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脉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8 编辑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本经的总论点

    佛陀指点须菩提破内心对所得法成就佛果位的分别,引出了“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的境界。


    同时,佛陀又破了须菩提内心对“菩萨度众生,而庄严佛土”的分别。

    这里,须菩提明白了“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菩萨就是在这个境界中,庄严佛净土的,引出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什么心呢?

    清净心。

    如果证量与见地跟上的话,这部《金刚经》就已读完了,身心的五蕴业障也就消光了。

    当年六祖和很多祖师大德,都是听到这儿立即开悟了。

    六祖开悟之后,对五祖说,以前,我迷的时候是你度我;现在我明白了,我要自度了。[注3]


    大身无相,故非身,假名为大身。



[注3] 参见《坛经·自序品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8 编辑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陀用“像恒河中那么多的沙子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以用布施”,比喻了不如证到这个境界所得的福德多。


要点: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本经的总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4-2-14 19:42 编辑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在法界的威力

    佛陀授记,这部经典所在之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这是讲,如有人能证到“无住生心”的境界,又带着这部《金刚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他就如同佛塔庙宇一般。

    为什么在历史上有很多人身上带着《金刚经》,掉到水里没有淹死,被自然地托起来了?

    就是因为他们已经证到了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故而受到天、人、阿修罗的供养。

    同理,用印刷机印的咒语,与自己用恭敬心抄写的咒语,在法界上的法力是不相同的。

    为什么有人读起《金刚经》来没有效果?

    就是因为证量与见地没有跟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20 编辑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破心相,证心性

    须菩提问此经的名字,引出了“如来无所说法”。

    佛陀又引导须菩提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非实有、皆虚妄(包括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破了这一心相上最后的误区。

    以像恒河沙数那样多次的身命来布施,不如一念顿尽心相,见自己的本来。佛陀以此比喻了“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的功德,来印证这个境界的不可思议。


要点:
    1.六祖在听到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最后心相上的误区就打碎了,见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六祖不愧为法身大士。在顿悟的境界上,须菩提还是比六祖差一截,故佛陀讲了后面的这些。

    2.此布施比量是功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27 编辑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证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里有个疑问,须菩提是大阿罗汉,八万大劫的事情都知道,难道八万大劫的诸佛如来没有出世讲这个法吗?

    有出世讲过。只是他不明白这个心相的误区和破了该误区后心性上的东西。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不是外相上能见的,也不是以小乘慧眼见到的,而是用佛眼证到的。故而须菩提说见不到。


    证到了心性寂静澈然(无心)的境界(前面是证到了无相的境界),就证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也就证到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真空妙有的。

    从而点出了“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这样把老家的东西彻底证到了。

    这里,佛陀印证了深信不疑这个境界的修行者,甚为希有,因在众生看来,他们已经离一切相,故名佛了。


    在证到了自性本来具足妙有的境界后,除上上根器者当下顿悟彻入实相外,余下的则仅得了干慧,还要历境度众生……这也叫“保任”。

    佛陀告诉须菩提,在历境度众生时,会遇到三个境界——第一个是忍辱的境界,第二个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境界,第三个是轻贱毁骂的境界。


第一、无可忍的忍辱

    “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佛陀在无四相的基础上,即从戒忌用力,至无力可用,到达了无可忍的境界,破了忍辱。

    这个境界是要入世度众生时,才能证到的。当年六祖未经五祖解释就明白了,然后就到猎人队去验证自己的证量。


要点:
    此处的无四相是大乘的无四相了。

    法无高下,见地先迟。解悟最大只能到干慧,入世修行才是实修。也就是六祖所说的: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注4]



[注4] 参见《坛经·般若品第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49 编辑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二、破四见

    这里,佛陀引领须菩提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妙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彻底证到自性本来具足的基础上,还要去布施,去度尽“一切”众生,在这过程中,会产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误区:

    “我已经知道自性本来具足了,何有众生可度?我跑到山洞呆着就可以了,自性本来具足嘛!”

