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说说布施网] 金佛山燃灯古佛道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4681331_1297621450Ezob.jpg

金佛寺词碑文尚存,开首为“唐金佛寺小引”,说明此寺曾兴于唐。寺柱石有皇楼字样,可能与皇家有关。问周边民众,都说不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4681331_1297621450ZgK1.jpg

在古凤凰寺规划放线后,大家留影说,再过一两年照相,身后就是庄严的梵刹了。图中是部分复兴金佛山燃灯古佛道场的有功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35 编辑

天下第一佛洞——古佛洞

“金佛何崔嵬,飘渺云霞间”。

莽莽苍苍的金佛山,逶迤万里,壁立千仞。三山一百零八峰,好似一尊尊金身大佛说法布道于云涛雾影之间。而众佛之尊就是亘古仰卧于北岩绝壁之上的金山大睡佛。金山大睡佛头枕风吹岭,脚踏狮子峰,青山为榻,白云作被,以天地为大道场,弘扬佛法、散播祥瑞。在金山大睡佛的胸腹之中,有着一座神奇的天然溶洞。这座溶洞就是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佛洞的古佛洞。

由金佛山北坡入山,乘缆车直上主峰,在药池坝草场的北面就是天下第一佛洞——古佛洞的入口。古佛洞入口处建有三重殿宇,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千手观音和药王菩萨分坐左右,护佑入洞的游客如意安康。

观音殿里供奉着一尊千手观音玉像。玉像请自翡翠之国——缅甸,采用质地上乘的缅甸白玉精工细琢而成。雕像慈眉善目、宝相庄严。

进入古佛洞需要通过一条被当地药农称为七十二道拐的狭窄石隙。这道石隙参差嵯峨、神秘幽深。身临其间,恍若置身于一条巨大的时空甬道之内。


穿越崎岖、踏平坎坷,走过七十二道拐,如同走过漫漫人生路,重回到性灵的本源。当走入古佛洞大厅,也就是金山大睡佛胸腹之中的瞬间,眼前豁然开朗。环顾四周,入洞之人已置身于一座无比宽阔的天然洞府中。五万平方米的大厅气势恢弘,自成天地。巨大的石质天顶布满奇异的石穴,纵横交叠,寥若星空。寻声远望,高天之上有数处飞泉,喷珠撒玉,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轨迹。飞舞的水花,传承远古的沧桑气息扑面而来,涤荡心灵。泉水跌落地上汇流成湖,宛若一面巨大的明镜,包容万物,映画天地。游人置身于容天、容地、容佛、容人的佛祖的胸腹之中,自然而生佛祖的肚量,看透来世今生的因果尘缘。

经国内外洞穴专家考证,古佛洞形成于350万年以前,早于长江三峡的形成。它不仅是我国地质年代形成最为久远的溶洞之一,还是国内海拔最高的大型溶洞,有着亚洲第一的洞容量,宽阔高大的洞中大厅更是举世无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36 编辑

入得洞内,早已断绝了尘世的喧嚣,只有滴水空灵,远远近近回荡心间。善男信女观飞泉法相、聆滴水妙音,福至心灵之时,顿然而悟人生。佛心空明,胸怀静广。这座宁静而宽广的溶洞恰似佛祖的胸怀,普渡众生、包容万物。


千百年岁月流经,关于古佛洞的神奇传说不胜枚举。其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天降普贤”。
传说,金山大睡佛一睡万年,每隔万年才苏醒一次。大佛沉睡之时,有一龟一蛇一蟾蜍潜入洞中修炼。在大佛的胸腹中修炼,自然事半功倍。三兽日久成精,修得一身法术。其中蛇精不甘寂寞,多次飞出洞外兴风作浪。看到蛇精凭借法术为所欲为,龟精和蟾蜍精也蠢蠢欲动。沉睡的大佛感应到心生魔障,便降下普贤菩萨,降妖除魔。轰然之间,普贤菩萨骑着巨象从天而降,将蛇精永镇心田之下。正想逃跑的蟾蜍精和乌龟精也在一瞬间被普贤菩萨点化成了石头。从此金佛山一方安宁,万物欣荣。

