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小龙女

[佛教文化]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转自慈法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系,过分之后,往往不具利生方便,更不具广大。而学习《往生论》后,彻底剖析了因果二法,即因地修法与果地修法,这时就对净土法门,于其广大性、方便性上,对二法生起了抉择,心智就彻底松开了。
此时,再读世尊《初转法轮经》中所说“眼、识、智、悟、光皆苦”,了无挂碍!有人说他有证悟,有人说他有智慧,有人说他有见识,有人说他眼界很开阔,有人说他已证得光相善巧了,在这里,只能说“皆苦”!也就是说,虽然持戒念佛自受用很好,若守护执着,亦是苦!自利安乐亦不可得!在此彻底审观了一切法之苦源——执着之苦源,从而得到一个不共的安乐,即感觉到了广大、方便,这种安乐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不管之前再有所悟,比如在行法中突然觉悟到大地山河,一切万事万物,自性光明,时刻坦露,这个地方是很大的喜悦,不可言表的喜悦。但读了世尊的《初转法轮经》,了解到一切皆苦后,这个喜悦也归于平淡了。不是说没有喜悦了,是归于平淡了。法性在时刻坦露之中,照耀着法界,照耀着一切时刻,业相中对此还是分明的,但是没有执着的愿望了,而以前还会有守护、温养这个法则的执着愿望。
这时,一说“平凡”二字,就极为安乐。这可能是学佛的一个过程,一旦在因缘中产生平凡的感知后,心智就不会再迷失,没有迷失的机会了,这时看“八正道”的次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于是感到正念现前了。这就是《往生论》给我的一个告慰——信顺、平凡下来了。
然后,我开始接触南传及藏传很多法,但不是认为以前学的法不行、不圆满、没得到什么法则利益而学这些法,任何这样的疑虑都没有了,只是感到这是爱乐佛法、守护佛法的一个延续罢了,是很平凡的一个事情。包括看别人的污辱、诋毁、赞叹,或如实或不如实,知道皆是有情现缘所表,实在与自性不相干,不管它怎么表现,现缘所受用,也就是对方的受用,可取或不取。所以,在此就感到:沉沦不可得,成就菩提不可得。不是故意说不可得,是不可得的信心建立了;也不是要造作一个不可得,是它自然生起来了。
依尊重与感恩心守护传承
净土一论——《往生论》,由天亲菩萨所造。为什么这一论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加持呢?为什么这一论能启开一个法门的法系呢?为什么整个法系的教言都维系在这个地方呢?后人评判天亲菩萨是十住位菩萨。十住位菩萨,我们称为贤位菩萨,即断伏二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的伏烦恼者,而圣位菩萨是入地菩萨,即断烦恼者。贤位菩萨只是伏住烦恼了,怎么能畅明诸佛心智呢?关于净土的论很多,为什么中国净土法门中唯依这一论作为根本教典呢?我们如果对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就很难契入净土一法。
在汉地,我们缺少对祖师的顶戴、对大菩萨们的悲心的顶戴。在尊重不够的时候,我们就会用分别心来观察这个论,结果丢失了清净心,丢失了法的依止,没有尊重心,不负责任,只是畅快自己的心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个无有传承力的造作法则,这是我们汉传佛教的一大弊病。
净土法门在中国传播的时候,一人一套,好象讲得都很好——你要理一心、事一心,你要功夫成片,你要达到什么样的三昧,才能往生。如果我们没有依从,怎么来证三昧?我感到,我们要依世尊所说的经,依善知识所传的论,再来审观自己的心智生起的刹那与它们相应不相应?抉择之后,再去讲净土、修净土、运用净土、交流净土,这样就有一个善缘,或说净缘,否则大家就会相互侵害、相互挤压,就会说这是正法、那是邪法。
其实,只要是念佛人,不管怎么念,都不可思议,对于是不是净缘?是不是善缘?是不是清净的传承因缘?这个地方参差不齐。如果我们依经、依论来审视自己现前的心念与之是否契合,然后再来修证佛法、修证净土,就是传承清净,就有依有据了,而很难表述于某个人、某个派系、某个说法。历代净土祖师、善知识,对这个依据从来不混乱,虽然有的是证后的依据,有的是悟前的依据,有的是顺教的依据,有的是自己在法则上抉择的依据,但是都没有离开经论二法。
经、论、祖师是传承的眼,希望在这个眼目中,我们大家能够看得清楚,通过学习实践,使我们的心智真正调柔了、清净了、简单了、具足悲智了。烦恼薄少,是衡量法则相应不相应的标准,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烦恼逐渐薄少,慈悲心逐渐升起,身心就调柔了,这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说调柔,不是说强大起来,这样就不贡高,也不下劣,即所谓平等也好、清净也好,这样的心智就会照耀世间。
