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要报恩

[大德开示] 华严经净行品讲记 海云继梦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 十二】: 护养一切、免于贪着
(资料来源: 华严的故乡/海云法师)
今天要介绍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所举的一百四十一个大愿,这一百四十一个大愿,可以说是随缘照修,顺着境界修行。我们常讲佛法就在世间,佛法离不开生活,也知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处处皆可以修行,但也仅止于知道而已,实际上该怎么做,就不知道了。文殊菩萨在此提出的例子,只能说是生活各层面的代表,我们当然还可以再举其它的例子,或者使用新式的语言模式来解释。在解释经文之前,先将修行部分作个总说明。
  佛法的行门,各个人皆不相同,顶多是把相似的方法归纳起来,成为某一种修法,譬如国人常讲的禅、净、律、密,就是分成了四大类,但在每一大类中,每一个人的用功方法又不一样。就像写书法,同样是拿毛笔写字,每个人的字体都不一样,即使是临摹同一家的法帖,写出来的味道仍然各不相同,因为字的形像可以模仿,但是字的精神却不见得学得到,关键就在此。所以古来的大德,在传法给弟子的时候,讲到真正的心法,都是不可说的,而是需要靠体会与揣摩,只要是真的想达到佛法的目标,抱着恳切至诚的心,绝对学得到心法。但首先的必要条件,是先放下我执我见,否则根本学不来。
  其次,要谈的是,文殊菩萨所举的这些法,到底是如何修的?正确的修法在佛法中,称之为正修正行。开始正修正行时,应先弄清楚有哪些要注意的;就像学插花,花不是随便拿来插插就可以的,要先对花材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才方便运作;又像学英文,掌握住文法的原则,才能讲得象话。同样的,佛法修行也有基本的章法,现在我们要探究的是文殊菩萨所说的这些修法,其基本架构,究竟何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境界,要对缘照修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才能修?
顺境逆境皆是普贤境
  这一百四十一个大愿,可以说最后都导入了真善美的境界,为什么不论遇到好的或是不好的境界,都可以导入真善美?
  一般人遇到顺境,可以导入真善美,遇到逆境大概抱着随缘消旧业,业消了就好了,哪想得到什么真善美?但是我们遇到的逆境太多了,因而大家会自叹五浊恶世的众生福报太差,业力太重。然而在华严的修法中,不管哪一个菩萨,都告诉我们,无论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好的,所谓「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的观念,就是文殊菩萨在这里提出来的,好境界、坏境界,皆要导入好境界中来。
  为什么文殊菩萨要这么说呢?从分别的观点来看,在《楞严经》中世尊曾说,人的身体在变,恒河却亘古不变。这说明在种种的变化中,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见性不变,也就是「看」东西的能力不变,眼睛会衰退,身体也会产生变化,唯有真我不变,真如不变;现在我们能否抓住这个不变,再将一切导入这个不变中,文殊菩萨所讲的就是这个法。
  我们所遇的一切都是可变的,心也被可变的境界所转,心随境转,是为凡夫;心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也是文殊菩萨法缘的依据,各位若要修行这一法门,一定要从此处下手,抓住不变的真我,才能从本质上彻底的改变。其实这个不变只是每个人所存在的本来面目,犹如水晶、摩尼珠般的晶莹剔透,只是长期以来被无量的灰尘所覆盖,只要将灰尘拭净,依旧能恢复本来的面目。
执着让人看不见真我
  这也是我们所谓的人人皆具的自性宝藏,可惜都把它潜藏在内心的最深处,以至几辈子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即使有时候想到,都会认为是一颗脏兮兮的珠子,而想一脚踢开,但又踢不开,因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因它而产生的,当执着于珠子外面的污垢时,就是污垢的相现前;当执着于它而产生贪念时,贪的相会起作用,贪的恶趣就会出现;当染着于瞋时,则瞋相会起作用,瞋的恶趣就会出现。
  即使染着于美,美也是一种执着,如贪求舒适、美好,同样会出现恶趣。因为贪的本身是中性的,执着也是中性,执着于此与执着于彼都一样是执着,只是坏习气的人会执着于不好的,而造成恶的果报,好习气的人会执着于好的,便会有福报。但是不管好坏,执着都是不对的,执着于左是三恶道,执着于右是人天报,都还在三界内。现在的问题在于能不能不去执着,可是坚持于不执着又还是执着。这个拿捏就得靠各位自己去感受了。
