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至善佛缘

[佛教文化] 戒是无上菩提本——纪念弘一大师诞生130周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地藏菩萨名号的疑问,请听弘一法师解答



地藏菩萨名号的疑问,请听弘一法师解答问:第一章谓地藏菩萨为诸经等通译之名。而近世中持名号者,皆曰地藏王菩萨。未审应依何者为善。

答:占察经卷上,详示占法中云: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准此,持名之时,应云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斯为善矣。若因句长未易持诵者,可略摩诃萨字,直云南无地藏菩萨。但有仍欲依彼旧习念南无地藏王菩萨者,亦宜随其好乐,因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相符合也。

问:十轮经谓于弥勒、文殊、观音、普贤诸大菩萨所,百劫之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不如于一食顷,归依乃至供养地藏菩萨。本愿经亦谓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准此二经,地藏为胜,其他诸大菩萨悉为劣耶?

答: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乃至地藏诸大菩萨,皆示位居等觉,未有高下之殊。而诸众生多劫已来所结法缘,不无深浅之异。是约机感似有胜劣,若约菩萨位置决无胜劣可言也。地藏菩萨于此世界诸众生等有大因缘,故释迦如来偏赞最胜,令诸众生信心坚固,悉皆渴仰,受化得度耳。

问:地藏经中,何以广说人天果报,未有劝赞往生净土耶?

答:本愿经中虽未显说,而于他经劝赞者多。今略举之。

地藏十轮经云: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又云:当生净佛土,远离诸过恶;又云:不久安住清净佛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又云:速住净佛国,证得大菩提。

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如前第三章所引文云:此人舍身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又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地藏菩萨请问法身赞中,如前第五章所引七言偈云:彼人生于净莲华,闻法所说无量寿。

地藏菩萨仪轨中,如前第五章所引文云:舍身后生极乐。

又蕅益大师占察行法中,如前第八章所引文云:欲随意往生净佛国土者,应受持修行此忏悔法;故行法中最后发愿云: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侍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大师所撰行法,悉宗地藏占察经文。劝赞往生,可为诚证矣。

问:后世缁侣所传地藏赞文,未能雅饬,不足承用。今欲于菩萨前称扬赞叹诸功德者,应唱何偈乃为殊胜?

答:余所用者,依十轮经序品偈文挈集二种。又蕅益大师忏愿仪中所述赞偈,悉宗十轮长行经文,称美圣德无不周遍,叹观止矣。今并写录于此章后,藉以为圣德大观一卷作综结焉。

依经挈集赞偈二种。第一文云:

七圣财伏藏,无畏佛音声,诸菩萨胜幢,众生之尊首。与怖者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刚。假使百劫中,赞说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故皆当供养。

第二文云:

一日称地藏,功德大名闻。胜俱胝劫中,称余智者德。众生五趣身,诸苦所逼切。归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现作种种身,为众生说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诸众生。假使百劫中,赞说其功德,犹尚不能尽,故皆当供养。

蕅益大师忏愿仪中赞偈。文云: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以神通力,现声闻像。是诸微妙功德伏藏;是诸解脱珍宝出处;是诸菩萨明净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导首;如如意珠雨众财宝,随所希求皆令满足。照行善者,犹如朗日;照失道者,犹如明炬;除烦恼热,如月清凉;渡四流者,为作桥梁;趣彼岸者,为作船筏;伏诸外道,如师子王;降诸天魔,如大龙象;护诸怖畏,如亲如友;防诸怨敌,如堑如城;救诸危难,犹如父母;藏诸怯劣,犹若丛林;令诸有情,善根不坏;现妙境界,令众欣悦;劝发有情,增上惭愧;求福慧者,令具庄严;能无功用,转大法轮;殊胜功德,不能测量;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能令一切,皆离忧苦;求诸所愿,速得满足;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感恩本文发布者:yuanjue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73731&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与倓虚(转)

《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2期


一.jpg 虚.jpg


【弘一大师法相】                                【倓虚大和上法相】



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天津出现了两位高僧:弘一与使虚。他们一位是官宦富商子弟,一位出生贫苦人家;一位从小锦衣玉食,受到良好教育,一位则饱经生活苦难,只读过三年私塾;一位出家前已是誉满神州的艺术大家,一位在俗时只是小有名气的民间郎中;一位是从不收徒、建庙的律宗传人,一位则是致力造寺、育僧的天台宗师。他们虽然经历不同,风格各异,但是都以其博大的拯世情怀、建设“人间净土”的菩萨实践,赢得了缁素四众的普遍敬仰,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相互推崇,更成为中国近代佛教界盛传不衰的佳话。




弘一,俗姓李,名文涛,又名广候,字息霜,亦称惜霜,别号叔同。1880年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河北地藏庵前陆家胡同。其父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家为世代盐商,长期在天津经营鹾业,家资富有,且乐善好施,为天津著名的慈善家。




