《文句》,两个相比优劣差的很远了。那么说温陵不可轻视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温陵出生在天台智者之后,《玄义》、《文句》等书都已看过,其书的分辨像一铢一缕那么细,温陵不是不知道,所以“解”加上“要”为名称,正是取直接简单的意思。至于复杂繁琐、穷极深远的内容,那是博大而不是简要了。况且所列科目多数是用天台宗旧文形式,温陵不采用也自有他的道理,其中的解释文字和阐述义理,有得有失,学者应该虚心静气的玩味就可以了啊。
十二、法华要解(二)
前一段话说到有得有失,我试着举“失”的例子说明。《法华经》说“五众之生灭”,《要解》说的是五趣。可是这个五众,是五蕴的别名,智者大师反复强调过,而说成是五趣,是找不到根据的啊。再试着举“得”的例子,如《法华经》关于药王焚身供佛,《要解》认为是药王已达到妙觉,圆融无碍,不执着有个身体,照得五蕴皆空的原故,才能如此。若达不到药王的法行程度,空洞的模仿他的形迹,那样只会增加业力和痛苦。因为《要解》阐发的是天台宗没有阐发的,所以很有益于后学者啊。
十三、朱学谕
嘉禾县的朱懋正,说他的曾祖父学谕公,当年回到家乡,用他当官所得的俸禄,在郊外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里读书,关门不见客人,就是亲戚,以及县官,也难见到他的面。只有一位老朋友,每天下午来他家,一块下几盘棋、饮几杯酒、吟唱几首诗歌,就到了黄昏了,然后入睡,习以为常,与世隔绝,如在偏远的深山中。八十九岁那年,在月夜里过桥不慎摔伤,有轻微的病症,因此他的两个儿子把他接回家。临终时,拿笔写下他谆谆教诲的道理,并不涉及琐细的家务事,写完后,闭上眼睛逝去。过了一会儿,又睁开眼睛,还要嘱咐他的孙子嘉定,于是又写一封信,教导他的孙子做官始终清正耿直,不要功成名就后改变了晚年的节操,最后放下笔永久的往生了。噫!学谕公没有听闻佛法,而离开人世时却磊落潇洒,有的人修行很久也不如他,什么原故呢?是由于心无牵挂拖累吧。有的人佛法已懂的过半了,整天喃喃的诵经说法而心不清净,最后时刻张惶失措,反而不如不修佛法的世俗人,这样又有什么奇怪呢?我于是很有感触。假使学谕公听到过佛法,以他这种能够甘愿孤独寂寞的境界,去尽心投入佛法智慧的修习,哪里还怕大事不成呢?我于是更有感触了。
十四、本身卢舍那
有僧人问古大德:“如何是报身佛卢舍那?”回答说:“给我拿拂子来。”过一会儿说:“放回原处。”僧人又问前面的问题,回答:“古佛过去很久了。”又有赵州禅师诗句说:“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后人就因此以为举手动脚开口出声便是真佛,也可以说是,而实际上不是,就是所谓的“认贼为子”啊。于是将“柏树子、麻三斤、翠竹黄花、鸟衔猿抱”等公案语都认作真佛,岂不是误解吗?马祖弟子俱胝崇惠禅师遇到有人问禅,就竖起一根手指;唐代鲁祖宝云禅师见有僧人来,就回身面向墙壁。昔日有人说过:“我若是看见俱胝这样回答,就拧断他的手指头!”我也说:“看见鲁祖要回身时,当胸一脚就把他踢倒了!”
