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事迹传记]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心法门

1、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2。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3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2、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4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5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6,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3、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7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4、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8,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9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法,即是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相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5、即说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
      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亦不睹恶而生嫌10,亦不观善而勤措11。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12。
      不与凡圣同躔13,超然名之曰祖。

--------------------------------------------------------------------------------

〖注解〗

1.《安心法门》为《少室六门》中的第四门,《宗镜录》和《正法眼藏》收有此文。本文依据《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之文本校勘。


2.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悟解之后,心能够自主,不被色境所转;迷的时候则相反,心不能自主,被色境所系缚。解,觉悟。识,心。摄,摄持。

3.现量: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概念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如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广义之现量,分为真现量、似现量两种,真现量系指不受幻相、错觉等影响,尚未加入概念等分别作用之直接经验;似现量则指由于幻相、错觉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别作用之认识。狭义之现量多指真现量而言。

4.并是:都是。

5.从,同“纵”,任由。

6.跳踉颠蹶,跳跃颠仆。踉,音liáng阳平,蹶jǘe阳平。

7.亡己:无我,空掉了我执。

8.逢物直达:面对事物,能当下通达其实相。直达,当下现量通达,不借助分别思维。

9.任:听任,顺从。

10.嫌:厌恶。

11.勤措:勤劳努力地去施行。

12.出度:同前面的“过量”,均指超越于二边,非分别思维所能思量,测度。

13.不与凡圣同躔:意思是不落凡圣二边。躔,音chán阳平,足迹,行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心论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2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2、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3、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4、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5、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3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6、问曰:若为4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5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6?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7,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8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9,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8、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10、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11?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9、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0、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11、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12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2、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罣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
    烦恼混之浊13,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
    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
    妙神非知所测,正觅14绝于修行。
    灭则不见其怀15,生则不见其成。
    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
    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13、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为颂曰:

    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
    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
    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


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16也。

14、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17。又忘中道,三处都尽18,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19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之义,故云太上,即之佛20如来之别名也。

--------------------------------------------------------------------------------

〖注解〗

1.见《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编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本论之敦煌古写本,现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编号史坦因第五六一九号,标题下有“释菩提达摩制”六字。或谓本论纯属他人伪作,因其文内有我国固有术语“太上”二字,不似来自异邦之达磨所说者。或以本论之思想内容与形式,酷似牛头法融所撰之《绝观论》,而疑系法融之作。现据《大正藏》之文本校勘。


2.见:同“现”。

3.由为,同“犹为”。

4.若为:如何,怎样。

5.子细:同“仔细”。

6.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意思是说,心能把捉自己吗?

7.原作“六聚”,据下文,当为“六趣”。

8.杌:树桩子,或坐具。音“wu去声”

9.销灭:同“消灭”。

10.应答曰语:泛指种种言谈。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仔细考察一下,日用一切处、一切六根之所用,如种种言谈,种种造作,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等等,难道都是无心吗?

12.若为:如何、怎样。

13.此处疑为“不浊”。

14.此处疑为“正觉”

15.此处的“怀”字疑为“坏”字。

16.妄相心,坊间本一作“妄想心”,今从《大正藏》本。

17.“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这句话中的“不妄”,依据下文,疑为“不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十住菩萨修行,不离有无二边,心中尚存遣有入无之念,未能有无俱遣,更谈不上忘于中道,所以仍然不能称之为“太”。

18.三处都尽:指有、无、中道之名相俱遣,一法不立,一法不废。

19.“妄心智”,原本如此,非校对之误。所观之妄心,能观之智。

20.之佛:疑为“诸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观论

粗是问头,缘门起决。注是答语、入理除疑。是名绝观论。

【一】

1、夫大道冲虚,幽微寂寞,不可以心会,不可以言诠。今且立二人,共谈真实:师主名入理,弟子号缘门。

于是入理先生、寂无言说。缘门忽起、问入理先生曰:“云何名心、云何安心?”

答曰:“汝不须立心,亦不须强安,可谓安矣。”

2、问曰:“若无有心,云何学道?”

答曰:“道非心念,何在于心也?”

3、问曰:“若非心念,当何以念?”

答曰:“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

4.问曰:“一切众生实有心不?”

答曰:“若众生实有心,即颠倒。只为于无心中而立心,乃生妄想。”

5、问曰:“无心有何物?”

答曰:“无心即无物,无物即天真,天真即大道。”

6、问曰:“众生妄想,云何得灭?”

答曰:“若见妄想及见灭者,不离妄想。”

7、问曰:“不遣灭者,得合道理否?”

答曰:“若言合与不合,亦不离妄想。”

8、问曰:若为2时是?”

