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xiaoyunpian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6-17【经】「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解】色身就像房子,不是叫你归依色身,而要归依你的自性。向来我所说的三身佛,是在你的性里边,不过它暂时住在你的色身罢了!世间所有人都有这三身佛,不过不认识,忘了。因为他自心迷昧,故不见本有的自性,而向外找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和千百亿化身佛,而不知本有自身中的三身佛。现在你们听我讲后、,就知道在你们自己本有的色身中能见本性的三身佛。要知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生出的,而不是从外得来的。
   什么叫清净法身佛呢?即是说一切的世人,他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万法,都是从自己本性生出。怎么说呢?当你想一切恶事的时候,就有一种恶事行为现出。若你心里思量一切善事,就有善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一切善恶诸法是由你自性中生出来,这就像天常是清朗,日月常是明照。但因为虚空中有浮云,将太阳光覆盖,所以就上边明朗,下边黑暗。若忽然遇到一股风将云吹散,使得上下都明彻,那所有万事万物都会朗然俱现。人性常浮游,就像天上云彩似的。

 6-18【经】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解】你若有智就像有太阳,有慧就像月亮一样。虽般若智慧常常明照,但若执着外边的境界,则被妄念的浮云覆盖自性,变得愚痴而得不到大智慧。假设你遇到明眼善知识,听闻真正的法,而把自己的无明烦恼及迷妄除去,则内外明彻犹如琉璃筒一样,在自性中万法朗然。你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像天空无云,所以说:「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若平时什么灾难也没有,意若定时什么事都吉祥了。又清净的心现前,就像睛天无云,所以说:「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又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你妄想心止了,贪念也绝了,这才是真正富贵的人。有贪心的人就是穷人,即使他有些钱,但并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贪心来。私欲就是自私和欲念,若能没有私欲,就是真正的福田,你能这样就是清净法身佛了。

 6-19【经】「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解】你们各位,自心归依自性,自己能回光返照,这是归依真佛。什么叫自归依呢?就是不要自性里存不正当的心。什么叫不善心?就是恶心、嫉妒心。切记不要嫉妒他人,为什么你愚痴呢?就因你生生世世嫉妒人家聪明,所以自己就愚痴了。嫉妒人有才能,所以自己就什么能力也没有,就不如人。谄曲心:不要有谄媚弯曲的心。吾我心:即什么都有个我,吾我都是一种贡高的心。诳妄心:不要有诳妄自大的心。轻人心、慢他心:即轻视他人的心,和骄慢的心。邪见心:即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不往正当的地方想,而想到邪的不正当的地方,贡高心:即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都高都大,这些心都要除掉。及所有一切不善的行为都要舍却。要常知自己有过错,不说他人是非善恶,能如此就是自归依。其次常要存谦下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恭敬,这是见性通达无碍,也就是自归依。

 6-20【经】「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解】什么叫圆满报身佛呢?譬喻说:只要有一盏灯,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只要你有智慧,就可灭除一万年的愚痴。你不要存一个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不要回忆过去的事,也不要追将来。将来要怎么办?将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没有其它。所以说念念圆明,你要有一种正念,要有圆明灿烂的念、光明磊落的念,不要有邪知邪见、自私自利、嫉妒障碍,就怕旁人比我好。人自性里虽有善性、恶性,善恶的性是不一样的。生出善就有善性,生出恶就有恶性。但本来没有善、没有恶的性是无二的。这个无二的性就叫做实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就如证道歌上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本来实性中,是没有善也没有恶,它是纯圆独妙的,圆陀陀、光灼灼。这个就是圆满报身佛。你自性里若生出一念恶心,即毒害心,则能灭万劫的善因。但若自性起一念善,则能灭恒河沙恶。所以说:一念善是成佛之因,一念恶是堕地狱之种。你要成佛或堕地狱,就看你自己生的是什么心。念念要识自本心,见之本性,不失你自己本来的真念、真性,这就是圆满报身佛了。

6-21【经】「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才。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其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解】圆满报身,圆满即是无欠无余,无得无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男无女,无善无恶,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意也。什么叫千百亿化身呢?怎会一个身而有千百亿化身呢?说佛有千百亿化身,但这与你和我有什么关系呢?答:没有什么关系。所谓千百亿万化身就是千百亿万的思想、思量。佛的千百亿化身,可化身成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可化身为天上的人、人间的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他既无处不现身,所以说有千百亿万化身。这是一种讲法。还有另一种讲法,即是我有千百亿化身,你也有千百亿化身。我收了千百亿个徒弟,个个徒弟都学师父的修行,如师父日中一食,徒弟也学日中一食,这是我的化身。师父不攀缘,徒弟也不攀缘,所以我也有些化身。总而言之,谁跟你学佛法,将来就是你的化身。现在你是我的化身,将来你也有你的化身,所以你也有千百亿化身。总之你有一个好榜样,别人照着学,这就是你好的化身,若你有一个坏榜样,像鬼一般,别人若跟你学鬼样,这就是坏的化身。
   若什么也不想,「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本来佛性就现。但你是否能不生呢?你是否能没有妄想呢?你若能没有妄想,这就是佛了。但若未达到这境界,就要修行。若不修行则人还是人,狗还是狗。「六根忽动被云遮」:一动六根、六尘、六识,就是被云遮起来了。你有思量就有化身,化成什么?一想恶事,例如用何方法可得名,得利益,或者打劫、放火、杀人这都是恶,这就是地狱。若你思量善事要帮助人,这就是造天堂。
   你有毒害的心,这就是龙,就是蛇。你若发慈悲的心,这就是菩萨。你有智慧聪明,就向上爬,若你愚痴到极点就往下降,这叫「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自性变化甚多,都是千百亿化身。迷人他自己不知道省醒觉悟,故念念都是恶,如神秀大师在当时想尽方法来破坏六祖大师,时时都派人去杀他,这就是常行恶道。你若能回光返照,生一念善,智慧就生出来了,这就是自性化身佛。
   法身是自己本有的,只要念念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圆满报身佛。从报身再有所思量,就有变化身,这就是化身佛了。你应该觉悟自己应该修行,以身作则,而非尽讲口头禅。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你们听我讲经不要看我讲得好不好,就看我天天有没有骗你们。自己自性功德能真正明白,这就是真归依。自己归依自己,并不是归依这个身体,否则就是头上安头了。这个皮肉是有形有色的色身,而这色身仅是自性的舍宅非主人翁,故不要将这身体认为就是我了。这身体不是你,而是我的。你住在这房子里,这房子虽然是你的,但不能说这房子就是你。所以归依并不是归依自己的色身,而是归依自性。若识得自性佛,就是具足三身佛了。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若你们大家能念熟并背出来,当我说完了就能令你们从无量劫、无始劫、多生多劫到现在所积劫的迷罪,即刻就消灭无余。

 6-22【经】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美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解】「迷人修福不修道」:修福德而不修行。好像我们现在举行暑假班,人人都不怕苦不怕难,不怕腿痛不怕腰酸,就是全身痛亦不怕,豁出命来也要修行,这种志愿真是难得,令我很高兴。「只言修福便是道」:好像梁武帝说:你看我度僧、造庙、布施,这种功德有多大啊!恐怕比释迦牟尼佛都大。「布施供养福无边」:不错,布施供养是求福。「心中三恶元来造」:心中三恶即贪、瞋、痴三毒。只知修福不知修慧,就愚痴到这程度,连吃东西都放不下,而反说要行苦行,你想这可怜否?
   修福来抵消罪过,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种福将来会得福,但是它不能消去罪。你一定要自己的心里除去罪缘——嫉妒、障碍、贪心、瞋心、吾我贡高心、谄曲心、毒害心、邪心、不善心。你说这怎么可以啊!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经几千万个大劫,跟着我这么久,我怎能将它们舍了?如果不舍?就陪着它下地狱去,没有旁的方法。
   你们各自要在心中生出忏悔心。你忽然了悟大乘佛法而真正忏悔,并且除去邪心而行正大光明的路,那就没有罪了。学道的人要常回光返照,问问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是做人事?是做鬼事?或是做畜生事?你做了什么事就是什么,你做佛事就是佛,做人事就是人。什么是佛事?即慈悲喜舍。对人人都慈悲,这是真慈悲,非假慈悲,不是慈悲里还掺杂贪心,企图抛砖引玉。学道要常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存什么心?是魔王心还是佛心?是自私自利的心还是大公无私的心?你能大公无私,那就和诸佛同样。但要做佛事才可成佛,尽做些鬼事,怎能成佛呢?祖师菩提达摩就单单传这法门啊!普愿一切的人都见佛性,同成佛道。
   你要想将来得觅法身,就要离一切的法相,不要执着而生嫉妒障碍、无明烦恼,而觉得自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要离一切相——没有法执和我执,洗心涤滤。要努力用功,不要偷懒,要勇猛精进,不要悠悠然说等一等再翻译,或明天再打字,什么都等一等,等到死就由不得你了。「后念忽绝」,就是死的时候,等到后念断的时候,一世就完了。这时名也没有,利也没有,什么东西都要放下。你若明白大乘见性的法门,要很虔诚恭敬合掌求无上道。
 
6-23【经】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解】我相信六祖大师也是很会说的,所以说出一部坛经。若不会说,什么经也不会有的。六祖大师接着说:「各位都是聪明、有善根的人啊!你们和我在多生多劫都是有善缘的,所以大家都能聚到一起。」而那时没有外国人,统统是中国人。我现在遇到你们都是西方人,那更有缘了。
   你们必须将「无相颂」背出来,并依此修行。你一诵就明白,如你能明白「除邪行正即无罪」,这就是除邪,这就是行正,那你罪业就灭了。你若明心见性明白偈颂,虽离我一千里,就好像在我身边一样。而我的徒弟若明白我所说的经我所说的道理,而不到处攀缘,嫉妒障碍,那就没有白学道。若你不明白这偈颂,即使面对着我,也像离我一千里。你们若相信我,就像面对我一样;若不相信我,就像离一千里。若你相信我,即使离一千里,也像面对我一样。
   问:你是不是要叫人相信你呢?
   答:我不喜欢人相信我,为什么呢?你为什么要相信我呢?相信你自己比相信我更好。因为你行道是你自己行,而不是替我行。修行是你自己修,而不是替我修行。吃饭是你自己饱,不是你吃饭我饱,我现在不过给你们讲方法而已。
   你们要是远来到我这儿,不明白偈颂就像离我千里远一样。所以你们大家要珍重,自己要看重自己,不要看轻自己说我也不修行。好像一只狗一样,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只狗,要看成一个人。珍重好去,到好的地方去,不要到坏的地方。大家闻法,都开悟了。但是只有我没开悟,所以到现在还陪着你们。大家听后都很高兴而遵奉实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缘品第七   **本段全文**
   什么叫「机」呢?即所教化的一切众生,什么叫「缘」呢?即是有缘的众生,堪来接受教化,所以才叫做机缘。
 7-1【经】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解】六祖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得以心印心法门后,回到广东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即南华寺乡下。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当时有一儒士——即读书人,曾做大官后退休的学者,名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六祖大师特别地恭敬护持。志略他有一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意谓没有穷尽的宝藏。她常念诵大涅盘经。六祖大师一听涅盘经,就知其最妙的道理,随着就为这位比丘尼解说经文。这比丘尼拿着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么读,大概她也没识得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是不可思议。她亦是行持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因当时道信大师提倡人人坐单)。她家里非常富裕,但她也持银钱戒,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怠。故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肉身不坏,临终也是端坐往生的。往生几年后,她的身体没有臭也没有烂,就因她用功修行没有淫欲心,所以肉身变成金刚不坏之身,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还供在曲江某一庙上。庙名我忘了,但我见过她的肉身,非常庄严。六祖大师在南华寺时,这比丘尼很护持,各处去为六祖作宣传说:六祖惠能是五祖弘忍真正衣钵传人。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才显出这花的美丽。六祖大师虽是位祖师,如果没有人来护持他,一定会被神秀和当时的外道杀了。但因六祖大师的弟子和护法居士拥护他,所以才没有遇难。
   还有六祖大师不能自己为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师,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说的。再者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五祖传人,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着他的学人数百,来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每人都各有同参道友和亲友,皆通知他们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法会盛极一时,每天午斋时大概有一千五百人至二千人。
   无尽藏比丘尼拿着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么念。六祖大师说:「字我不认识,但经的大意倒可解说。」
   无尽藏比丘尼说:「连字都不认识,那经的大意你怎会懂?」
   大师答:「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与文字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识字与否是不要紧的。」〞    这位比丘尼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讲,很惊讶,觉得此事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说:「这位法师虽不识字,但他是位开悟有道的人,你们大家应发心来供养!」
   于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及当地的居民,都争先恐后来瞻仰礼拜六祖大师。当时宝林山南华寺,因为隋末战火连天,故被兵火烧成一废墟。大家发心捐金、银来重建佛寺,延请六袒大师住持,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就成为一所大丛林。

 7-2【经】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解】你们想想,在当时黄梅有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要跑两个多月的路。若不是存心将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会回去的。但这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他们对衣钵特别重视,都想抢著作祖师。现六祖在此地住了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寻逐,六祖大师听说恶徒来了,因他有神通,故在他们未到之前就隐藏到前山,然而神秀这批恶徒又纵火挠山,你想若他们来众不多,那庙里有一两千人,怎会让他们烧山呢?幸亏大师把身硬挤人石头里,幸免于难。现那块石头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所穿衣服的折纹。大概六祖大师太用力,故石头都印有细纹。这个地方我也到过,亦坐了一个时侯,但我可不是避难而是在那里试一试而已。坐在里边,外边人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六祖回忆起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六祖大师又隐藏了一个时期,到新州怀会去避难。

 7-3【经】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解】僧人法海,就是记载六祖坛经的法师,故机缘品以他为首。法海禅师我不敢说他是好第一,但当时他必定以为自己是六祖大师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写在头一个。僧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最初他来礼拜六祖大师问曰:什么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明白,请祖师您开示我。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后边的念不要灭,这就是佛。不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怎么会成就一切的相呢?这是心里成就的,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且听我为你说一偈颂:
   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叫做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和心佛是平等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这都是一体的,在你的意念里要有清净心。你若明白这顿教法门,非离开心而有佛,非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既定既慧,即心即佛。为何你不明白?就因你多生多劫习性障住。妙用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才是正法。

 7-4【经】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解】法海禅师在六祖大师开示下豁然大悟,所以也用偈颂来赞叹说: 原来这个心也就是佛啊!不明白时有两个,有心有佛,但本来只有一个的,不明白时就愈弄愈错。我现明白定慧的因缘了,即是修这两种法门,要离一切相。

 7-5【经】 僧法达,洪洲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解】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法海和法达均得六祖法要。)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但叩头时,头不触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你平时尽学些什么?」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法达答曰:「我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念一遍即是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终了,这叫一遍。念法华经念得快的话,一天只可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能念三千多部。他大概念了十年了。
   六祖大师说:「你若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你能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学佛法。」不是个个可以跟祖师学佛法,你有所障碍、有所执着,就不要你。好像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我是不欢迎的。我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六祖又接着说:「你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多了,有所功德。你自己却不知你有贡高我慢心,你听我说首偈颂:
   顶礼是为除贡高我慢幢的,你的头为何不叩到地上?你有了我相,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功德比谁都大,说我念经功德已超过祖师啦!你因有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你若不存有功德的心,有则如无,念三千部就如你没念时一样,那你的福德就会无量无边了。」

 7-6【经】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名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解】接着,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我的名字叫法达。」六祖大师说:「你这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但你达个什么法?你说啊!」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着六祖对他说一首偈颂:
  你名字叫法达,你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你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若你能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你和我非常有缘,你从洪州这么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你讲一讲。你要生出一种信心,信佛什么也没说,你若有信心念法华经,不只是口念而已,那么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生出来。故念经不是空诵循声,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
   六祖大师教法达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你们各位认为如何?佛是有言?无言?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盘时一切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么多经典,怎么办呢?」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不错!经是佛说的,为何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呢?且六祖大师教人:但信佛无言,你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
   这个信心是不容易生出来,我告诉你们怎样但信佛无言。因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在众生心里头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本具足这种智慧。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而说,是由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未说,这是教你不要有所执着。你若有所执着,就变成法执,所以佛教人没有执箸,不要执着法,也不要执着空。最不容易就在这一点,最容易也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会了,佛就没有说;不会,那么佛说得太多了。懂吗?
   佛既一句话也没说,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要说这么多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讲话好些,以后外边有客人来,只要一个人陪着回答,不要大家七嘴八舌。否则外人会说:你们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们却说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还有,当我们做功课,若有外面客人来,也不能停止,因为功课要紧,所以要少讲话多做功课。以后我也要少讲话,只有在讲经说法和有重要事情时才讲,为你们作一个好榜样。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有讲经——说而未说。你说,那么,我也可以说而未说。答:你是学而未学,你还没学好呢!学好后再说吧!
 