十五、衣帛食肉
宋朝理学家朱熹反佛,明代空谷禅师曾经极力辨驳。当然,朱熹也有帮助宣扬佛教的地方,不可不知啊。他解释《孟子》说:“到了五十岁不穿丝织衣物就不能温暖,就是说不到五十岁不能穿丝织衣物;到了七十岁不吃肉就不能饱满,就是说不到七十岁不能吃肉。因为获取动物的皮毛和蚕口中吐的丝是有害动物有伤慈悲的,这是佛教所讲的了,必须到五十岁才穿丝织物,那么穿丝织物的人就很少了;吃肉的人会断大慈悲种子,这也是佛教所讲的了,必须到七十岁才吃肉,那么吃肉的人也就很少了。”如今的人还是小孩子,就已经是厚重的皮衣丝棉保暖身体,烹割鲜肥的动物肉满足口腹,不到壮年就这样,何况老年呢?假使朱熹的说法能盛行,难道不会对佛法有一点帮助?责怪朱熹的人没有详察,所以我代为解释一下。
十六、执著
人总是怕有执着,但也不可以一概而论。因为学东西是凭着爱好而成就的,爱好到了极点就叫执着。尧时代射日的后羿执着射箭,春秋楚国勇士宜僚执着弄丸,春秋楚国琴师成连执着弹琴。甚至执着下棋的人因痴迷把屏帐墙壁窗户都看作像黑白棋子排列成势;执着书法的人因痴迷把山里的树木石头都当作是黑墨;执着画马的人因痴迷而幻觉马在床榻间出现,然后以他们的技艺鸣响天下而声传后世,为什么偏偏对于学道的执着而怀疑呢?所以参禅的人,参到茶不知茶、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开了箱子忘了锁,出了厕所忘了系上衣服;念佛的人,念到睁眼闭眼所观想的东西都在眼前,专心不专心而念佛都始终如一,不提佛号自然提起,不起疑情自然起疑,都是执着啊。因为情志极其专一,功力十分深厚,不知不觉,忽然进入三昧禅定境界。也就像钻燧取火一样,不停地钻就燃起火焰;也像炼铁一样,不停地炼就成钢了。讨厌执着的人,认为有执着是不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幻像,而且求结果的心急切,不知道一切都是心识变现的,结果着相太深,就被这个相所障碍了。于是担心执着,而不慌不忙的浪费时光,如水浸泡石头,就是经过无数年无数劫,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呆滞障道的执着不可有,坚持正念的执着不可无。
十七、好古(一)
一群喜好古物的人,聚在一起,各自出示古物相互比较。有的拿出元朝宋朝五代十国时期的东西,众人相视一笑觉得不足为奇。接着有唐朝的、晋朝的、汉朝的、秦朝的,夏商周等朝代的古物,恨不得把上古帝王高辛用过的铛、燧人氏钻木取火的钻、上古帝王神农弹过的琴,华夏先祖太昊弹过的瑟、上古女神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剩下的石头都展示出来啊。有一个人说:“各位收藏的物品确实很古老了,但不是太古老呢,不是古老中的古老啊。”众人问:“那么是日月吗?”回答:“不是,因为有天地然后才有日月。”“那么是天地吗?”回答:“不是,因为有虚空然后才有天地。”“那么是虚空吗?”回答:“不是,我收藏的是,日月还没产生,天地也没有出现,成住坏空四劫之一空劫以前的东西啊。各位不吝惜千两黄金,换取一个古炉或一个古瓶或一本古书或一幅古画,而不知道收藏最古老的宝物,也太糊涂啦!”众人相视无语。
十八、好古(二)
过了一会儿众人说:“你所谓的古物,是人人共同拥有的,不是你独有的呀,哪里谈得上珍贵呢?”回答:“虽然共同拥有,但共同迷失了,迷失等于没有,这样说我独有,也不算过分吧。”问:“可是我们的古物,一个个都是清清楚楚看得见,而你的古物在哪里呢?”那个人于是展开两手示意给众人看,众人又相视无语。
十九、立义难
昔日的西汉经学家刘歆刚刚完成整理校定古文《春秋左氏传》及《毛诗》《尚书》等,当时的儒者就嫉恨他,议论多的像群蜂飞起来一样。朱熹为宋朝思想家周敦颐创作《太极图解》,该书一出而众人的批评就像群鸟交集的叫声一样。到后来的南岳慧思大师初创天台宗的般若宗旨;达摩初祖开启直指人心的禅法,研究义理的人都不认可他们的见解,竟然加以毒害,何况今天的人呢?“议礼之家,名为聚讼。”(明世宗朱厚熜的事)更严重啊!所以确立观点是很难的,不可不慎啊。
二十、不作佛事
有人说“为父母治丧,不作佛事,这是出自朱熹的《家礼》”。可叹啊!于是世上有生儿子的,虽然儿子后来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却得不到儿子能为自己拜一下佛、诵一句佛赞、供养僧人一顿饭。到死后在四十九天当中,宰杀牲畜祭祀后把祭肉送给族人和亲朋好友,以为是崇尚正道,排斥邪说。不知这是增加亲人的罪业,反助他们沉沦,死者有知的话,应当会在九泉之下按住胸口痛哭啊。反不如穷人的后代,能够报答亲人,岂不是更可悲吗?颜之推著的《顔氏家训》,古今的人都赞叹,而里面偏偏说到必作佛事,颜之推和朱熹都是贤德的人了,试试把他们的《家礼》《家训》合起来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鲍面力
道教经典《真诰》说,鲍勔不懂得“道”,但早晚不停地扣牙齿,鬼使也不能来抓取。因为扣牙齿能集中人的神魄,神魄不散不离,所以鬼使不能接近。假使把扣牙齿的功力用到修炼真仙上,什么真仙修不成呢?我认为岂只是修真仙,把扣牙齿的功力,用到念佛参禅上,什么念佛不成呢?其实身体中的那个神魄,只是一个精魂而已。功力都能制住鬼,何况佛经上说,能接受并坚持诵念一句佛号的人,有成百上千的大力天神来拥护;又说念佛的人,佛就在他的头顶上方。所以现在很认真努力就为扣齿这点原故,而甘心舍弃念佛的大道,可惜啊!
