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化生活] 传统家教精华——“女四书”之《内训》(作者:【明】徐皇后。译白:幽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谨行章第四

【原文】
甚哉!妇人之行不可以不谨也。自是者其行专,自矜者其行危,自欺者其行矫以污。行专则纲常废,行危则嫉戾兴,行矫以污则人道绝。有一于此,鲜克终也。
夫干霄之木,本之深也;凌云之台,基之厚也;妇有令誉,行之纯也。本深在乎栽培,基厚在乎积累,行纯在乎自力。不为纯行,则戚疏离焉,长幼紊焉,贵贱淆焉。是故欲成其大,当谨其微;纵于毫末,本大不伐。昧于冥冥,神鉴孔明;百行一亏,终累全
体柔顺,率贞洁,服三从之训,谨内外之别,勉之敬之,终始惟一,由是可以修家政,可以和上下,可以睦姻戚,而动无不协矣。《易》曰:“恒其贞,妇人吉。”此之谓也。

今译】
妇人的行为要以德为先。

自以为是的人行为必定专制、蛮横;
矜高自夸的人行为必定危殆、不安;
自欺欺人的人行为必定骄肆、污秽。

行为专制,目无君主,三纲五常就废弃了;
行为危殆,则招人厌恶,灾祸就兴起了;
行为污秽,就灭绝了妇道,不能算人了。
只要沾染其中的一种,很少能够终身不犯过错的。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直上云霄的树木,因为根深;
逾越云层的高台,因为地基深厚;
妇人有美好的声誉,因为德行纯备。

根深在于栽培,地基深厚在于积累,妇人行为纯净在于自己努力。

行为不纯净,亲戚朋友就会远离,长幼的秩序就会紊乱,贵贱的区别就会混淆。

所以想要培养良好的德行,应当在细小的行为上加以谨慎;
疏忽了细小的行为举止,由小积大,习性一旦养成,再想改掉就困难了。

即使在幽暗阴晦的地方,神明也能洞视所有的行为;
一百件事中做错了一件,就会累及整个德行。

做到温柔敬顺,保持忠贞纯洁,服从于“三从”的古训,严谨于男女内外的区别,勉力去做并慎重对待,始终如一。由此可以治家政,和家人,兴万事。

《易·恒卦》说:“妇人要始终保持贞良的德行,就会吉祥。”
说的就是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勤励章第五

【原文】
怠惰恣肆,身之殃也;勤励不息,身之也。是故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女勤于工。农惰则五谷不获,士惰则学问不成,女惰则机杼空乏。
古者后妃亲蚕,躬以率下;庶人之妻,皆衣其夫。效绩有制,愆则有辟。夫治丝执麻以供衣服,酒浆、具菹醢以供祭祀,女之职也。不勤其事,以废其功,何以辞辟?
夫早作晚休,可以无忧;缕积不息,可以成匹。戒之哉,毋荒宁!荒宁者,刿身之廉刃也,虽不见其锋,阴为其所戕矣。《诗》云:“妇无公事,休其蚕织。”此怠惰之慝也。
于乎!贫贱不怠惰者易,富贵不怠惰者难。当勉其难,毋忽其易。

今译】
怠慢不怀恭敬、懒惰不务勤劳、放恣不加约束、放肆不遵礼法,
这四者,是足以损害自身的恶习;
勤劳勉励、孜孜不息,
是足以成就自身的美德。

所以农民勤于耕种,读书人勤于学问,女子勤于女工。
农民懒惰,五谷就没有收获;
读书人懒惰,学问就做不成;
女子懒惰,机杼就空乏,家道就衰乏。

古时后宫的正妃亲自养蚕,率领众妃嫔缝制衣服供祭祀用;
官吏、百姓的妻子,都亲自做衣服给丈夫穿。
春天则男耕女织,秋天则按制度算其功过。
种田和织缝的工作做得不好的,就是罪过,应当治罪。
这是先王的法度。

纺丝织麻做成衣服,蒸酒制酱以供祭祀,是女人的天职。
不勤劳地做事,荒废了工作,怎么避免得了王法的责罚呢?

早起劳作,到晚才休息,勤劳做事,就没有懈怠懒惰的忧患;
一丝一缕,纺织不息,就可以织成一匹织物。
警戒啊,一定不要懒惰偷安!

