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向善sn

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体系及传播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与末法

一、概说佛法的体系与三期佛教


    佛教把诸法分为常住法和无常法,这是很重要的两个体系,但是从民国时代开始,汉传佛教產生了一个很大的演变,反对常住法的人站了上风,汉传佛教正式走向末法时代。

    有的经论是用时间来定义三期佛法,但是这样并不准确,因為各个地区的佛教并不相同。我认為,正法时期是正法佛教占主流地位,像法时期是像法佛教占主流地位,末法时期就是末法佛教占主流地位。接下来我们再定义正法佛教、像法佛教和末法佛教。

    1.正法佛教,领导佛教的是见道位以上的人,他会主张有常住法和无常法,而且对常住法和无常法的分判非常準确,完全符合事实。

    2.像法佛教是从正法佛教演变来的,有人跟着证悟的人学法,或者读正确的经教,学了以后没有开悟,他对於佛法有误会,但是他所学的教法毕竟还是正确的,所以说他会同意「佛法有常住法,也有无常法」,但是在实际做观行的时候会把某些无常的法当作是常住法,这就是像法佛教。这个时候居於领导地位的弘法人员会信受正法,但是在说法的时候发生差错,所以他在教人家观行的时候也会发生问题,门下弟子要是全盘接受他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见道,但是因為他不会谤法,所以只要有人能够依据三量(现量、比量、正教量)拣择教法,还是可能见道。

    3.末法佛教则是完全否定常住法的存在,要是碰到有经典主张常住法,他们就会毁谤「这个经典是伪经」,不然就说「那是不了义法」。因为谤法的缘故,末法佛教只剩下佛教的假名,徒众若是跟着谤法,就完全没有见道的机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谤法的果报非常重,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是无间地狱的果报。《佛藏经》说,谤法的人从三恶道回到人间时,会因为「餘殃未尽」的缘故,而再度谤法,形成恶性循环。

    在清朝以前,汉传佛教大体上皆承认有常住法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经忏,都有「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之类的文字。但是到了民国时代,欧洲和日本的佛学研究,渐渐影响汉传佛教,现在已经占有主流地位,认为常住法是外道思想,很多经教被判为伪经或不了义法。由此,汉传佛教便进入末法时期。


                                  二、详述佛法传播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与末法

     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佛教,其实是以主流佛教而判定,所以末法时代并不是没有正法佛教。  正法佛教的特征如下:
  一、法与非法分别得很准确,其中最重要的是常住法与无常法的分别,因为不落颠倒知见的缘故,徒众能够很快地证果。
  二、律与非律分别得很准确,也不会重戒说轻或轻戒说重。
  三、以四依四不依作为修证的方法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允许佛弟子与佛陀平等、无畏地讨论事实真相,如《大般涅槃经》记载纯陀、迦叶、文殊皆与佛陀平等论法。
  四、以三量作为修证的认识论:现量、比量、正教量。(依智不依识的原则,认为现量高于比量与正教量。)
  五、出家的领众者不破四重禁(杀人、不予取、淫、大妄语),出家、在家菩萨的领众者不破菩萨四重戒(故慳、故瞋、赞自毁他、信受相似正法)。


  像法佛教的特征如下:
  一、法与非法分别不准确,虽然主张有常住法,但是领众者在实际的观行时,将无常法错认为常住法,因为这个缘故,徒众中的信行人皆不能证果,但有少数的法行人可以用四依三量抉择法义而三乘见道。
  二、律与非律分别不准确,虽然没有非律言律、律言非律,却有重戒说轻或轻戒说重的现象。例如将「说四众过」,判定为「破羯摩转法轮僧」是轻戒说重;准许「破羯摩转法轮僧」的人重受菩萨戒,是重戒说轻。
  三、虽然承认「依法不依人」是佛教的原则,但是在实际上的运作,却有依人不依法的心态。有某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在信徒之间流行,包括「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接受」、自称「我对老师从来没有起过一念的疑心」或「我们都是吃某某老师的口水长大的」而自以为虔诚等等。在团体当中,高推领众者的修证功德,乃至暗示是某位知名的菩萨再来,不断地暗示领众者绝对不会犯错,营造「依人不依法」的气氛,不允许触犯领众者的权威。鼓励徒众发愿「生生世世跟随某某老师学法」。
  四、以正教量作为最高的依据,然而因为缺乏三乘见道的功德,往往执著于语言文字,无法抉择法与非法、了义与不了义,以致徒众很难证果。有人主张「正教量等同现量」,但在实际的运作时,碰到正教量与现量不同,便缺乏自信,否定自己的现量观察。在遵循经论时,倾向于接受教团领众者的看法,而不是佛说的经教,因为领众者并未证悟,因此所循的往往是「相似正教量」,落入非量,而非真正的正教量。
  五、领众者信受相似正法,以不了义法抵制了义法,指责正法法师慢心重、贪图名闻利养等等身口意的过失。有时候修行团体的领众者本身并无这样的过失,但是却纵容重要执事称说其他正法法师身口意的过失。
  六、劝人放弃了义法,而修习不了义法;例如闻思成熟的人修习真如三昧、念法身佛,便说人家「还没有见道,没资格修真如三昧,只能念报身佛和化身佛」。又例如,劝已经大乘见道的人修取相忏,而不是实相忏悔。主张「以信代慧」。以修定的法门抵制智慧法门,或以世间善法抵制修定或智慧法门。
  七、领众者或重要执事犯增上慢,例如只有定境却自称开悟,只有初果向却自称初果,只知道第八识的密意而未能转依真如却自称大乘见道。
  八、营造超大佛像或寺庙,或者借舍利等纪念物,吸引广大佛教徒之供养。