  通常坚持到了某一个程度时就是执着了;刚开始修行时,常常需要一些事相的依据,这就不能叫执着。譬如初学佛者需要有个佛像,配上佛教音乐,甚至录像带,因为现代人的定性不够,丧失的太多,只有靠一些基本工具来辅助。但是大家要有一个认知,就是即使这一法中有一个不变的本来面目,我们仍然要能超越。在初期的阶段,可以容许于执着那个不变的本来面目,可是当修行到某个高阶的层次时,就必须能够放下,才能超越,否则只是停留在那个阶段上跨不出去。
  一般来讲,修行在那个阶段以前,可以靠人为努力来达到目标,可是要放下那个阶段去超越时,就必须靠几分天赋了。但这个天赋并非先天带来的,而是后天修学时所应培养出的两个条件,一是宏观的能力与胸襟,所以我们常说学佛心量要大,接触面要广,才有办法跨出去。一是高度的警觉性,警觉自己所听闻、所修行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要以为师父讲的就完全正确,师父也是凡夫,在判断事物及谈吐上也会患有时代病,往往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不自知,他无心欺骗你,但你可能就被骗了。
  譬如四大宗派,禅、净、律、密,各有各的修法,可是现在都混在一起,结果大家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修什么,去请教师父时,师父又可能拿禅宗的方法来答复净土法门,答非所问,问的人又常常被法语冲昏了头,反而忘了自己原来问的是什么?所以现代人学佛犹如走迷宫,进门以后就在里头乱绕,缺乏正确的指导,永远也绕不出来,也不要想成就。所以大家要有警觉性,不要被象牙塔、牛角尖所框住。同时不要老是站在自家窗户里往外看,有时候也要走出去,从外面反过来看看自己的家长什么样子。
  佛教徒有一个毛病,大家都自顾着精进修行,却没有人情味,不会从外在的立场来看佛教的形像;要走得出去,再回过头来看,才有办法超越。历代公案中,持戒严谨的人,天天有禽兽送供,但是仍无法破无明,就是因为执着的关系,才无法跨越。学佛是活泼的、解脱的,而不是把人束縳住,不但不去执着事相,也不去执着戒法。大家对这个层面要有所认知,调整好正确的心态再来学佛修法,这样一来,要有大成就便快了。
  确定目标,站好立足点,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出去,是修行法门的不变原则。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为什么要听经言教,目的就在此,把自己确定好,目标找到了,剩下来就是如何修行的问题。待一切都弄清楚,又经过几次的实习都没问题了,大概就可以闭关了。所以途径一定要先找出来,现在大方法确定后,我们来看看文殊菩萨怎么样来举这些例子,这一百四十一条大愿,几乎条条都可以这样去看。也就是销归自性,把一切的外缘统统导入这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要报恩 于 2012-10-18 17:33 编辑

佛子!

菩萨在家 当愿众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此愿是总说。从行门的立场来看,所谓菩萨在家,在家就有逼迫,贪、瞋、痴、慢、疑见种种皆是,因为在家人(指心未出家的人)的心,是自我意识形态的作用,时时想成为一个社会人。这在社会来讲是正常的情况,像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校长,成为优秀的官员,或者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等等,无论如何总想有个大成就,若没有大成就,那小成就或一点点成就也好。只要有这种想法,在他的内心深处,总希望成为某一号人物(不管大号小号),修行人则正好相反。但是不会修行的人也会犯同样的毛病,他会特意标榜自己「不是某一号人物」。
  真正的修行人是超越的,他不属于那一种人,甚至也不特意去成为修行人。这一点告诉我们,当内心有了某种念头,所衍生出来的就会竞争,竞争两个字在现在的社会很通俗,但是竞争的概念只要停留在脑海中,人便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不得安宁,不论走到哪里,都是满天烽火。但是在这个修法的总说中,先用家代表了一切逼迫,它告诉我们,在这种种逼迫中,有一个不被逼迫的,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在这里叫「性空」。在无量无边的逼迫中,存在着一个性空,你知不知道?能不能感受到?抓住了性空,一切皆能免除。
  生活中的种种逼迫,出家人或者是身在家而心出家的人,已经免除,但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煎熬之下。大多是为了赚钱,有些老师为了多赚钱,只好集天下之钱财而教之,还要躲避教育局的追查,当然是生活在高度紧张之中,在最有良心的事业中做最没有良心的事,他有没有逼迫?老师都这样了,那商人呢?可以想象的。
  两、三年前,可口可乐要改变饮料的口味,我们外人看不出来,那阵子大概前后两年,他们全世界各分公司的主管干部有多紧张,在更改与不更改间即已争辩多时,面对巿场又有虎视眈眈的百事可乐,之后还要统计业绩……这已不是煎熬两字所能形容,那种生活与地狱有何差别?
