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事迹传记] 百年传奇僧人的一生-------------虚云和尚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德清好不容易来到提士塔河边,望着那浊浪奔腾的河水,河谷上空,狂风大作,百尺底下的河滩,乱石怒涛,而连接两岸的竟是用稻草编成的巨大草缆结缀而成的“草桥”。草桥犹如发怒的草龙一般,不甘心被人践踏,全身旋转,摇晃不定,德清几乎是手脚并用在横宽不到2尺的桥板上爬了过去。桥板上又有霜滑,板隙又宽,德清数次踏了空,一脚落在板隙里,稍一翻动,人就吊挂在空中,不停荡摆,好不容易死命抱住缀绳,方才免于掉落河中,就这么一段近300尺的草桥,德清竟用了近2个时辰方才到达对岸。

过了草桥不久,就来到大吉岭,进入印度境界。起初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山脊路径迂回下降,继则来到平原地带,到处阡陌纵横,树丛婆娑,江河如带。眼见这一切,德清知道越来越接近佛迹圣地,心中充满前所未有的法喜。再往前行,在丛林中遇到成群的金丝猴,在沼泽地区看到数百只成伙的大象,一切都是那样的安详平和,德清体会到其中天籁俱有禅悦,众生皆有佛性,因而自己心中的喜悦更加充实。

步行数个月,德清来到了恒河边,渡河后继续朝着佛陀圣迹处走去。又是几天的行走,德清终于来到了当年灵鹫山之所在。眼望着在野草树丛中可见到的那座已经风化半朽的土砖古塔的残余塔基,“世事沧桑”之感触动着德清。再往前行,方来到古代广严城之所在。在那里德清礼拜了当年阿育王所建的昙摩竭塔,不过此时已是长满苔藓,塔脚砖石也有不少被风化了。又转了几天,德清来到菩提迦耶小村,这里正是当年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处。在那株名传千古的菩提树下,德清礼拜再礼拜,久久不舍得起来,心中感慨万千:“好不容易,跋涉万里,来到佛陀悟道树下!”德清觉得心中有股前所未有过的温暖安慰之情油然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种超乎自我的喜悦充满心田,流布全身。

走出菩提迦耶小村,又往西行不久,就来到了尼连禅河岸边。德清与众朝圣者一道进入河中沐浴。当那清凉的河水荡涤着全身的时候,德清不仅回想这几十年来自己修行的历程,再一次体会到当年恩师融镜法师的谆谆教诲,用心之良苦,而给自己留下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永不停歇的鞭策,将伴随终生。想到这些,德清心中的法喜更加充满。

而后,德清来到鹿野礼拜,再前往当年佛陀入灭的拘尸那遗址。眼望着那遗址,德清悲恸哭悼世尊,情不自禁再三礼拜。也就在此之中,德清领悟到世尊所说过的万物都免不了生死成住坏空真谛之所在,感到自己心中的悲哀渐渐化为平和安详,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自己的思维,自己应当抓住当下,刻苦修行,全力实践佛陀对佛门弟子的教导,行佛心济度众生。

又过了几天,德清随众多的朝圣者来到佛陀出生圣地迦毗罗。此处原属古印度,今归尼泊尔的蓝毗尼,称“马达里”。在这里,德清参拜了那座相传是阿育王所建的毗罗瓦佛塔遗址后,在其旁侧的一株大树下趺坐,想到这段时间自己从佛陀入灭之地拜到佛陀诞生之地,看到众多朝圣者虔诚的礼拜,正表明佛陀是永生的存在,将来还会乘愿再来度众济世的。由此而深入地思考,德清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勇气倍增,再也无须久留异国他乡,要回到祖国去。到时候了,自己弘扬佛法行佛心的机缘越来越成熟了!