  末法佛教的特征:
  一、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否定常住法的存在,因此将经教皆朝无常法的方向解释,无法自圆其说时,便毁谤是伪经或不了义经。因为谤法的缘故,无人可以证果。
  二、律言非律,例如主张出家人可以结婚或者修双身法。非律言律,例如主张在家居士**為毁破五戒。
  三、以特异功能、通灵、魔术或骗术取信于人,自称为佛、菩萨转世,将领众者神化,让信徒无条件地崇拜与信受,以获取巨额的金钱供养。
  四、否定实证的可能性,以常识取代修证,只要不符合常识的部分,皆斥为迷信。以臆想取代严谨的推论,编造虚假的佛教史,谓大乘非佛说。
  五、领众者大妄语,未断三缚结,却自称阿罗汉、地上菩萨或佛,甚至宣称证量超过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领众者结婚或修习双身法。
  六、恶意攻讦宣说正法的修行人,甚至杀害正法佛教的修行人。
  七、以宗教上的借口,破坏世间善法,主张杀害异教徒可以得到善果,甚至煽动信徒造反,如白莲教。
  八、诉诸迷信,以掷筊、扶鸞问神等方式取代三量。


  目前是末法时期,但人间仍然有正法佛教,也有正法佛教的修行团体。不过,正法佛教团体仍然会演变为像法乃至末法佛教团体。经教是以正法的灭亡作为末法时期的终点,虽然正法佛教灭亡之后,像法与末法佛教仍然会继续存在一段时间,但不认为是真正的佛教。所以,一旦人间的正法佛教皆转变为像法或末法,佛法也就灭亡了。


  语言文字皆是假名,「正法、像法、末法」三个名词,以及所列的特征,也是如此。凡有举例,对事不对人,认為有参考价值的话,送礼自用两相宜,认为无参考价值,一笑置之可也,请别著相而起不必要的争议。

(本文引自善知识吕真观的豆瓣博客日志:http://www.douban.com/note/347029475/?type=like#sep

注:文中提到的部分关键点,请点击下面文章:
1、修行的方法论(四依四不依)、修证的认识论(三量)。请见《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0yuw.html

2、信行人、法行人 :大部分的人因为思辨能力不足,必须依赖善知识才能够修行,这样的人称之为信行人,他们学佛是从信而入。信行人的思辨能力会渐次增强,终于能自行抉择法义,成为法行人。法行人能够迅速增长慧学,信行人是望尘莫及的。

3、关于“戒律”。 (此处未完全公开,全文请见我的新浪博客日志)
     「非律言律」的律,是狭义的,指明确的律文,例如五戒、比丘戒、菩萨戒、八关斋戒等。《优婆塞戒经》和《十不善业经》是在讲十恶业的地方定义「邪淫」,这是广义的律。广义的律,有许多是训示规定,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例如,贪、瞋,属于十恶业,但是贪、瞋本身并不犯五戒,因为这是欲界众生必然会有的。这是从佛教体系得到的解释。
       佛陀的教诫,皆是广义的律,但是很多大家做不到,所以必须施设各种律仪戒,也就是五戒、比丘戒、菩萨戒等。因此,若讲「非律言律,律言非律」,必是讲施设的各种律仪戒。
      佛经里面讲到,而大家做不到的规范非常多。只要那不是你受的戒,就没有犯戒的问题。所以讲「非律言律」或「律言非律」,一定是指特定的律仪戒。以这个标准而言,十善法并不是此处的律。又如《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这也是广义的律,但是大多数人做不到。其实,这一条律比五戒十善重要得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5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这里的「不取」,也是广义的律。真正的戒律,其实只有「取」和「忘失菩提心」,其他的戒皆是应机施设。

本文全文在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ri9.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佛法的步骤、方法
修行的次第步骤、方法



1、问题:修行佛法次第是怎样的?

        回答;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的修证。修行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对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心想要修行。见道位是关键,见道就是见到那个道路、真理,知道如何修行。声闻见道就是“初果人”,会知道修到阿罗汉的方法。缘觉见道会知道修到辟支佛的方法。大乘见道就是七住位明心开悟的菩萨,会知道修到究竟成佛的方法。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的最深妙的法义。


       2、对修行人的建议: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修行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闻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的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大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上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观、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的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

        “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必须一开始就要学。轮回当中的主体常不变异,也要一开始就学。(无常的五蕴和永恒的轮回主体,合起来就叫做六见处。)不然,你一定会走弯路。走弯路还不打紧,你可能会诽谤三宝。




3、修三乘菩提,在入手的时候,一定只有两种方法,没有第三种。一种叫做毘钵舍那(观),一种叫奢摩他(止)。毘钵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语,毘钵舍那是法相的观察,奢摩他是禅定。


一、小乘(声闻乘)的修行:

      
解脱道分四个层次(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解脱道的修行主要是断烦恼、出轮回、入无余涅槃。声闻法把烦恼分类为五下分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贪、瞋)和五上分结(无明、掉举、色界爱、无色界爱、慢)。把这些全部断除即证阿罗汉果。
     
