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renren

[大德开示]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智海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早上钟一打响了,说是要上殿了。但是你就是不想挪窝。为啥呢?冬天这个被窝太温暖了。你躺在被窝是不想动,再睡一分种再睡二分钟。哎!这个是不是那种执着?是那种执着。是不是一种放逸?是一种放逸。需要你认识到它,然后要改变它,一听到钟响立马就要跳起来,那不一样。就是要把这种出离心,给你放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让你知道出离那些行为,让你知道出离那些心态。当天天都在锻炼这样的时候,你心态里的那颗心念的种子就变得非常非常坚固,它就在你心念里面种下了非常坚固的戒体。什么是戒体?就是这种戒有一种本体。本体是什么?就是这种出离心。把这种出离心熏习到非常坚固,你就得到戒体了。把这种出离心,熏习到现实生活过程中,知道怎么样去生起它,知道把那些错误的行为怎么样去对治它。在一个月的过程中,或是更长的时间中,你在老师的教导下怎么样去生起这种善根,怎么样去对治这种烦恼。你养成一个强烈的熏习习惯,受戒的那个过程,那就是强化地熏习哦!

就像军训一样。通过一个月强化训练,把你那些走路呀,生活呀,叠被盖呀,全部给你强化一遍。当你得到这种强化以后,它就不一样了。我们打念佛七是不是一种强化?也是强化。平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散乱地念两句,那是表演,那是给别人看的。今天让你关起门来,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口,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一句阿弥陀佛不离耳朵,都摄六根,净念相续,那是一种强化。而声音从早到晚,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非常具有穿透能力。从耳朵里面穿进去,在内心里面明明白白、虔虔诚诚、恭恭敬敬。一句阿弥陀佛,念头一天,念二天,念三天,你发现自己耳朵里面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熏习到位了。当你熏习到位了以后,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你耳朵里面没有停息。就是你嘴巴停下来以后,你还能听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种念声。为啥呢?心有一种习惯性。当你在一种行为当中把心调顺了,调习惯了。给你打一个比方,比方那牛,围着那个木桩转,你拿着一个鞭子,不断地收拾它,“快跑!快跑!”它跑习惯了,就是没人打他,它还在跑,滴滴嘟嘟还在跑。为啥呢?习惯了。

念佛也是这样。当你通过念佛法门把那个心调顺过来以后,这个心就按照这种轨道不断地去念,不断地去熏习。养成习惯了,自然不自然地的他都在那种念心过程中。就是你声音上已经停下来了,但是心还没有停下来;就是你睡觉睡下去了,你还是觉得耳朵里面都是阿弥陀佛的声音。是不是这样?你要说,那种道理呢?其实很浅显。比如说,八几年我乘火车从陕西乘到四川。哦咦!那个火车要做几天。因为堵,它要耽搁好多时间。那时候火车不像现在这样平稳,“咣当,哄哄哄哄。”你觉得你坐在那个上面就那个“哄哄哄哄”,这个声音。到成都你晚上睡觉还是那种“哄哄哄哄”的声音。养成习惯了,听习惯了。对不对?今天我们也像坐火车一样,念佛学戒也像坐火车一样。它不就在“哄哄哄哄”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习惯了以后,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响在自己的脑海里面,那是自我成就的,自心所成就的。

那个戒律也是这样。当你不断地对自我说:“这样不能做,这样做;那样不能做,那样做。”念念刻刻你都有这样的行为选择的时候,养成习惯了。那行为处事的每一个细节,你的正知正念正选择,你会发生。这八正道会发生在你当下的心念过程当中,你知道该选择那一样,该做那一样,随时随地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学佛修行随时都在十字路口。对不对?这个事物总有两面性,一个可做一个不可做,随时都在这个十字路口当中。但是随时我们都能发生一种正知,明明知道自己在十字路口,而且有一种正念,知道自己该选择那样。这种就是智慧。这种明确的,叫慧,不叫智。什么叫慧呢?就是如理的去选择。你能够如理如法地去选择,按照戒律,这样养成习惯了,这样的行为随时随地都会问你自己这样正不正确。就这一念心态,就这一念警惕性,非常重要,对于修行人来说那是非常非常重要。当你通过一个月地这样熏习,或更久时间地熏习,你的内心里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那个戒体,那个警惕性,防止自己漏落到错误的过程当中,这种警惕性你随时都能提起,那就是戒体。自觉不自觉地,那怕你睡着了,你要干一个什么事情,它都会提醒自己:“哎!这样不应该哦!”立马能够刹车。就养成这种习惯。我经常所说,像他们打拳一样,养成习惯后他不用想的,你这个拳头怎么来他就怎么打,这是自然的。又比如说那个司机学开车,紧急情况那个思想根本来不及反映,但是他的脚已经把刹车踩下去了。他这一种自然的行为,也许你心念还跟不上他呢,他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了。我们今天守戒也是这样。你睡着了,也许你的心也跟着睡着了,没有分别。但是当某一种事情出现以后,它自然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拿我们今天而说,就是任运而行,就是不加工用行,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相宜的行为,适应的行为。就是要把我们生活变成这样一种。好了!你这种戒就形成了,你这种戒体我们就得到了。