  大商人有大煎熬,小商人有小煎熬,在家人是这样熬过来的,可是修行人尽管在这个无有一处不煎熬的天下,能否身在其中而清凉自在?唯有性空才能如此。用这个方法证得性空,不怕劫火熏燃,也不怕水淹二禅,更不怕风吹三禅,一切都伤害不到,因为你有性空。所有的变化,成住坏空都伤害不了性空。所以修行人若身患重病怕死的话,最好躲入性空便死不了;如果从性空中跑出来,那就非死不可,因为生老病死嘛!若能转入性空,便没什么死不死的问题了。色身坏了,再换一个色身来,就是乘愿再来,等于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所以说,那个永恒不变的,就是性空。
  总说在这里将一切现象都归纳到逼迫上来,一切境界都因在家而起,出家便没有了。因为在家讲的是缘起法界,出家讲的则是性起法界;在性起中一切美好,所以一切都是普贤境界,一切都是普贤行愿;在家讲的是缘起法界,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若能抓住缘起法界中不变的性空,种种逼迫也就免除了。
  逼迫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境的逼迫,一种是逆境的逼迫。顺境的逼迫在竞选中看得最清楚,不管是什么长,不当选不倒闭,一当选就倒闭,因为认识你的,不认识你的,红白炸弹通通丢过来,不给不行,给了又受不了,各种交际应酬,疲于应付,这都是顺境的逼迫。逆境就更不用说了,可是这两种境界我们都要懂得如何转到性空中来,下面的经文就是由此逐渐展开,菩萨在家是大原则,接下去的是几个小原则。

孝事父母 当愿众生 善事于佛 护养一切

  孝顺侍奉父母是一个缘,父母在世,要好好奉养,若不在世间,也应懂得缅怀他们的恩德。就这个缘,菩萨指导我们:「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佛是觉悟,以学佛人来说,看待父母,就如同看待佛,所以说家中二老就是活佛,当我们孝顺父母、侍奉父母、上报父母恩的时候,能不能转过来,同样的侍奉佛、菩萨。
  现代的人大概都不会向父母顶礼了,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拜佛的功德不够。古人常常向父母、师表、皇帝、官员等顶礼,所以礼佛的心境很坦然。现代人则往往有所求,或者是当成一个宗教仪式来实行,而不像从前那么生活化。我们是希望孝事父母能转过来像善事佛、菩萨一样,对待父母就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的无微不至,供养佛时也是一样。
  一个精进的学佛者,家里的佛堂一定布置得很清爽,打扫得很干净,而且是亲手为之,这就是最好的供养。佛堂四周的环境要保持清净,不要有不敬的杂物;供品方面,点灯,尤其是油灯,更要时时注意清理,这就是护养一切。
  此外,佛代表觉悟,我们对一切境界均要能觉醒过来,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当作是生命体一样的尊重。对于从内心所发射出来的都要懂得好好照顾,这种情形就像对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事业、嗜好、专长都能尽力维护。而有些方面的成就,诸如德行,是无法继承的,也应该时常赞叹。对佛来讲,当然境界更广,像菩提道、菩萨道、解脱道各方面,都应好好学习来增长道心。增长又分两部分,一是内护,指自己修行的道心;一是外护,别人修行时,我如何来护持,两者都要做到,才算是护养一切。
能够觉悟便能护养一切
  此一大愿为何要如此说?又与刚刚所讲的原则是否相符?我们看,这里是由小向大,由父母扩大到佛,看起来似乎抓不到那个所谓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的核心,但是我们若从世间法以物易物演变成货币交易的方法来看,钱币的发展好像和直接交易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对货物买卖的便利性有着很大的帮助。这一大愿也与这种情况类似,由小到大好像绕了一圈,最主要讲的仍是佛、善事于佛。佛是觉悟,能够觉悟便能护养一切,不能觉悟便不能护养一切。
  以前我们谈过佛陀耶的五个定义,其中有三项即是趋向于觉悟:一是具备了解性,二是具备高度警觉性,三是有醒悟的能力,这些都是走向觉悟的过程。到达觉悟后,觉悟又有两个特色,第一、觉悟能照彻我们的生命,让生命的洪流处处充满光明,即光明遍照。第二、光明不但照耀自己的任何角落,同时又能照耀每一个别人,自利利他,护养一切。这就是觉悟的五个内容,所以此愿仍导归到此核心,前面讲性空,这里讲觉悟,意思都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8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妻子集会 当愿众生 冤亲平等 永离贪着


  妻子集会,乃是相对于丈夫集会,意思是一样的,只是男女立场不同。妻子是父母以外的至亲,包括了妻与子。夫妻有许多种情况,有的是佳偶,有的是怨偶,这两种暂且不提。一般来说,夫妻在一起是天伦之乐,是美好和睦的景象,也是顺境。在这顺境的同时,能不能体验到逆境的情况?一家人幸福和乐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有些人是不幸的?此时能否以平等心相对待?所以说:「冤亲平等。」其次,并不是每对夫妻都是这么和谐相处的,和谐相处的固然是男女平等,不和谐相处的也要能互相尊重,这也是冤亲平等。但是此愿主要讲的是前一种状况,所以才叫我们要「永离贪着」。
  亲情相处得很好,其实是一大障碍,修道很难成就。并不是要夫妻父子没有感情,只是在适当的时机你能不能放下?情执太重,难舍难分,当一个先走了,另一个也难以自处而寻求了结。这种情况很多,可是修行人必须淡化,否则,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无法修行、无法出离三界的。但也不是要割断情感,而是要尽量淡化,去成就对方的道业。所以各位学佛最好能带另一半一起学,建立一个健全的佛化家庭。
  这里所讲的「冤亲平等」,即是不分别,不执着。贪执是执着的代表,那个永恒不变的本来面目是不偏向任何一边的。人性有一个特色,就是容易停留在不安定的两个极端中,也就是处于痛苦的边缘上;譬如想要快乐,那痛苦一定马上跟着到,所以快乐是痛苦的开始。
  人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中不停的摆动,但是摆动中仍有一个不动的,那就是中道,它不在两边,不在空、不在有、不在快乐、不在痛苦、不在贫穷、不在富有;在两者当中,有一个不属于极端的,只有平等。也只有平等才是最稳定的,一有分别就不稳定了,这不就是问题的核心?这是一个大法门,是修行上的重要关键,大家要好好留意才是。


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生活中的佛法,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从生活中来讲佛法,关键在于对于我们所在的情境,要如何去「转」。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大的环境来讲,叫「娑婆世界」或「五浊恶世」,你离不开这个世界,那我们要如何将这个世界转为极乐世界?
