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自善知识吕真观老师在讲解《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如来性品第四之一”时对于“戒律”的讲述)
迦叶菩萨问佛陀:“为什么你最初的时候并没有把戒律讲得那么完整?”——佛陀开始弘法的十二年没有制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让大家自己去把善行修好,哪件事情该做或不该做,应该自己知道,不需要制戒。等到有人犯戒,这些戒律就开始一条一条地被制定出来,结果制定了好几百条,非常多,因为只要佛经里讲某一件事情不能做,都算是戒律。
这么多戒律你应该要怎么办?对于一个在家居士,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先从这些戒相入手。在《阿含经》里面,很多外道根本连五戒都没有受过,也没有受过三归依。他们去找佛陀或者圣弟子,在一席问答之后,就证了初果。只交谈一次就证初果,这表示初果的证得不需要很严格的戒律。按照佛经的说法,能够障碍初果的罪行很少。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毁谤三宝、亏损如来,这一类重罪才会障碍你证初果。有些清净的戒律只有阿罗汉,甚至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持守。其他的人多少都会犯。要区别犯戒跟破戒。犯戒就好像你闯了红灯,这个就是犯,你违犯了人间的法律,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交通规则跟抢劫比起来是不是相差很多?所以你要善知,知道修到哪个位阶应该遵守哪些戒律。
对于一般人来说,最该遵守的戒律是什么呢?有的人根本没有去受佛教的戒律,但并不表示他们会做坏事。难道没有受戒就可以去杀人、去偷东西吗?当然不行啊!法律已经有规定了。在古代,法律没有那么完备,很多情况下必须要靠宗教上的戒律来补充人间规范的不足。现代的立法很精细,重大的戒律基本上都被规定到人间的法律上去了。比如大妄语业,有人不是阿罗汉却对外宣称是阿罗汉,以此来诈财、骗色。现代社会叫做神棍。难道你没有受五戒,这些事情就可以做吗?
真观主张按照修行次第去选择自己应该受的戒律,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这么多条戒律会造成问题。像不能唱歌这种戒律,等你准备证三果才去受,一般的在家居士受这种戒律就太过头了。他现在还没证初果,你就跟他讲以后不能唱歌,不能看电视,他会受不了,即使勉强接受,对果位的增上也没有什么用。你要有智慧去选择,哪些事情现在派得上用场——现在守这种戒律有助于解脱烦恼,因为想要解脱某种烦恼而去受持某种戒律,你就会愿意接受。
如果真的是犯了很重的罪,报应的速度是很快的。“论其迟速,过于暴雨,闻者惊怖。”假设你杀了人,或者干了很坏的事,死掉以后马上下地狱,不用再等了。只有比如不是很大的小妄语,或者小小的恶口等罪,才会等很久以后再报。最严重的罪我们讲过了:毁谤三宝是最严重的罪,在毁谤三宝中最严重的是毁谤正法,它比谤佛的罪还要更重,因为所有的佛跟圣贤都会护持正法,你毁谤正法就等于跟所有的佛、菩萨、阿罗汉都远离了,你自己会变成一阐提人,非常麻烦。
“或复有人诽谤正法甚深经典、及一阐提,具足成就尽一切相,无有因缘”,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去观察一阐提人到底什么时候有解脱的因缘,结果看不到。
现在会毁谤正法的人是哪些人?很多都是知名的佛学学者。他跟你讲:“《大般涅槃经》是不了义经,《楞严经》是伪经,《大乘起信论》是伪论。”他就敢这么讲。如果是一般的佛弟子,谁敢这么主张?这么主张对你又没什么好处,一旦它是真经,你就是毁谤,后果都是很恐怖的。所以一般来讲,都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才会去毁谤佛法。
“轻重之罪悉皆覆藏”,他干了很多坏事,统统不跟别人讲,都隐藏起来,在别人的面前装出一副很神圣的样子,不断地暗示别人“所有的罪恶都跟我无关,坏都是别人坏,不是我坏”,累积的罪恶越来越重,到最后不知道要怎么善了。
“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无有瑕秽,亦以一偈为禁戒:‘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十二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转有二百五十戒。”佛世尊最初并没有制戒,而是用一个偈来作为大家修行的准则:“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这是守护你的身、口、意,你能够清净身、口、意三行,你就能够修行仙人道。这个“仙人道”并不是道教的仙人道,而是三乘菩提。所以戒律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说一个人在世尊说法前面十二年证阿罗汉果,不久取证无余涅槃,他可能根本没有领受后来才制定的比丘戒。
戒律有三种,“律仪戒”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它有戒相,有规定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前面十二年没有制戒是指没有制定“律仪戒”。
另外还有两种戒,是不需要人为制定的,一种叫做“定共戒”,一种叫“道共戒”。“定共戒”的意思是说,当你有了禅定,就绝对不会违犯某些行为。你如果只有欲界定或者只有未到地定,这种定发生的效果很有限,所以我们不讲它。如果你已经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一定已经降伏男女贪爱,所以他绝对不会犯邪淫戒,除非他退失了初禅的定境。这个叫做“定共戒”。
