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尘客

[大德开示]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我那个味道,是口里有那个味道,我漱漱口、刷刷牙就没有那个味道了。」不是的!你吃什么东西,不是单单在口里有那一个味道,你全身都有那个味道。你若不信,你试验一下,你喝牛奶喝多了,出汗,那个汗就是个牛奶的味道。这九孔常流不净,有什么好的?这是观身不净。

    第二观受是苦。受,就是享受、领受、接受。你无论受人家什么东西,领受什么东西,享受什么东西,都是苦!这个乐是苦的因。第三观心无常,我们这个心,是念念不停,念念迁流,它是无常的。第四观法无我,这一切法既没有我,也没有一个我所。这是四念处。

    你观身不净,那个受、心、法也都不净。观受是苦,那个身、心和那个法也都是苦。观心无常,其余那三个也都是无常。观法无我,其余那三个也都是无我。这四念处,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也就是四个,四个也就是一个,这是四念处。佛住世的时候,比丘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就依这个四念处而住,这是佛的遗命,佛的遗嘱,是佛嘱咐的,教我们比丘是这样子的。

    佛入涅槃,以戒为师。这个戒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防非──止住一切恶,而修一切善;奉行一切是,而停止一切非,这叫止恶防非。这个戒律,本来没有什么戒律可说的,就因为佛住世的时候,比丘很多很多的,人多了就有很复杂的事情发生了。这一个就守戒律、守规矩,另外的人就有不守规矩,所以佛遇着每一种因缘,就说每一条戒律。那么积聚而成的,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就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沙弥就是十戒,在家居士就有八戒,有五戒。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种的戒律,无非教人守规矩,所以能守规矩,就做一个社会上良好的份子,优秀的份子,善良的份子,能以令社会安定秩序,能以令人群没有一切的麻烦。所以这个戒律,是安定世界的一个基础。因为这个,所以比丘就要以戒为师。

    「如是我闻」,在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初登法座,初登佛说法的这个法座,那么就有种种的瑞相现前。因为有种种的瑞相现出来,当时在法会的大众,就顿起三疑,就起了三种的怀疑心。

    这三种的怀疑,第一种就是大家以为阿难不是阿难,是大师重起,是释迦牟尼佛又活过来了,广东话叫「翻身了」,那么国语叫「复活了」,又活过来了。这是因为大众看阿难,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就起第一疑,疑大师重起。

    第二个怀疑,就疑他方佛来,就怀疑:啊!这是不是其它世界的佛,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说法了?要不然怎么这样子呢?这第二疑就是怀疑是他方佛到这娑婆世界来说法了。

    第三疑就是以为阿难证得佛果了,以为阿难成佛了,于是乎就大家都很惊奇的,在那儿不知怎么样好了。等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一说出来,大家三疑顿息,大众这三种的怀疑就都没有了。说:「哦!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这三疑顿息。

    那么当时,这一些阿罗汉,听见阿难结集经藏,都起三疑,所以我们现在听这个经,一听下来,不只三疑,恐怕千疑万疑都有了,说:「这经是不是真的啊?是不是佛说的啊?有什么证明啊?」喔!在肚子里头那个算盘子啊,就打起来了,砰啪!在那儿响。自己肚子里头那个不叫计算机,那个叫人脑,人脑在这个人的身体里边,就算起来了,这千疑、万疑都生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这个看来,学佛法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学佛的人,所以不能与道相应的,就因为疑心太多了。所以才说:「修道之人心莫疑」,你心里不要有诸多怀疑,这也不信,那也不信,讲真的你也不信;讲假的,喔!你信了!所以就颠倒。「疑心若起便途迷」,你疑心一生出来了,就会走错路了。所以学佛的人要「朝于斯,夕于斯」,要天天学,时时刻刻都要学佛,念兹在兹的,不能好像马马虎虎的那么样子。

