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吴言生在四祖寺说禅:禅与诗词创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首:

    凭窗日对万佛楼,塔吊高低上下游。
    车去人来梭样急,铿锵锤斧破禅幽。

万佛楼的工程妨碍了僧众修行,工地与禅堂之间仅仅一墙之隔。师父很慈悲,一方面要建楼,一方面为工地的嘈杂妨碍僧众的清修而忧虑。我的和诗:

    万人瞻礼万佛楼,宛向灵山佛国游。
    歧路还乡归梦急,炎炎火宅思禅幽。

“歧路还乡”我离开了精神的本源,我们是游子,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追求觉悟的本性,凭窗日对万佛楼,塔吊高低上下游。这个还乡之梦就是我们追求开悟的理想。“归梦急”,这个归家的梦是很急切的。“炎炎火宅思禅幽”,当我们在熊熊燃烧的大宅里面,我们肯定是想得到禅悦的法雨清凉啊!我问大家:“什么叫炎炎火宅?”(三界)对!《法华经》里面把我们人世间比喻作熊熊燃烧的房子,我们在欲恼中生活,我们在红尘烦恼中生活,所以我们肯定想得到一份禅悦的清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龟毛作柱建楼台,水月空花笑口开。
    昱昱金身留姓字,万人成就万如来。

  
什么叫“龟毛作柱建楼台”呢?乌龟有没有毛?没有。这就是比喻,看起来有一座楼,但它只是假有,它本性上是空的,并不存在一座楼,所以并不要去执着它。“水月空花笑口开。”虽然本性虽然是空,但毕竟真空能生出妙有,庄严宏大的万佛楼毕竟耸立在眼前,所以我们还是感到非常欣喜的。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感知它呢?“水月空花。”水中的月亮,空中的花影,它是虚幻的,不要去执着它。这就是佛教讲的“空花佛事,水月道场”。万佛楼就是空花佛事水月道场的典型体现。“昱昱金身留姓字,万人成就万如来。”万佛楼的的万尊佛像,每一尊庄严的佛像底下都刻了一个施主的名字。一万个人献了一万尊佛,成就了万佛楼。这首诗可以说非常有禅宗的悟境哪!

我的和诗是:

    菩提无树镜无台,煜煜心莲取次开。
    鸿雁岂留泥雪字,了知非去亦非来。

  
本来无一物嘛。“煜煜心莲取次开。”但是我们通过建万佛楼通过发心,我们心灵的莲花觉悟的莲花枣一朵一朵地在绽放。“鸿雁岂留泥雪字,了知非去亦非来。”那么我们发心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人生到处何所似,应如飞鸿踏雪泥。鸿雁把它的爪子印在雪地上,等到雪化了,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肉体不会在这里留下任何痕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如来者非去非来,却是湛然的却是不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行不忍见高楼,每见高楼事事愁。
    昨日买砖钱未付,今朝钢价又抬头。

  
呵呵,建万佛楼的时候,经济上还是非常那个的。当然还是有很多护法给予了师父大力的支持。师父有愿力,护法也有愿力。一起来襄力,就能成就这件事。

所以我就说:

    万人涕泗见高楼,一见高楼销万愁。
    析骨聚沙心相付,庄严瑰伟占鳖头。

  
大家见到万佛楼,痛哭流涕,感动得热泪盈眶。“一见高楼销万愁,”生命中所有的痛苦烦恼,在你见到万佛楼的时候都没有了。为什么呢?你会被它庄严的佛像所震撼所摄受。“析骨聚沙心相付,庄严瑰伟占鳖头。”万佛楼庄严瑰伟,独树一帜。在北方的丛林之中,它是最庄严的一幢建筑了。那么它是怎么样建起来的呢?是“析骨聚沙”。“析骨”,来自于佛本生故事。我们为了佛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骨头拆下来奉献给佛陀。“聚沙”,是《法华经》中的一个寓言“聚沙童子戏”。讲小孩在玩耍的时候,把沙子堆成佛塔,就因为他有这个善念,他也就能够成就菩提成就正果。析骨聚沙也就说,不管你的贡献是多大,只要你在这个善念,你就能够成就正果,都能够成就菩提志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万人同建万佛楼,赤手空拳费运筹。
    铁架擎天赀费急,羞囊无计暗生愁。

