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常随佛学

[大德开示] 《八大人觉经十讲》--星云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在一个偏僻的乡村中,住著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俩辛苦经营生意,攒了不少积蓄,只是膝下犹虚,一个儿女也没有。东边拜,西边求,都未能如愿。年老的夫妇求子心切,想要知道无子的原因,但乡村之中,没有有道行的人可问。一天,有一个出家未久的人游方经过此地,老夫妇一见大喜,请他回去供养,饱餐以后,请他说法,求其开示无子的原因,这位出家未久尚不懂得说法的人,心中很焦急,他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才好。

老夫妇诚心诚意,跪在他的面前,俯伏于地,头也不抬。这位初出家的人心急如焚,因为自己是一个出家人,也不好说他不会说法,不懂这些道理,这时他忽然觉得做一个出家人真是很难,不觉就脱口说道︰

『真难呀﹗』

跪在地上的老夫妇一听,这话说中了他们的心坎,他们觉得这句开示,真是至理名言,他俩为了求一个儿子,怎么也求不到,「真难呀﹗」这句话让他俩很有同感,赶紧又叩头如捣蒜的不住礼拜起来。

这位初出家的人一看这对老夫妇如此虔诚,真没有办法可想,他如坐针毡,满身大汗直流,当他难受到极点的时候,不觉又脱口说道︰

『苦呀﹗』

这句话在老夫妇听来,好像暮鼓晨钟,他俩觉得一点不错,自己这么大的年纪,连一个儿女都没有,苦呀﹗人生真苦呀﹗

老夫妇听了深受感动,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起来,初出家的人一看,急得没有办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还是溜之大吉吧﹗这老夫妇哭了好久,再静聆开示,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出家师父已走了,他们觉得这一定是活佛现世,来指点他们迷津,使他们知道人生是苦,从此他俩成为佛法虔诚的奉行者,认真修道,他们终于解脱人生的枷锁了。

知道苦,才知道求解脱;苦,也是学道的增上缘﹗

把四大说为苦空观,这是因为四大所合成的有情生命,以及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幻而不实,在一切虚假之中,还要受著八苦交煎,所以说「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的这句经文,是佛教的「无我观」。

五阴是什么?五阴就是「我」的代名词。五阴即指色、受、想、行、识。我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在佛法里叫做「色」;所谓精神,在佛法里是指受、想、行、识而言。
色,是变碍的意思。因为有形的物体,都是变化无常而有所障碍的,物和物之间遇到有和合性的便相吸,有抵逆性的便相拒,相吸便成,相拒便坏。

受,是领纳的意思。知道苦,叫苦受︰知道乐,叫乐受;不苦不乐的时候,叫不苦不乐受。

想,是取像的意思。攀缘外境,回忆往事,幻想将来,都是想。

行,是造作的意思。由取像而有造作的行动,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这都是行的力量。

识,是了别的意思。如眼能了别认识青黄白黑,耳能了别认识好恶音声,鼻能了别认识香臭之味,舌能了别认识酸甜苦辣,身能了别认识冷暖软硬。

我人业报所集的色身,在时间之流中生生死死,就是这五阴之我。阴是遮盖的意思,色受想行识的五阴遮盖了我们本来面目的真如佛性,众生沉沦苦海就是执著这五阴之我为实有。

五阴无我,就是《心经》里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五蕴指的就是五阴,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五阴无我的意思。

现在五阴所集合的我人身心,明明是真实不过的,我们色心所合的身体,行动自如,要东就东,要西就西,所受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要说五阴无我呢?

原来,五阴之我,不过是假因缘暂时的和合,不能常住,没有自体,所以说「无我」。

一说到「无我」,大家总是很害怕,「无我」之声,象是一个空空的原子弹,要把有情所执的「我」炸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大家对这种大乘无我之理,怎不恐怖呢?

其实,我们若不能照空虚妄的五阴之我,真心之我又怎么能显现呢?把虚妄的去除了,真实的就会显现出来。乌云消了,朗朗的晴空才会出现。

就是学道多年的人,如不能了知五阴无我,仍然无法获得解脱,仍然会被世间的一切虚假所囚。

宋朝时,有一位金山的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官封大学士的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禅师对他打著禅风机语说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

『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好的﹗请你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所收藏的苏东坡玉带,成了稀世价值连城的古物﹗

