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大德开示] 法海释疑 妙莲老和尚 开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义释要



问:佛法常说‘富贵学道难',为什么?

    答:我们常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一有了富就是有‘财',贵就是有‘名',那么五欲已经占了二个了。如果有财有名能做好事,那当然是愈多愈好。但是众生的通病都是‘善财难舍',即使是佛教徒,要叫他供养三宝也不容易啊!一般人更是一点小小的善事就要有名才做,无名就不干。可是要拿钱造恶业的时候,随便挥霍就能舍得,所以说有了富贵要学道就难了。然而反过来说造恶又易了!

    人间的富贵最容易使人昏迷造恶业,要知道,造恶业的人大多是富贵者,贫穷的人反而不会造那么多恶业。就好像愚笨的人还好,聪明则反被聪明误一样。当然聪明的人学好,又比愚笨的人高上百千倍了,有智慧的人又比聪明的人高千万倍以上啊!所以佛法最强调要有正智慧,有了正智慧才有正见,有正见才能修正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问:佛法说‘财法三施等无差别',财施是有漏法,法施是无漏法,怎么说平等没差别呢?

    答:虽然是有漏之财,但因为用在无漏功德上,所以财施也就是法施,二者平等。举个例子,拿灵岩山寺来说,这里本来是一座荒山,长满了草,由于大家发心布施财,将个人的有漏之财,用来建道场,团结就是力量,共建了这座道场;没有钱怎有这个道场?没道场大家怎能修行、闻法?道场是令人修清净之法、解脱生死之法的地方,这就成就了无漏功德。

    虽然是有漏之财、是财施,你用在无漏功德上,这种财施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也就等同法施的功德。所以金刚经讲:‘一切法皆是佛法'用于善,功德无量;用于恶,那也是罪业无边。大家要开智慧,钱要用于利益千万人、自利利他,不要用来自害害他。

    我们拿钱供养三宝求生西方、求无漏功德、不生不灭,这是求无为法;假如你的财施、拜佛、念佛这一切功德,只是求家里平安、丈夫升官发财、儿女读书聪明……,这是求凡夫有为法。其实只要你有功德,这些事情都能不求而自得嘛!好像种树收到果,自然有枝叶;农夫收了稻米,自然有稻草啊!舍了稻米,单求稻草,这样有没有智慧?又像有的人,有了钱会在钱上再滚钱赚利息;没智慧的人,拿了钱也不知道怎样用,甚至拿钱造罪业,多么冤枉!

    这样说来还是要智慧,有智慧才能修福德,从智慧中来修补德,福慧二轮并进才好。单有福或单有慧,等于车子只有一轮,怎么能行?一大一小都有妨碍的,所以智慧与福德都要平等均匀。

    我们了解了财施用在供养三宝等于法施之功德,那大家辛苦赚来的钱,要积聚力量好好创建道场,有了道场就可接引无量众生。布施要会布施喔!不要布施了财,却得不到与法施平等无差别的大利益。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有这种因果存在?

    答:因果,比如两手一击就会发出音声,这是自然而有的。我们的手有没有声音?没有,你把手拿来化验分析也没有,一击就自然有声;大击有大声,小击有小声,不击就没有音声,因果自然就是这样。你修好因决定感好果,快乐的好果是自然而有的;你做恶遭恶报受苦,那也是自然的。你不做就没有,你一做就有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未报,时间没到。'善人还没享到长寿、富贵的善报,那是时间未到;时间一到,决定有报。皇天不负芳心人,诸佛菩萨绝对是大慈悲,只要你做善事,功德永永远远都存在的;做了恶事,不管跑到天上、人间,高山、大海里,终究无处可逃,到时自然要受恶报。受苦报时你不可怨天尤人啊!

    我们有与佛同一体的佛性,只要能修四摄、六度种种佛法的超人之道,将来你因圆果满就成佛。你守五常:仁、义、礼、智、信,你就暂住于人的本位;若违反这些,那就失去人的本位,就变成了衣冠禽兽!你能行十善就会升天。一切事物都概括在因果之内,都是修因而感果的。

    佛法是讲因果不讲自然,‘自然'并不合乎佛法的道理。佛法讲什么事皆是因缘所生法,那有自然生?那‘因'又从那里生呢?从本体、无性而生。佛法讲无性,是指一切事物之本身无性(无有自性),因为一切法缘起皆是幻化,现前虽有而不其实,但不是说假相也没有;无性之性才是真正的本体。好像海水起波浪,水本是平静的,本没有波浪。那为什么又有波浪呢?因为有风,风吹海水打起浪来,若没有风的缘就没有浪了。虽有浪,浪是假有,当知浪的本身是水;凡夫也是假有,若破除无明风,就回归无性之实相。

    此实相是无形、不可见,又是无相、不可摸;这不可见、不可摸的实相是没有吗?非也。就像太空虽是广大无边,而生盲看不见,有手亦抓不到,你能否认有太虚空吗?那么我佛所说‘万法无性',这是指万物的本身是多种元素所集合,有假合相,假合相一分离就什么亦没有了!这就所谓‘诸法皆空',连地球将来亦坏,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太虚空仍然是永久的存在啊!


问:华严经是净土法门的经典吗?可不可以念?念弥陀经和华严经有没有冲突?

    答:净土法门肇始于华严经,当然可以念。其实所有大乘经都可以念,你要想上品上生就须读诵大乘。念弥陀经和华严经没有冲突,弥陀经是小华严,华严经是大弥陀经。你看华严会上的长子—文殊、普贤,普贤以十大愿 -导归极乐,那样往生就是上品上生。我们念佛达到理一心就生上品,事一心就坐中品P还有散乱没达到一心,那就生下品、生到凡圣同居土。


问: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可是众生界不可尽,那地藏菩萨不就永远不能成佛了吗?