于是德清决计原路返回,争取早日回到祖国去。然而,事与愿违。当时正值雨季,山洪连连爆发,原路有不少地方已经成了水国泽乡。德清只好附航于当时一支锡兰(今斯里兰卡)僧侣朝圣队伍,取道达卡,经孟加拉海湾来到锡兰。在锡兰,德清到相传当年龙树菩萨取《华严经》之地和阿奴拉哈普那佛陀讲法处等圣迹朝礼。而后,德清又随商队来到在佛教史上有楞伽中心之誉的坎第,礼瞻了当年菩提达摩祖师修持圣地佛牙寺。在那庄严无比的佛牙塔里,德清虔诚地礼拜佛陀遗留的牙和骨舍利,心中的法喜更为充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束了在锡兰的朝礼,德清转回缅甸首都仰光,礼拜了大金塔,供养鲜花和圣水。而后,德清踏上了回祖国的归程。

又是经过月余的艰难跋涉,清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德清从腊戌过汉龙关回到云南。当双脚踏上祖国的土地时,德清的心情格外激动。进入云南之后,德清即发愿前往世人尊为迦叶尊者弘法道场的鸡足山朝圣礼拜。于是,德清东行渡洱海来到大理,进入鸡足山之境域。

鸡足山坐落在云南大理府境,古名青巅山、九曲山、九重崖。后来,人们发现此山山势顶耸西北,尾掉东南,前列山峰,后拖一岭,宛若鸡足五爪之伸张而名之“鸡足山”。全山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方圆数百平方公里。山上有奇峰峻崖数十处,幽洞45座,主峰天主峰又名四观峰,海拔3240米。自古以来,鸡足山就是以其别具特色的“四观八景”而名扬天下。同时,鸡足山更以当年迦叶尊者受世尊之嘱,拈花一笑得心印大法,捧锦斓袈裟守衣入定于此山华首门,而得世人礼为佛教名山。佛教在鸡足山的弘传长达千年,兴于唐盛于明,当时有36寺72庵之盛况而著称。

     然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底,当德清来到鸡足山时,看到全山不足10寺,山前“灵山一会”石牌早亦坍塌半边。更令德清不安的是,全山仅存的数座寺庵中的僧众,虽然也削发挂念珠,但却个个娶妻生子,饮酒吃肉,平日佛事不问,唯收香火。而且,寺僧各属一房,全山计10房派子孙,各立门户,世代子孙相传为业。有时房派之间互相攻讦,常为争夺香油而相骂争斗。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全山寺庵不许外来僧人挂单,就连德清提出在山上搭盖茅蓬都不允许,反而以拳棒相威胁,扬言若不趁早下山,只恐山上僧众合力相撵,那就不好办了。

      得当地信善木秀才的导引,德清在鸡足山朝礼3天,亲眼目睹山上僧众种种丑态陋习,屡屡耳闻迫赶自己下山的辱骂声,心时很是难过,好端端的一座佛教圣山,竟破败到如此地步。德清为之数息不已,思欲有为。那天夜里,在木秀才的陪同下,德清在放光寺崖顶观看佛灯之后,就立下宏愿:“唯祈迦叶尊者庇佑,助弟子重振这一祖师道场。”不过,德清这一宏愿的酬践,是过了15年方才实现,这自然又是后话了。

却说德清从鸡足山下来,由云南而入贵州,再进湖南,经宝庆府到达衡阳,登上衡山。遍礼诸寺,德清对此处山水格外亲切,到处都有“似有宿识”之感。忆及当年自己来到衡山拜佛,见三宝之物即生欢喜之心,初萌出家之愿。如今再读半山亭碑所镌张居正题《游衡山诗》:“碧落平分境,危亭驾沉。未穷天路尽,已觉世尘遥……”,则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然而,在上封寺与恒志和尚见面,谈及30多年前欲往衡山出家这段因缘,德清感触很深。不料恒志和尚却给了几句话:“衡山对你说来似有宿识之感。当年来此欲求出家,只说明你的善慧根基已经开启,心中向佛。至今已有数十年了,你的道行已经有了一定层次,当斩断旧恋,见住不住,勇往直前,那才是见道之行。”这几句话说得简单明了,却犹如当头棒喝,把德清震清醒了,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从衡山下来,德清来到九州通衢之地武汉,到宝通寺参拜志摩老和尚,得授大悲忏法。而后,德清又沿长江而下,登上江西庐山,遍游香炉峰、文殊峰、双剑峰等佳景,转至五老峰下的海会寺,随喜参加志善方丈主法的念佛法会。其后,继往安徽登黄山,上九华山。转入江苏,登宝华山。再至宜兴显亲寺住下,协助仁智法师修缮寺宇,重塑佛像。至此,德清的这一次参访游学之举方告一段落。