李叔同5岁时,其父逝世。自6岁时始,从其二兄文熙读书。8岁,从常云庄受业;13岁,开始临摹篆帖;17岁,从天津名士赵幼梅学词,又从唐敬严学篆及刻石,同时习练八股,文理清秀。他喜读唐、宋诗词,尤爱王摩诘诗;于金石之学领悟颇深,数年之间,即已深入,功力非凡人所能及。1898年,康梁推行变法,维新之说盛行。受此思潮影响,李叔同曾刻“南海康梁是吾师”一方印章以明志。戊戌变法失败后,京津之士,有传其为康梁同党者,乃于是年奉母携眷,南下上海避祸。




李叔同寓居上海期间,与沪上名士许幻园相交甚笃,并结为异姓兄弟;又与宗仰和尚、张伯迟、张小楼、许幻园、袁希濂等社会名流组织“海上书画公会”;后入南洋公学,为蔡元培得意门生。1905年3月10日,母王氏病逝,扶母灵柩回津安葬,旋于是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在日留学期间,专攻绘画、音乐,又与留日同学曾孝谷、唐肯君、曾延年等人组织“春柳剧社”,上演《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西洋名剧,实开中国话剧之先河。




1911年,李叔同学成回津,担任直隶模范工业学堂图画教员。1912年春,李叔同自津至沪,初任教于城东女学,继被聘为《太平洋报》编辑,主编《太平洋报画报》。是年秋,李叔同应邀赴杭州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翌年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是时,民国肇造,李叔同填《满江红》一阕抒怀志感:“看从今,一担山河,英雄造。”表达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缔造的中华民国的期望。1912年秋至 1917年冬,李叔同一直在浙江一师任教,并曾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课程。在此期间,他一改昔日名士作风,刻意修养自己,以己所学,传授学生,受到了学生们的敬重。1918年春,李叔同来到虎跑寺,皈依了悟老和尚为在家弟子,法名演音,法号弘一。是年8月19日,李叔同披剃于虎跑寺,正式出家为僧。从此,世俗社会少了一位艺术家,而佛教界则多了一位弘一师。




1918年10月,弘一大师在灵隐寺受具足戒后,便来到嘉兴阅藏。从1919年起,到1932年止,弘一大师一直在杭州、上海、宁波一带行脚。他挂单住过的寺院有杭州的玉泉寺、本来寺、常寂光寺,嘉兴的精严寺,温州的庆福寺,宁波的白衣寺,绍兴的开元寺,镇海的伏龙寺,慈溪的金仙寺,衢州的莲花寺,庐山的大林寺、青莲寺等。其中,以温州庆福寺挂单时间最长,多次加起来,有11年之久。




弘一出家不久,在阅读《梵网经合注》、《灵峰宗论》以后,便发愿学律。最初两年,他研究有部律,后受天津徐蔚如居士影响,舍有律部而学南山律,并尽力弘扬。他虽然云游无定,但是始终将经典装入竹箧,随身携带。因此,在他二十余的行脚生涯中,有关律宗著述计有近三十种之多。




弘一研究律学,身体力行。他常说:“学律的人先要律己,不要拿戒律去律人。”为此,他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严格而认真地去实践,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几乎近于苛刻,因而得到了僧俗两界的深深敬佩。




自1932年11月始,弘一在第三次云游福建后,便一直驻锡闽南,或住草庵,或住万寿岩,或住净峰寺,或住万石岩,经常受当地各界人士盛邀,曾到泉州、永春、南安、惠安等地弘法。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时,弘一正在山东青岛湛山寺讲律,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他手书《殉教》横幅以明志:“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10月30日,弘一回到厦门。此时,厦门亦风云紧张,各方友好均劝他内避。对此,弘一大义凛然曰:“为护法故,不怕炮弹”;“倘值变乱,愿以身殉。”




1942年10月2日,弘一渐示微疾;10月7日,自写遗嘱于信封上;10月10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这是他的最后绝笔;10月13日午后8时,安祥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五。





弘一一生凡有三变:30岁以前,他是尘世翩翩公子,曾经走马章台,千金买笑,也曾粉墨登场,醉心剧艺;自东洋学成归国,他以其超人的才华,执教于艺术杏坛,活跃于名士之中;39岁毅然出家后,他是一位刻苦的行者;他既没有高树法幢,广收徒众,也没有四出募化,修建寺院;他三衣一钵,一身如寄,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僧人;而正因为其平凡,才彰显出他的伟大,成为缁素四众公认的南山律宗第十一祖。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戒本羯磨随讲别录》、《在家律要》、《南山道祖略谱》、《见月律师年谱》等。




锬虚,俗姓王。1875年7月3日出生在天津塘沽北塘,俗名福庭。因家道贫寒,父亲常年随人在外经商,家务全赖其母支撑。1885年,王福庭进私塾读书,1888年冬辍读,到益隆智记铺学做生意。少年时代,王福庭就有出家志向。进入青年时期,他背井离乡,来到辽宁沈阳、营口等地谋生,闲时看些佛经。1910年,王福庭到北京请回了一部《楞严经》,先后读了七八年,对经文已非常熟悉。1917年,王福庭从营口来到天津东南角清修院,请求出家。经住持清池和尚介绍,他来到涞水县瓦宅村高明寺,拜明僧印魁和尚师弟纯魁和尚为师。纯魁和尚为其落发,取法名今衔,字锬虚,时年四十三。