7-7【经】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解】法达听此偈后,就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而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么吗?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

 7-8【经】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解】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缘呢?在法华经上说:『所有佛世尊,只以一种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什么叫一大事呢?就是佛的知见。』」
 
7-9【经】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解】世间人在外边着到相上,内里又着到空上。假设能在相上就离开相,在空上就离开空,这就是不着于空,不落于有之意。也就是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会执着,不执着就没有迷了。你若是能明白这种妙法,那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朗、开悟了。这个名为「开佛知见」。 佛就是觉,它分有四门,就是开启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要你契悟自己觉的知见,又要你入你自己觉的知见。若你听闻经的道理,而悟入明白,这就是觉的知见,也就是本有真如自性现出来了。
 
7-10【经】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解】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若见其它人都如此说:开示悟入,是佛的知见,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若有这样的见解,这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为何说他谤佛呢?因释迦牟尼佛既已成佛,已具佛的知见,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呢?所以你应该深深地相信所谓佛的知见,就是你心里的知见。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要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因为没有其它的佛。
   一切众生皆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就因有个贪心、爱心。贪就有贪尘,爱就有爱尘,贪是贪得不清净,爱是爱得不清净,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了。外边不单是攀缘,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种种的缘。因你向外攀缘,里边不安静,就造反了。这令自己心里不安乐,生出来种种麻烦。你的心就为形所役,心本来是主人翁,但现在成为身体的奴隶了。因如此,故其它的佛、世尊很辛苦地从定中起来,用种种善巧方便法,苦口婆心,劝令众生要停止攀缘,杜绝妄想,不要向外驰求,能如此就和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

 7-11【经】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解】我也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他们心里边,要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里因有一种邪知和愚痴迷惑的心,所以就造种种的罪业。虽口说得好,而心却很坏,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而心却像毒蛇那么毒。最坏的就是贪、瞋、嫉妒、谄媚、佞(即不正直)、贡高我慢、侵损于人,伤害一切众生,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假设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自性常生智慧,观察照了自心,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自开佛的知见。

 7-12【经】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解】六祖大师又开示说:「你在念念中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瞋、嫉妒障碍、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出世法;开众生的知见,就是世间法。假设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念法华经,而执着法华经以为功课,那和牦牛爱惜牠的尾巳有何两样?」
 法达答说:「若是如此,那只要明白经的意思,就不必诵经了吗?」
   六祖大师解释说:经有什么过错,它怎会障碍你念经呢?要知迷痴和觉悟在你自己,若迷了你念也没有功,若悟了念就有益处,这与经有什么关系呢?若你能口诵法华经,心行法华经,这就是转法轮。若单口诵经而心不照经的义理去修行,这就是被经转了。你再听听我给你说的偈颂:
   你心若不明白,迷惑了,就被法华转,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你心若悟,就可将法华妙义转动了。你诵法华经有十多年的功夫,但不明白其义,就好比和经的义理成了冤家对头。没有妄念就是正念,但一有邪念,有贡高我慢,以为我念经就有功德,那就成邪了。应该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念就如没念,不要执着。
   你既然说:念如不念,那不念就如念啦?答:那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你根本没有念,不懂经的道理,怎么就「如念了」呢?所谓念如不念,就是念而未念,无念而念,就是没有执着之意。总之,也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都不计较,这就是自己常常坐在大白牛车上。这就像驾驭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烦恼不染的大白牛车一样。

 7-13【经】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利?愿和尚再垂开示。」
 【解】法达听完六祖大师这段偈颂之后,不知不觉就涕泪悲泣。各位想想他为何要哭?以前他不明白也没哭,现在明白了为何又哭起来呢?法达哭并非是受委屈而哭,也并不是受任何人欺负、压迫。他这个哭,是因感激得喜极而泣,所以说「不觉」,不知道就哭起来了。就因他想以前那么愚痴,费了那么多功来念法华经,一点益处都没有,现经六祖大师的讲解就明白了,所以感激得哭起来。好像有些朋友亲戚、家人相离日久,忽然见面,本来是很高兴,但忽然就哭起来,这就是同一个道理。
   法达因为大悟所以哭起来,他禀告六祖大师说:「法达我从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经啊!我是被法华经所转。」又再启白说:「在妙法莲华经上有一段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所有佛的大弟子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若尽他们的思惟来度量猜测,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那么,现大师令普通凡夫但悟自心,就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就免不了令他生出毁谤心来。再者经上说有三车—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这有什么分别呢?请老和尚发慈悲心开示我。」

7-14【经】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二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解】 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不过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义理。所说的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不能领悟佛的说法,其毛病就在度量上,若没有度量的心他就会明白经的义理了。任凭他们共同思想推测,反而愈追求相离愈远。因佛所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而不是为佛说的,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若你不肯信佛经是为凡夫所说,而非为佛说,那就随他不听经,退席走了。
   法华经譬喻品上所说的白牛车,是众宝庄严的宝车。该牛车行甚速,舒适平稳,人不知自己已经坐在白牛车上,反向外寻找羊鹿牛三车,这就是世人的不智!经文已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更没有其它的乘。或者说二乘——声闻、缘觉,或者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无数的乘——这是方便法,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所有佛法都是为这一佛乘说的,你为何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缘法,是为以前说。一乘佛乘(大白牛车),才是为现在所说的实法!法华经的道理,是教所有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但归于真实之后,这个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实法也应不存在了。因此,你应知道所有的佛法,皆属于你本有之家财本地风光,不由外得,随你怎么用都可以的。你不需要想: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需想:我是儿子,应承受父亲的家业。根本不用去想,就是受用即可,这就叫持法华经。能如此,就是从第一大劫至最后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不是在诵法华经。

 7-15【经】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解】法达蒙六祖大师启迪之后,非常欢喜踊跃,即用偈语称赞说:我念妙法莲华经已三千部,而曹溪一句话也没有讲。我还未明了出世的宗旨,怎能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权法,初善中善后善都是称扬法的一种方法。初善即是最初所讲的小乘法,中善即是讲中乘,后善即是讲大乘——即喻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谁也没想到,谁都不知道,在这三界火宅内,就可修行成佛作大法王!
   六祖大师知法达已经明白了,就说:「你从今后才配称为念法华经的和尚,以前你根本不会念。」法达从此就领悟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现他虽明白法华经,但仍不停止诵法华经。而不是说:「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就算了。」他还是照样诵经。往往有些人对这个地方不清楚,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你是否可吃而不吃,不吃而吃呢?也不可在偷东西时说: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也不可在杀生时说:杀而未杀,未杀而杀。所谓明白了就是不执着,而非空谈口头禅。若已达到程度就能念经而不执着念经,不能像法达以前认为念法华经三千部,功德大到高过一切,故不向人叩头。他见六祖时头不至地,已算是最恭敬的表现了。若是对普通人,不要说叩头,连问讯他都不打的,他就是这么贡高我慢。这就像有钱人见到穷人睬都不睬,他不向下看只往上看,目空一切。法达见到六祖,知他是传五祖衣钵,故不得不叩一个头,但心里一定想:「我念这么多部法华经总比你这祖师还高还大。」他只是勉强地叩头,而六祖一看就知他贡高心在作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7-16【经】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凡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谤信永无迷,莫学驶求者,终日说菩提。』」
 【解】僧智通,寿州安丰人,他看楞伽经有一千多遍,还不能领会三身四智,于是来礼请大师,恳求解释真义。大师就开示说: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这清净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本行。如果离开本性而说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没有智慧。你若悟得三身没有自性,就能拥有四智菩提。现听我偈言:
   当你了解三身是自性本具,你就明白四智。它并没有离开听和视的缘,而能直超佛法界,但你必须拿出信心来听,那就不会再迷惑而像一般世俗人终日「菩提!菩提!菩提!」而不实际去了解实行菩提。不要尽学口头禅,而要真正明白三身那才对的。
   六祖大师又说:你既了解三身,就应同时明白四智。若你尝试离开三身而解释四智,纵使你明白四智的名相,也得不到真实的体用,就算有了智慧也就等于没有智慧一样,徒劳无益。

 7-17【经】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千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解】佛有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它是由第八识所转的,所谓转识成智。你不会用时就是识,当你返本还原即转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故其本性清净没有染污,故说「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是由第七识所转的。在你未明白之时就叫第七识,一开悟后就叫平等性智。第七识又叫末那耶识,又叫传送识,它由第七识传给第八识,故叫传送识。而第八识又叫含藏识,梵语叫阿赖耶识,所作善恶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里,故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叫八识田。此识好像一块田,你种什么它就生什么。「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即诸佛和众生的心是平等的,无病就是没有障碍、嫉妒、贪瞋痴。你若能没有障碍、嫉妒、贪瞋痴就能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所转的,第六意识它什么都分别,分别善恶是非男女,所以它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实嘹上已变成意识。若转识成智,成妙观察智——它见一切境界不用分别就能知遣。妙观察和分别心是不同的,所以证果阿罗汉要作意观察,作意就是从静里观察,而能知道八万大劫内的事,就是用这妙观察智而能知道,但他若不作意观察,还是用意识,即一般人所具有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是由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所成的,就好像一个圆镜一样。「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五八就在果上转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六七就在因中先转,即第六识、第七识。 「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说是在因上转,果上转,实际是没有什么实性的,只不过是一些名词而已。 「若于转处不留情」,假设你在转的地方不停止,不用凡夫的心情来测度这种情形。
   「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当多字讲,「兴」当兴起讲,即很多时候都在那伽定中——那伽定就是龙的定。龙为何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化出的变化,所以龙叫神龙,因牠能变化无穷。就像序言所说六祖大师用钵来降伏龙,相信此龙有很大的脾气和无明。牠想: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我就要试试看,于是就跳到钵里,但跳进去后没有法子跳出来了。该龙听六祖大师说法后,就往生去了。虽此龙常在定中,但未破无明,所以还会发脾气,要显显神通。若牠有定力,即使听六祖说你不能化小身之语,也不会被动摇的。
   那伽定就是不可思议的定。龙是如何成的?就是牠以前在因地中学佛法非常精进,但不守戒律。牠想:一般人要守戒律,但我可以不守,所谓「乘急戒缓」,于是就变成龙了。
   原注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按以上六十七字,考大藏经刻本,及明刻本,均作小字。惟近刻本误作大字,与坛经原文相混。非是。故仍作小字而冠原注二字以别之。

 7-18【经】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解】智通听偈之后,就明了三身四智的意义,故说偈颂:三身原来在我体中而非在外找的。这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在心里明白后就生出这四种智慧。三身和四智是圆融无碍,故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生出心来说我如何修三身四智。这都是妄想。若守住成见有所执着,这都不是真正的精华。这种奥妙无穷的道理,旨趣都是从六祖大师那儿学后才明白的。自性始终没有染污的,不被世俗情感所缠。除非你没有染污了,才能返本还原,所以说终亡染污名——即清净本源,没有一点染污。

 7-19【经】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凡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日:『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解】僧智常是江西贵溪县人,他小时候就出家,他的心志是想要见性。有一天来参拜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来求什么?」就像当日五祖大师问六祖一样。大师说:「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六祖大师答说:「我从新州来,惟求作佛。」五祖大师说:「你是獦獠,怎可作佛呢?」六祖就答说:「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分别?」现有人来,故六祖也这样问他。
   智常答说:「我最近到洪州白峰山拜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开示成佛见性的义理,可是心中仍有很多疑问,所以从遥远的地方来亲近大德善知识,祈望和尚慈悲指示道理,令我不再有所狐疑。」六祖大师问说:「大通和尚对你说什么话,你姑且说一说给我听。」智常答:「弟子智常到大通和尚那里,经过三个多月,都没有得到教诲指示。因为我要为法忘躯,为法恳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就独自到方丈室,请教大通和尚,如何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
   大通和尚就对我说:「你看见虚空了没有?」 我答说:「我看见虚空。」 大通和尚说:「你知道虚空有什么相貌吗?」我又说:「虚空是没有形相,若有形相,就不叫虚空啦!既然是无相,那又有何形相呢?」
   大通和尚开示说:「你的本性和虚空是相同的,没有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没有一物可知就是真知。你的本性是没有青黄的颜色和长短的形相,你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就叫见性成佛,也叫如来知见。」
   学人智常虽听说这种的说法,但还是不明白,故乞请和尚开示我。

 7-20【经】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今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服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解】六祖大师听后就说:大通和尚所说还存有知见,所以才令你不明白。我现给你说一偈颂:不见一法就万法皆空了,若你还存「不见」这个见,则还有一个「不见」存在,这就好像浮云遮住太阳一样。一法不立,就是不知一法什么也不存在。但你仍然守住「不知一法」的一个知见,还有一个空知。你对于道理好像明白似的,其实还有知见存在,这就好像在太虚空里本来什么都没有,但却生出闪电。你这个无见之见,和空知之知,就在你眼前瞥然现前了,因为错认这种知见,所以不能明白方便的法门。你现应该就在当下这一念,觉悟到固守这无见之见,空知之知是错误的,那么自然你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来藏性,常会现前。
   智常法师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才当下把万缘放下。你说放下时,不能还存着一个「我放下了」。若还存「我放下」之念,则还是没有放下。若真放下了,那里还有一个「放下」在你心里。若你真没有知见,返本还原,就不该还存有一个「知见」。
   当智常明白之后,也作了一首偈颂:
  无端起知见:没有一个理由,无端端地,怎就生出一个无见之见,空知之知了呢?生出无见和空知,这都是着到相上。像前边所讲的「无念」,若你心里总想着我无念,无念,那仍是生出一个念,因无念的念就是一个念。「有念若无,无念不滞」:当有念都没有,无念目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参禅参这个「念佛是谁?」你就要去找是谁念佛呢?怎么样也找不着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谁。因为别入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故要参念佛是谁?因为有我故要找入,找入就要问是谁呢?可是找谁,不要着相,不要着到「我」上。
   心里还有疑情,存一念「悟」,说我看见虚空,什么都没有了。若还存有这一念的知,一念的见,以为这就是悟,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自性觉悟的根源本体,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然它有所迁流,但本体不变。假使我智常不入六祖大师祖师的堂室来,若得不到六祖的开示,至今还是两头跑,落于知见。

