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大心

[佛教文化] 佛教六和敬与企业团队建设(黄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8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4-1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佛化企业得大发展
发表于 2011-4-11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原创】黄泰:佛教六和敬与企业团队建设




发表于 2007-8-13 07:3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黄泰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6550&highlight=%C1%F9%BA%CD%BE%B4
发表于 2011-5-6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表于 2011-5-19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法界一切众生内心皆充满无私的爱!感恩一切。愿无私的爱永远传播下去!

“农禅并重”可否演化为“商禅并重”?(转) 【点击打开】



目前寺院通过商业渠道发展经济,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但经商在当今寺院的建设、乃至于佛教的发展上占有多大比重,能否可以和务农一样,将其与修行并重,既保障了寺院的生存发展,又有利于修行,从而担负起续佛慧命的时代责任?佛教界的法师与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凯朝博士:浅析"农禅并重"的传统禅修与现今的"商禅并重"的根本区别



历史上的中国佛教提出的“农禅并重”的传统禅修与现今佛教界一部分人提倡的“商禅并重”或“工禅并重”的意义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问题。佛教传到中国的最初时期,应该说,应属是以农业主体经济模式为主的国家,是自给自足模式的自然经济,出家僧侣隐居森山老林,远离世俗社会的一个修持道场,所以说,僧侣如果不自己丰衣足食的话,谈不上学佛行佛,坐禅念佛念咒了,释尊也从来没说过,出家为僧后,立刻就摆脱远离吃喝衣食住行,也需要持久地如法修持之后,方可渐渐觉悟脱离烦恼障和所知障等恶业,成就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等善业,究竟成佛。以往,高僧大德提出的“农禅并重”的修持方法方式结合当时的情况,是应机入世的具体表现。



可是现在与过去历史背景,社会条件有了根本性的区别,时代发展的这么快,交通各个方面非常便利,如今的人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家到佛家寺院来的目的主要是需要佛教的精神食粮,现今的佛教僧侣用不着经商,用不着务农,作为出家僧人,把精力主要放在修持方面,严修经藏,僧像僧样、寺像寺样;以佛教的六波罗蜜之一的法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慈布施、无畏布施)给与善男善女以及企业家商人们足够的精神食粮;善男善女们又以物质财力方面的布施做佛教寺院的经济后盾,佛教提倡,众缘合和、互相依赖生存,就像台湾星云大师讲的五个指头一样,五个指头加在一起成为拳头。世人做事,只是社会需求不同分工不同而已。无论做什么,只要勇猛精进,人人皆可成佛离苦得乐;乘愿再来,普度众生。



藏传佛教高僧兰仁巴大师说过:“凡能起到佛的作用者就是佛,这些上师(法师)从事佛的事业,起到了佛的作用,因而就是佛。那么佛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什么呢?佛的主要历史使命就是向能够度化的众生施教善道。上师承担了这样的历史使命,起到了佛一样的责任心,因此,上师就是佛。”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1869&pid=1004277&page=1&extra=#pid1004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5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8-15 19:51 编辑

做一个,给人希望的人而不是命令者;

给人帮助的人而不是统治者;

具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批评者;这样的管理者。


http://quote.psytopic.com/cn/p/one-giving-people-hope-order-hel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7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服务精神与爱(转)

此外,还要尽快地了解自己领导的性格。到底领导要求的是正确的工作?还是有效率的工作?还是细致的工作?首先就要知晓领导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生活在世间的人,如果愿为社会作出贡献,就绝不能无视于别人的需求。世间是由众多人结合所构成,意即人间社会是因为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需求才得以成立的。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彼此有需要,才会出现社会共同体。
  
总之,想要做好高水平的工作,就必须满足人们的需求。
  
服务精神与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服务精神的深奥之处,就是爱心。
  
让他人得到满足之心绝不是肤浅的或简单的。以自己的工作为机缘,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较满意的服务,便是正确的工作态度。
  
每种工作的性质虽然不同,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如果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或因自己没有做好工作而使别人蒙受损失,就是一个夺人之爱的人。相反地,做工作能够使人欢喜或满意,就是施爱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恰当的思考方法很是关键。或许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比别人伟大一些,一旦自己真的伟大了,如果你真有能力,就有办法将爱给予多数的人。但是如果根本没有能力,很遗憾的,那就只有空空的愿望而已。假使只是想赢得别人的称赞、高人一等,而不想为别人服务的话,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有可能在社会上产生恶劣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抱着感恩之心,将出人头地看作是生活的恩赐,在工作上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不足所造成的不良结果--这种想法不就是真正的工作精神吗?
  
我们必须知道,服务精神是向工作注入爱之能量的巨大动力。不但要有体谅他人的心,还要对工作满怀热忱和诚意。这些都不能忽视。
  
给予他人之爱的重要表现是:必须先在日常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真心,理解他人的需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必能使周围的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转变。
  
要切记,细腻的工作即爱的表现,在这个"爱"中,包含有能洞察他人需求的贤明之心。


服务精神与爱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14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学与做个弟子 (转)

作者:白右螺

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一堂精彩的经济学培训,不过从某称程度上来说,它的智慧完整和填补了我对于生命的某种误解,并纠正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期间省略了一些经济学案例和琐碎的语言,保留和记录了一些个人认为精炼的文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童子功——学会倾听

教授老师是位哲学爱好者和著名的经理人。他说,最近经济不景气,大家总是在想如何从困境中走出,我们首先要学会从根本上寻找问题。关于教育、理念和成熟度,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以及成为真正的经理人、领导者。

大家在关心经济学的同时,有时也会附带的想一下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来如何能有一份好工作,工作之后,虽不说从优秀到卓越,至少在小圈子里,能是个表现不那么平庸的人。如果你不是父母,那么你一定是父母的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如何成长为一个还不错的人。

我们来看一组来自美国的调查,据说样本很大,调查内容是,学生的优秀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与他的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出身、是不是上过商学院、有没有念过奥数等问题,根据曲线显示,都是弱相关的。有一条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曲线成为焦点,结果显示,父母是不是经常读书,而你在一旁听,是影响的关键。按照这个指标,结果发现,与这两条曲线非常相近。所以得出结论,小时候,你的长辈是否曾持续的给你朗读一些作品。但这些作品不单指故事,这里面有些东西不见得都是你能听懂的,而且能不被打断,这不仅仅是单纯对话式的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通过这样的教育积累,不单是懂了才去学习,从小应该养成倾听的习惯。什么是倾听呢?倾听不是听完以后就马上发言的,那样是对话。对话是,听不懂了就需要发问,或者质疑,只要遇到一点点障碍,就需要发问。倾听是,听不懂的时候,也不会要发问或打断,因为是在倾听。其实,这种教育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一种倾听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未来人格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了倾听的能力,可能这辈子的成就也会很有限。当然,无形中也丧失了很多自我修炼的机会。其实,当我们无形中接受长辈们单方面倾听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也无意中养成了一种,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本能的质疑、反驳和提问。所以学会倾听是人生巨大的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5:29 , Processed in 0.296266 second(s), 15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