二十二、门庭高峻
古时候所说的“门庭高峻”,如维摩诘居士示现疾病,都是阿罗汉的佛陀弟子们都说“我不能胜任佛陀的委派前往问候维摩诘大士”,文殊菩萨也说“维摩诘上人很难应对”。是啊,佛教传下来后禅宗的各位祖师,或唐代德山宣鉴禅师的棒法,或临济义玄的喝法,或俱胝崇惠和尚的竖起手指,或石巩慧藏禅师的张弓射箭,或洞山良价禅师的垂示语,如“木札羹”的木片没味道,如太阿剑无形触不到,如水中月不可打捞。不是参修很久并且上等根性的人,都不敢登他们的门槛,这就是“门庭高峻”了。哪里是表面尊贵威风,故作声色严厉的意思呢?
二十三、魔著
魔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天魔;一种是心魔。天魔容易明白,先放下不用说了,而心魔呢,不一定都是发狂发癫的。至于轻慢尊长,没有顾忌,头发散乱,不穿衣服,不在意人家的讥笑嫌弃,而后都会成魔啊。一旦有执着了,如贪财好色,沉迷诗酒,沉迷书画等等,也是魔啊。岂止这些呢,妄想功绩辉煌一时,名垂百世,也是魔啊。岂止这些呢,如修行种种善法,因此妄想成佛,也是魔啊。岂止这些呢,如前面所说的那些魔,全都没有,因而得意的说:“只有我现在没有着魔。”也是魔了。微妙啊,魔的事情很难察觉的了。
二十四、参方须具眼
作为僧人处在正法时期,唯恐他对人有分别;作为僧人处在末法时期,唯恐他对人没有分别啊。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的人太浮躁,香草臭草混在一处,鉴别稍有不审慎,选择失误,以是为非,认邪为正,本应该亲近却反而疏远,本应该疏远却反而亲近,要受老师熏陶却找错了人,时间久了就会与邪师同化,那么生生世世,都常常是魔的伴侣,所以到处参访可以不要好眼力吗?