当你得到了以后,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戒体本体已经得到了,我们平时讲的这种戒体讲得很玄妙,很深奥。什么叫戒体?就是你得到这种本体了。这种本体在那里?我们平时所说的色法呀,无色法呀,相似色法呀,我们今天不讲这些。讲什么?讲就是你发心,就是戒。以心为本体,你发愿它就是戒体。当你念念把这种防非止恶的心念能够非常强化的时候,这种戒体它就能变得什么非常强壮,非常肥硕有力。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你就有能力不让自己去犯这种错误。就是这种念头,要熏习,要提升它,要强化它。今天你就在受戒的过程来强化。受菩萨戒,居士受菩萨戒里面,教你规矩也好,给你讲菩提心也好,怎么修行也好,就是强化你这颗心,等你把这个心强化起来,要做到自然而然的,自己就在这种过程当中。通过受戒的这种过程,你把心念能够非常明确地强化起来,那就可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回去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戒体形相,法体形相。通过这种戒体,我们来认识这种戒法,在行为过程当中来认识这种戒法,认识这种戒相。那些该做那么不该做,开头示范,你把它学会,然后落实到自己行为过程当中。当你越能够按照自己得到的戒体好好地去修学的时候,它就由抽象变为具体,由理论变为现实,由微弱变得非常强壮。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就在增长它;在犯戒的过程,你就在损伤它。对不对?越损伤它就越弱小。所以说你不能违反它,你要违反了就把戒体损伤了。你能够如理如法的持戒,在每一个持戒过程中,你就是给它添肥施料、施营养,就能够成就它。它就能够越长越肥,越长越有能力。这循顺于戒、欢喜于戒,这你就是成长它,增长它。当你练成习惯了,这戒体就越来越肥壮,越来越有力,修行越来越快速。

有戒的人与没戒的人修行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一个道理,比如说我们在得戒体的时候。它是什么?戒有二个特质。那二个特质呢?第一个方面,就是它的本体是遍盖一切法。就是你这种心念一旦生起来以后,体盖万法,并不是局限在很少的一个对象上。比如说杀生吧,不杀生,我们很多众生他就是说不杀生,“我不杀跟我好的人,跟我不好的人我就要杀。我不杀我家的鸡猫,别人家的鸡猫我就要杀。”对不起,这不是戒。戒这是什么?认识到杀生的一种过患以后,所有的生命我都不杀他。为啥呢?你杀生呀,把别人的生命剥夺了,这是一个不善的行为,这是损伤别人,把别人所拥有的生命给剥夺了。而你这种行为它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就是你不尊重生命的同时,你的生命也得不到尊重。你把别人的生命剥夺的同时,它就会让你短命生病,然后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你再受生为人的时候,你也不健康,身体也是多病瘦弱,整天吃药,整天害病,得不到人家的一种尊重,常常有嗔恨心,人家也嗔恨你,你也嗔恨人家。分明是生活在一种非常恶劣的环境过程当中。你认识到这种因果以后,你会知道杀生是不好的。你不会说:“跟我好的众生我不杀他,跟我不好的众生我要杀他。”所以说,你这种心念一旦发生起来以后,那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你都不损伤他,体盖法界。这一念愿心充斥法界,对人人都是这样。你看看就是这一种,体盖法界。你就要把愿心充斥到这么广阔的一种氛围当中,如果没有充斥到这一广阔的一种氛围当中,那就很艰难。所以说这种愿心要发得大,如果没有发大的话,那就不行。这是第一个特质。

第二个特质是什么?是要期誓受。它是有时间的。比如说,比丘、比丘尼戒是尽形寿。我们受菩萨戒尽未来际,从现在发心,一直到尽未来际,念念不间断。随时随地就要把我们这种心提起来,要能够到尽未来际都不把这种心念改变。比如说,今天我欢喜我就来受戒,我不欢喜我就不做了。那行不行呀?那不行。所以说,你把这两种特质一领会了以后,你会发现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怎么样会功德无量无边呢?主要是因为你发心利益一个众生,它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而我们今天发心守持戒律,一切戒律我们都守,而每一条戒律都是通于一切法界的,所有众生我都不损伤他。众生有多少?无量无边。你发心利益一个众生,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你发心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功德有多少?那就是无量无边啦!所以说心量无际,愿心无际;愿心无尽,功德无尽。这是从自心上来说的,发愿发得大。
第二个,是从守戒的环境。你利益众生,利益一个有一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看你发了心以后,而且是从现在一直到尽未来际,这个心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它的功德都会念念都有增长。一旦你得到戒体,一旦你学习戒法、戒相,落实到戒行,那怕你睡觉了这个戒体都在增长,这功德都在增长。所以说你认识到以后,这两种特质,你能够把它发挥出来。一个是体盖法界,二一个是要期誓受,有一定的期限。而且把自己的愿心、誓愿之心加进去。自己发了愿了,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把自己的道心退失哦!它和自己愿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广大的利益众生行为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尽未来际不改变,念念相继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心念无际,你念念都这样发心,念念都成就这样的功德,而且这样的功德是通于一切法界的,而这法界无有限量,功德就无有限量。所以说,你由此而发心的修行就是无量无边的,每一念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上午说,这种大乘发心很重要,你利益一个众生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你念念之间利益无量无穷尽的众生,那有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功德。当你念念都能汇入于众生大海的时候,这种自我就会不期然的分解,分化瓦解。

