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我来了

[佛教文化] 329个佛经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色鹿
从前,有一只珍奇罕见的九色鹿,常在恒河边饮水吃草。一天,有人失足掉进了河里,惊恐地大声呼喊,九色鹿听见了,不顾自身的安危,赶忙跳下河里,将落水人救起。落水人为报答它的救命之恩,愿意当它的仆人,每天取水草来供养并供其使唤。但九色鹿婉拒了,只要求他保守秘密,不要泄露见过九色鹿的秘密:‘否则人们会为了贪求我身上的皮、角,而来杀害我!’九色鹿告诫完随即离去。

此时,国王的夫人在夜里梦见一只身长九色彩毛的鹿,皮薄坚韧,鹿角亮白胜雪,异常珍贵。王后一觉醒来念念不忘梦里的鹿,朝思暮想着要用九色鹿的皮作坐褥,用九色鹿的角作拂柄,最后就称病以死威胁国王,央求国王派人去捕捉。国王为讨王后的欢喜,于是四处张贴布告,若有人能知九色鹿所在,不但能得重金奖赏,更愿分与大半江山。那位落水人听闻这个消息,贪心起、恶念生,想着鹿不过是头畜生,死活有何关系,蒙昧良知的落水人于是向国王密报九色鹿的行踪,由于他违背诺言,恩将仇报,脸上立刻生满癞疮,痛苦难当,但利欲薰心的落水人并没有觉悟,仍然带着国王的大军来到了九色鹿栖息的河边。

河旁大树上的乌鸦平素与鹿为好友,交谊深厚,远远发现了国王的军队,赶紧飞告九色鹿,但国王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重重包围河的两岸,令鹿无处逃脱。这时,九色鹿一眼就认出了落水人的长相,知道是这个人出卖了他,于是上前把当初如何不惜生命救人免难,今日却遭背叛的情况告知国王。国王听了,非常惊讶,畜牲竟然怀有如此深厚的慈悲心,勇于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反而是人忘恩背义;于是便颁布命令,从今以后不许任何人伤害九色鹿,若有违犯者,绝不饶恕。

典故摘自:《佛说九色鹿经》

省思——

一切事情皆藉由众缘和合,往往须要大众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知因识果的明理人,就会懂得‘知恩’、‘感恩’、‘报恩’,不仅能知,更真实去实践!相反地,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人,必然无以成事,亦为人所远离。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乞儿当国王
一日,舍卫城里的两个乞儿,来到僧众聚集的地方,希望向比丘们乞讨用剩的菜肴。其中,有一乞儿见到斋主为诸圣众准备种种上妙饮食,突然心生忌妒,便发了个恶愿:‘这些道人凭什么受用这么好的东西?如果来世我成为国王,操纵人民的生死,我一定要用车轮辗断你们的头!’但是,另一位乞儿却想:‘出家人个个具足威仪,殊妙庄严,将来我要是成为国王,有大自在力,一定要筹办最好的饮食、卧具、医药供养僧人,使他们不虞匮乏!’

等到比丘用斋毕,两位乞儿也各自乞足离开。心怀恶念的乞儿饱胀困卧于路边,不一会儿,数百辆的车队从远而近快速地驶过,扬起了满天的尘土,一个不注意,竟从乞儿身上辗过,轹断了他的头。结果,魂丧黄泉的恶心乞儿堕入地狱,受无量的苦报。而怀着善念的乞儿,饱食后心中满是欢喜和感恩,出城寻得一棵大树,便于树荫底下休息,心中恬静无杂乱想。

此时有一国家,新丧国王,又无嗣主,王位虚悬令群臣忧心不已。一天,群臣百官共同商议,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否则人心大乱将各自散去。这天,有一智慧明达的大臣提出外访贤人,推拥新君的建议,于是大家开始分头寻找威德福相具足之人来继承王位。使者出了国界后徐徐而行,忽然看见一棵浓密的大树底下有一人熟睡,虽然日光早已偏移,但是树荫仍覆盖着他,好似有宝盖在上一般。使者大奇,趋近一看,只见此人面容殊好,神态贵不可言;使者心想:‘此人若是作我国君,定能使民富足、国土安乐!’便令仆人唤醒乞儿,前呼后拥地带回宫中,群臣百官拜称‘万岁’,拥戴为君。