 7-21【经】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未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解】智常有一天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可是又说最上一乘,弟子我不明白,祈请祖师开示。」六祖大师笞说:「你要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而不要向外驰求,着到外面的法相。法本没有四乘,连一乘都没有,只因人心有差别距离罢了!假如你见、闻和转诵经典,你就属于小乘人。若你能悟法解义,真明了,那就属于中乘人。若你不仅明白,且能实实在在去修行,那就属于大乘人。所有一切法都贯通、具侑了,在心里无所障碍,且你亦明了万法是心,心是万法的道理。若能一切法均不染着,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就叫最上乘。乘是在修行,而非在口头争论。所以你要自己修行,我是不能为你修的。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在所有一切时候,要能自性自如如,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 自此以后,智常作为大师的近侍,侍奉大师,一直到大师逝世后才离开南华寺。

 7-22【经】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解】另有一僧人志道,广东南海县人。他来请教大师说:「我自从出家后就阅览涅盘经,有十余年了,可是还不明大意,请和尚您教导我。」 大师问:「你是那里不明白呢?」 志通说:「经内有一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这地方我有疑惑。」先说这首偈的来源。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法忘躯,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命,在所不惜。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一天,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止不说。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剎鬼说的,乃问罗剎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为什么不说呢?」罗剎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的没有力气,说不出话来。」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你。」罗剎鬼说:「一言为定,你不可后悔,说了不算数。」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之后,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后人,然后再把身体供养你。」罗剎鬼说:「可以!满你的心愿。」于是罗剎鬼说出下两句偈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剎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罗剎鬼见老修行如此诚心,便同意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剎鬼说:「我已完成心愿,请你来吃我吧!」于是,闭目静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谓「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视死如归。等了多时,不见罗剎鬼的行动,睁眼一看,罗剎鬼已腾空而起,在虚空现出天人身——原来是天人来试验他求法的诚心!
 
7-23【经】曰:「一切众生,当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印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解】大师问:「这个偈颂说得清清楚楚,你有什么疑惑呢?」 志道就说:「所有众生,皆有二种身体,一种是色身——有形有色,一种是法身——无形无相。 这个色身是属于无常,它有生就有灭;而法身是常住,也没有什么知觉。在涅盘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知道那个身是寂灭,那一个身是受乐。是这个色身寂灭,而法身受乐呢?还是法身寂灭,色身受乐呢?若色身受乐的话,色身灭了之后,人死四大——地、水、火、风分散时,那全是一种苦的境界,苦不堪言,就不可说是乐。
   假设是法身寂灭的话,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样,又那一个受乐呢?又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生灭的一个用。在一个法的本体生出五种的用,如果生灭是常的话,则从法鳗上生出这五种的用,等到灭的时候,则摄这五种用而归还法体。假设它又有来生,这种道理,就是所有有情种类,不断不灭,即是常。假设不许它又有来生,这就永归寂灭,就和草木瓦石无情之物一样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则所有一切诸法,都被涅盘制伏禁止,变成断灭了,它连托生都不得自由,又有什么可以为乐呢?」
 
7-24【经】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盘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盘,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盘真乐。 「剎那无有生相,剎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盘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解】六祖大师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又是一个出家人,为什么要修习外道的邪说呢?岂不是修习外道的执断执常邪知邪见,而谈论最上乘的佛法?根据你所说的道理,即是在色身之外更有一个法身,离开生灭更另有一寂灭。你又推寻涅盘常乐我净的道理,说有身受用这个快乐。是否?
   你这种见解说法,是执着吝惜生死,耽在这个地方不愿舍离世间的快乐,而不知出世的快乐。我现在对你讲,你应知道,迷人错认五蕴和合为自己的体相,他分别一切法为外边的尘相,且好生恶死,念念在执着中过生活,不知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假不实,故在六道轮回里枉受生生死死。而计常乐我净,涅盘妙德,反成了苦相,一天到晚向外驰求。佛因怜愍这一类的众生,所以指示涅盘真正的快乐。就在剎那——很短的时间,没有生相;在剎那间也没有灭相,根本在生灭上也没有可灭的相。这时,在生灭里,就有不生灭的境界现前。当寂灭现前时,也没有现前的量度——即没有寂灭相是多大多宽,这就是常乐。并没有谁来享受这种乐,也没有一个不受这种乐。为什么?这就是本来自性现前,怎还有一个法体,有五蕴之用呢?更何况你所说涅盘禁制诸法,令它永远不生呢?这是你的知见不正。若你如此说,就是谤佛毁法的谬见。」

 7-25【经】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解】六祖大师说,且听我的偈颂如下: 至高无上的大涅盘,它是圆满、光明、恒常不变、寂而常照的。凡夫愚痴人称它是死了,外道就执为所灭。所有二乘声闻缘觉,认为它是没有造作自然的。前边不论它是执断,或死,或无所作,都是用凡夫的疑情来计度、分别,这都是属于很本六十二见。何谓六十二见?就是在五蕴里,每一蕴分出四种,五乘四成二十。现在二十,过去二十,未来二十,共成六十见;再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种断、常、有、无的边见。
   每一蕴分出四种即:
   蕴大我在其中。
   我大而蕴在我内。
   蕴即是我。
   我离开蕴。
   这六十二见都是虚妄所立的假名。什么叫真实的道理呢?只有超过一般凡夫二乘外道思量的人,他能通达法相,无取无舍,而能真实知道五蕴的法——色、受、想,行、识,和五蕴中的我,和在我以外所现的众色像,及一切音声相,都是平等如梦幻泡影一样。也不起凡见,也不起圣人解,也不作涅盘快乐的解释。他不落二边,也不着于空,也不着于有。三际是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他也不着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断了。
   真如自性常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应用无穷,即是能应诸根之用而不穷尽。但也不生出我有个「用」的想。也没有一切分别诸法相的心,也不起「我没有分别」的想。你若还有一个「不起分别」想,这还是有分别想,要连分别想都没有了。劫火即三灾起时有火灾,能将海底都烧干。风灾起时能鼓动群山互相撞击。你若能得到真常寂灭乐时,涅盘相就像前边所说,无论三灾起时,对你都没有关系。我现在勉强说这个法,而令你舍去你的邪知见解。你不要随着文字来解释经典,这样就能小小领略到一分经义。志道听六祖大师讲完此偈颂后大悟,高兴踊跃,叩头顶礼,而退到一边去。
 
7-26【经】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师首众。 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解】行思即是一边走路,一边想事情,究竟想什么呢?他想:「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所以他叫行思禅师。他是吉州安城县人,俗姓刘。当时曹溪道场的道风,响遍全中国人人都知,五祖大师的传人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扬佛法,法席盛化,天天有几千人来吃午斋。人就是这样——溜虚捧盛。溜虚,即是你这地方若没有人,他就跑了。好像我们这里有几十个人,若只剩三、五个,则人人都跟着跑。捧盛,如听说佛教讲堂有很多人,连「嬉皮士」到此都将头发胡须剃了,真不可思议,大家快去看看!人群愈来愈多。当时在南华寺,人人都去捧盛。法席盛化亦可叫捧盛,也可改为圣贤的圣,捧圣,因为六祖是圣人、祖师,所以大家都去捧他、拥护他。行思禅师听旁人如此说——六祖大师真不可思议啊!他有五眼六通,不论你心想什么,在未开口前,他就先问你。所以行思禅师也来叩头参礼,随着就请问大师说:「应该修什么法门,而不落阶级呢?阶级就是渐法。应该修什么法,才是顿法呢?」
   六祖大师问说:「你以前做过什么事?你来这里想求什么?」
   行思大师答:「我对四圣谛——苦、集、灭、道都忘了,不做了。」
   六祖大师说:「你圣谛都不做了,还落到什么阶级啊?」
   行思大师答:「我对圣谛尚且都不做了,还有什么阶级呢?」
   六祖大师一听就知他定有来历,有善根而非平常人,于是就另眼相待视之为法门龙象,是个作祖师的材料。六祖大师就令行思大师作众之首座——在前率领大众上殿、过堂、坐香。有一天大师就对他说:「你不要在我这里住,应该到另一方作教化祖,不要令佛法断灭了。」行思大师得六祖大师所传心印妙法之后,就回吉州青原山弘扬佛法,绍隆佛种。到唐僖宗时追封为弘济禅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7-27【经】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怎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解】怀即怀念,让即谦让,这位禅师对任何人都不存贡高心,他慈心下气,谦虚恭敬。他心里所常怀念的就是谦让,对任何人都有礼貌,他是有若无,实若虚。师是金州杜氏人。最初谒见嵩山安国师学习佛法,但安国师派他到曹溪学习佛法,因当时一般人均知曹溪是正宗佛法,好像现在美国人想学真正的佛法,就要研究经典,且要真不怕苦、不怕难、不懒惰去学习佛法。当时六祖大师的南华寺也是天天坐禅,出坡(做工)。当时功课特别紧,早农三点半起身,四点做早课,到五点就坐禅,天一亮就吃早粥,后又坐一个钟头的禅。此时大概八点了,就出坡做两个钟头到十点,在山上种地、砍树、造房子,有两千多人做工,两个钟头就做很多任务。做完工回来休息一个钟头,十一点多吃中饭,吃完饭后又坐禅,十二点坐到两点。从两点钟又出坡,做到四点钟。回来后又坐禅、拜经、拜忏到晚间十点钟,有的到十二点。各人自己用自己的功,天天如此,道风特别严谨,任何人都要守规矩,几千人同聚而听不见一个人讲话。为什么呢?因一讲话自己的功就用不好了,用不好就打妄想。为什么你打妄想?就因你没有专心用功。当时六祖大师的道场就这么严格,所以怀让禅师也来参加这种工作。由知客师引他见六祖后就礼拜叩头。
   六祖大师说:「什么来了?」禅宗就是打机锋,不讲道理。本来是个人来的,他却问:什么来了。本来是和尚来了,六祖大师却问说什么来了。怀让禅师答:「我从嵩山来的。」师说:「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是禅宗的话。怀让禅师一听也明白了,就说:「若说是一个东西,已就不可以了。」
   大师问:「你说一个东西就不可以,那还有所修、有所证吗?」 答:「修是有所修,证是有所证,修证是有,可是染污就不可以,就是自性里要光明。」 六祖大师听他这样一说,就对曰:「这个不染污,就是诸佛所护念的妙法。冰既然如是,我也是这样子,不可以染污,自性要清净。自性的染污就是攀缘心、嫉妒心、障碍心、贪心、瞋心、痴心、无明,若这些都没有了,就无所染污。」
   六祖大师说:「印度般若多罗法师有一预言:在怀让禅师门下会出一马驹子——马祖道一禅师,会踏杀天下人——喻他的辩才无碍,智能广大,令其它法师都折服而心悦诚服。这个预言就应落在你身上,你不要速说,应该等一等机会。」怀让禅师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说,就契合师意而明白了,于是就在六祖大师左右当侍者有十五年之久,所悟的道理一天比一天深。以后就到湖南南岳衡山,大大阐扬禅宗的道理。在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衡岳,朝廷追谥他为「大慧禅师」。
 
7-28【经】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云:「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解】永嘉是地名,因一般人尊重这位法师,所以称永嘉。其实玄觉是他的名字,他生在永嘉县温州,俗家姓戴。他年轻时就研究佛经和祖师们所说的论,对于天台教止观法门特别精通,后看维摩经而明白心地法门。偶然间遇到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来访,就和他谈论佛法。所谈的道理和过去祖师所说的相合,就以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 玄策禅师就问说:「大士,您得法是谁为您证明?在那里得的法啊?」
   玄觉禅师就说:「我以前听方等经论,都是听法师们讲,都各有传承,而不是我自己学习。以后我看维摩经,了悟佛的心印法门,但没有经大德给我印证。」玄策禅师说:「你是自己看维摩经而明白,若是在威音王(第一位佛)以前就可以,但在威音王后,若没有师父传给你法门和印证,这都叫天然的外道,不是佛教。」
   所以现有些人自己说自己开悟,自己给自己证明,就如经文上所说的都是外道。在美国有些人讲述六祖坛经这一段时,不知如何解释。威音王说他的声音能遍播到最远的地方去,也可说是本地的风光,就是本处。玄觉一听说是天然外道就说:「现在请仁者给我印证。」玄策法师说:「我不能给你印证,我不够资格,所说的话不够份量。换言之,我自己还不一定开悟,怎可给你印证呢?在曹溪南华寺有位六祖大师,法名远近皆闻,所以四面八方求法者如云一般的聚集前往,且他是传历代祖师衣钵的祖师。如果你想请六祖大师给你印证的话,那我可以同你一起去。」
 
7-29【经】觉遂同策来参,遶师三匝,振钖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二千成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须臾告辞,师曰:「返大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其觉焉。
 【解】玄觉于是和玄策一起到南华寺参礼六祖。到达以后,他手执锡杖围着六祖大师的座位右绕三匝后,然后举起锡杖向地面一振而立,好像发脾气似的。六祖大师说:「你作沙门,出家人,要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即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何谓一千呢?行、住、坐、卧,各有二百五十条威仪,故合起来共一千。八万细行,本是八万四千微细的地方)。大德!你是从何而来?怎么生出这么大的我慢?」意思是说玄觉没有顶礼大师,有贡高之嫌。
   玄觉应道:「为什么我这样子呢?因生死是最要紧最大的问题,而无常鬼不知何时会到。」意思是我这用功的人,只知要用功了生脱死,那有时间来行礼呢?其余的都放下不管了。六祖大师反问:「你为何不体解无生,而了无常迅速的道理呢?」玄觉禅师答:「我已明白就无生死了嘛!我已明了也就没有迅速了,那怕无常鬼做什么?根本就没有了。」六祖大师一听,知他已明白法了,就给他印证说:「是这样!是这样!你如此用功就对了。」玄觉禅师经六祖大师给他印证后,就整顿衣服,具足威仪后向六祖大师礼拜。过了片刻,就告辞了。六祖大师说:「你不要那么快就回去,在这里住几天。」
   玄觉答:「我本来也没有动,本来也没有来,也没有去,那岂有回去的快呢?」他和六祖大师在打机锋哩!六祖大师反问:「那个知道不是动啊?知道没有来,没有去的是那一个?是谁?」玄觉大师说:「这是仁者您生出来的分别心。」六祖大师说:「你很会说,你说出来的很合无生之意,你说得很妙,也很聪明。」
   玄觉大师说:「既然无生,那从何又有个意呢?无生了又怎会有个意呢?」 六祖大师说:「无生没有意,那又谁来分别呢?」玄觉大师说:「虽然有分别,可是并非『意』分别的。不是意分别,那是什么?那是妙观察智生出来的,所以说分别就不是意。」六祖大师听他讲无生的道理那么透彻后,高兴地说:「你讲得很好。」因此留他住一宿。当时佛教有一个「一宿觉」的典故,就源于此,即是住一晚就开悟了。后来玄觉禅师作了一篇证道歌,盛行于世。圆寂后朝廷追封为「无相大师」,当时又尊称他为「真觉禅师」。
 