传说的神奇之处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古佛洞洞厅中央真的有一根经过百万年生长天然形成的石笋,形态酷似一尊坐佛。在他的身下也真的有一座酷似大象伏地的巨石。与之对应的是在它们的上方,洞厅天顶之上,有着一道大小和深度与大象和坐佛一模一样的裂隙。一天一地,一凹一凸,形制的完全契合让地质专家们也一致认定这方大石的确是从天而降。更为奇妙的是,在大象镇压的水池边,还有两块奇石,一块酷似蟾蜍从水池中爬出,逃离危地。另一块酷似一只老龟,瞪大双眼,惊恐地看着从天而降的大象和普贤。惟妙惟肖的场景,让洞中游人恍若置身于天降普贤的传说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37 编辑

在普贤圣像的后方有一根石笋,神似一位长髯飘飘的老人。传说这位老人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徐庶。话说徐庶离开曹营之后,云游天下来到了金佛山。他见金佛山层峦叠翠、古洞幽深,便隐居在古佛洞中读书悟道。为了防止被人打扰,徐庶在洞中摆下了水陆八卦阵。自此以后,古佛洞内怪石阻隔、泗水环绕,连最为熟悉地形的山民也经常迷失方向。据说,民国时候,李国良等三位药农就曾困于洞中长达七天之久。

在徐庶像的右边有一方巨石,外形酷似一口棺材。传说,只要打开这口石棺材,就能找到徐庶所藏的兵书和神秘的八阵图。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学者周伯寅就在《前游金佛山记》中写道:奇则有蛟龙之宫,有仙圣之棺,有木石羽毛之异,有风雪雷雨之灵,而唯其险也。周伯寅所说的“仙圣之棺”,正是指的这口藏有八阵图的石棺材。

在洞厅的后方,还有一尊由天然钟乳石凝结而成的佛像——燃灯古佛。在佛教文化中,燃灯古佛又称毗卢遮那佛是三生佛中的过去佛。也许这尊更为古远沧桑的坐佛,才是古佛洞得名的源头。

在洞厅的北面,灯光阑珊之处,五佰尊罗汉危襟正座,演化世间万象。这五百尊罗汉是2008年从重庆罗汉寺请来。每尊罗汉均按真人比例塑造,表情生动、栩栩如生。

古佛洞的北洞口,位于金佛山北坡绝壁之上,也就是金山大睡佛的胸口处。游人至此,头顶千仞绝壁,脚踏茫茫云海,自然而生胸怀天下,指点千山的气概。


从地形上讲,天下第一佛洞——古佛洞,正好位于金山大睡佛的胸腹之内,而金山大睡佛又位于八面群峰簇拥之中。八面群峰环绕在主峰周围,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花开现佛,金山大睡佛以天地为大道场,盛世弘法,布道天下。

登金佛山拜天下第一大睡佛,入古佛洞访天下第一佛洞。2010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拜访金佛山时,不禁由衷感慨道: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唯有金佛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43 编辑

对金佛山价值的认识,是一个渐进过程。许多年来,人们为她戴上了一个又一个显赫的桂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遗产,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这些桂冠,毫无疑问的,多个层次的体现了金佛山宝贵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是否就是金佛山价值的全部呢?远远不是。


人们一直在探索着,发现着。近年来,人们渐渐认识到,上述这些宝贵价值,还仅仅是金佛山的表面现象,仅仅是她头上所戴几个光环而已。金佛山自身蕴藏的巨大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


其实,金佛山的真正价值不在别处,就在金佛山三个字上,就在金佛山三个字所蕴藏的巨大的金佛山奇观上。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双佛奇观呢?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三难双佛奇观。


第一难,难以捕捉。


      金佛山奇观,对当今世人来说,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即便是本地南川人,说到金佛山奇观,百分之九之九的人,都是很不清楚的。这就难怪说到金佛山名字的由来,至今没有多少人知道,一直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见解。究其原因,就是金佛山巨大的奇观,一直没有被人们发现,一直没有被人们真实的看见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金佛山奇观体量实在太巨大。有多么巨大呢?纵横几百公里,海拔两千多米。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体量,构成了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奇观,反过来说,这样一个奇观涵盖了如此巨大的范围,所以,要想对此找到一个角度一眼望穿,一目了然,那是非常难得,非常困难的。

分析起来:云雾笼罩所致。流动的云雾,不停地裹盖着大山山脉这里或那里的的方,不断遮蔽,这就将奇观形态全貌难以展示,很少有机会让人看见一个完整的印象。


再就是太阳照射角度的不断转变原因。因为山脉走向不同,太阳照射随着季节变化变换角度,造成整个奇观形态全貌明暗不一,造成奇观形态展示流动不定,显示不全,也使人难以观察出全部面貌。