是年秋季,宁波观宗寺谛闲老和尚传戒。伎虚于10月30日赴宁波观宗寺进堂求受三坛比丘俱足大戒。经过一个月戒期圆满后,又进入观宗寺举办的“佛学研究社”,学习天台教法。由于他刻苦努力,成绩卓著,很得谛闲老和尚的赏识。当时,北方佛教衰微,而谛闲弟子多是南方人,谛闲很希望培养出几个北方弟子,以复兴北方佛教。




1918年4月间,北京居士请谛闲老和尚赴京讲《圆觉经》,因为伎虚是北方人,所以谛闲便带他北上,以便言语沟通。谛闲在北京讲了三个月《圆觉经》,又回到宁波观宗寺。谛闲从北京回到宁波后,便把“佛学研究社”改为“观宗学社”,倓虚随即进入“正科班”,修学天台经论。




1920年,倓虚辞别谛闲老和尚,离开宁波观宗寺,北上行脚参访。1921年,经“北京佛教筹振会”推荐,倓虚赴河北省井陉县显圣寺讲经一月有余,旋至沈阳万寿寺任僧学主讲三年,并开始创建营口楞严寺。1922年,伎虚应邀到长春讲经,并于1923年开始修建般若寺。与此同时,倓虚又应朱子桥将军之邀,到哈尔滨讲经,主持兴建极乐寺,开办佛学院。1925年,伎虚前往北京柏林寺讲经,兼任西直门内弥勒院住持,并在弥勒院开办佛学院。是年10月,倓虚作为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与道阶、太虚、持松、弘伞,以及曼殊揭谛等一行二十六人,出使日本,参加东亚佛教联合会。1929年,倓虚在哈尔滨极乐寺传戒,盛请自己的传戒法师谛闲到东北担任得戒本师和尚。谛闲老和尚本欲锬虚将来能在北方弘法,如今果然达到了对他的期望,自然十分欢喜。不久,谛闲老和尚即付倓虚以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法名“今衔”。由此,倓虚成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第四十四代宗师。




1932年3月,倓虚应朱子桥将军之请,来到陕西西安,先后在佛化寺、卧龙寺、大慈恩寺、圆通茅蓬等处讲经。是年8月3日,谛闲老和尚圆寂。10月间,锬虚接观宗寺来信,离开西安去宁波慈溪五磊山为恩师扫塔。之后,经上海到达青岛,任湛山寺首任住持。湛山寺的修建,始于1934年,直到1947年建成,伎虚在此住持十余年,为该座寺院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期间,锬虚曾于1942年回到天津,为大悲禅院修复工程筹款募捐。1947年春,大悲禅院修复工程启动,6月竣工。




纵观倓虚在北方的弘法活动,三十多年,他不辞辛苦,奔走于东北、华北、西北之间,讲经建寺、培养僧才。正如其弟子大光所说:“计自民国十年起,共创建十方弘法大丛林九处、弘法支院十七处、佛学院十三处,在家中学两处、小学两处,印经处两处,谈经二百余会,著述十余种。曾在门下受业学生一千余人,培养已能在各地担任弘法事业者三十余人、传法者十四人。计三十年来所有徒弟、徒侄、徒孙、戒弟子、皈依弟子、学生及各地直接信众法眷属等不下十几万人!”因此,伎虚被佛教界誉为“近代僧伽教育之父”。




1948年,倓虚应邀到香港弘法。从此,即驻锡香江,对香港、澳门乃至海外佛教的振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倓虚在香港相继创建了“华南佛学院”、“佛教印经处”、“中华佛教图书馆”、“天台精舍”、“弘法佛堂”等佛教机构,又为香港乃至海外佛教界培养了大批僧才。在港期间,伎虚不仅继续讲经弘法,而且主张僧人研究佛法。如1958年伎虚创建“中华佛教图书馆”,搜购七部《大藏经》及散装经书二万余册,全日开放,任人借阅。当时,伎虚虽已84高龄,但每星期日仍在图书馆讲《楞严经》,风雨无阻,听众座无虚席。




1963年,锬虚示寂于香港,世寿八十九,法腊四十六。伎虚一生弘法勤奋,所著及弟子记录的佛法著作,由弟子辑为《湛山大师法汇》,被编入《中华续藏经》。倓虚晚年口述了一部《影尘回忆录》,由弟子大光记录,记载了他一生弘法事迹。对这部回忆录,伎虚解释说:“我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六根对六尘,在六识上,留下这么些影子。现在所说,无非在这些影尘上,作一种往事的回忆,并没有实在意义。”并引证佛典《楞严经》中的话:“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由此可见,伎虚对人生往事的豁达态度。而他为缁素四众留下的法语——“看破、放下、自在”,更是在佛教界和世俗社会广泛流传。