世尊知晓此二乞儿迥然不同的遭遇后,即为大众开示:‘诸法从心起,心是万法的根本,心中怀恶不舍,罪报如影随形,将为自己带来无尽的苦恼,如同恶念乞儿发了毒誓,所以葬身轮下。若心怀善念,身体力行,福报庆喜自然相随,亦如善念乞儿今生即成就善果。由此可知心念之力,强大如是!’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廿八》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位乞儿
久远以前,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住在舍卫城中的给孤独园。当时城中有五百位乞儿,常来听佛陀说法,经过多年的熏修,乞儿们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利益。后来,他们下定决心跟随佛陀出家修行,于是向佛陀请示:‘佛陀出世,实在是多劫难逢,我们这些乞儿,出生卑贱,若非遇到世尊,可能早已饿死街头,今日我们更衷心的想请求世尊,允许我们出家修行!’世尊说:‘佛法如同清净的流水,不论贵贱、美丑、男女老幼,都能用这清水来洗涤尘垢,并获得清净。佛法是平等的,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学习。’乞儿们听了佛陀的这番话,欢喜不已,对于修行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出家后,他们很快即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城中许多人得知五百名乞儿随佛出家的消息,心中相当不以为然,甚至请问佛陀:‘尊贵的世尊,为何您要答应乞儿们的要求呢?我们供养世尊及僧众,为的是要修福业,而不是要给那些乞儿们使用的。’众人说完,只陀太子也开口道:‘世尊,我已准备好食器及食物,请世尊和僧众明天接受我的供养,但是我不想供养那五百名乞儿,希望他们不要前来受供。’世尊听完,默然不发一语。回到精舍便告诉五百名乞儿比丘:‘明天太子将供养僧众,你们并未在邀请之中,届时你们可先到郁多罗越中自取成熟的粳米,再前往太子供养僧众的处所。’次日,乞儿比丘们依着佛陀的指示,钵中装满粳米,且以神足通进入太子的家中。

此时,太子目睹乞儿比丘们的神足及威仪,肃然起敬,并欢喜地请问佛陀:‘世尊啊!不知道这些威德具足的比丘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世尊微笑地说:‘他们就是你昨日不愿邀请的五百比丘啊!因为太子你不愿供养,所以他们以神足通至郁多罗越自行取粳米来吃。’只陀一听,心生惭愧,且懊恼自己的不明究理,他更进一步赞叹道:‘世尊,您的威德实在难思难议!这些乞儿以往是城中最下贱的人,但是在您的教化之下,竟然在现世就有所成就,可否请世尊宣说这当中的因缘呢?’于是,世尊讲诉了一段缘起……

过去,有一个叫波罗奈的国家,国内有一座利师山,山里曾居住过许多仙人以及得道的圣人,大家都称这座山为仙山。当时有二千多名辟支佛住在其中,有一日,天上出现奇异的星象──这显示将有灾难来临,国家会面临干旱,且无法种植农作物。国中有一长者,名叫散檀宁,是当地的钜富,他拥有无可计数财富与榖粮,平日乐善好施。这几天,长者准备了许多供具欲供养山中的修行人。山中一千多名修行者得知长者的发心后,纷纷前去他的住所,行者们说:‘听闻长者乐善好施,不知是否愿意供养我们饮食?’长者一听,立刻找来家中掌管榖粮的人问道:‘我想供养这一千多名的修行者,不知榖粮是否足够?’管理者说:‘主人,我们的榖粮非常充足,没有问题。’这一千多名修行者接受了长者的供养后,山中其余的一千多名修行者,也陆续到长者府上接受供养。

后来,长者差遣家中的五百位佣人,预备长时间供养这二千多名修行者。日子久了,这五百名佣人渐渐生起厌恶之心,互相埋怨道:‘我们之所以那么辛苦,都是因为这些人像乞丐一样,不断的来乞食。’尽管佣人牢骚满腹,长者却不以为意,仍然诚心供养。此外,长者还派了一位使者,定时到山中邀请修行者至家中应供,这位使者养了一只狗,每次都跟着他到山中去请这些修行者;有时使者忘了时间,这狗儿也会独自前往,只要它高声一吠,修行者即知道是应供的时候到了。

有一天,修行者对长者说:‘数日之内将会下雨,可以开始耕种了。’长者接到这个讯息,立刻通知大家尽快播种。连日来降下的充沛雨水,滋润了作物,人民很快地有了收获。奇怪的是,田地里的作物都长出像葫芦般的果实,等到收成时,大家竟发现,这些巨大的葫芦里充满了麦子,这回比往常的收成多出了好几倍。长者的仓库甚至因放不下过多的麦子,而分送给城中的人,那五百名佣人也不例外地得到了许多榖粮,他们惭愧地想着:若非这些修行者的德行,恐怕难有今日的丰收。于是佣人们决定向行者们忏悔,同时也发了誓愿:希望生生世世都能逢遇圣贤、修道证果。由于当初种下毁谤的因,佣人们多世以来均沦为乞儿;也由于一念的忏悔与誓愿,所以今生得遇圣人,听闻佛法而得解脱。

