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一家人

佛家养生的目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宁自然身康

    “康宁福”中的“康”与“宁”是不可分割的,追求“康宁福”其实是求得心灵的宁静。前面也有提到,疾病的产生根源是内心的妄念在作祟。

    中国古语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可以说是天下那些执着于妄念的人的清醒剂。妄念丛生而烦恼不断的人正像下则故事中那些艺人一样愚蠢。

    从前乾陀卫国有一群演戏的艺人,遇上饥荒,就到其他地方去卖艺求生,路上经过婆罗新山。这座山里从来就有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艺人们夜里住宿在山中。山中风大天冷,大家燃起火,在火边睡了下去。半夜里,其中一个人感觉寒冷,起来穿上演戏用的罗刹服,对着火坐着。同伴中又有一个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也没仔细看清楚,爬起来就跑。一下惊动了所有其它的伙伴,大家奔跑逃窜。那位穿着罗刹服的人也跟着大家狂奔。前面逃跑的人看见他在后面以为罗刹要来吃人,更加恐惧惊慌。大家的身体在奔跑中摔伤磕破也顾不上了,一直跑到天亮才发现后面跟的不是罗刹鬼。

    这些人遇到一点小事,就失去了镇定,心中如此心慌恐怖,又如何谈得上身心安宁而受到康宁的福报?

    本来无鬼,是庸人自扰;对于智者来说,即使真的有鬼,也扰乱不了他那安宁的心。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沙门,在山中修行。有一个鬼,变作一个无头人,来到沙门面前。沙门对鬼说:“无头就不会有头痛的病。有眼睛就会贪恋颜色,有耳朵就会贪恋声音,有鼻子就会贪恋气味,有口就会贪恋味道乙没有头,少了这些烦恼,真是一大快乐!”

    鬼于是隐去了,又变作只有手足,没有身子的模样。沙门说:“没有身子,不知道痛痒。没有五脏,连病是什么滋味也不会知道。无身真是一大快乐!”

    鬼又隐去了,又变作没有手足的模样,跟着一个转动的车轮来到沙门面前。沙门说:“没有手足太好了,不能去拿人家的财物,这真是太令人高兴了!”

    鬼说:“这个沙门真是守持一心,毫不动摇。”就变作一个面貌端正的男子,采到沙门面前,向沙门叩头行礼道:“您的意志这样坚定,不久一定能学成。”说完,小心地离去。

    佛法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是“空”的存在。然而,世人都执着这个假象为真实,所以才会产生了许多苦恼和病痛。因此,佛家认为的只有坚定护持佛法、心境宁静的人才会无病无灾、无痛无痒地安享康宁之福,取得无上菩提。对于万千众生来说,破除妄念、心境安宁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烦恼、疾病产生的根源。

生性仁善宽厚宁静是“好德”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仁者有福缘

    佛门养生的第四重境界为“好德”。“好德”是五福中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福。如果一个人充满慈悲之心,舍己为人,精进求道,则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好德”能带来长寿、富贵、康宁和善终的果报。“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悲;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人生一世,譬若处一暗室之中,充满黑暗、痛苦,要想摆脱诸般苦处,只有修仁好德一路可走。修仁好德,这就是破除暗室的那盏明灯,故曰:千年暗室,一灯能破

    佛教养生之道认为,慈悲心是一个修仁好德的基础。具备慈悲心,才有可能作种种好德之举,因而能成正果,延年益寿。佛家认为生而为人,而对众生没有慈爱之心,是鄙贱的人。这类人貌似明哲保身,然并不能保身,往往还会早早断了性命。在佛典《法句譬喻经》里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商人,名字叫弗迦沙。他进入罗阅城,被一头母牛用角刺死。牛的主人怕惹来麻烦,就把那头母牛廉价出售了。可是当买主牵着那头牛去喝水的时候,也被那头母牛从背后把他刺死了。他的家人很气愤,立即把那母牛杀了,又把肉卖给了别人。有一个农夫买了母牛的头。当他走累了,想在树下休息的时候,就把母牛的头挂在树上;可是没想到牛头却从树上掉落下来,牛头上的角正巧刺中他的要害,那农夫也一命呜呼了。

    瓶沙王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很是奇怪,就去问佛陀。佛陀对他说:

    从前有三位商人向一开旅馆的老妇人借宿。借宿本来是应该给钱的,可是这三个商人以为老妇人孤独无能,就等老妇人出外时,偷偷地溜掉了。后来被老妇人追到,这三个商人却说:“我们已经给了你住宿的钱的,你怎么可台再来向我们要呢?”老妇人无可奈何,但心中却十分痛恨这几个商人,她在心中暗暗想到:等我将来再遇到这三个人,一定要将他们杀死。当时的老妇人就是这头母牛,而那三个商人就是弗迦沙他们三个被牛刺死的人。瓶沙王听后,感触颇深。