20世纪30年代,弘一与伎虚均已是佛教界万众敬仰的领袖人物。两位法师一南一北,一位弘扬律宗,一位承继天台;他们虽然都是天津人,却一直没有机缘会面。锬虚住持青岛湛山寺时,终于实现了这种夙愿。





对于弘一,倓虚心仪已久。他曾说:“弘老也是我最羡慕的一位大德。”“弘老出家后,发愿毕生研究戒学,誓护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五大部及其他律藏。二十几年来,无日不埋首律藏,探讨精微。到处也以弘律讲律为事。”倓虚自1932年住持湛山寺以后,遂使佛教在青岛地区流传起来。为了加强湛山寺的道风建设,伎虚决定恭请弘一到湛山寺讲律。 1937年5月初,锬虚特派梦参法师持函南下,恭请弘一北上湛山寺讲律。弘一接到倓虚的邀请后,欣然允诺。





伎虚恭请弘一来青岛讲律,提前做了充分准备。他特意让人在湛山寺藏经楼东侧盖了五间房,专等弘一束后居住。5月20日,弘一到达青岛港口,伎虚亲率僧俗二众到码头迎接。弘一来到湛山寺以后,伎虚看到他身体虚弱,考虑五间房离讲堂较远,就请他住在法师宿舍东间,因为这里靠近讲堂,且比较宽敞。倓虚看到弘一气力不佳,想让他吃得好一些,补一补身体,于是就让人多做几个菜送去,连续三次,都被弘一拒绝。最后,倓虚只好满愿,让人送上大众菜,弘一才吃。




弘一来到湛山寺不久,伎虚就请他为众僧开示。弘一开示的题目是“律己”,又告诫众僧“息谤”之法,在于“无辩”。否则,越辩越深,倒不如不辩为好。弘一讲律,首讲《随机羯磨》,继讲《四分律》。他为学生上课,从不坐讲堂正位,而是在讲堂一旁,另外设一桌子,自谦不堪人师。他每次讲课,事前都认真做好准备。每次只讲半小时,如同唱戏道白一样,没有一句废词。剩下的时间,都是写笔记。只要把笔记抄下来,扼要的地方说一说,一堂课就全部结束了。弘一讲课之余,便在寮房著书。从5月到9月,弘一写成《随机羯磨别录》、《四分律含注戒本别录》两部著作。




倓虚本来打算请弘一在湛山寺久住,连过冬的棉衣都为他预备好了。然而,由于弘一久住南方,加之身体虚弱,不适应北方严寒。10月中旬以后,弘一便向锬虚告假。临走之前,弘一给学生每人写了一幅“以戒为师”的小中堂作为纪念;又为求字的僧人、居士写了几百幅《华严经》集句或藕益大师警训。最后,又为大家作一次开示,反复劝人念佛。临上船时,弘一以手书《华严经净行品》一卷,奉赠梦参法师,以酬其半载护法之劳。




弘一应邀到湛山寺讲律,经过与倓虚将近半年的接触,彼此更加推崇。弘一曾对蓬莱董子明居士说:“我初次和倓虚法师见面时,看他像一个老庄稼人一样。见面后才知他很健谈的,讲起经来很有骨格,发挥一种理时,说得很透辟!”临走之际,弘一小声而沉静地对倓虚说:“老法师,我这次走后,今生不能再来了。将来我们大家同到西方极乐世界再见吧!”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弘一走后,倓虚到他居住的寮房去看,为人们留下如下实录:“屋子里安置得很有次序,里外都打扫特别干净。桌上一个铜香炉,烧三枝名贵长香,空气很静穆的。我在那徘徊良久,嗅着余留的馨香,忆念着古今大德的德馨!”





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0826&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法师饲鼠法

袁大梁

  鲁迅先生曾经在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处索得一幅弘一法师的字幅。上书“戒定慧”三字,落款“支那沙门昙防书”。右上方题首盖一佛印,落款处盖一朱印:“弘一”。“戒、定、慧”三字,是佛教徒的个人修习中心。即所谓持戒、禅定、智慧。定,是说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佛教以此作为取得确定之认识,作出确定之判断的心理条件。慧,指通达事理、决断疑念取得决断性认识的那种精神作用。有时又特指佛教“智慧”,能使修持者断除烦恼,达到解脱。而持戒的首要戒禁即是戒杀生。它的目的是保护众生,把悲天悯人作为道德的出发点。所以“大悲为首”,“慈悲喜舍”便成了佛家的基本戒条。


  佛家的戒杀,是无所谓利害的。有利于人的固然不杀;加:害于人的也在养护范围,不加妄杀。好也不杀,坏也不杀,那么僧徒又怎么来对付虫兽的骚扰与侵犯呢?