那一世的大富长者就是佛陀,管理仓库的人就是须达长者。而那位每日前去邀请的使者便是优填王,其所饲养的狗儿感得美好声音的果报,成为今日的美音长者。当时的五百名佣人,就是现在这五百位阿罗汉。

省思——

人人本具珍贵的佛性,而开发这个宝藏的人就是自己。《六祖坛经》云:‘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时时观照自心,则念念趋向清明;念念清净无恼,则处处安然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五百位天女
佛陀时代,舍卫国的波斯匿王对于三宝相当恭敬,他不但护持道场,也经常向佛陀请法。有一天,邻近的般遮罗国送了五百只白雁到舍卫国,波斯匿王为了给白雁找个合适生活的环境,于是将它们安置在只桓精舍附近。

当天中午,精舍所有的僧众托钵回来,正趺坐聆听佛陀开示。忽然间,五百只白雁出现在僧众面前,并且井然有序地环绕在佛陀身旁。佛陀具足殊妙音声,虽然说的是一种语言,但不同的众生皆能随类得解。这群白雁似乎听得懂佛法,和悦的鸣叫声此起彼落,它们听完开示后,纷纷拍动着翅膀,兴高采烈地返回栖所。

数月之后,白雁的羽毛愈长愈密,它们离开了原本所栖息的水池,准备展翅高飞,寻觅另一处居所。飞行途中,经过了一个茂密森林,正当穿越树林之时,狡诈的猎人竟趁机布下罗网。初次外出的白雁,根本不晓得美丽森林里藏伏着险恶危机,它们就这样全数落入了猎人所设的大网。奇怪的是,身陷网中的雁群并未显得惊慌恐惧,也没有凄厉的哀鸣,反而发出了和听法时一样和谐的叫声。遇害的五百只白雁,由于曾经听闻佛法而种下善根,所以往生至忉利天成为天人。

投生成为天人的五百白雁,仍惦记着佛陀过去所开示的道理,更深深感念当时听闻善法的因缘。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感恩,也为了再度听闻殊胜妙法,他们一同约定到精舍向佛陀请法。这一天,波斯匿王也来到精舍,他心想:最近为什么都没看见五百只白雁呢?佛陀知道国王内心的疑惑,特别在开示中为其释疑:‘现前这五百位衣冠庄严的天人,就是那五百只白雁,他们因为深信佛法且心存恭敬,今天听了开示后,都证得须陀洹果。’

国王露出讶异的表情,请问佛陀:‘这究竟是怎样的因缘啊?’佛陀说:‘久远以前,在迦叶佛住世时,有五百位女子原本想求法受戒,但由于意志不够坚定,最后仍随顺自己的习气而屡屡犯过,致使多生以来流转于畜生道中。因为她们过去生曾亲近三宝,今生逢如来住世时,便能再与正法结缘。这就是白雁听法生天的因缘。’

省思——

深厚的善根,来自于对善法的持续熏修。从凡夫到成就圣道的过程中,须历经一番身心的调整,切莫因外境障碍而迷失自心。支持修行的这股力量如何永续?除了深信因果,更要发愿生生世世与三宝结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五百位盲人
久远前,佛陀居住于舍卫国中的给孤独园,当时附近有一国家名为毗舍离国。此国中有五百名盲人,他们居住在一起,靠着乞讨过日子,常在行乞的时候听人谈论佛陀的事迹,有人说道:‘佛陀的诞生,非常奇特殊胜。若能亲身目睹佛陀,纵使身染各种奇怪的疾病,盲聋喑哑,心意狂乱,贫穷忧愁,皆能消除。’

这些盲人听完后,心中燃起希望,大家便共同商议:‘我们今日不但贫穷,而且身体残缺,沦落为乞丐,皆是过去累积太多的罪业所致。如果可以见到伟大的佛陀,必定可以解救我们的痛苦。’

五百名盲人便在路旁对路过的人一一哀求,希望有人能慈悲带他们到舍卫国。但是不管他们怎么哀求,路过的人都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们。

五百名盲人于是互相商议:‘我们两手空空,希望别人帮忙,似乎不太可能,不如从今天起,每个人都乞讨到一枚钱,凑起来便有五百钱。如此一来,便能雇请一人带我们到舍卫国了。’大家觉得这提议很好,于是更加卖力地乞讨。

经过数日,盲人们如愿的乞得了五百钱,并且找到了一名愿意带他们的人,大家手牵着手跟着此人走,不料此人却在快到摩竭国时,抛下五百名盲人,自己跑掉了。

大家顿时失去了方向,不知身处何处,心中很恐慌,只好互相抓紧彼此的手,摇摇晃晃的前进。五百名盲人不知不觉地走过别人的田地,将刚长出的稻苗踩得乱七八糟,此时正巧有位长者经过,看见这五百人踩坏了大片的稻苗,非常生气,于是拿起棍子打这群乞丐并给予告诫。这群乞丐连忙跪下哀求,并将要前往舍卫国,但途中被人抛弃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长者。长者一听,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便雇了一人带领五百名盲人前往舍卫国。