本经说「五阴无我」,最好的解释还是本经的经文,为什么说「五阴无我」?因为「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前面我们曾讲过,我人身体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因缘离散也就「灭」了;有情的身心,在迁流不息的「变」化著,在昔此今彼的迁「异」著。这五蕴和合的我,是「虚」而不实的,是「伪」而不真的,不能自由,不能自在,「无」有「主」宰。

讲过了世间的无常观、四大的苦空观、五阴的无我观,最后应该讲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

良心﹗良心﹗虽然大家高叫著人要有良心,但没有良心的人仍然很多。那些身犯的奸淫,手犯的窃盗,口犯的恶言,主宰著身、手、口去犯罪的,就是心﹗

那些手拿著硫酸,把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浇毁得面目全非;亲身用刀把他曾深夜谈心的朋友分尸灭迹,这些惨绝人寰的罪恶,不就是导源于心吗?

一个人因为有自私的心,所以光明的本性被私心矇蔽了,私心的气焰高了,什么义理人情可以不讲,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出。在这个世间上,小如家庭的人我是非,大至社会国家的战争,莫不由于私心的蛊惑﹗

现在的社会,倡导科学的发明,鼓励艺术的进步,目的不外是增进人类的快乐幸福,但这仍然只是治标,因为科学、艺术并不能完全制止人类的犯罪,所以在科学、艺术之后,若能发扬佛教,用治本的方法,把每个人的良知发掘出来,去除造罪的私心之源,使心不攀缘外境,这才能使世界获得安宁和平,使人类获得真正福祉﹗

世间的人,平常最爱的是美好的身体,最关心的是众多的财富,但到人生最后的时候,身体、财富却无法带走;人在生之日最不关心的是「心」,但到告别世间时,紧紧跟随我们而去的却是「心」﹗

为身体享受忙碌的人多,为自心净化修持的人少,难怪世间的缺陷是如此之多﹗身体、财富不是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的主人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恶源」,但心也是善源,所谓善恶,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罢了。

因为心易造恶,所以招感这有为的身形。假若易恶为善,虽有身体,当下就清净解脱了。

能照上面说的道理观想、反省、察看,那就能逐渐脱离生死的苦海﹗所以第一觉悟的经文结尾说︰「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上面所讲的是《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综合这一段经文是说,要学菩萨了生脱死、广度众生的人,第一应该觉悟的是,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实在说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著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能懂得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维观察,就可以渐渐的远离生死众苦的轮回。

把上面的第一觉悟,用表说明如下︰(表二)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觉

1.无常观--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生灭变异
2.苦空观--四大--虚伪无主
3.无我观--五阴--心是恶源
4.不净观--身体--形为罪薮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三讲 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八大人觉经》中的第一觉悟是说佛教的世界观;从第二觉悟一直到第七觉悟是说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讲到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际;讲到空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的世界;讲到有情,有佛、菩萨、天、人等的十法界众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虽很广泛,但佛教所讲的还是以人生问题为主。

说起人生问题,就会联想到人生所必须的衣食、育乐、婚姻等等的问题上去,其实,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问题还是生死问题。

今日大家所标榜的都是在谋求人类的幸福,但科学的发达,艺术的昌明,文学的优美,政治的进步,并不能完全解除人类的痛苦,因为科学、艺术、文学、政治只能改善人类的生活,但不能解脱人生的生死。

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生死死,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引起的。学术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

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一切学术改进人的生活,但也助长人的欲望,所以科学也好,艺术也好,文学、政治也好,对人类是功罪参半,它增进人类的幸福,也带给人类苦恼。

欲壑难填的世间,大家争求著声色货利的欲乐,对于欲乐中隐藏的痛苦,并不畏惧,这都是由于众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轮回中,以苦为乐,积习难返,终日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寻求解脱。

经典里有这么一段故事︰在印度恒河的岸边,有一队背著鱼笼从市场赶回家的妇女,在路上遇到一阵豪雨,这时,天渐渐的暗下来,但离家还有五、六里的路途,正当她们无法可想的时候,恰好有一个花店的主人留她们在家过夜。屋内全是花,充满了芬芳的香味,她们辛苦了一天,非常疲倦,但躺下来后,却怎样也睡不著,芬芳的花香使她们反而感到不习惯,直到晨鸡报晓的时候,她们都还不能入睡。其中有一个聪明的女人,去把鱼笼拿来放在床头,腥味盖覆花香,这样,她们才安然的睡了一会儿。

被欲所囚的世间,污秽腥臭,大家久处其中,反而以为快乐,就如喜闻腥味的那群妇女一般。

当然,欲,不一定完全是坏的,经里说欲有杂染欲和善法欲之分。内心不净,贪著外境的名利声色是欲,有著为人服务的理想从事社会福利的工作,也是欲。所以,每一个人应增长善法欲,而减少杂染欲。

