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修行要常常观想四念处。佛灭度之後,教导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是很微妙的,所以大家须详细研究,你能明白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著,而得到真正的自由。有所执著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因有所执著,所以要修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无住而住。无所住,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怎样来对待恶性比丘?佛答覆说:「恶性比丘,默摈之」由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当初佛住世时,也一样有这种恶性比丘、恶性居士、恶性之人,遇到这种人,就应不和他讲话,默摈之,这叫软迁单,迁单就是叫他搬家,不理他,他自己觉得没有什麽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在佛入涅盘之後,遇到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这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闻本来是由耳朵闻,为什麽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呢?因为这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是身体总的名称,耳朵则是一个别名,这叫舍别就总,把别的名不用,而用总的名,所以说是我闻。

  「一时」,是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麽这个时候,为什麽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说一时呢?因为国家与国家的年月日期不是全都一样,有的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有的则以二月或三月,乃至於其他的月份,因历法不同故,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一个时候,若确定这个时候,考古家就要考查,说这个正不正确。现在说「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考古家来考查。以上是时成就。

  要讲经说法,第一要有人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没有时间来听,甚至一听经就跑了。为什麽?因为没有时间,他不听不闻。虽有讲经说法,他不闻也没用。若他真想听经闻法,就要有时间;时候有了,又有信心,又要有一个说法主,佛就是主成就,说法之主。有了主成就,又要有处成就,要有一个地方来讲经说法,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称,译为丰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聪明,所以国就有五欲七宝之丰,其国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麽?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又有人说是色、声、香、味、触。总之五欲的境界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的眼睛跟著色尘跑,耳朵跟著声尘跑,鼻子跟著香尘跑,舌头跟著味尘跑,身体跟著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都来追逐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书读很多。解脱就是无拘无束、很自由、得到解脱,也就是执著心很轻。这是舍卫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僧伽是梵语,翻为「和合众」,即是大家共同住一处,没有是是非非,不会互相斗争。又有「事合」及「理合」。何谓理合?即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而事合又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僧众合住一起,不能互相斗争。时时刻刻要自己管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害他人。譬如大家都不饮酒,你却要喝酒;大家都不抽烟,你却要抽烟;则僧不和,就不能同住。故一定要守规矩,不犯过。

  二、口和无争。不要互相辩论是非。不要有「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个眼」等的是非。要口和不争,不能说你的道理不对,我的道理对而争论起来。

  三、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学佛法。你修持精进,我比你更精进。大家为修道而精进向前进。不要一天比一天差。要少说话,多修道。大家的意念就和合。

  四、见和同解。大家有相同之见解。

  五、戒和同修。大家一同持戒律,同修道。

  六、利和同均。大家互相为共同之利益而努力。以上是六种「和合僧」,此为「事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二百五十人...」是佛之「常随众」,即常常跟著佛。佛到任何地方去说法,他们一定都跟著去。他们不管佛说的经是否已经听过,一定仍跟去听佛说法。基本上应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先度五比丘,然後耶舍长者子及他的弟子四千九人也跟著皈依佛。舍利弗尊者及大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位弟子跟随著皈依佛。此外大迦叶兄弟三人及一千位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迦叶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其中五百人是优楼频螺迦叶的徒弟。迦叶是梵语,翻为大龟氏。优楼频螺翻为木瓜林。有人说因他在木瓜林中修道。又有人说因他胸前长一大瘤凸出如木瓜;或言凹进去成木瓜形者。总之都可以如此说。我相信他最喜欢吃木瓜,所以修道时身上会长出一个如木瓜的东西。木瓜润肺,如肺有病,可以多吃木瓜。木瓜林迦叶有两个弟弟。一位叫伽耶。伽耶是山名,翻为象头山。另一位叫那提,翻为「河」或「城」。我认为此河在城边,所以两者均可。他们两人共有五百名弟子。故三兄弟共有一千位弟子。

  佛教化众生,首先度鹿野苑的五比丘,然後该度何人呢?他观察迦叶三兄弟的机缘成熟,应该去化度他们。於是佛就到大迦叶处去。但不能直说:「我来度你们,你们信不信?」佛使用权巧方便法门。走到他家时说:「此时已晚,我可否借宿一晚?」