答曰:“不为时是。”

【二】

1、缘门问曰:“夫言圣人者,当断何法、当得何法而云圣也?”

入理曰:“一法不断,一法不得,即为圣也。”

2、问曰:“若不断不得,与凡何异?”

答曰:“不同。何以故?一切凡夫妄有所断、妄有所得。”

3、问曰:“今言凡有所得、圣无所得,然得与不得有何异?”

答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圣无所得,即无虚妄。有虚妄故,即论同与不同;无虚妄故,即无异无不异。”

4、问曰:“若无异者,圣名何立?”

答曰:“凡夫之与圣人,二俱是名。名中无二,即无差别;如说龟毛兔角。”

5、问曰:“若圣人同龟毛兔角者,应是毕竟无。令人学何物?”

答曰:“我说龟毛无,不说龟亦无。汝何以设此难3也?”

6、问曰:“无毛喻何物?龟喻何物?”

答曰:“龟喻于道,毛喻于我。故圣人无我而有道。但彼凡夫而有我有名者,如横执有龟毛兔角也。”

7、问曰:“若如此者,道应是有,我应是无。若是有无,岂非有无之见?”

答曰:“道非是有,我非是无。何以故?龟非先无今有,故不言有。毛非先有今无,故不言无。道之与我,譬类可知。”

8、问曰:“夫求道者,为一人得耶?为众人得耶?为各各得耶?为惣4共有之?为本来有之?为复修成得之?”

答曰:“皆不如汝所说。何以故?若一人得者,道即不遍。若众人得者,道即有穷。若各各得者,道即有数。若惣共得者,方便即空。若本来有者,万行虚设。若修成得者,造作非真。”

9、问曰:“究竟云何?”

答曰:“离一切根量5、分别、贪欲。”

【三】

1、缘门问曰:“凡夫有身,亦见闻觉知。圣人有身,亦见闻觉知。中有何异?”

答曰:“凡夫眼见、耳闻、身觉、意知。圣人即不尔,见非眼见,乃至知非意知。何以故?过根量故也。”

2、问曰:“何故经中复说圣人无见闻觉知者何?”

答曰:“圣人无凡夫见闻觉知,非无圣境界;非有无所摄,离分别故也。”

3、问曰:“凡夫实有凡境界耶?”

答曰:“实无妄有,本来寂灭。但被虚妄计着,即生颠倒也。”

4、问曰:“我不解,若为6圣见非眼见、圣知非意知?”

答曰:“法体难见,譬况可知。如彼玄光鉴物7,如照所照,非有能照之眼。又如阴阳候物8,似知所知,非有能知之意也。”

【四】

1、缘门起问曰:“道究竟属谁?”

答曰:“究竟无所属,如空无所依。道若有系属,即有遮有开、有主有寄也。”

2、问曰:“云何为道本?云何为法用?”

答曰:“虚空为道本,参罗9为法用也。”

3、问曰:“于中谁为造作?”

答曰:“于中实无作者,法界性自然。”

4、问曰:“可不是众生业力所为耶?”

答曰:“夫受业者而为业系所缠,自因无由10;何暇系海积山、安天置地?”

5、问曰:“盖闻菩萨有意生身11,岂不由神通之力耶?”

答曰:“凡夫有漏之业,圣人无漏之业,彼虽胜劣有殊,由12未是自然之道。故云‘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6、问曰:“既言空为道本,空是佛不?”

答曰:“如是。”

7、问曰:“若空是者,圣人何不遣众生念空、而令念佛也?”

答曰:“为愚痴众生,教令念佛。若有道心之士,即令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夫言实相者,即是空无相也。”

【五】

1、缘门起问曰:“盖闻外道亦得五通,菩萨亦得,共彼有何异也?”

入理答曰:“不同。何以故?外道谓有能得者;菩萨即不尔,了达无我故也。”

2、问曰:“自有始,凡初学入理未圆,微证真如,薄13知妙理。与彼外道五通,何者胜?”

答曰:“先取入理微证,何用彼达事五通乎也?”

3、问曰:“若得五通者,交14为世所尊,交为世所重,前知未然,却知过事15,自防愆犯,岂不胜哉?”

答曰:“不然。何以故?一切世人,心多著相,贪缘事业,假伪乱真。彼虽有胜意之通16、善星之辩17,若不知实相之理,皆不免没于裂地之患18。”

【六】

1、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

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2、问曰:“道若遍者,何故煞19人有罪、煞草木无罪。”

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约事,非正道20也。但为世人不达道理,妄立我身;煞即有心、心结于业,即云罪也。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理无我故;煞者不计21,即不论罪与非罪。夫无我合道者,视形如草木,被斫如树林。故文殊执剑于瞿昙22,鸯掘持刀于释氏23。此皆合道,同证不生,了知幻化虚无,故即不论罪与非罪。”

3、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24草木成佛、偏记人也?”