  日前在一位收藏书画的朋友处,见到一篇弘一法师的手稿,这个问题得到了回答,平常我所见到这位高僧的墨迹,以佛经或佛号为多,这一篇却是短文,看那题目,似乎是写给某一家佛学杂志或报纸的。文章很短,不妨照录:


 
 饲鼠免鼠患之经验谈

  昔贤谓以饲猫之饭饲鼠,则可无鼠患,常人闻者罕能注意,而不知其言之确实有据也,余近独居桃源山中甚人,山鼠扰害,昼夜不宁。毁坏衣物等无论矣。甚至啮佛像手足,并于像上落粪。因阅旧籍,载饲鼠之法,姑试为之,鼠遂渐能循驯,不复毁坏衣物,亦不随处落粪,自是以后,即得彼此相安。现有鼠六七头,所饲之饭不多,仅供一猫之食量,彼六七鼠即可满足矣。或谓鼠类生育太繁,未来可虑。今就余年余之经验,虽见屡产小鼠甚多,然大半席亡,存者无几,不足虑也,余每日饲鼠两次,饲时并为发愿回向,冀彼等早得人身乃至速证菩提云云。


  这篇文章写在直行的元书纸稿笺上。署名“释弘一”,下首钤“弘一”篆字朱文印。书法正如法师为画家丰子桤《护生画集》第一册配诗时的那一种——宁静、筒穆、安详、圆融。此文未题年月,但文中有句日:“余近独居桃源山中甚久。”当是法师1925年左右,掩关上虞法界寺时所作。其时法师贫且病,几虞奄忽。用猫饭饲鼠以防鼠患,在古农书或古医书中多能见之。只不过觅者无此心怀去身体力行而已。山鼠扰害,著粪佛头,不以驱之,杀之,反以米饭饲之,这便是佛家戒杀护生的功德。


  护生其实就是护心,救护禽兽虫鱼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丰子恺更通俗地解释说:“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蚂蚁,或是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故读《护生画集》须体会其‘理’,不可执重其‘事’。”有了这样的表白,对佛家五戒之首的戒杀,我们也许能有所理解了。


  读法师的这篇文章,仿佛看到山寺禅房的静夜里,一位瘦弱而孤独的和尚,一面拿了陶钵,把饭菜喂给足下的几匹老鼠,一边轻声地为这些小生命发愿祈祷,让他们改恶从善,早投人身,一个佛教徒的慈悲的心肠显现到了极点,一个艺术家的热烈天真的胸怀到了最高境界。


  戒杀,亦善事也。苏东坡诗日;“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唯道行高深如弘一这样的大和尚才能真正做到吧。



感恩本文发布者:偶然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弘一法师念佛事迹

黄夏年


  弘一法师与佛教的因缘的确很深,他从小在家受到佛教的熏染,他父亲的妾郭氏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长嫂也是一位佛教徒,会念咒语,曾教法师背诵经典。法师5岁时因父亲有病乃至去世,家里请僧人做法,于是效“焰口”施食之戏。法师从小就在家里与三叔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以上说明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出家成为佛门一员,是有其缘由的,或者说这种因缘早就在他身上种下了慧根。所以从一开始,“念佛”就对他的成长起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




  1915年法师36岁,始萌出家的念头。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断食20余日,其间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或“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断食日志》)。1917年,38岁的弘一法师已经发心吃素,请佛经供佛像,天天烧香,甚至过年也住在庙里不回家。再过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为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书好友夏丏尊,延请宏祥、永志二法师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家后第一次给人写字。因为在他看来,得到大势至菩萨的果位,是通过念佛,才证得佛性的。此后,法师一生与念佛活动不能分开,据林子青先生编的《弘一法师年谱》记载,法师出家后与念佛萦萦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岁)大师劝旧友袁希濂念佛。又与诸道侣为卧病不起的小黄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岁)于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佛号。印光法师致书大师,劝其“息心专一念佛”。
  1921年(42岁)为女弟子朱贤英开示念佛。
  1922年(43岁)师患痢疾,留言临终时,请数师助念佛号,但病康愈。
  1923年(44岁)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
  1924年(45岁)于绍兴城手写佛号千纸,分赠善友。
  1925年(46岁)复邓寒香书,勉励“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清除”。
  1926年(47岁)手书佛号赠日本竹内居士,并作题记。
  1927年(48岁)师与当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见面。又自题菩萨号,由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岁)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杨仁山居士谓修净业者须穷研“三经一论”,昙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1929年(50岁)撰联赞地藏菩萨,“尽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
  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禅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32年(53岁)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
  1933年(54岁)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改过实验谈)。
  1934年(55岁)至万寿岩参加念佛堂开堂典礼,为众开示三日。
  1935年(56岁)于万寿岩校读清末自日本请回的灵芝元照律师著的《阿弥陀经义疏》。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观无量寿经)。为闽南佛学院学僧开示“净土宗入门初步”。
  1939年(59岁)为纪念法师出家20周年,于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
  1940年(60岁)于泉州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3年(63岁)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遗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以上略述了弘一法师一生与净土念佛法门的种种事例,虽然这些事例还不完整,但已经足以表达出法师与净土念佛之间的因缘,也就是说,法师的净土思想和念佛情结,在他的后半生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和地位,也就证明了前面提到了要全面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理论,净土与念佛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资粮,不容忽视的这样一个事实。