可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杂染欲,而不是善法欲,难怪佛陀在说法的时候,常常诃欲了。

大家所希望满足的欲望,不是眷属增多的欲,就是资用丰富的欲;不是升官发财的欲,就是长生不老的欲。其实这些欲就真能带给人快乐吗?父子、母女、师生、僚属、夫妻、兄弟、亲友、僮仆等的眷属欲是满足了,但是,亲爱的眷属有时反而成为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兄弟阋墙,父子反目,夫妇离婚,僮仆害主,恩爱的眷属反目后连路人都不如,聪明的人,何必一定要满足眷属欲呢?

除了眷属欲,人的资用欲也很强烈,衣食住行要求其丰富,土地金钱是越多越好,每个人都希望资用方面的物质能够增加,其实,有时反为资用的物质拖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财色当前,朋友义气可以不管,良心道德可以不问,人不成其为人,就给资用欲拖累了。

除了眷属欲、资用欲以外,还有自体欲,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总希望面容要美丽,力气要强健,寿命要久长,可是世相是无常的,青春不常在,美貌能几何?就是古人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在赫赫的功业之下,也不知受了多少辛苦哩﹗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得到财不一定快乐,人为财忙的很多;贪名,得到名不一定快乐,人为名累的很多;贪色,得到色不一定快乐,人为色亡的很多;可见「多欲为苦」的这句经文,实如警世的晨钟﹗

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恼自然减少。你看那些功名场中的人物,你看那些坐贾行商的众生,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谄媚,说些花言巧语,大家做着欲望的奴隶,还以为快乐,这是多么的悲哀﹗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烦恼欲。

翻开印度的历史,就知道当佛陀住世的时候,印度社会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纵欲的乐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尽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习外道的苦行人,是绝对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断绝男女欲,他们对于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链自己。对于吃的东西,只用水中的绿苔,或是草根树皮花果之类聊以充饥,他们不穿衣服,终日裸著身体,有的坐在荆棘之上或是悬岩之边;有的卧在水边或是火旁。这些无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并不能因苦行而解脱。舍离了乐行欲,又为苦行欲所囚,这终不是解脱的方法。所以佛陀成道后,发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远离苦行(禁欲)与乐行(纵欲)的二边,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

以慈悲代替贪欲,以智能融化情感,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自然就不会「多欲为苦」了。

俗话说︰「欲望不多的人,就没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越多。」又说︰「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塚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

经文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样的疲劳辛苦,不就从贪欲而来的吗?

就拿现实的生活来说,终日营求贪取,做着生活的牛马,不时患得患失,惶惶不安,这也都是从贪欲而来。

贪欲,实在是可怕得很﹗世间上丧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你看那飞蛾投火,鱼儿上钩,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你看那些因窃盗罪、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监狱的犯人,不都是贪欲所陷害的吗?

过去,有张、王二人相约出游,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二人大喜,商量结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张对姓王的说道︰

『这一块金元宝,让我们二人遇到,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

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

姓张的心中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

姓王的心中也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

贪欲心里起,恶向胆边生。

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害死姓王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准备了一把斧头,想害死姓张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

张、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对方决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姓张的酒菜买来,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

姓张的死后,姓王的欢喜非凡,正想拿著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忽然觉得饥肠辘辘,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觉天旋地转,药性发作,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张、王二人因为贪欲过大,皆想独得金元宝,因此萌发害人之意,没想到却害了自己﹗这是因果现报,也说明了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

我国有句俗语说得好,「横财不发命穷人」,本来财富并不是靠贪欲而能得到的,发财要有发财的福,没有福,硬是想满足贪欲,求富求贵,其结果都是很悲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财的福,是从积德、布施而来,并不是从贪欲而来﹗

多欲既然为苦,生死、疲劳既然是从贪欲而起,那如何来对治呢?经里告诉我们「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我们在前面讲过,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恶的,为社会办福利的善法欲,不但不会有人反对,还会获得很多人的赞扬,不过,名利财色的欲过分奢求,社会舆论也不会同情的。虽然名誉、财利、男女、欲食等欲,经里并不要你完全断绝,事实上也无法完全断绝,但经里要我们「少欲无为」,多欲的人烦恼必多,少欲的人烦恼必少。少欲者心无谄曲,少欲者心不妄求,心无所欲则刚直,心无所欲则坦白,少欲无为的人,就不会为根尘牵累,身心自然就会获得自在。