如果说清光绪八年(1882)七月至光绪十年(1884)五月,德清历尽千辛万苦,三步一拜朝礼五台,为的是为报父母之恩。那么,自清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至光绪十六年(1890)冬的千余日中,德清经历比前贤“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更为艰难的万里跋涉,出生入死,则是效法玄奘法师当年西行求法之举,志在朝礼佛陀圣迹,开拓眼界,求法精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次朝礼,德清不仅亲近了许许多多的善知识,而且“除渡海须航外,余皆步行。水驿山程,霜风雨雪,碛砂峻岭,岛屿榔椰,境风日变,心月孤悬”正是在这样的磨炼中,德清以超人的意志与毅力,凭着一定要到印度朝礼佛陀圣迹的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终于实践了自己的大愿。同时,“体力增强,步履轻捷,不特不觉行旅之苦,反思昔日放逸之非。”非但如此,在这次游访参学之中,德清时时心中法喜充满。在佛陀圣迹之前礼拜中,刻刻饱尝禅悦。到后来在云南鸡足山所见所闻所感,更增强了德清重振这一祖师道场的信心。15年后的事实表明,“有志者事竟成”。清光绪三十年(1903)春,德清出山弘法,第一个弘法道场就入住鸡足山,实现重振祖师道场的夙愿。天时、地利、人和之缘加之德清为法献身的精神和实践,使之功德圆满。但由此之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这几次的参访游学与其有着极为深厚的助缘。其影响的深远,可以说对德清的一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二章 苦行参学 高旻寺禅七开悟

一、 茶杯落地,顿见本来面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德清法师相助法忍法师修缮赤山禅寺大殿工程完成后,来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挂单于钟山净成寺,亲近松岩老和尚,求教因明学。入住之后,遵松岩和尚之嘱,助之修葺殿宇。期间,经松岩和尚引见与杨仁山居士相会,与之商讨因明学有关问题。这样在金陵一住就一年过去了,虽是住在寺中,可在与杨仁山居士等交往中也听到不少国势衰微,民众涂炭一类的消息。听到这些消息,德清法师以慈悲心肠悲悯受苦的民众。同时,深深自虑,身为佛教徒,当怎样尽力救苦济难。思量再三,德清法师感到当今社幷会民众倍受灾难,心绪慌乱,十分需要佛法甘露,解危析难,指迷导悟。因而,德清法师决计觅一弘法道场,以弘佛法。但金陵地方虽大,也有三四百座寺院,然而人多也杂,自己难于在此施展身手。清光绪十八年(1892)春,德清想到了九华山,那里山阔人少,但交通方便,又是地藏王菩萨道场,来往信善香客甚多,便于弘法。于是,德清约请普照、月霞、印莲等几位同参一起前往九华山。

当德清法师等人来到九华山,选中翠微峰山腰向阳之麓靠近上山大路旁的一块空地,诛茅斩荆,砍树斫竹,费了一个多月,终于盖成一栋能容纳百众听讲佛法的茅蓬。清光绪十八年(1892)五月初一日,礼请百岁宫方丈宝悟和尚主持开光,山上山下3千多佛门弟子前来随喜。此后,普照和尚在此开讲《华严经》,德清为之助讲。接着德清主讲《金刚经》,月霞法师主讲《胜鬘经》,印莲法师主讲《阿含经》。四人轮流主讲,妙语连珠,法雨普洒。翠微茅蓬的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次年五月,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云游来到翠微茅蓬,德清法师等人十分高兴,立即礼请其登坛开讲一经。谛闲法师虽有一番推托,但也不好拂了众人的请求,也就应允了。就这样,禅宗、贤首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名僧大德都在翠微茅蓬相继讲经,四方慕名而来的四众弟子络绎不断,王一亭、江谦等社幷会名流也前来附喜。