经过千辛万苦,五百名盲人好不容易到了佛陀的住处,但一询问才知佛陀已经前往摩竭国,于是这位使者又带他们到摩竭国。由于他们非常钦仰佛陀,一心只想见到世尊,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心中却彷彿已目睹佛陀庄严清净的法相,所以一点都不觉得疲累。到了摩竭国,才又发现佛陀已返回舍卫国了,于是再度启程前往,就这样阴错阳差的来回走了七趟。

此时,世尊于定中见到这五百名盲人善根已成熟,且信心坚固,于是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等待他们到来。在使者的带领下,五百名盲人终于来到佛陀的住所,当接近佛陀,受到佛陀身上的光明照耀时,所有人的眼睛忽然间都睁开了,并且恢复视力。

一见到如来就站在自己的眼前,身相威仪具足,五百名乞丐心中感念佛陀的恩泽,欢喜地不可言喻,当下便以最恭敬的心顶礼世尊。

顶礼完毕,五百名乞丐异口同声,请求佛陀为说无上妙法,佛陀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并为其说法,五百名乞丐闻法即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的侍者阿难见此情景,长跪合掌,向佛陀说:‘世尊,这些盲人是何因缘,今日可得恢复视力,重见光明,又得清净的慧眼?可否请世尊为大众解开此疑惑。’说完,佛陀便告诉阿难:‘我并非只在今日为这些人除去黑暗,久远无量劫前,我也同样曾为他们除去黑暗。’

‘这是很久远劫以前的事,有五百位商人走在大山谷中,山路崎岖险峻,并且十分黑暗。当时这些商人,听闻山中多盗贼,不但害怕财物被夺,又怕会因此丧生,众人心慌意乱,只好跪在地上向日月山河大地一切神明膜拜,不断地啼哭哀求。’

‘领队者看到大家如此惊慌恐怖,便安慰大家:“大家不要怕,我可以为你们带来光明!”于是便拿了一疋毯子将自己的两臂缠住,再以酥油浇在上面,点燃后成为火炬,顿时一片光明,如此整整燃烧了七天,而这群商人也因此度过这段黑暗崎岖的山路,顺利到达安全的地方。大家非常欢喜,并且由衷感念领队者的恩情,不断赞叹他的慈悲无量,更心生恭敬。’

佛陀告诉阿难:‘我就是当时的领队!过去以来,无论国家领土,乃至身上的血肉,我都能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今日才有此殊胜尊贵的果报。而这五百名商人,正是现今这五百名比丘。过去生,我曾布施生命,令其获得光明;今日成佛,再布施佛法,令他们得开慧眼,了知真理。’

佛陀说完这段因缘,所有在场的人,都深为佛陀累世舍己利他的慈悲心所摄受,有的立刻证得须陀洹,有的证得斯陀含,有的当下成就阿那含及阿罗汉的果位,甚至有的已种下辟支佛善根,或发了无上道意,得度者无量。

省思——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菩萨行时,心存成就他人的慈悲愿心,累劫勤修布施,是以成佛说法,能摄受无量众生。佛法言:‘如是因,如是果’,如果希望遇到险阻挫折时,能有贵人相助,指点迷津,让自己走出黑暗,迎向光明;我们便当学习世尊的精神,时时做点灯的人,布施自己的慈悲与智慧,使众生免于苦难恐惧。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只猕猴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只国时,曾请须漫尊者带着世尊所剪下的头发及指甲,到罽宾国南方的一座山中建塔供奉。这座山里住着五百位罗汉,素来渴望能亲承佛陀教化,却苦无因缘。如今佛陀的发爪在此,犹如佛陀亲临,所以五百罗汉非常欢喜且珍惜,早晚均绕塔礼拜。

这座山中,有五百只猕猴群居。它们每天看到罗汉至心虔诚地礼拜佛塔,觉得非常新奇,于是也有样学样地到深涧边,取了泥块回到山上,仿造一座佛塔,并且像修行人一样早晚礼拜。

有一天,山上突然下起大雨,山洪暴发,五百猕猴一时躲避不及,全部被洪水所淹没。猕猴丧命后,即刻往生忉利天,不仅住在七宝宫殿,而且衣食受用无尽。这样的境遇,让他们深感疑惑,怎能有此福报投生天宫?用天眼一观,才知自己过去生为猕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的因缘,虽被大水所溺毙,却也因此得生天上。五百天人回顾这段因缘,深生感恩之心,觉得应当报答故身。于是他们一齐下到人间,绕着猕猴尸身,烧香散花,绕行七匝。