艳丽的色相,窈窕的歌舞,美味的饮食,崇高的名闻,给人的诱惑力极强,每每使人荡情失志。欲海里飘流的人生,身心怎么能得到自在安乐呢﹗根本的对策,是远离烦恼欲海,不要在欲海里冒险,提高警觉,不受它的诱惑,以定动慧拔的态度,奉行佛教的戒学。虽于饮食,但不为贪图口味而杀生;虽然聚财,但不贪图枉法以窃盗的手段取财;虽行夫妇之事,但不邪淫闹出多角的恶情纠纷;虽然说话,但不说妄言绮语;如果对世间能有这少欲无为的态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间也就没有纷争了。(表三)

第二觉

1.凡夫:(1).多欲(从贪欲起)--因--病患
        (2).为苦(生死疲劳)--果

2.菩萨:(1).少欲无为(戒学)--因--药方
        (2).身心自在(解脱)--果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 知足为守道的根本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本经第二觉悟说的是多欲为生死的根本,在这第三觉悟里是说知足为守道的根本。要离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远不能有所成就。

一般人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

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贴切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不知足的人,就如生活在永无满足的欲望里。

很多人就是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地度过了宝贵的人生。

世间的祸患,人生的罪恶,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

传说中的佛子吕洞宾,由仙道皈依佛教,一天想要试试人间的众生根机如何,是否可以度化?他化作一个老头儿的样子降临凡间,在路上,正好遇到一个小孩子,他就上前问道︰

『小朋友﹗你希望得到什么吗?只要你把希望说出来,我都可以满足你。』

这个小孩心想,世间最贵重的就是黄金,有了黄金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他就回答道︰

『我希望有一块黄金。』

吕洞宾当即用手向身旁的石头一指,一块大石头忽然变成黄金,吕洞宾就说道︰

『小朋友你把这块黄金拿去,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这个小孩子被吕洞宾点石成金的情形愣住了,但他思索了一会儿,就说道︰

『我不要这块黄金了。』

『为什么不要呢?』吕洞宾也被弄得莫名其妙。

『我要你的手指﹗』小孩子说。

『你要我的手指有什么用呢?』

『刚才你说要满足我的希望,这块黄金承蒙你给我,但一块黄金有用完的时候,若是你把手指给我,当我要钱用的时候,就可以点石成金了。』

这个小孩子贪得无厌,不识好人心,让吕洞宾着实失望,他也自叹众生难度了。

众生的「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这是不容否认的,贪欲越多,增罪越多。可是大家都没有想到,「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在那些万贯家财的后面,不知隐藏著多少的罪恶﹗名誉高位之中,不知潜伏著多少陷阱﹗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增长罪恶的非法多求,约而言之,有如下几点︰

第一是窃取他物,如小偷、强盗、土匪,专以掠夺他人的财物为主。
第二是抵赖债务,如借他人的财物,到期不肯归还,倒账、抵赖、损人利己。
第三是吞没寄存,如有人因事他去,将东西存放,待到领取时,否认其事。
第四是欺罔共财,如两人合伙经商,于共得的利润他要独占,赚了一万,他只肯说五千。
第五是因便侵占,如私取公物,或是偷工减料,假公济私等等均是。
第六是藉势苟得,如贪污舞弊,欺骗敲诈,以显赫的势力使受损的人不敢伸张。
第七是经营非法,如开设酒家、舞厅,或是屠宰为业,或是贩卖杀生用具(如钓鱼具)。

人心没有厌足,非法的贪求就不会停止。本来,穿衣服只为了遮体取暖而已,但有钱人的衣衫,力求绫罗缎帛;吃饭只为了充饥而已,但有钱人的三餐,非要山珍海味;住处只要能避风雨就好,但有钱的人非要雕梁画栋;在享受方面,大自然的山水花草不够,还要跳舞打牌。以有限的物质,要想满足心无厌足的欲望,这怎么能够?因此就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了。像上面说的非法多求,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实是增长弥天的罪恶。

在欲望的生活里打转,因为心无厌足,所以不得不作非法的多求,但如在修道的菩萨来讲,他们就会「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了。

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功臣,晋朝的道安法师,有一天,一位护法居士郄派人送了一千斛白米给他作为寺中的斋粮,但寺中没有这么大的米仓,好不容易,道安法师腾出三间楼房,才把这一千斛白米装进去。