    答:佛法讲不能成佛者为阐提,阐提也有分别,有一种是造五逆十恶又谤法的众生,可说是破戒作恶之魔,做善事绝没他的份,这种人暂时没有成佛的机会,这叫无善根阐提。另一种为大悲阐提,像地藏王菩萨,发大慈悲心,众生不度尽,菩提道就不成,这是由大悲心所生,故叫大悲阐提。

    约成佛的功行来说,所谓度尽众生才成佛,非是指法界众生皆度尽,而是将他应度的众生度尽就可成佛。地藏王菩萨虽发大愿,但只要度好其所应度的众生,他的福慧圆满、相好具足了就能成佛。佛法讲缘起法嘛!因缘具足、时间到了,不想成佛也会成佛;成佛后还是永远度生啊!

    就像要到灵岩山寺,由台北来,搭车要四、五个钟头,时间一到绝对到灵岩山寺。所以听佛法,不要在文字上钻牛角尖,要了解其义理!


问:佛陀说‘无我',既然无我,那我们修行做什么?降生时又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怎么说无我又说我?是否矛盾?

    答:一点都不矛盾。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它的道理;说‘无我'也是有它的道理。你未明白,看了经典就产生好多矛盾。经典还有矛盾吗?如果矛盾还能在中国流传三千多年吗?佛法在现在二十世纪是真理,再过二百个世纪还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永远都是如此。

    一般人都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佛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是在自夸,其实完全是将意义想错了。人不是最尊贵的吗?人为万物之灵嘛!这个‘我',换句话说就是人性,人性在佛法来讲就是佛性。能够保持人性也不容易喔!要守五伦八德、要能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你才堪称有人性。假如违反了,做起事情尽是祸国害民,那就叫兽性。一个人被人骂:‘那个人做的事情连禽兽都不如!'那道个人做得太冤枉了,怎么对得起父母?又怎么对得超自已?我们本来与天地并称为三才的人性,如果学佛就转为佛性了。佛性、人性、兽性都是同一个性。

    佛陀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世俗人不了解这个‘我',以为是小我的我;其实佛陀讲‘我',这个我是指真理真谛,这是最尊贵的,每一个人都有。并不是释迦佛说他自己是第一,要大家都喊他老大,不是这样!而是每一个人的我都是第一、都是最尊贵的。佛陀讲每一个人都能成佛,‘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嘛!谁不尊贵呢?我们人不要忘了你有一个‘大我',那你就要好好尽大忠、尽大孝,为国家的灵魂!

    真理本来是无名,因含藏一切义而随因缘立个假名;实实在在,我们说‘真理'也是多余的。它本是无形无相,这无形无相在佛法来讲就是空的真谛;真谛是心所不能思虑的,既然连心都不能想像,口又怎么能说?所以心想口说都是想不到、说不到的。

    既然无我,那我们修行干什么?世间有所谓的小我、大我,就是叫你不要执著那个小我,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要有凡夫情见之我,要成就大我、成就大事情。君子要量大福大,不要在小事上计较,计较小事所得到的也不过是小福报;其实连小福都得不到,因为一个人老是计较入非我是,就只有烦恼,那里还能得到安乐呢?

    无我,因为你没有执著,大家才能共同把这一件事情做好;一有我执,你有你的意见、他有他的意见、各人都有各人的意见,试问:这件事怎么能做好?你个人的事当然没关系,但团体的事就不能有个人不合理的意见。

    以过去的经验来说,好多的佛教徒想为三宝做事,因为个人没办法做,总要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做得圆满。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做起事来都有各人的看法、观念。刚开始大家发心做事还好,一到有了意见,糟糕了!好的也会败坏,不好的更不能成就。所以金刚经不是说:要以无我相、无人相修一切善法吗?那我们要怎样才能明了这个真谛、大我呢?要入般若之门。离开了凡夫见,一切万法都随缘,好像玻璃一尘不染,就大放光明了啊!

    一个人不管走到那里,只要有一点执著,心就不中、就有所偏,所以不能带著一丝毫的执著;就好像我们的眼睛,眼睛虽好,但不能容下一粒细沙。我们要成就像涅槃经所说的八大自在之我,那就对了!


问:诵持楞严咒、大悲咒是不是只能在某一时候持,某一时候不能持?

    答:佛教里没有这些传说,其他外道是有这些闲话。有佛就有魔嘛!这是难免的。佛教对诵经持咒的课程是有规定,但不是规定某一个时候就不能诵、不能念。假如你专持大悲咒或楞严咒,静动时中都可持的。

    还有一个最大的笑话:说在家居士不能诵金刚经,因为金刚经所讲的是空,一念诵就会把家里的人都念死了、念空了。其是天大的笑话!怎么会有人这样说呢?那只是一般假聪明的人,凭自己的想像乱说而已。所以听话不要什么都听,要想一想合不合乎道理再听。


问:是不是受了戒才可穿海青?

    答:这又是误会,大家有这误会,难怪没有穿海青。搭缦衣—礼忏衣,最起码是要受五戒,受了戒就要穿海青搭衣。但是这件海青是什么人都可穿的,善男信女进念佛堂为求庄严一致都可以穿,佛教徒当然也是。不过初发心、没信佛的人叫他穿海青,就笨手笨脚地穿不惯。你们来此打佛七,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海青随时都要穿。尤其到这里来修行用功,怎么不应该穿呢?所以平时就要预备一件,不要临时想穿却没有。

    有的地方还严格规定,不穿海青不准进念佛堂,所以备有若干件借给临时来的人。不过人少借他们是可以,人多时那有办法借?像我们灵岩山寺也有准备一些,但有时法会有几百人,而且有些人心想,反正有得借,自已就不准备了;打完七大家一走,海责上的汗水污垢,污浊邋遢的,你看要多少人来帮忙清洗?因此好多事情开广大的善门是好,但人力、时间上有时是无法做圆满的。所以应该备有卖的,不过这是方便,不是为赚钱而卖。


问:受了八关斋戒,带来的香皂能不能用?

