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大德开示] 最有效、最可靠的修行成就保险!——《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释经题
  这部经的题目很长,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一部经典的题目,对于我们理解该经,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读者,不太重视经的名称。其实,经的题目与经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普贤行愿品》是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部经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它是佛陀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时说的。
什么是佛呢?佛,梵语称佛陀,在这里主要指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位觉者、智者。"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是什么意思呢?不可思议,是超越了我们凡人的思维,就是说,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们凡人的思想去想象,也无法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的。
"解脱境界"已经断除了烦恼和痛苦,已经了脱生死,永远不会再到生死里面去流转。另外,解脱有两种意思:一是心解脱;二是慧解脱。心解脱,是说心里没有任何痛苦烦恼;慧解脱,是说在思想知见、认识上已经成就般若智,不会被世间的一切现象所迷惑、所困扰。
  一部经典是由很多品组成的,品就像我们现在著作里的章节。这一品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是说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愿是普贤菩萨发的,发了愿以后,普贤又按自己的发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贤行愿。
  中国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四位菩萨的道场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场在九华山;普贤的道场在峨嵋山;文殊师利的道场在五台山。这四位大菩萨中,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无缘大慈,另一个是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地去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你快乐,无条件地给你快乐;悲是拔苦的意思;同体是把自己与众生看作是一个整体,把众生的痛苦看做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都有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大家都是菩萨啦!文殊师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学佛法里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其实是智慧的成就。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我认为一个不想成佛的人,就不是佛的好弟子。成佛要具备成佛的资粮,换句话说要具备成佛的条件。我们要学习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要学大行普贤的十大愿王。大行,不是帮助一两个人,而是要帮助一切人,要以一切众生作为我们帮助的对象。
  我们学《普贤行愿品》,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和"行"。行和愿如鸟的双翼,车的两轮,缺一不可。因为没有宏大而正确的"愿","行"就很盲目,在修行上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可循。但是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心只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在学习《普贤行愿品》时,特别要注意行持。我们只有按照自己的发心,用实际行动去实践普贤大愿,才能功德圆满,最终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5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5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5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顶礼普贤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的文章
普贤行愿品殊胜不可思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经的组织与内容
  学习一部经典,了解它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把握其整体及思想脉络。
《普贤行愿品》的组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长行,二是偈颂。长行是前面的散文部分,偈颂是后面的诗歌部分。偈颂基本上重复长行的内容,但并不完全相同。在语言上表现得比较精炼,内容方面也有一些新意。
《普贤行愿品》的整体内容,主要是由十大愿王组成。
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第二章 序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资格的考察
  一般经典的开头,总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可是《普贤行愿品》没有这个开头。为什么没有呢?前面讲过,这部经是《华严经》中的一品,是从中间开始的。这一段经文有点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种一种的行愿说出来,然后再依次解说,像是一本书的总目。
  "尔时",是指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菩萨摩诃萨",是梵语。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觉悟了,也要使众生觉悟。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菩萨与阿罗汉的区别在于:菩萨自己觉悟了,并发心去帮助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他们也能觉悟。相反的,自己觉悟了,不去帮助别人,没有去度化众生,就自称证入了,称为阿罗汉。佛跟菩萨又有什么区别呢?佛的觉悟是圆满的觉悟,而菩萨的觉悟还没有圆满。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虽然它们也放光,却是有缺陷的。而佛的觉悟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它放出的光是圆满的。
  菩萨,有小菩萨、大菩萨、新菩萨、老菩萨之分。比如学佛的人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将来去度化众生,帮助世界上的人,这人现在就是菩萨了。但是他是属于初发心的菩萨。虽然也叫菩萨,但是跟普贤、观音菩萨一样不一样呢?不一样的。因为他的功德、智慧、能力都不能同这些大菩萨相比。就拿忍辱来说,假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你能把眼珠挖出来吗?对于一个大菩萨来说就很容易办到。但对于小菩萨,尤其是一个初发心的菩萨而言,就很难做到了。所以,同样是菩萨,境界却有高低之分。
  菩萨这个概念,许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的理解。一提到菩萨,就觉得他们是来无影去无踪。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高僧大德就是菩萨。像太虚大师,他一生的修行是完全按照菩萨的标准来修持的。他在一首诗里说到:"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呼我为菩萨",所以,大家都称他太虚菩萨。又如台湾的慈航法师,人们都称他为慈航菩萨。
  我们大家如果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可以称为菩萨。从小菩萨、新菩萨开始做起,将来随着智慧和功德的成就,也像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那样,成大菩萨了。所以,菩萨是由普通人开始做起的;菩萨是从日常生活中修行得来的,是非常现实的。只要我们能用菩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每个人都是菩萨。菩萨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像雷锋那样,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帮助别人,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和欢乐的人,就是菩萨。我们不妨把雷锋称为雷锋菩萨,因为他具有菩萨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到:观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相。经中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了方便善巧度化众生,有时当国王,有时当男人,有时当女人,有时当乞丐,有时当畜生,有时当佛教徒,有时则示现其他身相。因此,看一个人是不是菩萨,不能只看他是不是学佛的,而是要看他的所作所为,符不符合菩萨的精神和标准。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4-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称,是称赞。叹,是佩服、赞扬的意思。普贤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说法后,称颂赞叹佛的功德。胜功德的"胜"字,是说如来的功德,超过寻常人的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无量无边。世界上谁的功德最大呢?如来的功德最大!
  我们经常念的一个偈子:"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说,不管天上还是地上没有任何众生的功德,比得上如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向佛陀学习呢?因为佛陀的道德已经彻底圆满了;我们假如不向佛陀学习,还向谁学习呢?
  世界上尽管有成就、有道德修养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圣贤,如孔子、老子,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们现前的师长等。虽然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从他们身上多多少少总能挑出一些毛病。总的来说,他们的道德是有缺陷的,是不圆满的。然而,我们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缺陷,佛陀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圆满无缺的。所以,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功德,胜过所有的人。把如来的功德告诉参加华严法会上的许多菩萨,还有善财童子。但善财童子是此次法会的当机者,因此特别提出善财的名字,向他说法。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在说法前,对法会上许多听法的人,先叫了一声"善男子"。指以善财为代表,所有参加这次法会的听众。如来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
佛教认为:在宇宙中,不是只有一尊佛,而是十方(东、南、西、北,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尘那么多,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这么多的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如来的功德,还是演讲不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03:58 , Processed in 0.283994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