  当下这个转法是就大范围的,总括说的。在小的方面,日常接触的事物中,你是否有分别心,当你有分别心去分这是杯子、那是桌子时,你就会进一步分辨这个 杯子好或那个杯子不好;如此一来,你将永远回旋在娑婆世界里,因为这是对幻境的一种捕捉。换句话说,就是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你是停留在对幻境的吸收,而那些幻境对我们来讲,并没有真实的意义。可是,我们却会停滞耽溺于其中,就好像在一个银幕上,映出绵密接续的影片,我们却误以为影片是真实的。
  这只是第一层迷雾而已,还有更深层的,就是你把里面的剧情当成真实人生,随着剧中人的悲、哭、喜、笑,莫名其妙哭笑后,明知道那是假的,可是,看的时 候,却仍旧哭得很伤心、笑得很高兴,明知「做戏『空』(河洛语,装疯卖傻的意思),看戏憨」,但是你就喜欢做憨仔,这就表示你已被那个境转了。
  现在,我们修行就在这地方着眼,当下这些状况,你能不能转过来,而不是反被转过去,这是老生常谈,可是我们一直做不到。所以,希望各位对佛法当中修行的部分,只要抓住一个,能一个就好了。
修行,难在『行』
  唐朝白居易曾问鸟巢禅师:「什么是佛法?」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还不简单,三岁小孩都懂。」禅师说:「八十老翁做不得。」八十岁的老翁都做不到,三岁小孩如何懂得?对于修行的原则,也许都懂,但可能一直做不到。
  昨天,有同修到中坜道场,提起要买一块地,想找几个同修,每个人盖一间茅蓬,然后要开始潜修。我问他要如何精进?他答:「一心念佛。」我问他要念到那 里去?他说:「要念到极乐世界。」我说:「你那里准备当坟墓了。」一心念下去,就念到坟墓去了,因为他对整个状况没有弄清楚。也许,他是想放下身心世界, 但当他开始念时,发生问题怎么办?古人可以有这种设想,安居在一处茅蓬,潜心修道。现代人的茅蓬是无形的,如果住进茅蓬,海青、缦衣、冰箱、电话等等设备 还一应俱全,这就不叫茅蓬,叫别墅,哪有办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念佛?这就是环境没有弄清楚。
  这个时代,只要把自我面子、身段放下,会比古代好修行。古代要填饱肚子,为了生活需求,还需要去化缘;现代不需要,只要累积一年的资粮,存在银行里, 每月去领一点来吃饭,一日一食就够了,有时,同修道友还会供养你几餐,你可以专心精修,又不怕生病,倘若生病,还有全民健康保险提供医疗服务。
  但是,现在我们就是放不下,怕饭霉菜馊,要买最大的冰箱;怕天热气燥,要冷气机,自己一直在描绘那个理想,那就是执着,执着于那一点,想要一心念佛是 不可能的。如此这般,骗人也是骗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不了解,对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也不了解,如此想要找一个极乐,去到那边,只会是极苦,绝不会是极乐。 因为现在你不懂得修行,到了极乐世界,谁教你修行?这里极苦都不想修了,到极乐世界会修吗?试想目前,我们只要生活稍微改善,就会耽于逸乐,退转道心,到 西方净土那么唯美极乐的地方,我们如何能不放逸享乐,怎么可能努力修行?这是一个很切身的问题。
生活的困境,绝大部份问题在于心
  修行人有修行人的憧憬、理想与执着;凡夫也有凡夫的理想、憧憬与执着。两者都有同样的缺点,要想出三界、了生死,两者都同样要破除这些。不只修行如 此,在其它事情上也是一样。当你在这个环境有烦恼,工作不顺意的时候,除非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否则绝大部分是出于心的问题。例如,是读书人却要他舞枪弄 剑,是劳动者却要他吟诗填词,都会难适其任,这两种人只换对位置,就能各展所长。
  又如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造成工作上的不如意,无法协调,那不是换工作就能解决的,而是要换你的心。把我们的心境转过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融洽、如何使 自己的生活过得自在。假如心念不转,只改变其它,那只是换另外一个洞钻进去而已。一个人如果老是爱与人计较,爱与人争风吃醋,爱与人争长论短,不管到哪里 去,都无法与人相处,所以,最重要的是转变你自己的心。
  刚刚曾讲,凡夫与修行人都有执着,都有目标与理想。当执着产生的时候,什么都不对了,正知、正见也会因而消失,所讲的一切都是假的,这一点要先了解。 了解以后再看经文中如何用心的部分:「若得五欲」,五欲指七情六欲,有这些色声香味的享受,会过得比较舒服,俗语说:「乞丐也有三年的好风光。」当我们生 活好转,渐入佳境时,就要注意了。
  「当愿众生,拔除欲箭」,是希望一切众生,把这种贪都能除掉,才能「究竟安隐」。因为有贪欲,就不安稳(隐)。这里有几个重点,第一、「当愿众生」的 意义,看文意,是希望别人的意思,其实我们都是众生,自己也包括在内,即使是菩萨也是众生,十法界中,只有佛才是究竟的,其它都是众生。所以当愿众生,指所有的众生。
当愿众生是一种心量的展开
  为什么要说「当愿众生」而不说「当愿我」,「当愿自己」或「当愿每人」?这是一种心量的展开,告诉我们,不要自己得了利益就忘了别人。虽然发此愿是很大的愿,我们也希望大家共襄盛举,共成菩萨,所以才说:「当愿众生。」意义就在此,一发愿就要训练我们的心量。