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

【七】

1、缘门问曰:“如是毕竟空理,当于何证?”

入理曰:“当于一切色中求,当于自语中证。”

2、问曰:“云何当于一切色中求、当于自语中证?云何色中求、云何语中证?”

答曰:“空色一合,语证不二也。”

3、问曰:“若一切法空,何为圣通凡壅?”

答曰:“妄动故壅,真静故通。”

4、问曰:“既实空者,何为受薰?若既受薰,岂成空也?”

答曰:“夫言妄者,不觉忽而起,不觉忽而动。其实空体中,无有一法而受薰。”

5、问曰:“若实空者,一切众生即不修道。何以故?自然性是故。”

答曰:“一切众生若解空理,实亦不假修道。只为于空不空,生于有惑。”

6、问曰:“若如此者,应离惑有道。云何言一切非道?”

答曰:“不然。非惑即是道,非离惑是道。何以故?如人醉时非醒,醒时非醉。然不离醉有醒,亦非醉即是醒也。”

7、问曰:“若人醒时,致醉25何在?”

答曰:“如手翻覆,若手翻时,不应更问手何在。”

【八】

1、缘门问曰:“若人不达此理,得说法化众生不?”

入理曰:“不得。何以故?自眼未明,焉治他目?”

2、问曰:“随其智力,方便化之,岂不得耶?”

答曰:“若达道理者,可名智力。若不达道理,名为无明力。何以故?助己烦恼作气力故也。”

3、问曰:“虽然不能如理化人,且教众生行十善五戒,安处人天,岂不益哉?”

答曰:“至理无益,更招二损。何以故?自陷陷他故。自陷者,所谓自妨于道;陷他者,所谓不免轮回六趣也。”

4、问曰:“圣人岂不说五乘有差别耶?”

答曰:“圣人无心、说差别法,但彼众生自心希望现。经云: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也。”

【九】

1、缘门问曰:“何为真学道人不为他所知、不为他所识?何为也?”

答曰:“奇珍非为贫穷之所识,真人非为群邪伪人之所知。”

2、问曰:“世有伪人,不闲26正理,外现威仪,专精事业,多为男女亲近者,何也?”

答曰:“如淫女招群男、臭肉来众蝇,此为名相之所致也。”

【十】

1、缘门问曰:“云何菩萨行于非道、为通达佛道?”

答曰:“善恶无分别也。”

2、问曰:“何谓无分别?”

答曰:“于法不生心也。”

3、问曰:“可无作者乎?”

答曰:“非有无作者也。”

4、问曰:“不觉知乎?”

答曰:“虽知,无我也。”

5、问曰:“无我,何有知?”

答曰:“知亦自无性。”

6、问曰:“道我,有何妨?”

答曰:“知名亦不妨。只恐心中有事。”

7、问曰:“有事,有何妨?”

答曰:“无妨即无事,无事问何妨?”

8、问曰:“若简有事、取无事者,云何名行非道耶?”

答曰:“其实无事。汝强遣他生事,作何物?”

9、问曰:“叵有27因缘得煞生不?”

答曰:“野火烧山,猛风折树,崩崖压兽,泛水漂虫;心同如此,合人亦煞。若有犹预28之心,见生见煞中有心29不尽,乃至蚁子亦系你命也。”

10、问曰:“叵有因缘得偷盗不?”

答曰:“蜂采池花,雀衔庭粟,牛餐泽豆,马噉30原禾;毕竟不作他物解,合山岳亦擎取得。若不如此,乃至针锋缕叶亦系你项、作奴婢。”

11、问曰:“叵有因缘得行淫不?”

答曰:“天覆于地,阳合于阴,厕承上漏,泉澍31于沟;心同如此,一切行处无障碍。若情生分别,乃至自家妇亦污你心也。”

12、问曰:“叵有因缘得妄语不?”

答曰:“语而无主,言而无心,声同钟响,气类风音;心同如此,道佛亦是无。若不如此,乃至称佛亦是妄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十一】

1、缘门起问曰:“若不存身见,云何行住坐卧也?”

答曰:“但行住坐卧,何须立身见?”

2、问曰:“既不存者,得思惟义理不?”

答曰:“若计有心,不思惟亦有;若了无心,设思惟亦无。何以故?譬如禅师净32坐而兴虑、猛风乱动而无心也。”

【十二】

1、缘门问曰:“若有初学道人,忽遇因缘,他欲来害,云何对治而合道乎?”

答曰:“一个33不须对治。何以故?可避,避之;不可避,任之;可忍,忍之;不可忍,哭之。”

2、问曰:“若哭,与他有我见人何别?”