如果荒废了工作而偷懒,就好比割伤身体的利刀,虽然看不见它的锋芒,但暗中已不知不觉地被它伤害了。

《诗》说:“妇人没有公事要办,只要养好蚕织好布就行了,现在反而去干预公事,而荒废了养蚕织布的工作。”这样一来,懈怠懒惰的罪过就太大了!

唉!处于贫贱要做到不怠惰容易,处于富贵却不怠惰就难了。
要在富贵的时候加以警励,在贫贱的时候不要轻忽。

【人在富贵的时候,必定安于娇贵放逸,能做到不怠惰的人很少。但是也有处于贫贱却懒惰的,所以警示说:“要在富贵的时候加以警励,在贫贱的时候不要轻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节俭章第六

【原文】
戒奢者,必先于节俭也。夫澹素养性,奢靡伐。人率知之,而取舍不决焉。何也?志不能帅气,理不足御情,是以覆败者多矣。
《传》曰:“俭者,圣人之宝也。”又曰:“俭,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若夫一缕之帛出工女之勤,一粒之食出农夫之劳,致之非易,而用之不节,暴殄天物,无所顾惜,上率下承,靡然一轨,孰胜其敝哉!
夫锦绣华丽,不如布帛之温也;羞美味,不若粝粢之饱也。且五色坏目,五味智;饮清茹淡,祛疾延龄。得失损益,判然悬绝矣。古之贤妃哲后深戒乎此,故絺綌,见美于《周诗》;大练粗疏,垂光于汉史。敦廉俭之风,绝侈丽之费,天下从化,是以海内殷富,闾阎足给焉。盖上以导下,内以表外,故后必敦节俭,以率六宫;诸侯之夫人,以至士、庶人之妻,皆敦节俭,以率其家。然后民无冻馁,礼义可兴,风化可纪矣。
或有问者曰:“节俭有礼乎?”曰:“礼,与其奢也,宁俭。然有可约者焉,有可腆者焉。”是故处已不可不俭,事亲不可不丰。

【今译】
要戒除奢侈,一定要先做到节俭。
淡泊、质朴可以涵养品性,奢华、靡丽则败坏德行。

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大多数人却不能做到拒奢而崇俭。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心志被习气所移,不能帅之以正;
道理被情欲所迷,不能御之以礼。
所以因此而败坏德行的人很多。

《左传》上说:“圣人要使天下富裕,崇尚节俭是第一法宝。”
又说:“想让别人对你的恭敬长久不衰,没有比节俭更好的方法了。所以说节俭是天下共同的美德;由奢靡引发浪费,由浪费引发越礼犯分,所以说浪费是最大的恶行。”

一缕丝帛,出自于女工的辛勤;
一粒粮食,出自于农夫的劳作。
得来不易,用起来却不知道节省,暴殄天物,不知珍惜,上行下效,靡然成风,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

锦绣华丽的衣服,不如粗布衣服保暖;
珍贵美味的佳肴,不如粗粮管饱。
而且五彩颜色会损坏眼睛,五味佳肴会损人心智;
饮食清淡,反而能祛病延年。
好坏得失,显然相差很远。

古代贤良的妃子、明哲的皇后都对这一点深为警戒。
所以文王的后妃亲手用葛布做衣服穿,一点也不厌倦,在《周诗》中被赞美;
东汉明德皇后,穿粗布衣服,不戴珍宝首饰,在《后汉书》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两位后妃都能崇尚廉洁节俭的风气,杜绝奢侈靡丽的浪费,在后宫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天下百姓跟从这种节俭的风气,所以国家殷实富裕,百姓丰衣足食。

上边的人引导下边的人,宫里的人给宫外的人做表率,所以皇后一定要崇尚节俭来带动六宫之人;
诸侯的夫人,以至官吏、平民的妻子都要崇尚节俭,来带动家里人。

这样,百姓就不会受冻挨饿,礼义就会兴盛,良好的风俗教化得以形成,被世人传颂。

或者有人要问:“节省俭约,在礼仪上可能行不通,怎么办?”
孔子说得好:“礼,与其奢靡失度,不如俭而守约。”