强化自我的人会表现出来什么呢?骄慢、狂燥。因慢心炽盛,不爱乐道场,不爱乐佛法,不爱乐寺院,不爱乐有情,天下唯我独尊,这就是没有依佛法传承而表现的弊病。很多人读过《般舟三昧经》,其中说“伺师十年”,就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卑劣与骄慢,调伏我们的心智。净土教言的机制即安立于清净平等,这是特别清晰的,故《无量寿经》中有“既不贡高,也不下劣,诸菩萨善守护,善观察”之说。
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学法因缘与心智,这样不至于失去了传承。说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就是清净的守护与顶戴的心智。这比任何都重要!如果我们有传承,谈论佛法的时候就是调柔的、清净的、除对方疑惑的。如果把这个传承真正守护起来,即使是个愚者,生死也侵害不了他了。否则,犹如善星比丘,随释迦佛学了二十二年,擅讲三藏十二部,却仍是身堕地狱,就是因为丢失了自己的信愿,没有传承感恩清净的法则,成了佛法中的贼,偷了一大堆佛法,去创立自己的轮回王国,这样无法得到究竟解脱。现前学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若从初发心不注意,后面延续的业果就十分有问题了!
我们大家真正要有如饥似渴地习法的愿望,如饥似渴地解决现前疑虑的需要,这是十分重要的,要不然我们都在浪费生命。解决疑虑,对每个学佛人,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事情。疑虑解决了,我们就可以主动修持去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心清晰了、道路清晰了、修行法则清晰了,没有法上的顾虑和迷惑了。
迷惑,是苦恼的根源。我们怎么来处理它们呢?此处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机会。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为衣食、为名利攀比奔波,而我们有环境、机遇,远离名利的侵害,远离衣食的逼迫,来学佛,来真正来剖析自己的心理、解决自己的疑虑、成就无上菩提,实在是很难得的。今天,乘着大家清净的愿望,给大家做了一点供养与提示,希望我们在佛法中洗涤自己的心垢、消融自己的烦恼、生起慈悲、爱乐佛法、守护道场、广利有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二)
慈法法师讲于2006年3月21日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这是人人都应该关注的大问题。佛教的确是围绕着“心灵”这两个字,来启发我们生命的根本依止点。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依止,我们做人做事就没有把握和运用的参照体系,而佛教的法则就是为我们建立一个体系,让我们来清晰自己的心灵、了解自己的生命。
心灵,不属于哪一类人,不论凡圣、男女、出家在家、学佛学外道,心灵的机制可以说是整个生命的机制,这个名词不太专用,所以不论从宗教上、从人性上、还是从我们自己的需求上,都比较容易下手认知,在此希望大家都有启发出爱乐与平等的机遇。
在佛教中,我们围绕心性,讲顺性、逆性,这是觉与迷的问题,也就是如意与不如意的问题。如意的面广泛与否、深入与否,则是宝藏的问题。当我们被烦恼制约的时候,本来具有的宝藏都会变成阻碍或制约的障缘,但它们同体是宝藏。我们如何开启心灵之如意宝藏?开启我们本来所拥有的智慧、慈悲与善巧?在甚为短促的人生中把心灵宝藏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净土三心
我们先依止《往生论》,谈一谈净土三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三心,是从三个角度谈“清净”二字,而净土教言,其下手处,就是“清净”。
通常我们对自心的认识,实际是十分模糊的,这三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实用的参照。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可以说是顺菩提心。与其相对,称为三个违菩提心。违菩提心是凡夫本份,也就是说人人都具足,是我们时常所表现之心,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为自求,不管是身心世界之举心动念,还是各种作为得失,莫不是为自求。为自求的心是伪劣的,但为什么要为自求?因为认为实有,比如说“我的”这个色身、“我的”知见、“我的”业缘,都以为是实有的,这是违菩提心的根本所在。