也就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秋,应妙莲和尚之召,德清法师南下回到福建鼓山,拜谒离别已久的妙莲和耀成两位恩师,并分别在他们座下承嗣了临济宗和曹洞宗法脉,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曹洞宗第四十七世传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德清法师作为禅宗传人,在认真参禅习定的同时,却一直以大海纳百川般的宽广胸襟,虚怀若谷蓄收兼融诸宗法乳。德清法师坚信佛教各宗都是世尊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并无高下彼此之分。都是为了众生皆度,相机接引不同根基的学人。

正是由于佛法的博大精深,各宗各取一方面或几方面发挥专长而已,而绝非有水火不容之对垒。正是这样,德清法师数十年如一日,一贯奉持融会各宗,万流归一,力弘佛法为圭旨,不耻下问,多方求益,取长补短。在住守九华山翠微茅蓬的几年中,德清以求知若渴的谦和,兼学各宗。和当时也都正处在中年时代而后来皆成为各宗大师的谛闲、月霞法师等人抛弃门户之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轮流开讲,使翠微茅蓬真正成了弘扬佛法的圣地,同时充分展示出德清法师虔诚的向佛之心和那种得后人誉为“其人格伟大处”的品德。

  当年,德清法师接受高旻寺方丈月朗和尚邀请,在七月初一日到高旻寺参加禅七。。高旻寺坐落在扬州邗江茱萸湾,距扬州中心仅10里,濒临大运河西岸,势扼三汊洪流。高旻寺始建于隋,历千余年沧桑,屡兴屡废。进入清代,高旻寺得到较大规模的复兴。康熙四十二年(1685),得御书“高旻寺”额,并赐脱纱药师如来泥金佛像。到乾隆朝,乾隆皇帝6次南巡,6度驻跸高旻,留下御诗碑、楹联、匾额数十块。高旻寺不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素以禅风严厉而著称于世。高旻寺历来不做经忏佛事,摒弃一切外来干扰,专提向上一着,走无路之路,参无心之心,四季行坐,长香不断。每年冬季举行十期禅七,定为恒例。因而,自古就有“上有文殊、宝光(即四川文殊院和宝光寺),下有金山、高旻(即江苏镇江金山寺与扬州高旻寺),为天下四大丛林”之誉。进入清代以后,高旻寺恪守禅门规制更为严格,成为天下禅人向往之地,因而又有“天下丛林不止单、守禅制者,独高旻耳”之谚。非但如此,高旻寺的禅风峻厉,所以禅门之中又有“高旻寺乃生死之门庭,专重真参实究。有清二百余年来,天慧、方聚诸祖遗风至今犹存,玄风四播,龙象骏兴。”正是这样,各地禅门弟子都以参加高旻寺禅七为光荣。

所以,德清法师从九华山下来,就马不停蹄地往前赶去。谁知当德清来到江苏大通荻港欲渡长江时,却因没钱付船钱而遭船工拒渡,但长江是一定要渡过去的,否则就到不了高旻寺。德清心中很为着急,无奈之中只好沿江而行,希望再遇渡船能搭渡过江。不料,行至一段被江水泡浸松软的江堤上,忽然“哗”的一声江堤坍塌了,德清也堕入滔滔长江之中。在水中漂流了一夜,幸亏得到渔民相救,德清方得以活了下来。可是德清因为溺水过久,身体损伤甚重,口鼻流水不止,虚弱得很。为了不失约,德清仍抱病急往前行。

好不容易赶到高旻寺,已经是七月初四日,禅七早已开始。为了及时参加禅七,德清未能将溺水得病之事告之常住。在被请职事时,德清又因拒绝任职事被视为慢众而遭打了香板,这犹如雪上加霜,使本来已经十分虚弱不堪的病体又添数道伤痕,苦痛倍增。尽管如此,德清还是以早日进堂加入禅七为宗旨,把生死置之度外,从修忍辱行而严责自己,被打香板亦顺受不语,一声不哼,但身体却因此病情加剧,流血不止,且出现小便滴精。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德清被安置到如意寮静养几天。待到身体稍许恢复,德清就立即抱病进了禅堂参加禅七。

