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教文化] 《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生世世受苦的屠夫

今生悲伤,来世也悲伤,
造作恶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悲伤;
他们悲伤苦恼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恶业。 (偈 15)

  从前,离竹林精舍不远的村子里,住着一位十分残酷且铁石心肠的杀猪屠夫,他的名字叫做纯陀。他屠杀猪仔时,都先加以凌虐。他从事杀猪业已经很多年,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的功德。

  临死前几天,他异常地痛苦,所以不断地挣扎,同时连连发出猪叫般的咕依尖叫声,并且像猪一样,满地打滚。经过一星期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后,他终于丧生,并且堕入地狱道。一些听见纯陀发出咕依尖叫声的比库,以为纯陀正忙于宰杀更多的猪仔,他们认为纯陀是一个非常残忍、邪恶的人,没有一丝一毫的慈悲心念。

  佛陀说:「比库们!他不是在宰杀猪,而是正在自食恶果啊!由于临终时忍受巨大的苦痛,他的举止十分异常。现在他死了,并且已经堕入地狱道。」佛陀最后说:「作恶的人一定会在今生与来生自食恶果,恶业不可逃避(注)」

注:这并不表示人一定自食其业,而没有任何避免的希望,果真如此,那么修行就没有益处,也没有解脱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悦,来生也喜悦,

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喜悦;

他(她)们满心喜悦地察觉到曾经作过的善业。 (偈 16)  

  昙弥是沙瓦提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并且非常喜欢布施。不论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节日里,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与其它必需品给修行人。事实上,他是沙瓦提城里众多佛教徒的领袖。他有很多儿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并且喜好布施。

  昙弥老了快要往生的时候,请求僧团在床边为他唱诵神圣的经文。正当比库们正在唱诵大念处经时,他看见六匹来自六天,布置庄严的马车前来邀请他,他告诉他们稍等一会,以免打断经文的唱诵。但比库门却以为他要求停止唱诵,就停下来,并且离去。

  过了一会儿,昙弥告诉他的儿女,有六匹马车正在等他。他决定选择都西答天的马车,并且满怀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来世都满心喜悦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迭瓦达答悲惨的命运

今生受苦,来世也受苦,造作恶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受苦;“我已经造下恶业!”的念头使他(她)们受苦;往生到恶趣时,受更大的苦。

  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是佛陀的表弟。有一次他和佛陀一起停留在高赏比,那时候,迭瓦达答认为佛陀受到太多的尊敬、荣耀和供养,因此妒忌佛陀,而企图领导僧团。有一天,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说法时,他向佛陀提出一个自私的意见,他认为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应该把领导僧团的责任交给他。佛陀予以拒绝,并且告诉他,说他不配担当这重责大任。佛陀也要求僧团对他的傲慢加以惩戒并公开宣告(注1)

  迭瓦达答愤愤不平,发誓报复。他因此三次迫害佛陀:第一次雇请弓箭手企图杀害佛陀;第二次在灵鹫山上,滚落大石,企图砸死佛陀;最后一次则利用醉象那拉吉利攻击佛陀。但第一次的刺客不仅没有刺杀佛陀,反而成为佛陀的弟子;第二次的大石只碰伤佛陀的脚拇指而已;最后一次的大象冲向佛陀时,为佛陀的慈悲所驯服了。

  三次阴谋都失败后,迭瓦达答改变他的策略,他怂恿一些新出家的比库离开僧团,跟随他到象顶山去另立门户。但是后来,大部分的比库都在舍利弗和马哈摩嘎喇那的劝告之下,都自动回到佛陀的身边,并在佛陀的指导下修行。

  后来,迭瓦达答病了九个月,有一天,他要求弟子护送他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向佛陀忏悔过去的罪行。

  当迭瓦达答抵达揭达林给孤独园外围的水塘时,十分口渴,想喝水,他的弟子就把他靠水塘边放下,而前去取水,这时迭瓦达答也起身,用双脚踏在地面,但却立即陷入地中,悲惨而死。由于过去的罪行,迭瓦达答竟然没有机会见佛陀最后一面。他死后,堕落到悲惨、痛苦的境界,偿还所有的罪行。(注2)