最后是观察者这个人审美意识影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同是一个观察点,同一时间,同一日照条件下,由于审美观察力的不同,有人在别人的点播下能够看见,但还是有多数些人无论如何认识不到眼前的巨大奇观存在。


按说,越是巨大的体量形象,越是稀有,越应该受到重视,得到宣传,但恰恰就是因为大的巨大,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观察,影响了人们对他的认识。从自然条件看,一年本来也就一两天夕阳西下的时候有机会看见金光灿灿的全貌,但有时候一天机会也没有。如果在很少的机会中有幸得见,却因为自己的悟性不能看出名堂,那就更没有什么机会了。这就是金佛山奇观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不被人们所见识,所认同的根本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在县志中记载观察金佛山奇观的文字很少见,大家熟悉的几乎就那么一句由佚名写下的诗句,“朝看金佛山,暮看金佛山,金佛何崔嵬,飘渺云霞间”。可见,即便是古人,也是很难见到的,必须如诗句所说,朝也看,暮也看,不断观察或许才能得见。(图一)

1966102712326200536.jpg


图一     金佛山双佛奇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45 编辑

第二难,难以理解.

金佛山奇观,之所以被称为奇观,就在于他是一个奇特的景观。她的奇特在于,她的形象并非是由简单的山体轮廓线勾勒而成,他是由夕阳之光涂抹在大山岩层之上反衬出来的金光,然后由这样的神奇的金光衬托着林泉洞壑透显出来巨大的人体佛身而成。


这样的山貌形成的佛体形象是巨大的,生动的,逼真的,惟妙惟肖的。而这样的形象区别与人们认识的一般的大山睡佛。睡佛是由简单的轮廓线条构成,只能从体态的外廓线条体会神韵,让人心领神会,这就很有局限性,很难看出佛体的质感。因此,浅显的睡佛是泛化的,缺乏角色意识,缺乏深刻的佛文化内涵,人们不可能说这个睡佛是燃灯佛,释迦佛,还是阿弥陀佛,药师佛。在中国,睡佛就是睡佛,睡佛是不具体的。



  金佛山奇观则大大的不同,奇就奇在他是由两个大佛一起构成的一个巨大的神奇画卷。在这个画卷里,两个巨大的佛体分别脚蹬南北,可两佛的头却融合在一起。这融合在一起的佛头,和着北面的身体看是一副慈悲的观音(正法明如来佛)面目,和着南面的身体看是一副庄严的阿弥陀佛神态。这就使这样的奇观充满了神奇的佛文化价值,充满了自然与文化的融通震撼。但是,毋庸置疑,这样的奇观反过来大大增添了人们认识他,理解他,认同他的难度,更何况这样的奇观一直深藏于“飘渺云霞”之间,本来就让人难以捕捉呢。


可以说,通过现代手段用功拍摄下来,让人见到奇观,应该不是难事。但这依然让人难以理解。原因并不在于奇观本身,而是在于这样的奇观构图,超出了人们普遍的认知层度。或许,运用裁剪手段,翻转树立,人们通过这样的二手接触,确信可以看出两佛的真实存在(图二图三)。但是,人们依然心存疑虑:这样的两身一头,这样的看似观音弥陀共有一头的构图,如何立论?如何贯通?如何宣传呢?这样的奇观,真能成其为奇观,而且是世界奇观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47 编辑

3405002793270122725.jpg                       1388234585138738221.jpg
图二 状如观音的立体半身图案               图三 有如阿弥陀佛的立体半身图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门 于 2011-9-19 10:53 编辑

第三难,难以忘怀。

这个奇观的关键问题是,这两佛一头的构图,在佛道文化中讲得通吗?回答是肯定的。金佛山奇观,显示了深刻佛道义理。


第一,示现众生一体,佛家认为,人与人各个不同,但佛性是无二无别的,只有进入这样的境界,人与人才是和谐的,同心同德的。在佛家的念珠和画像中,人们都可以见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本身就是法性同体的寓意(图四图五)。第二,示现妙法莲花。整个金佛山西坡仿佛盛开着一朵巨大的金色莲花,莲花的两片花瓣刚好一个是阿弥陀佛形象,一个是观音菩萨形象,净土妙趣,不可思议。第三,示现实相非相。金佛山奇观并非一个真实的存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的构成本身就是虚幻的。她是由不同的几个山脉交错叠加,人们变换自己的视角,调用自己的知见习惯“意见”的结果。


1748522555328265196.jpg            

图四     两佛一体   


    1875467769825149585.jpg

图五   正法明如来古佛    佛佛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3 12:12 , Processed in 0.24953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