  有很多同修念到愿代众生苦时,常常会将「众生苦」省掉,或是念的声音特别小,不敢当下承担。不发愿,所受到的苦更多,一发愿要代众生苦,菩萨与护法就来了,因为有苦,他们会帮你挑一些,你不发愿,那就自己挑吧!自己去氶担。
  同样的道理,像我们发愿要进学校读书,义务教育三分之二的费用是政府负担,那些负担是从我们的税赋而来的,贫富各照所得缴税。不能说进学校要缴学费, 就不进去,那是你的损失。所以在发愿时,相当于这种情况,发愿做一件事,法界中历劫成就的诸佛、诸菩萨,会帮我们承担许多,这叫法如是故。我们不懂法的道 理所在,一看到发愿,就以为兹事体大,难以承当,要知佛、菩萨绝对护持你的,除非你的愿是为贪图自己的名利,那就没办法了。你的心真的是为众生的话,佛、 菩萨绝对帮你承担。
  今天我们的福报很大,虽然我们的道场,没什么积蓄,但有大家的拥护,算是福报很大了。这些都是三宝的加持,释迦牟尼佛的感化,使得僧宝的形象优良,才 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发愿进入菩提道,愿意来弘法,愿意利益众生,愿代众生受一切苦,三宝就会来加持。既然有如此宏愿,你就要修行;既然要修行,佛、菩 萨就会加持你,除非自己盲修瞎练,所以,「当愿众生」很重要,有他的真意深理在。
「拔除欲箭」,就是去除执着
  「拔除欲箭」,欲指五欲,五欲射中我们的心,就会迷惑颠倒,会造种种的业。这里的欲,主要是指贪,五欲都是贪的范围,贪是一种很严重的毛病,像一支箭,要去贪,就要将射中我们的贪心之箭拔除。贪心是一种执着,一种习气、性癖。
  「拔除欲箭」,就是去除我们的执着。执着的脾性要怎么除掉呢?即使一家人,习气都会差异很大,有的很爽快、有的很执着,不同习气造成人格发展的不一 样。执着的事物有很多种,一般人不是执着钱财,就是执着情感,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执着,内心就会不安稳,经常要心想口说,这大部分是由于自己内心的 某种不平衡,有不平衡就会不安稳。
用静坐除去那执着
  要如何确确实实除掉那个执着性?在修法中有一个方法,就是静坐。靠静坐如何拔除欲箭?当坐下来,姿态动作如何,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训练自己不妄想、不空心静坐、提起正念、照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个阶段。
  其次,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以后,该如何处置?例如坐了五分、十分钟以后,脚会开始酸麻,甚至腰酸背痛,躁痒难忍,这个感觉要很清 楚的知道,也就是清清楚楚的感觉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已给我一个讯号,这里在酸、那里在痛,如果准备要移它,或动它,那个酸痛就会继续加深,但也会自然消失。
  现在,看得清清楚楚,知道业力来了也去了,来来去去,一切是无常的,好的境界来也无常,一下子会过去。懂得这个大前提,到了中期,那些现象会消失,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宁静感。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时你就要清清楚楚,身体以外,还有心理的变化。
  凉风进来了,我感受得到,看得清清楚楚,就会知道风向对我们所坐的位置的关系,下次是否需要变动,以免受到风寒伤害身体。光线强弱对定力是否有影响, 自己会很清楚。不但如此,更会发现在静坐时,什么欲望、妄想,诸如关瓦斯、打电话、喜怒哀乐、贪瞋痴会逐渐显露出来,出现时也要看得清清楚楚。你会发觉这些东西不能执着。因为,这些都是无常,它来了,它去了,这种在内心里头来了又去,去了就已拔除,不再产生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为什么有人静坐能知天下事,当心静到某种程度,现象会现前,当什么都不执着的时候,什么境界都会现前,因为你已把欲箭都拔除了,实修就是这样,这是从行门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1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伎乐聚会 当愿众生以法自娱 了伎非实


  伎与妓同义,意思是欢乐,古代的伎乐与现代的差不多,现代的伎乐是KTV,古代的是野台戏、杂耍,因为有表演,所以大家都聚在一起,此时要「当愿众 生,以法自娱」,不要一直以外界的声光十色为娱乐,要「以法自娱,了伎非实」。明白外面的伎乐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要提起正念,以法自娱。
  修行人与读书人一样,高兴的时候,读起书来心领神会,是一种喜悦。如果为了考试而读书,或为了表现学养给人家看,当别人对你的人品加以否定时,你的痛苦就来了。现在,这一愿告诉我们,以佛法为娱乐。
  修行人刚开始修的时候怕逆境,老修行则怕顺境,以法自娱是要我们抛开顺逆的情境。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顺境、逆境,原本自己有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但这辈子却没有发展,这种情况相当多。