  大迦叶修火道很久。他已一百六十岁,见佛与众不同,但他却看不出佛的来历及何因缘,虽知佛绝非普通人。正奇怪何以平时任何人的背景,他一望即知,但却无法了解此人究竟是何人。於是他将佛安置在一个火龙洞中,那火龙是他的护法。任何人去到火龙洞里,即会被牠烧死。是夜三更,火龙想将佛烧死;但佛以火光三昧对付牠,使牠无法可施。於是佛将牠放入钵中,对牠说法。亦如六祖大师将毒龙收入钵中,但佛不会说:「你只会变大,不会变小,跳入我的钵中。」佛是很自然的将牠收入钵中,与之说法,火龙即皈依佛。

  然後佛用种种神通变化,老迦叶一看自知不如,没这麽大道行,也跟著皈依佛。他皈依佛後,没多久就证圣果。他的五百弟子也都跟著皈依佛,并都出家。他的两个弟弟见哥哥跟了佛,於是他们二人也带著五百名弟子,一起跟佛出家。出家後没多久也证了圣果。因此合起来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因为感谢佛的慈悲深恩之教化,故无论佛到何处说法,他们一定都常随著佛,在法会中听法,作佛的常随众。亦如此时你们听经,虽有人已经听过,仍忠诚护法。譬如有位弟子去很远的地方教书,但每逢星期六,一定赶回来参加法会,并在周末的两天假期中作佛事,这是他真诚护法的心意。另一弟子在百忙中仍抽空出席听经。白天工作繁忙,已很疲劳;但下班後,仍赶来听经,实在很有诚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俱」,俱是大家聚在一处。

  「皆是大阿罗汉」,聚会在一起的,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意义,与比丘义相近,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

  一、应供。因中是乞士,果上就应受天人之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因中怖魔,怖烦恼魔、怖死魔。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叫杀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破五蕴之魔及诸烦恼魔与死魔。死也是一个魔。像有的人修道时病得要死,则恐惧起来了,此即是被死魔魔动。修道者应不怕生也不怕死,生即死,死即生,应视生与死无分别;活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则欲念之心也没有了。如果死了,怎麽会再有淫欲心、贪、瞋、痴、慢、疑之心呢?那时一切烦恼也没有了。你说这种境界多快乐,然而此境界不是很容易得到,但也不困难,只要肯去做就可。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德高望重,人人都知(指闻其名,但未见其面)且识(已见其面,并认识其人)。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

  长老,乃对年长者之尊称。长老有三种:(1)年耆长老:耆是老年人,年耆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2)法性长老:即明白佛法。「性」是自性。因为明白佛法而通达自性,故不论其年龄是长或少,有智慧无量、辩才无碍者,纵使年纪轻,一样可以讲解佛法。如舍利弗在八岁时,即把印度所有的论师给战胜了。他在七天内,即能通达佛法,故言长老。

  (3)福德长老:有很多福报,人人欢喜供养他。因为他接受人的供养,亦能令人种福,也因其有德行故。

  舍利弗尊者未出生时,他的母亲和其弟弟(摩诃拘絺罗)辩论,可是每一次都是她辩输。自她怀孕後,奇蹟立刻出现,当她再与弟弟辩论时,弟弟反而输了。所以聪明的摩诃拘絺罗立刻知道他姊姊胎里的小孩,一定是很有智慧。

