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开门

[大德开示] 阿姜·查 :为何我们生于此 (南传佛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里的中道

内心里的中道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念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我们早听够了关于有益和有害的状况,去了解了有关他们的事,因此,我希望能谈一谈“中道”,那就是——从这两桩事中逃脱出来的“道”。

佛陀所有的开示和教导,只有一个目的——给尚未逃脱的人们指引出一条离苦之道;这些教导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正见。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了解,那么,我们便无法得到平静。

当不同的佛开悟时,他们首次说法都是宣说这两个极端——耽溺于愉悦(乐行)和耽溺于痛苦(苦行)。这两种方式是痴迷的方式,而那些沉溺于感官欲乐的人,也必定会在这两边来回波动,永远达不到平静;)他们是在轮回中绕着旋转的路。

证悟者观察到一切众生都粘著于这两种极端中,不曾见到佛法的中道,因此他解释了这两种极端,为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两边都是“苦”的。因为我们仍然粘著,因为我们仍然希求,我们在他们的摇摆下反复地生活,佛陀宣称,这两种都不是趋向平静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简单的说是松的方式和紧的方式。如果你往内心查究,渐渐的,你将会看清楚的方式是忿怒的道路、是悲伤的道路;走这条路只会带来障碍和苦恼。假如你已经从“乐行”中脱离了出来,便表示你已经脱离了快乐。乐和苦这两边,都不是平静的境界。佛陀教导,要放下他们两者,这是“正确的修行”,这是“中道”。

“中道”这字,并不是指我们的身和语,而是心。当我们不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它影响了心,并且有了迷惑,当这颗心已经迷惑,当它猛摇不定时,这便不是正确的方式了。当我们喜欢的一个法尘升起时,心沉溺于欲乐中——那也不是正确的方式。

我们人都不愿痛苦,我们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比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蛇的头真的是很危险的,因为它有毒牙,如果你碰触到它,它立刻会咬你一口,但是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地会转过身来咬你,因为头和尾都同属于一条蛇身上。

同样的道理,快乐和痛苦,或高兴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生起欲望。因此,当你快乐时,心并不是平静的。例如,当我们得到我们所喜欢的事物,像财富、名望、赞美或幸福时,我们会很快乐,但是心中却仍然隐藏着些许不安,因为我们会害怕失去它!那忧虑并不是平静的状态,过不久我们可能会真的失去那些事物,而后我们便真正地痛苦了。因此,如果你不觉醒的话,纵使你快乐,痛苦却即将来临。那正如同抓蛇尾一样——如果你不放手,它会咬你!所以,无论是蛇头或蛇尾,也就是说,有益的或有害的状况,它们都只是轮回的特征——不断变迁。

佛陀制定戒、定和慧作为平静之“道”——觉悟之道。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佛教的本质,他们仅仅是“道”。佛教的本质是平静,而平静生起于真实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审查,会看清平静既不是“乐”也不是“苦”;这两者都不是真实。

人类的心,佛陀教导我们去了知和审查的心,是个我们仅能藉由它的活动了知的某种东西。真正的“本心”不能被测量,不能藉由任何东西来认知它。在它的自然状态下,它是不动摇、不晃动的。当快乐升起时,所会发生的是这颗心开始迷失在法尘中,有了动荡。当心如此动荡时,对这些事物的执着和依恋便出现了。

佛陀已经将修行的道路完全铺设好,但我们却还没有修行,或若是有,也只不过是口头上的修行罢了;我们的心和语仍然还没和谐,我们只是耽迷于空谈而已。然而,佛教的根本并不是能被谈论或臆测的,佛教真正的根本是完全地了知真实的真相。如果一个人了知了这个真相,就不需要教导了;假如不了知,即使听到了教导,也是没有真正地听进去,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觉悟者只是指出方法!”他不能替你修行,因为这真相是你不能放进语言文字或送出去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教导都只是譬喻和比喻而已,为的是帮助心见到真理;如果我们还没见到真理,便必然要受苦。例如,当我们提到身体时,我们通常地会说“诸行(注一)”。任何人都可以说它,但事实上我们都有问题,只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诸行”的真相,因此而执着于它们。因为我们不了解色身的真相。我们便痛苦。

这里有一个例子,假设有一天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上班,有个人叫喊辱骂,无礼地对待你;一听到这个辱骂,霎时,你的心从正常状态中改变,你感觉很不舒服,你觉得愤怒且受伤,那个人整天到处走着辱骂你,当你听到时,非常愤怒,甚至回到家,仍然生气,因为你怀恨在心。