其时,山中有五百位婆罗门,平时学习外道的邪知邪见,不信罪福因果。所以当他们看到天人在这里散花作乐,供养猕猴的尸体,觉得很纳闷,于是好奇地询问:‘诸位天人,你们是何等尊贵,为何今日要降贵纡尊在这里供养猕猴的尸身呢?’天人回答:‘这些尸体是我们的前身。过去生我们身为猕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后来虽遭洪水淹没,却因造塔供养的福德,而能感生忉利天。因此,我们特地前来报答前身之恩。诸位婆罗门,佛陀圣德无边!即使是以懵懂之心供奉佛塔的我们,都能获得如此福报,更何况是以至诚恳切心供养世尊,所得福德必将更为殊胜。所以你们若不依循正法修行,即使辛辛苦苦修上百劫,也是白费功夫。不如现在就跟我们一起到耆阇崛山,去礼拜供养佛陀,必能获得无量福德与法益。’

五百婆罗门听完天人所述的经历,对于佛陀的威德生起无限景仰,于是便和天人一起去拜见世尊。五百天人禀告佛陀:‘我们的前世是猕猴之身,因蒙世尊恩德,所以能够生天享福。但因未能亲见佛陀,深感遗憾,所以今日特来归命顶礼。’接着,天人又请示佛陀:‘我等众人过去以何因缘生为猕猴?为何又会被洪水所溺毙呢?’

佛陀慈悲地开示:‘一切现象皆是有因有果,不会凭空而生。大众一心谛听,我当说明此事的因果。在久远前,有五百位年轻的婆罗门一起入山寻师访道。当时有一位出家沙门,想在山上建造一间泥屋,精进用功,所以便来回下山至溪边取水。这位沙门修行得力,上下山谷身形轻快敏捷,五百婆罗门看了心生嫉妒,便一起讥笑:“看哪,这位沙门翻越山谷就像一只猕猴,有什么了不起。若再这样不停地取水,迟早会被山洪所淹没。”’

佛陀告诉诸位天人:‘当时那位沙门就是我的前身,而那五百位年轻的婆罗门就是你们的前世。因为恶心讥讽他人,反而自己身受猕猴、溺水之报。此即所谓“戏笑为恶,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啊!’

说完偈子,世尊继续为大众开示:‘诸位天人,你们的前世虽为畜生之身,却能起造塔寺,礼拜供养。这些行为虽是出自模仿,然而供奉塔寺即有无量的功德,所以也灭除了你们往劫所造的罪过,而能生天享福。如今,大众更进一步发心亲近正法,至诚地接受教导,有此因地,今后必当永离众苦。’

聆听完佛陀的开示,五百位天人即证道果。而一同前来礼拜世尊的五百婆罗门,也因听闻佛陀开示罪福因果的道理,不禁感叹:‘我们学习仙道,为的就是要能生天为仙,没想到多年的辛苦却毫无收获,比不上这些猕猴供塔所得的福报。佛陀的圣德真是殊胜难测啊!’于是他们至心顶礼,匍伏佛足之前,请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世尊慈悲地唤了一声:‘善来比丘!’这五百婆罗门即刻身现沙门相,从此跟随佛陀修行,精进不懈,不久即证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常言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佛陀累劫修行,成就功德弥天亘地,凡人无法思议。虽然我们身处末法时代,若能真诚归命三宝,信受佛法,亦如佛陀在世,自然能够产生力量。如此一步一脚印地切实修行,清净身口意三业,自然能与佛之性德相应,修行必定有所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婆罗门女得度
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环境清幽雅致。

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起,相互告言:‘我们今生得此女身,从少至老为诸多不自由所系缚,人命短促有如朝露,朝不保夕,无常逼迫甚不如意,倏忽即亡。我们不如前往东南海的香花台上采摘香花,祭祀梵天;并且精进持斋,祈求来世投生梵天,长寿不死,且得自在,远离忧苦。’言毕,婆罗门女立刻备齐各类供品,至香花台斋戒祭祀,企求梵天降临,满其所愿。

这时,在舍卫国的世尊,以神通力得知此五百女的心愿,其心虽同俗人,追求有为生灭之法,然其善根深厚,仍可前去度化。于是世尊带领大众弟子、菩萨及天龙鬼神,飞升虚空,来到海中的香花台,并且端坐于大树之下。五百婆罗门女顿时为这突来的异象所震慑,以为是大梵天王被她们的诚心所感动而慈悲降临,个个欢喜无比。此时,随佛同来的天人告诉她们说:‘其实在你们面前的不是大梵天王,而是更尊贵的三界导师──佛陀,他以清净无为的佛法,度化了无量的众生。’