禅七是禅门修持中以七日中克期求证的修行活动。禅七的举行,由来已久。在禅七中,对禅僧克期求证要求十分严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高僧戒显在其所著《禅门锻炼说》中就强调:“欲期克日成功,则非立限打七不可。立限起七,不独健武英灵,奋迅百倍。即懦夫弱人,一求入保社而心必死,亦肯捐身而舍命矣!故七不可以不限也。”同时,禅七之中规矩甚严,入七者首先要向方丈大和尚告生死假。进禅堂后先学坐香、行香、跪香,乃至中途喝茶端水的姿势等规矩。禅七期间,参加者全天在禅堂,不上殿,也不过堂,一心只是参究“念佛是谁”之话头,以求悟道、了生、脱死。因而历代禅师在禅七中开悟者不少。高旻寺的禅七更是以规矩严,在此开悟得道者甚多而著称于天下。

虽是大病尚未痊愈,德清进了高旻寺禅堂参加禅七后,就一心放下,杂念全无,了生脱死心切。每日昼夜精勤,行住坐卧,如如不动,“如猫捕鼠”、“似鸡抱卵”一般紧紧咬住“念佛是谁”之话头不放,澄清一念。过了二十多天,禅境大长,诸病痊愈,精神焕发,身体更加充实。在禅堂里,德清万念放下,工夫落堂,昼夜如一,精勤猛进,心境清彻无比。一天夜里,放晚息香时,德清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彻照室内外,好似日正当中的光芒普照。转眼看见隔墙外,有香灯师在小解,尿臊熏鼻。再望前看,又见西单师在圃中。继续往远处看,见运河中来来往往的船只,船帆高挂,船夫撑篙,船妇摇橹,两岸杨柳枝繁叶茂,低垂水面;榆树飞钱,无不尽入眼帘,宛如身临其境。侧耳细听,寺外三更更声清晰入耳。又抬头望去,远山寺景,历历在目。第二天,悄悄地询问香灯与西单两师,悉如所见。德清知道这是自己在禅境所见境界,不以为异。同时,尊奉六祖慧能大师“见境勿喜”之教导,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不以为之为什么成就,更不敢就此而自满。而且,想到自己已有跪拜朝礼五台,孤身礼佛圣迹的名声在外,亦已由此而多遭妒忌。所以对禅中见境之事,德清缄口不说与别人知晓,只是道心更坚,更加精勤参禅,刻苦习定,除了参加禅七,旁的一概戒语。

时光如流水,转眼到了十二月,进入第八个七期,德清觉得自己工夫更加落堂,心中禅悦更为充满。就在第三天晚上,六支香开静后,护七沙弥给德清冲开水时,一不小心,开水溅到德清手上,德清本能地猛一缩手,端在手中的茶杯就坠落掉地。“啪”的一声,清脆的破碎声,陡然间犹如闪电一般,德清法师顿时感到特别异常,瞬间似桶底脱落,一切疑根都在此一刹那间一扫而空,一切无明也在此一刹那间一闪而明了。真正体会到禅关悟透,彻见本来之境界。德清法师心中法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实。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德清法师觉得自己胜似大梦初醒。回想当年在黄河之畔,大雪中的茅棚内,被文吉问到瓦钵里的雪水是什么?又问南海有这个吗?自己竟悟不出机锋,窘得无言以对,多么的愚钝啊!假如在眼下,再有此问话,自己只要立即将灶壶都打翻踏碎,看他文吉还有什么话可相诘?