  
还是因为钢材涨价发愁。那么在万佛楼建成以后,又是另一番感受了。

    慈航喜现万佛楼,拯溺度凡盈室筹。
    百世光阴如箭急,每思穷子实为愁。

  
佛教是要苦海度众生,万佛楼也就像在苦恼人世间的舟船一样,“拯溺度凡”,拯救落水的人,度化凡夫俗子。“盈室筹”,有一位禅宗的祖师,每当他接引一个众生,就在自己房间里放一根竹签,当然他也是无心的,只是想看看自己到底度化了多少人,到最后怎么样呢?放到最后竹签竟然放了一屋子了。可见这位祖师,在他一生中,用自己的善行度化了无数的人。也就是说,庄严的万佛楼建成以后,它必定能救度无数的众生。“百世光阴如箭急,每思穷子实为愁。”人生百年犹如百驹过隙,非常短暂,一眨眼就过去了。人生是非常难得的,有很多的生命,猪呀狗呀鸭子呀鱼呀,能够投胎为人确实是我们的幸事。我们有幸投生为人,如果不寻求觉悟的人生自在的人生,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过日子,那就太对不起我这一个人身了,太糟蹋自己了!所以我们要抓紧有限的光阴,把握生命,善待生命。所以佛教的大师们“每思穷子实为愁”。穷子就是《法华经》里的比喻。

佛陀为他流浪在外的儿子为每一个众生,每日都在思量着,要怎么样才能使我们这些迷途的孩子早日回家。

所以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嘛,这个大事因缘,就是要让穷子,让迷途的众生早日回到心灵的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持将空钵走天涯,来到人间百万家。
    粒米寸薪随所愿,泰山集聚是尘沙。

  
我拿着一个空钵走遍了人间啊,“来到人间百万家”,百万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成千上万的人家,一个就是家财百万的富者之家,这两者都可以理解得通。“粒米寸薪”,给我一粒米给我一寸柴火,那都随你所愿,因为泰山虽高,也正是由一粒一粒的沙尘积聚而成的。大海不拒滴水,泰山不拒微尘。佛门广大,它从不拒绝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善行。只要你起了善心动了善念,佛门、佛陀,都是欢迎的。

和诗:

    行云流水绕天涯,灯火阎浮百万家。
    布发输诚了夙愿,烦恼脱落似尘沙。

  
禅师为了化缘,踏破芒鞋,走遍了山山水水。“灯火阎浮百万家。”通过化缘引导众生布施来成就众生。为什么呢?你能够布施,就能成就你的善念。如果你在布施的时候能够达到三轮体空,你也就离解脱不远了。在菩萨修行的六度法门之中,布施就是其中的一种。布施,它也是一种达到解脱的法门。所以通过布施,阎浮提内百万家的灯火,他心里的这盏灯,就被点燃被点亮。“布发输诚了夙愿,”在佛本生故事里面有个故事,说有一位长者当他看到佛远远地走过来,在佛走过来的路上有一段很脏有污水,古代人都是长头发,他就是长头发把污水给盖住让佛走过。这就是说,他对佛陀是以一种虔诚的心恭敬的心奉献的心来对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诚心,来了却自己的宿愿,“烦恼脱落似尘沙。”“烦恼”从音韵上来讲最好是改成“烦痴”,烦痴也就是烦恼。这一句是说,通过而布发掩泥般的虔诚,无明就会像尘沙一样的纷纷脱落。也就是说,你能够无我无私地布施,那你也就能明心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人同建万佛楼,万劫干生脱苦流。
    举手低头成正觉,法子有愿不虚酬。