答曰:“如杵扣钟,其声自然出也。何必即有我乎?汝若强死捉心,啮齿噤忍,此乃存大大我。”

3、问曰:“人之哀哭,中有情动,岂同钟响?”

答曰:“言同与不同者,但是汝多事、妄想思量作是问。若无心分别者,道体自然。”

4、问曰:“吾闻圣人兵34不伤、苦不枉、色不受、心不动。此何谓也?”

答曰:“若了一切法即无我,声与不声、动与不动,俱合道理、无妨碍。”

【十三】

1、缘门问曰:“我见有学道人,不多专精持戒,护威仪不殷懃,不化众生,腾腾任运者,何意也?”

答曰:“欲亡一切分别心,欲灭一切诸有见。虽似腾腾任运35,而内行无间36。”


2、问曰:“如此行者,乃更生他小儿之见,云何言能灭见也?”

答曰:“但灭汝见,何虑他生?譬如鱼脱深渊,何虑捕者嫌尔37?”

3、问曰:“若此者,即是自益损他,何名大士?”

答曰:“汝见若不生,彼即不生。汝今玄虑38他生,乃是自生,非他生也。”

4、问曰:“内通大理,外现小仪,于法何损?”

答曰:“汝今强欲要他大老子作小儿戏,于理何益?”

5、问曰:“如是灭见大士,何人能识?何人能知也?”

答曰:“证者乃知,行者能识。”

6、问曰:“如此大士,亦能化生不?”

答曰:“何有日月不照、灯举不明!”

7、问曰:“作何方便?”

答曰:“正直无方便。”

8、问曰:“若无方便,云何利益?”

答曰:“物来而名,事至而应。无心计校39,有预算之缘40。”

9、问曰:“我闻如来七日思惟,起乎方便,云何而言无有计校41之心?”

答曰:“诸佛境界,非思量觉观所知。”

10、问曰:“佛岂妄语耶?”

答曰:“真实非虚妄。”

11、问曰:“云何经说思惟,今言不思惟?”

答曰:“化门方便也。”

12、问曰:“诸佛方便从何而生?”

答曰:“诸佛不生,但从心生。缘化万有,法本无名。”

【十四】

1、缘门问曰:“我不知云何名为佛?云何名为道?云何名变化?云何名常住?”

入理答曰:“觉了无物谓之佛。通彼一切谓之道。法界出生为变化。究竟寂灭为常住。”

2、问曰:“云何名一切法悉是佛法?”

答曰:“非法非非法,是一切佛法也。”

3、问曰:“何名为法?何名非法?何名非法非非法也?”

答曰:“是法名是法。非法名非法。是非非所量,故名非法非非法。”

4、问曰:“此说谁证?”

答曰:“此说非谁,云何言证?”

5、问曰:“无谁何说?”

答曰:“无谁无说,即是正说。”

6、问曰:“何名邪说?”

答曰:“计有说者。”

7、问曰:“是谁之计?云何无计?”

答曰:“计者但语;语中无语,计者亦无。”

8、问曰:“若此说者,即一切众生本来解脱。”

答曰:“尚无系缚,何有解脱人!”

9、问曰:“此法何名?”

答曰:“尚无有法,何况有名!”

10、问曰:“若此说者,我转不解。”

答曰:“实无解法,汝勿求解。”

11、问曰:“云何究竟?”

答曰:“无始终。”

12、问曰:“可无因果耶?”

答曰:“无本即无末。”

13、问曰:“云何说证?”

答曰:“真实无证说42。”

14、问曰:“云何知见?”

答曰:“知一切法如,见一切法等。”

15、问曰:“何心之知?何目之见?”

答曰:“无知之知,无见之见。”

16、问曰:“谁说是言?”

答曰:“如我所问。”

17、问曰:“云何如我所问?”

答曰:“汝自观问,答亦可知。”

18、于是缘门再思再审,寂然无言也。

入理先生乃问曰:“汝何以不言?”

缘门答曰:“我不见一法如微尘许而可对说。”

尔时入理先生即语缘门曰:“汝今似见真实理也。”

【十五】

1、缘门问曰:“云何似见、非正见乎?”

入理答曰:“汝今所见无有一法者,如彼外道,虽学隐形,而未能灭影亡迹。”

2、缘门问曰:“云何得形影俱灭也?”

入理答曰:“本无心境,汝莫起生灭之见。”

3、问曰:“凡夫所以问、圣人所以说?”

答曰:“有疑故问,为决疑故说也。”

4、问曰:“吾闻圣人无问而自说。何决也?是有法可说耶?为是玄见43他疑耶?”

答曰:“皆是对病施药也;如天雷声动,必有所应。”

5、问曰:“大圣如来,既无有心生,缘何现世?”