  舍利弗及目犍莲均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其父名「提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为子意,故有些经文译为「舍利弗」或「优婆提舍」。把父母的名字合起来,做为其名字,故称「舍利弗」。「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有的译为「身子」,或「鶖子」,或「珠子」。何谓「身子」?因为他母亲的身体非常得美丽(其相貌亦端严),故言「身子」,意即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鶖子」,鶖鹭是一种鸟,此鸟的眼睛美丽异常,舍利弗母亲的眼睛亦如鶖鹭一般的美丽,故称舍利弗为「鶖子」。又称「珠子」,珠子亦是指其母亲的眼睛如宝珠一般的美,而生出舍利弗的眼珠亦很美丽,故称「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是智慧第一,其智慧无人可比。当他仍在母腹中时,即帮母亲辩论,辩无不胜。与谁辩呢?即与其舅父。本来他母亲未怀舍利弗时,常与她弟弟辩,屡辩屡败,每辩必败。但自她怀孕後,再与她弟弟辩就不同了,後者所讲的道理,总没她讲得圆满。其弟弟(即舍利弗的舅舅)亦很聪明,知道非其姐辩胜他,乃是她肚里的孩子帮著她来与他辩论的。於是他便发心去南印度学论议,一学学了许多年。那时也没电灯,但他白天、晚上都勤学论学:四韦陀典、四种论学,甚至不肯空过一分乃至一秒钟。学了几年後,衣服破了也不补,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故指甲很长,因此一般人称他为「长爪梵志」。当他把所有的论学学完了,便回来预备与其外甥辩。因为他是个大论师,心想:「将来若不能胜其外甥,是很没面子的事。」不料学成归来,却发现舍利弗已跟佛出家了。他很不悦,认为是胡闹,他说:「佛有什麽道德?只不过是一个沙门,我要去把我的外甥要回来。」他便去和佛交涉,拟要回其外甥。佛说:「你凭什麽理由把他要回去?你立一个宗来。」他答:「我以不受为宗。」佛言:「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的见呢?你立宗这个见还受不受呢?」他本来是什麽都不受的,现在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忖:「若说受,则『以不受为宗』,此宗便会倒了,立不住,因为有了受。若说不受,连个见都不受,但立那个宗就是『见』,怎可说是不受那个见呢?故答受与不受均立不住。」於是自认败了。但在未辩之前,他与佛立了条约,他说:「若我胜了,则我带舍利弗回去,不跟你出家。若我输了,我把头割下送你。」他以头为赌注,这回败了,他拔腿便跑,跑了三、五哩後,继而想之:「这也不对,既已讲好,输了要给头的,现在跑了,岂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呢?」便转回去,向释迦牟尼佛要刀,佛说:「你要刀做什麽?」他说:「我输了,要把头割下给你。」佛说:「我法无此法。你既输了,就不要走,也在这儿出家好了。」他问:「佛您肯收我吗?」佛首肯,於是不但外甥没找回,连带他也跟著出家作比丘了。出家後,随即得法眼净,证果了。

  舍利弗在母腹内即有如此大的智慧,帮著母亲与舅舅辩论。又舍利弗在七日内,即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时即论胜一切的论师,故为大智舍利弗。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说弥陀经,当机众即是以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如此的智慧,才可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

  舍利弗不仅是智慧第一,其神通亦是第一。因为有一次,有位居士供斋,请佛应供。那时舍利弗却入定了,人家叫也不出定(不是装模作样,好像入定的样子,是真入定了)。於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欲以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可是使尽神通,却连舍利弗的衣角丝毫也动不得。由此可证明舍利弗不仅智慧第一,神通亦为第一。(不像我们打坐入定,周围动静还很清楚呢!舍利弗才是真入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为什麽舍利弗智慧第一呢?为什麽称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他在因地时,最初发心学佛,遇到一位师父,师父问他:「要不要智慧?」舍利弗说:「要。」於是他师父告诉他:「若要得智慧,就需学般若智慧法门,诵持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天天诵持,则可开智慧。」舍利弗便依教奉行。白天晚上,行住坐卧皆念兹在兹,无有间断,甚至还发愿生生世世要拜这位师父学般若法。於是一生一生的学习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智慧,於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有这样的成就,能七日通达诸法实相。谁是他因地的师父呢?就是释迦牟尼佛。故现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成了大阿罗汉,这是舍利弗成就大智之因缘。主要是因为他时刻不忘善知识之教诲,故所学之法在七日之内能通达。

  我们为什麽念经念咒很慢,甚至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这是因为前生未学过这麽多佛法,现在才开始。最要紧的是学佛法不能懒惰,必须学舍利弗那样勤奋,日夜不懈怠的来学佛法。故现在记不住经与咒文的人,更应努力,所谓「勤能补拙」。若能记得清楚,亦更应加倍努力,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为什麽我的智慧比别人低?因为没有学过佛法之故,故现在应发愿学习佛法,将来赶上大智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的智慧比舍利弗大多了。

  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有三种意思:1、大。因为长老是国王、大臣所恭敬的,故大。2、多。他学习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故为多。3、胜。他超胜其他旁门外道。

  目犍连是梵语,译为「采菽氏」或「莱菔根」,因为其先人修道时吃此物,故以此为名。他的名字另一个意思是拘律陀(树名),因为他的父母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的。