举手低头都是无上觉悟的体现。

    万人同建万佛楼,万众发心第一流。
    万德万行归正觉,法王恩大若为酬。

发的都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法王是谁?(释迦牟尼佛)法王就是佛陀。佛陀对我们众生的恩泽实在是太大了,我们怎么样才能报答呢?只能是尽形寿,尽生命,信受勤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人同建万佛楼,笑煞当年老赵州。
      渡水渡炉还自渡,金身茎草各风流。

“渡水渡炉”什么意思呢?(是讲五祖渡六祖吧?)非也,再说。(是讲水不自流吧?)不是。(木佛不渡火…)对了,这就是著名的“赵州三转语”。赵州和尚说:金佛不渡炉,金佛放到高温的炉子里就融化了;木佛不渡火,木做的佛像用火一烧就烧掉了;泥佛不渡水,泥菩萨是过不了河的。底下:真佛内里坐!那个真人,无位真人,佛性,主人翁,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深处。这是赵州的非常著名的公案。所以师父这里用的也是赵州的公案。“金身茎草各风流”,什么意思?又是一则赵州的公案。赵州和尚说:老身有时把丈六金身当作一茎草来用,有时又把一茎草当作丈六金身来用。他完全把破了凡圣的界限,达到了圆融无碍的境界。


我这里的和诗是:

      万人同建万佛楼,又见大唐老赵州。
              虫蚁牛羊皆普度,接人本分最风流。

见字也可读现字。读现就是说当年的赵州和尚又再现于世了,读见呢是说我在赵州这个地方又见到当年的唐代的赵州禅师,也就是我们的净慧大和尚。

度驴度马度一切众生。“接人本分”, “以本分事接人”,就是赵州禅师他的禅风他的风格。赵州和尚的禅法,素来以朴实见长。他从来不用玄妙的机锋不用希奇古怪的方法来接引学人。他说的每一话,看起来都非常平易非常朴实。比如说,参学的人来了。禅师问:“来过没有?“学人回答:“来过。”禅师问:“吃过饭了吗?”“吃过了。”禅师就说:“哦,那你去洗你的钵吧。”这个这个……是不是啊?看起来非常非常的……这就是唠家常啊。但是,正如净慧大师昨晚说的那样,要说什么是修行什么是用功,就是饭了吃饭,睏了就睡觉,那是要三四十年的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呀。不是一般人,凡夫俗子,那,你睡觉的时候不是睡觉,吃饭的时候不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你总是在想着这个事那个事,吃饭的时候呢你也是放不下你的分别计较。所以大师接人的风格就是以本分事接人。“接人本分最风流”,风流就是洒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人同建万佛楼,楼后楼前有绿洲。
    春到百花香满院,秋看红叶拄枝头。

很有禅喜法悦。

    万人同建万佛楼,漠漠心田涌绿洲。
    三碗清茶香满院,千秋祖意柏枝头。

修建万佛楼,我们荒漠贫瘠的心田出现了生命的绿洲。


两个公案,一句话一个公案。三碗清茶,赵州三称“吃茶去”。赵州问行脚僧:“以前来过没有?”“没有来过。”大师说:“吃茶去。”又问另外一位僧人:“以前来过没有?”这位游方僧说:“我来过。”大师说:“吃茶去。”那个院主呢,那个管理寺院的人,本身就在赵州禅院工作的,他听了就感到很困惑:“师父呀!没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这是什么意思?”赵州就说了一句:“院主!吃茶去。”清代的湛愚老人作了一本《心灯录》,心灵就是一盏灯嘛,他通过这本书来表达他对禅宗的见解。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赵州三称吃茶去,真直接,真痛快!”这样一个公案,自古以来就有无数的解释。都是前代的禅师以及文人学士的解释。我最近呢作了一本《赵州录集解》,我光是把前人对于这则公案的解释集结起来,就有一百多条,有十几万字的解释。这样的公案,竟然有那么多的解释,所以在这里肯定不能泄露天机。如果在这里泄露天机,赵州和尚肯定又会大喊一声“吃茶去”!