  (注1) 僧团公开宣告,某一出家众触犯僧团戒律,所以自今以后,其一切言行纯属其个人行为,与佛、法、僧团完全无关。

  (注2) 经过无数长时间(劫)的偿还,迭瓦达答有一天往生为独觉佛,这是因为他在违背戒律之前证得某一程度的修行境界。在轮回中,即使地狱和天的境界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涅槃是究竟永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年轻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乐,来生快乐,造作善业的人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我已经造下善业!」的念头使他们喜悦不已;

往生善趣时,他们更喜悦。

  沙瓦提城的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两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里供养众多比库。维沙卡家的供养由她的孙女负责,而给孤独长者家则首先由长女,接着由次女,最后由最小的女儿修摩那戴葳负责。明白佛法的长女和次女结婚之后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负责布施的工作。

  后来,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时候想要见父亲,他父亲来的时候,她称呼父亲为“弟弟”之后立刻逝世。她的称呼使她的父亲困惑不安,以为她的女儿在临终时正念没有现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修摩那戴葳临终时,意识清楚,而且正念现前 。

  佛陀说修摩那戴葳称呼父亲为弟弟是正确的,因为她的修行层次比父亲高,她已经证得二果,而父亲只证得初果。佛陀并且向给孤独长者说,修摩那戴葳已经往生都西答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知识不等于证悟

虽然经常诵念经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经文背诵虽不多,但确实奉行,灭除贪、瞋、痴,

如实知见,内心清净,生生世世不再执着的人,

真正得到清净行的法益。

  有两位出身高贵家庭的比库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娴熟于唱诵并弘扬经文。他教导众多比库,而成为十八个比库团体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比库则在热切精进的修行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并且透过止观的禅修而证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证阿拉汉果的比库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时,这两位比库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库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经证得阿拉汉果,反而轻视他的朋友,认为这老比库对神圣的经藏所知不多,因此决定盘问他几个经藏的问题,佛陀知道他这种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会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于慈悲心就去探视两人,以避免熟悉经藏的比库取笑他的朋友。佛陀并且亲自提出问题,他问熟悉经藏的比库有关禅那和道果(透过禅修而得到的高级境界),熟悉经藏的比库无法作答,因为他只知道教导别人,自己却不亲自修行。另一位比库由于精进奉行佛法,已经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问题。佛陀因此赞叹阿拉汉比库,而对熟悉经藏的比库不赞一词。

  其他比库不明白为何佛陀大力称赞证得阿拉汉果的老比库,却没称赞他们的指导老师,佛陀向他们解释说,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库,像牧牛人,只为牧牛而获得工资,而亲自奉行佛法的比库,就像牛主人一样,享受牛的五种生产品,所以说,熟悉三藏的比库只得到学生对他的服务,没有修行圣果的益处。而阿拉汉比库虽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诵一些经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义。并且精进修行,克服了贪、瞋、痴,他的内心完全没有精神的烦恼,对今生与来世没有任何的执着,所以他真正获得修行的圣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品 不放逸品     




  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

  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 (偈21)  

  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

  并且喜悦圣境(注2); (偈22)  

  智者坚定、精进禅定(注3),

  解脱系缚(注4),证得无上涅槃(注5)。 (偈23)  

  姗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寿多罗,她的职责是每天为皇后向花匠苏曼那购买花。有一天,她在苏曼那的家里听闻佛陀说法,由于过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证得初果。回到皇宫之后,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转述佛陀的说法。她们也因此对佛法有所了解。从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师亦母。她非常聪颖,能够把听闻过的佛陀说法,再转述给皇后和其它侍女听,也因此,后来她确实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她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礼。

  摩酰提利是国王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妻妾。她的父亲曾经认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说:「即使看见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 (注6),我都不动心了。毕竟,色身都是污秽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知道这对婆罗门夫妇当天就可以证得三果(不还果)。这对夫妇听完佛陀的话后,果真领悟美丽的无常,而当下证得三果。他们把女儿交付给她的叔叔,而双双出家修行。后来,两人也都证得阿拉汉果。但摩酰提利因为对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负,而认为佛陀的话是一种侮辱,她内心痛苦、难堪,发誓要找机会报仇。

  后来,她的叔叔把她献给优填王,使她成为国王的妻妾之一。当她知道佛陀正在高赏比城内,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过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礼时,她决定展开报复的行动,同时一并要伤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国王进纔言,说皇后和侍女在房子墙壁挖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国王就亲自去检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见这些孔洞,但当他明白其中原委后,并不生气。