感恩本文发布者:还原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04&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弘一法师)


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
  




最近“越风社”要出关于西湖的《增刊》,由黄居士来函,要我做一篇《西湖与佛教之因缘》,我觉得这个题目的范围太广泛了,而且又无参考书在手,短期间内是不能做成的。所以现在就将我从前在西湖居住时,把那些值得追味的几件零碎的事情来说一说,也算是纪念我出家的经过。
  




我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绪二十八年七月。(本篇所记年月,皆依旧历。)在杭州住了约莫一个月光景,但是并没有到寺院里去过。只记得有一次到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而已,同时也就把西湖的风景,稍微看了一下子。
  




第二次到杭州时,那是民国元年的七月里。这回到杭州倒住得很久,一直住了近十年,可以说是很久的了。
  




我的住处在钱塘门内,离西湖很近,只两里路光景。在钱塘门外,靠西湖边有一所小茶馆,名“景春园”,我常常一个人出门,独自到景春园的楼上去吃茶。当民国初年的时候,西湖那边的情形,完全与现在两样。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
  




在景春园的楼下,有许多的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
  




在茶馆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庆寺了。我吃茶之后,也常常顺便地到那里去看一看。
  




当民国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在西湖的广化寺里面住了好几天,但是住的地方,却不是出家人的范围之内,那是在该寺的旁边,有一所叫做“痘神祠”的楼上。痘神祠是广化寺专门为着要给那些在家的客人住的。当时我住在里面的时候,有时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里却感觉得很有意思呢!
  




记得那时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那时,我和夏丏尊居士两人,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了。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候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
  




到了民国五年的夏天,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方法的,谓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要行断食时,须于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预定十一月来作断食的时间。
  




至于断食的地点呢?总须先想一想,考虑一下,似觉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地方,有一所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那么,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寺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因为从前那个时候的虎跑,不是像现在这样热闹的,而是游客很少,且是个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到了十一月的时候,我还不曾亲自到过,于是我便托人到虎跑寺那边去走一趟,看看在哪一间房里住好?看的人回来说,在方丈楼下的地方,倒很幽静,因为那边的房子很多,且平常的时候都是关起来,游客是不能走进去的。而在方丈楼上,则只有一位出家人住着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人居住。等到十一月底,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楼下的那间屋子里了。
  




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却十分欢喜呢!因此就时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拿佛经来给我看。
  




我以前虽然从五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里念经及拜忏。而于十二、三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欢喜而且羡慕起来了。
  




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里头却十分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是欢喜吃。及回到了学校以后,我就请用人依照他们那种样的菜煮来吃。
  




这一次,我之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及到民国六年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
  




在冬天的时候,我即请了许多经,如《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等很多的佛经,而于自己的房里,也供起佛像来,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的像,于是亦天天烧香了。
  




到了这一年放年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是到虎跑寺里面去过年了。我仍旧住在方丈楼下,那个时候,则更感觉得有兴味了。于是就发心出家,同时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楼上的出家人作师父。他的名字是弘详师,可是他不肯我去拜他,而介绍我拜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在松木场护国寺里面居住的。于是他就请他的师父回到虎跑寺来。而我也就于民国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
  




我打算于此年的暑假来入山。而预先在寺里面住了一年后,然后再实行出家的。当这个时候,我就做了一件海青,及学习两堂功课。在二月初五日那天,是我的母亲的忌日,于是我就先于两天以前到虎跑去,在那边诵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我就提前先考试,而于考试之后,即到虎跑寺入山了。
  




到了寺中一日以后,即穿出家人的衣裳,而预备转年再剃度的。及至七月初的时候,夏丏尊居士来,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还未出家,他就对我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即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
  




我本来是想转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劝,于是就赶紧出家了。便于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传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所以就在那天落发。
  




落发以后,仍须受戒的。于是由林同庄君的介绍,而到灵隐寺去受戒了。
  




灵隐寺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寺院,我一向对着它是很欢喜的。我出家以后,曾到各处的大寺院去看过,但是总没有像灵隐寺那么的好。八月底,我就到灵隐寺去。寺中的方丈和尚却很客气,叫我住在客堂后面芸香阁的楼上。
  




当时是由慧明法师作大师父的。有一天我在客堂里遇到这位法师了,他看到我时,就说起:“既是来受戒的,为什么不进戒堂呢?虽然你在家的时候是读书人,但是读书人就能这样地随便吗?就是在家时是一个皇帝,我也是一样看待的。”那时方丈和尚仍是要我住在客堂楼上,而于戒堂里面有了紧要的佛事时,方命我去参加一两回的。
  