7-30【经】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人耶?无心人耶?若无心人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人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解】智隍禅师,最初是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古来修道人,寻师访道参访善知识,要我真正明眼的善知识而跟随学习。他自己称说已得正定,得到真正的道理。他住一茅蓬,是用茅草搭成来避风雨,长坐不卧有二十年。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他是各处替六祖大师作宣传。他各处游走参方,到河北河朔,听到智隍法师的名字,因他长坐不卧二十年,很多入都知道他是个修行入。于是玄策就到他的茅蓬拜访问说:「喂!你在这儿做什么?」
   智隍答:「你问我什么?我在这儿入定。」玄策法师说:「你这个入定,是心有个念说想入定,还是没有个心念说想要入定呢?假设你说是无心入定的话,那所有无情,没有知觉性,没有气血的木瓦石等,都可以入定,它们都应该得到入定的境界。若你说是有心入定,那一切有情含识、有气血、有情感的一切众生,它们都应该得到定了。」
   智隍禅师答说:「当我正在入定时,我不见我自己有有无之心,或者是有心入定,或者是无心入定,这时我都空了。」玄策说:「你既然不见有有无之心,这叫常定,那你又出入到什么地方?怎么出的定?怎么入的定?照你所说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常定啊!它是没有出入的,那又怎样生出一个出入来呢?你是怎么搞的?若有出入,这不是大定,不是佛祖所说的定。」
   智隍一听就没有话讲了,想了很久,想自己所说的道理,的确是没有道理;别人所说的道理,智慧比他高,想了很久亦无话可辩,就问说:「你的师父是谁啊?谁传授给你的法?」他不讲旁的,因他看玄策辩才无碍,那他的师父一定比他更聪明。
   玄策答:「我的师父是曹溪南华寺方丈和尚六祖大师。」智隍问:「六祖大师他是以什么为禅定呢?」
   玄策法师说:「我的师父所说,本性是妙湛圆寂而不动,而它的用和体亦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五阴——色、受、想、行、识,本来是空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也是没有的。定本来没有出和入,也没有定,也没有乱。你明白本体的妙用后,就知禅的性质是没有住,也没有离住,它是离开执着的寂灭,它是离开这种死板的禅。禅的自性它是无生,也离开生禅定的想。心,自性就像虚空一样,但也没有虚空的思想。」
 
7-31【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 师悯其远来,遂垂开决。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 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解】  智隍一听六祖大师如此说,豁然大悟。二十年所修的功夫都跑了,都无踪无影。因二十多年他都存有入定的心,现在什么都空了,始得万法的本源。就在这天晚间,在智隍的住处河北(而他现在是在广东),一般的学者,官员和老百姓、智隍的信徒和皈依弟子,皆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他今天得道了!」得道即是开悟。智隍禅师恭敬地向六祖顶礼而后回到河北,大大度化在家和出家四众弟子。
   智隍听到玄策的话觉得六祖所说的道理很妙,就跟着玄策来拜见六祖大师。师问:「仁者!你是从那里来啊?」智隍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顿渐品第八   **本段全文**
  顿就是立刻明白,明白一个理。理则顿悟,事须渐修,修行是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悟只是悟个理,至于证果还要自己去修行。
 
8-1【经】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解】当时六祖大师在曹溪宝林山南华寺,弘扬顿教法门。神秀大师,即是五祖的徒弟,他曾很想作祖师。这个祖师欲真是害死人!这么聪明的人,都断不了这个祖师欲。此时神秀大师在湖北荆州玉泉寺。这时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宗讲顿法,北宗就讲渐法,两宗教化盛行。六祖大师门下有几千人,神秀大师门下有几万人,因他原有几百人跟随着他,后来一天比一天多,故比南宗盛。但是人人都知南宗是接受五祖衣钵的传人,神秀虽很有学问,但五祖大师并未传给他衣钵,所以当时人就称「南能北秀」,南方就是能大师,北方就是秀大师,故有南宗和北宗顿渐之分。神秀的弟子拥护神秀作第六代祖师,但总是名不正言不顺,总还有六祖惠能大师在那儿,所以常派人想将他杀了,而后独称第六代祖师。
   所有参禅学道的人,不知那一个是对。六祖大师他又不识字,有时讲的道理和经典不相合。北方秀大师在五祖座下,做过教授师,很有学问,但他没有直接得到衣钵,所以学人不知要跟那一位学才好。故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说:「法本来只有一宗旨,没有两个的,而人却有南方人和北方人。法本来只有一种,没有多种,就是不二法门。而人的见解有快、有顿、有迟、有疾。什么叫顿渐呢?本来法没有顿渐,而人却有聪明、有愚痴,有利根、有钝根之分,所以这顿渐是因人而立的。
 
8-2【经】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傅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解】然而神秀的徒弟,往往讥讽南宗祖师说:「哈!那个祖师一个字都不识,他有什么能力呢?祖师?真是可笑之至,岂有此理,太滑稽了,一个字都不识怎可作祖师呢?」无形中就是轻视六祖。不仅不懂英文,连中文都不懂,你看这位祖师可怜不可怜?说这些话的人是神秀的徒弟,当着神秀面这样讲。
   神秀听后就说:「你们不要这样讲。」神秀在表面上还过得去。「他是开悟的人,得无师的智慧,是深悟最上一乘,我的确没有他开悟的那种智慧,我的确不如他。况且他是我第五代祖师亲传衣钵,得以心印心妙法的传人。这不是偶然,是很不容易的。我恨不能亲自去亲近六祖大师,跟他学佛法。虽然国家封我为国师(五祖座下十大弟子,武则天均请去供养),但你们各位不要滞留在我这儿,你们应该到曹溪跟六祖学习。
 
8-3【经】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水,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走,说了不是。」
 【解】神秀大师他是故意试验他的徒弟,所以才说:「六祖比我有道德。」如果这些门人真对我有信心,即使六祖真有道德,亦不会去的;如果他们没有真心,我如此一说.,他们就跑了。所以神秀假意如此说:「你们不要在这里住了,到曹溪跟六祖去学。」但是这些徒弟都知道他的师父不愿他们走,所以也就没有人离开。可是神秀又想知道六祖所讲的是什么法门,所以有一天就派一位间谍—他所心爱的徒弟志诚,对他说:「你很聪明且多智慧,你代表我到曹溪去听法。因六祖认识我,我若去了,他就不会讲佛法。你听见什么道理,要一字不错地写下笔记,等你回来时再念给我听。」好像三个礼拜前有其它法师派人来此,就像这样。志诚受神秀大师的使命,就到曹溪,随着大众叩头顶礼请开示,但他不说是何处来的,不透露他是从神秀大师那儿来的。
   就在这个时候,六祖对大众说:「现在有一偷法的人在此,你们大家注意点,他藏在大众里。」 志诚一听就走出来顶礼坦白,说:「我就是盗法的人,我从神秀大师那儿来的。」 六祖大师说:「你从玉泉寺来,就是间谍。」 志诚答:「我不是间谍。」师说:「为何你不是间谍呢?」 志诚答:「在未说明白我的来历前,我就是间谍,但现已坦白发露忏悔了,所以就不是。」

 8-4【经】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解】这时,六祖大师问他说:「你师父平时对大众开示些什么?」 志诚应对说:「我师父常指示大众,要住心于一处而观净,大家常打坐不睡觉。」 六祖说:「住心观净,这是一种病,是用功的毛病,这不是禅。常坐着反而拘缚自己的身体,不自由了,在道理上有何益处呢?」
  修道人睡觉就睡觉,吃饭就吃饭,不要拘束这个身体。神秀大师只是教人在臭皮囊上用功夫,不知在自性上用功,所以这是病;若他知道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了。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了。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是很自然用功的。故六祖偈说:
   「生的时侯,坐着不卧,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儿,不能坐了。这个身体是一具臭骨头,四大假合而成的,你怎么在臭皮囊上用功夫呢?为什么不在自性上用功夫呢?」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神秀所教的住心观净,这就是着相,根本和金刚经所述的宗旨相违背,所以六祖大师破除他的毛病、执着。
   神秀大师教人住心观净,而六祖大师说这是毛病。长坐不卧说这是拘身,不是禅的道理。其实呢!你要能住心观净,久而久之也会有点成就,虽说不太自由,但也对身心有所帮助。但是六祖大师为何要说它不对呢?因为志诚是从神秀那儿来的,他必须把他的执着破除了,然后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六祖对他说种种的道理。这是教人用功时不要执着,你不要有长坐不卧的思想,说这是用功修行。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心观净是有所执着,执着就是障碍。要把执着破除才能与自性相契合,所以六祖大师才这样讲。我们一般人不要说六祖大师讲长坐不卧是不如法的。我们要那样坐,且又要觉得很自然而不勉强,若你觉得很勉强,这就不是道。用功是要很自由的。那你说这回好了,自由用功,那我可以不守规矩啦!这不可以的,你不守规矩,那是误解自由。如果大家坐着你躺着,大家躺着你坐着,这就不如法,这叫标异现奇。好像以前有人在此打坐,当一般人都站起来经行,那个人还在那儿坐着,说你看看我,看看我。这叫出众不守规矩。总之,修行用功,不但要守规矩,且要对自己自由,而非不守规矩。这一点人人都要明白。
 
8-5【经】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才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解】志诚再礼拜六祖大师说:「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你们在这儿只学道一年就觉得很长了,你看古人都是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长久那么用功,不是学几个月就可以毕业。「学了九年也没有开悟。现在听和尚所说的道理,就如水投水,如乳合乳,祖师的心就如弟子我的心,本来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弟子不知那天就要死了,这生死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请祖师和尚大发慈悲,进一步给弟子教诲和指示。」
   六祖大师说:「我听你师父神秀大师教授戒定慧法,不知你师父如何讲戒定慧的形相?其道理如何,说出来给我听听。」志诚答:「诸恶莫作这就叫戒。能修一切善法,这叫慧学。自己清净意念,这就叫定。神秀大师是如此说。我不知大和尚您用什么法来教诲一切人?」
   大师说:「我什么法也没有,若我说有一方法教化人,这就是骗人。我不过随人根机,用各种方便法解除众生的束缚,解开众生的执着,这种法根本没有一名字,故给它起一假名叫三昧——正定正受。好像你师父所说戒定慧真不可思议,可是我所说的戒定慧和他又不同了,我很特别的。」
 
8-6【经】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解】志诚说:「戒定慧就是戒定慧,只可有一种讲法,怎还有特别的讲法?」六祖大师说:「你师父所说戒定慧三无漏学,他是接引大乘根机的人。我所说戒定慧是接最上乘、最高根机的人。所以开悟和明白是不同的。开悟是一悟到底,明白只是明白一点点。所以见解有顿、有渐,有快、有慢。你听一听我所讲的道理,是否与你师父相同?我所说的法不是在外边的法,而是不离自性说一切法。离开自性而说法,这叫着相,亦叫相说。着相则自性常迷,离相则自性常悟。你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生起而起一切用,应变无穷,这才是真正戒定慧。我现再为你说一首偈颂:
   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恶心、嫉妒心、障碍心、损人心、利己心。心地无非,就是心地没有恶。心地无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但神秀的诸恶不作说是名为戒,而非自性戒。这个心地无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诸恶莫作,也就是心地不要做不对的事,这就叫做戒。
   你心地无痴,也就会众善奉行,但这个众善奉行,和神秀大师所说的不同,他在名字上说慧,而没有把自性提出来,没有讲到心地上。心如一块地,你种什么它就长什么,故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心地不要种愚痴的种子,这就是智慧。
   心地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和神秀大师所说本无分别,但名称不同。六祖大师所说的法,都是从心地讲起,从自性上说起,是心内说法。神秀大师所说都是外边的法,着相的法,是心外说去。
   「自性光明无照,有妙湛总持,自己身体就炼成一个金刚不坏身。身去、身来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本来都在定中。」志诚听完后就一面忏悔,一面称谢,亦呈一首偈颂说: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虚妄不实的,这个身体也是虚妄不实。身体本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故不要将它看得太认真了。给它找好衣穿、好饭吃、好房子住,找个好丈夫或好太太。什么叫地大呢?即身体坚硬的性l——皮肉筋骨属于地大。水大即眼泪、鼻涕、唾沫、痰、大小便等均属于水分。火大即身体暖气,温暖热力。风大即身体上摇动、呼吸。到人死后,身体的坚硬性就归于地大,湿润性就归于水大,温暖性就归于火大,呼吸动摇性就归于风大,各有所归,可是你自己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佛法,就想知道这个道理。
   这个虚幻怎会究竟呢?假如你有一个回向真如的心,那还没有得到法的本体呢!还未复还到清净。为什么?因你还有一念说要回向真如,你还有一念,就没有得到法的本体。所以法的本体是没有取,亦没有舍,不想这样,也不想那样,就是任运而行。任运就是自由去做而不执着。
 
8-7【经】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才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二昧;是名见性。」
 【解】六祖大师给他印证说:「不错,你的见解是对的。」又对志诚说:「你师父所讲戒定慧,是劝有小根机那种智慧的人。我所说戒定慧,是劝大根大智的人。你若明白自性,连菩提涅盘都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叫解脱,也没有什么叫知见。都没有,都空了,一法不立,万法皆空。因为一法不立,所以才能建立万法。虽说一法没有,但是万法宛然。虽然万法宛然存在,可是还是一法不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叫佛身,当下就是佛。这个法你若明白,亦可叫作菩提涅盘,也可起个名字叫解脱知见,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但你要明白;若你不明白,那你叫它什么名字都不可以。」
   真正明心见性,开悟的人,立这个办法也可以,不立这个办法也可以,无障无碍,你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这是指生死自由,所以我常对你们讲:「EVERY THING IS OK!」这就是来去自如,一点麻烦都没有,无滞无碍。我愿意走就没有人可留得住,没有人可障碍得住。事来则应,事去则净。若有人问我话,就随便答而不经过思索。但这要答得有道理,不能乱讲,不合逻辑。这时,到处都有化身,可是所有的化身都不离开自性,那么随时随地都得到观自在,和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得游戏三昧,大家欢喜什么,他就做什么,到处去游戏。他也唱歌,但和唱歌的人不同;他也吃饭,但和吃饭的人不同。大家一起吃钣,他将所有的饭都吃尽,你看着他吃,但饭还在厨房,原封未动,这就叫游戏三昧,这就叫见性。
 
