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大德开示]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中说闻字有三真实:

    一、通真实:耳与目不同,有障碍物,目所不见,而耳却能听闻一里之外的音声。

    二、圆真实:目只能用在正面看,而耳朵不管前后左右,都能听到声音。

    三、常真实:过去的事,能够传到现在,现在的能够传到未来而能不变。这三点皆是耳根优胜之处。

    又可以这样说:娑婆世界的教化,以闻音为主。为救一切众生的苦恼,所以观世音菩萨含有为娑婆世界人间救主的意义。

  「一心称名」,这是说众生如果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被此菩萨救济,关于这点,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先说「一心」,一心就是念于心中的那一种念。念念与观音合而为一,没有他念混入,叫做一心。次说「称名」,称名是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一心称名,务必要注意称名上面,所冠的一心二字。心念是根本,要念到我是观音,观音是我,而不觉出之于口,那才是称名的音声。有人说,一心称名,我们只要心中称念,口不必出声,岂不是也可以吗?如果这样讲,这是迷于理和违背自然的说法。常听到世间上的人说:「只要你心诚,你不求菩萨,菩萨也会保佑你。」这种话不能不说是他的错误想象。不过,这句话,也可作为只是口头称念,而不诚心的一种警策之言。

    我们的身心,本来就是一如的,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现在众生假若有诚诚恳恳的一心,必定发之于外而为称名的音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也是称名的真义。不但是如此,真诚恳切之念越深,就越能体验到大悲感应赐给的安慰。一旦达到那种境地,就是叫你不要称名,你也不知不觉的流出感激之声来。好比是遇到一个凛冽的寒天,或是一个炎热的暑天,虽然不是有意的,可是在你不知不觉间,口中自然会流出冷呀热呀的话来。

    现在我闻净圣(即观世音)之名而称念,净圣闻我一心称念之声而施救,这是耳根圆通。从口头必定要发出「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方能达到闻字的真义。

    细细玩味关于「一心称名」这四个字,第一在自己必定要首先把自己这个人亲切的了知。佛教所讲的世界问题、宇宙问题,那是第二第三的事哩!

    学佛,就是学自己。一切都是自己一人的问题。到底要把自己做成怎样的呢?若果细细想想这个问题,就找不出一个着落来;可又不能等闲视之,那么,本心就现出来了。在《起信论》方面来说,因为救济被无明隐蔽的自己,通常谓之真如缘起;然以无明为中心,又可说是无明缘起。

    简单的来说,就是《起信论》、《唯识论》,也不是说的宇宙问题,而是说的自己问题。《起信论》所说的无明,《唯识论》所说的阿赖耶识,皆是指自己心中所存的「我」的异名。

    为求自我的解脱即要想出种种方便,来救度那个从我方面而执著的自己。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才有《起信论》、《唯识论》之作。世尊四十九年的说法,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历代祖师的出现,无非也是为的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这卷〈普门品〉,也是完全为了救一切众生的「我」,除此而外,也无其它。

    在前面诸苦恼的地方讲过了,「欲望」是一切苦恼的来源。但进一步的追问:欲望又是从什么而来的呢?可以肯定的说一句:是从有我而来的!众生执著无明的我是「我执」,从我执生起我所有是「法执」。众生在迷途上彷徨,受一切的苦恼,造一切的罪恶,均由我执与法执而来。

    真实的来说,人在世间上,就好象是空花水月,或是一场戏,只是虚伪而没有真实。把一个我,完全给贪瞋邪恶充满著。这一个丑恶的自己、污秽的自己,是很不容易看出来的。若要观察它,必须要以真实不虚的大悲明镜来显照。这个真实不虚的明镜,即是早念暮念,不离大悲观世音的慈颜和名号。

    本来我执与法执,实是无始劫来的无明烦恼、业系苦相。在人间的凡夫,若想把这个断除,成为无垢清净,几乎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唯一能看出来的只有一个时候,这是一个什么时候呢?就是转有漏为无漏,舍生死得涅槃的时候。

    人把死摆在眼前,知道即将要死的时间,那是最神圣的,最真实不过的。

    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即使你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在你将要死的一刹那,你也会立刻转变过来的。我们不要诅咒死,死是谁也免不了的,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世间的实相。问题不在于死不死,而在死时有没有把握,有把握的死,又有什么可畏?