三清净心,与“违”相对立,实际是我们根本的、真实的心智。这是从对待法上讲,否则我们就不辨于真伪了。比如,如果不讲正见,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邪见,就会把自己的断常二见当作真实了。正见,我们称为无自性见。对于邪见,我们在观察过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开始会有迷茫、徘徊,慢慢地就能区分开了。在此,我们就来区分一下顺菩提心与违菩提心之真与伪。
先来透视一下无染清净心。“无染”二字很简单,我们都能理解,但我们一般都是用有染著的心去理解,也就是说,我们脑袋里一生起来“无染”两个字,就会出现一个染著,因为这是对法所生的,我们的意识会产生这种对待的感知,所以这个理解基本是逃不出识染的。
无染心,究竟该如何表达呢?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关键下手处。无染心是本净的、不假造作、远离对待的心,称为究竟觉比较好理解一些,它不是我们择取的,而是本然如是。当我们用不造作、不对待、平满的心智去观察一个事情时,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个“本净”或“无染”,但这一念一般很难生起,因为我们被自己的分别执着蒙蔽得太久了,这里需要真正地去实践体验。
通过认识无染心,我们就会知道——心灵的蒙蔽障碍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造作与分别。举个例子,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过来,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们心里一般不会生起好坏的分辨,但很容易去辨别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美是丑?这种分别意识的生出是很自然的,这时能不能算染著呢?还不敢运用染著二字,这只是开始分别,但分别的持续就开始有染著了,比如认识这个人了,我们就知道他以前对自己是好还是坏啊,是帮助过还是危害过自己啊,是朋友还是敌人啊,只要一以为实有,就会产生爱憎,爱憎后面就有亲疏取舍,喜欢就亲切,憎恶就排斥,这样我们的心就开始被染著了,即执着之染著,这里可以看一看教中对“三细”、“六粗”名词的解释。
其实这个心是本净的,我们看到一个人、一个物,其本质没有什么好坏。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分别呢?就是我们以为实有的经验,是阿赖耶识积攒下来的一种分别觉知性,我们称为“识心所染”。
去除这个蒙蔽,的确是很要紧的事。许多学佛人对此不在意,结果就经常被蒙蔽,大家相处一段时间后,就用爱憎、亲疏等对待心智来交流,而不是用无染的心、本净的心交流。用本净心交流得越久,我们的心智就越清净、越安乐、越能原谅有情,何以故?因为所有的实有假设都是邪见所生,是染污心蒙蔽的结果,是爱憎取舍所造作的苦。
我们如何去除这个蒙蔽,去除这个实有的知见,从染著里走出来,回到本净心中呢?这就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法则。
唯识宗有河流观,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以为实有的蒙蔽,或说爱憎取舍的蒙蔽,从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示出这个无染的心、本净的心。对于一条河流,众生见闻觉知的差别会很大——天人,看到河流中的水是琉璃宝地,可以在上面行走;修罗,可以使用水做武器;人,用水来饮用或洗涤;鱼,把水作为自己的房舍,在其中安住;而饿鬼,看到的则是脓血与烈焰。
同样是水,在不同的生命意识中,感知差异很大,依此可见,水是没有实质的。而水不过是一个表达,其实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万法唯识”啊。也就是说,虽然面对同一问题,但我们的生命不一样、感知不一样、所承担的果报也就不同。所以,“实有”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是不正见,它会带来执着的果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所缘、我们的意识感知,不过是当时果报的一个量罢了,要么是人的量,或是天的量、修罗的量、鱼的量、饿鬼的量罢了,也就是意识的量所照见的东西表现出来不一样而已。