8-8【经】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解】志诚听六祖大师讲如此玄妙之义理后,又启师曰:「什么叫一法不立,其意如何?」 六祖大师答:「你自性里没有一切不对的事,没有一切的恶,没有一切的障碍,就不迷乱不颠倒,念念都是智慧,常生智慧。」所以六祖大师说:「始知自性,常生智慧。」则能离开所有法相而不执着。这时自由自在,纵横尽得。纵,你往前跳也可以,横,你横着也可以。你说上天就上天,下地就下地,这就是纵。横,即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都可遂心所欲。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合法的,能这样子的话,又有什么可立的呢?所以我说一法不立。
   你的自性要由你自己悟,你即刻悟就可即刻修,而不必一步步渐次修学。所以我才说不立一切法,一切法都空了,诸法都是寂灭相,那又有何次第可说呢?那又有何第一、第二可说呢?」志诚法师听六祖大师开示之后,叩头顶礼。这个间谍要弃暗投明反正了,他愿为六祖大师做执侍,做各种服劳执役——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早到晚做苦工而不懈怠。因他知道,这个祖师当初都是做苦工换来的,他舂米八个多月才得作祖师,那么现在我来服侍祖师也要很勤劳,不可懒惰。
   前边是讲神秀大师派出一特务想要来盗法。在中国唐朝,佛教就已这样复杂,有些人存心就这样不正当,想去偷盗佛法。下一段经文是叙述神秀党徒派一刺客要来暗杀六祖大师。
 
8-9【经】一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仗;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解】有一位和尚名叫志彻,这是皈依六祖出家后六祖给他取的法名,江西人、俗姓张,本名叫行昌。少年时欢喜做行侠仗义之事——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术功夫和轻功很熟练。神秀党徒乃雇用他欲来杀害六祖大师。
   自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二宗分化时,两位宗主,即六祖大师和神秀大师二祖师,虽没有人相、我相的观念,但是他们的徒侣(此地是指神秀大师方面的徒侣),竞起爱憎,有如前边他们讥讽六祖大师不识一字,怎能作祖师,如此毁谤六祖大师。六祖座下亦有真诚弟子,说六祖他得无师之智,你们不应毁谤我们师父,故弟子互相攻击。六祖大师的徒众可没有想去刺杀神秀,而神秀的徒众却嫉妒六祖为承接五祖衣钵的传人。我相信这里所说「竞起爱憎」,神秀那边厉害一点,六祖大师这边则忍耐多过憎恶。
   这时北宗门下弟子,有几千人这么多,自己推神秀大师为祖师。他虽然没有得到衣钵,但其弟子却捧他为第六代祖师。为何捧他们师父作第六代祖师呢?因他们其中有人想作第七代。若没有第六代,那第七代又从何生出来呢?但又忌讳不敢公开在庙上讲,为什么呢?因天下已知衣钵已传给六祖惠能大师,所以就买通行昌来暗杀六祖大师,欲抢其衣钵。当时行昌武术高明,人号之为「飞猫」,言其行踪诡异,人莫能知。这个消息你在那本书都找不到,除非你处在当时的情况才知道他有此绰号。你看以前他们派人去放火,现在又派一个刺客,为什么他们要杀六祖惠能?就因为杀他之后,就可以公然推神秀为第六祖。
   在佛教讲堂有一个本来亦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的人,但因他贪心不小,总想要证四果阿罗汉,要飞行自在,他好几次请求我教他飞身的法术,我对他说:「你学这法术有何用呢?」他说:「去台湾受戒不用飞机票就可到。」因他贪证果、贪神通,所以真正智慧还没有现前。
  大师当时有他心通,已预先知道谋刺的事,就预备十两金子放在他座位旁边,你想这情形危险不危险啊?到了天黑,大概晚间十一、二点钟,飞猫张来了,手足无声,来到六祖的居室,到其座前,正将拿着宝剑要杀害六祖,六祖大师就伸长颈子由他砍,此时行昌不管他是和尚、罗汉或祖师,他都要杀,因他只存一个杀性,为要完成神秀徒众的使命。你说此时紧张不紧张?就像原子弹正要爆发时那么紧张!行昌就拿着宝剑猛力对着六祖颈子斩了三下,可是——毫无损伤!
 
8-10【经】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
 【解】大师说:「正剑即正法,不怕邪法,邪法不能胜过正法。所谓『邪不胜正』,你虽有宝剑,亦不能奈我何。我前生只欠你十两金子,可是我并不欠你的命。」飞猫张听六祖大师如此对他说,且砍了三剑也砍不动他的脖子,已经吓昏倒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才醒过来。于是求哀悔过说:「大师,我真对不起您,我真有罪!」当时六祖大师和行昌谈了很久,问他说:「你为何来做这种事呢?」行昌答:「并不是我想来杀你,而是神秀的徒弟说你是个最坏的人,以前是做土匪,又是打猎,是到山上砍柴的穷人,现在到这里冒充作六祖,所以我一听有这么坏的人,必定要将他杀了。可是现在我的剑砍不动您的脖子,我才知道他们都错了。如果大师没有道德,凭我手剑那么快,怎斩不动您的头呢?故您一定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我今既遇高僧大德善知识,且我看世上的事也没多大意思,所以想跟大师出家拜您作师父。」
   六祖大师将所预备的十两金子给他说:「你要赶快离开,我这些徒弟,他们都是爱护我的。若知道你来杀我,他们也一定会杀你的。过几天你化好了装(即是叫他到别的地方出家做和尚),以和尚的身分来见我。我一定摄受教化你。」飞猫张听六祖如此说,就在晚间跑了遁匿起来。以后他遇着一和尚就跟他出家,受具足戒后就精进而不懈怠。
 
8-11【经】一日,忆师之言,远木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水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解】有一天,行昌想起六祖大师曾叫他易形而来摄受他的话,故从远地来至南华寺拜见六祖。 六祖大师说:「我天天都在想念你,你怎来得这么晚呢?」 行昌答:「以前得蒙和尚不怪罪我,我现虽出家修苦行,但总觉得很难报答您这种德行,唯一的方法就是传承佛法,教化众生,这样做才可以报答您的大德。弟子常看涅盘经,但不明白常与无常的道理,求乞和尚大发慈悲,大略为我解说。」

 8-12【经】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客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盘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解】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的,有常就是一切善恶分别心。」行昌认为六祖大师说错了,故说:「和尚所说的,和经文不相符合。」六祖大师说:「我是传佛以心印心这个法门,我怎敢违背佛经的道理呢?」
 行昌说:「涅盘经上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说佛性是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这都是无常,而和尚却说是常,这和涅盘经的道理完全不相合,这样一讲,令学人我更加迷惑,以前我只有一种疑,现在却有两种疑了。」
   六祖大师说:「涅盘经,我在以前听无尽藏比丘尼她读诵过一遍,就为她讲解,没有一个字、一个义理,而不契合涅盘经经又的。乃至于我现在为你讲,也没有两种讲法,仍和以前一样。」行昌说:「学人学识浅昧,愿和尚委屈婉转开示我。」六祖大师说:「你知不知道啊!佛说佛性是常,是对一切执着无常的人说的。佛说有常,是对一切执着无常的人说的。假设你说佛性是常的话,那还有什么善恶诸法可说呢?佛性若常,那一切众生早就成佛了,何必又说法来度他呢?为什么穷尽多少个大劫,也没有人真正发菩提心呢?若常的话,则人人都应发菩提心,人人都早成佛道了,所以我才说佛性是无常。为什么呢?若常的话,一切众生都不用修行就可成佛了。所以我所说的无常,正是符合佛所说的真常不灭的道理,你懂了吗?
   又者假使一切诸法是无常的话,那所有一切物类皆有自性,它们既有自性,怎还要受生死呢?要是每一物皆有真常的性,它就不会普遍存在任何地方了。我所对你说常的话,正是佛所说真无常义。」
   要讲起这常与无常,根本这都不是佛性,因佛性是非常、非无常,这才是中道了义。为何现在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是有常呢?」这都是对治执着。佛法是对治众生一切的执着情。若你将这执着情破了,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佛法是非常、非无常。六祖大师是对机说法,对张行昌应该说这种法,而不是对所有人都这样说的。
   六祖对行昌说,凡夫外道执着邪常,一切二乘声闻缘觉于常计无常,共成八种颠倒。本来是四种颠倒,不过因人思想不同,身分不同,二种根性的人,共有八种颠倒。凡夫以苦为乐,非常计常,非净计净,非我计我。一切的道理都是由人而论,你说它常也可以,你说它不常也可以。但是凡夫说非常即是常,非乐计乐,非我,他计我,非净,他计净,这是凡夫的四种颠倒。
   二乘四倒即是:乐即是苦;常,他说是不常;我,他说无我;净,他说不净。所以合起来共有八倒。
   所以佛在涅盘经了义教,它是属于圆妙的醍醐味。它破凡夫和二乘的偏见,而明显说出什么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道理。你现在依佛所说之言,而背佛所说的教义。你以断灭的无常,和死板的常,用凡夫的知见来错解佛所说最圆满、最微妙这种了义的教理。你纵然看涅盘经一千遍,又有什么好处呢?
 
8-13【经】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解】行昌听六祖大师如此一说,忽然间就开悟,故说出一首偈颂: 
  因为我守无常的心,而佛说这是有常的性,我不懂佛所说的是方便法,这就像在春天水池里捡一块小石头,有什么用呢?可是现在我不用什么功夫,就返本还原到自己的家乡。佛的圆满妙性现前,忽然间明心见性开悟了。我这种开悟不是祖师教授,送给我的。我虽已开悟,但毫无所得,这是我本有的智慧,所以一法也没有得。六祖大师说:「你现是开悟了。」这是给他印证。「我现在给你改个名字叫志彻,好不好?你喜欢这个名字吗?」 志彻说:「这个名字真好,谢谢祖师!」叩头退到一边去。
 
8-14【经】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二,白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解】有一童子,此童子非普通之童子,他是个为法忘躯、为法不辞劳苦的童子,名字叫神会,是湖北襄阳高氏的儿子,年十三岁,从湖尢神秀大师玉泉寺远来参礼。此小童子虽小,却胸怀大志,心量宽广。他在神秀大师那里,一看就知神秀大师没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就跑到广东来,距离有一两千里路。他走路将脚都走出泡来,甚至于光着脚走,皮肉被石块、玻璃刺破出血了,于是就将身上衣服扯下把脚包好,再继续走。走了几千里路,好像没有一回事似的,所以到六祖大师处,六祖一看他这个童子这样辛苦,衣服破烂,脚也走坏了。他叩头顶礼六祖后,六祖大师说:「知识。」六祖大师对一个小孩子也叫他善知识。「你从那么远走路来太辛苦啰!太艰难啰!你是不是识得到本来面目啊?假设你得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了,那你就应该认识主人—即佛性,你现试说看!」这个童子很调皮的,故他说:「我以无所住为我本来的面目,而我的见性就是主人。」六祖大师听他如此说,就教训他:「这个沙弥啊!你尽学人家说话,很莽撞的,不知以为知,不明以为明,不见以为见,就是学人的口头禅。你尽学人说剩下来的话,人家说完了你又说,而非从你自性流露出来,这叫取次语。」
   神会这小童子,胆子可不小,他敢和祖师辩论就问说:「和尚您坐禅时还见不见啊?」你看,他反问起六祖来。这小童子很调皮不易教化。他这样一说见不见,六祖大师以一祖师的身份,当然不能和他一般见识,拿起柱杖就打他三下,说:「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神会当时害怕否?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没有哭? 神会答说:「我也痛,也不痛。」 六祖大师说:「你问我坐禅见不见?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又问:「什么叫亦见亦不见?」
   师答:「什么叫见呢?我常见自己心里的妄想,打恶妄想时,就赶快将其停止。什么叫不见呢?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你们学佛法,都要在这里注意,要亦见亦不见,要见自己的过错,莫见旁人的过错。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尽给旁人看门口,好像狗似的,自己什么都没有,而尽看人家的门口。)不说人家的是非好恶,故我说亦见亦不见。你说你也痛也不痛,是如何解法?我打你,你若不痛,就和木头石头一样。你若痛,就和凡夫一样,也没有开悟。你一痛就生烦恼瞋恨,要发脾气着火了。你以前所说的见和不见,这是两边的道理。我问你痛不痛,这是生灭法。你尚不认识你自己的见性呢!却胆敢来捉弄人和人辩论。」神会一听知自己所讲的道理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就叩头顶礼,认错谢罪。
 
8-15【经】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待汝迷?汝若自见,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解】六祖大师又说:「假使你心里不明白,没有能见性的话,你应该向善知识请教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假设你开悟了,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应依法修行。你现在自迷不知自己的本心,你却来我处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不见性,我自己知道,我怎可代替你迷呢?你那个迷,我代不了啊!你若自己见性了,你也替代不了我的迷。你为何不自己回光返照,自己知道自己见不见呢?你现在向外驰求,和我来斗机锋,问我见不见,我见不见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神会一听,知自己真是搞错了,为什么这么大胆?小孩子太不自量力了。所谓:「圣人的门前卖百姓」,到孔夫子的门前去卖百家姓,说我这本书是最有价值的,你们谁买?所谓:「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耍斧头。神会再礼拜(叩了一百多个头)说:「请祖师原谅我,我错了,我小孩子不懂事,太不知天高地厚。」在六祖大师面前认错后,就留此做工人,所有的工作他都去做,天天跟着六祖大师讲经说法,当其侍者。当时六祖大师座下,神会年纪最轻,故他也最调皮。
 
8-16【经】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着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解】有一日,六祖大师对大众说:「我有一个东西,你们猜是什么?它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巴,没有名也没有字。」好像我,安慈是我名,度轮是我的字,宣化是接法的法名。「没有个背也没有个面,你们认识此物否?」大家都闭口无言,无论认识或不认识的,都不出声。而这小童子神会见大家都不出声,于是就跑出来说:「这东西我知道,就是诸佛的本源,神会我的佛性。」
   六祖大师说:「我已对你说啦!它是没有个名也没有个字。你为何要叫它做本源佛性啊?你到那里用个茅草蓬盖在你的头顶算了。你这个小孩子,只可成为一个有知见和解释禅宗的门徒,你没有真正的了解。」虽是一番呵斥,实则是印证。说他是知解宗徒,这个阶段已经不容易做得到的。
   六祖大师圆寂入涅盘后,神会就到京城洛阳,将曹溪顿教发扬光大,着显宗记——说明南北二宗,说明南宗六祖大师是真正的六祖,而北宗神秀大师是假的六祖,他没有经过印证——传佛心印,故神秀是伪造的。此书流通广布,盛行于世。若非神会大师作显宗记,恐怕神秀的党徒就将六祖的名号夺去了,但因作此书后,神秀再也不可假冒了。神会法师的别号又叫荷泽禅师,荷泽是他住的地方。
 