在可以节省的时候,不得不节省;
在需要丰厚的时候,不得不丰厚。

所以对待自己要节俭,侍奉亲人要丰厚,这样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警戒章第七

【原文】
妇人之,莫大乎端已;端己之要,莫重乎警戒。居富贵也,而恒惧乎骄盈;居贫贱也,而恒惧乎放失;居安也,而恒惧乎患难。奉于手,若将倾焉;择地而旋,若将陷焉。
故一念之微,独处之际,不可不。谓无有见乎,能于天乎?谓无有知乎,不欺于心乎?故肃然警惕,恒存乎矩度;湛然纯一,不干于匪僻。举动之际,如对舅姑;闺房之间,如临师保。不惰于冥冥,不矫于昭昭,行之以诚,持之以显不贰,由是宜于家族,行通于神明,而百福咸臻矣。
夫念虑有常,动则无过;思患预防,所以祸。不然,一息不戒,灾害攸萃,累终身,悔何追矣!是故鉴古之失,吾则得焉;惕厉未形,吾何尤焉?《诗》曰:“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礼》曰:“戒乎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此之谓也。

【今译】
妇人的德行,没有比端正自身更重要的了;
端正自身的关键,没有比警惕、戒备更重要的了。

处于富贵之中,要常常恐惧骄傲、自满而犯下错误;
处于贫贱之中,要常常恐惧祸难、失败而无以立足;
处于安宁之中,要常常恐惧遭遇灾祸而危及自身。

如同拿着盛满酒的酒杯,小心谨慎,唯恐它倾泛;
如同在险地行走,战战兢兢,唯恐走错一步陷坠下去。

所以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念头,或独处的时候,都不可以不谨慎。
没有人看见吗?能隐瞒上天吗?
没有人知道吗?能欺骗得了自己的良心吗?

应当严肃恭敬、警心惕励,牢牢守住规矩和法度;
心地澄净无杂,不做不合礼法的事情。
一举一动,必敬必慎,如同面对着公婆一样;
虽然处在闺房之中,也严肃矜持,如同面对老师一样,不敢放纵。

不在没人的时候坏发乱形、不修边幅;
不在有人的时候浓妆艳抹、矫揉造作。

以真诚心为人处世,保持一颗恒常的心;
不论在明处还是暗处,都始终如一。
这样,你的德行就能使家族和睦,通于神明,百福自来。

在举心动念之间,当存规度,不越于礼,就不会犯错;
在事情有了差错,祸害还没形成之时,谨慎预防,将之消释于初发之际,灾祸就自会远离。
否则,只要一念之间不加以戒备,明知有害而不能忍、不知戒,灾祸就形成了。灾害常常在身上聚集,使德行亏损,这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借鉴古人的过失,反省自己,就可以得到很多教训;
在灾祸还未形成的时候加以警惕,我还会有什么过错呢?

《诗》说:“独处暗室之内,尚且不愧于房屋漏光处。”
《礼》说:“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要存有戒慎恐惧之心。”
谨慎惕励到这种程度,然后就能不犯错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积善章第八

【原文】
吉凶灾祥,匪由天作;善恶之应,各以其类。善攸积,天降阴。昔者成周之先,世累忠厚。暨于文武,伐暴救民,又有圣母贤妃善内助。故上天阴,福庆悠长。
我国家世积厚,天命攸集。我太祖皇帝顺天应人,除残削暴,救民水火;孝慈皇后好生大,助勤于内,故上天阴,奄有天下,生民用。天之阴,不爽于,昭若明鉴。夫享福禄之报者,由积善之庆。妇人内助于国家,岂可以不积善哉!
古语云:“积成王,积怨成亡。”《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神明自得。”自后妃至于士、庶人之妻,其必勉于积善,以成内助之美。
妇人善:柔顺、贞静、温良、庄敬。乐乎和平,无乖戾也;存乎弘,无忌嫉也;敦乎仁慈,无残害也;执礼秉义,无纵越也;祗率先训,无愆违也。不厉人适己,不以欲戕物。积而不已,福禄萃焉。嘉祥被于夫子,余庆留于后昆,可谓贤内助矣。《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此之谓也。

【今译】
人之善恶起于心,则吉凶见于事。
吉凶祸福,不是由天决定的,而是由人的善恶感应来的。

人能积善修德,持久不衰,上天必定会默佑他,降之以福,这是一定的道理。

过去周朝的祖先,有大功于世,其后世子孙相承,一千多年来,世世代代都忠诚厚道。至于太王、王季、文王,都有圣人的德行,武王因商纣残暴,驱除伐虐,救民于水火,得到了天下。
又有太王之妃太姜、王季之妃太任、文王之妃太姒、武王之妃邑姜,都仁孝贤明,做圣人的内助。
其内外之圣德,长久不衰、完美无缺,所以天降阴鸷。周朝的福庆之长久,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比拟。