也就在这一刹那间,德清法师猛然认识到自己往日真是太愚钝了。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大半个中国,又从中国走到印度,经过数十年的苦修苦行,到今日方才如梦初醒,识透世界本是空中不空。是的,那“啪”的一声杯碎,自己心中心波一震,电光迸现,眼前一切还是一切。至此,德清法师对着被吓呆了,却依然站立在一旁的小沙弥脱口诵了一偈: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没等小沙弥反应过来,德清又诵一偈:

“烫着手,打碎杯,国破家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人们常说的开悟。“禅宗所说的悟,就是摆下万象,心无执着,既无可求,亦无可舍。一念能够摆下万缘,此一念就在悟中。”德清在此之前的数十年的修持,坚持头陀行。以福慧双修,随缘消业为特征,故人们视之为自度时期,达到开悟,只是表明其禅修进入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自古以来,禅门里流传着一句话:“未悟以前犹自可,已悟以后事更多。”而后,德清法师在禅修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努力,同时致力修复寺宇、护教安僧,弘法济众,使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遇战事,随扈跸西行

高旻寺禅七结束后,满怀禅悦的德清并没有立即离去,而是作为清众留在禅堂里又坐了半年多的长香,使自己的禅功又得到进一步深化。到次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夏,应镇江金山寺方丈大定和尚之邀,德清法师前往充任传授三坛大戒中的尊证阿阇黎。事毕,德清法师径往狼山,礼拜大势至菩萨圣像。而后,返回镇江,入住焦山寺,为月通和尚主讲《楞严经》时充任讲偏座。又过了半年多,已经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了。

此时的德清法师,虽然已经是年近花甲,却时常有前往宁波阿育王寺礼拜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之夙愿。

宁波阿育王寺素有“天下禅宗五山之一”的佳誉。是寺肇建于晋,相传早年慧达法师在这里虔诚礼拜而获地下出现的舍利宝塔一座。此塔即系当年阿育王分建藏有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的八万多座宝塔之一。到东晋义熙元年(405),有僧人在此建亭以供奉舍利塔,继而改亭为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寺院得到扩建,获赐“阿育王寺”额。千余年来,阿育王寺因藏有佛舍利而名扬四方,同时人们又以为在此燃指供佛很为灵验。因而,长期以来有不少四众弟子专程来此寺礼拜佛舍利和燃指供佛。

来到阿育王寺之后,德清法师每日凌晨三板开始,直至夜间开大静止,除上殿、过堂外,其余时间都在舍利塔前礼拜。起初每日拜3000拜,到五月后每日超过5000拜以上。正当满怀信心计划拜到十一月十七日就可以拜足百万拜的时候,十一月初的一天,因为劳累过度,德清法师在礼拜中竟昏厥而倒在舍利塔前。待到阿育王寺监院宗亮法师等人将德清抬进如意寮,连忙掐人中,又是灌姜汤,忙了许久德清方才醒了过来。宗亮法师又连忙嘱人延请李大夫来为德清诊治。李大夫仔细诊察一番,感到德清血脉虚沉,是由于血运不行,过劳成疾,既无饮食,又无大小便,为期已久,以致血毒浸心,久成病入膏肓,生还的希望不大了。见德清法师这样的状况,众人很为着急,特别是阿育王寺方丈本来和尚更是心急如焚。