紧紧地抱住自我,你的天地就仅仅这么一点点而已。而今天我们念佛也好,学戒也好,我把这自我消化了。消化到那里去呀?消化到无量无边的众生身上。心心念念都去利益众生,于是你的心里面装的只有众生没有自我。它把自我化掉了,这个是修行当中的一个诀窍。你死死抓住这个自我,这种自我对我们的障碍是很大的。三界不出,跟这种我执那是有根本的联系。只有这种我执,你跳不出三界去,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跳不出去。一旦跳不出三界,就在生死轮回当中。在六道的生死轮回当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今天为什么念佛呀?也就是要超脱这种生死,让所有的众生都超脱这种生死。为什么叫你念佛要发菩提心呢?就是在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全身心的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很善巧地就把这种我分化瓦解。没有我了,一旦没有我,三界的根本原因就没有了,以后你能不再轮回,你能够跳出三界没有约束了。你看看,心底无私天下宽。你心底没有自我的观念了,这整个心空就变得宽广起来了。我们今天学戒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戒,没有别样。除了戒法而外,没有其余的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你相应了你发觉,它从当下就把你这种生死根本给你抽掉了。那种自我的一种执着当下给你抽掉了。你能够念念这样做的话,那种戒行它就能显发起来。

所以,这是从戒法、戒行、戒体、戒相给我们所说的。那就是在这种受戒过程当中,它能把我们这种持戒的心,得够提到像弓弦拉得非常满一样,它的力量非常具足,随时随地像待发的弓箭一样。箭在弦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对治我们那些冒出来的违反戒律的念头。在戒行当中,在受戒的这种行为过程当中,来熏习这种无我,对治那种违反。那菩萨在这种学戒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利益众生。没有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一定要能够把这种智慧修学起来。智慧是什么?就是你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它要达到三轮体空。说无人无我,无有能做的我,没有所利益的众生,中间也没有利益的法。认识到这一些,自己心心念念它就不执着了。换一句通俗的话说:“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放下了你就自在了。”你不要老是在那儿,我今天我又利益了一些众生,你看今天我又做了一些什么,明天我又做了一些什么,分明还是在熏习那种人我对待。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为我,我为众生。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当你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有这种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把我自己混同在众生之当中,混融于众生之当中。断烦恼,那就是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断烦恼,一切众生都是为磨励我的道心而来的。不要以为那个受戒,“你不要欺负我哦,欺负我,我要起嗔恨心的哦,发嗔恨心我就要犯戒。”他要求人家不要引诱他犯戒,要求人家不欺负他。说你今天发不发心?“发心我是愿意,利益众生我是愿意,你叫我当知事给大家服务也可以,但是不要拿气给我受,不要让那些违缘出现,要让我清清净净地发心。”你说可不可能?不太可能。一个发心利益众生的人,他希望众生永远不要招惹他。所以,有的人念地藏经,念念念的他说:“师父那个怪了,念地藏经那个鬼来了。”我说来就来嘛,好事情,那不是你念来的吗?你时时刻刻要学地藏王菩萨,众生来了你又搞个叶公好龙。你说你这个是不是虚伪呀?那就是虚伪。来就来嘛,你不发心我还不找你呢!今天你发心了我来找你了,你不救度,“你出去,我害怕你。走!”把别人赶走。那个众生是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吗?我想,如果是你的话,人家对你呼之即来:“过来!”你就来,来了说:“什么事?”“没事。走!”那就走。你高兴吗?我想你也不高兴。所以你把人家招来了,你就干实际的事情。你明明你说要利益我,你又不利益我,你把我赶走,你这算什么回事,逗着我玩吗?那些没有断烦恼的众生那就更嗔恨了,一嗔恨那你就糟糕了。就像你请很多客人来,请客人来是要留一个好印象。但是你又不搞好服务,得罪了大家了,你不请还好,一请还有很多烦恼。对不对?

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的很多人就是干这种事情。“我要利益众生呀,我要发大菩提心呀!”周围的众生来找他:“师兄你能不能帮我什么?”“哎呀,我现在要修行呀,没有空!”就是这样。我们今天就陷在这样一种不相应的烦恼过程当中,我们今天有这种人我对待也不行。这两天我在天津讲也好在大连讲也好,我就给大家奉献这样一个方法:不要把众生当成是众生,众生是佛呀。你观察众生的角度转变以后,你整个心态就会改变,你周围的这些众生是谁?是佛。佛干什么的?是度化我来的。你不要以为一个法师坐在座上,我今天来度你们,我给你讲什么叫苦集灭道,这才是度你。不一定。往往诸佛说法是在无言说法。什么叫无言说法?就在你身边,在你周围。给你下了很多套。下套你懂吗?诸佛变成一个美女,给你下套,你要是一欢喜,一执着,一上当。哎哟!你看你还修行呢?哎,下套,不要上当哦!变一个美女来了你上不上当,你一上当,诸佛就笑话你了。你看,你就堕落了嘛。变成一个帅哥你上不上当?也许就要上当。“哦约,这个男的好庄严。”一上当了,诸佛一看你还学佛呢?诸佛菩萨常干这种事,他就变成帅哥变成美女,常干这种事。来看看你上不上当。他还变成什么?变成乞丐。他本来非常有能力的,变成乞丐,“可怜可怜我吧!”“你滚开!”他一看,你还学佛呢,算了算了,走了。诸佛经常就是这样的,你以为经常给你讲经说法就是度化你?所有的众生都是诸佛变化来度化你的。你学了菩萨戒以后,你面对贫穷的你该怎么办,面对犯戒了,你该有怎么样的正确心态。就要强调自己身口意三业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钻进诸佛菩萨给你下的套子里面。

我们就在讲,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浊。当我们心去分辨这世间上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把他当作是一种众生相来看待的时候,染污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能见、所见是一体,你所见到的恰恰反映出你的心是肮脏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见到国土净了,恰恰反映出来你的心是清净的。对不对?