几天以后,有一个人来你家告诉你:“嘿,前几天骂你的那个人,他是个疯子!有好几年了!他都是那样子辱骂每一个人的,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他说什么!”当你一听到这儿,立刻就自在了起来;这些天积郁在内心的愤怒和伤害,完全地消融殆尽。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知道事情的真相了,以前,你不知道,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对他生气。那样子想,造成你痛苦,而当发现了真相后,事情却马上改变:“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当你了解了这点时,你感觉舒服,因为你自己明白:明白之后,便能放下。假如不明白真相,你便会去执着。当你认为那个辱骂你的人是正常人时,你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了实情——他是疯子!你便觉得舒服多了。这就是了解真相。

一个见法的人有类似的经验。当贪、嗔、痴消失时,它们是以相同的方式消失的。只要我们没能了知这三毒,我们便会认为:“我怎么办?我有那么多的贪婪和嗔恨。”这并不是清楚的认知,就好像我们以为这疯子的头脑是清楚的一样,当我们终于知道他一直来都是不正常时,我们的焦虑便解除了。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心亲自理解时,它才能根除和放松执着。

这跟我们的身体——我们称作“诸行”的,其实是一样。虽然佛陀早巳解释这色身不是实体、或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仍然不认同,我们顽强地执着于它。假如这色身会说话,它会整天地告诉我们:“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吗!”事实上它一直都在告诉我们,只因为那是法的语言,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它。例如,眼、耳、鼻、舌和身等感觉器官都不停地在改变,但是我们却一次也没见过它们来要求我们允诺!就像我们头痛或胃痛时,身体从来没有先要求许可一般;随着它的自然过程,它直接便行动了。这说明了色身并不准许任何人当它的主人,它没有主人;佛陀形容它是一个空的东西。

我们不了解佛法,因而就不了解“诸行”,我们拿它们当成我们自己,当成属于我们,于是便产生了执着。当执着升起,“有”随之而生;一旦“有”生起,便有了“生”;一旦有“生”,随后“老、病、死”……,所有的痛苦便都生起来了,这就是“十二因缘 (注二)”。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等,这一切都只是单纯地在心里的活动。当我们接触到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时,如果没有“正念”的话,就会有“无明”,痛苦便立刻生起,但心却是如此迅速地穿越这些变迁,我们赶不上它们;那好比当你从一棵树上掉下来时,在你清楚以前,“砰!”一声,你碰撞到了地,事实上,在跌下来的过程中,你已经过了许多的树枝和小枝,但你无法计算它们;当你越过它们时,你无法记得它们,你只是跌下,然后“砰!”地一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因缘也像这样,如果你照着经典将它分开来,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和一切各式的悲伤。但事实上,当你一接触到你所不喜欢的事物时,立刻地就有苦了!痛苦的感觉其实是整个连结的十二因缘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们要审查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

当人们出生到世时都没有名字,一旦出生,我们便为他们取名字,这是习俗:为了方便的理由,我们给人们取名字来互相称呼。经典也是一样,我们用分类表将每一件事物分了开来去方便研习真理。同样的道理,一切事物单纯地只是“诸行”,它们的本然仅仅是因缘条件所生;佛陀说它们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它们都是不稳定的。我们不坚定地去了解这个,我们的理解不纯粹,那么我们就会有错误的知见,所谓错误的知见是认为“诸行”是我们自己,我们是“诸行”;或说快乐及痛苦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快乐和痛苦,像这样的了解并不是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圆满清楚的认知,事情的真相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这些事物都跟随我们的欲望,它们跟随“自然”的法则。

还有一个简单的比喻:假设你坐在有很多汽车和卡车猛冲而来的高速公路中央,你不能对车子生气的喊道:“别开过来这里!别开过来这里!”那是高速公路,你不能那样子告诉他们,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必须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车子行驶的地方,如果你不想要车子在那里,你就会痛苦!