“道共戒”是三乘见道以上的人才能够遵守的戒律。对于解脱道,它分成四种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只有断掉三缚结,初果人的“道共戒”是:他绝对不会用凡夫我见替自己的贪瞋辩护。这个道共戒需要有人去提醒他吗?也不用,这是已经声闻见道的修行人一定能做到的。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修行人,找到一个善知识来教你佛法,善知识观察你的根器,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他甚至可以不跟你讲戒律,只跟你讲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守护身口意。
虽然佛教里面有种种戒律,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是一个在家居士,想从一种不清净的生活状态慢慢趋向于清净,佛陀会用很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我吗?不见得会。《优婆塞戒经》允许我们受三归依时不受五戒;受五戒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挑一戒或者二戒、三戒、四戒,或者五戒全受。[url=][14][/url]所以佛教对于在家居士的戒律是很宽松的,要受戒或不受戒,全部都在你身上。如果你现在打算要证初果,你绝对不能做的事情没有几件,佛经中讲,会障碍证初果的都是很严重的罪过,一般来讲是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在佛世尊的时代,有一个国王叫阿阇世王,他把父亲杀了,觉得很懊悔,心定不下来。有一个大臣劝他:“你现在去找别人都没有用,唯一能够救护你的只有佛世尊。”他接受了这个建议,在某一天晚上去谒见佛世尊,听佛世尊说法。阿阇世王走了之后,佛陀跟在场的比丘讲:“如果阿阇世王不是曾经造过杀父这种罪过的话,他今天已经证初果了。”[url=][15][/url]这说明什么呢?如果他不是杀父亲,而是杀人,或者是次于五逆的其他重罪,只要到佛世尊面前忏悔,听世尊说法,并在听法的时候同时作观行,确认佛世尊说的法符合事实,他还是可以证初果。
所以,想证初果的人不一定要受戒律。有很多外道,先前根本不是佛弟子,他们听了佛陀或圣弟子的开示,马上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才要求接受三归依、接受五戒。这说明初果所要求的戒律很低。想要证初果,不能造作五逆。五逆都是大到让人受不了的罪行。
另外还有一种:“毁谤三宝”也不能造。你叫学佛的人不要毁谤佛法僧三宝,他会跟你讲:“我既然来学佛,我当然认为三宝是最尊贵的,怎么会去毁谤呢?”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人在毁谤。因为他弄不清真假三宝,没有断疑见的功德,那是初果人才有的功德。如果你还没有证初果,却想避开毁谤三宝的恶业,你一定要遵守一条方法原则:“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是写成戒相,就是:“没有充分的证据,却轻易下结论。”)这条戒律可以让你避开毁谤三宝的恶业。谤佛跟谤僧相对没有那么重,如果毁谤正法,那个果报是比五逆重罪还要重。《大般若经》讲,毁谤正法的罪业远远超过五逆重罪[url=][16][/url]。大家要小心啊!
如果有人说:“我现在去偷东西应该没关系吧?”或者说:“我去杀一个人应该还是可以证初果。”你不要这样子想,我想大家既然已经来到这边,听到《大般涅槃经》,应该不会有这种心态。一般的人,要让他完完全全的清净,很困难。所以先不要用太严格的戒律要求自己,免得你不想修了。但是你要把你的烦恼控制在比较轻的范围,如果烦恼很重,还想要证初果,还是很困难的。《地藏经》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不是开玩笑的。
通常我不会跟初学佛法的人强调戒律,因为世间已经有很多法律跟善良风俗,就算不受五戒,只要遵守法律和善良风俗,其实也就够了。
五戒其实都是比较重大的。像杀生,并不是说杀蚊子、苍蝇就可以让你毁破五戒,像杀人或者是杀害天人,这种罪行才会让你毁破五戒。假设你故意杀掉一只狗,只杀一次的话,都不到毁破五戒的程度。
偷盗。如果是偷一两张纸,不构成毁破五戒的偷盗罪,偷盗财物的价值已经构成刑事责任,才是五戒当中所定义的“不予取”。
邪淫。未婚的男女同居,以佛法来讲并不构成邪淫。跟别人的妻子或者是出家人有性行为,才会毁破五戒的邪淫。还有比较轻的邪淫,比方说非处行淫。有的夫妻觉得一直在卧室里面不怎么有趣,换到客厅做,这种事情在古代叫做非处行淫。不在晚上,而在白天行淫,称之为非时行淫。非处行淫和非时行淫,虽然也叫邪淫,但并不到毁破五戒的程度。
妄语,要到大妄语的程度才是破戒。例如不是阿罗汉,乃至不是初果,却讲自己是;没开悟的人跟人家说自己开悟;没有证初禅的人跟人家说自己证初禅,这都是大妄语。而且是故意去做,才是大妄语。非故意的错说果证,称之为“增上慢”。例如,有的人修定,可以保持在轻安的状态,他就误认自己已经证果,告诉人家“我开悟了”、“我已经证初果了”,乃至说“我已经证阿罗汉了”。虽然增上慢也很不好,但也还不是毁破五戒。
酒戒也是要到醉酒乱性的地步才是毁破五戒,而不是喝一口小酒就会毁破五戒。喝小酒而不乱性,像孔子讲的“不为酒困”,这最多是犯酒戒,不说是破酒戒。
“犯”跟“破”的差距很大,“犯”是说你这么做不太好,但是“破”表示你的五戒白受了,戒体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情况大家一定要清楚。你要知道,破五戒是人间的法律没有办法忍受的事情,所以五戒并不是那么难遵守。我讲完以后,你如果觉得五戒既然不是这么难,你要去受,也很好。在你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不必那么强调戒律,只要遵守国家法律和善良风俗。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不必太介意一条一条的戒相。