  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最初证得阿罗汉,即得六通。何谓六通?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1、天眼通,不但能看见人间的情形,亦可见到天人的一举一动。2、天耳通,不但能见,也能听天人的一言一行。3、他心通,在彼此相对时,你内心有何意念,虽未说出口,但对方已知你所想及要做之事。4、宿命通,不但知道你的意念,速你前世的因果,也能清楚明了。5、神足通又叫神境通、如意通。何谓神足通?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连鬼神都不知,有千变万化。又称神境通,因能到一切境界,通达无碍。如意通是遂心所欲,想上天或下地狱都能随意而之,甚至入火,火不能烧;下水,水不能淹,能任意穿墙而过,不须经过门户;遂心如意,如意可达。6、漏尽通,已无有漏。凡夫皆有漏,如破了的玻璃瓶,装不上水,一装即漏;洞大便漏得快一点,洞小则漏得慢,要是没有漏洞,就不会漏了。

  人有什麽漏呢?人喝水、吃饭,变成大小便时,即是漏。爱发脾气,有贪、瞋、痴、慢、疑等心,皆是漏。有漏即存不住。漏尽通是把这些漏都没有了,这些漏即是所有的毛病。人无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却有毛病;无大漏时有小漏;无小漏时,却有慢慢漏之习气,漏是讲不完的。此即六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犍连尊者得六通後,他即刻用天眼通遍观世界,找他的父母,先注意找他的母亲。一看,却见他妈妈在地狱里。为何他母亲在地狱里呢?因为她在生时,不信佛、法、僧三宝,不单不信三宝,且毁谤三宝,又杀生,又爱吃鱼子,杀生太多,故堕地狱。目犍连尊者於是拿一钵饭给他母亲吃,其母急忙一手拿钵,另一手遮住钵(因其贪心太重,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饭。饿鬼是贪心重的),偷偷的吃。可是因其业障太重,饭未入口前,已烧成炭,不能吃了,而且还烧破了她的嘴。目犍连尊者纵有神通,也无法使饭不成火炭,故即刻去求救於佛。

  释迦牟尼佛即教他一个救他母亲的方法。即是设盂兰盆供。盂兰盆是梵语,译为解倒悬;把倒挂的人解下,言及人在地狱里变成饿鬼,就好像被倒挂起来一样。在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时,以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才能救其母亲离苦得乐。目犍连依此而行,果然超度他的母亲生天了,不单他母亲生天,所有在地狱里的饿鬼都离苦得乐了。

  有的人说:「我不相信我们所吃的饮食,当饿鬼吃时会化成求炭。」这难怪你不信,我以前也不信。可是在宇宙间有许多事奇奇怪怪,一言难尽,更何况宇宙以外之事呢?譬如清水,人和畜生看水是水;可是天人见水为琉璃;饿鬼见水是火。这些都是随其业报所现。天、人、饿鬼等,各有各的业报,乃业力所现。这个就是目犍连尊者求佛救母之因缘。

  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

  「摩诃迦叶」,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著一卷图一道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他怎麽会这麽光明呢?是在过去七佛时,在毘婆尸佛时,有一座庙,破烂不堪,佛像无遮蔽,任凭风吹雨打。此时有一贫女发心要给佛像装金,修补庙。她每天到各处化缘,等积蓄够了,就请一位金匠来为佛像补金身。补完了,这金匠就对这女人生出一种爱心。他向这女人说:「你修庙功德很大,但可否功德算二人的?你出金,我出工,不收你的钱。」於是两人共同把佛像与庙宇装修好後,这金匠就向这穷女人求婚,两人便结婚了。因为给佛像装金的缘故,後来生生世世两人身上都放紫金光。而在九十一劫中,两人生生世世都做夫妇。

  今生迦叶生於摩竭提国。当他长到二十岁时,他父母要他成婚,他就说:「一定要找个身上有金光的女人,我才和她结婚,否则我就不结婚。」後来果然在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身上也是放同样的金光。这是前因後果,作善业感现,故生生世世均有金光。他们夫妇二人生生世世都是修道,共同研究修行之方法。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太太亦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大迦叶的名字叫庇钵罗,本为树名。因为他父母亦是向树神祈祷而生下他,故以之为名。