 那与“诸行”一样,我们说是他们扰乱我们,如同我们禅坐时听到的声音一样,我们认为:“噢!是那声音干扰了我。”假如我们认为是声音干扰了我们,我们便会痛苦。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地观察,我们将会了解,原来是我们出去,并干扰了声音。声音单纯地只是声音!假如能这样理解,再也没有什么了,我们可以让它去!我们了解到,声音是一桩事,我们是另一桩事。认为是声音来干扰他的人,是没有了解他自己的人;一旦你了解了自己,你便会自在了。声音只是声音,你为什么要抓紧它呢?你知道,事实上是你自己出去且干扰了声音。这是对真理真实的认知!你看清了两边,于是你拥有了平静。如果你只看到一边,那就有痛苦;一旦看清了两边,你便是遵循“中道”了。这就是心的“正确修行”,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修正我们的知见”。

同样的,一切“诸行”的本然性是无常和灭,但是我们却想要抓住它们、背负它们、渴望得到它们。我们希望它们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在不真实的事物中去发现真实!不管什么时候,有人这样子理解,并执著“诸行”当作就是他自己,他会痛苦不堪。佛陀告诉我们要好好思维这个道理。

佛法的修习并非赖于当一位比丘、一位沙弥或一位居士,而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如果我们的知见是正确的,就能达到平静;不管有没有出家都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修习佛法,去思维他。我们都思维同一桩事,假如你获得平静,那都是相同的平静;那是相同的道路,用的都是相同的法门。

所以,佛陀并没有区分在家与出家,他教导所有的人去修行,去认知“诸行”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真相,我们放下它们。如果我们了解真相,就不会再有“有”和“生”了。为何不再有“生”呢?因为我们完全明白了“诸行”的真相,没有机会让“生”再生起。如果我们完全地明白真相,那就有平静了,有或没有都是一样,得和失是一;佛陀教我们要了解这个道理。这就是平静——平静从苦、乐、悲、喜而来!

我们必须了解,并没有理由去“生”。是怎么“生”的呢?在高兴中“生”!当我们得到我们喜欢的东西时,我们高兴得很;如果没有执取高兴,就不会有“生”,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因此,如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不“生”(在高兴中),如果我们有所失,我们也不“生”(在悲伤中);这就是不生不死。生和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著“诸行”、怀想“诸行”上面的。

因此,佛陀说:“不再有‘有’,庄严的生命已经结束,这就是我最后的‘生’了!”你看!他已了知了不生不灭!这就是佛陀不断告诫弟子们要去知道的。这是“正确的修行”,如果你达不到它,达不到“中道”,那么,你将无法超越痛苦。

【注释】

注一  诸行(sankha(_)ra):泰语中的“sungkahn”这个字,来自巴利文“sankha(_)ra”(称一切有条件的现象),是对“身体”的一个平常用语。阿姜·查用此字于两个方面。

注二  十二因缘(paticcasamuppa(_)da):由因缘条件生起的连锁关系,是佛教哲理的重要教义之一。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

无论走到哪儿

我们都会是快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清凉之地——正见

清凉之地——正见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心处于黑暗中,无法看清真理!我们什么也不懂,因此被人们的妄语所愚弄;他们将对的说成错的,将错的说成对的,而我们也相信了;这是因为我们还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情绪不断地在欺骗我们。我们不应该拿这颗心和它的观念来当我们的导引,因为它并不了解真理。

有些人完全不听别人的话,这并非有智慧之人的方法。一位听取佛法的人,不管他喜或不喜欢,都必须同样地倾听;不过不是盲目地相信或不相信;他必须保持客观、不主观,而不是轻率大意。他只是听,而后思惟,正确的结果自会因此而生。

一位有智慧的人,在他相信所闻之前,应该思考并了解前因后果。纵使老师说的是实情,也不要只是相信它,因为我自己本身还没真正了解这些话的真实性。

我们大家都一样,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比你们修行得早,过去也遇过不少不实的话,比如说:“这种修行实在困难、实在艰辛!”为什么修行会是困难的呢?只因为我们的想法错误,我们有不正确的见解!

以前,我和很多比丘共住,但我觉得不太对劲,便远离群众、比丘和沙弥,跑到森林、深山里去。我总以为他们不像我,并没有和我一样用功精进,他们太懒散了;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又是如何……,真是令我苦恼不已。这就是促使我不断逃避的原因。但是,不管自个儿一人或与他人共住,我仍然得不到平静,独处时,我不快乐,与大团体一起时,我也不快乐。我认为这种不快乐是由于道友,由于心情,由于居住环境、食物、天气;由于这,由于那……我不断地找寻某种事物来符合自己的心。