    答:戒文是‘不著香花鬘及香油涂身',凡是香的东西都不能用。不过你既然带来了,如果又没有其他去污品可以用,那你用时就不要贪著它的香味;当然能够不要用就尽量不用。其实用香皂洗澡,把身上的那层保护油质洗掉,很容易得皮肤病;有皮肤病的人,最好不要使用香皂,用清水洗就好。这也是一种常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皮肤病都是道样的治疗方式。


问:受了八关斋戒,香花不能用,为何又用香花供佛呢?

    答: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怎么有这样的问题呢?请你自己思考一下,若不明白再来问可也。


问:八关斋戒的过午不食是指几点后不能吃?

    答:所谓‘过午不食',午时通常是指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照严格来说,是不要超过正午—十二点,过了正午十二点零一秒就不能吃了。不过有时因环境的关系,不能在正午之前用餐,那至少也要在下午一点以前用完,否则午时全都过了。想持清净戒最好是发心在正午以前用完,超过时间就不再用。发心持午,持得清清净净的最好。


问:请问老和尚!什么是‘洒净'?目的何在?

    答:洒净是佛教的一种仪式,主要的是把一个地方遍洒清净,并让此地所有的冤魂众生都变成来护持佛法佛法能普利一切—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我们念的大悲咒、洒的大悲水,就是在度脱冤魂,使他们得到安身立命之处,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场了。道场清净才能修道,否则不清净怎么修道?一个清净的佛法道场,使社会上的人到这地方来,都能身心清净无有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打地钟念阿弥陀佛,有时会听到念陀佛阿(ㄚ)弥,不知怎么办?

    答:人家念阿弥陀佛,你听成陀佛阿弥,那是自己听错了嘛!

    不过在此顺便跟大家提一下,本来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两千多年来,印度及中国古祖都是念阿(ㄛ)弥陀佛,而且念ㄛ弥陀佛往生西方的人无限量,并不是念ㄚ弥陀佛才可以生西方,念ㄛ弥陀佛就不可以。不过现在都杂了,很多人念ㄚ弥陀佛,因为听说念ㄚ是依梵文发音。其实我们也不要那么执著,三千年前的佛经是梵语,现代人念的梵音还同三千年前念的梵音一样吗?你说念ㄚ弥陀佛依据梵音,靠不住吧!而且单一个梵音,光在亚洲各国的拼音就有些出入,更何况非洲、美洲、欧洲,又有不同的拼音?

    连我们中国话,古音到现在都有不同了;你看我们中国的诗经本来都是有韵的,现在读起来根本就没有韵,一代代的读音都转变了,到现在它的字音已经变了。

    不过念佛时如果众人都念ㄚ或念ㄛ时,你也不必执著,随众人同念为宜,免得音不和顺。

    再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你只要其信切愿求生西方,至诚恳切称念弥陀、皈依弥陀,弥陀慈父悉知悉见啊!难道还会计较你念得标不标准?不会的。即使你念得不标准,照样会来接引你。所以大家不要在这读音上太讲究、太费心思。

※ ※ ※

    妙莲老和尚开示法语:具悟性机,应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是实行人,当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妙莲老和尚佛七中开示一:大智大勇

  一、舍小智小仁小勇

  大家都知道佛法难闻、难遇,闻到佛法能修行也很难。在无数人中,诸位总算有幸闻到佛法,也有信心来山修行,但修行时有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来呢?若没有拿出大智、大勇,想修行也修不好的啊!

  各位来到灵岩山参加佛七,要发勇猛精进的心,不勇猛精进如何能对治无始以来的懈怠习气呢?那是骗自已啊!如果你不放弃小智、小仁、小勇是没资格学佛的,佛陀具有大雄、大力、大慈悲,"虎父膝下无犬子"为佛弟子就要像佛的样,要做个像样的佛弟子。

  "心即佛,佛即心"在理体上,我们与佛的体性是平等一如的;但在事相上,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却有无量无边的罪障;佛是安住在常寂光中,而我们却还在六道轮回之中打转。说起来,真是可羞可耻!

  说到小智就是世智辩聪——世间智、小聪明,耍小聪明就是自私自利,凡事只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管他人是否吃亏;即使是至亲的父母在遇到利害相冲突时,也好不了多少,往往也是翻脸无情,父母是父母,你是你。世间当然也有孝子贤孙,但一般说来,小智的人还是多。

  提到小仁,就像平常时朋友之间的感情还算是好的,但一遇到要分判谁是谁非时,常觉得已方是对的,亲朋好友的对方是错的,不分青红皂白就跟对方翻脸。偏爱己方亲友为己方强辩,不顾对方的大众尊严,这就是一种小仁。

  至于小勇呢?一般人为名利、为人我是非跟别人争得头破血流在所不惜,这只能算是匹夫之勇。真正需要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奋斗时,有没有这份勇敢去做呢?

  就以作战来说,平时军人是受国家的栽培,俗云:"养兵千曰,用在一时。"一旦真有了外敌,就应捍卫国家,然有些人到了战场,因怕死就临阵脱逃了。在真正需提起大勇来为国尽忠时,却看到敌人就跑,这怎能保卫国家呢?

  以前中曰八年抗战,他强我弱,如果我方的将领都这般怯弱,国家不灭亡才怪!还好,幸有很多将领都具有为国牺牲奉献的精神,又全国军民一条心,就这样战胜了曰本。他们都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大勇来作战,才使国家转危为安;学佛人也要具大仁、大勇,才能降伏三毒烦恼,战胜五阴魔敌!

  大家学佛、念佛,为什么学不好、念得苦苦恼恼的?就是用凡情小智、小仁、小勇,这怎么能学得自在、念得快乐?又如何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佛法是超世间,也是救世间的,但就是不能用凡情;出世间法与人间法可说是南辕北辙,人间法才用凡情。所以,学佛首先要舍凡情;大家来山打七,就是学着舍凡情,改坏习性,要把家中小姐、少爷脾气,太太、先生娇嗔或霸道种种习惯都转变过来。

  二、依法智不依人识

  学佛要舍凡情用圣智,举例来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世间儿女无条件的要听父母的话,这是常理。平时做儿女的听话是不错的,但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听父母的话就有问题了。打仗是不会找阿公、阿婆或小孩子的,而是专挑一些年青力壮、有智慧的。这时为人父母的,那一个愿意要自己的子女去上战场?上战场,死亡比率高,纵不被打死也是很危险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听从父母的话,不去作战,国家能生存吗?“覆巢之下无完卵”没有国家的保护,那有家庭的幸福可言?父母又那能坐在家中过得安乐啊!