    死是人一生的最终,象是炮轰的一声响,在那时候,没有什么值得你留恋的,好象是红炉上的一点雪花,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价值,天下的财宝都将与自己无关。

    所以,人若好好的来想想,实在是很孤独的。跟随自己的唯有一生的善恶业,其它什么都没有。在世的时候,一切欲望、苦恼,皆由我、法二执生起,遇到即将命终之时,你所妄执的一切,没有那样是你的。想到这点,在生之日,何必去妄执这样那样,而自寻苦恼呢?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说解脱的什么呢?这是说的解脱诸苦恼。

    这个解脱并不是像解除有形的束缚叫做解脱。

    我们皈依大悲净圣,依照前面所讲的一心称名之力,就是解脱诸苦恼,这有两种利益:

    第一种利益是若能将虔诚的真心,口头的称念,端正的合掌,把这三业合而为一,这样一心称名,即能感得悲智圆满,不为烦恼所染的观世音菩萨的慈光摄取。我们的身心,就会远离根本的苦恼、无明、恶业。日常有了那纯洁崇高的信仰,一切的净业即能成就。

    这是由一心称名之德所来的第一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种利益是根据因果历然分明的道理,众生即使身在生死之中受著苦恼的果报,如能充满至诚的一心称名,必然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不觉其苦为苦,而从苦恼中解放出来,这是第二种解脱。

    观音灵感功德是很大的,一心称名即能解脱一切的苦恼。因为我们给与生俱来的苦恼终日缠绕著,不能离开,唯有以一心称名的力量,虽有一切的苦恼,亦能忍受,这就是功德的自然显现,这就是皆得解脱的功德,这就是从一心称名至诚而修来的功德果。

    不管是耳根圆通也好,一心称名也好,皆得解脱也好,都不是单从理论上去解释的,归根的还是身口意三业的相应。如果一心称名,自然就有因耳根圆通而承受解脱的妙果,所以欲达到身心欢喜的时节,必须一心称名。

    讲到解脱苦恼使自己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一般人觉得有点不大容易的样子,其实,我们给我执的绳索、烦恼的铁锁,重重的束缚著,一点得不到自--由,当然是很苦恼的。但是,这个绳索或铁锁,决不是从外而来束缚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用绳索和铁锁绑起来的。过去有一个人这样问:

  「和尚!请你指示我解脱的法门?」

  「谁缚汝?」和尚这样的反问。

    从这反问中,可知没有谁缠缚著我们,完全是自己缠缚著自己,即是所谓自绳自缚的。

    我们既然知道是自绳自缚,如果能以平等之心解除我执的绳,以慈悲之念打断烦恼的锁,则观世音即时示现给你解脱了。

    去了我执的心,获得自他平等,体认到我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我,到了这种平等大悲的境界,我们的心,已的确可说是脱离污秽而变成清净的了。

    这时,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如果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就脱离我执所受的苦恼,弃舍妄念所起的杂虑。如是清净之心,叫做一心。所谓一心,就是唯一不二。没有两样的心,唯是一念清净,没有丝毫的迷妄,这是由于一心称名所得的心境,也就是观世音给你苦恼的一切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冥 益-七 难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段是说冥益中的七难。七难即是火难、水难、刀难、风难、鬼难、囚难、贼难。

    这里先讲火难与水难:

    照本文看来,若有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无论在什么大火之中,也不会恐怖火的燃烧,这是由于菩萨的威德神通之力的缘故,这是很容易了解的。持名的「持」字,是执持、念持的意思。以恭敬诚恳,坚定来持诵观音的名号,即是一心称名之义,所以「持」字为一非常有力的字。

    我们若要免除一切灾难的话,必须要信仰观音的存在,观音的威神之力,观音的灵验功德,不是这样则不易得到菩萨的感应。

    这个七难全是从外界而来,招致这些的是由我们的心。好比火难,就象是心中的瞋火。《佛遗教经》上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这瞋烦恼,就好比这种猛烈的大火。火宅似的三界,也由烦恼的炽盛而来。这瞋恚的火,不是在外边,而是在自己的心内。瞋恚到厉害的时候引起对人的怨恨,由怨恨而发出行为,对他人生种种的危害。这从道德上看,既不是一种好的事,从信仰上看,更是不要说了。所以瞋恚之害,能灭诸善根。

    这个瞋恚之火,是怎样生起的呢?是老执著自己,为著自己,从我慢而起的。

    有一个人,向有名的盘珪和尚这样问:

  「我有一种容易发怒和天生暴躁的毛病,真是没有办法,请你用什么方法替我医治一下好吗?」

    和尚说:「噢!这病倒是希奇得很。天生就会暴躁,更是有趣。老衲却没有看过暴躁的病是怎样的。你拿出这暴躁的病,给老衲看一下好不好?」

    和尚这话,说得那个人非常窘困。

  「和尚!那是做不来的,这种病怎么能够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来,你却拿不出来,可知不是天生的病了,是由于瞋恚而起的呢!」

    这一句话,说得那个人目瞪口呆,暴躁的毛病从此也就好了。

    照这样看来,暴躁也是我们的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段文有火难与水难的二难,持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古来祈求免火灾、水难,也就是根据这段经文来的。

    照前面所讲的火水不限定就是有形可见的火水,好比我们受了他人的詈骂、侮辱,瞋恚的火就在胸中燃烧。心里一发怒,则义理人情一点都不顾及,这就是无形的火,假若再高声的回骂起来,表现在面容上的怒相,那岂不就是有形的火吗?