我曾是个苦行僧,我到处行脚,但是事情仍然不对,于是我开始思索:“我该怎么做才对?我能做什么呢?”跟很多人共住时我不满意,与少数人住时也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呢?我就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知足?因为我见解不正,如此而已!因为我仍执著错误的法,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不快乐,心里会想:“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如此不断地反覆。我责怪别人,责怪天气太热、太冷、责怪一切!就像一只疯狗一样,遇着什么就咬;因为它疯了。只要是我们的心像这样子的话,修行就永远安定不下来;今天觉得好,明天却又不好了,就一直那样下去,是得不到满足和平静的。

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只野狼狗从他驻留的森林里跑出来,它站了一会儿;然后跑进森林中的草丛里,而后又出来;接着它跑进一个树洞里,又出来;不久,窜进一个洞穴中,又跑了出来。站了一分钟,下一分钟便跑,接着是躺下,然后又跳起来……。原来那只狼狗长了疥癣!当它站着的时候,疥癣会侵入它的皮肤,所以拼命跑;跑着仍觉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着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树丛里,一会儿又钻入树洞中,就是安定不下。

佛陀说:“比丘们,今天下午你们有没有看见那只狼狗?站着苦,跑着也苦,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在草丛时,在树洞或洞穴时,它都苦。它怪是站着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而跑也不是;它怪树、怪树丛怪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些都无关,而是它身上的疥癣!”

我们就如那只狼狗一样!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知见!因为我们不训练对感官的约制,我们责怪是外在带给我们痛苦。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内心里仍存有错误的知见,就是那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快乐。

但是,就像那只狼狗,等疥癣治好后,无论它走到哪里,都将感到轻松愉快;我们也是如此,我常常这样子反省,也经常这样地教导你们,因为这点非常地重要!一旦我们对自己种种情绪的真相了解之后,我们就能达到真正的快乐了。无论是冷或是热,与多数人或少数人共住,我们都能知足;快乐不是凭藉着和我们相处的人有多少,而是来自“正见”。如果我们拥有正见,那么无论我们行居何处,我们都会是快乐的。但我们大多数人的见解都不正确,就如同一只住在粪便里的蛆!蛆住在肮脏的地方,吃的也是肮脏的,不过,这一切对蛆来说,却是无比舒适;假若你拿一根木枝将它从那堆粪便里驱赶出来,它会奋力挣扎地爬回它的家。同样地,当老师教我们要有正见时,我们反抗他的教导——他的教导使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于是就溜回我们的“粪堆”;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觉得舒适。我们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我们一切妄见的有害后果,那么我们便无法远离它们。修行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修行只是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会是快乐的;我已经修行且看清了这些事。这几天有很多比丘、沙弥和居士来见我,如果我仍然不解,如果我仍然没有正见。我早就完蛋了!出家人正确的居所——清凉之地,正是“正见”本身。除此之外,我们不应该再寻求其他的了。

  

我们称它为“厌离”

意思是

远离感官上的执着和热望

我们了解

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了解本然之心

了解本然之心

(一九七八年雨期安居期间,傍晚课诵后,对一群刚出家僧侣的开示。)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仔细地观看事物并且弄清楚它们:我们继续而不断,可是并不慌忙或匆促,但也不会太缓慢。那是逐渐摸索出我们的方向,然后将它归集的一桩事。不管如何,所有这归集在一起,是朝向某个目标——我们的修行有一个目标。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当我们一开始修行时,除了欲望外,什么也没有。缘于希求,我们开始修行。在这个阶段里,我们的希求是错误的希求,那就是说,它是迷惑无知的,是杂有错误知见的需求。

  假如需求中没有参杂错误知见,我们说,那是带有般若智慧(注一)的希求,不是无知的——那是具有正见的希求。像这种情形,我们说是由于一个人的殊胜或过去的积聚,并不是人人都是这样。

  有些人不想要有欲望,或是希望没有欲望,因为他们认为修行是指向无欲的。然而,如果没有欲望,那就没有修行的方法了。

  我们可以自己看清这一点。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们为了止息烦恼去修行,我们必然希望去修行且必然希望止息烦恼,我们必然希望拥有心的平静且不想要有迷惑。然而,如果这个需求是参杂了错误知见的话,结果便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

  每个人,包括佛陀在内,都是带着欲望开始去修行的——希望拥有心灵的宁静且希望没有迷惑和痛苦。这两种的欲望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假使对这不了解的话,那么,想要脱离迷惑和不想要有痛苦两者,都会是烦恼的:这些都成了愚行——没有智慧的希求、欲望。