于是,道安法师回覆了郄超居士一封信,信里说︰

「承蒙你送给我们一千斛白米,但却增添了我们很多收藏的麻烦﹗」

一般人总是嫌东西少,而道安法师却嫌东西多,这是圣者的胸襟,这是菩萨对世间的态度﹗

觉悟的修道者,对于世间物欲的看法是,多求的结果是穷,喜舍的结果才是富,东西多了,心为形役,生活反而得不到安宁。

一个人因为不知足,使心耽著外境,因此,财富当前,生命就在财富手里;美色当前,生命就在美色手里;多求的人,自己是什么也保不住的。历代以来的富豪在哪里?多求者的结果究竟能得到什么?若是能够知足,生命才能安定,生活中才有乐趣可言。

过去有一个骑著骡子外出的人行走在旅途上时,见到前面一个骑马的人,心里非常羡慕,贪欲之心油然而生,但当他回头一看,有一个人正汗如雨下的推著车,他仔细一想,不觉心平气和了。他说︰

『别人骑马我骑骡,看看眼前我不如;
 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们若是把富于我者、贵于我者拿来做为比较的对象,自然会心怀不平,生起不知足的意念;若是能把贫于我者、贱于我者拿来和我们对比,则自然会心平气和,如此就不会造业。「知足常乐」,这是修道者最好的座右铭。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觉悟的人就不会非法多求,因为觉悟的人永远是知足的。觉悟的菩萨,并不是不要钱,而是觉悟的菩萨善于用钱。钱财保存得再多,并不属于自己,把钱财用于有用之处,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觉悟的人处理财富的方法︰十分之二用于救济为善,布施供养;十分之二用于自己生活日用所需;十分之二储蓄,留作老病旅行必要之用;另余十分之四留作经营,将本求利。

在佛法里说财富为五家共有︰(一)贪官污吏可以假借权势,敲你竹杠;(二)水火无情,可使你的财富毁于一旦;(三)土匪盗贼,可强迫你献其所有;(四)战争年头,刀兵烽烟,使你反为财累;(五)财产再多,不肖的子孙,吃喝嫖赌,可以倾家荡产。这样,我们的财富不是和贪官污吏、水火、盗贼、刀兵、不肖子孙等五家所共有的吗?能够觉悟知足的人就会知道,财富、宝藏不一定属于自己,享受不一定属于自己,把财富施诸悲敬,用于应用之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

战国时代的颜斶,齐宣王要拜他做老师,并且对他说︰

『只要颜先生收我为弟子,每天和我生活在一起,饭食有牛羊猪肉,出外可以坐车,并赏给你妻妾子女美丽的衣服。』

颜斶轻轻的回答道︰

『谢谢您的好意,我是不愿当王者之师的,我愿意吃饭时慢慢的咀嚼,等于吃肉一样;走路时慢慢的前行,等于坐车一样;安分守己,不去犯罪,当作尊贵;清净自守,凡事以理去做,当做快乐。』

像颜斶能知足,才不会受世间的侮辱。

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脱当做事业。

像惠能大师做椿米的工人数月如一日,像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弘一律师一件棉袄能穿数十年,虚云和尚在真如寺以水当饭而不向恶势力屈服,像这种安贫守道的精神,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把握人生﹗

修学佛法的菩萨,并不一定非要过穷苦的生活才算清高,在佛教里,大富长者多的是。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只是外表装做苦行的样子,也是不足取法的。

在佛教里,也不是教我们有钱不要,正当的财富,用于正当之处,是越多越好。如果是不正当的钱财,虽一分一毫也不可取。

过去,有一次佛陀和阿难行走在路上,见到路旁有一堆不知是谁遗失了的金银,佛陀就指著金银对阿难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阿难回答。

佛陀和阿难走过了以后,在田里工作的父子二人,就很奇怪的来看看是什么毒蛇,哪知不是毒蛇,是一堆金银,父子二人很欢喜,暗笑佛陀和阿难见财不要的无知,于是他们就把金银运回家中,总以为自己发财了。

不久,国王知道国库里的金银遭人窃取,就下令搜查,于是在这父子家中搜出一堆金银,这是无法抵赖的罪证,因此父子俩人被判成死罪关入牢中。

父子二人想想真是冤枉,到这时他们才想起佛陀和阿难的话一点也不错,父亲就对儿子说道︰

『阿难﹗你看到了吗?毒蛇﹗』

『佛陀﹗我看到了毒蛇﹗』儿子回答。

狱官一听,觉得这父子两一问一答很是奇怪,再详细审问,知道他们被冤枉了。

收藏金银害了他们,记起佛陀和阿难安贫守道的问答,又救了他们。由此可见,非分之财不可取,安贫守道才是人生真正安稳的生活﹗

金银是毒蛇,但人生又不能没有钱,所以金银也是学道的资粮,只是看你如何处理了。

把金钱用于造福大众的事业上,把金钱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金银不是毒蛇而是净财了。(表四)