二十五、人身难得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句话谁不知道呢?知道而漫不经心,也与不知道一样。昔日须达长者为佛建造经舍,佛看见地上的蚂蚁,对须达说:“这些蚂蚁从毗婆尸佛以来,到现在经过了七个佛,还是蚂蚁身。”而一个佛出世,间隔的时间是很久很久的,况且七个呢?释迦牟尼佛之后,再过五百多万年弥勒佛下生世间,名为第八佛,不知道这些蚂蚁那时能不能脱离蚂蚁身,就算是能脱离蚂蚁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人身啊。如今只看到世间的人,肩并肩的挤来挤去,而不知道得一个人身就像蚂蚁那样难。既然得到人身,却漠视得人身难的道理而空过一生,真是感到痛惜。我有懈怠浪费时光,不能不深自痛惜,并以此作为警策而告诉各位同志。
二十六、事怕有心人
元代高峰原妙禅师自己讲开悟的缘由,说道:“不信有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这话是他自己证到的,真实不虚,修学佛道的人应该确实相信。那么什么叫“有心”?世间的每个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是很难很难的,好像万万不可能学会,因此放下不学,那么最终就没有任何成就了。所以最初可贵的是有坚定不疑的心,但虽然有坚定,却不急不忙,那也还是不成。所以其次还有可贵的是勇猛精进的心,但虽然有精进,或稍有进步就满足;或时间久了又疲软;或遇顺境而迷惑;或逢逆境而堕落,结果还是不成。所以其次还有可贵的是永久坚固、誓不退转的心。高峰“用一生拼搏哪怕做个痴呆汉,也一定要见到这一著子明白”。这真是个有心的大丈夫啊。又有古时《般舟三昧经》说:“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有宋代保宁仁勇禅师说:“道行不能超过雪窦禅师,就不再登这座雪窦山!”又有明代博山无异禅师说:“不破疑团誓不休!”如果这样有心,什么事不能办?我很惭愧,不敢不努力。
二十七、老成然后出世
古人得到佛法意旨后,就在深山穷谷中,用断了脚的锅煮饭,潜伏保养,当机缘成熟,被龙天护法拥护推出,然后不得已才在世间弘化一方。后代的人渐渐不如古人了,但我还是见到过作经论的法师,作瑜伽施食的法师,学有成就而年纪不大,于是还在慢慢等待着,不像现在的人少年时就纷纷登上主法座位了。佛法越来越衰退,不也应该吗?
二十八、继祖传灯
世间常说:“凡是大彻大悟、能继承祖师心灯、续佛慧命的人,必须是有做过三朝皇帝、中过七代状元的福报才可以得到。”这话似乎有点过头了,而实际上就是这样的道理。昔日元代中峰明本老人说:“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今天要全盘翻过来,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呢?”所以做到十种善业才得生天;六根解除达到人空才证到小乘果位;修六度万行已很久的菩萨还不免退失,那么说三朝皇帝、七代状元的意思也是相近的啊。“主宰天下”、“超过众人”还是小的比喻了,大到极点,便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啊。虽然难度大,也不应该自己泄气,而感到绝望啊。只要决心精进用功,遇到魔障不退却,遇到难度更加坚定,深研穷究佛理,以悟为准则,不怕没有相应的时候。为什么?因为过去生生世世的善根是难以测度的。
二十九、杀罪
三国诸葛亮战胜藤甲兵,用火攻把边地少数民族士兵全部烧成灰烬,他说道:“我虽然对国家有功,但损我的寿命了。”世上的人都知道杀人有罪啊,但对于牛羊狗猪等畜类被厨房宰杀,就坦然平静不觉得奇怪,不想想杀业达到云端去了,怎么没有罪?《礼记》说:“国君无缘无故不会杀牛,官员无缘无故不会杀羊,贵族人士无缘无故不会杀猪杀狗。”世间的人都知道杀大的畜生有罪啊。可是对于虾螺一类小生物,一顿吃掉的数目是以百千计算的,也坦然平静不觉得奇怪,不想想杀业达到云端去了,怎么没有罪?噫!根据《涅槃经》说“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的道理,蚂蚁和人的佛性是一样的啊,怎么厚薄的差别那么大?如果富贵欺负贫贱,强大欺压弱小,那么人也可以宰杀食用了,又为什么厚薄的差别那么大?《梵网经》说“凡是有生命的不可无故杀害”,这话含意很深啊。
三十、宗门语不可乱拟
古人大悟之后,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显说密说,都能够一一契入佛的心印,都是真语实语,不是庄子的寓言可以类比的啊。如今的人并未达到心的妙悟,而天资聪敏,语词辩论快捷的人,偷偷看了禅宗语录中的问答机缘,便能模仿,以为只要言行颠倒异常,可以随便喜怒,拿来眩耀俗人的眼睛。比如什么“当午三更、夜半日出、山头起浪、海底生尘”等等毫无意义的怪话,信口乱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不能辩别对错,就跟着同声赞扬。而那种人做假久了已经习惯不能再回头,也就以假为真。甚至“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这里有祖师么?换来与我洗脚”,这些话也肆无忌惮,往往是东施效颦。吁!妄谈般若智慧,罪在不可饶恕,可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0:29 , Processed in 0.16695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