婆罗门女听了,立刻恭敬地顶礼佛陀,并且祈求:‘我们因垢染深重,所以今世生为女人,希冀佛陀慈悲加持,能令我等投生梵天。’佛陀说:‘你们因宿植善根,所以今日才会发此愿心。世间有二件事昭然不隐,一是人间受苦、天道享乐,为善得福、作恶受殃;一是世间的快乐属于有为、有漏的福报,报尽还要堕落,令人烦忧,唯有寂灭无为的涅槃之乐,才是最究竟的快乐。’佛陀更进一步为其说偈:‘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断魔华敷,不现死生。见身如沫,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现死生。’

五百婆罗门女至心听受偈语,善根成熟,即发出离心,顿时,头发自落,法衣着身,皆现清净比丘尼相。她们思惟着法理,凝然入定,烦恼断尽,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阿难尊者见其因缘殊胜,于是请示佛陀:‘婆罗门女以何功德因缘,得值世尊前来度化?’世尊告诉阿难及在场大众:‘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长者,家境富饶,拥有五百位夫人、彩女。可是长者生性多疑善妒,家中门禁森严,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出入,就连夫人们欲前往礼拜供养佛陀,长者都断然拒绝。直至一日,国王举办盛大的宴会,召请所有大臣入宫同欢,从日至暮歌舞不歇。五百位夫人、彩女见机不可失,趁着长者入宫时,前往拜见迦叶佛,并且聆听佛法。她们虔诚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与恶人相伴,所在之处恒遇有德圣者。来世有一释迦文佛,愿我等皆能在其座下出家修行,奉行修道。”’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的五百位夫人、彩女,就是你们眼前的五百比丘尼前生,因为愿心至诚恳切,因缘成熟,自然得度!’大众闻毕,咸皆欢喜赞叹佛法广大,一念至心,功德不可思议。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一》

省思——

佛性本无男女之相,如真空湛然无染无着,但因众生烦恼尘垢,如云罩月,不能彰显。因果法则首重‘因心’,但教念念返本还源,觉今是而昨非,发善愿、发大愿,生生世世以愿导行,因圆果满之时,人人皆可顿悟本具的家珍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百车宝钵
在印度的郁禅延城,有一位国王名叫恶生王。一日清晨,当守城门的士兵打开城门时,发现城门外竟排着五百辆牛车,车上不仅载着满盛金粟的宝钵,而且每个钵上都有写着‘赠予恶生王’的封印。士兵一看,赶紧将这件事禀报国王,请恶生王裁决是否该收下这些宝钵。

恶生王心想:‘这些宝物虽然珍贵,但来得这么突然,又没有署名,或许是不祥之物,如果我冒然接受,恐怕会为我的国家带来灾祸。’恶生王无法妄下决定,于是驱车前往求教迦栴延尊者。

国王将事情的原委告诉迦栴延尊者后,恭敬地请示:‘尊者,这些钵不知是吉、是凶?我可以收下吗?’迦栴延尊者回答:‘国王,这是您过去累劫以来修善植福的良善果报,您可以安心收下,不用担心。’国王不解地问:‘我过去世到底做了什么善业,可以在今生感召这样的福报呢?’尊者于是将恶生王过去生的因缘果报娓娓道来。

‘在九十一劫前,仙人山中住着一位辟支佛。一天,他外出托钵时,因天雨路滑,不慎跌了一跤,摔破瓦钵,于是便走到制瓦师家化缘。制瓦师见到清净庄严的修行人,心生欢喜,立即找来五个钵,并且盛满水供养辟支佛。辟支佛收下后,将钵掷向空中,并且跃身至虚空,作空中行、空中卧……等十八种神通变化。制瓦师一家人及在场买瓦的夫妇,见到如此殊胜的景象,个个欢喜不已!当时的制瓦师就是国王您,制瓦师的妻子就是当朝王妃尸婆具沙夫人,制瓦师的儿子也就是乔波罗太子,而在场买瓦的夫妇就是当今宰相富卢窥及其夫人。’

恶生王又问:‘这些钵又是从何而来呢?’迦栴延尊者回答:‘这些钵来自恒河的龙宫。过去有位罗摩王,他的舅舅是住在恒河旁修行的婆罗门,罗摩王每日都会派人以宝钵盛满食物供养舅舅。但在婆罗门的教法中,并不像出家众那么重视钵具,所以罗摩王的舅舅每次用完食物后,便随手将钵扔弃于恒河中。住在恒河底的盲龙,每次捡到钵,便会将它盛满金粟,收藏在自己的龙宫中。盲龙就这样不断地收集,最后累积竟达五百车之多。盲龙命终之后,并没有子嗣来继承这些宝钵,所以宝钵始终沉寂于河底的龙宫。帝释天知道您过去生布施钵的因缘,便将这些盛满金粟的宝钵赠予国王。’