  在我们的修行中,可以看到这个欲望,若不是感官耽着,便是自我苦行,那是非常冲突的。我们的导师佛陀,就是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矛盾情况下被困住的;他依循了许多的修行法门,结果都离不开这两个极端。而今天我们也完全相同,仍然被这两个极端所苦,也因为这,我们不断偏离正道。

  然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得要起步的原因。开始时,我们是凡夫俗子,有着作为人的烦恼,有着缺乏智慧的需求,和没有正见的欲望;如果我们缺少适当的了解,那么,两种欲望所行便会违逆我们。无论那是希求或是不希求,都仍然是爱执。如果我们仍然不了解这两桩事,那么,当它们生起时,我们便会不知如何去处理它们。我们会觉得往前走不对,往后走不对,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停下来。无论我们做什么,只会发现更多的需求,这都是因为缺乏智慧和有爱执的缘故。

  就在希求和不希求的当下,我们能了解到佛法。我们正追寻的佛法,就存在当下,但我们却看不到,反而坚持努力去停止希求。我们希望事情是某一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或是,我们希望它们不是某一个样子而是其他的样子:其实这两桩事是一样的,它们同是两种极端的一部份。

  或许我们可能不知道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们有这种的希求,然而,佛陀了解希求和不希求。他明了它们单纯地只是心的活动,就像事情只是瞬间的出现而后消失。这类的欲望一直都持续着。当有智慧时,我们不会认同它们——我们除去了执着,得到了自由。无论那是希求或不希求,我们单纯地如此了解它:事实上,它只是自然的心的活动罢了。当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清楚地了解,这就是它的本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经验的智慧

●每天经验的智慧

因此,在这里,我们“定”的修习将引导我们去了解,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一位渔夫,正在收拉有条大鱼的网。你能想像他收网的心情吗?如果他害怕这鱼逃脱,就会匆忙且开始努力地把网硬扯强拉,在他觉察之前,大鱼早已逃之夭夭,因为他太过使劲了。

  从前他们会这样子说,他们会教导我们应该逐步渐进地来,小心地收网,以免让鱼儿逃脱。我们的修行也正是如此,用它逐渐地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小心地会集,别漏失了它。有时,我们会觉得不想做它:也许不想看,也许不想知道,但是我们却要继续做下去,不停地摸索下去。这就是修行:如果我们想做,就去做;如果不想做,我们也一样要去做,我们就是要持之以恒。

  如果我们对修行热心,那么,信仰的力量会给我们所做的带来精力;不过,在这阶段,我们仍然没有智慧。纵使我们精力充沛,仍然不能从修行中得到益处。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而且,我们无法找到正道修行,或是觉得“道”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们便放弃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非常、非常小心,我们要用很大的耐心和毅力,正如网起大鱼一般——我们逐渐地摸索出我们的方向。我们小心地收拉鱼网,这努力将不会太困难,因此,不停下来,我们继续的收网;终于,一段时间后,鱼儿会累得停止挣扎,而我们便能轻而易举的捕获它了。通常它就是这样发生的,我们逐渐地修行,将它会集在一起。

  依着这种方式我们做我们的思惟观想,如果我们没有任何特殊的知识,或在教理方面的学习,我们仍可以依据每天的经验观想。我们利用我们早已有的知识——这知识得自于我们每天的经验。这种知识对心来说是自然的;事实上,不管我们学习与否,当下我们早已有了心的真实性。不管我们有没有去探讨它,心就是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不管佛陀出世与否,每件事物就是那个样子,每件事物早已依着它自己的本然存在了。这种自然的情况不会改变,也不会到任何地方,它就是那个样子,这叫做“真实法”。然而,假如我们不了解这个“真实法”,我们便无法辨识到它了。

  所以,我们就以这种方式来修习“观想”吧!如果对经典并不特别专精,就拿“心”本身来学习和了解。我们继续不断地观照(按字义是与我们自己对话),对心之本然的了解将会逐渐生起,我们便不须要去强迫任何事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续不断地精进

●持续不断地精进

除非我们能停下我们的心,除非我们达到宁静,否则心将持续不断一如从前。也就因为这个缘故,导师佛陀说道:“只要继续地做,继续地修行!”或许我们会想:“如果我还不懂,怎么能做呢?”一直要到我们能如法地修行,否则智慧是不会生起的;所以我们说,只要继续地修行。如果我们不停地修行,我们便会开始去想到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会开始去思索我们的修行。