先实证“六见处”,证得“初果”。初果只要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是薄贪瞋,三果是断贪瞋,四果叫做杀贼。“贼”是指能够引生未来世生死的烦恼,“杀贼”就是把这些烦恼全部断掉,这个是阿罗汉的证量。你在这一辈子当中,要证到三果、四果当然是很困难,但是初果跟二果比较容易证。即使你已经结婚了,也不用担心配偶会起烦恼,因为初果跟二果是欲界的果位,这两种果位的修证,完全不影响夫妻的生活。
      等到证二果之后,你就可以缘着见道的智慧心心无间地修习正定,用这样来断掉贪瞋、发起初禅,而证三果──这是从观行入手,然后修习禅定,它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在证初禅以前,你都可以不用打坐,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可以在动中修,不一定要打坐。证初禅之后,你如果想要证二禅,就一定要在坐中修,因为二禅是无觉无观的禅定,只能在坐中修。如果你对二禅的修证没有太大的兴趣,你也可以直接把五上分结断掉,而取证阿罗汉。这种阿罗汉只有初禅的定力,没有灭尽定的证量,所以不能称为俱解脱阿罗汉,只能称之为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是指定与慧两方面都解脱。)

    注:小乘初果的实证,请点击:

1、《详解:怎样实证“初果”(论述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1q.html

2、小乘佛法的核心——六见处(引经据典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1u.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6-14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大乘(菩萨乘)的修行:

       如果有人明知道轮回很苦,但是为了救度众生,甘愿承受轮回的苦,这就是菩萨发心。发心之后,只要不退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是菩萨。这种菩萨又分两种:未断三敷结,与已断三敷结(声闻或缘觉见道)。前者为凡夫菩萨,后者则是通教见道菩萨。三界有很多的杂染因缘,凡夫菩萨一不小心也会堕入三恶道。因此,凡夫菩萨应该先求声闻见道(证初果),见道后得到圣戒成就的功德,就不会堕入三恶道。再依菩提愿与声闻见道的功德,进求缘觉见道和大乘见道。大乘见道之后,便可现观诸法皆是第八识所生所显,能够修习真如三昧,以定力和慧力对治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苦迫,成就菩萨道上种种的难行苦行,最终必能圆满一切的智慧与福德,究竟成佛。

      
大乘法的实证,必须先胜解大乘法的法义,然后发起疑情、参禅而见道(证解阿赖耶识)。见道之后,即可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修持真如三昧,一路证到佛果。

     大乘佛法的修行
提倡:以普贤行愿总摄戒学,缘般若正见修真如三昧以为定学,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
发菩提心之大乘修行人在观行实证“六见处”证得初果之后,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一方面可做为大乘见道的前行,一方面可证得声闻二果。一般人学佛都停留在闻思慧,无法进入修证。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没有办法发起修所成慧,更没有办法大乘见道。)



注:
一、修学“普贤行愿”发无上菩提心。请点击:《劝发普贤行愿》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1ad.html

二、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四依”和“三量”是修行的方法。请点击:《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0yuw.html

三、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 ,请参阅:

1、《怎样修习“真如三昧”?(详述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21.html

2、《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104.html

3、《大乘起信论导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1k.html

4.《(似)真如三昧的修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4r.html

本文还有同类型文章:

1.《初学者刚开始接触佛法,如何入门?(个人浅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1ss.html
2. 《
概述修行佛法的三条道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eg92.html
3.《
一位学佛20多年的深深海底行师兄的学佛经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4u.html
..................................
本文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55.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律”的真实义
      
(本文引自善知识吕真观老师在讲解《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时对于“戒律”的讲述)

       迦叶菩萨问佛陀:“为什么你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把戒律讲得那么完整?”——佛陀开始弘法的十二年没有制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让大家自己去把善行修好,哪件事情该做或不该做,应该自己知道,不需要制戒。等到有人犯戒,这些戒律就开始一条一条地被制定出来,结果制定了好几百条,非常多,因为只要佛经里讲某一件事情不能做,都算是戒律。