我们现在所有的认取都是如幻的,在佛教中讲“如梦亦如幻”。但实际很少有人在如幻上真正确认,若在如幻的抉择上有一次认取,那我们就不会当真了,也不会当假了,就会比较如实地运用我们这颗本净的心,就会变得有智慧了。无染的心现前,我们就不会那么执着,天的执着,修罗的执着,人的执着,鱼的执着,饿鬼的执着,说这就是水!就是火焰!就是房舍!就是武器!这里无论怎么争论,都是应各个因缘下的量而表现出相应的认取罢了,所以说,这里没有对错,只是应量而显,应我们的心量择取而显。
这个例子表达的就是法无自性,不要忽略了这种观察,否则我们还会用实有的心去当真当假,去受虚妄的果报,而不能出离轮回。我们的轮回,实在是我们虚妄的、实执的执著所产生的虚妄果报。这个果报,在圣者中,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和诸佛如来,已得到了解脱,而六道轮回众生还沉沦于此。
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如幻的业缘中得到解脱呢?就在于我们是否有正见的抉择。一开始要有正见,慢慢才能在法则上、业报上来转换它,如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次第。如果是我们没有正见的实践与观察力,事情来了,还是枉受其苦。唯识观中把法无自性、如幻的现量给我们做了一个提示,希望我们通过这个正见可以把自己的本净心表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出来。
无染清净心是本来具有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对待的,万法唯识所现,以此来透视我们的本心,我们就不再假自己的识与量,既现量,来套现缘,来限定自己,于是我们就会得到自足,从而生起第二个心——安清净心。如果安一颗这样的心,或者说启发出一颗这样的心,我们就会做一个清净的人,在这个世俗社会中,减少很多在爱憎、取舍、得失、亲疏对待中产生的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旦对待,就会产生烦恼,而从每个对待烦恼中走出来,我们就得到一颗安清净心。因此,修行的确就在每个当下,学佛不要复杂化,也不要简单化,能否如实地在我们每个现缘中运用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若不能运用,即使把三藏十二部说完,我们还是在受烦恼的逼迫与侵害,还是在沉沦受苦,那我们就丢失了自己学佛的机遇,学佛也就有其名无其实了。
一旦安清净心在我们心中真正产生了力,第三个心——乐清净心也就会表现出来。这是净土法门所依止的三心修法,很简明地把三种清净心从我们本净心中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开启了我们心灵的宝藏。这时再看看平时世俗那种对待的心、烦恼的心、爱憎的心、凡圣的心,我们就知道那是染污的心,是违菩提心,是没有这种“安”与“乐”的。
这个“乐”,可以主动地做,我们称为“意乐”,也就是说,可以激励自己来喜欢这个本净的心,比如说:“我愿意主动地用无染清净心做事情,用安清净心做事情,用乐清净心做事情”。发起意乐的心,我们就变得主动了。主动一词,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一般在业力、烦恼、生死逼迫下,我们才想去学些什么东西,就象有了疾病后不得不去拿药治病一样,而很少主动地发挥自己生命的喜悦,也就是内发轻安。
我们能否主动地运用意乐之心呢?这是每个学佛人是否掌握修法主动权的问题。这样的主动,在佛教中称为“造作菩提心”。用造作一词,说明我们大家都可以运用。本净心无须造作,没有对待,而这里可以对待,凡夫可以用想象、意识、观察力来造作、来鼓励自己运用这个意乐的心,比如在对待生起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地感知无对待的喜悦,主动地运用无对待的本净。这个“主动”,也就是所谓的造作的主动与喜悦,就使我们不再造作轮回,不再造作对待,不再造作亲疏,不再造作烦恼了,而是造作对法的意乐,对本净的守护。因此,意乐又称为造作菩提心的一个心份。
誓愿,是造作菩提心的另一个心份。立誓,对凡夫守护意乐、延续菩提心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佛菩萨面前、在自己心智深处的需要中,都可以立誓。誓愿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外围的鼓励,例如我对大家说:“从今以后,只要有时间,我每天跟大家一起学两个小时佛法,大家只要有这样的意乐,我就来守护”,大家知道以后,就可以听循这个誓愿来使自己对佛法的学习、实践有个相续性。