  以前有个德国教授,年轻时很想当音乐家,想到维也纳学音乐,但他爸爸反对,一直要他当学者,后来他当到校长,仍对钢琴、小提琴情有独钟,所以,家里钢 琴好几部,小提琴也好几把,伟大的作曲家塑像都有,但伟大思想家的塑像一个也无,因为他内心渴望的东西,缘被割断了,内心存在的热情却一直延续,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有些人会情不自禁去做某些事,难以理解,就如少年看护所,经常有名流的子女,甚或一些智商高、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不可思议,那是因他没 有健全的发展,也就是读书是被逼迫的,内心的期望没有获得疏导,以至走入歧途。
从日常生活中学佛
  学佛,不要将它变成一种负担。虽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下手,但如果你把佛法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负担,就不对了。本来日常生活已是一种负担,学了佛又加了一层担子,二十四小时都不够用了,现在,又加了两个钟头的功课,这时,你就不能「以法自娱」。
  在修学时,希望用佛法来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从日常生活中可以学佛,但当功夫和技术不纯熟时,效果就没那么快。所以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先用佛法来指导,修正我们不正确的观念。例如容易紧张的人,应先学会如何放松,不要紧张,如此,一步步地慢慢导正。
  佛法在初期是不发挥作用的,但不断加进去以后,它就会融入,一直走到你最紧张的核心去,再将此核心紧张的部分消除掉,这就是用佛法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到了这个阶段,就可知道从日常生活中来修行是有可能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行。如煮饭、洗衣时,就很专心去感受这一件事,心无旁骛,不要在厨房想着餐厅,在餐厅想着客厅,杂思纷陈,天马行空,脑子里总在计划着另一件事,构设一个理想,没有办法停在现有的环境中。
  日常生活中学佛,就是这么简单,洗衣服就好好地洗,煮饭就好好地煮,煮出来的饭菜是否可口,自己要了解,不要只是等别人吃过后的评价,自己却不知道是 否咸淡合宜,那你的心就不在那个地方,不是从日常生活中来修行。从日常生活中修行,只有一句话:把心安在日常生活的工作中;上班时,心就安在上班这里,去 感受这个工作;插花时,心就放在花上面,去欣赏、享受这些花。假如把插花当作一种压力,那不插也罢!
人若不能掌握心念,做什么都会成负担
  有个事业非常成功的董事长,他很容易紧张,于是,请了一些心理学家、企管顾问为他做诊断,这些专家会诊以后,建议他去打高尔夫球。他去打了,可是他的 紧张并没有改善,原先他紧张的是事业,现在紧张的是要几杆入洞。本来,失眠只为了公司的事情,现在公务忙完,还要再想明天几杆入洞,这不是工作转变的问 题,而是心境一直没改。
  打高尔夫是享受打球时的情境,挥捍时的快感,大片油绿球场的气氛;花钱就是要去感受这些,不是在意与人竞争标准杆要几杆进洞。既然,这个途径无法帮助 他舒解,只好改听音乐会,照理音乐应该让心情放松,但习气一起,他又开始评价演奏如何如何,轻松没有得到,却得到没有必要的紧张,脑子里填塞了一堆垃圾。 一个人若不能掌握心念,无论音乐、高尔夫球或书画等,这些专业知识对你来说,都是垃圾。
  生命中重要的是要去感受,这才叫「以法自娱」,从生活中的境界去感受,心安在那里就去感受当下那刻的情境。例如洗碗时好好去感受,同时也将肚子里的贪 瞋痴洗掉,其它不管是扫地擦桌子都是如此。当你有那种心境时,整个家里也会为之改观。当你的家这么温馨、洁净的时候,净土就在这里,你还会跑出去吗?如果 心不在这里,没有将生活中的种种当作一种娱乐,没有感受到那种喜悦,不管做什么、学什么,都会变成一种负担。
  有一种人很积极,对什么都很投入,很快就会成为那方面的专家,可是这种人学佛会很糟糕。学念佛不用三年,各种念珠都有。学禅,各种蒲团都有。再学三年 密,可以开一家佛教博物馆。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容易进入状况,进入紧张的状况,不是进入解脱的状况。佛法告诉我们如何解脱,因为我们就是被日常生活中的这 些事物束縳着,现在要从日常生活中开脱,但是若不明了佛法真实义,不进佛门,只有无明绑着;一进佛门,成了五花大绑,五戒好比五条捆绳,所以,再怎么修都 不好。
现代人物质丰富,心灵却远比过往空虚
  古人为什么修得好?就以简单洗衣一事来看,古时浣纱溪边,清风拂面,水花溅裙,情趣无限;现在用洗衣机,喜悦没有了。古代是样样享受到生命的喜悦,现 代只是让我们肉体感受到舒适,心灵里面却缺乏生命的喜悦,所以,物质虽然比以前丰富得多,心灵却比以前空虚。真正的学佛,是要让我们去感受生命的喜悦,若 能感受到这一点,「以法自娱」就知道了,「了伎非实」也懂了。
  近年来科技日新月异,以前物稀为贵的电视、冰箱,现在是普及的生活必需品,物质逐渐往高精密度走,它可以满足我们四大色身,但生命的喜悦却逐渐消失。 生命的喜悦一定要与人相处,一个不与人相处的人,生命的喜悦无法显现。为什么说佛法一定是人群的,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独处时,定力很 强,在树下、山洞、深山里可以修得很好,很好又怎么样?一定要将你的喜悦与人分享,然后去教化众生,这才叫「众生无边誓愿度」。大乘佛法绝对是一体的,生 命是整体成就的;如不能感受这一点,学佛会别别扭扭、奇奇怪怪的。佛法教我们心胸敞开与大家交融在一起,人心与人心要密合在一起,也就是人心、人性要让它 发展出来。