8-17【经】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解】在当时,不仅神秀党徒想刺杀六祖大师,就是其它宗派如唯识宗、法华宗各宗诸长老,都派人去考验他,这个提出难题来问,那个也提出难题来问,如有人问:「先佛后法,先法后佛,佛法出在什么地方?」
   六祖答:「你能说法,这是先佛后法。若你能听法,这是先法后佛。佛法是从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
   众多问难,六祖都答复他们了,但见这种情形有很多麻烦。所来的人对六祖起恶心——都是想杀他或毒死他。你看,做一个祖师就有这么多人来反对他。这些恶人——间谍,都到这地方住下,聚集在他的座下,如此就很容易刺杀他。
   六祖大师见这种情形,就生出怜悯心,对大众说:「我们修道的人,不应该有善念恶念,应当将其去除无余,而不存在,连一个名相都没有了,这个就叫自性。自性就是不二,不二之性也就是实性,也叫实相。在实相上才能成立一切的教门,实相不是在口里说说而已,我现在说这实相,你即刻证得这个实相的理体,这样才可以。」所有出家人听说要连善恶之念都不存,而他们来此企图刺杀六祖或作特务情报,这都是善恶念头。经六祖如此一讲,他们都明白了,故大家叩头顶礼说:「我们要改过自新,拜大师您作师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宣诏品第九   **本段全文**
9-1【经】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解】神龙是唐朝中宗的年号,上元日即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七月十五就叫中元日。武则天是唐朝女皇帝,非常笃信和拥护佛教,可是这位女皇帝她很不守规矩,什么事情她都敢做。但她倍佛,故她将当时的大德高僧都请到宫中供养。中宗是武则天的儿子,在位没几年,武则天将他贬为庐陵王,而自己即位做皇帝。她下一诏书,说:「我已经迎请嵩岳慧安师及北宗神秀师到宫中供养。我处理万种国事闲暇之余,常常研究顿教法门。可是这两位法师都推让说:我们的道德不如南方广东惠能大师,他是密受五祖弘忍大师衣钵,传佛心印真正继承者,可请他来问一问。所以现在我派遣宫中内侍(即宫中的太监),名叫薛简,带着皇帝的诏书来迎请大师。但愿大师悯念众生,速来京——长安。」
 
9-2【经】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解】六祖大师作了一道表章,也就是回一封信说:「我很多病啊!」其实六祖大师没有病,不过这是说方便语,并非打妄语,为什么呢?因六祖大师不愿见皇帝,尤其不愿见女皇帝,更何况她不讲规矩又不守戒律,所以不高兴去见她。但六祖不能说:「你是女皇帝,我是祖师,我不需要见你这个女皇帝。」所以就辞疾推托说:「我年纪老了,有很多病痛。我愿终老于林麓间。」这是第九品,在丁福保注释的本子上说是护法品,是错误的,应该是「宣诏品」。宣即皇帝请六祖到宫中供养,诏即是诏书;宣读他的诏书请其到京都去,不能算是护法品。薛简说:「京城那些禅师大德都如此说,若你想明白道法,必须要坐禅修习定力。假设不由禅定得到解脱的话,这是决无可能的事。我不知祖师您所说的法如何?」
 
9-3【经】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解】六祖大师虽不识字,但所讲的却非一般人所能悟到的。他说:「道是从心里边悟出来,怎么是单单在坐呢?单坐是不可以的,你一定也要明理,开悟佛法的道理,这就叫「解」。坐是行,若单行不解,这是愚痴;若单解不行,这是口头禅。所以明白后还要身体力行,而非一天到晚坐着坐着,坐了几十年一点道理也不懂,自己心里也不会开悟。」金刚经上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说佛好像是坐着或躺着,这是行旁门外道。为什么呢?因为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也不生也不灭,这个才是如来清净禅。一切法本来是空寂的,这是如来的清净坐。究竟也无所证得,况且要你总是打坐耶?总是打坐也是一种执着。
 
9-4【经】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解】薛简说:「弟子回京时,皇帝一定要问我的,愿祖师您大发慈悲,指示以心印心重要的道理,好让我回去禀告皇帝,及令京城里所有学道的人都知道。就好像一盏灯能将百千盏灯点着了,使黑暗的地方都得到光明,使光明无有穷尽。」六祖大师说:「道的本体,也就是性的本体,是没有明,也没有暗,明暗只是代谢的意思。明来则暗去,暗来则明去,明是代替这个暗,暗是代替这个明。你所听说的『明明无尽』,这也是个有尽。为什么呢?因它是个对待法,明对着暗,有对待就会有尽了。所以维摩经上说:「法是无可比拟的,它是绝待而非相待,是绝对而非相对。」
 
9-5【经】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解】薛简说:「明就是譬喻智慧,暗就是譬喻烦恼。所有修道的人,若不以智慧照破所有的烦恼,则从无始劫到现在的生死,凭什么可以出离呢?」师答:「烦恼即是菩提觉性,你不要将烦恼和菩提分为两个,它们是没有分别。假使你要用智慧照破烦恼,这是二乘声闻、缘觉的见解,而非大乘的唯一佛乘。声闻、缘觉就如羊车、鹿车此等的机缘,而最上智意和最大善根的众生,他所修行的方法就完全不是这样。」
 
9-6【经】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解】薛简问:「什么是大乘见解呢?」 六祖大师答:「明与无明,在凡夫看来是两种迥然不同,但有智慧的人就明白其性没有两样,无二之性,这就是实性。什么叫实性呢?就是在愚痴的众生上,它不减;在圣人地位上,它也不增。处烦恼境界它不乱,在禅定时它也不静寂。它是亦动亦静,亦静亦动,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不生不灭,性也如如,相也如如,性相都是一样。它是常住不动,所以为它取名叫作『道』」。
 
9-7【经】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解】薛简问:「大师所说的不生不灭,与外道所说有什么两样呢?」六祖答:「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灭后就不生,将生停止,以生来显灭,故它将生灭说成两个。虽说它是灭,却不是真灭。虽继续生,却说不生。而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本来它就没有生,所以现在它也没有灭,故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是和外道那种说法不同。你若想知传心妙法、心地法门的重要性,就不要思量一切的善和一切的恶,这时你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而得入本有清净的心体——它是永远湛然清清净净,而非暂时清净。虽它是湛然常寂,但它真空里有妙有,其微妙的用途比恒河沙都多。」
 
9-8【经】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摩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解】薛简蒙大师指示教导后,忽然间也开悟了,于是向大师顶礼辞别回到皇宫去。他将六祖大师所说的道理写在奏章来奏明皇帝。在那年的九月三日,有一诏书奖谕六祖大师说:「大师您以老疾辞谢召请,且为朕来修道,您真是国家的福田,国家最有修行的高僧。大师您就像净名经的维摩居士,托疾在毘耶城。您阐扬大乘的佛法,在南华寺传诸佛心印的法门,所谈的是不二法门——生灭亦如,性相不二之法。
   薛简回宫后,将您所说的道理传达给我,您的知见就是如来知见。朕在多劫广做善事,故现有这种的庆幸,也因我前生种了很多菩提善根,才能遇到祖师您出世,令朕亦即刻明白上乘的妙理。朕蒙您的教化,对大师感恩不尽,朕天天将您所说的道理,顶戴叩头无已,故朕奉上名贵的高丽国所朝贡的磨衲袈裟。」
   这袈裟我看过,是武则天送给六祖大师,上面有很多块,每块上绣一佛像,据说是武则天亲手所绣。
 武则天的诏书继续说:「又奉上水晶钵......」水晶钵,像玻璃似的,内外透彻。「我敕令韶州刺史,修饰新州您所造的寺宇,并赐大师旧居出生地,造一寺院叫国恩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付嘱品第十   **本段全文**
 10-1【经】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解】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 六祖大师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传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编述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才可以。志诚——神秀大师曾派他去作间谍偷法,谁知他没有偷法,反而弃暗投明。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不至地的法师。神会——就是那位很顽皮,和六祖大师打机锋,十三岁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彻——就是飞猫张,还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来到六祖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十位和其它人不同,你们应该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圆寂后,你们每个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师表,应人天的供养。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如何说法呢?说法时要不失顿教法门的宗旨。」
 
10-2【经】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三法尽除,更无去处。」
 【解】你讲法应根据三科,以三科为根本的法门,再用三十六对来讲经说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讲说一切法时,最要紧就是不要离开自性而说法。当有入请问你佛法,他说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种对待法,双关语——即怎样说怎样有理。对这种入,就用对待法来应付,来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去也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来去二法尽除,再也没有可去之处了。
 
10-3【经】「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解】什么叫三科法门呢?就是阴界入三者。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自性里包含一切的法门,故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又叫第八识,若转第八识则为大圆镜智。但你若生出一种思量,这就转识——转到第七识,从第七识又生六识。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上面所讲的就是十八界,它们都是从自心所生出来的用。
 
10-4【经】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解】自性若邪,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则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用。若用得善,很圆满,就是佛用。用从什么地方来呢?都是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这是因自性有对待法,而外境本是无情的。 什么叫五对呢?若人问天就以地来对。日和月是一对,明和暗是一对,阴与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是五对。

 10-5【经】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解】又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即是语言与法是对待法,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和无色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对的,色和空是相对的,动对静,清和浊是相对,凡夫和圣人相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10-6【经】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解】在真如自性生起这种的作用,它有十九对,即是长对着短,没有长就显不出短,若没有短也显不出长,所以长短是相对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在邪与正的中间也是中道义,故邪与正对。痴呆和智慧相对——愚笨和聪明也是相对的。乱与定对,为何心里很乱呢?就因没有定力。慈和毒相对,因慈能予乐。戒与非对,戒即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故它与不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对。危险和平安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能拔苦,它和伤害是相对。欢喜和瞋恚相对。布施和悭贪相对,能舍就没有悭贪。向前进和往后退是相对。生和灭相对待。法身是遍满一切处,它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以上是自性生出这个用,有十九对。
 
10-7【经】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解】六祖大师说,此三十六对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用,就能将一切经典佛法贯串起来,一切经典佛法都是从这道理生出来的。这样则出入不会落到两边,这就是中道了义。

 10-8【经】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解】当自性生出用,和人谈话时,外边要于相而离相,对内则要于空而离空。假如你内外都着相的话,就会生出邪知邪见。假设你不执着有,却执着空,就会增长无明。执着空的人就如此说:「什么都不要,不需要学经典,因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啦!文字是着相的。」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人也不应该讲话,因语言就是文字的相,文字就是语害。又说:「直心是道场,不要立文字。」要知不立文字此「不立」这两个字,还是文字,还没有离开文字啊!若见人就毁谤人,说人着住到文字上了,你们十人应该知道,自己迷了还不算,因自己迷了,那是自己的事。但若毁谤佛经说无功德,则所造的罪业是无有穷尽!

 10-9【经】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解】你若尽着相于外,用妄心来作法求真,做种种着相的事,以求真理,或广建立道场,或说有或说无之过患,像这种人,累劫亦不能明心见性。你只要听我所说的法,依法修行即可。但又不可百物不思,因这又变成顽空,对修道的自性上会产生罣碍。你若只听而不依法实实在在修行,会令人反生邪念。你要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而不着相。你若明白我所说的道理,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讲经说法,依照我所说的道理而生出变化的用来,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修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躬行实践,那就不失去本宗顿教的宗旨。

 10-10【经】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晦,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解】若有人问你法义时,他问你「有」的道理,你就用「无」的道理来对。他问「凡夫」的道理,你就用「圣人」的道理来对。他问「圣人」的道理,你就用「凡夫」的道理来对。这是两种的道理,相因相循,从中就生出中道的义理。
   如一问一对,其余的都依此作,这就不失顿教的宗旨。假设有人问你说:「什么叫暗呢?」你就应该如此回答:「明是因,暗是果的缘。当明没有,就是暗。以光明来显出黑暗,以黑暗才能显出光明。来和去是相因相循,而成就中道了义。」其它的问题,也都根据这个道理答复。将来你们传法,都依照这个道理转大法轮,互相教授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10-11【经】师于大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解】六祖大师在唐睿宗元年年号正极,在延和七月时(因在五月间将其年号改为延和,等到八月又改为先天元年,在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吩咐门下弟子到新州国恩寺。新州即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即他以前的住宅。到此地预备造一座塔,且催促工程早日完成。到第二年夏终七月时落成。
   在七月一日鸣钟击鼓,召集所有徒弟至法堂来就说:「你们大家注意!在今年八月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若还有什么疑问,趁早来问我,我为你们破除疑惑,使你们心中疑惑除尽。若我往生圆寂后,就没有人教诲你们,你们知道吗?所以有问题要赶快问。」
   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他率领所有弟子,听此番话后都放声哭起来,有的偷着哭,有的不怕羞就哇哇地哭起来,大概也有装着哭的。他看到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里头有真亦有假,就像作戏一样。
   唯有最小的小孩子神会他不哭,为何他不哭呢?大概他不懂事,或没有知觉吧!不是的,神会年纪虽小,定力可不小,他明白一切境界来了,都要无动于衷,如此才真学到不动心。如何才叫「不动心」?就是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办道,也不欢喜。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不起烦恼。可是,若你真懒惰而有人说你,你不动心,却自辩说此是定力,那又错了。好像神会这小孩子,神情不动,没有欢喜也没有哭。

 10-12【经】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及;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解】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师、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六祖大师说:「神会小师,他现在不是小沙弥,因他已受具足戒。你们这些人看看,他虽年纪小,却都比你们进步,为什么呢?因他对善不善,好不好都能平等对待,而没有分别心,他真是转识成智,有大智慧。」你看六祖大师如此地赞叹小师。
   「他对毁谤、赞叹均不动于心,亦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于衷。这位小师年纪虽小,你说他好他也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这真是中道了义,真是难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也有,年纪中的也有,考试完全没有合格,火候都还不够呢!这么多年在山里,修的什么道?一点都没有定力,一听我说往生圆寂,都哭起来!嗄!这些人真没有出息!」各各都被六祖大师骂了一顿。「你们修的是什么道?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现忧愁悲泣,忧愁那一个?你们为谁哭啊?哭谁啊?假若你们担心我,不知到什么地方去的话,我现在告诉你们:切记不要担心,放心好了。我自己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我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也就像『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一样。假设我不知我到何处去的话,那我也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在八月间就要走了。你们这一班人如此悲哀流涕,大概是不知我的去处,你们若知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泣。法的自性,本无生灭,它是不生不灭,没有来也没有去。大家不要着急,不要悲哀。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为你们说一偈颂,名叫『真假动静偈』。此偈有讲真的道理,也有讲假的道理,动的道理、静的道理。你们念诵此偈后,好好保存着,就和我意思相同。你们照此偈修,就不失顿教的宗旨。」 众僧被六祖大师如此呵斥后,就叩头顶礼,恭请六祖大师说偈。

 10-13【经】「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解】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将不真的当真来看,若在不真之中而认它为真,则你所见也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若你能离开世间所有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心里没有真,何处能找到真呢?所以真是不离自性,离开自性也找不到真的。
   在你有情知觉性上就能明白这个「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就是「不动」。你若想修行此不动的行门,就要像无情那样不动。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就不要离开动而找不动,因动上就有不动。不动就是不动,而动是在有情才有动。若是有情而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不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则你连佛种都没有了。在你有情知觉性上,不用识心来分别,而用成所作智来分别诸法相,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不动」。你但作这种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我现在告知你们诸位学道的人啊!你要努力诚心去修行。不要在大乘佛法法门下,却执着你那生死的智慧,着相的智慧。我现为你们讲此偈颂,听后若能明心见性,那我就可和你们讨论佛理,若你听后不能言下相应,明心见性,也应合掌令一切众生欢喜。我此宗是修无生法忍,无所争论,不和人争执。你若和人一争就失去道义,失去道的本体,故说「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若执着争论的法门,就不能出生死轮回。