我明朝太祖高皇帝的祖先,世世代代积累德行,所以天命我高皇帝顺天应人,除残贼、伐暴虐,救民涂炭。
而高皇后,以仁厚之德,勤劳内政以助之。
所以上天默佑,使之拥有天下,百姓得以安宁,美誉垂于后世。

上天赐福好坏多寡,与人们的德行一一对应,就像明镜一样昭然分明。

人之享受福禄,皆由积善而来。
妇人内助其夫,使国家兴盛,怎么可以不积善呢?

古语说:“诸侯积累善德,可以成为帝王;积怨恶于民,就会走向灭亡。”
《荀子》说:“山高就会形成云雾,风雨就兴起了;水深就会生成灵物,蛟龙就产生了;积累善行以完满德行,就会感通神明,天将福禄。”

从皇后王妃到官吏、百姓的妻子,都有内助其夫的职责。
既然能做到克勤克俭,操持家事;
必然也要做到积德累仁,使福庆绵延。

妇人的善德有:宽柔恭顺、贞良安静、心志平和,不做欺诈、怨恨、乖张之事。
度量宽洪,没有疑忌嫉妒之心;
仁厚慈爱,没有伤残毒害之念;
职守礼义,没有骄纵、僭越之行;
敬承先训,没有过愆违背之失;
不损害别人,而使自己快意;
不纵恣其意,去损害其它生物。

像这样积善不止,福禄就自然汇集而来。
嘉美祯祥被及丈夫子女,给子孙后世积善余庆,这样就算当好贤内助了。

《易》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福泽子孙。”
《书》说:“行善事,各种吉祥就会降临。”
说的就是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迁善章第九

【原文】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圣。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妇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之如蜂虿。蜂虿不则螫身,蟊不去则伤稼,已过不改则累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故谚有之曰:“屋漏迁居,路纡改途。”《传》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今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明人有过就能知,贤者知过就能改。
能够改过,就会日渐明达,可以企及圣人的领域。

小的过错不肯改,积之日久,就一定会成为大恶之人;
嫌善小而不屑于去做,这样的人无德可称。
只有肯做微小的善事,以成人之美,不断地积累,才会形成大的善德。

妇人之过有三:
一、懒惰怠慢,就会傲慢骄矜,从而丧失孝敬之心;
二、怨嫉妒忌,就会残酷刻薄,从而引来灾祸;
三、邪僻不正,就会淫逸放荡,从而丧失贞节道义。
这三点,是妇人的大恶。

以上三点,都是德行的弊端、自身的殃祸。
只要有其中之一,就要像去除蟊螣之类害虫一样去除它,像远离蜂虿之类的毒虫一样远离它。

不远离蜂虿,身体就会被蛰伤。
不去除蟊螣,庄稼就会被伤害,
不改正过失,德行就会被损害。

如果因为恶行微小,就毫无畏惧地去做,积少成多,就一定会失败;
因为善行微小,就不屑于去做,最后终无一善,就一定会倾覆。

能做微小的善事,大的善德就有了基础;
能对微小的恶行加以提防,最终就不会有大的过错。

所以有谚语说:“屋子漏了就要迁到别的地方去住,道路曲折就要换一条路走。”
《左传》说:“人谁没有过错?犯了错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善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圣训章第十

【原文】

自古国家肇基,皆有内助之徳埀范后世。夏、商之初,涂山、有莘皆明教训之功;成周之兴,文王后妃克广《关雎》之化。
我太祖皇帝受命而兴,孝慈皇后内助之功至隆至盛。盖以明圣之资,秉贞仁之,博古今之务。艰难之初,则同勤开创;平治之际,则弘基风化。表范于六宫,着母仪于天下。验之哲,允莫与京。譬之曰月,天下仰其明;譬之沧海,江河趋其浩博。然史传所载,什裁一二,而微言奥义,若南金焉,铢两可宝也,若粟焉,一日不可无也。贯彻上下,包括巨细,诚道之至要,而福庆之大本矣。
后遵之,则可以配至尊,奉宗庙,化天下,衍庆源;诸侯、大夫之夫人与士、庶人之妻遵之,则可以内佐君子,长保富贵,利安家室,而垂庆后人矣。《诗》云:“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敬之哉!敬之哉!