那时候我虽然不能和慧明法师时常见面,但是看到他忠厚笃实的容色,却是令我佩服不已的。
  




受戒以后,我仍回到虎跑寺居住。到了十二月底,即搬到玉泉寺去住。此后即常常到别处去,没有久住在西湖了。
  




曾记得在民国十二年夏天的时候,我曾到杭州去过一回。那时正是慧明法师在灵隐寺讲《楞严经》的时候。开讲的那一天,我去听他说法。因为好几年没有看到他,觉得他已苍老了不少,头发且已斑白,牙齿也大半脱落。我当时大为感动,于拜他的时候,不由泪落不止。听说以后没有经过几年工夫,慧明法师就圆寂了。
  




关于慧明法师一生的事迹,出家人中晓得的很多,现在我且举几样事情,来说一说。
  




慧明法师是福建汀州人。他穿的衣服毫不考究,看起来很不像大寺院法师的样子,但他待人是很平等的。无论你是大好佬或是苦恼子,他都是一样地看待。所以凡是出家、在家的上中下各色各样的人物,对于慧明法师是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事固然很多,但是最奇特的,就是能教化“马溜子”(马溜子是出家流氓的称呼)了。寺院里是不准这班马溜子居住的。他们总是住在凉亭里的时候为多,听到各处的寺院有人打斋的时候,他们就会集了赶斋去(吃白饭)。在杭州这一带地方,马溜子是特别来得多。一般人总不把他们当人看待,而他们亦自暴自弃,无所不为的。但是慧明法师却能够教化马溜子呢!
  




那些马溜子常到灵隐寺去看慧明法师,而他老人家却待他们很客气,并且布施他们种种好饭食、好衣服等。他们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慧明法师有时也对他们说几句佛法,以资感化。
  




慧明法师的腿是有毛病的。出来入去的时候,总是坐轿子居多。有一次他从外面坐轿回灵隐时,下了轿后,旁人看到慧明法师是没有穿裤子的。他们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他道:“法师为什么不穿裤子呢?”他说他在外面碰到了马溜子,因为向他要裤子,所以他连忙把裤子脱给他了。
  




关于慧明法师教化马溜子的事,外边的传说很多很多,我不过略举了这几样而已。不单那些马溜子对于慧明法师有很深的钦佩和信仰,即其他一般出家人,亦无不佩服的。
  




因为多年没有到杭州去了。西湖边上的马路、洋房也渐渐修筑得很多,而汽车也一天比一天地增加。回想到我以前在西湖边上居住时,那种闲静幽雅的生活,真是如同隔世,现在只能托之于梦想了。


(1936年春述于厦门南普陀寺,高胜进记录)




感恩本文发布者:还原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594&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研律明戒

陈永革

  

佛陀遗训修学“当以戒为师”。佛门律学繁复,需要精专的研学方可通达。具体地说,为了便于僧人依律修持,必须对止持、作持二方面的戒行规条内容进行完整而准确的分疏。正基于此,弘一大师深感《四分律》中比丘戒相名目繁多,不便初学,便决定以简明的形式,作一列表式的摘记。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一部佛教戒律学入门之著应世而刊,初步解决了初学律者“研寻本律(即《四分律》),每以罪相之文,繁复纷杂,融贯为难”的老大难问题,为出家比丘僧提供了一部种种细微戒相均“朗然昭列”的学律用书,这便是弘一大师的传世之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从其凡例可知,弘一大师所撰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首先,依《四分律》摘录比丘戒相,条理律文,以列表摘记的方式加以科列,从而突出戒相,是本著作的最大特点。弘一大师注重律文本义,以律行为准则,对于律文繁冗者,加以删节;对于字句简略者依义增释;对于字句未明者,申明律意。经过上述分释达到晓畅易诵的实用性。
  


其次,对于每戒所列犯缘,弘一大师大都准以正制、别制、附制三种形式,列表说明。对于《四分律》初分比丘戒相相属并列的具体戒相,别引他书加以略记,以示内容之全面、准确,方便佛教僧人依律修行。
  



最后,表明自己宗归南山系律学的弘阐取向。弘一大师诠解《四分律》皆以道宣、灵芝为宗归。凡戒目标名、具缘成犯之句,悉依南山《行事钞》,别参灵芝,完全忠于南山道宣系对《四分律》的释义立场。当然,弘一大师研律虽以南山为宗归,同时亦重视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及《灵峰宗论》中有关持戒的劝诫语类。他认为学人常加披览,依此而修,定可获益无尽。
  


佛门僧人依律修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该对僧律的具体细行了然于心。因此,为了更进一步方便初学者诵习律藏,弘一大师还专门撰著了《学四分律入门次第》。其总体原则以“先习止持,后习作持”。止持与作持属于佛教戒律学的两大规范行为,通称为“持”。所谓止持,止为制止,意即制止身、口、意不作诸恶,依止而保持戒体;戒体依存于止持细行之中。所谓作持,作为造作,即策励身、口、意造作诸善业,依作而保持戒体;戒体显发于作持之中止持注重防范而保持戒体不失,乃是僧人必须持戒修行的主体精神之所在;作持注重培养而保持戒体不失,则可说是僧人持律而修证解脱的根本归向、旨趣之所在。因此,弘一大师在《学四分律入门次第》中,着重解决出家僧依律修行的一大核心问题,即在明确“止持为先,作持居后”的原则下,如何才能在佛法实修中真正切实有效地止持。依弘一大师本人多年来研习律学的修学体会,他认为学律的有效门径不外为以下数步。
  