    现在我们万佛圣城的居士们和出家人,无论出家、在家,想学佛的人,快一点把《楞严经》读得能背得出,熟读默记,融会贯通。一部《楞严经》若读得能背得出,那我们这个佛教徒就没有白做。因为《楞严经》是佛教讲得最真的、最彻底的!那把一切旁门外道那个毛病、那个本相,都给指明了!所以你若明白《楞严经》了,那个天魔外道他都恐怖毛竖的,他都害怕。所以你们各位,要想真正护持三宝,弘扬佛法,就快一点来研究《楞严经》,读诵《楞严经》,讲解《楞严经》,这是最低限度的。

    学《楞严经》,以及听经、念经,我们都要有一种忍耐心,不要生疲厌的心。你们要知道,你看那个树是一天一天长大的,那个花是天天你去用水给它浇的,它才能开花,才能那么样地美好。我们小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教导成的、长大的,读书也是一天一天读的,所以我们学佛法,也要拿出一点时间来,天天研究佛法,来学习佛法。

    你研究佛法,比你把金钱放到银行里去更有价值!对你这个法身慧命是更重要,所以不要以为世间的财那是真的。学佛法,这是出世的法财,你就在世间也可以用,出世间更少不了的;所以这个是功德法财,不可以把它看轻了!不可以马马虎虎的!天天最好在百忙之中,都能找时间来听一听经,研究研究佛法,这是最好最好的。不要说:「啊!那天天讲经都是讲那个,我听得都也没有什么意思了!」那你吃饭,天天怎么样子忙,你也要吃饭;你穿衣服,怎么样忙也要穿衣服;你睡觉,怎么样忙也要睡觉,那么这个听经也应该看得和那个穿衣服、吃饭、睡觉一样地重要,那就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如是」是指法之辞,就是说明白了如是之法,是可信的;如是之法,是可修的;如是之法,是可成佛的;如是的法,就应该修行;如是的法,我们就应该信;如是的法,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去得到的,这叫指法之辞。所以如是就叫信成就。每一部经典,前边都有六种成就。

    这六种成就,第一就是「信成就」。你能信,就有所成就,你不能信,就无所成就;你能信,就得到利益,你不能信,就得不到利益。就好象我们所吃的饭,你相信这个饭是能治你的肚子饿,那么你必须要吃了它,肚子才不会饿;你若单单信它可以治肚子饿,你若不吃它,那不会饱的;甚至于你根本就不信这个饭是能治肚子饿的,那更没有办法教你肚子怎么样饱了!这就是说的什么呢?就是说这个法,虽然是能成佛的法,可是我们若不信,若不修,他就没有法子能成佛。你单单说,说的是法,行的才是道,你要躬行实践去修行,依照法修行,这才能得到受用,所以这叫信成就。你有所信,就有所成就,你不信,就不能成就。那么你信了,还要有种种的因缘,才能帮助这个信的成就。

    所以第二就是「闻成就」。这闻成就,就是「我闻」。我,是阿难自己称自己,也说我。这个我,是个无我之我;这个我,是一个没有执着的我;这一个我,是圆融无碍的我;这个我,是把一切万事万物都看破了,把一切万事万物都放下了,所以这个我,才是一个真正自性的我。不是对外而言我,是对内而言我,对自己里边这个心所说的这个我。这个我,是一个有智能的我;这一个我,是不颠倒的我;这一个我,是有择法眼的我。因为他有择法眼,所以能深入经藏,智能如海。怎么样才能有择法眼?就要有信成就。怎么样能有择法眼?就要有这个闻成就。

    我也信了,也想要听,是可以听,但是要有一个时候。这个时就是听这一部《药师本愿功德经》的时候,说这个经的时候,然后阿难结集经藏这个时候──「一时」:这个时就是时成就。你若也想要信,也想要闻,若没有一个相当时间,你若不到金轮圣寺来听,来到这法会,参加这个讲经说法的法会;你在家里,你单有信成就也没有用,单有这个闻成就,你根本也就不能闻!那么时,也不方便了,所以这个「一时」,就是时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薄伽梵」:这个薄伽梵,有六种的意思,你若愿意知道,可以查一查《佛学辞典》,那里边讲这个薄伽梵讲得很详细。薄伽梵是佛的一个别名,也就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你若不懂得什么叫薄伽梵,你就想:「喔!这也是佛的另外一个名字,它是梵语。」那么这个薄伽梵,这是个「主成就」。

    你也有信心了,也想要闻,想要听经,也有听经的时候,但是没人讲经,我看你听什么、信什么、闻什么?没有所听,没有所信,没有所闻了,没有一个时候了!你若没有一个人讲,你就有前边那几个信、闻、时,也都没有用了!所以又要有一个说法的主。这说法主,就是在那儿讲经说法,这叫主成就。

    上人:薄伽梵的六个意思,你记得不记得?