    由此看来,“佛法无边,回头是岸”,人一定不能无德。否则到头来一定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德”分层次

    《论语》里认为德可以分为温、良、恭、俭、让五德。温和柔性可以让心灵平静;品质优良可以长寿善终;诚恳恭敬可以导致平安;节俭勤劳可以得到富贵安康;谦虚礼让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保证前面四德不致浪费。《中庸》里提到仁、智、勇三大德。只有仁慈而没有智慧,会产生愚昧无知的弊害;有智慧而没有仁慈也会危害社会;有智有仁而没有勇气去实行,则一切德行成为空谈。


    同时,佛教认为,品德的层次可分为下列四种:

    “算盘”式的道德——以功利主义做出发点,做任何善行,都会仔细地考虑到成本、效用等各种因素。确实认为划得来,才会做。这种人不会平白无故送你东西,他一定有所企图。他的行善时常希求回报。

    “四海之内皆兄弟”式的道德——这种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爱,比较没有自私的心机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当成兄弟一样,因此,行善较为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祟,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爱人如己”式的道德——因为这种人已经破除了我执和烦恼,所以能忘我,而达到爱人如已的境界,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所以行善时,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观念(例如“贫苦”和“功德”等)。因为他有名相的负担,所以还不能做到绝对的自在。

    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求回报,而且没有人我的分别,甚至也没有任何名相的负担。这种人的慈悲心是没条件和无限的。因为他行善时,连一点负担也没有,所以最真诚、最自然,也最快乐。   

无病无灾安祥离世为“善终”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百恶莫做求善终

    佛门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五福的最终福分是“善终”。想必很多人都看到过别人临终前的痛苦挣扎的模样吧,当然也会看到一些人很安祥的就死去了,这时你一定会在心里想:我这一生别无所求,只求能像那些安祥死去的人一样有个善终就行了!

    在佛典《十二品生死经中》佛陀分析、描述了死亡的十二种类型,因其中有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所以我们只将一般的善终情况作一叙述。一般善终的情况分为小、中、大三种:小善终是指没有遭到意外横祸,无病而终的;中善终是指不但没有病苦,而且心中没有怨气和内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安心逝世的;大善终是指自己知道临终的时间,而且身心没有牵挂,走得洒脱,甚至还亲眼看见佛菩萨来迎接,往生到佛菩萨的净土,这才算是成功的人生。

    古今中外,无论其生前或大富大贵,或一贫如洗,或大权在握,或软弱无能,修善与作恶的业报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会安享人生而得度难关,后者会因为作恶而不得善终。

    佛教养生之道认为,善终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善终很重要呢?因为,假如一个人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由于横死、车祸、癌症、饥、渴、猛火烧伤、溺水、被杀而死的话,那么他可能便会含冤恨在心。

    还有,横死时,身体受了极大的苦楚,心中忧怨交加不但很难提起善念,而且心中愤恨不平,很容易怨天尤人,把平常的道德修养破坏无遗。所以古人教我们要经常发愿 “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并且期望圣人前来引导。又有一种发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弥陀圣众远相迎,迅离五浊生净土,回人娑婆度有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高僧说梦与善终的关系

    明代的高僧紫柏大师说得好:“必须睡觉和做梦时,能够念佛不间断,才能解脱人生的苦厄,而有把握得到善终。否则功夫不够扎实,临终时还是得不到受用的。”

    从人做梦而言,是应该与善终有关系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善终”?这一问题要回答,其实不难,只要我们回忆或反省一下,自己所做的梦就行了。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我们平时所做的梦当中,可以反映出我们修养的好坏,乱梦一通,当然是表示妄念还没有调伏,妄念没有调伏,当然是修养功夫不到家的象征。修养不好,又怎么能够把握善终?