    古人说:「瞋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人若能压制了瞋恚之火,有著从容不迫和安静的心时,就会明白义理人情了。所以平时能够压抑瞋恚的念头,则不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自己都能保持坦然平静的心胸,那就算超越了毁誉褒贬,达到苏东坡所谓八风吹不动的境地。我们可以这样试想,假使人家骂我,我们就发怒,你自己站在对方同一地位,对方实际上是一位君子,而来骂自己的行为,那就是自己的不对;若对方是一个小人的话,你把自己也站在同等的地位,那就更不如他了。所以君子批评我们的时候,应该反省,这是我们的错误;小人批评我们的时候,不要和他一样的见识而去认真,什么怒火也就不会烧起来了。然而,人类即使知道这个道理,实际是做不到这样子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一点点的小事,被人家说了些什么,心头就会不自主的发怒,怒火一起,什么心爱的东西都可将它毁坏,实在说,人类的心,就是三界中的火宅一样。

    人的心中因为有了这欲望的火焰,有时不能如自己的希求,忿怒的火就烧起来。不能如意,这本是娑婆世界的常情,若要熄灭这些心中的火窟,唯有用智能的水浇泼。
    世间是不能如意的,能如意的只有我们的心。我们的心虽是如意的,但因有时处理不善,而又不如意起来。由于不能如意,所以就苦恼烦闷。来探求他的原因,是因没有修得真的智能。智能不够,对于事物的看法,常常把它看成两个以上,想要这样做,又想要那样做,于是盖覆了内心智能之光,而生起种种迷惑、烦闷、苦恼来了。

    宇宙的万象虽有差别,但他的本源则是一个,如把这本来从容安静的心恢复到自他绝对的平等上去,则生死、苦乐、快不快意等,固然都不能令我们动心;就是宇宙的一切差别现象,也就都不能够迷惑我们了。果然这样,可说已修得大智能。由于这种智能,就不特能够有忍受一切毁誉褒贬的大勇猛心,并且利益一切的大慈大悲的平等心亦生起来了。

    由这慈悲心运用大智能,就能勇猛发挥而表现于行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菩萨,不单是大慈悲的权化示现,而且以大慈悲运用大智能和大勇猛来解救众生。若能以这菩萨的心为我们的心的时候,其威神之力,就是藉这菩萨的大慈悲救度众生的勇猛不可思议的威力,到达虽入大火,亦不能烧的境地。古人说:「灭却心头念,火烧亦清凉。」就是这种境界的形容。

    可怕的瞋恚之火,已如前面讲过了。当这瞋火将要燃烧我们身心的时候,我们如果一心称名,以此称名功德,就能免除火难,这不也是由于菩萨的威神之力吗?

  「威神力」,就是慈悲力、智能力、勇猛力。其中慈悲,可以称为悲水,就是以水比喻菩萨的慈悲。

    在胸中瞋恚之火燃烧起来的时候,如果一心称名,观音的威神力,就成为悲水,而来消灭你的瞋恚之火了。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这是七难中第二--水难。

    众生若在大洪水中漂荡,将要遭受溺死之苦时,如能一心称名,就可得到达浅处而被救。大洪水,不仅限于河中,也可看作漂于大海之义。

    这个大洪水,仍然可以从精神上去考察:

    我们是在生死大海中漂荡著,贪生厌死,是人之常情。尤其我们陷在爱欲的水中,而这爱欲之水,最易导人走上迷途。在这个世界上,有著种种的爱欲在诱惑著我们,因而不知有多少人,以此招致身败名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二章经》中说:

  「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汝等行者,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因为人间存爱欲,所以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为此误入迷途,有无数的人为此不能上进,甚至有的把家和身都毁灭了。但是,这爱欲究竟是怎样生起的呢?我们知道,瞋恚是由于不高兴而起的,反过来说,爱欲就是从欢喜而起的。如为爱恋心爱的情人,而对他人做出不讲义理的事情,甚至于双亲的意见、友人的谏言,都把它一脚踢开。社幷会上很多的青年男女,为此而不顾事业,不管前途,像这样沉沦于可怕的爱欲之中,就是身败名裂的根本。

    沉溺在爱欲漩涡的人们,大都是从坚强的我爱来的,如把我爱稍稍转为稀薄一点,像观音那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悲心,则自然不会因自己的情欲而有不利于他人的事情发生。

    话虽这样说,但我们毕竟几乎都漂流在爱欲的大海中,已经快要达沉没的地步了,但我们仍然执持我执、我见,不知自觉,不知回头,真是可叹!