    弟子:记得四个。

    上人:讲出来给大家听听,那两个教旁人讲。

    弟子:有自在,就是佛陀在每一个地方是很舒服,没有烦恼。

    上人:像不像你?

    弟子:完全是相反。

    上人:啊!怎么搞的?那你怎么不自在了?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弟子:常常向外驰求。

    上人: Okay. (好了。)第二个什么?

    弟子:还有名称,就是每个人都知道佛陀的名字,他的功德,他的清净行愿,他的慈悲,大家都知道。

    第三是端严,就是端正,就是一点都不邪,没有妄想,都很庄严,很正的。最后第四种就是炽盛,就是他的功德很庄严的、很圆满的,好象火那么样放光,很美丽的,很好,人人都要看,看火的光明。

    上人:你们有没有人知道他是讲得对啊?是讲得错了?这四个名称,在这个薄伽梵六义里边,有没有这么四个名称?有人知道他讲错了?就快点说;讲对了,也快点说!那么剩那两个,我不需要叫你们名字,你们谁知道,谁就赶快讲一讲。如果没有人讲,那就是你们都忘了,不记得了。他讲的那四个对不对?果惠知不知道?(果惠:吉祥。)还有什么?果雅知不知道?(果雅:尊贵。)他前面讲的那四个对不对?(果雅:庄严,他说端正。)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吉祥,中国人都欢喜吉祥,尤其广东人,一到过年了就说:「如意吉祥!如意吉祥!」怎么样啊?他要如意吉祥,他不念佛,去打麻将去!再不就跳舞去!那么要这个如意吉祥,你要念佛,你要规规矩矩地守规矩才可以。打麻将!你看那怎么会吉祥?一定会输!就输!输!输!输得把裤子都输光了!你看怎么吉祥了?

    尊贵,这个尊贵,佛是最尊最贵的。所以我们要想尊贵,先要找一个榜样,来学佛这个榜样,最尊最贵最完整的,没有一切的习气毛病,没有一切的妄想杂念,这超过阿罗汉的境界了。

    那个阿罗汉,在《法华经》上,一开始说:「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这都是阿罗汉,怎么样阿罗汉呢?阿罗汉是「诸漏已尽」,在证得阿罗汉的境界,就什么毛病也没有了,什么习气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妄想了,他的生死已经了了。「所作已办」,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了!得一万事毕,他得到一了,所以他不向外驰求了;不向外驰求,所以就诸漏已尽了,什么漏都没有了。

    这个漏,你好说话也是漏,好看东西也是漏,好听声音也是漏,说:「那这完咯!我不听?我眼睛不看也不行!耳朵不听也不行!那我学佛学得也不可以看东西,也不可以听东西,我怎么受得了啊?」所以你就到现在还没有成佛嘛!就因为你受不了,所以总往外跑,不回来,不回光返照。

    这个诸漏已尽,任何的毛病都没有了,就不贪、不争、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了。你若贪,也是有毛病;你争,也是有毛病;你有所求,还是有毛病;你若自私,那更是有毛病;你若自利,那是大毛病。情爱,这都是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那个欲念。这个诸漏已尽,就是没有欲念,一切淫欲的念、狂心妄想,什么念头也都没有了,所以叫诸漏已尽。

    「无复烦恼」,他没有什么烦恼,什么烦恼都了了。「逮得己利」,他们才是真正地得到自己固有的智能,真正地得到智能,真正得到佛教的好处了。所以我对你们讲,你们各位要知道,什么叫佛?佛就是一个大智能的人,你谁有真正的智能了,不颠倒了,谁就可以成佛。你还是在那儿颠倒,贪而无厌,总也不满足,又和任何人都争,也自私,也自利,那就谈不到得到利益了。他这个得到真正利益,绝对不贪外物,什么叫金银珠宝啊?什么叫色、声、香、味、触啊?什么也都触不动了,不被这一些个境界所转,这叫逮得己利。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诸有结」,他们把这一切的余习,这一些个解不开的,这一些个缠缚不脱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心得自在」,这个样子的时候,这个心才能得自在。那么佛呢?佛更超过这个,所以他是最尊最贵的。