答曰:“夫太平之世,瑞草缘生。”

6、问曰:“如来既非命尽,云何现灭?”

答曰:“饥荒之世,五谷缘灭也。”

7、问曰:“吾闻圣人哀从定起,悲化群生,无碍大通,岂同瑞草也?”

答曰:“定谓法身;报身,四大肉身也;分别前境应起,谓化身。法无因系,化无缘留,出没虚通,故曰无碍也。”

8、问曰:“云何言悲?”

答曰:“但以化身无虑,体合真空,仁物无心,彼强谓之悲。”

9、问曰:“众生何时修道,得似如来?”

答曰:“若不了者,于恒沙劫修道,转转不及44。初若了者,众生当身即是如来,何论得似、不似?”

10、问曰:“若如说者,如来即是易得,云何言三大劫修?”

答曰:“甚难也。”

11、问曰:“若不转45,即身是,云何名难?”

答曰:“起心易,灭心难;是身易,非身难;有作易,无作难。故知玄功难会,妙理难合;不动即真,三圣希及46。”

12、于是缘门长叹,声满十方,忽然无音,豁然大悟。玄光净智,返照无疑,始知学道奇难,徒兴梦虑,而即高声叹曰:“善哉!善哉!如先生无说而说,我实无闻而闻,闻说一合,即寂寞无说。不知先生向来问答,名谁何法?”

于是入理先生身安不动,目击无言,顾视四方,呵呵唧唧而谓缘门曰:“夫至理幽微,无有文字。汝向来所问,皆是量起心生。梦谓多端,觉已无物。汝欲流通于世,寄问假名,请若收踪,故名《绝观论》也。”

《缘门论》一卷。□□□阿、志澄阇梨,各执一本校勘讫。

【十六】47

1、问曰:“人皆有心,作何方便,得无生心?”

答:“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知三界如幻实空,始可得免。”

2、问曰:“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弟子煞之,有罪不?”

答曰:“若见众生是众生,煞之得罪。不见众生是众生,即无可煞;如梦中煞人,寤时毕竟无物。”
3、问:“云何入道?”

答:“心非有无,何问入道?欲得识入道者,不出入心是也。”

4、问:“有人饮酒食肉,行诸五欲,得作佛法耶?”

答:“心尚不有,谁作是非?”

5、问:“何名佛法?”

答:“知心法无,即是佛法。”

6、问:“何名无分别智?”

答:“现识不生、觉观不起是。”

7、问:“何名妄想?”

答:“想念心是。”

8、问:“云何息妄想?”

答:“知妄想不生,无妄可息;知心无心,无心可息是也。”

9、问:“何名如来藏?”

答:“觉知色尘是自心现,想即不生故,即是如来藏。”

10、问:“世人修学,得道不?”

答:“口说修道,实行不可成。世人皆初时有心,久后即慢。故曰:实行者不可口说而得道也。又云:兵怯,不可拟敌;马劣,不能代步。”

11、问:“云何无名相法?”

答:“心里所求,证无人我。说即假名,言即假相。见闻知觉,有何名相?”

12、问:“作何行,即生无色界?”

答:“此人不知方法,皆是息妄见心;虽得心静,久后还发。经云:当来比丘,如犬逐块。人已掷块,犬不知块从人起。犬咬块,不咬其人。若也咬人,块即自息。修道之人若了心量,亦复如是。”

13、问:“佛度众生尽,然后成佛。众生未度,佛已成佛。”

答:“佛自有解:譬如有客坐在暗室,主人吹火,意欲照客,但火着时,主人先照。菩萨意度众生,然功德具足,在前成佛。”

14、问:“众生本法如何?”

答:“无佛无众生,不见人我相,即是本法。(观行法为有缘、无名上士集。)48譬如矿中,虽有其金,若不施功,终不可得;用功之者,乃获金矣。心亦如是。虽知本来常寂,若不观察,不得定也。是劝诸学者,一切时处,恒向内照,物得捉之舍49。

    若人求道不习此,千劫万劫枉功夫。
    徒自疲劳忍辛苦,究竟不免堕三涂。
    譬如求酥钻摇水,力尽不获实由愚。
    智者求心不求佛,了本心源即无余。
    亦如求酥钻乳浓,不费其功疾成酥。”


15、问曰:“诸佛圣人说青黄赤白观法,何意?”

答曰:“正约众生使住。此是住心法,亦合人识知所见皆不实。若为知,一切物上,或见青,或见黄,即一切所见皆无实。如今人将放光明作圣,大误也。”

16、问曰:“作观,亦知过去未来,若为?”