  国难当头敌人来侵,就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己要像铜墙铁柱般地去迎击,国家才有生存的可能。唯有前方舍命地抗战,后方千万的人民才能安全地生活。

  在生死交关的时候,大家要拿出大智、大勇。忠孝若不能两全,为顾全国运大局,那就绝对不能顺著亲心,甚至要大义灭亲啊!但如果做儿女的不听父母的话乖乖学好,而去做太保太妹,那就实在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父母了。

  父母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但他们却又惯以长辈的身分说:“他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知道的事情比你多。”然而有些事情做父母的著实没有比儿女们知道得清楚呢!

  佛法中讲“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大家要把事情的邪正、轻重分清,不是糊糊涂涂、不明是非,一味地听话。

  诸位到山来念佛、学佛、皈依,这些事要不要禀告父母、听父母的话?若父母没信仰,一听了往往会说:“人只要心好就好,干嘛要吃素、念佛?”“信佛是迷信......”等等。你想来山打七他不准,见你有出世之志更是舍不得。现在我们认识了佛法真理,是要依真理来做而永脱痛苦,还是依人情听父母的话而永脱不了六道轮回呢?这地方若听了父母的话,父母便误害了你,其实你也误害了父母啊,使其造了障你道心的罪过。

  不依真理自己尚且不能自度,如何能度脱父母?诸位青年,要运用智慧、运用慈悲,要慈悲家中苦恼的父母,自求了脱,来曰才能度父母离苦得乐。不仅今世的父母,还有多生多劫的父母、兄弟、姊妹及一切众生,都等著你去度脱啊!要有"舍我其谁"的大智、大勇,要舍凡情,若舍不得,纵使打一百个佛七也没有什么大用。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三、出家抉择要勇智

  诸位已经闻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进一步发大心出家才对呀!不要将难得闻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间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岂不人间要绝种了吗?”请您不要误会,不要以世俗之心来测度,我是为佛教、为众生、为世界和平而来做这番鼓励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么这世界的众生都会变成莲花化生,当下的娑婆就是清净的佛国,哪里还要求生西方净土?众生修清净的梵行是因,清净因必定感清净果,所感的国土必也是清净的。若不离情欲,何曰了脱胎生之苦!

  有很多人想要出家,却总觉得父母不允许,这样做对不起父母。父母现在或许不允许,但只要我们信佛、学佛,将功德回向,慢慢地父母的心意也会转变的。有很多做父母的本来不信佛,子女学佛,并发心来灵岩山寺出家,起初也很反对,但后来也信佛受了化度。初上来正是佛魔交战的时候,自己态度要坚决,对的、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去做。

  为人父母的,假如将子女留在身边,等到他们结婚后,儿子娶了媳妇就是媳妇的,不再是你的;女儿嫁了出去也是别人的不是你的;如果来山出家,你随时想来看都可以见面的。出家的儿女永不会忘记父母,所修的功德都为你同向啊!

  诸位心里不要想:“老和尚都鼓励人家出家,我下次上山来,不要把子女带来,万一被老和尚留住就惨了!”这是没智慧的想法。应该要想:“我的儿子不错,有智慧,心地也善良,六根明利,最好能来这儿出家。”如果家中有两个儿子,不要选坏的送来,那样会害了佛教;应当选一个好的,那就于国家于佛教都有利益。

  其实信佛人人可以,然出家就不是人人可为的;就像当兵也要经过挑选,所以入伍前有体格检查,受训时也要看头脑灵不灵敏,不合乎标准的就淘汰。学佛的人如果内心都没有正知正见,只有外道偏邪的见解,那样是不可以出家的;即使已来山出家,如果不守出家的规矩,也是要赶走的。

  至于老菩萨,就好好念佛求生西方,这比出现在世俗的凡夫家好;出三界家,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也比出现在的凡夫家容易。

  四、十年植树百年树人

  国家需要青年,青年要经过栽培才能成为人才,就如军人要受正规的军训教育,还要有新的武器装备,否则怎能迎敌?佛教当然也需要僧宝,僧宝的来源最好来自青年或童年,因为从小、年轻时就开始训练,如同科班出身,较容易有成就。

  俗语云:"十年植树,百年树人。"世间人要想成就功名,都要经过一、二十年的学道进德,更何况要做个人天师?没有三、四十年的净戒德行庄严,如何能成为善知识、住持佛法、广度众生?不要说是去度众生,能不反被众生度走就很好了;这就如同军人,没有经过军训,也没有武器装备就上战场,美其名曰去打仗抗敌,其实是去送死。自己送死还是小事,把国家都弄垮了那才糟糕!

  五、出家人尽世间孝

  现代这忙碌的社会,往往父母年老有了病,纵有儿女也是没法好好照顾,这不是儿女不孝顺,而是他们都各有家庭、事业。父母病痛,短期还可以照料,若长期就不可能一直待在身边看护,这就是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

  出了家的儿女,对这点要如何做呢?佛陀告诉我们,父母有病就要同去看望,甚至父母生活经济有困难,出家托钵乞食所得也可供养父母;如果是常住的食物就不能供养父母,那是僧众的。佛家不仅讲出世间孝,同时也兼顾世间孝的,如家中没其他的兄弟姊妹可照料,在此情形下,也要尽这份孝养的。

  来住山的人想告假同去,除非是父母有病,或是父母临终,这些大事纵使你没请假,常住也会要你回去处理的,其他小事情是没假可告的,若住不下来,就下山去好了!告假来来去去把别人的心都带乱了,以前有方便,随时可告假,结果一开方便就趋下流了。如果没有告假就私自下山,只有一条路可走、遣单(不许在山上住)。

  六、自是有家归便得

  大家口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在跑步,每一步都是向著西方路上跑。往生西方不难,弥陀净土是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家中有什么困难的?就像社会上的太保太妹在外面混,父母对他们不会放弃,在父母心中没有一个子女是绝对坏的。父母天天巴望儿女能够回来,如果他们不想回家,巴望又有什么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比世间父母的慈爱不知胜过多少千万倍!纵使造了杀盗淫等,甚至五逆罪的恶人,只要肯回头改过,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因为众生本来就都是佛陀的儿子啊!