  没有什么事是立即可成的,因此一开始,我们不能从我们的修行中看到任何的结果,这就像我常告诉你们,有人试图磨擦两根木棍取火的比喻。他对自己说:“他们说这里有火。”于是他开始使劲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断地磨擦又磨擦,却总是没有耐心。他想要有火,不断想要有火,然而火却没来,于是他感到气馁,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来他又重新开始,但进展很慢,所以他又停下来休息:到后来热量全没了,因为它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他就这样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整个停了下来;这也不单只是疲倦而已,而是他变得愈来愈灰心,以至完全地放弃。“这里根本没有火!”事实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热量可以引发火;火一直都在那儿,只是他并没有坚持到底。

这类的经验造成禅修者在修行中气馁,因而使他不断地改变修行的方法。这类经验,也非常类似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仍被烦恼所黏着。佛陀也有烦恼,但他在这方面却有足够的智慧。佛陀和阿罗汉仍是凡夫的时候,也同于我们;只要我们仍是凡夫,便无法正确地思维。因此,当希求生起时,我们见不到它;当不想希求生起时,我们也见不到它。有时候,我们觉得有波动,有时候又觉得平静。当我们没有希求时,会有一种满足感,但却仍然有一种迷惑:当我们有所希求时,那会是满足与另外一种的迷惑。就是这样地混杂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自己和知道他人

●知道自己和知道他人

佛陀教我们要观想自己的身体,譬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这全都是身体。看吧!他告诉我们,就在当下去观察,假使我们没有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些东西它们真实的样子,我们便无法了解到其他的人;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别人,也就无法看清我们自己。而如果我们了解并且看清自己身体的本然,那么,对于别人的疑惑和猜疑也都会消失。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和心都是相同的,而既然都一样,便不需要检视这世上所有人的身体——我们和他们相同。如果我们有了这种理解,负荷便会变轻;没有这种理解,我们所做的一切便只是增加另一种更重的负担。如果为了去了知其他的人,我们必须去检视整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很快便会变得沮丧。

  我们的戒律也类似于此,当我们在看戒律(出家僧人的戒条)时,会觉得很困难:因为我们必须持每一条戒,研究每一条戒,用每一条戒来检视我们的修行。只要一想到这,心中便会叫道:“啊,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研读了许多戒条所有的字义,若只是依文解义,便会认定要持好所有的戒条,是能力所不能及的。任何对戒律存有这种看法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戒条真多啊!

  经典告诉我们,要用每一条戒审视我们自己,同时要完全严格地持好它们;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戒条,并且完全地遵守它们。这正同于说到,要了解他人,我们必须确实前行检视每一个人。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会变成这样,那是因为我们照着字面解释;如果我们只知道守原文,我们便只得照着这种方式去做。有些老师以这种方法教导——严格遵守教本所说;然而,这是行不通的(注二)。

  事实上,如果我们这样子研究理论,修行将全然不会增长,甚至信心都会丧失,对正道的信念也将会破灭;这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了解之故。如果我们有智慧,将会明了整个世上所有的人正好等于这一个人,他们和这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观察和思惟我们自己的身和心。由于看清和了解我们自己身心的本然,也就会了解每个人的身和心,如此一来,依着这种方式,我们修行的负担便会变得较轻。

  佛陀曾说要教导自我——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我们做。当我们研习和了解我们自己存在的本然时,就会了解一切存在的本然;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相同的。我们都是同一个“牌子”,也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只不过外形不同罢了!就像“波海”和“东洽”都是止痛药,都是为了止痛,只是一种叫“波海”,一种叫“东洽”;其实它们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当你逐渐把这一切归纳起来时,你将发现,了解事物的这种方式,会变得愈来愈容易,我们称这为“摸索出方向”,而我们就是这样开始修行的。我们会变得非常熟练于做这桩事。我们继续持之以恒,直到我们有了理解,而当理解生起时,我们便能清楚地看清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

因此,我们持续修行直到对它有所感受。一段时间之后,依靠我们自己的特殊性向和能力,一种新的体悟就会生起:我们称这为“择法”,而七觉支就是这样在心中生起的。“择法”是七觉支之一,其他六种是:念、精进、喜、轻安(猗)、定和舍。

  假使我们有研究这“七觉支”,那么我们会知道书中所说的;但却还没有看到真正的七觉支。真正的七觉支是由心中生起的,因此佛陀带给我们所有各种不同的教导。所有的觉悟者都有离苦之道的教导,他们教法的记录,我们称为理论上的教导。这个理论本源自于修行,但却成了仅仅是书本上的研读或文字了。