答曰:“由心静知。纵使知,亦是不实。”

17、又问:“佛得他心智,知过去未来等事,亦可是不实?”

答曰:“亦不是实。经云:菩萨无来去今,云何见过去、未来等事?说佛见过去、未来,得他心智,是不了经说。”

18:问曰:“如来藏是众生,云何?”

答曰:“如来藏者,为见身人说有如来藏。若不见身者,即不说有如来藏。”

19、又问:“如来藏量说始有,若为?”

答曰:“人见身实者,即说有父母所生;若不自见身,亦不得论父母。佛就众生见实,即说如来藏。众生根本,皆如来藏造业,但造业即受报。说如来藏者,是不了教说。又知如来藏是无我之异名,亦是尽义也。

《达摩和尚绝观论》一卷。辛巳年三月六日写记,僧法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注解〗

1.绝观论,又名《达磨和尚绝观论》、《入理缘门论》、《菩提心境相融一含论》。据推测,本论为唐牛头法融禅师所作。敦煌出土中,本文有五种写本。关于本书的作者,众说纷纭。日本学者久野芳隆与关口真大据《宗镜录》卷九、卷十三、卷七十九、卷九十七,《祖堂集》卷三以及《圆觉经大疏抄》卷十一等所引,撰文论证此书为唐代牛头法融(594-657)的著作。此外,柳田圣山在《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书中,指出敦煌本《绝观论》当为法融承达磨《二入四行论》之意而撰。本书所录文本来自《禅宗全书》第三十六册、《大藏经补编》第十八册所收之日本禅文化研究所藏本。

2.若为:如何、怎样。

3.难:诘难、问难。

4.惣,“惣”的讹字,同“总”。

5.根量:眼耳等六根之所量知。

6.若为:如何,怎样

7.玄光鉴物:指神光照物,不见光之所从来。

8.阴阳候物:指万物随阴阳四季而荣枯,个中似有灵知,而不见有能知者。

9.参罗:犹言森罗。参,当作“掺”,音sen阴平,众多貌。

10.自在无由:犹言自己尚且不得自由、作不了自己的主。

11.意生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

12.由:同“犹”。

13.薄:略微。

14.交:俱,都,并。

15.前知未然,却知过事:能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能知晓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16.胜意之通:胜意与喜根,为二菩萨名。胜意菩萨不见实相,偏于事相,喜头陀行,称赞少欲知足,远众独行。而喜根菩萨通达实相,不坏威仪,不舍世法,主张烦恼性即是菩提性。胜意菩萨因而诽谤喜根菩萨以邪法教化众生,而身堕大地狱中。事见《诸法无行经》卷二。

17.善星之辩:原为“善星之弁”,据《宗镜录》卷四十二改。善星比丘,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涅槃经》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中略)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失四禅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中略)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厕下之人,地狱劫住。”

18.裂地之患:指身陷地狱之恶报。

19.煞:同“杀”。下同。

20.正道:此指实相。

21.不计:指不计较或执着我、我所。

22.文珠执剑于瞿昙:事见《大宝积经》卷一“尔时世尊为欲除彼五百菩萨分别心故,即以威神觉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承佛神力,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髆,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时,佛遽告文殊师利言:“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我必被害,为善被害。何以故?文殊师利从本已来,无我无人无有丈夫,但是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彼已害我,即名为害。”时诸菩萨闻佛说已,咸作是念: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是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23.鸯掘,即鸯掘摩罗,为佛陀弟子之一。又作鸯崛利摩罗、央掘摩罗。意译指鬘、指髻。原为室罗伐悉底城之凶人,因信邪师之言,嘱其杀人一千,各取一指作鬘,始得授以涅槃之法。摩罗遂常杀人,并将所得之指串为鬘状而戴于身止。杀至九百九十九人时,最后欲多样其母以在一千之数。佛陀怜悯之,乃为其说法,终至忏悔改过而入佛门,后得阿罗汉果。事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鸯掘摩经》、《鸯掘髻经》等经典。

24.记:授记。

25.致醉:指醉时的状态。

26.闲:通“娴”,熟练,熟习。

27.叵有:亦作“颇有”,表推度、揣测之语气,犹言“除此之外可有、尚有、更有”。

28.犹预:图谋、预谋。犹,同“猷”。

29.有心:执实有之心。与般若空观之心相对。

30.噉:音dàn,吃。

31.澍:此处读zhù,同“注”,注入。

32.净,通“静”。

33.一个:犹言全然、都。

34.兵,指刀剑等兵器。

35.腾腾任运:意思是在日常动用中任持自性,随缘应物。腾腾,奋起,动作迅疾刚健。任运,原指听任命运摆布,此指随缘应物。

36.无间:不间断,打成一片。

3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只管打掉自己的分别缘虑之心就行了,何必考虑他人是否生见。就好比鱼儿从网中脱出,回到深潭中,这就达到目的了,何必还考虑捕鱼的人是否生恨心。嫌,恨。