   因为做梦和善终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所以紫柏大师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成就得快,早一点把握住善终或往生佛菩萨的净土。每天早上一醒来,便应反省昨夜的梦境。假使昨天夜里我们作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梦,今日就应该像丧了父母一样地伤心流泪,然后责打自己,恳切地忏悔和发愿,再加紧努力用功。每天都这么做,心智锻炼的功夫就一定进步得很快。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善见律》的记载,梦有四种:

    1.四大不和梦——这是因为身体的机能不调适所产生的,比方睡觉时梦到山崩,或者在虚空中飞腾,或者见到有老虎、狮子、野狼采追逐,这些都是虚假而不实在的梦。


    2.先见梦——般人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指的就是这种梦,因为从前看见某些事物和现象,留有深刻的印象,再加以不断地思念,而把内容排列组合,浮现在梦境当中,这也是虚假而不实在的。

    3.天人梦——天神为行善的人示现吉祥的梦境,使他能继续行善。为造恶的人示现不祥和恐怖的梦境,以劝阻他为恶。这种梦也是虚幻不实的。

    4.想梦——这是因为人们过去的福德和罪障所感现的梦。例如:有福德的人,常梦到吉祥和行善的事情。有罪障的人,常梦见恐怖和不善的事情。梦见我们在礼佛、诵经、持戒、布施也是属于善梦。梦到吉祥和行善的事对我们的道德修养有益处。

    所谓“乱七八糟的梦”,指的是那些虚假而不实在,并且对于我们的品德又没有益处的梦。

    诸位可千万别小看梦境!因为梦中的感受很真实,它是我们品德修养的指标。同时做梦也有善、恶、无善无恶三种。梦到拜佛、听经、说法、救人是属于善和功德。梦到杀生、偷盗、邪淫和妄语等事情是属于恶。梦到柴米油盐、逛百货公司、去公园玩乐是无善无恶的。梦到行善对于我们的品德有帮助,梦到造恶和世俗的杂事是表示我们的修行不力,应勤加忏悔,努力用功才好。在这里要顺便附带说明的一点就是:梦中造恶业,因为心业羸弱,所以不会感果报。有关戒律的书也说梦到偷盗和邪淫等恶行,不算犯戒。因为梦是虚而不实的,在梦中,被我们所侵犯的众生并没有质上的损失,况且我们不是有意去犯戒造恶,而是意识心田里恶的种子和习气太强,控制不住,所以才会作噩梦。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滥杀生不得善终

    佛教认为,滥杀动物尤其是国家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的人不得善终。

    《法句譬喻经》上记载:从前佛陀在抵园精舍讲经说法时,有一位很富有的长者,住在通往精舍的路旁。他的财富多得很难计数,可是只生了一个宝贝儿子。这个儿子长大后,20岁时就结了婚。结婚不到七天,因为夫妻恩爱,就一同到后花园游玩。后花园有一棵树长得很高大,树上开了很美的花朵。新婚的妻子想要这种花,刚好四周又没仆人在场可以代劳,她的丈夫就亲自爬到树上,越爬越高,所攀踩的树枝,因为太细而折断了,人就从高空摔下来,一命呜呼哀哉,全家大小都非常伤心,哭个不停。

    佛陀怜悯长者,来到长者的家中慰问,并且告诉长者“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以及“罪福产生的原理”。接着又说了一首很有哲理的诗谒。

    命如华果熟,非恐会零落,已生皆有生,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可望入胞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命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始终非一世,从痴爱长久,自从爱苦乐,身死神丧亡。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句譬喻经》

    长者听了佛陀的这段话,心开意解,忘记忧愁,跪下来问佛陀说:“我的儿子到底造了什么罪业,为什么这么早就夭折了?请您告诉我吧!”佛陀说:“过去有一个小孩子拿着弓箭在游戏,旁边有甲、乙、丙三个人陪着。这个小孩子看见树上有一只鸟,想射杀它。旁边那三个人就怂恿这个小孩说:‘你假如能够射中树上的这只鸟,你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小孩子被美言所动,拉开弓箭射中了小鸟,小鸟当场死亡。甲乙丙三个人都在旁边喝彩,大家都很高兴地离去。”这三个人因为见杀随喜,所以生生世世常受丧子之痛。接着佛陀又说了两句启发性的诗谒。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三处,阴行而默至,所生如响应。

    欲色无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缘,自然报如影。

    ——《法句譬喻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认为,一个人想要得以善终,一生中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诸恶莫做。即不要做杀害动物、偷盗、邪淫、妄语、酗酒等行为。因为在佛典《地藏经》的第八品上记载道:“行善的人,临终时也有百千位恶道鬼神成我们已故的父母亲属,来引诱我们进入恶道受苦。”行善的人都会如此,何况平时造恶的人呢?因此,一定不能做亏心事,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以免冤仇结的太多和太深,临终时被冤仇债主来扰乱.


    其次,要众善奉行。意即要在心里常常生出有益众生的愿望,然后从语言和行为上去实行

    最后,要自净其意。意思是说在行善、读经诵典与参禅时都要静下心来,不要慌乱。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大家启会反省自身有无不到之处,从而修善其身,以达到五福的至高境界“善终”


发表于 2011-3-1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7:42 , Processed in 1.420742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