所以说持戒也好修行也好,你看看我们的心。如果你有太多的人我分别,太多的执着,今天我又度众生了,明天我又度众生了。你不是学菩萨戒,那里是学菩萨戒呢?学菩萨戒念念之间消化自我的烦恼,消化人我的对待,没有人我的对待。整天吃饭,没有咬住一颗米;整天修行,而行无行行。大做梦中佛事,醒过来啥也没有。有这种觉醒的时候,他有这种智慧的安立,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那时候差不多你与学习菩萨戒能够相应。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一般守戒的人,“哎呀,我守戒他们不守戒。”内心里面开头他还这样跟人家为人处事,慢慢地他就执起来了,“哦!就这样呀,干吗?”他在自己持戒的过程中,看到人家不持戒,他把那种贡高我慢增长起来了。你说他在守戒吗?没守戒。表面在守戒,实际没有守戒。不能够增长这种贡高我慢。你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增长贡高我慢,不要看众生的过失。一切戒都是自心之戒,把自己的烦恼要对治。不要把那种人我对待分别搞得那么明显,念念刻刻都要回归到自心上来。所以说,要把这一切完全都要落实到行为的一种细化过程当中去,这就是菩萨戒。这种行为的细化过程当中,潜藏埋伏了许多深奥的道理、玄机在里面。有的时候你做了就能得到,没有做它永远也不能得到。你照这样的学了,它就能得到;没有照这样的学,你就不能得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三)戒的制定

所以说,菩萨戒是怎么制定的呢?就是诸佛给你制定详细的、明细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你做了,就像打拳一样,套路已教给你,你就按这样的套路一打,哎,内功就在增长。你照着这样的戒律行持,你内心就在变化。那非常舒服。所以诸佛正是这样去给我们制定菩萨戒,你按这种行为去做的话那就非常好。如果不然的话,学了一辈子如何下手不知道。戒,就教你如何下手。所以说,我们在制戒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制定?因为众生心无依止。它要给你一种依止法,心无皈依给你一种皈依法,让你的心能够安住在这种法上,让这一戒法成为自己的心。依戒为心,依法为心,依佛为心。

我们内心里面思惟佛,思惟法,思惟戒。把那些世俗的世间五欲赶出我们内心去,把那种人我对待赶出自心去,把那种贡高我慢和种种烦恼赶出自心去,把那种自私自利彻底转化过来。这个心就是这样,本来无形无相,也无所谓心。但是你一旦思惟什么,执着什么,它就映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你的心在那里呀?以前人家有这种他心通的,他就试验,我有他心通,“那你看看,我的心在那里?”“哦,你的心在房子尖尖上。”哦,你看到了。再一看,“我的心跑到那里去了?”“你的心跑到街上百货市场上去了。”哦,你能看到。你看,本来无形无相的心为什么有形有相呢?就因为你有所思惟,有所思惟别人就能抓得到,就能看得到。

你把心安住在无我当中,安住在清净无我当中。哎,他一看,他不知道心到那里去了。为啥呢?超出世间上的相状了。无形无相,没有执着,他找不到了,他有他心通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这种心,通常所说你有这种心,你有那种心,其实一切都可以没有。一切从现在当你一放下执着,它就可以消失映像。你不要那么强烈执着,我一念佛我就有气感,我一念佛我就看到地上有莲花,我一念佛我就看到龙来了。你到底是在念佛呢,还是念龙呢,念鬼呢?当你一心一意念佛的时候,它就是出现这种状况不要理它。理它干什么,当你一心一意安住于念佛的时候,其它映像就没有了。

学戒也是。你在守戒的过程中,“哎呀,这个业障又出来了,那个业障又出来了!”出来是正常的。出来你守戒,念头一把持好了以后,它就没有了,它就会消业。世间上的万象,在你守戒的过程中它都要来磨练你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它是来成就你的,不管是好的还坏的都是来成就你的。但看你怎么去看它。如果你没有一种正确态度的话,你会产生烦恼。你如果有一种正确态度的话,你对于戒法就有依止了。安住于这样的戒法当中,你就可以得到安乐,就能够对治现前的烦恼,乃至把未来的烦恼也从现在就得以对治,把过去的烦恼在我们学戒的过程当中得以忏悔。对治现在的烦恼,乃至防范将来的烦恼。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自己让自己不安定的心能够安稳而住,我们以前的那种犯戒的羞愧之心能够改为得到法喜。我们的心清净了,身清净了,众生看到我们,他能够能增长信心。
这就是弘法。你以为什么是弘法?以自我的修行,自我的持戒,这就是弘法。不持戒不修行,要想弘法利生,很多时间是办不到的。所以说当我们在弘法利生时,达不到这种目标,往往都是跟我们守戒不严,道力不充分那是相关的。就是看我们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在自己因地上,道心上,态度上加强修养。这个时间你再来做,它也不一样。所以说你教化众生,首先我们要自己教化自己。把自己教化好了,行为处事都是一种弘法。所以说,这种戒过程当中,诸佛所制定戒律,你要是在这种戒律过程当中,你就能得到种种功德利益。