第三觉

1.凡夫: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2.菩萨: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讲 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在世间上,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有大雄、大力、大无畏的精神不可,我人在社会上兴办的事业,在佛法里修学的道业,所遭遇到的障碍、魔难一定很多,如果犹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会一事无成。所以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要讲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懈怠」,就是对于断恶修善之事不尽力,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识的放纵。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对治懈怠的药方就是精进。
所谓精进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长,未生的恶念令不生,已生的恶念令速断。这个世间是佛与魔的世间,精进的可以成佛,懈怠的堕为魔界。

过去的先圣先贤,在道业上所以有成就,哪一个不是经过大死一番的精进?我们就拿本经的当机众阿那律尊者来说吧﹗

阿那律尊者有一次在佛陀的讲经法会中,竟然打起瞌睡来。佛陀对于懈怠不精进的弟子,很不欢喜,就喊醒阿那律,诃斥他说︰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内;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尊者听了佛陀的诃斥以后,心里很惭愧,发愿从今以后不再睡眠,每天不是经行就是诵经。

一天两天不睡眠是不要紧,但天天不睡眠,人的精神当然会支持不住,眼睛也会吃不消,经过一段时间,阿那律还是精进不懈的不休息,他的眼睛终于瞎了。

佛陀非常怜愍他,教瞎了眼的阿那律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阿那律即证得天眼通。

阿那律为了佛陀的一句话就那么精进,能这样大死一番,就不会为情欲、懈怠所惑,就不会为众邪魔鬼所娆。学佛者,听经闻法,了知诸法实相,这是得文殊菩萨的大智,但要从所得般若智再行精进,才可契合普贤菩萨的万行。

人贪慕轻安,讲究享受,对于修道就不能发勇猛精进之心。佛陀往昔在因中修行时,舍身饲虎,割肉餵鹰,这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牺牲之心,岂是那些批评佛教是消极的人所能想象体会得到的﹗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徧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若没有精进的精神,何能做到?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不是大仁大智的精进精神吗?

在世俗里,若有人劝你打牌赌钱,你如不打,他就会说你消极;劝你吃喝跳舞,你如不应邀,他就说你懈怠。修学菩萨道的圣者,为了度众生、了生死,其积极精进的精神,实在不是一个非佛教徒所能知道的﹗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路经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几乎死在沙漠之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往东土一步生,若非宗教的热情,为教的精进,何能至此?慧可大师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若非有精进求法之心,何能至此?在佛教中,六度是以精进为主,无论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能,若无精进,也无法完成波罗蜜。

经里说,精进有十种利益︰(一)不为他力折伏,(二)获得诸佛摄受,(三)人天等众敬仰,(四)听闻正法不忘,(五)未知者能求知,(六)增长无碍辩才,(七)得进住于禅定,(八)少病少恼少患,(九)饮食容易消化,(十)如优昙花开放。

精进如攒木取火,不可中途停顿,菩提心好发,恒常的精进心确难维持,无论做什么,若无恒心、精进、毅力,中途停止,一定不会收到实益。常听到人说︰「五分钟热度」,没有恒常的精进,以五分钟的热度来做事,怎么能够成功?要使精进持久,要有孔明先生「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否则,只求速成的心,或是希求近利的心,一不达目的就后退,一遇挫折就灰心。那些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人,就是没有百折不挠的精进精神。

在经里有一段寓言说,有一只鹦鹉,见到一座山林失火焚烧,火势非常猛烈,牠见了非常不忍,即刻飞到河边用口衔水前来救火,像这样「杯水车薪」都不如的救火方法,当然无济于事,但这只鹦鹉仍然精进不息的为救火而忙。

这时,天上的火神知道了,就对鹦鹉道︰

『鹦鹉﹗火势这么大,你以口衔的这一点点水,怎么能救火呢?这不是徒劳无功吗?』

鹦鹉回答道︰『救火是大家应尽的责任,明知我的力量很小,但我不能不尽心尽力而为﹗』鹦鹉的话很平凡,但鹦鹉的壮志是不平凡的,这种见难不退的精进勇猛,竟感动了天神为牠熄灭山林的火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6:01 , Processed in 0.260150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