这么多戒律你应该要怎么办?对于一个在家居士,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先从这些戒相入手。在《阿含经》里面,很多外道根本连五戒都没有受过,也没有受过三归依。他们去找佛陀或者圣弟子,在一席问答之后,就证了初果。只交谈一次就证初果,这表示初果的证得不需要很严格的戒律。按照佛经的说法,能够障碍初果的罪行很少。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毁谤三宝、亏损如来,这一类重罪才会障碍你证初果。有些清净的戒律只有阿罗汉,甚至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持守。其他的人多少都会犯。要区别犯戒跟破戒。犯戒就好像你闯了红灯,这个就是犯,你违犯了人间的法律,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交通规则跟抢劫比起来是不是相差很多?所以你要善知,知道修到哪个位阶应该遵守哪些戒律。
对于一般人来说,最该遵守的戒律是什么呢?有的人根本没有去受佛教的戒律,但并不表示他们会做坏事。难道没有受戒就可以去杀人、去偷东西吗?当然不行啊!法律已经有规定了。在古代,法律没有那么完备,很多情况下必须要靠宗教上的戒律来补充人间规范的不足。现代的立法很精细,重大的戒律基本上都被规定到人间的法律上去了。比如大妄语业,有人不是阿罗汉却对外宣称是阿罗汉,以此来诈财、骗色。现代社会叫做神棍。难道你没有受五戒,这些事情就可以做吗?
真观主张按照修行次第去选择自己应该受的戒律,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这么多条戒律会造成问题。像不能唱歌这种戒律,等你准备证三果才去受,一般的在家居士受这种戒律就太过头了。他现在还没证初果,你就跟他讲以后不能唱歌,不能看电视,他会受不了,即使勉强接受,对果位的增上也没有什么用。你要有智慧去选择,哪些事情现在派得上用场——现在守这种戒律有助于解脱烦恼,因为想要解脱某种烦恼而去受持某种戒律,你就会愿意接受。
如果真的是犯了很重的罪,报应的速度是很快的。“论其迟速,过于暴雨,闻者惊怖。”假设你杀了人,或者干了很坏的事,死掉以后马上下地狱,不用再等了。只有比如不是很大的小妄语,或者小小的恶口等罪,才会等很久以后再报。最严重的罪我们讲过了:毁谤三宝是最严重的罪,在毁谤三宝中最严重的是毁谤正法,它比谤佛的罪还要更重,因为所有的佛跟圣贤都会护持正法,你毁谤正法就等于跟所有的佛、菩萨、阿罗汉都远离了,你自己会变成一阐提人,非常麻烦。
“或复有人诽谤正法甚深经典、及一阐提,具足成就尽一切相,无有因缘”,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去观察一阐提人到底什么时候有解脱的因缘,结果看不到。
现在会毁谤正法的人是哪些人?很多都是知名的佛学学者。他跟你讲:“《大般涅槃经》是不了义经,《楞严经》是伪经,《大乘起信论》是伪论。”他就敢这么讲。如果是一般的佛弟子,谁敢这么主张?这么主张对你又没什么好处,一旦它是真经,你就是毁谤,后果都是很恐怖的。所以一般来讲,都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才会去毁谤佛法。
“轻重之罪悉皆覆藏”,他干了很多坏事,统统不跟别人讲,都隐藏起来,在别人的面前装出一副很神圣的样子,不断地暗示别人“所有的罪恶都跟我无关,坏都是别人坏,不是我坏”,累积的罪恶越来越重,到最后不知道要怎么善了。
“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无有瑕秽,亦以一偈为禁戒:‘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十二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转有二百五十戒。”佛世尊最初并没有制戒,而是用一个偈来作为大家修行的准则:“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这是守护你的身、口、意,你能够清净身、口、意三行,你就能够修行仙人道。这个“仙人道”并不是道教的仙人道,而是三乘菩提。所以戒律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说一个人在世尊说法前面十二年证阿罗汉果,不久取证无余涅槃,他可能根本没有领受后来才制定的比丘戒。
戒律有三种,“律仪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它有戒相,有规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前面十二年没有制戒是指没有制定“律仪戒”。
另外还有两种戒,是不需要人为制定的,一种叫做“定共戒”,一种叫“道共戒”。“定共戒”的意思是说,当你有了禅定,就绝对不会违犯某些行为。你如果只有欲界定或者只有未到地定,这种定发生的效果很有限,所以我们不讲它。如果你已经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一定已经降伏男女贪爱,所以他绝对不会犯邪淫戒,除非他退失了初禅的定境。这个叫做“定共戒”。
“道共戒”是三乘见道以上的人才能够遵守的戒律。对于解脱道,它分成四种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只有断掉三缚结,初果人的“道共戒”是:他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贪瞋辩护。这个道共戒需要有人去提醒他吗?也不用,这是已经声闻见道的修行人一定能做到的。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修行人,找到一个善知识来教你佛法,善知识观察你的根器,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他甚至可以不跟你讲戒律,只跟你讲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守护身口意。
虽然佛教里面有种种戒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是一个在家居士,想从一种不清净的生活状态慢慢趋向于清净,佛陀会用很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我吗?不见得会。《优婆塞戒经》允许我们受三归依时不受五戒;受五戒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挑一戒或者二戒、三戒、四戒,或者五戒全受。[url=][14][/url]所以佛教对于在家居士的戒律是很宽松的,要受戒或不受戒,全部都在你身上。如果你现在打算要证初果,你绝对不能做的事情没有几件,佛经中讲,会障碍证初果的都是很严重的罪过,一般来讲是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在佛世尊的时代,有一个国王叫阿阇世王,他把父亲杀了,觉得很懊悔,心定不下来。有一个大臣劝他:“你现在去找别人都没有用,唯一能够救护你的只有佛世尊。”他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某一天晚上去谒见佛世尊,听佛世尊说法。阿阇世王走了之后,佛陀跟在场的比丘讲:“如果阿阇世王不是曾经造过杀父这种罪过的话,他今天已经证初果了。”[url=][15][/url]这说明什么呢?如果他不是杀父亲,而是杀人,或者是次于五逆的其他重罪,只要到佛世尊面前忏悔,听世尊说法,并在听法的时候同时作观行,确认佛世尊说的法符合事实,他还是可以证初果。
所以,想证初果的人不一定要受戒律。有很多外道,先前根本不是佛弟子,他们听了佛陀或圣弟子的开示,马上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才要求接受三归依、接受五戒。这说明初果所要求的戒律很低。想要证初果,不能造作五逆。五逆都是大到让人受不了的罪行。
另外还有一种:“毁谤三宝”也不能造。你叫学佛的人不要毁谤佛法僧三宝,他会跟你讲:“我既然来学佛,我当然认为三宝是最尊贵的,怎么会去毁谤呢?”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人在毁谤。因为他弄不清真假三宝,没有断疑见的功德,那是初果人才有的功德。如果你还没有证初果,却想避开毁谤三宝的恶业,你一定要遵守一条方法原则:“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是写成戒相,就是:“没有充分的证据,却轻易下结论。”)这条戒律可以让你避开毁谤三宝的恶业。谤佛跟谤僧相对没有那么重,如果毁谤正法,那个果报是比五逆重罪还要重。《大般若经》讲,毁谤正法的罪业远远超过五逆重罪[url=][16][/url]。大家要小心啊!
如果有人说:“我现在去偷东西应该没关系吧?”或者说:“我去杀一个人应该还是可以证初果。”你不要这样子想,我想大家既然已经来到这边,听到《大般涅槃经》,应该不会有这种心态。一般的人,要让他完完全全的清净,很困难。所以先不要用太严格的戒律要求自己,免得你不想修了。但是你要把你的烦恼控制在比较轻的范围,如果烦恼很重,还想要证初果,还是很困难的。《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不是开玩笑的。
通常我不会跟初学佛法的人强调戒律,因为世间已经有很多法律跟善良风俗,就算不受五戒,只要遵守法律和善良风俗,其实也就够了。
五戒其实都是比较重大的。像杀生,并不是说杀蚊子、苍蝇就可以让你毁破五戒,像杀人或者是杀害天人,这种罪行才会让你毁破五戒。假设你故意杀掉一只狗,只杀一次的话,都不到毁破五戒的程度。
偷盗。如果是偷一两张纸,不构成毁破五戒的偷盗罪,偷盗财物的价值已经构成刑事责任,才是五戒当中所定义的“不予取”。
邪淫。未婚的男女同居,以佛法来讲并不构成邪淫。跟别人的妻子或者是出家人有性行为,才会毁破五戒的邪淫。还有比较轻的邪淫,比方说非处行淫。有的夫妻觉得一直在卧室里面不怎么有趣,换到客厅做,这种事情在古代叫做非处行淫。不在晚上,而在白天行淫,称之为非时行淫。非处行淫和非时行淫,虽然也叫邪淫,但并不到毁破五戒的程度。
妄语,要到大妄语的程度才是破戒。例如不是阿罗汉,乃至不是初果,却讲自己是;没开悟的人跟人家说自己开悟;没有证初禅的人跟人家说自己证初禅,这都是大妄语。而且是故意去做,才是大妄语。非故意的错说果证,称之为“增上慢”。例如,有的人修定,可以保持在轻安的状态,他就误认自己已经证果,告诉人家“我开悟了”、“我已经证初果了”,乃至说“我已经证阿罗汉了”。虽然增上慢也很不好,但也还不是毁破五戒。
酒戒也是要到醉酒乱性的地步才是毁破五戒,而不是喝一口小酒就会毁破五戒。喝小酒而不乱性,像孔子讲的“不为酒困”,这最多是犯酒戒,不说是破酒戒。
“犯”跟“破”的差距很大,“犯”是说你这么做不太好,但是“破”表示你的五戒白受了,戒体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清楚。你要知道,破五戒是人间的法律没有办法忍受的事情,所以五戒并不是那么难遵守。我讲完以后,你如果觉得五戒既然不是这么难,你要去受,也很好。在你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不必那么强调戒律,只要遵守国家法律和善良风俗。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不必太介意一条一条的戒相。
律仪戒一定是取相戒,取相戒一定是不了义法,执着不了义法便无法修习了义法。例如,有的人会很执着戒相,经常会怀疑“这样到底算不算犯戒”,这也是执着的一种。如果你已经闻思成熟,接近修所成慧,却执着于取相戒,这样反而变成发起修所成慧的障碍。律仪戒有相当的缺陷,因为这个缘故,佛世尊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定戒律。
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既然刚刚开始来学佛,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在佛世时前面的十二年,这么想不算过分,因为对某些人来讲,确实是这样。所以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决定适合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是针对在家居士而说的。如果你是一个出家人,那你就必须遵守已经受的戒律,因为出家人是代表佛教、佛世尊接受佛弟子的恭敬供养,如果出家人不守出家戒,是很严重的问题。
    这里佛世尊有一个譬喻,一定要衣服有破洞之后才去补它,如果没有破洞就不必补。“清净戒律”不一定是律仪戒,你如果已经会守护身、口、意行的话,就能够渐次证得果位。既然这样,又何必告诉你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由你自己去判断不是很好吗?

