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心灵养生*系列】 对自己爱的宣言! (推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理养生】“遗忘”也是一种养生 (转)

文:施永连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记忆力,能把少而壮、壮而老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全部记住,而没有谁愿意遗忘,因为遗忘使人对已获得的见闻、学习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回忆不起来。


咋看起来,遗忘是有害无益的事,但细加分析,适度遗忘不但有利于正常记忆,而且在养生保健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遗忘”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细胞的消耗。

人的脑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每天约死亡10万个。但是,如果受到外界条件的强烈刺激,大脑每天死亡的神经细胞比正常情况下就增加几倍。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大脑就难以承受。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这种情况,对由于某些事情或者意外事故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的病人,人们常常采取转移当事人视线的做法,来分散其注意力,从而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这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遗忘规律”。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遗忘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
  
《列子》一书中记载着一个与遗忘有关的有趣故事:

宋国有一个名叫华子的中年人患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取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求神问卜,均不见好。

后来被鲁国的儒生给治好了,他不但不感激,反而勃然大怒,“操戈逐儒生”。

问以其故,他说:“我健忘时荡荡然不知天地之有无;现在记忆恢复了,过去数十年中的存亡、哀乐、好恶,搅得我心烦意乱;我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更乱我心,使我更不得安宁!若能再回到遗忘中去,那该多好呀!”

这虽是一个故事,但说明遗忘倒使大脑得到静息,防止神经细胞的耗损,对于患病的人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心理养生】“遗忘”也是一种养生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247&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转)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

本文以佛法的现代化与情绪管理为契机,以《清净道论》与唯识学的有关经论作为佛法对情绪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行考察。

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原则,并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

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注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

从而,使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化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清净道论》、情绪、情绪管理、以禅化欲

【一】前言

【二】佛法对情绪的分析

【三】佛法情绪管理的原则

【四】佛法对常见情绪的管理方法

【五】结语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圣凯法师
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07&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对情绪的管理——阅读《喜怒哀乐》之感想  (转)

【摘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由圣凯法师所学的《喜怒哀乐》一书的主要内容,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情绪的问题。

接着作者便提出了在读完此书后所产生的感想,即佛家弟子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来做到一“忍”字的。

然后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自己的论述与看法。

作者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讲清楚这一问题:

1、情绪在佛教中分为几种;

2、佛法是怎样来要求佛家弟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从这些方法中世人可以借鉴哪些。

最后一部分,作者做了总结,提出了一些世人在管理情绪方面的希望。

关键词:佛家弟子  情绪管理  “五戒”  现代心理学

佛教对情绪的管理——阅读《喜怒哀乐》之感想
心医版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2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心的管理 (转)

作者:星云法师
  

“管理学”是现代最时髦的一门学科,有所谓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乃至学校管理、医院管理、饭店管理等;只可惜一般人都忘记了要“管理自己”,尤其是“心”的管理。
  
“心”是万物之本,没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怎么会圆满呢?

能够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心正一切皆正、心净一切皆净、心善一切皆善,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学。
  
佛陀设教,他就是倡导“心”的管理,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没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么有“天下为公”的观念呢?人

都有疑嫉心,如果没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么能以诚信待人呢?
  
此外,诸如成见、执着、愚痴、谄曲、悭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加以好好管理,让心中藏垢纳污、百病丛生,又怎么能够服务公众呢?怎能担负起济世的重任呢?
  
佛法把心比喻为猿猴、牛马、盗贼,所谓“心猿意马”表示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跳动奔驰不已;

又像狂牛一样,犯人禾稼;

更如盗贼,不但抢劫别人的功德法财,也糟蹋自己的福德因缘。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眼耳鼻舌身的领导呢?

何能让眼耳鼻舌身成为善良之辈呢?当一个人连自己的身心都无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之事呢?
  
我人之心,又如工厂。

好的工厂出产好的产品;坏的工厂只会冒黑烟、排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管理工厂很难,管理自心更难;若无佛法的戒定慧,何能将心管好?
  