意乐和立誓,在延续菩提心方面,对凡夫有情特别好用,这里不是说给圣者用的,而就是针对凡夫说的!我们可以通过意乐和誓愿,主动鼓励自己爱乐、守护本净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离对待之苦,这样,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也自然而然地在我们的生命中不断实践着、表达着,逐渐由生变成熟了。所谓“变熟”,就是说我们慢慢地实践透彻了,把这种良好的引发轻安的习惯——意乐,变成了纯熟的菩提心、无造作的菩提心,于是本净心自然坦露出来了。
这在佛教中有一个名词,称为“天性赤裸”,即天性自然坦露,不假造作地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可以通过意乐与誓愿而实现,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就很好把握了,只是一开始可能不太熟,觉得这样做还有点累啊,但它的确会产生喜悦与安乐的东西,因为对待是很痛苦的,亲疏是很痛苦的,取舍的矛盾是很痛苦的。例如我们遇到亲疏二法时,亲者就牵制你,疏者就有排斥心;而爱憎二法更是让人不能自拔,恨者恨之入骨,眷爱就欲得不舍。这都是很痛苦的一种徘徊,而我们一旦识得本净之安乐,发起意乐与誓愿的守护后,这种相续就会使我们的邪见慢慢变生,智慧喜悦逐渐变熟,天然的自性就会坦露,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就开启、表达出心灵的如意宝藏来了。
把握心灵修持的主动权
其实,心灵的如意宝藏,莫过于本净的表达。本净之藏是无量无边的,通过意乐和誓愿,可以主动启发其无尽之妙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基本掌握了心灵修持与运用的主动权。
我们通过一些的简单的法则与教义的传承,希望大家能得到这个心灵的宝藏,而不要背上思想沉重的包袱、烦恼业习的包袱。学佛之人,如果不是为了把轻安、智慧、慈悲引发出来,实在就太远离话题,太辜负自己的有限人生了。有限人生实在是难得,我们能否真正尊重其中的机遇,还要看各人的福德因缘是否成熟了。
极乐世界,我们又称其为庄严净土。这个庄严之法,实际就是无尽如意宝藏之内涵。因此,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描述,其实就是为了引发我们心灵之庄严与妙用。现在有他方净土、唯心净土之争,这还是在对待门中、分别识中产生的教言,不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不妨先放一放,先来处理自己的烦恼与生死、对待与沉沦。
因为在学佛的过程中,去烦恼是十分重要的,除生死是十分重要的,利有情是根本重要的!我们是否做这些事情了?如果做了,我们学佛就对路,就能开启如意宝藏;如果没做到,那就不对路,就一定会走弯路!
净土教言是无对待的教言,也就是泯灭了对待的痛苦与执着,让我们了解本心之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本心之无染,并在此来守护它,主动地实践它,安住于此,也令一切众生安住于此庄严妙用,引发一生成佛之不可思议功德。
所谓一生,就是即生,就是现下的利益。我们不要对未来有什么期盼,也不要对过去有什么追忆,当下就要抉择这个去烦恼、除生死、利有情的心智,而最终还是归结到利有情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前这一念,也是有情份所现罢了,不属于任何人,我们这个五蕴身,实在无有实体,所以说利有情、令有情得安乐,也包括我们自己心灵的安乐与宁静。这样,我们的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就可知可用、可依可从。当然,这是需要我们长时间串习的。这里说“长时间”,不要害怕啊,也就是指在每个时间、每个当下,我们要去延续、守护它,如果听闻之后,就骂人去了、生烦恼去了、搞是非去了、比高低去了,那我们就辜负了自己的机遇。
菩提心的修持次第
每个法门都有其自身的教言,上述“三心”,是净土法门的特殊设置。净土教言依止三心的修持,实际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如何相续菩提心的修持呢?龙树菩萨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从发菩提心、伏菩提心、明菩提心、证菩提心,到具足菩提心的次第法则,我们可以来观察一下。
首先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对三心,即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的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是仅仅说“我知道了”,而是抉择,是确定其为心底真正应该尊重、应该守护、应该运用的,这样称之为“发”。发现、了解、抉择、如实地了知了,这是十分重要的!