       学佛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总持门,抓住一个就全部抓在手上了,不要说“我要分别去修戒定慧三法”,或者“分别去修八正道”,或者“我要分别去修三十七道品”,那就更多了。如果你修行的方法有这么多种的话,你会很不容易成就。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东西作为你的总持门,你找到一个总持门以后,其他所有的知见、行持乃至戒律就统统抓在手上了,这样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我一再跟大家讲“你不一定要去受戒”?因为人家传给你的戒基本上都是取相戒,所以你必须在每一个行为上去想:“我这样到底是合于戒律,还是不合于戒律?”总是在做这种分判,就不是很好的修行法门。如果你对大乘法已经闻思成熟,要进入修所成慧,我会建议你只受持一条戒律(不能做的事):取相分别。只要你不取相分别,什么坏事都不会做。你有没有想过,像杀、盗、淫、妄、酒这几条戒律,你取相分别得越厉害,造作的罪业跟烦恼就会越重,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认为我讲得有道理,你就可以把犯不犯戒的想法暂时抛开,这样才能修习大般涅槃。如何修大般涅槃?说穿了,就是修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到彼岸。你要在各方面都配合般若波罗蜜,修起来才会顺手。假设你一方面在修般若波罗蜜,一方面又跑去受持取相戒,包括律仪戒和菩萨戒,比方说五戒、八关斋戒,你不觉得所受的戒律跟摩诃般若不相应吗?摩诃般若是度一切法到彼岸,而你必须要区别哪个是守戒律的,哪个是不守戒律的,在你取相判断犯戒还是持戒的时候,已经离开了般若波罗蜜,你必须要等到暂时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才又进入观照般若。有些善根很敦厚的人,跟他讲要遵守什么戒律是很多余的。如果你确信自己不会有重大的烦恼,可以暂时把戒律抛开,就受持这一条戒律——“取相分别”戒。不要取相分别,一开始是很困难的,但你尽量不要取相分别,这样修持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成就。
假设一个有钱人去上厕所,他的皮包放在桌上,你一看到里面有好几万块钱,心里动念头“把这几万块钱据为己有”,然后下手偷盗,便毁破盗戒。你认为金钱实有,已经忘失了般若波罗蜜的法义。你认为必须照顾自己,让五蕴有更好的生存条件,这落入五蕴相。你在五蕴和钱财的相上,取相分别,从而产生强烈的执着,才有可能去犯盗戒。如果你看到钱,或者你观察自己的五蕴,知道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或者你虽然不知道,但是能够接受这个正教量,一直在做这个观行,如梦如幻的觉受都发起了,你会去毁破盗戒吗?基本上不会。所以你要尽量用总持门去修,只受持这一条戒律,不要有太强烈的取相分别。这样的修行方法,便是以般若函摄戒定慧三学,远胜过其他的修行法门,可以让你很快得到成就。
本文引自:佛陀最后的遗教 ——《大般涅槃经》略解(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egkb.html
本文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egy1.html
注:1.关于“戒律”的同类文章,还有:《修行人的行为规范——持戒波罗蜜入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2m8.html  
2.怎样修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到彼岸,请点击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104.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是裁判