我人之心,又如国王。普施仁政的国王,万民受益;暴虐无道的昏君,百姓受害。

所以,“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心的管理比任何学科都难修学;但是,若有禅净的必修课程,又当别论。
  
修学“心的管理”这门学科,不能完全依靠别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提升起来,然后由这许多的善心、好心来管理自己、管理环境、管理事物、管理团体。

平日我们参禅念佛、早晚反省、喜舍行善、克己利他,都是为了把心管好,不如此,又如何能修满“心的管理”这门学科的学分呢?

星云大师:心的管理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51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心灵养生】控制情绪的钥匙在自己手里(转)

著名作家欧•亨利和一个朋友去超市里买饼干,欧•亨利礼貌地对店员说了一句谢谢,但是店员却始终忽视一切,不发一语。

“这家伙很没有礼貌,态度又差。”他们继续前行时,那朋友说。

“他每天下午都这样。”欧•亨利说。

“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那么客气?”那朋友问他。

欧•亨利回答:“为什么我要让他控制我的情绪?”

我们的行为和心情经常受到别人影响,当我们容许别人成为自己情绪的掌控者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眼前的事无可奈何,委屈与气愤成为别无他法的选择。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他不盼望别人使他高兴,反而能将笑容与快乐带给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养生】“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转)
3.jpg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


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

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

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意,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

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心灵养生】“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24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0-2 22:50 编辑

“淡”以养生 (转)

淡者,淡泊,淡远,冲淡,清淡,恬淡,平淡是也。

“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

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倘若追根穷源起来,这种以“淡”为贵,“淡”以养生的思路,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学说。

老子即已提出“恬淡为上”,“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往的行人驻足,而“道”的表达,却平平淡淡像没有味道。

老子的尚“淡”观又得到了庄子的继承和发扬。

这位曾为漆园小吏的大思想家看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既是“万物之本”,又是养生之道,而“淡然无极”既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存的艺术了!

滥觞于老庄的这种以“淡”为贵的思想,后来在陶潜、王维等人的创作中和司空图、苏东坡等人的理论中得以完善,发挥,积淀。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提倡吃素食的饮食习惯,便是导源于这种“淡”以养生的道家思想。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认为“味过于咸,则脉凝而血变色”,“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养生重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这是许多老寿星的经验之谈。

庄子有云:“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意行似天。”心胸开阔而勇敢,气机宽舒而通达,形体安定而不游移,专心一意,清心寡欲,自然百病消除。

发表于 2011-8-22 13:02:36
感恩本文发布者:雲淡風輕

“淡”以养生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68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心不死难享静闲淡(转)

在薄雾中缓缓地漫步,喜爱路上的霓虹照耀下的飞雪;在雪地上轻轻地游走,希冀一份踏雪无痕的轻功;在人流中穿梭,感受着行人匆匆忙忙的面容......        

带着深深的感受和心中的思考,就这样没有目标不着方向,在轻舞飞扬的落花中享受着飘雪的静舞,在飞雪映照的冷冷夜色中,尽情徜徉在落雪缤纷的世界里.
        

用虔诚的双手轻轻掬起一把纯洁的落雪,在嘴里把它含化,遍体清凉,喜从心生;用虔敬的心身面向苍穹轻轻躺在空旷的雪地,以雪地为床,忘情忘我,广阔无边.
        

在心旷神怡中回到现在,在冰雪晶莹中返观内心.曾经的思想在经历着巨变,现在的自我依然沾染污泥,发现真相是有些恐怖和懊丧,面对数年来的修行成果,突然感到有些崩溃.在鞭挞和羞愧中,寻找差距,在忏悔和坚定中,寻根问源,人心不死道心不彻原来果真如此.
        

人心不死,难以入静,就算身在静中,心不安静,只要有一丝杂念,心内就缺少一分真气;只要有一毫妄念,心内就添一份烦恼;只要有一份烦恼,心内就平生一分躁火,火动气散,欲静则不能,反被俗心控.
        