【今译】
自古开国之君,必有贤圣之妃,以佐内助之美,垂范于后世。

夏禹的皇后涂山氏,商汤的皇后有莘氏,都明达贤良,推行教化,垂范六宫,以成内治。
周文王得到圣女太姒,谱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佳话,宫中之人做《关雎》赞美她的美好德行。

我太祖高皇帝虽然受天命而兴国,拥有天下,但孝慈高皇后内助之功居多。
她明达古圣先贤的教诲,秉持贞洁仁厚的美德,通达古今治乱的玄机。

在艰难创业的时候,与高祖一起辛勤开创;
在太平治世的时候,就弘扬风俗与教化。
垂范六宫,母仪天下。
古时贤哲的后妃,没有能与她匹敌的。

她像天上的日月,无私地给予万物以光明;
她像苍茫的大海,将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江河之中。
然而史书传记上所记载的,都是史臣采集传闻记录下来的,仅仅是高皇后美德的十之一二。

她那些精微的语言所包含的深奥含义,就像珍贵的金子,一铢一两都可以当作宝物;又像谷米粮食,一天都不能缺乏。

她的训诲包含了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我恭敬地遵循她的圣训,写成此书。
其言实在是女德的精华与巅峰,人若能遵此而行,便是得到了福庆的本源。

后妃若能遵守高皇后的教诲,足以匹配至尊无上的天子,奉承宗庙,教化天下,给子孙留下福庆之源;
诸侯、卿大夫以及官吏、平民的妻子若能遵守高皇后的教诲,就可以辅佐丈夫,长久地保持富贵,使家室顺利安定,使后人得到福庆。

《诗》说:“太姒(周文王的妃子)继承了太任(周文王的母亲)的美德,不妒不忌,所以子孙昌盛。”

一定要敬守高皇后的教诲,以媲美于周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贤范章第十一

【原文】

诗书所载贤妃贞女,懿行备,师表后世,皆可法也。夫女无姆教,则婉娩何从?不亲书史,则行奚考?稽往行,质前言,模而则之,则行成焉。
夫明镜可以鉴妍媸,权衡可以拟轻重,尺度可以测长短,辙可以轨新迹。希圣者昌,踵弊者亡。是故修恭俭莫盛于皇英,求贞顺莫备于太姜,效诚庄莫隆于太任,行孝敬莫纯于太姒。仪式刑之,齐之则圣,下之则贤,否亦不失于从善。
夫珠玉非宝,淑圣为宝;令不亏,室家是宜。《诗》:“云山仰止,景行行止。”其谓是与!

【今译】
《诗》、《书》上所记载的贤淑的后妃、贞良的女子,品德美好,行为规范,为后世做出了榜样,都是我们可以效法的。

女子没有女师的教诲,不听善言,温婉柔顺的言行举止从哪里学来呢?
不阅读古书和历史,不知善行,古圣先贤的美好品行从哪里知道呢?

考察古时贤女的德行,考证古人留下的训诲,将之视为规范并加以效仿,好的德行就能养成了。

明镜可以照出美丑,秤杆可以称出轻重,尺度可以量出长短,路上的车迹可以使过往车辆遵道而行,不失掉轨范。
效法圣人的德行,必定会昌盛获福;效法前人不贤的行为,必定会导致灭亡。

所以要向娥皇、女英学习恭敬、俭朴;【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作为天子的女儿却奉侍舜于田野之中,谦和恭敬,竭尽妇道。】

向太姜学习贞洁、柔顺;【周太王的妃子,贞洁柔顺,遵循妇道,没有过失。】

向太任学习诚仁、端庄;【周文王之母,品性端庄诚一、诚实庄重。怀文王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所以生出了圣人,奠定了周朝的基业。

向太姒学习孝顺、恭敬。【周文王之妻,有幽闲贞静之德。仁爱聪明、富有德行,身份尊贵却辛勤劳作,富裕而崇尚节俭。长大了仍然对老师恭恭敬敬,嫁人了仍然对父母竭尽孝道。上事太后,下慈众妾,子孙昌隆。】