    那么我们要是想学佛,先要学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这不是说就这么讲一讲,啊!我明明想要去打劫去,还说:「我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嘿!那真是骗人骗己啊!你真若不争了,一切事情都听其自然地发展;不贪,也是听其自然地发展;无所求,「到无求处便无忧」,你有所求,才有忧愁;你若无所求了,什么也不忧愁了。你再不自私,这个世界的麻烦为什么生出来的?就因为人人都自私。那个自私从什么地方开始?就从人的欲念那儿开始。所以不自私不是说:「我就是那么普普通通不自私。」这个不自私就包括这个无所求,就不执着这个情爱了。不自利,也不想我得到什么好,这个环境对我有什么好的感觉,或者如何如何的。就是这一种的毛病,都没有了!都没有了,所以这才成佛呢!

    那么这是薄伽梵的六义,很重要的!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记得薄伽梵这六种的意义。你这六种的意义都不记得,那你是连佛都不认识了!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我们认识一个人,这一个人,他头长得什么样子?他手长得什么样子?他身上长得什么样子?他身体是高是矮?长得什么样子?我们若清楚了,甚至于这个人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我们就真认识了!不要说看见这个人,就听见这个人一讲话这个声音,就知道了:「哦!这是某某人来!」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佛,连佛的薄伽梵六义都不知道,那你学什么佛啊?学胡涂佛!

    所以这个薄伽梵的六义,你们各位都记一记,或者我要是下次来不糊涂,我还要问你们各位的,不是就这么样,说:「这一次过关了!」考试考完了,再就忘了。或者我下个月再来,教你们所有的人都给我讲一讲这个六义是什么意思?说:「哎呀!不得了了,我这一回去怎么办呢?」赶快记得嘛!怎么办?就是这样子,无论出家人、在家人,我给你们讲,你看!我这很费气力的,给你们讲完了,你们都忘了,像耳边风似的,你说那多可惜啊!所以我现在给你们讲多少,我来一定要问一问,好象这个阿难以四事问佛,我今天问了一个。以后我要把你们每一个来听经的人,我都要记一记,我把你们的名字都写下,等到时候,我不知道叫哪一个名字,就来给我讲一讲。你讲不明白,那就证明你在这儿尽睡觉呢!你说:「我不会睡觉。」在这儿我现在叫一叫你,你就这么呼噜呼噜 ? ,这就是打呼了,就睡着了。你旁边那个人听经,也听不入耳了,就听见你在打沉雷了!学会了吗?我也学不好,因为我也不会打呼。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这是说佛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是在一个国家教化众生,是到所有有因缘的国家,去教化众生,和哪一个国家的众生有缘,就到哪一个国家去教化,所以叫游化诸国。那么在这个游化诸国的期间,就到了一个大城市。这个大城市,叫广严城。到那个地方,就在那个乐音树下,结跏趺坐,来为众说法。

    这个广严城、乐音树下,这是一个「处成就」;前边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那么主成就也有,也有人讲经了,但是你若没有一个地方,怎么样讲啊?好像我们这儿要讲《药师经》,若没有一个讲堂,怎么样讲法呢?所以要有一个地方,这叫处成就。

    下边等到那个比丘和菩萨合起来,这叫「众成就」。那么也有人讲经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听。佛说法如果没有人听,他自己给自己讲,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必须要对众生而说法。

    那么在每一个法会都有他的众生,都有和他有缘的众生,好像你们各位,现在到这个法会来听经,这都是有缘的。若没有缘,想来也来不到的,因为没有这个法缘。你看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这是在多生多劫种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机会来听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不过你自己还不认识自己,有的时候,就躲躲懒,偷偷安。说是:「师父也没有来,我这回溜溜号啦!」于是乎就去看看戏、看看电影、跳跳舞、喝喝酒,开一个 party (宴会)!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费到那没有用的地方。