当初德清法师自鼓山头陀行出来,在江浙一带参学,就曾亲近过本来和尚很久,并礼之为依止师。本来和尚见德清法师虔诚向佛,严守戒律,禅功很有底子,自然是欢喜有加。后来,本来和尚对德清这数十年的修行更是寄予厚望。所以,开初见到德清回来阿育王寺礼拜佛舍利,本来和尚很是高兴,但得知德清要在寺里燃指供佛,就苦口婆心予以劝说。说了多次没有效果,本来和尚也曾当面训导他修行不要钻入牛角尖,强调燃指毁身本非佛陀所教,而且后来的燃指供佛已经成为形式,有的甚至被别人视为沽名钓誉之举,所以燃指报亲恩也非上策,实属愚行。用这样的愚行毁了自己的身体,更是愚蠢之至,不足效法的。本来和尚要德清明白学佛的人要行佛心,行大悲观,须有宽广的大胸襟,务必以济度亿万人出苦厄为志。若要报亲恩,须以行大悲大愿为报,这才是真正的报恩。听到这一番教导,德清法师认识到自己此举实属愚孝,但又想到自己发心燃指供佛的消息早已传开,若是到这时再打退堂鼓,岂不落为笑柄。所以,德清法师横下一条心,无论如何都要燃指供佛。更想到当年母亲为生育自己竟难产身亡,自己不燃指经历锥心之痛,心中对母亲的崇敬之恩情何以践酬。然而,虚弱和病痛使德清躺在如意寮中,心中万分焦急,特别是到了十一月十六日,其他八位前来随喜燃指的僧人先后来到阿育王寺,也都到如意寮来探望德清法师。看到他们的到来,德清法师更急,下定决心,次日的燃指供佛法会一定要如期进行。本来和尚见状也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们,但当即在众人面前宣布这是阿育王寺的最后一次燃指大会,今后再不给任何人举办这样的愚孝法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月十七日上午,燃指供佛法会如期在阿育王寺举行。因为身体虚弱无法站立,德清法师在宗亮、宗明师兄弟的扶持下参加法会。诵经燃指开始后,德清法师只感到万锥刺心般的苦痛。但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时,德清法师心中格外清楚,尽管锥心之痛不止,可这怎么能比得上母亲为生育自己的经历的亡命之苦呢。正是以此为信条,德清法师以虚弱的病体不仅使自己燃指供佛,以报亲恩之大愿得以圆满,而且事后自己竟站了起来,并独自回寮中。过了几天,德清法师的身体逐渐得到恢复,反复思量本来和尚对自己的开示,修行方向要明,切不要钻到牛角尖里。而应当实践六祖慧能大师的教导,“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要发大心,真发愤,弘扬佛法,济苦度众才对。德清对自己这数十年的修持进行了一番检讨,体会本来和尚的婆心亲切,是当奉为圭旨。于是,德清对自己今后的修持进行了认真思考,决计更弦易辙,不行愚孝,而求实修, 从此后德清法师的修持实践看,的确在本来和尚的钳锤中受益不小,在实修弘法济众救苦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建树。所以,可以说本来和尚对德清修行方向的改变,也犹如当年天台山镜融和尚对其那种近于外道、标新立异的修行棒喝一样,对德清一生的修行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与作用。 此后,德清在坚持刻苦修行的同时,也对世间的苦难与迷茫加以留心,奉佛教的慈悲胸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济苦度众。当年,在阿育王寺燃指后习禅半年。而后,移住宁波七塔寺,为默魔法师开讲《法华经》时充任助讲。过年后,德清法师先后赴丹阳和句容、赤生等处参学修行。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清想到自己自鼓山出来到江浙一带参学已有十多年了,但在禅修功夫还很肤浅,还要更广泛地参学游方,亲近善知识。于是德清决计第二次北上朝礼五台山,并在朝礼后改往终南山住茅蓬潜修。 然而,就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前几年中,当德清法师从江苏扬州出发,或乘船,或骑马,时而步行,一路上登云台山,朝礼东岳泰山,参拜憨山法师弘法道场海印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再次来到五台山。可是当德清法师在全山诸寺进香礼佛功德圆满后,再想去终南山住茅蓬的时候,陕西、山西一带洋兵要打进来的消息却搅得人心惶惶。在众同参的劝说下,德清法师打断了去终南山潜修的计划,原路退回北京,挂单于城南龙泉寺。 龙泉寺方丈法心与赤山法忍和尚是师兄弟,德清曾依止于法忍和尚座下,算起来法心和尚还是德清的师伯。因此,法心和尚看到德清法师的到来自然很是高兴。开头几天,德清由法心和尚安排,每日礼佛上香,或在藏经楼诵经,也就在这一段时间里,通过法心和尚的介绍,德清与庆亲王奕劻相识。他们的相识很有缘分。当时德清法师挂单住在龙泉寺,这座寺院坐落在北京南端,面积很大,占地有数百亩。寺中院堂庑舍有几百栋,也有宽阔的湖面水塘,其中植有莲花,点缀着形态各异的亭榭花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寺院中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因而成了京城里王公显贵与骚人墨客的一个好去处。加上法心方丈精通佛理,禅修见地极深,说话时句句有禅机,很是吸引着一般王公显贵乐与之交谈。而且,当时时局动荡,人心浮躁,那些王公显贵也就把龙泉寺视为京城中的清静之所,兴趣来时特地来寺中吃素打坐参禅,有的人甚至在寺中租了院落厢房作为别墅外居,时常来此同老僧谈禅说法,以求另外的一种乐趣。也正是这样,庆亲王奕劻也是常来龙泉寺的王侯之一,同法心和尚很熟,竟以弟子相称。在法心和尚的精心安排下,德清同奕劻相识了。奕劻对德清也是十分钦佩,一再说久已仰慕德清跪拜朝五台、孤身礼佛陀圣迹的伟绩,称其是当代第一有名的苦行法师。交谈之中,德清法师时时表露对因战乱而造成的饥民与死于战火之中的百姓的关心和慈悲之情。奕劻也曾专门礼请德清在龙泉寺主法,举办超度济苦法会,以超度那些死于战乱中的亡灵。奕劻又把德清介绍给京城中其他王亲显贵相识。德清的名声在京城中越来越大,后来连垂帘听政而又崇信佛教的慈禧太后都请他到内廷为之讲经说法,又请他在万寿山佛香阁主法举办祈福大法会,并亲自礼拜拈香。 也就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英、法等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匆匆忙忙带着光绪皇帝等人逃离。出了北京城,朝着西北方向奔去。就在慈禧太后率人离京之际,奕劻等人多次派人到龙泉寺邀请法心和德清法师等一同离京。法心和尚感到自己是一寺之住持,加之年事已高,离开就没有必要了。德清法师开初也不愿意离京,想留下来帮助法心和尚护寺。可是法心和尚等人一再相劝,要德清认清所负来日弘扬佛法的重任,庆亲王又再三嘱人来请德清同行,以便随时为慈禧太后等人讲经说法,祈祷安国护民,德清法师也就只好随扈西跸了。