恶生王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欢喜地收下五百车宝钵,并且将它们供养三宝,广修福德,命终之后,生生世世皆得超生善道。

典故摘自:《杂宝藏经˙卷九》

省思——

诸福田中,以供养三宝福田最胜,所以不管是修补塔寺、助印经典或布施供养,一点一滴,若能发乎至心,皆具足无量的功德。制瓦师因一念欢喜心,虔诚供养僧众钵器,故能感得如此殊胜果报,所以我们要深信因果的道理,不仅要了知佛法的智慧,亦要把握修福德的机会,如此福慧具足,定能远离烦恼,圆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与佛法
在罗阅祗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常听说舍卫国人民多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学修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正在田中耕地、播种。忽然,有一条毒蛇爬到那儿子的跟前,将他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不管儿子,反而接着干活,连头也不抬。

这个婆罗门大觉惊奇,便上前问他原因。

耕种者反问道;“你从何方来,来此为何目的?”

这个婆罗门回答说:“我从罗阅祗城来,听说你们国家多孝养父母、信奉三宝,所以打算来求学修道。”

接着,婆罗门又问道:“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为什么不但不难过,反倒接着耕地播种?”

耕种者说:“人之生老病死及世间万物成佳坏天,皆为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如果伤心得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什么也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活着的意义就不大了!你要进城,路过我家时,请替我捎话给我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人的饭菜了。”

这个婆罗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像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道:“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的父亲让我捎话说,准备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后,说:“人生即如住店,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我这儿子也是一样啊!生是赤条条来,死亦赤条条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这个婆罗门又告诉了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道:“你的丈夫已死,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

那女子默然不答。

这个婆罗门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国家,他心里暗道: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如何慈爱、如何孝顺、如何供奉三宝,所以才、想来这儿学习修道,没想到如今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这个婆罗门来到佛所,向佛顶礼,退坐一边,一脸的愁云。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故意问他为什么忧愁。

他回答说:“遇事不合我的想法,故而忧愁。”

佛陀又问:“遇上何事不合你所想呢?”

他如实向佛禀告了他路上所见之事。

佛陀说道:“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故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也就无有忧愁!尘世之人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互相贪着爱恋,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即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以自制。正如人得了热病,高热谵语,恍恍惚惚胡说八道,只有经过良医诊治下药后,热退病愈,才不会再说胡话了。”佛陀接着又说:“世间俗人长时间被贪、嗔、痴三种烦恼袭扰,不能自拔。如果自己能明白无常之道理,能明白佛法苦、集,灭、道之道理,那么自然烦恼尽除。这些人皆可以证道啊!”

这个婆罗门闻佛所说,即自责道:“我真愚痴,不明佛法大义,现在一经佛说,如黑暗中见到光明,恍然大悟!”

于是他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而修持出世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4-19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如梦
久远劫前,有位勤政爱民的国王,人称‘察微王’。他笃信三宝,敬慎心行,常常在生活中思惟并落实佛法的义理。

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早晨,繁忙的政务刚好告一段落,察微王一身轻装,悠闲地走出宫殿。

天色才微微泛白,远远的,已有一户人家敞开大门,传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补鞋匠又开始了漫长辛苦的一天。

‘这位客人,早安!’老鞋匠憨厚地招呼着,声音中还带着残余的睡意。

察微王坐下来,就着稀疏的日光,和老鞋匠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老先生,您觉得全天下最快乐的人是谁?’

端详着鞋底的缝口,老鞋匠回答:‘当然是国王啦!’

‘国王?这话怎么说?’

把鞋头敲打一番,老鞋匠信心十足地发表看法:‘朝廷百官恭敬奉承,老百姓又尽力贡献,没有不能满足的愿望──当然快乐啦。’

‘这样子啊──’察微王从衣袋掏出陈年葡萄酒和老鞋匠对饮,不一会儿工夫,老鞋匠已醉得不省人事。

国王扶着犹自沈醉于梦乡的老鞋匠回到寝宫。起身迎接的皇后满脸讶异:‘老先生是──?’