    所以来到这儿听经的人,第一,你到这儿听经,听着这个法音,把世俗的那些个尘劳妄想都减轻一点,也就是学智能,经典上所说的都是智能,都是般若法,那么你就能懂得多一点。

    说:「我已经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点不更好吗?你怎么嫌多了?你往银行里存钱,没有看见你什么时候嫌说:「我钱存在银行太多了,我这个钱,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学智能,学真正的佛法,怎么你又怕多了?这岂不是颠倒呢?没有算过这个账,所以就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真正研究佛法,而尽把时间都浪费了!所以这个乐音树,是说这一部《药师经》的一个处所。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这个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么叫大呢?他都是长老,出家都超过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为什么不说老比丘呢?因为这一老啊,就没有什么用了。人一老了,离着那一头就很近了,所以不说老,说大,是很大的比丘。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能也圆满,品性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比丘是梵语,翻译过来有三个意思,你们听过经的人都听过很多了!这三个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个就是「破恶」。

    怎么叫乞士呢?乞士就是个要饭的,比丘另外一个名字就是要饭的。要饭的那个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处去要饭,但是他不择手段,不平等。人家给他多了,他就高兴了;给他少了,他就烦恼。那么比丘这个乞士呢?乞士是你给他好吃的东西和不好吃的东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给他多,给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为着给众生种福,你能放多少种子,就种多少福,什么时候也不起烦恼,没有无明。

    他是走路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出家的比丘,什么时候走路也不会东张西望的,都是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乎礼貌他不看,不合乎礼仪他也不听,他在乞食的期间就是合乎礼、不合乎礼,他都不看不听;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礼勿言,不合乎礼的事情,他也不说。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讲话的,不像那个化子要饭的时候,到人家门口就:「哎!大爷爷、大奶奶,发福生财呀!指日高升呀!」尽给念这个好听的话。比丘乞食,什么也不讲的,到那儿,你若布施,给这个饮食,他就拿着;不布施,他就走了,心里没有一种烦恼。这乞士和要饭的是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怖魔,这个比丘,因为他端然有正气,天魔外道一看见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见他,也都远远就跑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怖魔?就因为他有正气,以正降邪。

    那么破恶,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恶习气,修道的比丘呢,就专门把自己这个坏的习气能破了它,这个恶劣的性质也改了它,改过自新,改恶向善。因为能改恶向善,所以叫破恶,这比丘有这么三种的意思。有多少这样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么多。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菩萨是梵语,可是在中国这个名词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萨,也都会说「菩萨」这两个字,究竟菩萨是什么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问他,他也不知道,他说:「菩萨就是菩萨!」怎么样解释法?「不知道!」

    那么我们一谈到「菩萨」这两个字,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是大乘里边一个圣人。菩萨也是半梵语,具足就叫菩提萨埵,英文又叫 Bodhisattva ,翻译到中文,它就叫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之一,菩萨是九法界众生之一,也是四圣法界里边一个圣人。怎么叫觉有情呢?就是说他用这个觉悟的智能,来度脱一切的有情众生。有情,有血有气的,都叫有情;没有血没有气的,那叫无情。好象一切的植物,这叫无情,可是无情它们都有性,它们都在佛的大光明藏里边来生长,所以虽然是无情,可是有性。

    那么菩萨是觉有情的,又是有情觉,怎么叫有情觉呢?这是说菩萨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和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不过他觉悟了。觉悟什么呢?觉悟「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觉悟了,能去一切的习气毛病,而修这个无上的智能,所以又叫有情觉,是有情里边的一个觉悟者。这觉悟是对迷而言觉,就是有情里边的一个众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无明去做事了。

    我们现在这些众生都是在用无明来处理一切事,为什么用无明呢?就因为没有真正的智能,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么样做好?进不知进,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个不觉。我们众生是不自觉,二乘就是自觉了,自己明白了,不那么糊涂了;可是他只是自觉了,而没有用自觉这种的法门,去告诉其它的人,令其它的人也觉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0:34 , Processed in 0.38888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