38.玄虑:妄认为。

39.计校,同“计较”。

40.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诸佛菩萨虽然处于无心、无为的状态,但是他们却具有应缘度生的神通妙用,一切事情就好象事先预知、事先准备好了似的,毫厘不爽。

41.同39。

42.说证、证说:说与证,又称说与默,为菩萨之二正行。以无漏之正智契入所缘之真理,谓之证。依众生之因缘而对机说法,应病与药,谓之说。就实相之理体而言,无说亦无证,有说有证皆是末边之事,与理体了无交涉。

43.玄见:以他心通知晓。

44.转转不及:犹言不断轮回,愈求愈远,与目标背道而驰。

45.不转:永离诸趣差别流转,恒常安住自性。

46.希及:罕有能达到者。

47.以后所集文字,疑为后补上去的。

48.此句恐非原文,为钞录者补入。

49.物得捉之舍:此句恐钞录有误。疑为“勿得促之舍”,意思是不要匆忙停止做功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观七门

1、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端心止念,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堪然不动,名之为禅定。

2、问曰:何名为禅观?

答曰:心神澄净,名之为禅;照理分明,名之为观;禅观自达,无有错谬,故名禅观。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

3、问曰:何名禅定?

答曰:禅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诸佛皆说禅坐,故名功德聚林。

4、又问:何名禅法?

答曰:禅法从通有次第,初学时从始终有七种观门:第一住心门,第二空心门,第三心无相门2,第四心解脱门,第五禅定门,第六真妙门,第七智慧门。住心门者,谓心散动,攀缘不住,专摄念住,更无去动,故名住心门。空心门者,谓看心转追,觉心空寂,无去无来,无有住处,无所依心,故云空心门。心无相门,谓心澄净,无有相貌,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长非短,非大非少3,非方非圆,湛然不动,故名无相门。心解脱门者,知心无系无缚,一切烦恼不来上心,故名心解脱门。禅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静虑,觉心寂静,行时住时,坐时卧时,皆悉寂静,无有散动,故名寂静。真如门者,觉心无心,等同虚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无千4无变,故名真如门。智慧门者,识了一切,名之为智,契达空源,名之为慧,故名智慧门,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无相禅观门。则是修禅学道故,禅有七种观门。

5、大声念佛得十种功德:一者不闻恶声,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进,五者诸天欢喜,六者魔军怖畏,七者声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现前,十者往生净土。

--------------------------------------------------------------------------------

〖注解〗

1.此篇篇名为编者所加,原名为《南天竺国菩提达磨禅师观门》,见《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2.原作“第三无门”,现据后文,改为“第三心无相门”。

3.少:同“小”。

4.千:当作“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传灯法本

大师传记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县西北)人。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这样过了八年。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是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磨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

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槃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

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此处所录之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即来自《楞伽师资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说修道明心法要

齐朝邺中,沙门惠可,承达磨禅师后。其可禅师,俗姓姬,武牢人。年十四,遇达磨禅师游化嵩洛,奉事六载。精究一乘,附于玄理,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真登佛果。

1.《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2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2.《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岂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静3坐,大涅槃曰,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泮4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法身空净也。

3.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若静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能破暗,照物分明。若了心源清净,一切愿足,一切行满,一切皆办,不受后有。得此法身者,恒沙众生5莫过有一仁6;亿亿劫中,时有一人与此相应耳。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等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7,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槃镜。是故大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灭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

4.坐禅有功,身中自证故。尽日饼8尚未堪餐,说食9焉能使饱?虽欲去其前塞,翻令后榍10弥坚。《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11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12;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是故诸佛说说,或说于不说。诸法实相中,无说无不说。解斯,举一千从。《法华经》云:“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5.大师云:“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能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诸徒辈,申词措13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14

6.又云:吾本发心时,截一臂,从初夜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觉雪过于膝,以求无上道。

7.《华严经》第七卷中说:“东方入正受,西方三昧起。于眼根中入正受,于色法中三昧起。示现色法不思议,一切天人莫能知。于色法中入正受,于眼起定念不乱。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童子身入正受,于壮年身三昧起。壮年身入正受,于老年身三昧起。老年身入正受,于善女人三昧起。善女人入正受,于善男子三昧起。善男子入正受,于比丘尼身三昧起。比丘尼身入正受,于比丘身三昧起。比丘身入正受,于学无学三昧起。无学入正受,于缘觉身三昧起。缘觉身入正受,于如来身三昧起。毛孔中入正受,一切毛孔三昧起。一切毛孔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一毛端入正受,一切毛端三昧起。一切毛端入正受,一微尘中三昧起。一微尘中入正受,一切微尘三昧起。大海水入正受,于大盛火三昧起。”15一身能作无量身,以无量身作一身。解斯,举一千从,万物皆然也。