  诸位发心菩萨!只要你们有信愿要回西方去,都可以回去的。你问我保不保险?绝对保险!大家放一百二十个心。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我是照如来的意旨说,不是按照我自己心里想的。佛陀告诉我们:只要称名、生信、发愿决定往生,大家不要怀疑。佛陀亦云:“慎勿生疑念,要断疑生信。”大家对佛语一定要相信。

  修行是否能成就,就看我们有没有发心要自度,并度多世父母及累劫师长。大家发菩提心,以这种广大菩提心的功德迥向就能生西方;受八关斋戒的功德迥向能生;受五戒的功德迥向也能生,更何况大家在此念佛用功求愿往生,那有不生西方的道理?

  念到一心,生西方品位高,是中、上品;散乱持名未得一心是下品。只要是生到西方,纵使在下品也是很好的;所以我常说:“宁可西方下品下下生,不做人间上上人。”天上之乐尚且比不上西方下品下下生,更何况是人间上上人!什么是人间上上人呢?是大总统、大皇帝、一品夫人吗?不是的,是指人间圣贤君子之辈。

  西方之家易到,只要恭敬至诚的称名发愿往生,决定去得了。是万修万人去,大家要信心坚固求生西方;如果心想:西方虽好,人间也不错,可以享受享受,当然就无法在西方。这就像一艘往西方的船,已经发动了马达却没有将锚拿起,这艘船还是开不走。所以,不要问佛法灵不灵,要问自己诚不诚,有没有做到、修到,只要在因地上好好下功夫,都是"功不唐捐"的。记着,人间情欲不除,往生不易!

  七、分层用功依等级

  有些莲友来山打七觉得很苦,三点前就要起床,规矩很多也很严就怕倒了。山上虽然规矩严,但在执行上还不够彻底,就是顾虑到这类莲友,怕太严格,阻挡了他们学佛之路;所以目前的规矩有弹性,但这是不得已的方便。

  等观音殿修建好了,打七的莲友就可分成两等级。初发心的在念佛堂用功,规距较松;已经对佛法有认识想要精进的,就在观音殿上层的华严殿共修,接受等同出家人的训练,做不好,不仅用骂的,至用打的。现代人根性下劣,果真要修行得好,往往是“不打不成器”的,对各位客气没好处,一、两个七打下来都不见有进步。当然打亦不成器,谁还同你白费力啊!

  今天是佛七第七天,总算大家住昔有种善根,来山用功虽有很多不习惯,但都能忍受下来,勇猛不退。这在菩提道上是快步飞驰增上一程,要成就佛道也就可期了。预祝诸位道业成就!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決証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凡心修佛行 妙莲老法师

缘起



悲愿广大、德风普被的老和尚,为度化群萌,多年来致力于弘扬净土圣教、利乐社会国家,不遗余力,法音宣流五大洲、中外善信归投无数。


‘护国护仁’及‘转凡心修佛行’乃民国八十七、八十八年应邀台中仁王法会及一信总社之开示,精辟微妙、叹未曾有。前者阐发佛教护国,应从根本‘护仁’著手;后者教示转凡学佛,须从彻底‘舍情’起步。一旦情尽,般若慧全彰,学佛之道圆满矣!所演正法不惟净化人心,更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化之大本;闻者莫不法喜赞誉、信受奉行。


今者,特将二文敬辑成册,供养与会大众及未逢盛会向隅诸仁,期启迪正见、共行护仁护国、同转凡心修学佛行,使宝岛成佛国、人民作佛陀,是为无上大因缘也。



编者敬按89年4月10日  




转凡心修佛行



贵第一信用合作社总社理事主席——许耀南广勋大居士、总经理林大江先生、副总经理王健二先生、副总经理柯孟忠先生、副总经理张介京先生、副总经理邱文彬先生,以及在座诸位嘉宾暨贵社诸位同仁:大家好!


一、转凡学佛世安宁



今晚佛学讲座的讲题叫做‘转凡心修佛行’。在未讲题之前,我想在题外先将佛法大纲向诸位说一下。


诸位之中当然有佛学的老前辈,不但明了佛学而且深入,又能奉行、拥护三宝,但是也有初发心的人士,若不把大纲讲一下,到讲题的时候就难听得明了。当然第一次听、初接触佛学是如此;其实一切学问都是一样,不是第一次听就会明了的。不要怕!人有本具的根本(佛)智,你听一次不明白,下次或下下次再听自然会明白,没有不明白的。尤其佛学,佛学者心学也,是各位本心中之法,没什么不明了的,只要假以时日决定会明了。世间无难事,学习就会成。


佛学对人生的看法是:对一切人,只有敬重没有藐视的。为什么?因为以轮回六道来说,三世一切众生,都曾互为父母师长。本此大纲,我们对一切人只有敬重、只有奉事。还有重要的一句,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所以如果对现前的人,他虽苦恼一点、福慧差一点,你就以凡情的心看不起他,那等于轻视未来佛,这决定不可以!我们要转凡人心,以佛眼看人!只有尊敬!