    如在这个时候,想起观世音菩萨的平等大慈悲心,把彼此的贪爱之心一下子舍掉,则我们的心光犹如明镜,那就可以得到虽映现万物,而不执著万物的大智能,也就有了断除爱著的大勇猛心。照道理再不会有爱与不爱的差别,一切都是平等,没有美丑的观念,没有憎爱的区别,就更能够断除为生死根本的一念贪爱。这样,本是沉沦在爱欲的大海,漂荡在惊澜怒涛中的生命,也就能够渐渐的浮到浅处了。

    从这个爱欲的大海,而漂浮到浅处,除了一心称念观音的功德,是很不容易找到其它的方法来救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段文是七难中的第三--风难,又叫做罗刹难。这里所谓大海,是众生为了探求宝贝而经过众宝所聚的大海,这个大海就是所谓佛的大海。宝贝的数目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真珠等。这些宝贝,都是希世的珍品。

    就其中的砗磲来说吧,砗磲叫宝石,它的形状就是像个车齿,质地非常的坚固,颜色非常的光彩,和真珠同样,是贝类所产。但这是说的有形的宝石,而实际上这是指的精神上的圣财。

    1.信财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惟信能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学佛者如没有虔诚的信心,那断不能得渡佛法大海的。信的反面是疑,如疑心生起来,就烦闷懊恼,迷失所应行的大道了。末了不对正道去行,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以一线之差,就会踏入迷途。所以一念虔诚的信心,比什么都可贵。假使心中猜疑,不但不能起信,反而生起邪念,一旦如此,往昔专诚的信心,所获的一切效果,到这时候都将会失去。唯有信才是去疑去迷的最好手段,所以应以金刚不坏的心来相信。

    2.进财
    进,详细的说,应为精进。精进,是精励进取之义,即向正道精勤努力的走去之谓。如果不明白此义,再好的宗教,也不会有所得。俗谚说得好:「流一滴汗,有一分的收获。」没有精进,决不能得到真实的法味。

    3.戒财
    戒是防非止恶的意义。严持佛的教诲,一点不能毁犯,操行方正,遵守一切世间出世间的规律即是戒财。如果不依规律,就是放纵,放纵自然就会堕落,自然就会有不正的行为,所以戒为一切正当生活必要的规则之宝。

    4.闻财
    闻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则与禽兽相等。闻教,才能知理入道,要知道世间上没有不闻教而能入道的人。但是,在闻教的时候,又不能没有虚心,虚心者虚己以接受他人也。这是闻教进道的必备条件。闻了教以后,必须要如理的去实践实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此处即指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5.舍财
    在佛教中,行慈悲的时候,以舍为最重要。舍的反面是取,取是坚持执著,如果在我们施舍的时候,有一种希望得到报酬的心,那即是取,而不是舍。我们在施舍的时候,要如太阳的光热,无条件的照耀著大地上的万物一样,不这样就不行。所以菩萨必须要具有四无量心,慈能与乐是慈无量,悲能拔苦是悲无量;行慈悲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不是别人叫我做的,也不是别人勉强我做的,而是我欢喜这样做的,这是喜无量;如果带有不愿意或不高兴的心情去与乐拔苦,那不叫做慈悲。在慈悲欢喜施舍的时候,没有要求报酬的心,这才叫舍无量。

    6.慧财
    慧财是智能的运用,也叫定慧财。定慧就是止观。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智能好似是行路时的眼睛,这个眼睛如果眛了,向什么地方走都不明白。所以在《大智度论》中关于佛法的修行曾这样指示说:「智目行足」,有智没有行,是跛者;有行没有智,是盲人。不管是跛者、盲人,都不能够行路。如果盲人背跛者,则智的目加上行的足才能够相助前进。好比有了进财、戒财、舍财,没有这个智能的目,也不能够前进的。