 10-14【经】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解】当时南华寺六祖大师的徒弟,听说此偈后,都虔诚叩头顶礼,且都体谅大师的心意,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闹了,也不互相辩论。从此依法修行,不互相争辩。大家都知六祖大师在世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故法海上座(他时时都忘不了他自己,什么时候都想争第一),再拜问大师说:「和尚您圆寂之后,衣法当交付给谁呢?」他现也想接这衣钵。

 10-15【经】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局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解】六祖大师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达摩祖师的偈云:「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故五祖对六祖亦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你们看「结果自然成」,这结果的「果」就是你们这一些人,要自然成熟。六祖大师亦说:「菩提果自成」,你们的菩提果要快点成,最要紧的就是不要懒惰,你看菩提达摩祖师早就给你们授记。

 10-16【经】师复曰:「汝等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其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今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解】六祖大师说:「诸位善知识,你们每个人都自净其心,不要存贪瞋痴,来听我说法。你们若想成就一切种智,就应该明白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而无诸相这种三昧,一行而无诸行的这种三昧。若你在一切处,任何地方——即不论地方好坏,或动或静,也不着住到相上。遇到境界不生憎恨讨厌的心,或喜爱欢喜的心,所谓憎爱无动于衷,心里如如不动。对着你所爱的境界亦不想取为己有,有爱心就有取,如十二因缘上「爱缘取,取缘有」,为什么要取?就想占为自己所有。舍就因憎,当你一憎就想不要,将其舍弃。你也不想利益成坏等事。对我有什么利益我才去做,那就是贪心、攀缘心、不干净的心。也不计较对我是否有成功或害处,都不存这种心。安闲恬静,什么事也没有烦恼,就像水没有波浪,没有爱憎的烦恼,没宥取舍的烦恼,没有利益成坏的烦恼。你不计成功,也就不知什么叫失败。虚融澹泊,如万物从虚空生出,但虚空也无所事事,它没有个办事处,说你在这地方出生,或到他那地方去死。因所有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一种天然的现象,而不加造作。很淡泊就是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故淡泊以明志。没有一点贪心、瞋心、痴心,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攀缘心。故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在虚融澹泊中,就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所以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你能够在一切处,无论好处、坏处、善处、恶处、是处、非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里,时时用直心。直心是道场,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你对任何人都应直心、直言、直行,心里不要有委屈婉转。直言不是心想东口说西,心口不一。做事也直,说话也直,若因不直,将来果也不会直,所以行住坐卧要纯一直心,纯一即是精纯到极点,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一个就是直心,我们修道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都要用直心,心里不要计算人,例如那人有钱我去向他借些用用。即使穷到极点,也不做这种没有廉耻的行为。若借后有还亦不失为君子,若只借不还这种行为是很卑鄙的。不动道汤,就是你心直,当你能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净土,这个名字就叫一行三昧。
   假设这个人具足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能依此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种上种子一样,在地中埋藏,时间久就自然会长出菩提芽,成熟菩提的果实。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这道理一样。

 10-17【经】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解】我今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普润大地——当农作物需要雨时,雨就来了。若不需要雨,而多下两,农作物就会被水淹。若需要雨而没有雨,农作物就会枯槁而死。你们各位本有佛性,就譬如这些种子遇到及时雨就有长养滋润、成熟菩提果的希望。你们明白我所说宗旨的人,一定会得到菩提。你若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一定得到菩提妙果。你们听听我所说的偈颂,要注意呀!我已对你们说这么多法,你们听得都散漫无章,故我用偈颂再表达清楚。各位都要自净其心,用心听我这首偈颂:
   心地即自性,它含藏一切的种子。现遇及时雨,普遍滋润一切的种子,故都生出菩提芽。有情众生顿悟,及时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就要结果。花开后,菩提妙果自然成就。你看!「菩提果自成」。
   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这都是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说到我们这个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结果自然成,自然果到世界每一角落去,每一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菩提果。各人要自己成就自己的果,我不能帮忙你们,若不自己成,就是自暴自弃。你看!就这么巧,你们的法字刚巧是排「果」字,我们这个宗派对「果」说得很妙——思修常安果,亲传无为教。
   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首偈颂后,对大家说:「我所说顿教法门没有两个,只是一个,就是这顿教,心也要变成一个。所修的道本来清净,且没有一切的相。虽说无有诸相,但你们也不要误会说只观这个静。你若只观静,这也是执着,同时也不要枯守顽空,为什么呢?因一切众生的心本来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可取亦无可舍,你们各位要努力向前,不要懒惰,随你们各人的因缘到各处去,建立道场,好好地去修行用功。」这时六祖大师座下徒众有几千人,都叩头顶礼退到一边去。

 10-18【经】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此后无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欲取吾首。听吾谶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餈,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解】六祖大师在这一年七月八日,忽对大众说:「我想回新州去了,你们大家赶快准备一只船及摆船的橹。」此时在六祖座下这么多徒众,有的又哭起来。前边已哭了一次,这回六祖要走,他们又哭起来,不让六祖大师走。 六祖大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尚且示现涅盘相,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这个身体,归回去一定有好去处。」大众说:「祖师您从此去,我们想您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盘,早晚还是会回来的。」 六祖大师说:「我就像那叶落似的,要归回到树根,来时无口。」我想这口也许是错字,应是来时无日,意谓我来时没有那一天。
   「来时无口」,有另一讲法,是我来时没有说法,去时也没有说法,法相本是不增不减。我虽说法这么多年,实未说一法,故说来时无口。法无定法,只要合理怎样讲都可以,但不要讲到错误的地方,将人都引到地狱去,这种法是不可说的。一般的弟子啰啰嗦嗦,总舍不得六祖大师走,所以这个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我相信当时六祖大师觉得这些人真麻烦,想:「我还是赶快走。」又问:「正法眼藏即衣钵,传给谁了?」当时这么多人,都不知六祖大师将法传给谁。这些问的人,大概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这种贪心,不然他们问这做什么?就像「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在江边站就想望望海,若不望海那么站在江边做什么?可见当时的人对衣钵都非常重视。
   六祖大师说:「传给谁?谁有道我就传给谁,谁没有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证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人得到我的法。」什么是六祖大师所得的法呢?就是这些偈颂里的道理。你能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得到他的法。徒众又问:「将来教里是否会有灾难、困难、魔难?有何祸患呢?」意思即六祖大师在生时遇到这么多魔难——有人遣使来暗杀,又派间谍来偷法,又有人放火想烧死六祖,种种灾难一言难尽。当时六祖坛经只记这么一点点,可是相信当时有很多灾难,不只记载的几桩。有人来偷衣钵六次,都顺便想将六祖杀了,但因都没有得手,故经典没有记载。六祖大师叫他的徒弟立楷,在前一年去造塔,在这年此塔造成,故他要回新州去。徒众问说:「将来是否还会有灾难?」意思即不会有灾难了吧!带着一种希望的口气。祖师圆寂了,还会不会有人来杀我们这班人呢?因为我们是您的徒弟,杀不了您就来杀我们。
   六祖大师说:「我圆寂入灭之后,五年或六年后,在此时有人来割取我的头。」你看!活着有人来杀他,圆寂入涅盘后,还有人要来取他的头。在当时作祖师真不好做啊!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故不要害怕。不要说祖师这么难做,我也不做祖师了,不要退心!
   现在我说一预言给你们听,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以后就证明此「头上养亲」,是一个高丽贼和尚,想将六祖大师的头偷回到他国家供养,此头是指六祖大师的头,「上」是指他很恭敬。「养亲」是指如供养他父母亲一样。这和尚名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一人叫张净满,来取六祖的头。所以说「口里须餐」,为何他来偷六祖头呢?就因他为口腹生活,需要吃饭,故受人钱去将圆寂祖师的头给斩来。大概这高丽和尚很有钱,给他很多钱,故他答应来斩取六祖大师的头。这人名叫张净满,所以说「遇满之难」。遇满就是遇到张净满,只单用他一个字来作此预言。因为满来了,就要斩六祖大师的头,这也算是一难。「杨柳为官」,当时的刺史叫柳无忝,县今叫杨侃,故说杨柳为官。果然,六祖圆寂后五、六年,在其肉身塔里,某一晚间有和尚听见有大动静。六祖的徒弟曾听六祖的预言,故将六祖的脖子用铁包上,所以张净满来时,用刀斩这脖子,怎样斩也斩不动,一用力就弄出声响来,惊醒守塔的和尚,此人就勿忙从塔跑出——全身穿孝服。后来和尚去检查塔里六祖大师的脖子,发现有被人用刀砍的痕迹,于是报绍州刺史及县官,遣捕快很努力去找,在五天之内就捉拿到张净满。
   柳无忝将此贼带到南华寺审问:「你为何要斩六祖大师的头?」他说:「因有一高丽和尚,他想偷六祖的头,但他自己不敢来,所以给我很多钱,而我因需要钱来吃饭,故就答应此事。」当时柳无忝就问六祖的弟子今滔禅师:「这件案子应如何办理?」今滔禅师答:「此若按国法来办,一定要斩头,毫无保留的余地。但在佛教里,是冤亲平等,我的意思还是将他放了,因祖师预先都有预言,应有这一回事。」柳无忝听后说:「我今才知佛门广大,佛门太伟大了!」于是就将张净满解放了。

 10-19【经】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解】六祖大师又说:「等我圆寂七十年之后,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是出家菩萨,一是在家菩萨,在同时兴化。」出家菩萨据说是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江西所有丛林都是马祖造的,所谓:「马祖造丛林,百丈立清规。」在家菩萨据说是庞蕴居士,他全家人都开悟,且在同一时期入涅盘往生。庞居士非常富有,他将家中所有万贯金钱,装到一艘大船上,将钱沉到海底送给龙王去庄严他的龙宫,作一最大布施。回来后就编竹笼以维持生活,虽然过着清贫生活,然而一心修道。有一天庞公叹道:「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这太困难了,将十担芝麻一粒粒放在树上。他的太太听后,就说你这么老真没出息,有什么难,难什么?你看是难,我看是最容易的,故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即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意。他的女儿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饿来吃饭,困来眠。」我不觉得难,也不觉得易,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庞居士他虽有太太,但他们之间就像普通的朋友,并没有一般男女的关系,所以他们全家都开悟了。作居士的都应学庞居士此不可思议的境界。又有人说是黄檗禅师和裴休丞相。讲那一个都是可以。他们建立顿教的宗旨,修造伽蓝庙宇,将佛法发扬光大。

 10-20【经】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毘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解】大众又叩头作礼问曰:「我们大家不知从最初佛祖应化于世到现在,传授多少代?愿祖师您指示我们。」 六祖大师说:「古来的佛应现于世,已无数无量,多得都数不过来,况且我也不识字,现在只略说过去七佛为始。在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佛出世,那时第九百九十八佛名毘婆尸佛,译为胜观、种种观、胜见,或种种见。第二位佛名尸弃佛,译为火,是在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位佛。第三位毘舍浮佛,是庄严劫最后一位佛。
   接着下来是贤劫,为何叫贤劫呢?因在此劫内有很多圣贤人,有千佛出世。第一位佛名拘留孙佛,译为「所应供」,一般人天都应供养他,另一译为「庄严」。第二位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佛名迦叶佛,第四位佛名释迦牟尼佛,即现在娑婆世界的教主。以上是最近的七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10-21【经】「释迦文佛首传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阿难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优波(毛匊)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弥遮迦尊者  第七、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月劦)尊者
 【解】释迦牟尼佛首传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尊者。某次,释迦牟尼佛在法会里,百千万人天围绕之中,手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其它人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此法门,已咐嘱于摩诃迦叶。」后传第二祖——阿难尊者。
   第三祖是商那和修尊者。此尊者一生出来就穿着一件衣服,他人长,衣服也随着他长。阿难尊者度他出家后,他身上的衣服就变成法服。受具足戒后,其衣又自然变为僧伽服,等他将要圆寂时,他将此衣留下说:「当释迦牟尼佛法灭尽后,此衣才会坏。法若未灭,此衣仍是存在的。」
   第十祖胁尊者,此尊者在母胎住了六十多年,既生之后,头发和胡须都白了。出生后就欢喜修行,后遇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将佛的心印法门传给他。

 10-22【经】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马呜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龙树大士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罗(目侯)罗多尊者  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阇耶多尊者
 【解】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问胁尊者说:「怎样才可成佛呢?」 胁尊者答:「现在没有成的就是。」
   富那夜奢尊者说:「现在未成的就是佛,那我怎么知道这未成的就是佛呢?」胁尊者就说:「你怎知道这未成的就不是佛呢?」由这一问一答,富那夜奢尊者就开悟了,于是胁尊者就将心法传给他。马鸣大士,此大士绝顶聪明,因知他机缘成熟,故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度化马明尊者为第十二代祖师。
   马鸣大士问富那夜奢尊者说:「我想要认识佛,要如何才认识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说:「你不认识的就是佛。」
   马鸣大土说:「不认识的就是佛。那么我不认识佛,怎么才知道他是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说:「你既不认识佛,又怎知不是佛呢?」这种对话与他跟胁尊者讲的道理差不多。
   马鸣大士说:「哦!此是锯义。」就像锯子那样来回锯——我说这样,你说那样。
   富那夜奢尊者答说:「彼是木义。」
   富那夜奢尊者问:「锯义是什么意思?」
   马鸣大士说:「与师平出和您一样。」
   马鸣大士问:「木义是什么意思?」
   富那夜奢尊者答:「汝被我解——你被我锯开了。」就如此一讲,马鸣大士豁然开悟,随即出家,富那夜奢尊者就传法给他。
   什么叫马鸣大士呢?他一说法,马就会叫,因有这种感应,故叫马鸣大士。大士是菩萨另一别名。
 第十四祖龙树大士,他将华严经从龙宫里取出,尊者有非凡的智慧,发扬大乘教义,着中观论、大智度论等。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问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说:「你几岁了?」
   此童子答:「我一百岁了。」
   十七祖说:「你年纪这么轻,怎会一百岁?」
   童子答:「若我百岁而不明白佛法,不如出生一天而能明白佛法。」
   十七祖见此小童子这么聪明,就度他出家而传法给他,为第十八袓。