    实际上,这是“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乐小法者”所做的事。

    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也就是,不能生真实信。


    在妙有的基础上,须通过忍辱而证到无忍可忍的境界。如果没有二十到三十年的功夫,恐怕仍然只是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上。

    有的修行人修行到一定时候会抑郁,就是因为丢失了菩提心,丢失了自己本来的东西,生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要点:
    失无我的大慈悲心,失度尽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的心,即失菩提心,即是魔。

    慎之!慎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54 编辑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注5]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三、破轻贱毁骂

    第三个是会因为宿世的业障(因)而应堕恶道(果),因证到了自性具足,而度尽幻众中,使得应堕恶道的果报,转为遭到别人的轻贱毁骂的境界,这时如能无四相地接纳,不与其发生新的因果,则消灭。

    皆因而今已证觉心,往昔错误的妄念如虚空画画,轻贱毁骂过后,业障就消除了。


要点:
    本来须菩提证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的境界时,已经没有什么可说了,剩下的就是历境修心了。佛陀慈悲,又点出了在历境修心(保任)时三个易让众生疑惑的地方。


    佛陀用自己因地无量劫供养诸佛的功德,比喻了有修行人在妙有无相的基础上破了忍辱、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破了轻贱毁骂,还能受持、读诵《金刚经》而度众生,其功德之不可思议。



[注5] 《乾隆大藏经》为“筭”,古同“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1:02 编辑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再次启问

    这里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和本经开始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两个境界。本经开始的那个境界是在相上的,这里的境界是在妙有的、自性本来具足的基础上因慈悲众生而问的。

    佛陀告诉须菩提:“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里可以这样讲——心性住“自性本来具足”实相,心相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事相则是“灭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否则,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要点:
    1.慈悲众生,实乃慈悲自性众生。

    2.佛陀一直没有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下一个确切定义,故须菩提心没有彻底定住而再次发问。


破法相,证如来所得法法性本空

    佛陀又告诉了须菩提,证到妙有实相的人,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引出了“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破了“如来所得法”。故说“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要点:
    要度幻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用的法无实无虚,无相非无相,非净非垢……乃幻法。这样也就破了如来有所得法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知见,证到了如来所得法法性本空。


破一切法法相,证一切法法性本空

    如有一念“我是菩萨,必须要度众生”,就已经不是菩萨了,这就是所谓的“假慈悲”。因为菩萨是无相的,也“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在这个基础上,破了一切法的法相,证到了一切法法性本空。

    这里的“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还是大乘境界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同样的道理,什么是庄严佛净土呢?

    修行人如果在自性本来具足、真空妙有的境界中,证到了一切法因为妙有故而名法,在此基础上,用一切幻法度一切幻众入无余涅槃,就是庄严佛净土,也叫报佛恩。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天人幻众来顶礼、散花,但修行者观其如如来实相,了知他们都是在顶礼自性、庄严自性,从而破了庄严佛净土相,就引出了“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引出了“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这一印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1:09 编辑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破空相,证妙有

    在破了法相,证到一切法法性本空的基础上,易产生空相。

    此时,佛陀又问须菩提,在五眼具足的基础上看恒河的沙,还是不是沙?

    这里,佛陀所讲的境界不是须菩提证到的,而是他解悟的。他就告诉佛:“如来说是沙。”这样就破了空相。

    空,不是没有,而是妙有。也就是,观众生皆是法身佛,本为一相。并非这些众生就是法身佛,而是通过观众生皆是法身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报、化三身本是一相,并在此基础上,以幻法度幻众入无余涅槃,成就自性本有的功德聚。

    佛陀有三十二好相,那么大的法力,那么大的须弥座,在法界中有自己的佛国土。而我们也知道“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为什么没有法力,没有须弥座?

    这是因还没有无四相地度尽因缘幻众,成就自性本有的功德聚。


    佛陀引导须菩提证到了“诸心非心,是名为心”,从而证到了十方三世诸佛本来一相,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这就是法身圆觉的境界。


    法身圆觉有三个境界:禅、静悟、止观。这里是了知一切佛国土众生诸心,如镜中花不可着的静悟境界。

    也就是,破一切的空相,见到恒河沙诸佛世界的众生和众生所有的心,都是在静悟、妙有的空相境界中显现出来,而不可得。

    这是《圆觉经》中的“奢摩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1:12 编辑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破报身相

    佛陀又问须菩提,若人证自性具足,用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如来说此人得福德多不多?

    佛陀又告诉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4 19:35 , Processed in 0.29717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