效法她们,向她们看齐就可以成为圣人,稍微差一点可以成为贤人,再差一些也不失为一个从善的人。

珠宝玉器都不是妇人的宝贝,贤淑圣善,才是女德的宝贝。
不缺乏善德,家庭就一定幸福美满。

《诗》说:“高山令人瞻仰,大道令人遵行。”
对于古代贤女们的德行,一定要效法,才可以成就自身。
如果见贤而不思齐,光景仰又有什么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父母章第十二

【原文】

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供奉为孝,斯末矣。孔子曰:“孝者,人道之至。夫通于神明,感于四海,孝之致也。”
昔者虞舜善事其亲,终身而慕;文王善事其亲,色忧满容。或曰:“此圣人之孝也,非妇人之所宜也。”是不然。孝弟,天性也,岂有间于男女乎?事亲者以圣人为至。
若夫以声音笑貌为乐者,不善事其亲者也。诚孝爱敬无所违者,斯善事其亲者也。县衾敛簟,节文之末;纫箴补缀,帅事之微。必也恪勤朝夕,无怠逆于所命,祗敬尤严于杖屦,旨甘必谨于余,而况大于此者乎?是故不辱其身,不违其亲,斯事亲之大者也。
夫自幼而笄,既笄而有室家之望焉,推事父母之道于舅姑,无以复加损矣。故仁人之事亲也,不以既贵而移其孝,不以既富而改其心。故曰:“事亲如事天。”又曰:“孝莫大于宁亲,可不敬乎!”《诗》云:“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此后妃之谓也。

【今译】
孝敬,是奉侍父母的根本。
供养父母并不难,难的是敬重父母。
供奉父母饮食,是最末一等的孝。
孔子说:“孝敬父母,是德行的根本。孝敬到了极致,便能通达于神明、感化于四海。”

过去虞舜善于奉侍父母,一辈子想念他们;
周文王善于奉侍父母,父母身体欠安他就满脸忧愁,路行不稳。

有人说:“这是圣人的孝道,境界高远,不是妇人能做到的。”
此言差矣。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人的天性,怎么会有男女的区别呢?


侍奉亲人,要以圣人的孝道为最高准则。


如果子女无至诚之心,只以声音笑貌来使父母开心,不能算是有孝心。
由至诚而孝,由至爱而敬,对父母的意愿无所违逆,这才是真孝。

女儿媳妇侍奉父母公婆,一定要替长辈叠被子、卷席子,要睡觉的时候再帮他们铺好。
见父母公婆衣裳有破洞了,一定要仔细地缝补好。
这些只是细枝末节之事。

要从早到晚恭敬勤恳,
对父母的命令不懈怠、不违背,
对父母的拐杖、鞋袜都要恭恭敬敬,
对父母吃剩下的食物要欢喜恭敬地吃掉,
对这些小事都要如此敬重、谨慎,何况更大的事情呢?

【《礼记》说:“父母吃饭用的碗筷器具,不是父母已经吃过了,不敢用;父母给子女饮食,不是父母吃剩下的,不敢吃。父母吃剩下的饭菜,儿子媳妇一定要吃完。”】

女子之道,在于保持贞洁而不受侮辱,侍奉双亲而不违背其意愿,这是最重要的孝敬之道。

女子从小赖父母之恩而长大,依于膝下;到结婚有家室,离开父母。若在家时能孝敬双亲,以这样的心来孝敬公婆,就不会有所减少。

仁人侍奉双亲,不因为自己富贵了就改变对父母的孝心。
所以说:“要像侍奉上天一样侍奉双亲。”
又说:“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使父母心安。”
对此能不敬慎吗?!

《诗经》上说:“太姒要回家问安于父母,穿洗过的粗布衣服。问她的女师说:哪些衣服要洗,哪些衣服不必洗?我要穿着它,回去问安于父母。”这说的是文王后妃的孝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君章第十三