 10-23【经】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慧可大师
第三十、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解】第二十一祖是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祖是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是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他也是被人杀的。他游化到罽宾国,其国王信奉外道,有外道领袖来破坏佛教,故此国当时不准有比丘。师子比丘为教化此国王,故游化到其国。国王问:「你已了生死吗?」师子出丘说:「我已了了。」 国王说:「若你已了生死,就应将头布施给我。因佛教讲行菩萨道,要布施头目脑髓,我现在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出来吗?」师子比丘说:「可以的。我生死既了,这一个头又算是什么呢!你尽管拿好了。」
   国王听他如此说,拿着宝剑按着他的头就斩,头斩下就冒白浆,但没有血出。国王以剑斩师子比丘的头,自己的手臂也当场断了!因他犯了弒阿罗汉之故。此时国王始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将外道领袖斩首。可是外道们就像普通人一样,斩了就斩,也没有留出白浆或现其它异征。以后国王就通告全国,不准外道存留。复兴佛教,此后佛法大兴。六祖说:「从上诸祖,都有传承,以心印心,你们这一班人,向后一代代傅,不要令佛法断灭乖错。」众人听完六祖说历代祖师之后,都生出信心,叩头退到一边。

 10-24【经】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开元-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自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解】       六祖大师在先天二年八月初三,在新州(他的家乡)国恩寺,吃完午斋后,对所有徒众说:「你们各人依次而坐(在佛教先授戒者坐前边,后受戒的坐后边,以戒律为尊卑的次序)。我现要与你们告辞了。」
 法海在六祖座下是位长老,比一般人都高,时时都是他出来讲话,故他对六祖大师说:「不知和尚要留何教法,使后代迷人能明心见性呢?」

 10-25【经】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解】大师说:你们各位好好注意听,在将来后代迷昧的人,若认识众生,就是认识佛性。若不认识众生,也就不认识佛性。假设你不认识众生而去找佛,就是找一万个大劫也找不着。你想找佛,就要在众生里边找。常不轻菩馑见到众生就叩头,就因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才能成佛。若他见一切人都是魔,他自己也就是魔。
   我现在教你们要认识自己心内的众生,要见自己心里的佛性,不要向外驰求。你想见佛,就要先恭敬众生,认识众生是佛,那你也就明心见性。众生不认识佛,而非佛不认识众生,你若自心觉悟,那么你这个众生就是佛。若你自己愚痴,不明白不觉悟,虽你本来是佛,现在也就变为众生。自己佛性是平等平等,如此一来,众生也就是佛。若你心邪险,尽看人不对,你纵是佛,现在也变为众生,所以佛和众生是在一念之间。你心若不直,弯弯曲曲,佛就在众生里;你若能直心,众生就成佛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真佛,自己这个佛才是真佛。若你自己心里连一个佛都没有,那你又到那里去找真佛呢?真佛就要你心有一真佛。佛即心,心即佛,你存个正念就是佛,存个邪念就是魔。生一清净念就是佛,生一染污念就是魔,就看你生什么念?若你能自净其心,这才是真正佛呢!你若心不清净,没有一正心、佛心,那你到什么地方去找真佛?找不着的,所以说:『佛在心头坐。』
   你们各位自心就是佛,不要向外驰求,更不要生怀疑心。若向外驰求则没有一物可以建立成功。万法都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故经上说:「因为心生,所以种种法生。若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自心,亦不离自性。我现留下一首偈颂,和你们分别了。」各位要注意这首偈颂,坛经最重要的就是最后这首偈颂,这首太好了!六祖大师不但留给当时的人,亦是留给我们现在修行人。此偈名叫:「自性真佛偈」。我们都有份,都应依此偈修行。若识此偈,就能自见本心,而自成佛道。

10-26【经】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妊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解】 什么叫真佛呢?人人都有个真如自性,它又叫实相,又叫如来藏,又叫佛性。真如就是你的自性,自性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真佛你已认识,就应知魔王是什么,魔王就是你的邪见,你的三毒。而三毒也就是你的邪见,邪见也就是你的三毒,有邪见,有三毒,就是魔王,三毒就是贪瞋痴——贪财、贪色,贪一切都是三毒。有如出家后贪着攀缘,到处想多收几个徒弟,这都是三毒。像在这个道场,谁皈依都是自己发心皈依,若不发心也不勉强。若我叫你皈依我,你问说:「你够不够作师父的资格?你够不够作一好善知识?」那我就没有话讲了。
   当邪迷时就生出无明,一有无明就生出爱欲,一有爱欲就是魔在你家里。你有正见而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没有邪知邪见,将心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时就是佛在堂。
   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显现,你自性若生邪见,就有贪瞋痴三毒生出。若无邪见,三毒就不生。若生三毒就是魔王来住你的房子里,你的房子也就是你的身体。若有正见,就将三毒除去。没有三毒心时,魔王就变成佛祖,这个道理是最真而不虚假,你只要存正见就是佛,若你存邪见就是魔。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虽说是三身,而这三身是由你一身变化出来的,这叫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若在自性里见自性的真佛,这就是将来成佛菩提种子。你有菩提种子,将来定结菩提果,结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你本来的自性是从你化身生出一种清净自性,你清净自性法身也在你化身中。自己的自性能使你的化身行正道,则将来圆满菩提自性的这种量也是无穷的。
   人有一种淫欲心,但不要怕,你看楞严经的火头金刚,他本来淫欲心很重,但以后他能用锻炼的功失将淫欲的火变成智慧火,而作火首金刚。所以说淫欲本是净性因。你若存一正念,这就是净性的因,你若存一邪念,那就不清净。所以,淫欲的性不是将其断了,而是将其变成净性。本来淫性是不清净,但要将它变成净性——正知正见。这就对了。所以说除淫即是净性身,除淫,就得清净的法身。
   你在自性里要离开五欲,什么叫五欲呢?即是色声香味触,有的说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你都要远离,在自性里不起邪见,时时要有正知正见。你能离开五欲,就会见性,见性在很短的期间,就会得到真如妙性。
   我们在今生都遇到顿教的法门——禅宗的法门,忽然间开悟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时就能亲见世尊及十方诸佛。你若想修行,想作佛的话,你不在自性里用功夫而向外驰求,那就不知到何处去找真佛。
   若你在自己本心里去找自己真正的佛性,而能明心见性,见到真如妙性,这就是成佛的种子。你不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尽向外驰求,生一念头要向外找佛,这就是最愚痴的人。
   这禅宗顿教法门现在我已传给你们,世人遇此法门需要自己修行,不能不修行啊!我现在对你们各位学道的人讲,你若不这样想,那就空过时光蹉跎岁月,一点好处都得不到。
 
10-27【经】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解】六祖大师说完前边那首偈颂后,告大众说:「你们大家好好地住着,不要打妄想,不要放不下,不要看不破,要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我圆寂入涅盘后,不要像一般俗人凡夫的世情表现和举动——就是哭啼悲位,眼泪像下雨那么多,几百亩田都不会干旱,受人祭奠,身着孝服。你们若这样做,就不是我的徒弟。是我的徒弟就要听我的话,若你们不听话,就不合乎正法,所以你们不要这样做。但要怎样呢?你但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本心本性它是不动不静。自性是无生无灭,自性是无去无来,自性是无是亦无非,自性是无善无恶,自性是无好无坏,自性是无黑无白,自性是无长无短,自性是无住无往——不是在此地亦不在彼地,你们在自性里用功夫,要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那就空过光阴。我恐怕你们心里仍迷惑不明白我所说的道理,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遍,再嘱咐你们一番,无非就想使你们识自本心,见之本性,能明心见性。等我圆寂入涅盘后,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那就和我在世时一样。假设你违背我的教化,纵然我在世不入涅盘,对你们也没有益处。于是又说一首偈颂:
   「兀兀」即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而不着住修善,你作善不要像梁武帝到处夸耀功德,这并非叫你不修善,而是不要着住到修善。
   「腾腾」即逍遥自在,悠游自得的样子,一天到晚都很快乐。不修善是不着住到善法,不造恶可不是造恶而不着住它,而是绝对不可以造恶,即杀盗淫,尤其是淫,所谓「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有邪淫的行为,这就是往死路上走。
   「寂寂」即安静又安静的样子,这种境界是又平安又舒服又快乐。断见闻即无见无闻,将见闻都断了,不在六根门头生出邪见。生正见可以,但要将邪见邪闻都断了,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荡荡」是平坦,宽广无有边际的样子。心量包括宇宙,充塞天地,荡荡然心无所著住。
 
10-28【经】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自,禽兽哀呜。
 【解】六祖大师说完此四句偈颂后,就结双跏趺坐至三更半夜十二点钟(六祖大师在打坐时,一般门人都陪在旁打坐)。大师就对门人说:「时候到了,我要走了,要与各位再见啰!」说完此话,忽然间气断,人不动而入涅盘。迁化就是搬家,谁搬家呢?即肉身菩萨搬家。此时有一股异香充满法堂,在天空现出一道白虹,白光接连到地。林木变白,因为白光照耀,故将林木都变成白色,这是一种说法。另一说法是林木皆因祖师往生圆寂,而怆痛悲哀!故林木变成惨白好像穿孝服似的。当时山上有很多飞禽走兽都哭起来,本来草木是无情,但都变成有情,皆穿孝服。禽兽本是无知,但现也有灵性,都哭起来了。
 
10-29【经】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才辩,以香泥上之。
 【解】在十一月,广州、韶关及新州三个地方,其官僚、皈依弟子和出家人,争迎真身。广州的弟子欲把六祖的真身请到光孝寺去,,即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那边的人说:「六祖祖师的发都埋在这地方,那么祖师的真身也应请到我们广州去供养。」而新州的和尚和皈依弟子就说:「大师是我们新州的人,应迎请回到我们家乡来供养。」韶州的人就说:「大师在南华寺是开山祖师,应该请到我们南华寺才对。」大家互相争辩,各申道理,不能作决定,几乎要打起来。你要知道当时的人,都要争祖师来供养。当祖师在生时,他们不争,因祖师有自由的。这回圆寂没有气了,大家都有权利来供养,所以就各讲各的道理,各据一词。本来六祖大师是新州人,请到新州去是对的,因六祖大师自己都说:「叶落归根」。而南华寺是六祖造的,请到南华寺也对的。广州光孝寺是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落发,落法,法应落到这个地方,他们要请也对的。各都各有理由,几乎都要打架。
   此时就有一位聪明人出来说:「六祖大师在世时,我们要听他的教化,现在六袓大师圆寂了,我们还是应听他的教化,现在请六祖大师自己来决定吧!」
   有人说:「六祖大师已圆寂了,他如何能教我们要迎到什么地方去呢?」
   那聪明人说:「我有办法,因六祖大师是非常灵的,在生时有他心通。圆寂后,当然也有他心通啦!我们现争着供养他老人家的真身而吵架,他一定很不欢喜。现在我们来焚香,香烟指到那边去,就是六祖大师愿意到那边去,我们听六祖大师的吩咐好吗?」大家听后都赞成说:「好!好!我们听从六祖大师的意思。」
   于是就焚香,香烟直往南华寺那儿。广州和新州都为之心服,于是将六祖大师的真身送往南华寺去供养。
   你看经文「争迎真身,莫决所之」,就知当时情形很严重;非常紧张,每个人都想抢六祖的宝身。于是焚香祷告说:「六祖菩萨,您大发慈悲,大显神通,您将香烟往那处指去,我们就把您送到那地方去。」时香烟直指曹溪。在十一月十三日,就把六祖大师的真身和达摩祖师所传的衣钵,送回南华寺。次年七月把六祖大师的真身从龛请出来。弟子方辩,即是很善造佛像的那位,他亦是得六祖传法之一,他用香粉、香灰和泥,将六祖的身体有些塌进去的地方,用泥补一补。
 
10-30【经】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解】一般门人记得六祖大师说过,在五、六年后,有人来取他头的预言,所以用铁叶漆布将大师颈子包上,然后送进塔里。忽然间在塔里有白光出现,此白光通到天上,三天后才散去。
 
10-31【经】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摩纳宝钵,及才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解】韶州刺史将此灵瑞奏明皇上说:六祖大师放白光三天的情形。皇上就封命立碑来记述大师在世道德修行的经过。六袓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得到传法,三十九岁才落发,他说法利生有三十七年,传法弟子有四十三入。至于因得道超凡入圣的入,不知有多少。达摩祖师所传的信衣袈裟,中宗所赐的袈裟和水晶钵,和方辩法师所造六祖大师的真相,及修道所用的三衣、钵、具、锡杖,都由护持宝塔的侍者放置塔内,使永镇宝林道场为镇寺的宝贝。流传六祖的坛经,以显禅宗法门的道理,此都是兴隆三宝,令三宝发扬光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此部六祖坛经已圆满讲解,在此段期间你们受了很多苦,但我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辛苦,你们若知辛苦,那就如六祖大师所讲的,仍是凡夫。若不知辛苦,那就是木头和石头。你们到底是知辛苦或不知辛苦?
   至于我讲经,我也不知讲得好或不好,也不知你们听得好或不好,但我们都不要这个好或不好,听就是听,我讲就是讲,也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大家在此,都是有缘才聚在一起。既已听过六祖大师一生修道的情形,你不要存一个好或不好,而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合乎法就依法修行,不合乎法就不要做。你把六祖大师最后的偈颂能熟记,常常念思,而依偈去修行,那一定会成佛的。你不要分别我讲得好不好,而要看你行不行?你要行,则不好也是好,你若不行,好也是不好。
   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六祖大师是一位不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是没有什么知识,但他如何会讲经呢?
   学生:我想经上题示,人不需要有很多学术的研究才能开悟。顿教法门主要在自性心地上用功夫,而我们都应依此修行。
   学生:在六祖坛经上讲:既一法不立,所以连一字也说不出。 
  学生:坛经的义理已经非常清楚,但每次我想试着讲,但都无法以言语来描述。
   学生:当六祖大师入涅盘时说:再见,那他现在在那里?
   答:他现到你说话这地方来了。 
  现在对六祖大师不识字这个问题,来对大家讲讲: 
  因为当时中国教育没有那么普及,且读书必须要有钱,而六祖大师家庭环境非常贫穷,因为他父亲是一清官,故死后家里一贫如洗。六祖大师童年时吃饭生活都成问题,当然没有办法去读书。这是两个原因,所以六祖大师不识字。
   那么,为何六祖大师示现生到贫穷的家庭?生来就那么艰苦困难不识字呢?这是六祖大师以身作则,给我们大家看,就是不识字也可成佛作祖师。修成祖师不一定要识字或不识字。这是为一般不识字的人来增长他的志愿。六祖不识字但他都修成道果,我们也可以修成道果。我们不应说因为一字不识而放弃修行,自馁的说:「修行是要有学问的人才能修行,没有学问的人不能修行。」他是欲今一切人没有这种偏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各位对六祖大师还要有一真正的认识,六祖大师就是不懒惰,实实在在的去行持,所以他才能开悟。他开悟后说的六祖坛经。虽然他不识字,但这不识字是世间的智慧。而他将自性认识明白,明心见性,故用本有的大智慧。他所说的经典,是从智慧光明说出来,所以这经典的价值是无可比拟,它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说因他不识字,就生出轻慢心。讲完六祖坛经后,希望各位对这一点要彻底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愿法界一切众生皆以感恩的心,将甚深般若的光明和佛陀的慈悲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愿我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法界一切众生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法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 感恩报恩 ,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法界一切众生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 ,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周遍尽虚空界等微尘诸毫毛端无量佛国土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依其威德自在法力于一念中令我此愿遍布不可思议劫于诸佛国土永不舍此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0-17 09:47 , Processed in 0.138413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