这也是赵州和尚的公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师就是指的达摩祖师,他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根本意旨是什么?就是说什么是佛教的大意,佛教的精神,佛教思想的内核。赵州禅师说:“庭前柏树子。”这句话,本来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但我们也可以从分别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皆是西来意的显现,万事万物皆是佛性,从自然山水之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佛性感受到真理的存在。但是,这样的理解可能还是落入相,落入心路。禅宗的体悟是心路要断绝,要言语道断,要心行处灭。那么这样的一种回答就是用随手拈来的一个影像来打消妄想,来破除学人对西来意的询问。所以说“千秋祖意柏枝头”,千百年来,西来的祖意就悬挂在柏树枝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智慧之心去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残年老末休,劳生碌碌接潮流。
    何期一钵千家饭,重整山门忆赵州。

师父写这个诗的时候,大概是六十八岁,没到七十。说到为了弘扬佛法光大禅门,到了七十残年,都没有停止劳碌。

师父七十岁还不能停止下来,“赵州八十犹行脚”,禅者接引众生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根据现在的状况,师父恐怕还有几十年的弘法度生的重任在等着他。

“劳生碌碌接潮流”,要把如同滚滚潮流的痴迷众生接引到菩提智慧的彼岸。

“何期一钵千家饭,重整山门忆赵州。”通过他的行脚,他的云水,他的化缘,重新使赵州道场焕发出他的神采他的光芒。在这时候他已经了却宿愿了,已经偿了宿债了,他回想起赵州大师,是可以会心一笑的。

那么我的感受是:

    下载清风犹未休,千山一钵锻禅流。
    佛天处处飘香饭,南北玉泉壮赵州。

“下载清风犹未休,千山一钵锻禅流。”“下载清风”也是赵州禅师接引学人,使学人破除妄想执着的一种手法。那就是禅师的风度,那种标格。禅师接引众生的这种仪态神情风骨,就像是清风一样吹拂着我们,让我们感觉到身心通泰。而这种工作,它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千山一钵锻禅流,”禅宗讲“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师父拿着一瓶一钵,走遍了千山万水,赵州祖庭的兴复刚刚告一段落,又来到了四祖道场和湖北当阳玉泉寺,要重振这两个道场,法师辛勤地奔波。

所以“佛天处处飘香饭,”像师父这样的古佛再世,处处都有香饭供养他,都有护法来护持他。由于这样的殊胜因缘,师父也接管了两个玉泉寺。他还一直在担任河北邢台的小玉泉寺的住持。

所以我说“南北玉泉壮赵州。”南玉泉,就是当阳的玉泉,北玉泉,就是邢台的玉泉。这些寺院都和柏林禅寺都和赵州道场相映生辉,相互地映衬,相互地壮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首:

    常将片片老婆心,苦口叮咛教子孙。
    檀信万家成广厦,一砖一瓦有深恩。

是千千万万的护法信众成就了万佛楼,所以要知恩、惜恩、感恩。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深恩。

我的和诗是:

    拈花微笑印禅心,正法付予贤子孙。
    安顿身心赖广厦,永瞻佛像报佛恩。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佛就在不言之中,在这拈花微笑的诗一般的氛围中产生了。所以禅宗用不了什么语言文字,他完全是一种心心相印。通过这样的心与心相印相传,法师把他的禅法传授给他的继承人了。

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安顿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疲惫的生命得到休整,让我们枯涸的心灵得到滋润,那么我们就要到万佛楼,到各大道场去亲近祖师亲近大德瞻礼佛像。“永瞻佛像报佛恩。”对着佛像,我们要报答佛陀接引我们的深恩大恩。

通过这十二首诗,原诗、和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要创作禅宗的诗歌。它的语言它的文字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你的体验,见地。所以今天的讲述,主要也是从见地上与大家作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00:29 , Processed in 0.218045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