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问:佛教中兴以什么为标志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正法住世与佛教中兴,是有明显的标志,很容易辨明;但是,标志以特征为代表,不以什么人为代表。 正法住世的标志;从二零零九年以后,正法重新现于世间,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有三部大乘经典流行于世;即明了佛教完整教义的《大般涅槃经》,规范了四众弟子如何正行才是正法;明了佛教基本法理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了义四众弟子如何修行正定才是正法;明了佛教最高戒仪的《梵网经菩萨戒本》,教化四众弟子如何清净持戒才是正法。《大般涅槃经》,经常被人说前不说后,说中不说前,说后不说中,无人全面系统完整宣讲;同时,正行的教义为正法代表。《大佛顶首楞严经》,很少有人诵持,理深难懂,须有实证人详解通义,一读明了如何正修;同时,正定的法理为正法代表。《梵网经菩萨戒本》,世人无法读诵到,只为受持菩萨戒的出家人专诵,在家二众与部分出家人没有机缘读诵到最高戒律;同时,正戒的法益为正法代表。其它大乘经典也相继流传于世,为信众与部分大众所欢迎,使世人重新认识佛教形象,使大乘法义理重新深入人心。二是正法修行精神重新回归;多数四众弟子从以文解义的名相中解脱出来,从狂热追逐名相的潮流中解脱出来,从愚昧不明教义、法理、戒益盲目的妄行中解脱出来,开始依法门、持戒律修行,回归静坐念佛、禅行定观、密修正定的正法时代才具足的千百年来真正传承的正法所为,这种正法修行精神,必然形成正法长久住世的法流,千古流传,经久不衰。三是民心向善的愿望强烈;民心从经历长期争斗的伤痛中自我解救出来,民心从物欲横流的染法中自我省悟出来,民心从无有敬畏的妄想中自我分离出来,民心从道德缺失的不孝中自我逃逸出来,开始反省人生的真正价值,追求存在的真正价值,渴望至上的真正价值,敬仰觉悟的真正价值。这种民心思善、大众向善、所言善愿、所为善行的潮流,从历史的长河中滚滚而来,又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传承下去。 佛教中兴的标志;从二零一三年开始,佛教中兴于世间,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佛教文化兴旺;于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占主导地位,从思想观点、规律法则、道德规范、心灵智慧、敬畏自省、知识趣味等方面,弥足了其它文化在民心中地位与品位的缺失;并应用佛教文化,社会自我净化、心灵自我净化、生活自我净化、生命自我净化;倡导普及佛教文化,不再是寺庙的专版,不再是僧人的专利,不再是信众的专有,而是大众于普遍社会存在中的应用;同时,佛教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非物质财富的资源将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对社会发展进步、对经济发达繁荣、对秩序通顺安定、对家庭身心安稳等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佛教形象兴隆;四众弟子以佛教法门清净、戒仪清净、事项清净的形象,展示依正法、持正戒、净事项修行的风范,展示放生、放焰口、赈灾、斋天、超度、吉祥等金刚法会的庄严,展示淡泊名利、超然自在、自养身心、自养己德、自觉善行等面貌,展示爱国爱教、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破除愚昧、深信因果、以正去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传统,展示热爱和平、安定和谐、友好往来、交流商议、相互尊重、诚信于人、珍惜缘分、礼让谦下、和睦相处等美德,使佛教增辉,慧光增彩,形成对大众的统摄力,也引起大众兴致的高度关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民心积极向善,世界和谐发展。三是佛教义理兴盛;佛法经律论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火种,四众弟子中隐藏着无尽的智慧火花,各种法事活动中包含着无尽的智慧火光,众多道场中深藏着无尽的智慧火焰,庄严佛菩萨形像中暗含着无尽的智慧火炬;大慈、大智、大愿、大行、大喜等都在隐含中示现,观定、观空、观止、观照、观察等都在境界中显示,实相、真相、性相、无相、妙相等都在妙有中显象,菩提、智慧、功德、自在、神通等都在法界中存在,因果、因缘、心体、性识、自然等都在性相中变幻;引导着大众探寻真理的目光,引领着大众追求真理的意识,引起着大众渴望真理的思维,引进着大众得到真理的脚步,引动着大众行于真理的愿望;大众从好奇走向认知,再走向信受、再走向修证、再走向奉行;使大众在认知真实中觉醒,在信受中受益,在修证中得道,在奉行中利世,在智慧中光明;形成身心善行为高尚、身心修行为高崇、身心清净为高大、身心禅定为高境、身心自在为高法的态势,促进人类由自然王国向清净佛国的文明升华。 