  因为我们不知道七觉支就在我们自己内心里,我们没有看到它们就在我们心中,于是七觉支消失了。如果它们生起,它们会从修行中生起;如果它们从修行中生起,那么它们会是导向悟道的因素。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它们的生起,当作一种指标,使我们的修行正确。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修行,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

  如果我们依着正确的方式修行,便能见到“法”,因此我们说要继续地修行,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并且不断地观察。除了当下这里,别认为你现在寻找的,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被找到。

  我的一位资深弟子,来此之前,曾在一所寺院里学习巴利文。他学习得并不很成功,于是他认为,既然修禅僧人只要坐着,就能看清并了知一切,他也想来试一试。他怀着坐着禅坐就能够翻译巴利文经典的意图,来到巴蓬寺;他对修行持有这种见解。于是,我向他解释我们的方法;他是完全地误解了。他原以为,只是坐着并且弄清楚每桩事物是件容易的事。

  假如我们谈到有关佛法的了解,学问僧和修行僧用的都是相同的字眼,然而事实上,从研究理论得来的了解,与从修行中得来的了解,是不十分相同的。或许看起来相同,但其中一个是深奥多了,比另一个还要深入。从修行中得来的这一种了解,会导致舍离、放弃。我们不断地坚持下去,直到有了完全的舍离——我们在我们的内观中继续努力。如果欲望或忿怒、憎恶在心中生起,别不在意它们;我们不要只是弃它们于后,而是要抓取它们,并且观察,看它们如何生起、从何而来。假若如此这般的情绪早已在我们的心中,那么我们就要思惟,看看它们是如何运作违抗我们的。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们,并且了解,我们自己造成的困境是由于相信、顺从它们。而这种了解,除了在自己纯净的心中,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被找到的。

  缘于这一点,理论研习者和禅修者,彼此便有误解。强调研习理论的人,通常会这样说:“只修习禅定的僧人,光会照着他们自己的看法;在他们的教法中他们没有根据。”事实上,从某种意义说来,研习与修行这两种方式,完全是同一件事。如果我们把它想成手心和手背,可能比较容易了解。假设我们把手伸出来,这手背好像不见了,事实上我们的手背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藏到了下面;当我们说看不见它时,并不表示它完全消失了,而是藏到了下面。当我们把手翻过来时,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手心上,手心哪里都没去,只不过藏在下面罢了。

  当我们想到修行时,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假使我们认为它已经消失了,就会改变心意而去做研究,希望在研究中得到结果。但不管你下了多少功夫去研究佛法,你将永远不会了解,因为你并没有依循真理来了解它。假若我们懂得佛法的真实自然,就会放下;这便是舍离——除去执著,再也没有执著。就算仍有执著,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研究与修行之间,就有这种的差异。

  当我们谈到研究时,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我们的眼睛是研究的对象,耳朵是研究的对象,每件事物都是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知道外形是像这样、像那样,但是却会执着于外形,而不知如何从中解脱出来。我们能够分辨声音,但是,随后却去执着它。外形、声音、气味、味道、身体的感觉以及心里的印象,都像陷阱一般,捕捉了一切的众生。

去观察这些事物是我们修习佛法的方法。当有些感觉生起时,我们应用我们的理解去分辨它。如果我们对理论有丰富的知识,就会立刻求助于理论,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事情会这样发生,而后又变成那样……等等。如果我们还没有依这种方式来学习理论,那么我们就只有自然状态的心可用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法。假如我们拥有智慧,那便能够检视我们的这颗自然的心,并且利用这个做为研究的对象。这完全是相同的事,我们自然的心便是理论。佛陀曾说过,捉住一切生起的思想和感觉,并观察它们。运用我们自然心的这个真实当做我们的理论,我们依靠这个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6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毗钵舍那(观)的禅修

●毗钵舍那(观)的禅修

如果你有信心,无论有没有学习理论都无所谓;如果我们的信念引导我们增长修行,引导我们去不断增长活力和耐心,那么,有没有学习理论都没关系。我们有正念当作我们修行的一个基础,在身体的所有姿势上,无论是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而且,如果有了正念,就会有正知(清晰的了悟)来伴随它。正念和正知会一起生起,它们生起得很快,致使我们无法分别它们;但是,有正念的时候,也将会有正知。