                                                               作者:吕真观

       有一位朋友问:

        一、密宗到底是什麽?好像是很多东西揉和在一起的。大乘、印度教、苯教、双修,好像有很多迷信邪恶的东西。藏传佛教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是密宗?

        二、汉传佛教裡的禅宗好像更多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的感觉,没有偶像崇拜,如果有也是把佛陀当成历史人物而不是神,是这样吗?

        三、有人说佛教裡的大乘是普度众生,是把佛陀看成神,这是不是有点迷信的意思了?是因为广大民众的认识理解水平有限,不能都理解小乘的哲学思维,所以大乘用迷信欺骗的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信徒吗?小乘把佛陀当成历史任务,是不是更接近哲学?

       真观答:

       您的问题非常大,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一本书来回答,可是就算有这种书,我也不建议您完全接受书中的看法。科学、理性是现代的特徵,这是一个极大的优点,而且佛陀也是鼓励我们「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识」。

       您可先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直觉,挑选一些书籍来看。就把佛教当成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慢慢去探索它,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这样比人云亦云好多了。

       网络上的论证大多粗糙简陋,学有专精的人往往不愿在这裡跟人家耗时间,所以最好还是挑选正式的出版品。

       要是您是一个高度理性的人,您可试著读《实证佛教导论》。这本书虽然比较难懂,但是很有体系,论证也很严密,能够让您很快地掌握佛教的精髓。虽然无法解答您全部的问题,却可以让您变得有判断能力。

这位朋友看我这麽回答,显得不太满意,但他很有礼貌,虽然心裡还有很多疑问,却没再继续追问。他问的问题,我心裡其实是有些看法,所以没有跟他说,并不是因为吝啬或藏私,而是因为我知道真理的追寻是不可代劳的。「实证佛教」的风格,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下结论,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蒐集证据独立做思惟和判断,否则就没有办法断疑。虽然这种风格,与速食文化盛行的网络世界格格不入,但还是有少数兼具理性与耐性的人,我们必须为这些人保留一条趋向真理之路。

       网友king曾经提问:「双方都有共同的辩论规则固然是好,不过面对不遵守规则的朋友时,这才是考验人的时候,是要求对方呢?还是要求自己呢?」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一个是参与辩论的人,一个是旁观辩论的人。我们讨论佛法是为了探明真相、解脱自他的烦恼,这个目的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失。所以,参与辩论的人应该从头到尾都要遵守辩论的规则,因为辩论规则有它的道理,不遵辩论规则会增长戏论与烦恼,吃亏的永远都是自己。那麽,如果你遵守辩论规则,别人却违反辩论规则,你该怎麽办呢?比方说,辩论对手就不相干的问题死缠烂打起来,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回应他呢?原则上,当对手这麽做的时候,已经符合《瑜伽师地论》杂乱「捨所论事,杂说异语」和麁犷「愤发掉举,及躁急掉举」的要件,胜负已经分出来了,你可以不再理会他,就你自己辨明真相的目的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如果旁观的人程度很高,例如在学术会议或者正式的辩论比赛,你可以指出他「堕在负处」,虽然大部分的人不熟悉《瑜伽师地论》,但是世间智者会承认它的效力,你只要把这个意思讲出来:「对方已经离开辩论主题做不相干的发言,而且发言的内容粗鄙不堪。」裁判、会议主席,或者旁观的人会立刻判定对手已经输了。