终生一餐法食饱,三世饮足清净水;空理之人疑妙有,师子座上说异端。 佛法盛衰因缘事,交替循环住世间;僧尼反俗法事灭,俗人毁教无僧尼。 尊口正语莫冒险,魔法相攻生事端;证悟境界存高下,不识路途不欺天。 木佛遇火成灰炭,寺庙遭毁瓦砾残;恒顺众生息争斗,正法心愿人天眼。 第一零三问:为什么说佛的加持力于法门中,护念力于净戒中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大日经》中说,“想念于一切,心诵持真言,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生界,诸念求义利,息皆饶益之,彼一切如理,所念皆成就。”《梵网经菩萨戒本》偈赞法益中说,“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者,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当然,于这两部经中,还有多处如此法义。 法门,是诸佛依福慧具足的功德力所成就,于一切法界中遍满加持力;随顺众生种类,开示修行法门;依佛方便智慧,随顺众生根基,有八万四千法门;如南无佛,为皈入修行法门,一切咒语中也密含皈入法义。修行人必须依师传承法门;身心精进修行,才能次第成就道业。修行人所依法门,是证入佛法三乘宝山取得自性三宝的轨制路径;于路径中有都摄六根的静坐禅行功程,结合南无佛之法理,获得如来加持力,才能分别通达化喻三城。 加持力,是诸佛功德力与自然因缘一切法界力和合,于冥冥中授予修行人的种种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无形无影、无声无色,从呼吸中、从毛孔中、从梦寐中,以渗入皈入法门的承载佛法的身心法体中。其功用可摄持六根、净化五蕴心、去除习气垢染、转化无明烦恼,成就自性慧命身。诸佛愿力以加持力发挥作用,救度一切众生,护佑一切清净道场。 诸佛加持力为遍周法界存在,法门以个体身心皈入修行成就功用;即加持力于法门中,法门中有加持力;离加持力无法门,离法门无加持力。以此缘故,一切欲得佛法利益者,都应首先皈入佛教法门,即皈依佛门。然后再诵念名号功德,深入经藏义理;即皈依法义。还有须按师传承都摄身心,静坐禅行;即皈依僧理。一切皈依佛门的修行人,都能接受诸佛加持力,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法益。末法时代,魔子魔民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坏一切修行人的法门;离经一字,即为魔说。 净戒,是身心严持戒仪清净,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依戒勤护身不习染、心不起恶念。戒有优婆夷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 护念,是诸佛依大愿力,以自在神通力,时刻护佑清净戒行心念的戒体。戒体为身心皈入法门的法体受持戒律,戒体法体为一人体;可在实际修持中,存在法体不能严持净戒,也存在戒体不能依净法,因人修持有差别;但是,真正能实修证悟的人,都是戒法一体。 诸佛护念法体中的清净戒体,身心严持净戒中决定存在诸佛护念力。净戒净法如鸟双翼,若修行人依法不持戒或持戒不依法,则失一翼,难以飞行。一切能严持净戒的修行人,于不知不觉中,都能得到诸佛护念的戒益,加速道业成就。 佛灭度后,出家人修行依戒为师;在家人修行也须依戒为师。在依戒为师中,应注意处理好戒与修行的关系;即法门如船,戒如行船的操作规范。应注意处理好守戒与因果的关系;即身不作、口不说、念不起,远离因果。应注意处理好法则与戒律的关系;即法则生灭法,戒律身心受,生死关头不舍戒。应注意处理好以戒为师与师的关系;即戒律不可更改,一切依法不依人。否则,舍戒为放逸,破戒为欲漏,毁戒为因果,自毁菩提路。末法时代,魔王魔法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坏一切修行人的戒律;戒如渡海浮囊,魔搭一手都决不可以。唐朝法江传中记,有一道士李荣见长安大兴善寺火灾后遗址时讽曰: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如来烧赤尽,唯有一群僧。今复偈和之: 道善何曾善执著,言兴且不兴名相;如来烧赤尽涅槃,唯有一群僧正法。 第一零四问:受戒的渠道有几条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戒名为孝,对一切众生行一切善;又为制止,制止对一切众生行一切不善。受戒渠道有三条;一为自求受戒;二为师前受戒;三为坛场受戒。 自求受戒;为在佛形像前,礼拜供养,表露誓言,自己愿求受戒。受戒种类有十善业道法、菩萨戒。 师前受戒;为师引领皈依佛的同时,授于五戒、八戒,称名为三皈五戒或三皈八戒。若是密宗上师,于传承密法的同时,授于十四戒、大誓言戒。 