  当我们的心稳固、坚定时,正念会迅速、容易地生起,而这也就是我们拥有智慧的地方。但有时智慧会不足,或在该生起时没有生起。虽然可能有正念和正知,但单是这两项是不足以控制情况的。一般说来,如果正念和正知是心的基础,那么,智慧将会在那儿协助。我们必须不断地透过内观禅修来增长智慧,这意思是说,所有在心中生起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正念和正知的对象;但是,我们必须依据无常、苦、无我来观照。“无常”是基础,“苦”是指不满足的性质,而“无我”是没有个别的实体;我们看那只是一种生起了的感觉,它没有自我,没有实体,它会自行消失,如此而已!无明的人、没有智慧的人,会错失这个机会,他无法利用这些事情来得到益处。

  只要智慧现前,正念和正知将会立即与它同在,不过,在这个初阶,智慧也许并不完全地清晰,因而正念和正知不能抓住每一个目标,但是,智慧会前来帮助。智慧能看见有什么样的正念特质,和什么样的感觉已经生起了,或者,从最广义的方面来说,无论有什么正念或有什么感觉,全都是佛法。

  佛陀以内观禅修当他的基础。他看到这个正念和正知都是不确定、不稳固的。任何不稳固的事物,我们却希望它们稳固,就会造成我们受苦。我们希望事物符合我们自己的欲求,但我们必然会受苦,因为事物并不是那样的。这就是一颗不清净的心的影响,一颗缺乏智慧的心的影响。

  我们在修行时,会变得希望修行很容易,希望它如我们所要的那样;对于这种心态,我们不必想太远就能了解。只要看看这个身体!它真的是我们希望的那样了吗?这一分钟,我们希望它这样子,下一分钟,我们又希望它是另一种样子;我们是不是真有过它是我们喜爱的样子了呢?关于这件事,我们身和心的本然是完全相同的,它就是它那个样子。

  这一点,在我们的修行中很容易被漏失。通常,无论什么,我们感觉与我们不合我们便否决掉;无论什么,我们不喜欢,我们便甩掉。我们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我们对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方式是否正确。我们只是认为,我们觉得讨厌的事物必然就是错的,而那些我们觉得可意的必然便是对的。

  这正是爱执的来源。当我们经由眼、耳、鼻、舌、身领受到刺激时,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就会生起,这表示我们的心是充满了执着的。因此,佛陀给了我们这无常的教导。他给我们一个方法去思惟事物,如果我们执著于一件不是“常”的事物,那么,我们将会经验到苦。我们并没有理由要求这些事物符合我们的喜欢和不喜欢,我们要使事物那样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并没有那种权威或势力。不管怎样,无论我们想要事物如何,一切事物早已是它那样了。像这样的欲求,并不是离苦之道。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心是如何以一种方式的理解被迷惑的,心又是如何以另一种方式的理解没有被迷惑的。例如:当这心依着智慧,接收某些感觉时,它会视它如不能去执著或认同的东西,这就表示有智慧。假如没有丝毫的智慧,那么我们便只会顺随自己的愚痴;愚痴是见不着无常、苦和无我的。我们所喜欢的便认为好、对,我们厌恶的,便认为不好;这样我们是达不到佛法的——智慧不能生起。如果我们能看到这一点,那么,智慧便会现前。

  佛陀在他的心中稳固地建立起了内观的禅修,并利用它来观察所有各类的法尘,无论任何法尘在心中生起,他都这样观察;纵使我们喜爱它,它却是不稳定的。那是苦,因为这些不断地生与灭的事物并不受我们心的影响。这一切事物都不是众生或自我,它们并不属于我们;佛陀教我们要看清它们的本然面目。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原则。

  接着,我们会了解,我们无法只让我们想要的种种情绪来,好的和坏的心情都会前来;有些有益,有些却不然。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了解这些事情,那便无法正确地判断,反而会随着爱执跑,随着我们的欲望跑。

  有时,我们觉得快乐,有时,我们觉得悲伤,但这是自然的。有时我们会觉得很高兴,有时候却是沮丧的;自己喜爱的就认定是好,厌恶的便认定是坏,这样一来,我们和佛法就相隔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了。一旦这种情形发生,我们就无法了解或辨识佛法;于是,我们便困惑了,因为我们的内心除了无明无他,欲望便越来越炽盛了。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心。那不需要我们老远地寻求了解;我们单纯地只要看清这些心的状态都不是常,我们看清它们都是苦,都不是一个有常性的自我。假如我们依着这种方式继续来增长修行,我们便称它是“毗钵奢那”或“内观禅修”。我们称那是认知到我们心的内涵,而在这种方法下,我们增长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2:47 , Processed in 0.305035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