  摩诃迦叶尊者在佛教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佛说法时,大梵天王会来献金莲华供佛。有一天佛手拿起金莲华示众,在这个百万人天的法会,谁也没表示,唯独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於是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心印法门,已传予迦叶。」故迦叶为佛教之初祖,西天第一代祖师。尊者现在还在这世界上。佛入涅盘後,摩诃迦叶尊者便至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出世成佛时,他要把金缕袈裟交给弥勒尊佛,那时他所应做的事便做完了。

  迦叶尊者皈依佛出家作比丘时,已一百六十岁了,等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尊者已年届二百余岁。从佛入灭至今,已三千余年。有很多修道人到鸡足山朝拜迦叶祖师。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光:1、佛光。2、金光。3、银光。人到鸡足山朝拜时,若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间有大钟响,但只闻钟响,而不见钟,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内皆可听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迦叶尊者在佛的弟子里,有两个第一:1、头陀第一。2、年龄第一。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即是打起精神,勇猛精进。头陀即行苦行,有十二种苦行。此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表现,只要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於世。要是无人行头陀行,佛法就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头陀行,即:1、著粪扫衣。什麽是粪扫衣?即是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丢在垃圾桶,出家人将这种衣服捡回来,洗净制成一件衣服。穿这种衣服有什麽好处?好处很大。令你自己没有贪心,不爱好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令你心理很安静,减少贪心,也令其他人无贪心。你若穿上最好的衣服,其他人会生一种羡慕心,再由羡慕而生出嫉妒心,由嫉妒心就生出贪心,然後生出盗心。若穿粪扫衣,就没有人会来偷你的衣服,这对你有好处,对其他人亦有好处。亦即是现在出家人所穿的破衲衣,出家人亦称「衲子」,即是言出家人穿破衲衣。2、但三衣。即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只有三件衣、钵、具。三衣:a、大衣,有二十五条,一百零八块,此种衣是讲经说法,入皇宫时所穿的。b、七衣,即七条衣,是礼忏拜佛时所穿的。c、五衣,即五条衣,是执劳服役,出入往返,迎宾待客时所穿的。为什麽只有三衣、钵、坐具?这亦是叫人常知足,勿贪多物质。

  衣的方面是以上两项,以下是讲食物方面。

  1、常乞食。常托钵乞食,自己不举炊。

  2、次第乞食。即一家挨著一家乞食,不是说避免到贫穷人家去,而到富有人家去乞食。要一家挨著一家,一天化七家门口。若七家皆无供养,则那一天就不吃饭。不能拣择,要平等乞食。不可像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有分别心。大迦叶尊者专向贫穷人乞食。因他想贫穷人太可怜了,若不种福,来生就更穷,於是他专门向穷人化缘。而须菩提就专门向有钱人化缘,不向穷人化缘。他亦有其见解,他认为:「富人若今生不种福,来生就会穷了。」各讲各的道理,佛就骂他们是阿罗汉心,不平等化缘,有分别心。

  3、日中一食。即早晚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时到十二时)才吃饭。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持午是早上吃,晚间不吃。若是早、晚、中午皆吃,这叫能吃,就像受戒时,问:「能持否?」答:「能吃。」(吃与持音略同)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来修行,因为中午是佛应供的时间。早晨是天人吃东西,过午是畜生吃东西,晚间是饿鬼吃东西。出家人为何晚间不吃东西?因为晚间吃饭动筷子时,饿鬼会来抢吃东西,可是食物一到口中,就变成火,因而生出瞋恨心,而令出家人生病。故出家人晚间不吃东西。

  4、节量食。即不要吃太多,若吃太多,肚子无地方存食物,故要作很多工—常跑厕所。

  5、过午不饮浆。浆即是苹果汁、橘子水、牛奶或豆浆。过午之後,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有的人只修一种头陀行,或两种、三种、四种,或行全部头陀行,皆是量力而为。以上五项是关於食物方面,以下五项是关於住的方面。修道亦避免不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故定出十二种头陀行。

  6、住阿兰若处。梵语阿兰若,翻译为寂静处,即是人烟稀少,无杂乱声音的地方,所谓「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人看见好吃的东西,贪欲就生出来。耳朵不听很多杂乱的声音,心中就不生烦恼。在寂静处容易用功修行,易悟道。

  7、树下住。修道人在树下住,但不超过三宿,住了两宿,就要搬家,为什麽?你要是住了三宿,就有人来供养。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得到好的供养。