坛场受戒;为戒师专门授戒;受戒种类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于授菩萨戒中,在家人受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人受十重四十八轻戒,为受具足戒。 受戒渠道不同,表示所受戒律不同、对象不同。戒律不同,为五戒、八戒、十四戒为方便戒,十善业道法为差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大誓言戒为具足戒;大誓言戒为三昧耶戒,或称佛性三昧耶戒,或称金刚三昧耶戒,或称佛平等智慧大誓愿戒,是密宗修行人专门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修行戒。菩萨戒、大誓言戒,既为修行戒,又为自性戒。优婆夷戒、优婆塞戒、沙弥戒、十四戒为别解脱戒,故称方便戒。差别戒为众生以心缘于法相,受持不离生灭相,戒义为方便;也为一切受戒修行人所不舍,故为一切戒善的基础。对象不同,既分出家人与在家人不同,又分男众女众不同;既分差别受持、方便受持、具足受持、自性受持的不同,又分所依法修行受持不同;既分具足受持不同,又分选择受持不同。 受持戒律不同,表示持戒修行难易程度不同,所得戒益也不同。受持差别戒、方便戒修行,相对比较容易,易得人天殊胜解脱戒益。受持具足戒修行,相对比较困难,易得声闻、缘觉殊胜解脱戒益。受持究竟戒修行,为难上加难,易得究竟解脱戒益;究竟戒为菩萨戒、自性戒。 受戒渠道不同,持戒律仪不同,得戒净行也不同。受戒、持戒不为得戒,只是身口意受持,身灭转生时易舍戒;得戒为心行无作戒,自性永不失戒。得无作戒,为清净心通摄身口意三世无碍智戒,以一切众生本具清净菩提心性为戒体,以十方法界诸佛功德为戒行,以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如一为戒相。有的人以戒场受戒得戒牒为得戒,认为未入戒场受戒的人,不得受持具足戒、究竟戒、更不能得无作戒;特别是依密法修行的出家人及在家人,没有得戒牒,就不能得戒;实则不然。 于佛形像前求受菩萨戒的人,须严持净戒修行;并在供养礼拜的同时,反复诵持菩萨戒律,于三日、七日、二十一日、一年、三年等不同时间内,见得好相,才为得戒;否则,只为受戒、持戒,不为得戒。师前受戒、坛场受戒时,戒师若是得戒之人,戒体清净,不须见好相,也为得戒;否则,只为受戒、持戒,不为得戒。 众生因缘、福报、根基不同,受戒渠道不同,受戒、持戒、得戒的戒益也不同。若对声闻人,戒以方便随顺不违法制威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对初行人,戒以方便随顺世间法制福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对发菩提心的人,戒以究竟一道法门为本,依法持戒修行离生死一切无碍,直至成就佛道。总之,古德有云,受戒容易持戒难,持戒容易得戒难。得戒益成道,持戒宜修道,受戒易学道。 化人以理不干涉,犹如梦中存知觉;法济动物无是非,身形移动心内明。 尖顶屋内住心性,四季变化常着衣;净戒勤护疾步走,白云尽处归吾家。 松柏长青寒暑日,金石相合诚为开;暗室无明点灯亮,黑夜云开见月明。 逆行化物作佛事,师子吼息野干鸣;鹦鹉学舌似人语,囚笼羽翼困终生。 第一零五问:究竟什么是道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道的含义除自然释解外,不同人有不同的释解。主要有五种;一是字义之道,二是常人之道,三是儒教之道,四是道教之道,五是佛教之道。 字义之道;正义与合理的表示。社会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应符合正确大义与合于法理,用道表示其意;如世道、天道、道理、道义等。 常人之道;为品德与能力的证实。世界上一个人或一个团体,从生成、生长、灭亡的全过程中,一切言行应符合历史和现实众人品评的公德规范与具备的各种生存能力,用道证实其义;如人生之道、用人之道、经营之道、用兵之道等。 儒教之道;为善德与文化的理念。将一切人类善行美德与知识内含升华到一种文明的文化,形成道义理念;如道德文明、科技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人间正道。 道教之道;为天德与法力的成功。道士通过对天人善行仙德与长生不老仙术的修炼,得到了仙德与仙术,为成仙得道义;如地行仙道、空行仙道、天行仙道、大罗仙道等。 佛教之道;为福德与慧德的圆满。声闻、缘觉为自我圆满;即自我解脱、自我无漏、自我无生、自我成道。菩萨为大我圆满;即慈悲喜舍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大施一切内财外财与无畏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诸佛为无我圆满;即缘起性空、自性本空、具足福德、慧德,成就佛道。 若详解道义无尽,只能略讲如此。 人间说道为善道,天人论道十善道;声闻修道罗汉道,行菩萨道成佛道。 道义道理处处道,你道我道人人道;说道论道时时道,有道无道事事道。 明道了义习禅定,悦食法喜三昧门;愿海化身方便智,人理之外难测度。 缘法察境通三世,龙华三会结要期;当下法华仍未罢,大道无际显空理。 