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5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关于二十五位菩萨保佑及怨家债主问题
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解》第一卷《教起因缘》中云:“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原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 《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在《谷响集》《答G居士》中,引述上述经文后强调指出:“可见您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於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
我们再看净空法师讲《无量寿经》在解释《十往生经》上述经文时,也强调如果“往生的意愿不强,就未必能得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这个心愿非常非常的强烈,就必定感阿弥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的保护。”“所以关键是在往生的意愿,这一点非常重要。”
再看不得往生的原因。净空法师断言:“一万个念佛人,两三个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信愿不足。”黄念老认定:“近世念佛人多,而往生者罕睹(很少),皆以信愿有缺故。”印祖告诫我们: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因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三位大德一致认定不得往生,都是因为信愿不够,根本不提怨家债主障碍。因为信愿切者,虽有怨家债主而不能障碍。
故之,得不得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是在于我们对往生是否有深信切愿!
净空法师讲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虽然三个月前预知时至,而往生时仍有许多怨家债主到场,但未能障碍往生。怨家债主转而到居士林请求归依,听经学佛。
唐代张钟馗,杀鸡为业,临死时,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鸡辄向上啄,两目流血,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而化。
唐代张善和,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善和告妻,急请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遽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上面二例,怨家债主已经到场,正在或将要加害临终之人,逆增上缘强化了他们的愿力,发起了深信切愿,故感得二十五位菩萨到而怨家债主退。
净空法师也讲过陈晓旭因无切愿求往生,众多怨家债主虽经净空老法师与常慧法师两位高僧劝导,多数离去,仍有几个不肯离开。故之,信愿不够就得不到二十五菩萨护持。
只要行人信愿真切,临终往生时,二十五菩萨护持必来护持切愿者求生西方者,无须担心怨家债主干扰破坏。故善导大师《临终正念文》中,根本不提怨家债主。澫益大师断言“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也没有说唯除怨家债主障碍。印祖云:“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万人之中,难道都没有怨家债主障碍吗?实际是虽有而不成障碍。
故净业行人,不能不多检讨检讨自己的信愿!深信切愿才能蒙二十五位菩萨护持。口念弥陀心散乱之人是不会得二十五位菩萨护持的。无深信切愿,口念弥陀心散乱之人是一定会被怨家债主障碍的。
到底何为深信切愿呢?
藕益大师讲深信切愿是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把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都看成是毒药毒箭。
印祖所言:深信切愿即出离我们娑婆世界的心,要如出坑厕,如出牢狱,欣生净土的心要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
截流大师曰: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鸠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净空老法师反复开示的:要彻底看破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统统放下,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占有的念头!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才是真信,才是切愿;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哪怕还有一样放不下的,还有执着,就不是真信切愿,念佛再多,不能往生。
作为净业行人,平常修行应听经念佛,解行并进,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看破放下,加强自己的深信切愿!更应真诚地忏悔业障,将善根福德功德真诚地回向怨家债主,并真实发愿,生西成道后,怨亲平等救度,永不疲厌。借以解怨释结,能让怨家债主淡化以致消除怨恨心。此即是功德,即是救度怨家债主的具体行动。
对临终行人,则应劝其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求往生。不可对怨家债主生嗔恨心,而应生惭愧心与忏悔心及度脱心,要更加坚决地强化愿力,以至诚心念佛求佛接引。所谓切愿,不少人有误解,以为想到极乐世界去“但受诸乐”就是切愿。须知有这种愿望很重要,但只是基础,远远不够标准。愿的标准至少要如祖师开示:1、唯此一愿,更无二愿;2、放下心中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通过日常生活,努力培养自己身口意三业,不贪不嗔不痴不慢的新习惯,“大变活人”;3、净化心灵,坚定不移地求生净土;4、要培养自利利人的普度众生之心与誓成佛道之志。
对信愿不足的行人,要善巧劝其怨家债主与其解怨释结,利人以自利,化怨为恩!而行人自己或其亲人,亦应在佛前真诚恳切的念佛忏悔!发愿往生成道后,还债并度脱怨家债主以解除怨结!同时助念者更要劝行人发猛愿念佛求往生。 |
|