如果世间人,都以君子之量看人,不用小人之心,则大家互相尊敬、互相协调,这世界怎么不和谐安宁?为什么现在世界不安宁、不和睦?那就是忘记了根本礼节。对人的看法总是:别人都不如我!我要高人一等,别人说的不对固然不对,说的对也是不对;我说的对是对,不对也是对。这就是凡夫的自大、凡情傲慢,不能同人共知共事,弄得自苦苦他;独裁者更能令世界大乱!我们自身没有大智大福,千万不可自是非他,要息争宁人啊!争就为是非根,息争让人之德天下太平。


今天的讲题叫做‘转凡心修佛行’,把凡心转过来,大家都以智慧互相尊敬、谦和共事,我们这世界多么清净、安详、快乐!佛法希望人要互相尊敬,连世间的圣德君子也教人要尊敬人,尤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有同情心,解人患难、成人之美,这样我们世界就安宁了。人心安宁、道业增进,就能感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心安静——你个人安静,家庭就安静;把这风气转开来就能影响到社会、国家、整个地球都好,这就是人间净土;再修佛的行为,就转人间为佛土了。


我们能转凡心、学佛的行为,多么安乐自在!凡夫为什么有苦恼?因为都是凡夫心,又是凡夫行。我们把凡夫的心转过来,依佛的智慧、学佛的行为,如是因感如是果,那我们人生怎么不快乐、怎么不安静?一人学佛一人快乐,一家学佛一家快乐,乃至世界的人都学佛,人间那还有战争苦呢?


世界没有战争,我们国家还要什么国防?人人都守礼让,还要什么警察?若将用在军警界的人才、钱财转过来用到民生上,这样人民多富有、多快乐!否则大家用凡情的疑忌心,你防我、我防你,你对付我、我对付你,这个果报到最后是怎样?就是互相斗争!斗到最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呜呼哀哉也。


谚云:‘你敬重人一尺,人就敬重你一丈;你敬重人一丈,人把你顶在头上。’反过来所得的效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人不敬重你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凡心!凡心一转智慧开朗,就有佛心行为,那你的人格多么伟大、道德多么崇高!谁不尊敬仰慕啊!凡夫不是常自高傲慢吗?那何不令人尊敬,以德行感化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至于坏人你对他好,他不但不识好,还无止境的同你找麻烦,对这种人怎么办?既是小人、可怜的凡夫,我们只有以君子之大德包容、涵养他,摄受、转化他;你如果骂他、处罚他,并不因为你骂、处罚,他就知惭愧,有时反而会愈骂愈坏、愈处分他心里愈不服气。只有以大德来包容、来怜愍,这就是佛法的‘忍辱波罗蜜’,于此忍者是大勇,不是怯劣。


我们要‘布施’,不是布施他钱财,而是布施他父母之心,以父母之心来对待他、以菩萨之心来看待他,这是‘同体大悲’。不如此学、不如是行,怎么消除凡情、贫苦,得佛法富贵、寂灭、究竟大乐?凡事都有原则、因果,小心小行绝对不会成就大自在的。


今晚是在讲佛学,不过讲佛学是重在要学佛,不是只听听佛学而已,一定要学佛——学佛的大慈悲;你有大慈悲之德,不但你一人安乐、家庭安乐,整个世界都安乐。


‘万法唯心’、‘一切唯心造’。我们要学佛的心,但光是学佛的心不行,还要学佛的行为。什么行为?大慈大悲解人的苦,还要给人的乐。给人乐要先拔他的苦,苦不拔掉,你给他乐他也享得不自在。如果你只拔掉他的苦,不给他乐,他也不能俯伏安心地听你教导。所以我们必须要具体庄严大慈大悲之德!想要净化社会、改革人心,若不从佛行的大慈大悲做起,很难感化人世呢!


佛法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慈悲是无限、没有条件的。好像父母爱儿女一样,父母爱儿女还有什么条件?甚至你是个坏孩子,愈坏、身体愈不健康,父母对你愈怜爱、愈加保护,道理就这样!我们不要只以父母之心看自家的孩子,要以‘佛母’之心看所有人家的孩子、看世间一切人,这就叫做转凡心。


你转了凡心行为,即有大德大智化一切世间的烦恼,那你就能‘烦恼即菩提’;否则烦恼就是苦恼,你就被烦恼苦死了!那多么苦呀!我们听佛学就是要接受佛陀的行为教导,这样我们这个苦世界才有平静安乐之日。


诸位!谁不怕苦?谁不想快乐?大家都想离苦得乐。那好!把你的凡心转过来就好了。人一生来就是凡心吗?不是!这就是俗语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跟好人就学好人、跟坏人就学坏了。所以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儒家的孟子、荀子一个讲性善、一个讲性恶,各有各的道理,如果要攻破对方也是各有道理。


那佛法又是怎么讲呢?‘心原本体’无善无恶。跟善人就学好、跟恶人就学坏,这就叫做‘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没有定性,如果人的本性是定善怎么会学坏?如果本性是定恶又怎么会学好?所以佛法讲缘起法、缘生法、因果法——修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惟愿大家要修好因啊!注意!上述‘心原本体’无善无恶是‘第一义谛’,知识份子应该于此深入,才可洞明佛学之大智大悲。


诸位!把凡心转过来,你不但当下快乐,福慧也就有了。你改了凡心用佛心对人,谁不来恭敬你、谁不来礼拜你?你用凡情心,各自为己不让人,那大家都是斗争了。不要忘记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师长,若依佛法修持就是未来的诸佛。明白了这个道理,若对方骂你就由他骂好了。


好像布袋和尚讲的:‘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学佛就是要转这凡情,千万不能用凡情。用凡情你这些事怎么改过来?没办法改!不能改,老依凡情执著,将来怎么样?那就永远得不到安乐自在。所以一人学佛法一人快乐,由你一人快乐,心境安详、安和,以身作则,就可转化家庭、同事,乃至社会、国家都详和、自在、万事通顺,何有烦恼、那有斗争?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不为,你就苦定了!


我们闻佛学要舍凡情,你不能凡情不舍的说:‘那怎么能忍?那人无理嘛!’依因果法的真理,学圣学佛,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一定要认为自己:‘我就是君子圣贤!不要同一般凡夫争一口气。’否则不是自己找苦受?