第一零六问:为什么将佛所说经律论称名为佛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教义依经律论为法理,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能自动调整信众心理言行的准则;二是由信众信受、认知、觉悟生命实相,具有佛平等普遍的加持力和信众自觉的约束力;三是由皈依三宝、行入法门、所持戒律确立了信众的责任义务;故简称为佛法。经律论为法理的主要依据有三条;一是法藏世界,二是法界众生,三是法则平等。 法藏世界,为宇宙中一个星系的安立组合,是依一尊佛愿力功德所成就;即一切物质存在的法相与地、水、火、风、空、识、性变化形成自然法则,一切众生存在的身相与识性变化形成的因缘法则。充分体现了佛所说经律论,具足无尽义理的价值性。 法界众生,为法藏世界中存在十法界众生,各依法相法性和合而存在,并依法则生灭与不生不灭;即地狱界众生、饿鬼界众生、畜生界众生、修罗界众生、人界众生、天界众生、声闻界众生、缘觉界众生、菩萨界众生、佛界众生。充分体现了佛所说经律论,具足真实的主体性。 法则平等,为诸佛法理平等利益一切众生;即法门戒轨、因果规律、秩序规则等法法平等,无二差别,正大光明。充分体现了佛所说经律论,具足真理的客观性。 若欲详知佛法义理,可参学《大日经》与《大佛顶首楞严经》等大乘经典。 法则公平如水,普遍同一规范;自然变化规律,因缘无常生灭。 法藏法相法性,法界法则法度;一切如法存在,一切依法循环。 诸佛说法论义,皆合世界法理;圆融通达遍至,神通自在无碍。 修行诸法无我,证得法界四圣;不生不灭常住,涅槃常乐我净。 第一零七问:发表如此问答有所依因缘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时定中观知与两位大师同画一副山河图,我于左侧执笔泼墨,陪补山水;中间一位大师主画,右侧还有一位陪画;顷刻间山青水美,秀景于卷。接着右侧大师挥手山间,出无量秀玉;中间大师赐予一把刻刀,刀起石落,鬼斧神工,半日之功将一山瑰宝雕刻为展现诸佛菩萨形像与胜境的一座座玉雕苑,供世人阅览。 画作于心,雕玉含灵,一切皆有所依因缘。值遇佛法住世为所依法因缘,共同交流知见为所依善因缘。愿依法因缘,为佛日中兴增辉;愿依善因缘,为刹海扬波尽力。 第一零八问:您于当下有什么心愿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部《宋高僧传》上下册,我读了近十年时间,才读了上册,下册还没来得及读。我当下的心愿就是除禅行外,集中一段时间,将《宋高僧传》下册读完。《宋高僧传》记述的是宋代及宋代以前诸高僧行迹,位位感人,个个超群,不愧为前辈先师,以身心净行明德弘法利生,名实相符,化导一方,福荫后世。 一本书读了尽十年,让人很难理解;对我而言,确实如此,已感万幸。于这十年间,释解了十四部佛经义理,作了一部佛经法义札记;还随缘讲了几个专辑,经常接待来访交流知见。并对所释解佛经义理、札记及所讲专辑进行了两次校正;第一次是缘于几位弟子根据录音、录像和文字记录所整理佛经浅释等,存有疏漏处,外加打字过程中所出误差,故专门进行了一次认证;第二次是有人发心将所释解佛经义理等印刷成书,为避免出现纰漏,又专门进行了勘误。由于数量过大,从头至尾认真翻阅一遍,就需半年多的时间;况且,我每日禅行八小时,还接待来访,可以想象时间对我的宝贵。身心是人生无限的财富,时间是人生有限的资源。 在我释解的佛经义理中,有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及影像记录,他人无法整理。而我又没抽出时间专门整理;众人还要求尽力重新整理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以此缘故,心中不时地涌现出未尽事宜。在近日的一次定观中,觉心清净如虚空;又有一清净念于佛名号间冥动,喜乐住于清净中而不愿再受劳累;突见一道彩光犹如流星,击中冥动处,闪出朵朵金色莲花。出定后忆念如此境界,可为重新整理《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的殊胜因缘吧!故在我读完《宋高僧传》下册后,尽力于二零一二年底重新整理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于二零一三年因缘和合时面世,法供养诸有缘人。 今日,弟子将去年的参访交流知见选编成辑,予以面世;并转达诸位仁德开士的关心。谨以此意礼拜诸位仁德,慰安诸位开士,愿与诸位法缘殊胜,同修共渡,早登极乐彼岸;也为此问答录的结束语。 仙道真人谈空理,在家信士建浮屠;古今邪说相似道,西域谛中同法名。 魔住伽蓝存真伪,法义良莠理天殊;净戒禅行明法眼,混珠鱼目当辨清。 绝虑无念修观止,证道无人豁然明;无魔无佛不觉道,自性三宝方为尊。 降魔伏仙导邪众,俗弃异路归正途;大道从简一子想,释门熔化平等心。 回 向 天仙不坠 国主清宁 世界和平 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 念佛同音 智心圆成 同证佛境 随缘流传 吉祥如意 翻印流通 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