诸佛通过戒而来保护我们,你能够守戒你就能得到诸佛的保护。就像孙悟空画的一个金刚圈一样,唐僧不出来你就能得到保护,你要一出来妖怪就要把你抓走。今天诸佛也给我们画了一个圈,那是有保护的,你要是钻出这个圈那就很艰难。所以说,我们时时刻刻要把自己住于诸佛的保护之中,要住于诸佛的坛城里面。这个时间你不担心,你能够安稳而住,安稳而修行。念佛的人不要离开万德名号,我们念佛心心念念都是诸佛的功德,非常欢喜。诸佛就于我同在,我的心能够与万德名号安稳而住。我们这一辈子心心念念都是如此,到临终了,我们的心也是很欢喜的,不忧悔。这一辈子要死我也可以死了,死得其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肯定有靠,不会没有靠。

学戒也是这样。一辈子能够依戒而行持,将来你的这个心它不会忧虑,你不要去担心我将来往不往生。你有戒律你没有犯戒,你有好的结果它自然呈现。所以说,从这一个地方要体会戒对我们的好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从这种戒律中成就的。我们今天能够守戒了,诸佛菩萨都跟我们作为朋友。通过持戒,我们可以与诸佛菩萨相互勾通,能够得到诸佛的加持。在每一条戒当中,每一个心念都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在身口意三业的持戒的过程当中,它能够让这一些功德迅速地积聚起来,那就是由戒度而成就的。那么一切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也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而这种自性本具的福德两资粮,通过持戒,通过修定,通过开发,我们能够明了它不生不灭,本自具足,不从外来,这是你持戒得到的一切功德。

所以说,华严经上给我们所说的:“戒是无上菩提本。”你要想追求成佛,追求觉悟,戒是一种根本。所以说应当具足持净戒,要把我们身心世界全部投入进去,坚持这样清净的戒律行为。假如说你能坚持这个戒律的话,将来诸佛也赞叹,菩萨也赞叹,福慧两资粮你能够得到迅速的圆满。所以说你看戒,看起来很简单,很明白无误地跟你说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但是这里面藏着非常深奥的玄机,这很值得我们探讨。一条戒律当中不知道暗藏了多少佛法在里面,不知道暗藏了多少深妙的如理思惟在里面,要能够很好的去学习的话,它就能够办到。所以说,菩萨戒他从什么地方来?从诸佛的修行当中来,从诸佛的智慧当中来。惟有诸佛它才能映现。菩萨戒都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是过去佛就已经有了。今天我们释迦牟尼佛来诵菩萨戒,他对你说这个戒不是从我开始,而从过去一切诸佛就开始了。是不是?我们今天说,这菩萨戒是三世诸佛的心脏,你能够得到它了,这一切你都能得到。心心相应。怎么相应?心心相传。怎么传呢?你能够得到戒那就是心心相应,由戒而心心相应。你能够得到这种戒体了,在生活当中你念之再之,你得到这种心传了,就这样来。

现实过程当中,菩萨戒有它的一种传承。你比如说,《梵网经》、《璎珞经》、《瑜伽师地论》、《地持经》,它给你揭示不同菩萨戒的来源。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三世诸佛的一种心脏。将来要成佛也要成就这个心脏,一切功德的本源,你想成佛的话不能够脱离这个。就要把这些要认识到。诸佛他从什么地方来成就我们,就从这种地方来成就我们。

戒律就是心。要明心见性也好。明什么心?明这种戒心。看你有没有。你见性也好。你能不能见到这种戒性?戒性就是法性。能够在戒律过程当中,你能认识到三世诸佛的智慧,都体现在这个戒律当中,三世诸佛的内心都体现在戒律过程当中。如果那一个说他开悟了,戒上又不是做得很好,念佛也不是做得很好,六度万行也不是做得很好,成天就吃喝玩乐,整天就做损伤众生的事情,他要说他明心见性了。你相信吗?劝你最好不要相信。为非作歹的,那也很艰难。除了那些游戏人间的诸佛菩萨、罗汉,人家是有玄机的。你能做到吗?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今天学佛的人都有偷心在,济公吃肉,我也要吃肉,济公能够疯疯颠颠,我也要疯疯颠颠。你怎么不学好的呢?济公那是一种特别的形象。但是你看他疯疯颠颠人家做的是什么事情,你疯疯颠颠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对不对?所以说不要学疯疯颠颠那种形式,要学那种形式你就要学戒的形式。一切高僧大德,一切三世诸佛正常的一种形式,都是从戒律当中来的,都是从清规戒律当中成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你念佛的人能够把这些清规戒律学好,心心念念投注于这些规矩行为当中,一心一意的念佛,我们可以说随心所欲而不越其矩。心心念念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地安住,那多好。当你的心安住于这些戒律上的时候,十方三世诸佛的加持都会像那种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过来,一切功德都会源源不间断地增长,心心念念都在诸佛的正心正念过程当中成长。熏习的是这样。你要能够知道这些功德的话,这些戒我们就会很欢喜。当你欢喜了,我们就喜欢去学习,去领受。
其实学戒最主要的,就是成就这种欢喜心。当你把这种欢喜心一成就了,我就是不给你讲其它的,你都会主动地去追求。“这个东西这么好你给我嘛!”我说你自己求,我这儿不给你,“不给我,我要抢!”为啥呢?因为太好了,太欢喜了。一切的修行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关键的就是要把这种修法的善法欲能够成就起来。当你把善法欲成就起来,就像吃饭一样,一碗面端在你面前,你尽是流口水,叫你不吃也艰难。为啥?因为太欢喜了。下手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你一看,你就倒胃口,就成为你的“呕象”,呕吐的对象。要叫你下手,你下得了手吗?随便多少人劝你,你也不会下手。今天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就是要成就这种欢喜心,这种愿乐心,这种善法欲,把这些成就了,一切学戒的基础它也就成就了。
好了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三)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29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四)持戒的功德利益