  8、露天住。即是露地打坐。

  9、塚间住。即是住在坟墓旁边,令自己有一种警惕心。「看!那儿有死人,若不修道,以後我亦会像他一样,我还是赶紧修行。」可以对治放逸。在坟墓旁边住,就不会懒惰懈怠。

  10、搚不著席。即是常坐不卧,不躺著睡觉,如此才能用功修道,而不懒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迦叶尊者不单只修一种头陀行,而是修此十二头陀行,修得圆满。到他两百多岁时,佛看见他,亦不忍心他修头陀行,有一日迦叶尊者去见佛,佛分半坐与迦叶尊者同坐,然後对迦叶尊者说:「你年纪已经这麽大,应休息了,勿这麽辛苦行头陀。」迦叶尊者听了佛的话,只是笑笑,没有回答。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修头陀行,不认为自己年纪大了,而停止行头陀。佛知道了很高兴的说:「在我佛法中,迦叶的头陀会令佛法再多住五百年。」故他是头陀第一。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修行。有些在家人就说:「此十二头陀是出家人所行,你对我们在家人讲,又有什麽用呢?」这一番话听起来,表面上好像是很对。其实再往里面深一点研究,这是一个愚痴的问题。你怎麽知道你以前不是修道人,不是修过头陀行的?也许你忘记了,所以现在我再提醒你。

  你又怎知道来生你不出家呢?或者来生你的菩提种子成熟,功德圆满,来生就出家了。来生时,你修行十二头陀行,觉得很熟悉、很相应,那是因为今生听过,故来生就很欢喜修。亦是过去种过此善因,今生结此善果。或今生种此善因,来生结此善果。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自己永远是凡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迦旃延」,摩诃是大、多、胜的意思。迦旃延是梵语,翻译为「文饰」,即这位尊者善於文饰,善於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有一次,有位断常外道和他辩论。外道问:「佛教说有六道轮回,我觉得此理论不对,你说人死後再回来做人,可是我未见有人死後,再回到家里来送信。那你又如何知道人死後,再投生为人呢?这没有根据。我认为人死後,就像灯灭一样,没有来生。人有来生只是一种想像,是人的一种假设之词。」尊者听了,便对外道说:「人死後有没有回来,我先不答覆。我先问你:人犯罪被政府关到监狱,此人是不是能随意回家呢?此人是不是没有自由呢?」外道答:「当然没有自由了,不能随意回家的。」尊者说:「那麽人死了,到地狱里,亦像犯罪人被关到监狱去,不能自由回来。」外道听了说:「这很有道理,人到地狱是不自由。但是人生到天上,是很自由的,为什麽亦不见有人生天後,再回来告诉家人勿担忧呢?所以人死後生天也是靠不住的。」迦旃延尊者答:「你讲的是很有道理。我再举个譬喻,譬如有人不小心掉到茅坑里(那时的茅坑和现在的厕所不同,它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本面舖有板子,人踩在板上大小便。这些板子或者烂坏了,人不小心掉到粪坑里),好不容易出了粪坑之後,会不会再跳下去呢?」「人在世间就像在粪坑里一样,等生到天上去,就像出了粪坑,所以不会再回来了。假如此人从天上再回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因为四天王天的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三十三天(忉利天)一昼夜,则是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是人间二百年。譬如有一个人生到天上去,须先安排住处,等安排妥当後,已经过一、两天了,如果第三天他再回来,已经是三百年後,那时你已经死了,所以没人看见有人从天上回来。」类似如此,摩诃迦旃延辩才无碍,每回辩赢执断执常之外道,令其心服口服而接受佛理的教化。这位尊者另一个名字叫「扇绳」,因他出世没多久,父亲就死了,母亲想改嫁重婚,但有这个儿子,就像绳子一样,把她绑住了不能走。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好肩」,因为他的两个肩膀非常好看美丽。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此名源於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因他具足四种无碍辩才,所以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论议第一。

  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即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之辩才。2、义无碍辩:了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之辩才。3、词无碍辩:通晓各种言词,能随意演说。4、乐说无碍辩: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摩诃俱絺罗」,这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摩诃俱絺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大膝」,因他家里的人膝盖大,所以叫大膝。他也是善於辩论,由於想要胜过外甥,所以到南印度去学辩论的技术,学种种外道法。他非常精进,吃饭很快就吃饱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晚学外道的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因没有时间来修饰容貌,手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长爪梵志」。