--------------------------------------------------------------------------------

〖注解〗

1.本文摘自《楞伽师资记》,见《大正藏》第八十五册。


2.原文“是则远离生”后面有“死”字。今据《楞伽经》卷一之原文“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删掉“死”字。

3.原为“净坐”,现改为“静坐”。下同。

4.泮:音pàn,溶解,消散。

5.恒沙众生,一作“恒沙众中”。

6.“仁”,同“人”。一本作“行”。

7.心不得,一作“心不能得”。

8.尽日饼:犹言终日说饼。

9.说食,一作“说食与人”。

10.榍:“楔”的异体字。

11.《华严经》卷五,原偈是:“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

12.并却:抛弃、弃置、放下。

13.措,一作“投”。

14.此偈与《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中所记,文字上略有不同:“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15.此处所引,非《华严经》卷七之原偈。正受,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示向居士偈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2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通好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弄影当作弃影,唯恐当时笔误耳。盖第三十卷《镇国大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云:“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休影。”此用庄子之说。劳形谓走而避影也)。

二祖大师命笔回示曰: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居士捧披祖偈,乃伸礼觐,密承印记。

--------------------------------------------------------------------------------

〖注解〗

1.本文摘自《景德传灯录》卷三,《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亦载此段文字。见《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五十一册。题目为编者所加。


2.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年号,550至559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传灯法本

大师传记

三祖僧璨禅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从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关于三祖悟道的因缘,灯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初祖达摩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帝毁佛期间,二祖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后人在此处建有二祖寺,元时被毁,现存有二祖石窟的遗迹)。在隐居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二祖遇见了僧璨。僧璨当时是个居士。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当时僧璨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得了很厉害的风疾。

僧璨前来礼拜三祖,可能跟他身染重病有关。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须彻底忏悔。于是他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回答道:“将罪来,与汝忏。”

僧璨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既然如此,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从今以后,你当归依三宝,过出家人的生活)。”

僧璨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你让我依三宝而住,关于僧,我今天见到了和尚,已经明白了它的含义,不用问了,但是,我还不明白佛和法的含义)?”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是心即佛,是心即法,佛与法一体不二,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僧宝亦复如此,佛、法、僧三宝,皆依一心而立,同体而异名,非内非外)。”
僧璨听了祖师的开示,言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今天我才明白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间,它当体即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觅之了不可得。就像吾人的心性本空能生万法一样,佛法原来是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

二祖听了僧璨的回答,非常器重他,并当即为他剃发,收他为弟子,说道:“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三祖的法号“僧璨”就是这么来的。

僧璨禅师悟道的当年三月十八日,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从此以后,他的风疾也渐渐地好了,并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

有一天,二祖告诉僧璨禅师道:“菩提达摩远自竺乾(印度的别名),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襽袈裟,释迦佛传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脉之所在的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说完把祖衣交给了僧璨禅师,并叮嘱:“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僧璨禅师道:“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二祖道:“非吾知也。斯乃达摩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不是我预知有法难,而是达磨祖师传下来的般若多罗尊者所说之悬记——‘心中虽吉外头凶’——中所预言。我根据年代推算,当发生在你所处的时代,你要好好思维我前面所讲的,不要陷入这场法难。我前世负有宿债,现在是该前往偿还的时候了。你要好生保重,以待机缘成熟,好把祖师的禅法和信衣传下去)。”

二祖付法完毕,即离开司空山,前往邺都酬债。僧璨禅师于是谨遵师旨,没有急于出来大肆弘扬祖师禅法,而是韬光养晦,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西部)之间,过着一种隐修的生活,长达十余年。在这期间,僧璨禅师只有道信禅师一个弟子。据《楞伽师资记》记载,“璨禅师隐思(司)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粲十二年。”

三祖僧璨大师寂于隋大业二年(606)。入寂前,僧璨禅师曾告诉大众云:“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别人都把坐着入灭看得很重,认为这样的走法稀有难得,我则不然,我今天要站着走,以示生死自由)”,说完,便用手攀着树枝,奄然而化。后谥“鉴智禅师”。

三祖僧璨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公开弘扬祖师禅法,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信心铭》却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这篇短短的文字,我们既可以了解三祖当年的所悟所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树立起修习祖师禅的正知正见。《信心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可以说它字字珠玑,对禅修者来说,极富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能把它背诵下来,并时时任意拈取其中一句,细细品味,将会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4:41 , Processed in 0.38447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