各位同修:

那么昨天,我们讲了菩萨戒的一种内涵。那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然后把菩提心落实到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规范上。一个方面,是发心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行为,二一个方面,就是行为可以强化发心。在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对于菩萨戒,它的一种功德的认识。那把这种功德认识了以后,我们内心反反复复地熏修。由这种功德,而认识,而熏习,发起善法欲,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为我们大家比较忽略了。我们现在这种资讯发达了,信息发达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说人手都能够有一份。以前要是拥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过瘾,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富有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手里头了。今天这种三藏十二部人手一部的话很简单了。为啥呢?因为有电子光盘的,一张光碟就解决了。所以说,今天阅读大藏经好像来得非常容易。各宗各派,历代的各大善知识的各种文本,好像我们都能具备。

佛学院也是这样。初级佛学院、中级佛学院乃至高级佛学院,几年就读下来了。你说中观我听过,唯识我听过,你说因明我也知道,乃至华严贤首我也学过。你说啥,他啥不懂呢?往往我们发觉你说上句,下句你不用说,下句他接走了。非常熟悉,非常溜。但是毛病也更多了,毛病在那里了?就是说,“哎呀,三藏十二部经典我都看过了,但是我这个烦恼依然还是那么炽盛。”这一道理你一说,你提一个头,你提个醒,我就知道,下面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一种如理思维,他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修养,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那你说知识有多少,一学就会。所以说从知识层面,从言语层面来了解的话也不算是很艰难。我们今天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了,教育程度普遍都提高了,要看佛经,要学这些文化知识应该说不是难事。稍为专心一点,一个大学就念下来了,一个硕士、博士就拿到手了。今天,我们说一个硕博士相当于过去一个高中生估计差不多。为啥呢?以前一个小学生出来他能够背很多,而且礼仪上他很清楚。而我们今天,你读了大学以后,我们啥礼仪都不会,甚至为人处事都还得要从头学起来。这就很艰难。

学知识很简单,如果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道德修为,这就要有一点难度了。而佛教的道德修为与其它的道德修为是不一样的。昨天,我们说净土宗的信愿行。我们今天,把菩萨戒的功德给你讲了,它的重要性给你讲了,它的作用原理给你讲了。但是不一定你能用得上。下来很多同修都在反应:“哎呀,师父你讲得太好了。但是,我发觉在现实生活上用不上,不实用。”我说咋不实用?三藏十二部经典,释迦牟尼佛给你讲出来的,那一定是你能够做得到的,不是你做不到的。做不到的给你说没有意思,给你说的一定是你做得到的。但是我们却认为很艰难,用不上,现实社会不是这么回事。其实就是一个态度上的障碍,道理你是明了了,但是你没有认同,你不想认同,更多的你认同的还是自己的习惯心理。不愿意向这一个方面迈步。所以说,这一种业障的习气,在圣贤看来它是一个虚妄的,在我们凡夫看来它就是一个坚固的环境。

我非常感叹,我们不管是居士菩萨戒受戒,还是出家人受戒也好,我们要求他的仅仅是一点点。行为上的,习惯上的,思维上的,仅仅是一点点,一定是他能够做得到的,但是他就是不去做。我说你看那些师父们教你,教你啥呢?随手关门呀,不要随地吐痰呀,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呀,甚至连玩笑我们也不说一些与佛法违背的话呀。这些你说简不简单呀?简单。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他做不到,教过去教过来,最后差距就是在这么一点点。在戒堂里面我常说,其实师承对戒子的一种要求,就那么一丁点。行住坐卧稍为有一点点改变,你就会转变过来。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行为上的改变,我们都不愿意转变过来。喜欢偷点懒呀,喜欢随地吐痰呀,喜欢开口说话呀,该安静的时候叫你安静,但是我们就是安静不下来。你说这有多艰难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艰难。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了,并不需要你有多深的文化修养都能做得到。