我们人要自求多福,不要自寻烦恼。好好接受佛陀的话,你不但自己安乐自在,家庭的父母儿女都跟著你自在。凡情看不破,你不但自苦恼、一家苦恼,社会人都跟著苦恼。不依佛言,吃苦就在当下!闻如是道理,凡小心应该展开广大了吧?


这地方我再重说一句:我们身为顶天立地的人,就是君子、圣贤,听了佛学就是菩萨!应当舍己为人,这没有讨价还价的。菩萨是怎样?‘好事予他人,恶事自向己’,刚好与凡夫相反。凡夫是:‘好事是我的,坏事是你的;倒楣事是你做的,好事是我做的。’你必定要把凡夫这些坏观念转过来才安乐自在。千说万说都只是一个宗旨——你要按部就班做好!先学君子将人做好,再学菩萨普度众生。


‘万法本静人自闹’,为什么国家会乱?就是大家都用凡夫心,以小心眼做一切事,做不成还搞糟了。一定要转凡情、一定要有君子之心量。人本来是顶天立地,与天地并称为三才,闻到佛学更加能除苦。除什么苦?‘生老病死苦’,这是佛法之能补救世间一切人事不足的地方。学佛就有这样的好处,不学佛得不到,实在太可惜了,更辜负人性、佛性之平等!


‘平等’的意思是:你本来应该同佛一样高贵,怎么现在做个可怜的凡下之人呢?明白了此,回想过去、思惟将来,是否要好好洗心革面、嚎啕大哭一场,重新做君子圣人、出世的佛陀?染净、苦乐两条路,大家要走好!祝福大家前程万里,直向佛法大道迈进。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富大贵要学佛



要知道,佛陀看我们人生是最宝贵的。人生怎么样宝贵?一切众生都是未来的诸佛。我们有了凡情作祟,人间的平安就没有了,又怎么得到佛陀无上寂静之乐?有烦恼的人把烦恼当成敌人,同烦恼敌争英雄,不是自找苦吃吗?所以要记住这个讲题:‘转凡心’,只要转了凡心,不必等明天修佛行才自在,当下你就清凉自在了。当然转了凡心,进一步还要‘修佛行’,这样自快乐也令大家快乐。


为什么要听佛学?就是要学佛行。佛陀是要我们离苦得乐的,信佛的目的是在离苦得乐,不是一般人信佛所想的:‘佛陀保佑我发财,保佑我如何如何...。’那是凡情,那些即使求到了也是离不了苦啊!那要怎样发财才可离苦得乐呢?要虔诚布施、信实通商、童叟无欺、货真利微、依道取财、互得利益,这样发财富而仁慈,就真能离生死苦得涅槃乐,如此方谓善取财、善用财也。


大家要想大富,还是唯有学佛施舍;要想真正大贵,也是要学佛才为九界之尊。人间有地位是贵吗?不一定!佛陀有无量的慈悲功德,人人尊敬,那才是真正的贵。佛陀的富,是修四摄六度所感的果报;佛陀的富,不是世间上富有四海的富所能比,天上的富也不能比。


所以释迦世尊未出家前,虽然贵为太子,大皇帝他不做、富有四海他不要,弃富贵如敝履,到雪山去学道,五年游方、六年苦行,道业完成,三千年后的今天,他所说的真理大家还是尊重奉行。奉行佛法就安乐自在,不奉行犹如苦海中无慈航、黑暗中无明灯。我们要想离苦海,要有佛法的大慈航;要开智慧,就要有佛陀的大光明。你必要如是信、如是行呀!


你不可说凡情难舍,不舍你就苦,舍了就自在快乐。一定要舍凡情,佛的行才学得起来;凡情不舍,佛的行就学不起来!所以学佛到底难不难?非难、非不难。你凡情不舍,那就难的做不到;凡情一舍,佛道有什么难?最容易做的!你做恶事人家会同你打杀抵抗,做善事谁会反抗你?当然有魔鬼反抗你,但邪不敌正,这点要明白。邪鬼只能害人一时,君子是利人一世,佛道利人之乐则是永久的。你当然要求永久之乐吧!


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我们大家能会面,在此谈佛法,快哉、快哉!太稀有了!孔老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那还只是闻人间之道。闻人间之道尚且如此可喜可贵,何况是闻出世之佛道?什么是人道?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那是人的精神、灵魂。如果人没有五常八德,那就没有灵魂了。


有人以为现在世间坏人多,不是!应该是坏人少善人多,如果坏人多,怎么现在我们还有这个佛学讲座?不可能的!如果坏人多,怎么还有一个灵岩山寺?毕竟还是善人多。大家不要灰心,坏人就是那几个,我们感化他就好了。你们认为老和尚说得对不对?(大众鼓掌)既然认为对,那就要辛劳诸位合作弘法利生;利生虽苦,但心中好快乐、好法喜!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善用钱财福报大



佛陀告诉我们,佛法是难行之法,难行还是要行。佛陀对钱财有怎样的看法呢?佛陀告诉我们钱财是毒蛇、是老虎,不错!确乎有人为了钱财而丧失身家性命,但那是愚蠢,取财无道,又不会运用钱财;可是有智慧的人,除了会赚钱,还会善用钱财。


佛陀还教导在家弟子要赚钱,不赚钱家庭怎样维持?如何孝养父母、培养儿女?在社会上又怎么做慈善事业、救济苦难?信佛的弟子又如何供养三宝?你没有福报,用凡情所得来的钱财,也不一定能受用。如果你有布施心,以同情心、公德心来赚钱,那钱赚得愈多愈好;赚的钱舍不得用,只顾自己家里,甚至连家里你都舍不得用,这样就是守财奴。