‘这位老鞋匠说国王是全天下最快乐的人;朕想跟他开个玩笑,让他过过瘾,亲身体会一下。’

后宫一下子忙碌起来:有人帮老鞋匠擦洗,有人为他更衣,有人到处宣扬,皇后笑着叮咛宫女,排演接下来的情节,女孩们银铃般的笑声不时响起。只有老鞋匠彷佛置身事外,红扑扑的圆脸一派安详。

国王终于上座了!扶一扶头上的王冠,抖一抖厚重精致的御袍,‘国王’在名贵典雅的王座上扭捏不安。上朝的大臣行礼如仪,恭敬肃立。‘国王’──才酒醒就不由分说被簇拥到大殿上升座的老鞋匠──完全手足无措,不知身置何处。身旁的侍女忍着笑,一本正经地禀告:‘大王,您醉了些日子,卷宗堆积如山,请您尽速过目,亲自批阅裁决。’大臣们依次上奏论议咨问,让老鞋匠原本就不太灵光的头脑,更加混沌糊涂了。

‘大王,您这样动来动去没有威仪。’史官记下一笔。

‘大王,臣以为,您对于儿童福利的处理,不合乎正常的逻辑──幼稚园小班如何响应“人人补鞋运动?”’

‘大王,您卷宗拿反了。’书记官提醒。

‘大王,上殿不宜瞌睡。’史官又记一笔。

‘大王,身为大王不能讲粗鲁话,要自称“朕”而非“俺”。’国策顾问递上一张纸条。

‘大王,您……’

‘大王,臣敢谏告──’

这高贵的王座,实在不好坐!一天下来,‘国王’腰酸背痛、头昏眼花、食不知味;而卷宗依然高耸如山。

度日如年、如坐针毡的日子,虽然难熬,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去了。这一天,侍女如往常般侍奉饮食,看到‘国王’日渐憔悴,不禁关切地询问:‘大王先前神采飞扬,近来怎么消瘦了许多?’

‘国王’端身正坐,一板一眼地回答:‘朕夜梦己为补鞋老翁,辛劳困苦,衣食常缺,生活艰难,不禁头痛得要命!’在座的大臣们,个个忍俊不住,咧嘴笑了开来。‘国王’红涨着脸,表情却更严肃了。

圆月高悬,月光映入窗门,照映出一张失眠的脸。

‘我是谁?’一生都没想过的疑问跃上心头,久久不散。‘我是补鞋匠?还是国王?是国王,皮肤为何粗干长茧;是鞋匠,为何却又天天升座理政──国王吗?鞋匠吗?我心乱如麻;我老眼昏花;两个身分,究竟哪一个才是真的?谁?到底是谁?’补鞋匠──或许该称‘国王’──不,还是补鞋的老先生──不管那个,他累坏了,沈入梦乡。

皇后端详着老先生:他变得消瘦了,憨厚的脸上彷佛有着淡淡的一层灰雾,却又隐隐透着智慧的光芒。‘乐师们,请奏乐曲,让大王欢悦如初!’皇后吩咐着,倒了一杯又一杯的葡萄酒。酒力模糊了补鞋匠的意识,终至丧失对世界的知觉。

‘回家了吗?’小木屋的天花板映入眼帘,粗糙的床、蒙尘的工具箱、补鞋订单、新鞋旧鞋散落了一地。

陋室中,补鞋匠忍不住怀疑:那里是家?那个是我?摸到身上斜挂的粗布衣,发楞的呆滞目光忽然闪过一丝光芒。

‘这位客人,早安?’老鞋匠眉开眼笑,憨厚地招呼面熟的高大客人坐下。察微王笑咪咪地观察着,一位和自己无二无别的‘国王’。两人又天南地北的聊起来。

‘您知道吗?’老鞋匠认真地凝视着察微王:‘那天咱俩对饮,醉到前天才醒哩。我做了个好长的梦啊!梦到当上国王。……您瞧这鞋补得牢不牢?哦,那再补几针──国王哪,上殿下殿、史官记缺点、群臣共指教,一言一行都得有模有样的,心里紧张得很。一天下来浑身酸麻胀痛,简直像挨了顿打。──您用点素菜,别客气,咱好兄弟。──痛得要命,折腾死我这老头儿。幸好是做梦而已。不过梦就这么凄惨,如果是真的──哎……您再用点素菜,尝尝。──上次向您说天底下国王最快乐,恐怕是自己的幻想吧!……’

省思——

人生如梦幻,生生世世的轮回亦然。在这当中,作主、清楚、明白的心有如国王,日理万机有条不紊,微服出巡化身无量,启蒙化导无量有情。而迷糊、颠到、妄想的心有如补鞋匠,头出头没不断变换六道身分,来时糊涂去时迷,始终烦恼不自在,一任无明迷惑,追逐着虚妄的快乐,而始终事与愿违。

一个念头,快乐和痛苦于焉诞生,菩萨相和众生相瞬间化现。身分,因缘假成,倏忽散灭;人生种种境遇亦如电光石火,幻起幻落。是谁?那个是我?若明白,于一切处无不平等自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27 , Processed in 0.358088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