       但是,如果旁观的人素质不高,大部分是来看热闹的,例如网络的环境,这个时候还不如沉默以对、不要再理他,免得对手讲出更荒唐离谱的话来。虽然,看热闹的旁观者可能会以为你辩不过对方所以才不讲话;但佛法本来就没有那麽容易懂,看热闹的人缘分还很远,他们有误会是必然的,你也不必耿耿于怀。素质高的旁观者,自然会知道:对手是无理取闹。后者与佛法才有较近的缘分,只要这些人能够认同就行了。

假设你是一个初学佛的人,自己没有一定的主张,当你面对这些辩论的时候,你可依自己的心性,选择合适的态度和作法。一者,远离这些辩论,专心于念佛、布施、持戒、忍辱、十善业等没有争议的修行法门,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弥勒菩萨兜率内院或其他佛国淨土。二者,做一个中立的旁观者,仔细蒐集辩论双方的主张和理由,不随便下结论,直到你能够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为止。

      思辨能力不足的人,建议你远离佛法的辩论,免得因为滥发言论、误谤三宝,而导致极重纯苦的果报。思辨能力不足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一、人云亦云。

  二、滥用情绪性的词彙。

  三、崇拜权威。

  四、观察不仔细,喜欢以偏概全。

  五、逻辑思惟有缺陷。

  六、厌恶别人看法与自己相左。

  七、理解能力不足,经常误会别人的言语和经教文本的意义。

  八、只听一方的说词。

  九、不愿意面对不利的证据。

  十、习惯说过头话,经常乱下结论。

  十一、经常略过论证的过程,直接看结论。

  十二、故意曲解别人的意思。

  十三、喜欢给别人扣帽子、做人身攻击。

  十四、无法接受辩输的结果。

       思辨能力很强的人,可以依自己的心性,远离这些辩论,或做一个中立的旁观者(相当于裁判的地位)。如果你选择旁观,一定要把「不随便下结论,直到你能够排除一切合理的怀疑为止」当成戒律,严格地遵守。为什麽要这样呢?因为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的果报,可参考经典,那是令人不寒而慄的,只要是佛弟子没有人会想冒这种危险。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建议你还是要严格遵守,因为这是追求真理最重要的方法,它不是佛教制定的,而是笛卡尔等世间智者的共识,只要是严谨的学者必然都同意这个方法原则。孔子也说:「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胡乱下结论会招来怨尤,让自己追悔莫及,网络上已经有不少现成的教训,聪明的人不会重蹈覆辙。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旁观佛法的辩论那麽危险,为什麽我们要冒这种危险呢?」这是因为旁观佛法的辩论可以迅速增长我们的判断能力,很快地满足加行位,进入见道位。世间便利的事情,很多都有危险性,例如在高速公路开车,只要一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但我们只要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避开大部分的危险,很快到达目的地。我们学佛,不就是为了探明真相、解脱烦恼吗?只要我们善用思辨能力,谨慎地抉择法义,养成对佛法的判断能力,分证解脱(探明一部分的真相、解脱一部分的烦恼),并不是很难的事。

大部分的人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当两方主张不同,互相激烈地辩论,我们很难抑制旁观和发言的衝动。很多人参与佛法的辩论,并不是想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只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衝动,根本没有想过滥发言论所可能引生的后果。这样非常不智!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思辨能力不是很好,但是又抑制不住旁观的衝动,你一定要学习因明,并且要严格保持中立,不要随便发言。

在网络普及以前,公开发表的门槛非常高,必须在正式的会议和印刷的出版品当中进行,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参与的。那个时候,人身攻击、发人隐私、滥用情绪性词彙等粗鄙的言行出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网络的普及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言论解放,彻底去除公开发表的门槛,连市井之间的谩骂,以及各种不入流的粗鄙言行,全都搬上网络,供全人类浏览。这些粗鄙的言行很多是侵害他人权利、违背法令的,各大网站的网管每每疲于奔命,必须不断地删除这些贴文,这裡才删掉,又在别的地方贴出来。真观曾经试图维持个人网页的清淨,最后也发现徒劳无功。

        所以,如果你要在网络上发言,你必须练就一身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不怕人家恶言攻击,才能在网络当中存活下来;你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看穿网络这个迷魂阵,才能在一堆不负责任的言论当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虽然你可能只是一个小人物,却不能小看自己,因为我们就是活在一个牵一髮动全身的因缘体系当中,你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大环境,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共业。

正法和像法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法」充斥著。末法时期,虽然也有正法佛教,但仍然会朝像法、末法而演变,到最后佛法一定会灭亡。虽然如此,只要你能够提升判断能力,准确地区别法与非法,还是可以延长佛法住世的时间,这就是你对佛法的贡献。集合很多这样的佛弟子,产生的力量将会很可观。

        对于你自己而言,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抉择法义,这其实就是观行(毘钵舍那)。观行可以将无明转变为明,在智慧增长的同时,你也就分证解脱。只要你能够真实地解脱,就算别人都认为你是错的,也不会妨碍你的解脱功德,因为这是自受用境界,任何人都无法夺取。当你在抉择法与非法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裁判,你的裁判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佛法住世的时间,更会影响到你自己的解脱与否。这麽严重的事情,当然只能靠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为你代劳。


                                                                                       真观 2011/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破和合僧”?
                                       (本文摘录自吕真观讲解的“佛陀最后的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十一)”)