本来钱财是个活宝,在社会上能灵活转动,功力就大,佛法还叫你要布施。说到布施,钱财从那里来?还是要合理取财,合乎国家的法律、合乎人情忠信之道。做生意彼此更要信实通商,不能假情假意卖假货,要真真实实的;这样赚了钱,这个钱就可以受用,用这钱布施社会,子子代代也都可以受用。如果非道取财,虽然发了财,那个财愈发得大,你的祸难也就格外的多。因果就是如此不爽!不管你怎样愚昧,不能不畏因果、善恶苦乐之报;你怕因果,那就好好修善业之道。


佛陀教导在家信众要看破钱财,那是对守财奴而言,叫他要看破。能看破而来施舍才有福德;不看破,钱财到了手里变成死物,没有同情心施舍,那里会有福报?福报从那里来?从大心、仁慈之心而来。希望大家都要有佛陀的施舍之心——我有多余的就是你的;甚至大菩萨发心——我的就是你的,那是学佛最高的境界。我们凡夫都是凡情,不要说得太高,只要你能:‘我有多余的,你都可以善用。’就是有施舍之心了。


大家都有这种慷慨心理,世间那里还有你争我夺的?若是为富不仁,见人饿死都不同情,那就难免堕饿鬼、地狱了!饿鬼是饥火常烧,见不到大海有水,见水皆火,既饿又渴,何其苦哉!所谓‘腹如沧海大,喉似针锋尖,有食难下咽,饥火常焚口。’


不舍就没有仁慈,人家饿死是人家的事,这样没有慈君之德,那有福报?当然更不会有菩萨之心,那又如何能成佛道?诸位闻到了佛学真理、佛行慈悲,倒不是叫你把所有的钱财都拿出来布施,而是希望你自己家里吃得饱、穿得暖了,有多余的要发心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1-3-30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大慈善家,他们为何富有、人事和乐、合家如意?我们初步要向他们看齐,学习慈善,丰富人生。诸位闻到了佛法,要好好的运用钱财,这样大家快乐、富有,永远的富有,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这是菩萨道四摄六度的第一度——布施。


佛陀为什么福德圆满?因为他不但能舍身外之物,连身内之物都能舍,所以我们要学佛的行为。你不学佛的行为,怎么会有大智大慧?没有大智大慧,自己都苦恼了,怎能利益人?好!大家在这个讲题上要多注意!下大功行!


以上这些话诸位都明了了,如果说得对,大家要好好地改变以往的凡心,一定要修佛行,使我们自身有福报,希望儿女更要有福报。记住!福报是从劳动施舍中来,既不是天生就有,亦不是地长而得,而是从劳苦中得来,与人分享才有福报,不是侥幸可得。


五、太空喻心人成佛



现在我还要讲最重要的——令我们真正离苦、得究竟乐的佛法。如何才能真正离苦、得到究竟之乐呢?所谓人之大苦,就是有生老病死。‘我们转凡心学佛行,就真正能解除生老病死苦吗?’当然!你不要疑惑,只要能转凡心学佛行,你决定能得到毕竟圆满大乐——成佛。


或者你问:‘想彻底解苦得乐,一定要达到佛陀的位子,才可以圆满成就,那我们只是可怜的凡夫,能不能成佛呢?’我百分、千分、万分肯定的回答:‘只要你转凡情修佛行,决定成佛!不转凡情修恶行,决定堕地狱!心造诸法嘛!’


大家都知道‘佛’,什么是佛?佛就是心。什么是心?心即是佛。凡夫心同佛的心有没有两样呢?没有两样!真理只有一个。既然只有一个理体,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凡夫,有无量的罪业,佛陀却有无量的功德?关于这,请你静定谛听。


这是在行为上有差别——你是凡夫心、凡夫行为,修凡夫的因就感凡夫的果,就有生老病死苦;你有佛的心、佛的行为,就能了脱生老病死苦,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我们虽有佛心,却无佛行;若有佛行,凡夫就成佛了。此道理要明白,行为要做到;我们命光短促,不可闻而不明,不可明而不实行喔!


再问:‘凡夫有佛行就真能成佛吗?’是的!因为有心,心即是佛。心就像太空,你看太空不是空的吗?太空当然是空的,如果不空,怎么会有山河大地、无量的星球?正因为它是空的,才有无量的星球。你们不要听到佛法讲空,就错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佛法讲的空是指什么都没有,那还要修行干什么?从今以后请记好:太空能出生一切,人学佛即能成佛。


佛法讲的空就如太空,太空能出生一切法、包含一切法、长养一切法。所以以后听佛法要抓住这个根本真谛,佛法讲空不是没有,它是一个名词。太空是不是一个名词?太空本身虽名为空、了无一物,可是却有无量无边的一切山河大地人物,有情、无情等,无不在空中啊!皆是因空有一切法呀!


有情就是指飞禽走兽、人及其他的动物,无情就是指山岳海洋、所有的星球,这一切皆在空中。空中具足无量原子、无限变化,生灭相续永恒不断,因此有过去、未来,这都是‘真空实相’中大本大能之能原。这真空实相我们凡夫肉眼不见、凡心不知,多么可怜、愚痴、惭愧呀!快将凡心斩掉,以智了达空无一物,而又随因缘具足一切法。妈妈肚子本来无我,可是因缘相合,我出生了;佛本无种,人随著佛道修四摄六度,功德圆满、时间一到就成佛了。恭喜你知道了,祝你早成佛!


以上但讲条件集合,不讲什么鬼魂、灵魂啦,因为有一些信科学的人,不信有鬼,更不知什么人性、佛性;既不知、不信,又何必强要他信呢?可是时间到了,他终究会信的。


我这样讲,初闻佛法的人当然不明白,虽然不明白,你听进去就是一个种子,真理种子是永久不灭,时间一到智慧就会生了;研究佛学的人当然明白。在座好多人会念心经,心经上有一句:‘空即是色’。你看无量的星球、一切的色法不都是在太空中吗?有空才有色,你要认识空,空能生一切法,所以说‘空即是色’;‘空不碍缘生’,见空即见色,这要静心正思惟,观空实相才可开般若慧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21:54 , Processed in 0.293626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