  人生最大的福报,就是学佛,而且是大福报才有办法享受,不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更能用它来引导从生活中学佛。此时,生活与佛法就交融一体了,这一 点希望能感受。它没有戒律,没有隔阂,没有任何框框,就因你不能体会,所以才告诉你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因此才有戒律。
  当人与人之间是以心对心来交往时,就是真的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是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会佛菩萨,那时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彼此真诚相处,自然不犯戒,也用 不着戒律了,而大家所展现的也是自性。人往往因为不真诚,才会造业,为了使你不造业,所以要规范你,因此才有戒律的产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


  这是由入世间导入出世间最殊胜的地方,「宫」是宫殿,「室」是一般的居家。现代的宫是公共场所,包括博物馆、科学馆,乃至百货公司、银行等公共场所都 叫「宫」;「室」是指私人的居家地方。不管我们处于公共或私人的场所,都要发愿,愿所有的众生「入于圣地」。其实,不管公共场所或家里都是圣地,只要将凡 夫心转过来,娑婆马上转为极乐。
  「永除秽欲」,秽欲就是不好的欲望,只要是欲望都是不好的。为什么要加个「秽」字?就是执着。用法上的术语来讲,凡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若都用识性, 统统叫秽欲;用根性就是清净。在修行当中,境界来临时,能转识成智,才能转娑婆成极乐,转烦恼为菩提。「转」的问题,是由宫室的境界入于圣地的境界。
圣地在哪里?──内心的清净
  圣地在哪里?究竟是印度八大圣地?还是中国的四大名山?都不是,圣地不在外境,而是内心的清净。就如有时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舒服,清风、明月、蓝天、 白云,怎么看都美,那就是你最清净的时候。否则,当内心有烦恼时,一样的天空、白云,怎么没感觉呢?关键在「心」上面,放不下烦恼时,永远看不到如来之 美,能够转过来,就达到圆满的境界。
  修行实在不难,难在于我们要认知这个「心」。这是讲行门的部分,一定要去体验如何转烦恼成菩提,转娑婆成极乐,经常去体验「转」的功夫,不断地提这个 话头。当你临命终时,还有转娑婆为极乐这个念头,极乐世界就现前了,因你已转了好几年了,一定到得了。净土宗讲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转娑婆成 极乐,不就两者都具足了。真正的「厌离」不是厌恶,而是要我们「转」过来,把我们的识性所存在的娑婆世界,用根性转过来,就成了极乐国土,这是真正最如法 的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着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璎珞以现代语言来讲是指所有的装饰品,包括耳环、项链、戒指等。当我们穿戴这些装饰品时,就应提起一个正念,当愿众生,除了希望一切众生还包括自己在内,并要深一层理解,警觉到这些装饰是假的、是外来的,既然不是真的,就该舍掉,即「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舍诸伪饰」,以璎珞来看,对身体是假的。事实上一个人也有很多假相,那就是自我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常听说:人生应该如何如何……这是社会 公认的,或是个人的想法,那只是定义问题,并不是真实的。真实的问题是讲存在的本身,存在的本来样子不需要你去定义。例如,我们说这个杯子应该是如何?那 个花瓶应该如何?如此下定义,只是拿一个意识形态来框住这个东西而已,那个意识形态就是伪饰,是假的。
  人也一样,你有些见解和认识,可是这个见识不是真的,而我们不自知,往往被很多装饰品包装起来,以为人本来就该是这样,从小就被这样教育。父母师长这 样教我们,我们再如此教子女,陈陈相因,以为就是这样才对,自己完全被牵着走,缺乏主见,这就是虚伪的,如同拿璎珞来装饰自己一样;这些都是可以更换抛弃 的装饰品,今天戴这,明天换那。
  同样地,今天在这个地方用这种意识形态,到另一个地方又用另外一种,关键在于你能否适应而已。就像有人移民到国外,若那边不能适应,就一定要回来,因为光是饮食习惯就不同,稀饭豆浆与汉堡可乐就是不同。吃的本身是真的,但吃的内容可以更换,这就是意识形态、是假的。
虚假的人生就像穿戴璎珞
  人生过程中有很多附带的装饰品,例如年轻男女在恋爱时,有种种遐想,双方为了约会制造气氛,看电影、喝咖啡,有了爱情结果,走上地毯的那一端,如此便 结束了。其实,另一端以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前面那一段往往是编织的,人不可能一直停在虚伪的部分。假如你是个诚实的人,当你长期停在虚伪的地方,会产生 一种苦闷。