        现在的佛法就是破和合僧之后的结果。正法时期佛法一味,僧团六和敬,是完整的一个僧团。可是等到佛世尊灭度以后,渐渐出现问题,最后僧团分裂成好多部。僧团分裂不外两个理由:一、佛法的见解不一致,二、对于戒律或宽或严的看法不一。
        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第四
讲到“我又示现于阎浮提破和合僧,众生皆谓我是破僧,我观人天,无有能破和合僧者。我又示现于阎浮提护持正法,众人皆谓我是护法,悉生惊怪,诸佛法尔,不应惊怪。”
       就胜义谛来说,没有和合僧团,也没有能破僧的人。依胜义谛来说,没有能护法的人,也没有护法这回事。所谓的“和合僧”到底是什么?还是第八识。要是把和合僧解释成出家人的团体,就有被破坏的可能。实际上,没有和合僧这回事,也没有谁能够破和合僧,他们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
        以世俗谛来讲,破和合僧是在一个和合的僧团里才有可能发生,而且这个僧团必须是一个正法僧团,也就是说,它在戒律以及佛法上的见地都是正确的。如果是附佛外道的修行团体,根本就不符合“僧”的定义,没有什么破不破的。如果有人到附佛外道的团体宣说正法,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结果那个团体分裂成两个,你在佛法上不犯任何戒,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僧。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成立之后不久,有一位朋友写电邮给我,问我:「你这样做是不是破和合僧?」有几位学员也听到类似的说法。他们不敢直接说真观破和合僧,而是透过质疑的方式,让一些人不敢接近真观,深怕承担了破和合僧的共业。我要告诉大家,在戒律当中,破和合僧有严格的定义。所谓的「僧」是指四个人以上,共同布萨的出家团体。那么,「破和合僧」就是要将一个共同布萨的出家团体,分裂为两个共同布萨的出家团体,才能够成立。所以,如果原先的出家团体人数少于八人(若加上破和僧者,则必须在九人以上),没有人可以对它犯破和合僧。真观不是出家人,实证佛教研究中心也不是出家团体,我们也不做布萨这些宗教仪式,所以根本不可能构成破和合僧。并没有戒律禁止在家居士创立研究佛学的学术团队。不犯戒的事,竟然有人把它视为逆罪,这叫做「非律言律」,是末法佛教的特征。
        广义的僧团,是指十方圣贤僧,这是十方一切已经证果的圣贤的集合,而不是指某个特定团体。既已证果,必然是见和同解,没有人有能力破这种和合僧。
        佛陀曾说:“若是提婆达多愚痴人,欲破和合僧故,勤方便执持破僧事,乃至九部法作异句、异字、异味、异义,各各异文辞说。三谏不止者,汝去应当屏处三谏,多人中三谏。僧中三谏,令捨是事。”
        这里讲到破和合僧的实质要件:必须有「异句、异字、异味、异义」,也就是说,与佛说的法、律有实质上的差异,才会构成破和合僧。若宣讲的是正确的法义和戒律,与佛陀所说法同一味,必能利益众生,为诸佛菩萨所赞叹,又怎么可能破和合僧?
         受菩萨戒的人若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毁谤创立弘法团体宣说大乘法的菩萨法师破和合僧,会因为自赞毁他而丧失菩萨戒体。不管有没有受菩萨戒,只要毁谤圣贤,未来世都要承受极重的苦果。
       《法华经》记载,有很多不退转菩萨愿意承担弘法的重担,但世尊却没有咐嘱他们,最后他们为了「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 ,全都发愿弘扬《法华经》。由此可以证明,弘法并不需要谁来授权,只不过弘法的人自己要衡量,是否已具足不退转的正见,才不会以盲引盲、误人误己。如果有人条件不具足,却要强行出头说法,大家可以评论他错说的部分,而不用理会他是否得到授权。反过来说,得到授权的人若是错说佛法,大家也不必跟他客气,只管针对错说佛法的部分评论就是。能够这样,才符合依法不依人的原则。

延伸阅读:
《佛法的体系及传播的三个阶段:正法、像法与末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dri9.html  
佛、法、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ga7.html

本文摘录自《实证佛教通讯》第12期:佛陀最后的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十一)
本文
新浪博客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uzd7.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的QQ号码372037220,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14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7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阿僧祇劫之后成佛——从发菩提心开始起算
                                                                                    吕真观 讲述

        马鸣菩萨在
《大乘起信论》讲到什么时候开始起算“三大劫之后成佛”——从发菩提心开始起算。

但是,发菩提心的时候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要知道一切诸法从本以来即是涅槃,你要能够如理正念真如法(要能够理解、相信“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性涅槃故”)。
第二个条件,要乐积一切善法(能随手做的好事你会恨乐意的去做),
第三个条件要让自己成佛以及普渡众生成佛。才是一般世俗人所知道的那一种:
要起算“三大劫之后成佛”,需要你对于了义佛经闻思成熟之后,才会进入“三大劫起算”,你那个时候所发的菩提心才能在“三大劫”后成佛。
发起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是没有办法进入三大阿僧祇劫这个时间内。为什么呢?理由是他不能“如理正念真如法” 。如理正念真如法以后,你去修积一切善法,是没有造作想(比如你有在修积善法,你在修持一切的戒律等)。


附:《大乘起信论》原文:“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的QQ号码372037220,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8:10 , Processed in 0.13601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