  「离婆多」,离婆多译为房宿,是二十八宿中的第四个星宿。为什麽他叫房宿?因为他的父母向二十八宿之房宿星祈祷而生了这个儿子,故名房宿。这位尊者又有一个译意叫「假和合」,为什麽叫假和合呢?因为有一天这位尊者到外面去游玩,不知不觉中天黑了,回家已来不及。因玩了一天,也很辛苦疲倦,所以当他看到路旁有一座亭子,便在亭中睡觉。当他刚要睡觉时,有两个鬼,一个大鬼,一个小鬼。大鬼身体很大,小鬼很小。大鬼青面红嘴,巨口僚牙,口非常大,牙就像象牙一样,非常难看。小鬼的样子更丑,面目七八家全搬在一起,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嘴巴全长在一起,很是难看。这位大鬼抬著一具死屍就问离婆多:「我们两个人吃这死屍好不好呢?」如果离婆多说:「好」这两个鬼就说:「我们偏要吃你。」如果说:「不好」那两个鬼没东西吃,还是要吃他。无论他怎麽说,两个鬼都要吃他。所以他没回答吃好还是不吃好的问题。接著大鬼就扯下死屍的两腿吃,而小鬼就把离婆多的两腿撕下来,补到死屍身上。吃了两腿後,大鬼又吃死屍的胳臂,小鬼又把离婆多的胳臂撕下来,补到死屍的身上,如此,大鬼把死屍的全身逐渐都吃光了,小鬼也把离婆多的身体全都撕下来补到死屍的身上。所以离婆多想:「我现在没有身体了,我的全身都补到死屍身上了。」第二天他发狂似的跑到街上,碰到人就问:「我有没有身体?」别人也不知道他问什麽?结果弄得全村的人都不敢碰他,但他还是继续问。後来遇到两位和尚,他也问:「我有身体吗?」这两位沙门是证果的阿罗汉,一观离婆多的因缘成熟,来日要证得法身,就对他说:「你说的身体本来是因缘和合而成,也没有一个是你,也没有一个不是你。」这麽一说他就开悟了,以後出家证果,所以他的名字叫假和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小地道)与盘陀伽(地道)是两兄弟,哥哥在路旁生,弟弟也在路旁生。按照印度的风俗,女人结婚後要生产时,必须回到娘家去。哥哥「地道」,他的母亲要生他时,本应该早点回去,但她不愿回去,等到最後一分钟,孩子要生了,才回到娘家去,结果还没有回到娘家,便在路途中生小孩子了,所以叫「地道」,即路之义。等到第二个孩子要生时,她仍不愿早点回去,还是等到最後一分钟才回娘家,结果走到以前的地方,小孩子又在半路生出来了,所以叫「小地道」。哥哥是这样生的,弟弟也是这样生的,同样的生法,智慧却不一样。哥哥是聪明绝顶,弟弟则是愚痴绝顶,愚痴到什麽程度呢?愚痴到连半句偈颂都记不住,佛叫五百位罗汉教他念一首偈颂:「守口摄意身莫犯,勿恼一切诸有情,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守住口,摄住意不让它跑,身不要犯戒,要三业清净。对任何众生不要让他生烦恼,不要因你有烦恼。不合法的苦行,如持牛戒,学牛的样子;持狗戒,学狗的样子;还有事火外道,以火做他们的祖师;事灰外道,睡到灰中,把身上滚得一身灰;事钉外道,睡到钉上,钉子扎不坏他们的身体,或是坐到钉板上,虽痛苦难捱,却仍行之。以上都叫无益苦行,都要远离。像这种修行的人,才可以度化众生。