      德清法师跟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大队人马走走停停,终于来到长安,住进卧龙寺。当时正是闰八月,天气酷热,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干旱的消息不断传来,各地灾民蜂拥而入长安。没几天功夫,整个长安城里就有东一伙、西一拨的灾民露宿街头,乞讨巷尾。德清在卧龙寺住下,有时出去走一走,一路上看到那些瘦骨如柴的灾民,有的腹胀如鼓,有的奄奄一息,睁着失神的眼晴,在呻吟,在乞讨;不少人因乞讨不到而饿毙横尸街头。也看到成群结队瞪着红红眼睛的野狗,在长安城里横冲直窜,到处抢吃死尸。整座长安城里,饿殍横列,尸骸恶臭冲天,真叫人目不忍睹! 见此情景,德清法师立即与卧龙寺方丈东霞和尚商量,联络全城僧尼设点开办施粥厂赈济灾民。德清法师通过皇室熟人到地方豪富人家化缘,东霞和尚等带头将寺中粮食献了出来。二三天之内,长安城中僧尼开办的8个施粥厂开始施粥。然而杯水车薪,各个施粥厂全天施粥还应付不过来。有时看到那些老弱病残的灾民,或是来晚了,或是排了半天队仍然没有领到粥,德清法师总是带头不吃饭,而让寺僧把斋堂里的饭粥拿出去施舍灾民。就这样,全城8个施粥厂在支撑着,一直支撑到外面救兵的到来,粮食运进,最后局势稍微平稳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慈禧太后在长安下懿旨嘱李鸿章等作为代表与八国联军代表谈判开始后,长安巡抚岑春煊礼请德清法师在卧龙寺主法,举办祈福息灾大法会。法会开始那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来到卧龙寺拈香礼拜。接着,身披大红祖衣的德清法师登坛主法,率全城数百僧众齐诵佛经,声传寺外。那场面的隆重在长安城里空前未有,

   也就在卧龙寺法会举办的前后,来到卧龙寺拜会德清法师的人们络绎不断。有的请说法,有的请诵经,也有不少人要求替他们治病消灾,弄得德清法师不但难于正常修行,而且整个卧龙寺都是熙熙攘攘的,实在令人烦恼。没有办法,德清法师只好行三十六计最后一着:走!一天早课结束后,德清法师向东霞和尚告假后,悄悄地离开了卧龙寺,踏着晨光朝着终南山方向走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1:21 , Processed in 0.298702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