【原文】
妇人之事君,比昵左右,难制而易惑,难抑而易骄。然则有道乎?曰:有。忠诚以为本,礼义以为防,勤俭以率下,慈和以处众。诵诗读书,不忘规谏,寝兴夙夜,惟职爱君。
居处有常,服食有节,言语有章,戒谨谗慝,中馈是专,外事不涉,谨辨内外,教令不出,离邪僻,威仪是力。毋擅宠而怙恩,毋干政而挠法。擅宠则骄,怙恩则妒,干政则乖,挠法则乱。谚云:“汨水淖泥,破家妒妻。”
夫不骄不妒,身之福也。《诗》云:“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夫安命守分,黩不生。《诗》云:“夙夜在公,命不同。”是故姜后脱珥,载籍攸贤;班姬辞辇,古今称誉。
我国家隆盛,孝慈皇后事我太祖皇帝,辅成鸿业。居富贵而不骄,职内道而益谨,兢兢业业,不忘夙夜,盖前古,训万世,化行天下。《诗》云:“思齐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此之谓也。
纵观古,国家兴废,未有不由于妇之贤否也,事君者不可不!《诗》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苟不能胥匡以道,则必自荒厥,若网之无纲,众目难举;上无所毗,下无所法,则沦胥之渐矣。夫木瘁者,内攻之;政荒者,内嬖蛊之。女宠之戒,甚于防敌。《诗》云:“赫赫宗周,褒姒之。”可不鉴哉。
夫上下之分,尊卑之等也;夫妇之道,阴阳之义也。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之妻能推是道以事其君子,则家道鲜有不盛矣。

【今译】


妇人侍奉君主,长随左右,终日亲近。
难以控制心念,容易迷惑君主;
难以抑制身行,容易骄纵。

侍奉君主有什么原则可循吗?
答:有。

以忠信诚实作为根本;
遵循礼法,谨守道义,以防散漫;
勤劳节俭,率领其他妃嫔与下人;
慈爱和睦,给众人带去温暖祥和;
读诵诗书,学习古人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德行;
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规劝进谏,能够恭敬地接受并牢牢记住。
早起晚睡,以敬爱君主为自己的大任。

不轻易改变住处,
衣服饮食节俭而不奢华,
说话温和委婉、符合礼义,
对于馋佞之语,要严戒,不去听取。
邪僻的行径,要严谨,千万不能去做。

专心于备办饮食,以奉君主享用,以供祭祀之用;
不干涉国家政事;
谨慎地守住男女内外之别,教令不出于闺门;
远离邪僻之事;
保持威仪,丝毫不松懈。

不要仗恃君主对自己的恩宠,
不要干涉政事、扰乱法纪。

仗恃恩宠,就会骄纵妒忌,
干政乱法,就会兴起祸乱。

谚语说:人掉在水中出不来,是因为被水中的污泥所陷;

家道衰落而不能兴盛,是因为家中有善于妒忌的妻子。

女子不骄纵、不妒忌,是她本身和家庭的福分。

《诗经》说:“太姒不妒忌,宽厚仁爱地对待众妾婢,所以众妾都佩服顺从于她。”

为后为妃,都是受命于君主,应当要安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起非分之想。
《诗经》说:“姬妾晚上侍奉君主,天黑了进去侍奉,天还没亮就要返还,不敢霸占整个夜晚。因为姬妾的职责不同于后妃。”

以前周宣王因为与姬妾同房而晚起,姜后脱下耳环,跪在永巷之间请罪,怪自己没有教导好姬妾,导致君王晚起而荒废了政事。
宣王恭敬地礼待姜后并向她道谢,从此以后不敢懈怠而荒废政事。
史书上对姜后大加赞美。

汉成帝游后花园,想要与班婕妤(西汉女辞赋家,班昭的祖姑)同坐一辆车。班婕妤跪地上奏道:“看古代的圣贤之君,都是与名臣在一起。亡国末主,才与女妾同车。皇上现在要与我同车,不好比是那些荒淫的末主了吗?”
成帝很赞赏她的话。

姜后与班姬,都深得侍奉君主、安分守己之道。

我国家繁隆昌盛。
我孝慈高皇后,恭敬谨慎地奉侍太祖高皇帝,助高皇帝建成了明朝的大业。
居于富贵而不骄纵,处理内务严谨认真,不分早晚,尽职尽责。
德行高出古人,风化盛行于天下,慈训垂于万世。

《诗经》说:“文王之母太任,恭敬景仰她的婆婆太姜,恪尽孝道,是周室的孝妇。周室子孙能光荣显耀于天下,实在是太任打下的根基。”

遍观古史,一国的兴盛,必定有贤良的后妃作为内助;
一国的灭亡,必定由后宫淫乱邪僻、惑乱君主所致。
一个家庭的成功失败也是这样,一定要谨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7:36 , Processed in 0.303629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