  五百个罗汉每天轮流教周利盘陀伽读这首偈颂,读了很久,他还是记不住。虽然五百罗汉都有神通,教他读一遍、二遍、三遍、四遍、五遍、六遍...,再问他,他还是不知道,如此一遍又一遍,等到他自己念时,又不会了。所以他哥哥气得叫他还俗,不要出家了。但小地道虽然记忆力不好,脾气却很大,所以他说:「你不让我出家,我就死给你看!」因此他到後花园要上吊,那时候释迦牟尼佛,变成树神对他说:「哥哥是哥哥,你在此好好修行就可以了。」小地道一想:「是啊!哥哥是哥哥,我是我,。」释迦牟尼佛又说:「我现在教你一句『笤扫』,即扫地,扫你的心,把你心里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的。」小地道一想:「不错啊!拿扫把把心里的尘垢扫得乾乾净净。」虽然,当他记得「笤」则忘了「扫」,记得「扫」,又忘了「笤」,就像我们念佛,越念妄想愈多一样,但他还是努力不懈,从早到晚笤扫扫心,念来念去,不到一个星期,豁然开悟了,这一开悟,什麽都明白了,通达诸法实相,比哥哥更聪明。所以愚痴的人,只要用功修行,谁都可以开悟。有的人说:「看不懂经典,那就不要看经典,看心。」什麽叫看心?看心就是把心里的妄想都扫乾净。我们现在比周利盘陀伽都聪明,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看轻自己,应该用功学佛法。不然,即使我给你们说再妙的法,而你们不相信、不实行,说再多也没用。但如果我说的法没意思,而你们能实实在在去实行,也会变成妙法。妙法不实行,则非妙法;不妙法能实行,亦成妙法。所以学佛法,要时刻向前精进,不要向後退或懒惰。能时刻精进,有一天你一定能认识你本来的真面目。

  「难陀」,难陀尊者是佛的亲兄弟(同父异母),生於四月九日,佛则是四月八日生的,他生於佛出世的次一年,比佛小一岁。佛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他矮佛四个手指头。难陀是梵语,翻译为欢喜的「喜」,故称「喜尊者」。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的经典把他和妻子的名字连在一起,叫孙陀罗难陀,孙陀罗也是梵文,译过来是「好爱」。孙陀罗难陀,言其这个难陀是孙陀罗的,这个难陀最爱他的妻子,两人可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有一天佛到王宫化缘,在这个时候孙陀罗难陀夫妇正在一起吃饭,一看见佛来乞食,难陀就给佛添钵,把钵添上饭菜。他把佛的钵拿过来,装满了饭,当他要送饭给佛时,他的妻子说:「我现在吐一口痰在地上,在痰未乾前,你必须回来,不然,我要罚你。」难陀说:「好的。」但在他要送饭给佛时,佛用神通往後退,难陀则往前走,一走就走到只树给孤独园。本来王宫离只树给孤独园有五哩多远,但佛用神通把他带到只树给孤独园,佛即刻叫他落发,强迫他出家,他因放不下他的妻子,不愿出家,但是佛是他哥哥,他不敢不出家,他想:「今天我落发了,改天我就跑回去。」所以他一直在等机会,但今天等,明天等,等来等去都没机会,因为佛和阿罗汉都在只树给孤独园,所以他很著急。有一天佛和阿罗汉们都到外面应供,只有难陀在看门口,他想:「今天我有机会了。」但是佛叫他扫地,他把垃圾扫在一起时,一阵风吹来,把垃圾又吹散了。所以他关上窗户,但这个窗户一关,那个窗户又开。像这样扫来扫去,关来关去,差不多过了二、三个钟头。他一看佛快回来了,就想:「不管佛有没有回来,我一定要跑。」他又想:「佛从不走小路,只走大路,所以我要从小路跑。」跑跑跑,跑了一两哩路,一看见佛从对面小路上走过来了,他就藏在一棵大树後面,要等佛过去了再走。谁知道他从这边走,佛就从那边来,如此反覆来回著。佛看到他就问:「你在这儿做什麽?为什麽不看门?」难陀想:「我不能说我要跑。」就说:「我左等右等,等您不回来,所以我到这里来接您,怕您拿不动钵。」佛说:「这个弟弟真是太好了。」因此佛又把他带回只树给孤独园。回到只树给孤独园後,佛知道他仍不想出家,所以有一天佛就对他说:「难陀!你和我到一个山上去看看!」难陀说:「好呀!」心想:「这回上山,我可有机会逃跑了。」山上有很多猴子,大约有五、六百只之多。佛问难陀:「难陀!猴子和你的妻子比较,是你的妻子美丽?还是猴子美丽?」难陀一听到佛这麽问,就回答说:「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佛您怎麽可以把孙陀罗和猴子比呢?」佛说:「难陀!你很聪明,知道孙陀罗比猴子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7:27 , Processed in 0.32582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