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就是一个心态,一个愿不愿意。我们把这种习惯看得很坚固。“哎呀,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呐,我改不过来了。你得要允许我慢慢改,诸佛菩萨都那么慈悲,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句,今天你也要慈悲,你要将就我嘛,要契机契理嘛,我这个根基就是这样啦!”你看看,要迈出一点点小的一步,非常艰难。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于诸佛菩萨,也不在
这种法门有多高迈,最主要是我们的心态是一种严重的障碍。我不说你不懂道理,道理你是懂了,我讲上句,下句你可滔滔不绝地接下去,他比谁都懂。这个好像不新鲜,不用你讲了。但是,我觉得佛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过程当中落实下来的。你懂了道理以后,你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维。而且在思维的过程当中,你很高兴,很感恩,很虔诚,要让这种道理,佛法的道理与你身心世界能够磨合。在磨合的过程当中能够由冷到暖。比如说你的心,一想起他心里就暖呼呼的,他能够改变我们对它的一种感情投入。我们今天所说的信仰和信仰热情,宗教感情,你能不能够由冷到暖,你一想起来就暖呼呼呢?你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时候,你心里就感到很温馨,好像就是数九寒天我没有衣服穿,突然之间有这一句佛号以后,我找到皈依了,我的情感不一样,心里面暖呼呼的。
今天我们在思维这一些菩萨戒道理的时候,不再觉得它与我们很遥远,也不再觉得它与我们没有关系,也不再觉得它是冷冰冰。而是一想到它,就觉得希望之门就在这里,解脱之门就在这里。我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条路,就是这么一种情感。你要是能够建立起来,我们说,不说你专门的去加工用行了,你对佛法态度改观了以后,其实做起来是很简单的。它有多艰难呢?念一句佛号,我想那些二三岁的小孩都能念,傻子他也能念,并不复杂。但是,今天我们说:“好艰难哦!好艰难哦!”为啥呢?其实就是想偷懒而已,其实就没有主动地去发心。当你一句一句老老实实地去念的时候,就这么简单,并不复杂。问题是你能把简单的重复个一天二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这样反反复复,你不感到厌烦,不感觉到没有滋味,这个里面就是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信仰热情要建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就这样简单。并不是说你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做不到的不给你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戒也是如此。给你讲了他的一种思维,你说能不能够把这种思维转变过来呢?为利益众生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总相,其实人人都做得到的。但是你就是你要提醒自己,要反反复复,要坚持。这里面不说你没有习气毛病,有,它很自然滑到为自己思维去了。为自己念佛,为自己求这样求那样,很自然地就滑到那个地方去了。但是你只要稍为有一点自觉性,马上把它拉转来,并不困难。对不对?知道我们老是为自己以后,你把它拉转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功夫。就像我们小时候放牛一样,骑在牛背上拉一根绳。看着它,你要吃草了我就不管你,你要吃庄稼了,我看到你这个嘴伸向庄稼的时候,把那个绳轻轻地一扯,不让它吃。哦,你注意我了。就是那么一样东西。它的舌头一卷向庄稼了,轻轻一扯就过来了。它不去吃草而去吃其它不该吃的东西,你一扯它就过来了。它很聪明。农村里的老百姓就说:“连笨牛我都能把它教会,偏偏人我就教不会。”你那么艰难吗?其实没那么艰难。

禅宗有个牧牛图也是那样。当你这种思维稍为一偏向了时候,你就是用这种管带的功夫,稍为轻轻一扯它就过来了。不艰难的,也不费力很容易做到,关键是你对这种简单的操作你愿不愿意,欢不欢喜。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欢喜,这种修行是不艰难的。在大众集会的时候,我们不讲话,好好听。上三宝寺庙道场的时候,上庙也好,观堂也好,我们不随地吐痰。待人接物的时候我们好好思维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诸佛。反反复复用这种功,实际上这种管带的功夫,并不需要用多少力,它就能够做到。关键是看你老实不老实,你不老实的话那就很艰难。

昨天讲的菩萨戒的功德,道理你是懂了,关键是打坐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就着一些知道的,反反复复地自心去思维,思维它的好处。而且一思维的时候自己就有感恩的心态,恭敬的心态,这么无量无边的功德居然我今天得到了。我思维一遍我就得到一遍的功德熏习,思维两遍就能得到两遍的功德熏习。越思维越高兴,越高兴越思维。没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修行。只要你老老实实、欢欢喜喜地去做,一天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改观,一天一天对菩萨戒的认识你不由自主地就深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一句佛号一样,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去持念这一句名号,更多的道理不用去跟你去讲,自然而然华严义海。你功夫念到家了,就像自然贯通一样,甘露灌顶,醍醐灌顶,它自然而然能够显现在你念佛的境界里面。为什么说这些功德不从外来呢?当你心一静下来,心就是一面明镜。你本来有的这种功德,它会浮上心头。就由于这一念万德名号的一种加持,万万千千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里面。我们所讲的菩萨戒的功德有那么多,那是讲道理了。但是你只要老老实实在持守菩萨戒,老老实实地思维这一些功德,欢喜,我愿意做到,有一种恭敬心和虔诚心,在生活上稍为来一点改变,天长日久它的功德自然具足。那不艰难。所以说,这是需要反反复复思维的。如理思维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如理思维那就是修行,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沉静下来。当你不能沉静下来的时候,顺着自己的妄想这样想来那样想,顺着自己的虚妄心那是为他人作嫁,一辈子就没有什么意思。