  虽然如此,她继续向国王诽谤皇后对国王不忠实,并且说皇后企图杀害国王。有一 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几天,就把一只蛇藏在国王的琵琶中,并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盖起来。然后她告诉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十分担心国王的安危,请国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国王不予理会,她就跟随国王到皇后的房子,并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开,琵琶内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并且蜷起身子,嘶嘶作响。国王看见蛇的时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误认皇后要害他。国王一时非常愤怒,怒吼着,叫皇后站起来,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后。然后国王拉弓,将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对国王的举止毫无惧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虽然国王善于射箭,却未射中任何人。国王目睹这奇迹时,明白皇后是无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宫中来化缘、说法。

  摩酰提利看见自己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于是拟定最后一项万无一失的阴谋。她派人送口信给她的叔叔,要他纵火烧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话做,但房子内的皇后和侍女由于有很好的修持,所以虽然在危难的时刻,仍然继续禅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证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进步。

  当国王接到报告赶来时,已经太迟了。国王心中怀疑这是摩酰提利怂恿的结果,但他不动声色,反而说:「皇后在世时,我一直警觉在心、提心吊胆,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现在我可宽心了!会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做的。」听完国王这一番话时,愚蠢的摩酰提利马上接口说,是她要她叔叔纵火烧死皇后的。国王听她招认了,佯装非常高兴,告诉她,他要大大赏赐她和她的所有亲戚。但当她们兴高彩烈地抵达皇宫时,却全部与摩酰提利一起被捕并且在皇宫的广场上被处决。邪恶的摩酰提利终于因为陷害贞洁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惩罚。

  佛陀知道这两件悲惨的事件时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则如行尸走肉。

  备注:

  (注1)「不死」的意思不是说精进的人不会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拉汉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说精进的人证得涅槃,不在生死轮回,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轮回不断。

  (注2)「圣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种殊胜。

  (注3)此处的「禅定」包含止与观。

  (注4)此处的「系缚」指四种烦恼:贪爱、生、邪见和无明。

  (注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误以为的断见或一切虚无的境界。事实上,涅槃是永恒、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涅槃的真实义,其字面的意义是远离爱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证得的出世间境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爱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虚无的意思,它肇因于究竟涤除爱欲而达到究竟解脱的喜悦境界。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是三毒(贪、瞋、痴)的涤除。

  (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参考佛光阿含经,杂阿含经第1979页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 名誉随之提升。(偈24)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

  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着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么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准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

 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币。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着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国王带着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着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

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注)。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哈般他嘎和朱腊般他嘎。年长的马哈般他嘎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弟弟朱腊般他嘎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马哈般他嘎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朱腊般他嘎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后,佛陀就和马哈般他嘎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朱腊般他嘎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朱腊般他嘎的进展,于是放光,使朱腊般他嘎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朱腊般他嘎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注),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

  「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朱腊般他嘎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朱腊般他嘎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朱腊般他嘎的比库。」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朱腊般他嘎!」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朱腊般他嘎」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朱腊般他嘎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朱腊般他嘎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朱腊般他嘎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注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拉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

注2:读者应注意,朱腊般他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他已经准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余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

愚痴的人耽溺于放逸行,智者护持自己的精进,一如世人保护无上的珍宝。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乐, 精进禅修的人可以获得大安乐。

  有一年,沙瓦提城庆祝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许多年轻人用灰土和牛粪涂揉身体,并且在城内到处闲荡、喧哗,而成为大家头痛的人物。他们停留在居民家门口,直到居民给他们钱,才肯离去。  

  当时,沙瓦提城里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风报信,请佛陀在七天之内,不要进城,而由信徒们直接把供养品送到精舍。同时,他们也尽量留在家中。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陀和众多比库受邀到城内说法。当信徒告诉佛陀那些年轻人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止时,佛陀说那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的气息。  

  佛陀接着劝诫信徒们不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乐,应该时时正念现前,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信徒们专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哈咖沙巴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

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

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  

  有一次,马哈咖沙巴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  

  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浪费时间(注),所以就放光,出现在马哈咖沙巴尊者面前,告诫他:「马哈咖沙巴!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注)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马哈咖沙巴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足这些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20:43 , Processed in 0.24710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