  我们在社会上,为了适应社会的道德意识,往往发展出两种人格。一种是濒临崩溃的人格,人家说什么都对的老实人,集合了社会的所有道德标准,自己再照这种标准去做。事实上,当这种人遇到挫折,面对的现实与理想不相应时,便容易走上另一端。
  另一种人格,是面对群众时,有个社会标准向群众交待,当镜头对准他时,道理很会讲,但面对自己时,却又有另一套,这种虚伪的人,很能适应社会;前面那 种老实人反而无法适应下去。这两种人,面对社会的时候,相安无事,会相处得很好,但面对自己时,就矛盾了,不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就是伪君子的矛盾,两者 都不是活在自己里面,而是活在假的那一面。
  我们的生活,面向群众的都叫璎珞,活给人家看,不是为自己的、是假的、无精打采的活着。虽然服装穿得很好,但只是摆给社会看的,外表与内心完全隔离开 来。当你面对社会的时候,根本没有生命感。假如你是这样的社会人,内心就在矛盾中、在煎熬着,再不然就会走上伪君子这条路。
  另外还有一种人,他坚持自己的理想,生活过得很苦,事实与真理之间始终有个距离;有人误以为这种人好修行,其实不然,因为执着,择善固执的执着,在历 史上这种人大都以悲剧收场,纵使能善终,也是伪君子,因他要撑场面给人家看,场面撑得愈大,在社会上留下欺骗人的纪录就愈多。就如黑道大哥死了,送葬队伍 拉得愈长,表示在社会上造的业愈大。一个修行人要把这些都舍掉,过一个自然、真正的人生。
『到真实处』即自己与真理和睦相处
  人与人相处,一定要和睦,「和睦」两字与佛法的「恒顺」一样,要与真理相融。换句话说,是向内生活的,不是向外生活。现在,我们所谓和为贵,是与别人 去相融,愈跟别人相融时,愈觉得在扭曲自己,这一扭曲,就丧失了生命的本来面目。所以,你的生活就愈来愈无精打采,因为你已变成社会的样板,这些都是伪 饰。
  到真实处,一定要向内,自己与真理和睦相处,要随顺真理。我们往往不随顺,有种种社会顾虑,甚至还有自己的矜持,认为自己是某一号人物,就是要过某一 种形式的生活,如此,为了要与外在搭配,往往就与真理相对抗。我们不能违抗社会或道德,且要与真理相认同,永远站在真理这一边,与真理和谐相处。至于外在 的部分就随顺、随缘。有福报,真理自然就现前,很圆满;没有福报,就在这里结束,没有后顾之忧。这样才能过一个真正的人生。
  「到真实处」,用现在的说法,是向内的。向外是要随顺因缘,当因缘和合就可以发挥;如无缘,虽有能力,但外在条件不够,就不需强求,不必特别去寻求自 己发展的空间。要发展自己的空间是向内的。从如何升华自己,如何让真我与真理相结合,不再分裂。因为现在我们是分裂的人格,成功与失败、道德与不道德、好 人与坏人、圣人与罪人,都并在一起,这都是相对的。常常失败紧跟在后面,当不了圣人,就成了罪人,内心总是挣扎着,常顾虑太多,这样就不真实,这些考虑都是属于璎珞,要将它舍掉,那就要有警觉性,才做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上升楼阁」,就是爬楼梯,以前楼阁是在屋子里搭建楼梯;现在的楼阁,是楼梯或电梯,但同样也要有警觉性。当愿众生,既然上升,希望升到「正法楼」, 「正法楼」一上去,就能得智慧,「彻见一切」。彻见一切,包括两部分,真实的与虚伪的,真假两方面都要能发觉得到,必须要有警觉的能力。我们常常上下楼, 或搭乘电梯,上来时希望升正法楼,进入正法里面,这要靠觉知,即警觉的能力,才能步入正法里面。不要光只是被外面的事相来转,看到外面情境,要能回归到内 在的心境,将外在与内在交融在一起。这一个法是中国人的法,纯粹是中国人的文字思惟训练。
  当愿众生,就是看到外面的境界,要有警觉性,转化为内在的根源,或由内在的根源投射出外在的境界,所以,外面的一切境界,就是内心的一种投射。外面的 境界叫境缘法力;借着境缘转为内心的能力,叫自证自力。让我们的智慧能显现出来,照见一切,看到外面的境象,能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外面引起的烦恼, 就是境缘,你是否有能力警觉到?有些人脾气发过后,才警觉到要转过来,这叫不知不觉,只能说有微薄的境缘法力。如果有深厚的境缘法力,当念起时,境界一来 到,即能观照将它转过来,转为内在的部分。
  我们知道,外面的境界,不管好坏,都是内心的投射,内心如何投射,要寻出根源。若能开发智慧,这个智慧就可看出真假、善恶,展现出真实的部分。例如书 法,写的字从落笔一直到收笔,都有书写者的警觉性;描绘或章刻的字,就是没有写出来的字有价值,有生命力。任何一种行业都一样,球员、艺术家、工匠等,关 键在于有无觉知的能力,去警觉享受到生命的过程。
  觉知在于当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最少要有一根具有高度警觉性。法门无量,找一门下手处,经常训练自己,生命能量一定会增长进步。人就像电瓶,电量消耗快尽时,要再充电,生命的光辉才能再吐纳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3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23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8:28 , Processed in 0.21807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