真性不现,难以领略闲云孤月的气象从容,纵使日日闲暇,也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内心空虚虚掷光阴,含恨抱怨不得安宁;心不闲暇,难以品味宁静淡雅的清福,看不淡泊,性情又怎么能廉静冲和?
        

只有将身心在生活中去磨练,把所有的事情都能作为炼心的良药,只要发现私欲妄念就警醒必戒,只要发现使心不静的因素就下功夫,检点自心,以德感真,得一步进一步,不静自静,动中亦静.
        

有也闲无也闲,誉也闲毁也闲,得也淡失也淡,死也淡生也淡,闲闲淡淡,淡淡闲闲,去了人心,存了道心,日日清闲,时时宁静,心能专一,百事可成.
        

坐在茫茫雪色中,躬自思省,潜行敛迹,消退了起伏,没有了系恋,仿佛回到了生命的本源,悠然闲适的宛如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却不知自己在其中......

发表于 2007-12-28 22:53:33
感恩本文发布者:还原

【转帖】人心不死难享静闲淡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056&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候生命归宿的到来 (转)

文:史飞翔   《健康报》2011.09.21

前不久,杨绛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寿辰。百年杨绛凭借她的学问与修养,赢得了世人崇高的敬仰。


然而人们在追捧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心灵深处,去体味她难言的伤痛。
  
1994年,与杨绛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钱钟书住进了医院,从此缠绵病榻。不久,女儿钱瑗也住进了医院。两家医院相隔大半个北京城。为照顾钱钟书父女,80多岁的杨绛天天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想想,这些事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该有多难。可是她一肩挑起,义无反顾。

杨绛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人,终是生命之过客。

1997年3月4日,被杨绛称为“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因癌细胞扩散在沉睡中去世。她竟走在了父母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剧痛?杨绛怕钱钟书接受不了打击,不敢直接告诉他钱瑗已去世,她花了10天时间将钱瑗的死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渗透给钱钟书。

或许真的是因为女儿的死对钱钟书打击太大,一年后,钱钟书在过了他88岁生日后不久,也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他一只眼睁,一只眼闭。看到这,杨绛低下身子贴在钱钟书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向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
  
夫死女亡,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揪心的痛。

痛极之处方显平静。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劳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我得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走过了一个世纪沧桑岁月的杨绛,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剧痛,但她始终隐忍、坚贞,始终哀而不伤。

她在生命的磨砺中早已经参透了世事。在百岁生日来临时杨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如今,杨绛正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静静地等候生命最后归宿的到来。

杨绛曾用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诗是这样写的——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打开心眼 一切都在身边 (转)

数年前,我在为佛学班上课时,学生中有一位弱视青年。
     
他一眼盲,一眼弱视,读经时仅能以单眼微弱的视力,用几乎贴近书本的方式阅读,当然速度不可能太快。
     
往往为了迁就他,全班只好跟着放慢速度,也因为是佛学班不是升学班,大家也乐于为了他放慢速度。在期末写心得时,弱视男孩写下这么一句话感谢大家:“有你们的照顾,我的眼虽在黑暗中,心却在光明中。”短短一句,也让大家上了一堂佛学课。
     
多数人的眼是光明的,心却处于黑暗之中。

有位富人不满现状,还想再富,于是到寺里找禅师问发财梦。禅师二话不说,一手便把灯给关了,顿时屋内陷入黑暗,什么也看不见。当然富人心里有些不快,怎么发财发到黑了。

不久,禅师又将灯给打开了,恢复光亮,屋内一切清晰可见。
     
此时,禅师说:黑与亮的差别在哪儿呢?

黑暗时,屋内什么都有,你却看不见,想要抓个东西也很有限。

但光明时,屋内一切现成,毫不费力。当心灵从黑暗到光明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缺,而这个“发现”过程才是“发财之道”。
     
弱视男孩眼盲心不盲,求财富人眼明心却盲,我们又是如何呢?

当心里不满足,觉得缺少时,试着打开心眼,你会发现一切都在身边,可能只是我们没看见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3:09 , Processed in 0.17160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