第一,“应先熟读背诵《戒本》”。具体言之,中土律学因以南山为宗归,故“宜诵南山删定戒本,并参阅《四分律含注戒本》,及佛陀耶舍译《四分戒本》、怀素集《四分戒本》。”
  


第二,熟读背诵《戒本》后,习律者应详阅《四分律》初分,及第四分中《调部毗尼》,并参阅灵峰智旭《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前10卷、见月读体《毗尼止持会集》16卷,及智旭《四分戒本如释》。
  


第三,在详细研究《四分律》初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参阅灵芝元照阐扬南山律学的《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在此,弘一大师特别告诫学律者,“今人未尝穷研本律,即诵疏钞,故罕有能入门者。冀后之学者依次修习,毋速就。”认为对《四分律》当依次修习且忌速成,这是弘一大师对于研习《四分律》的重要心得之所在,同时也是他研读南山律学的经验之谈,值得后世研习律学者的高度重视。
  


第四,弘一大师认为,在研习比丘律后,还应略加研习比丘尼律。了解比丘尼律,主要检阅《四分律》第二分一至九卷,《毗尼事义集要》第十六卷及第十七卷,以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卷《尼众别行篇》。弘一大师对比丘尼律的关注,不仅表明其律学思想的整体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引作用。
  


研习止持之后应研习作持。如何研习作持,弘一大师同样从律学元典中摸索出了独特的心得。他主张要循序渐进,并提出了修学的四条次第。首先,应熟读南山《随机羯磨疏》,并参阅怀素集《四分僧羯磨》。其次,熟读羯磨后应详阅《四分律》第二分十至终卷。在此,弘一大师特别提醒学律者:研阅羯磨应随时作一些节要记录,既便于记诵忆持,又利于日后检索。他还提出,有必要补阅灵峰智旭《毗尼事义集要》,然后再阅读灵芝元照所著的《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弘一大师正视律宗衰落的历史现状,同时也尊重由历史演变至当前,习律者既有重视有部律者,亦有研习四分律者的客观现实。尽管大师本人以南山律学为宗归,但他同样研习了《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并尝撰《毗奈耶犯相摘记》。就中土律学而言,弘一大师坦诚地指出,“若有余力,再博涉《续藏经》中律部诸作。怀素、允堪二师,虽与南山、灵芝异其轨辙,然各有所长,学者宜悉心详览焉。”于此可见,弘一大师自己虽归宗于南山一系的弘律立场,但他在自己用力最勤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中,所表明的仍然是弘倡佛教戒律学的整体立场,而非拘限于一宗一派之得失。正是这种“无我”慈悲,使其弘律志行在民国佛教界独树一帜,格外耀眼。




感恩本文发布者:偶然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6385&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律学要略]之三皈五戒


所谓佛——即形像。如释迎佛像、药师佛像、弥陀佛像等。
  


法——即佛所说之经,如《法华经》、《楞严经》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来之法。
  


僧——即出家剃发受戒有威仪之人。
      


皈依——即回转的意义。因前背舍三宝,而今转向三宝。故谓之皈依。但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依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依时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乃可得三皈。
  


且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待,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据我思之,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所以我盼望诸位,对于盗戒一条,缓缓再说。至要!至要!但以现在传戒情形看起来,在这许多人众集合场中,实际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别受。我想现在受五戒时,不妨合众总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为不可。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数条,可以在行礼师前或俗人前舍去,这样办法实在十分妥当,在授者减麻烦,诸位亦可免除烦恼。





感恩本文发布者:rsww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7095&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改过十训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感恩本文发布者:从头再来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054&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出版前言


陈星

  33.jpg  


丰子恺先生一生笔耕六十余年。在这六十多年内,有一部作品前后相继创作的过程长达四十六年(一九二七至一九七三),这就是《护生画集》。自《护生画集》第一册于一九二九年二月问世以来,该画集(全套六册)在佛教界、文艺界和广大普通读者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它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自在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2284&highlight=%BA%EB%D2%BB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大师之娑婆因缘


菩提法师著


一、大师的天津缘

二、大师的上海因缘

三、大师的日本因缘

四、大师的杭州缘

五、大师的闽南缘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永久值得人们怀念的人物弘一大师,他那离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世人留下一串深思与惊叹!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使这位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从那辉煌闪耀的艺术宫殿中,步入清冷孤寂的空门落发为僧呢?本文就大师之娑婆因缘,略而论之。





感恩本文发布者:观自在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3200&highlight=%BA%EB%D2%B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0:46 , Processed in 0.32834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