发菩提心,就是抉择了心念的运用,是我必须守护、一定要守护、唯一守护的东西,其他可能就是需要剥离掉的。发菩提心,不是说要生起个什么,这里用题目中的“开启”一词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发”字的含义,它是一切众生不假造作的本净心,所谓“发”,并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或者说“我又剥去了什么”,而只是表达罗列出来罢了,这样我们对发菩提心的感知就比较清晰了。
在发菩提心上,一旦抉择,“退失”二字即不成立,若是成立,则不能称为发菩提心。在菩萨次第中,有初发意菩萨,即指发菩提心这一类菩萨。为什么称为菩萨呢?就是因为其心智已经退失不掉了。显教教言一般讲八地以下菩萨都有退失的机会,而在真正发菩提心的抉择教言中,说“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如果初发心会退失,则不名初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
此处需要有个抉择。为什么要这样抉择呢?一是信心,一是本质性的需求,也就是说它不可抑制,是了晓了本具,开启了本具,在这个地方,得尚不可得,怎么能够退失呢?因此,远离对待的本净心生起的一刹那,即名发菩提心,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抉择,而一旦抉择,就不会畏惧它会退失。这个“畏惧会退失”,本身造就了一个对待,造就了一个退失,所以就会产生矛盾,也就是产生所谓的畏惧。
“畏惧”这个词,会蒙蔽我们众生的清净心智。许多学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没有得到一个法的抉择时,就多在业习、烦恼、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断地用着畏惧心。我最初接触佛法时,也有畏惧心,畏惧什么呢?别人的供养可是日夜三翻啊,这么多人供养、磕头,该怎么还债啊?来生作牛作马,要作多少生?怎么还得起啊?整天沉浸在这里面,不敢吃,不敢睡,坐立不安,总是感觉不行、不行啊,实际还是在制造蒙蔽,虽然它会产生动力,但动力来自于畏惧,则不名初发心。
初发心,是对菩提心、本净的心生起了喜悦,或称好乐的抉择,这时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畏惧,不是发菩提心,而是一种厌离心、被迫心,是被动的。这个地方我们如果弄得懂,就不怕说“当下”了。
一说当下,很多人会顾虑——我在这个当下是清楚了,但一会儿会不会迷失掉?这种顾虑就造成了退失、蒙蔽的果报。但其实这是一个虚妄的假设,一旦我们从这个畏惧里走出来,就可以称为初发意菩萨了,就生起了不退转的喜悦、开启的喜悦,就象闭着眼睛走路,什么也看不到,突然睁开眼睛后感到的喜悦。所谓蒙蔽,就如没有眼目,看不到周边的世界。突然睁开智慧的眼目,就是看到了我们的心与诸佛同一心源,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安乐,本具万法,这个本净的心真正启开了,就是发菩提心。
此处,如果我们通过几节课就能把它抉择出来,那真是为大家庆幸!我用了不知道多少年、多少劫、多少生,起码过去世用了很多生来串熟这个地方,因为这个抉择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旦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后面就方便了。
初发菩提心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伏菩提心。我们知道,三贤位菩萨是伏烦恼菩萨,能够伏住烦恼。我们在菩提心的抉择下,就会在清净的延续中逐渐产生伏烦恼的善巧力。
这个“力”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少人去关注它。什么是“力”呢?可以说是效果、效应,或说征兆,如我们常说的“佛所行处,吉祥感征”。当人闭关中心智比较相应的时候,很多动物就不怕人了,就会上前来看,甚至要东西吃,这就是一种征兆,说明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13:41 , Processed in 1.677739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