(五)菩萨戒的来源

今天我们进一步讲菩萨戒的来源。菩萨戒的来源,昨天我们说了,它分为三类。一类,以《璎珞经》和《梵网经》为一类;二一类,是以《瑜珈师地论》、《地持经》和《善戒经》为一类;三类,以《优婆塞戒经》为一类。分为这三类。那么,在传统的看法上,这梵网经是属于华严部的。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在妙光堂诵出《梵网经》。妙光堂,它是因为佛放光命名妙光堂。它距离佛成道的菩提树三里远。根据《璎珞经》的这些说法缘起,他是在道场树下而说。所以说,这个《梵网经》和《璎珞经》归为一类。这里面为什么要归为一类呢?一是,佛说这两部经地点比较相近;二一个,《梵网经》的内容和《璎珞经》的菩萨戒的内容相同之处也非常多,大凡都是大同小异了。

那第二类,就是《瑜伽戒》、《地持经》和《善戒经》三种戒本。都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同本异译,就是不同的翻译了。就由于这翻译的人看法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所依据的翻译的版本有所差异,所以说有详略轻重一种差异。这一类的菩萨戒,是弥勒菩萨根据佛陀所说的,散在各经当中的,把它集积起来关于菩萨戒律的部分。第三类是《优婆塞戒经》。是由于善生长者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宣说,适应这些在家人乃至当时那些外道根器而说的。

所以说寿延法师认为,在受戒得戒的因缘来说,这一个还是比较难受,比较难得的一种大乘戒。他为什么难受呢?比如说,他在家要受菩萨戒,他需要一种环境,他不仅是一个自我的事情,而且要征求家庭成员的意见。父母的意见呀,夫妻的意见呀,儿女的意见呀。如果没有家庭的同意的话,这个戒还是很难受的。所以说,我们今天传授的这个戒,在四川大多是根据这个《优婆塞戒经》来传授。六重二十八轻,基本上传授的是这种戒。在北方不一定,像我们传应老和尚他传授菩萨戒的话,一般还喜欢依那种《梵网经》。不知道我们东林寺依什么经。《梵网经》,你看看它不一样。有三类,那么这三类菩萨戒,虽然说由佛亲口宣说,由弥勒菩萨亲自编辑,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佛说。为啥呢?弥勒菩萨编辑嘛,那也是由佛说的菩萨戒散在各经当中,他把它积累起来。所以说还是佛说。这是三类菩萨戒。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菩萨戒经的传译

下面,我们说一说这种菩萨戒经的一种传译。对于一般的同修,也许说这些只是一种了解。有一种自学能力的,你能够把经找来对比一下学习一下。我们今天不是兴比较学吗?各种版本比较一下,各种内容对比监校一下。哎,你会发现,它相同的很有意思,它就是有差别的也很有意思。那么,这种菩萨戒经,就是凡是宣说菩萨戒的大乘经典,它都称为菩萨戒经。在我们汉传佛教翻译的经典当中,比较受大家重视的菩萨戒本,可以说菩萨戒经有那么六种。

第一种《梵网经菩萨戒本》,还有《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宣说的菩萨戒,第三种是《瑜伽师地论》里面宣说的菩萨戒本,第四种是《地持经》中的菩萨戒本,第五种是《菩萨善戒经戒本》,第六种就是《优婆塞戒经戒本》。这六种那是很直接、很关键的。其它的你比如说,在各大经论当中散说菩萨戒的还有很多。像《受十善戒经》里面,它宣说了一种十善戒法;在《胜鬘夫人经》中说了十大受;《菩萨内戒经》里面说了一种四十七种菩萨戒。这些都是菩萨戒的流类。在其它的大乘经论当中,都阐述了菩萨的修行法门——六度波罗密。六度波罗密,我们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第二度就是持戒。凡是相关解说六度法门的,都会解说到菩萨依戒而行持的方法。所以,这里面它就能够把这些菩萨律仪给我们阐述出来。凡是你要检索这些菩萨戒的流类,菩萨依戒怎么修行,它的功德又怎么样,你都可以在这些六度波罗密,十度波罗密相关的解说中去认识。所以说这是菩萨戒经的传译,根本的就是六种菩萨戒本。主要是六种。

其中,《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属于是顿立戒。什么叫顿立戒呢?就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经过先受皈依、五戒、优婆塞戒然后再受这种戒。那不一定。你可以直接受《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受这种菩萨戒,它可以顿时即入,一下子就可以受这种菩萨戒。你可以单点而受的菩萨戒,那就属于顿立戒。其它的《瑜伽戒本》和《地持戒本》和《善戒经戒本》,它属于渐次戒本。就是你要受这种菩萨戒之前,先要求受三皈依、五戒、七种别解脱戒,然后再来受这种菩萨戒。那就是渐次而来。《优婆塞戒本》,那是偏重为那些在家菩萨所制定的。它也不同《梵网经》的这种种类,也
不同于《瑜伽戒本》的种类。这是菩萨戒的六种戒本。大家知道,你要想学习的话,你去找来比对比对那也可以。这是相关大乘菩萨戒,相关知识的一种介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6 12:42 , Processed in 0.29032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