    7.惭财
    惭财,就是惭愧。《集论》中解释说:「惭者,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愧者,于诸过恶,羞他为体。」没有惭愧的心,则不能入道。《佛遗教经》中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没有比得上感觉惭愧的心再善美的了。这种心生起,实在可喜。如果惭耻的心生起,则恭敬的、礼貌的心也就生起,而信心也跟著生起了。做一个人假使没有惭耻的心生起,那实在是很可怜的。惭耻的心,才是佛性,因有了这种心,就能够切实的去实践智能、信仰、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七种,叫做七圣财。这种教法,依据诸经,有很多不同的解说,在你想要获得这七种圣财,进入佛道修行的时候,如果忽然一阵黑风吹来,这黑风,即是无明烦恼的迷风,或是一切魔障的恶风。你若没有坚定不移的心,那么你要说:「我真傻瓜!上当了!」「学佛有什么用呢?」「就算得了这种修行吧,也不中用。」对信心起了怀疑,对于精进生了怠念,对于戒律而去毁犯,胡作妄为,都将随此而起;对于舍又执取了,对于慧又愚痴了,对于惭又没有耻了,把可以进入大道的心,导向惊涛骇浪之中,漂流到罗刹鬼国去了。

  「罗刹鬼」是梵语,此云「食人鬼」,即是能吃人的鬼。

  「船舫」的「舫」是两个并合起来的船叫舫,一般都说是船。这是将色心合而为一,以此喻人的身体。现在这船给狂风吹得歪斜,象是极其危险的样子,这是无明烦恼的迷风,在心中掀起贪瞋痴三毒的波浪,这即是恶鬼罗刹之心。假若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生起「南无观世音菩萨」与「平等大慈」的心念,那无明烦恼的狂风就将停息,贪瞋痴的三毒波浪就将平静,而得解脱这个苦难。所以说:「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这是第四刀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人面临到伤害或杀害的时候,能称念观音的圣号,那个刀或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又不能杀。这个刀杖也决不是指的有形的刀杖,而是指害人的骄慢瞋恚之心。骄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赞自己,谤他人,对比我好的人,不由自主的生起妒忌,这就是刀。瞋是怒目,恚是怒心,这种忿怒的心,就是打人的杖。如果他人以这种心来压迫我,而我却以慈悲心去对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于断坏,不能发生作用了。

    所以佛说:「虽以一夫能胜千敌,不如在未胜之前忍辱。」又说:「若以争止争,终不能止,唯有能忍,方可止争。」

    江苏江都地方,有一个老太太王氏,在年轻的时候就茹素学佛,信奉观世音菩萨非常虔诚。十八岁的时候,嫁给刘文藻为妻,生了三子一女。后来文藻死去,她独自把子女抚育成人,为长男娶了媳妇霍氏。霍氏自从入门以后,气势凌人,骄横傲慢,常常目无尊长,轻侮王氏。王氏以观音的悲心为心,毫不为意。反而温言奖誉,备至推崇。有一天,邻人看不过去,向王老太太说:

  「你的儿媳,怎么对你毫无孝敬之心?」

  「我家的儿媳非常贤良,她并没有不孝敬我的地方。」

    霍氏偷偷的在房外听到婆婆王氏的话后,生大惭愧,非常懊恼!从此,她那像刀剑似的心,就为婆婆的这种忍的柔软妙方而折断了。

    这种忍是从什么生起的呢?是从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当他见到人的时候,必定要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你即使如何的斥骂他,诽谤他,他还是向你说:「我不敢轻慢汝等。」

    有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掷打,他还是高声的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因为他常说这种话,所以众人都喊他为「常不轻」。

  「汝等皆当作佛」的这句话,这是对于别人人格的尊重,能够尊重别人的人格,自然就不会对人生起骄慢瞋恚之心。当知这位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以此警觉一切众生。

    平等的慈心,就是观音的心,如果有这种心,别人怎么能够加诸刀杖呢?以这种平等大悲的心,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给一切众生,那个生死之苦,在他的眼目中,自然是无所谓的了。

  「平等大悲」,是我们所行的道,唯有这个道,才是永远的正道。为著这个道,我们应该很欢喜的把生命贡献给他。

    能体会这永远大道的,是大智能,从大智能迸出大慈悲,以至从大慈悲奋起大勇猛的心。

    有大智能,即能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如能通达诸法实相的道理,则生死如同大海中涌来涌去的波浪,是一切因缘和合的假谛。波浪在大海中虽然涌来涌去,可是,大海中的水,一滴没有增加,一滴也没有减少,而且波不离水,水不离波。就好像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此身,当体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再没有劳心生死的必要。禅宗把这个称为大死一番的觉悟。

  「大死一番」,是洞悉了生死一如,寄托生死于观世音菩萨,心中就会泰然了。这是由于没有他念所致,没有骄慢之心所致。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9:05 , Processed in 0.216258 second(s), 12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