律仪戒一定是取相戒,取相戒一定是不了义法,执着不了义法便无法修习了义法。例如,有的人会很执着戒相,经常会怀疑“这样到底算不算犯戒”,这也是执着的一种。如果你已经闻思成熟,接近修所成慧,却执着于取相戒,这样反而变成发起修所成慧的障碍。律仪戒有相当的缺陷,因为这个缘故,佛世尊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定戒律。
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既然刚刚开始来学佛,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在佛世时前面的十二年,这么想不算过分,因为对某些人来讲,确实是这样。所以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决定适合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是针对在家居士而说的。如果你是一个出家人,那你就必须遵守已经受的戒律,因为出家人是代表佛教、佛世尊接受佛弟子的恭敬供养,如果出家人不守出家戒,是很严重的问题。
这里佛世尊有一个譬喻,一定要衣服有破洞之后才去补它,如果没有破洞就不必补。“清净戒律”不一定是律仪戒,你如果已经会守护身、口、意行的话,就能够渐次证得果位。既然这样,又何必告诉你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由你自己去判断不是很好吗?
学佛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总持门,抓住一个就全部抓在手上了,不要说“我要分别去修戒定慧三法”,或者“分别去修八正道”,或者“我要分别去修三十七道品”,那就更多了。如果你修行的方法有这么多种的话,你会很不容易成就。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东西作为你的总持门,你找到一个总持门以后,其他所有的知见、行持乃至戒律就统统抓在手上了,这样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我一再跟大家讲“你不一定要去受戒”?因为人家传给你的戒基本上都是取相戒,所以你必须在每一个行为上去想:“我这样到底是合于戒律,还是不合于戒律?”总是在做这种分判,就不是很好的修行法门。如果你对大乘法已经闻思成熟,要进入修所成慧,我会建议你只受持一条戒律(不能做的事):取相分别。只要你不取相分别,什么坏事都不会做。你有没有想过,像杀、盗、淫、妄、酒这几条戒律,你取相分别得越厉害,造作的罪业跟烦恼就会越重,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认为我讲得有道理,你就可以把犯不犯戒的想法暂时抛开,这样才能修习大般涅槃。如何修大般涅槃?说穿了,就是修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到彼岸。你要在各方面都配合般若波罗蜜,修起来才会顺手。假设你一方面在修般若波罗蜜,一方面又跑去受持取相戒,包括律仪戒和菩萨戒,比方说五戒、八关斋戒,你不觉得所受的戒律跟摩诃般若不相应吗?摩诃般若是度一切法到彼岸,而你必须要区别哪个是守戒律的,哪个是不守戒律的,在你取相判断犯戒还是持戒的时候,已经离开了般若波罗蜜,你必须要等到暂时没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才又进入观照般若。有些善根很敦厚的人,跟他讲要遵守什么戒律是很多余的。如果你确信自己不会有重大的烦恼,可以暂时把戒律抛开,就受持这一条戒律——“取相分别”戒。不要取相分别,一开始是很困难的,但你尽量不要取相分别,这样修持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成就。
假设一个有钱人去上厕所,他的皮包放在桌上,你一看到里面有好几万块钱,心里动念头“把这几万块钱据为己有”,然后下手偷盗,便毁破盗戒。你认为金钱实有,已经忘失了般若波罗蜜的法义。你认为必须照顾自己,让五蕴有更好的生存条件,这落入五蕴相。你在五蕴和钱财的相上,取相分别,从而产生强烈的执着,才有可能去犯盗戒。如果你看到钱,或者你观察自己的五蕴,知道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或者你虽然不知道,但是能够接受这个正教量,一直在做这个观行,如梦如幻的觉受都发起了,你会去毁破盗戒吗?基本上不会。所以你要尽量用总持门去修,只受持这一条戒律,不要有太强烈的取相分别。这样的修行方法,便是以般若函摄戒定慧三学,远胜过其他的修行法门,可以让你很快得到成就。
2.怎样修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到彼岸,请点击《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c104.html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http://user.qzone.qq.com/372037220/2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75649039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http://blog.sina.com.cn/u/2088630361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http://sdrv.ms/KJq7XJ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1by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